小米最新系统miui10先研发出了什么

当前位置:
小米上市前夕首席科学家离职:华为/小米研发开支对比引出真相
高盛分析师认为小米的市值在700亿美金至860亿美元之间,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表示,小米当前的公允价值最高可达到848亿美元。小米在光彩背后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这个月小米就要正式上市,而目前小米已在港交所和CDR A股提交上市招股书,只是具体估值却一直没有正式敲定,这也是外界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小米IPO的承销商之一,高盛分析师认为小米的市值在700亿美金至860亿美元之间,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表示,小米当前的公允价值最高可达到848亿美元。小米在光彩背后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考虑到小米作为一家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但研发费用仅为手机领域竞争者华为的3.57%。近期,华为发布了一项重磅技术GPU Turbo,其研发费用将近900亿元。与之相比,小米连续三年的研发费用也不如华为这一技术的零头。小米三年来营收从2015年到2017年,668.11亿元增长到1146.25亿元,几乎翻了番。研发开支在2015年为15亿元,2016年21亿元,2017年31亿元,年平均投入研发开支占营收2.8%,相比之下研发开支几乎没有任何增长,2017年销售推广费用52亿,占比高达52%,营销推广开支比研发开支多出50个百分点,全年一半以上的营收投入销售推广,不禁让人怀疑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还是一家营销公司?然而就在今年4月末,雷军的一封内部邮件,却让上市这一本该皆大欢喜的事情多了一丝耐人寻味。该内部邮件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再次强调小米6X发布会上,对所有用户的承诺:小米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永远不会超过5%;另一方面任命CFO的周受资为公司高级副总裁;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和黄江吉(KK)辞去公司职务。周光平曾任摩托罗拉手机总部核心设计组核心专家、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及高级总监等职位,2009年至2010年担任戴尔星耀无线产品开发副总裁。2010年,周光平接受雷军邀请,成为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任职副总裁,负责硬件及BSP团队。几年前,周光平还是小米科技手机研发和供应链方面的核心人物。在这一时刻黯然离去,小米的内部高管层是否存在冲突?目前,小米最初的八大金刚已经变成了六人,雷军、林斌、黎万强、刘德、王川、洪锋。小米上市之后路要怎么走,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入驻OFweek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用户名/邮箱/手机:
忘记密码?
用其他账号登录: QQ
请输入评论
最新活动更多 &&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北京市/海淀区
江苏省/无锡市
江苏省/无锡市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市/海淀区
浙江省/金华市
浙江省/金华市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揭秘小米:CSP理念研发手机 定位综合能力提供商
《商业价值》8月封面文章 雷军:小米揭秘
关于小米这家神秘公司要做什么和怎么去做的大起底。
夏勇峰|文 尚文|摄影
小米是一家奇怪的公司。
作为创业公司,它竟然有7个联合创始人,来自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等5个不同的地方。这些公司所做的事、做事的风格、流程,甚至气质都大为不同。表面看来,光是&多文化&的融合,就够这家新生公司头疼了。更何况,大家还都是&主事人&。
这还不算。作为一家成立才1年多的创业公司,小米并不算知名企业,但它招聘的标准比微软都高。它不仅要求应聘者是好工程师、业内精英,还要求他们必须要有创业激情和人生理想,&不仅要工程师的身体,还要他们的灵魂&。
如果拿现在一般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标准来比较,小米是个绝对的异类。这家创业公司从最初&开班&的14人到如今超过200人,几乎没有一个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30岁,大都拖家带口,是个不折不扣的&中老年团队&。主要创始人雷军,知名职业经理人,知名天使投资人,如果排除20年前在大学时的创业经验,小米公司是他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时年41岁。
更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团队还确实富有激情,有着很强的极客精神。洪锋,前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每天高强度工作之后不去睡觉,利用休息时间窝在会议室里鼓捣机器人玩;黎万强之前是金山词霸总经理,进入小米之后,加班重新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还创造过43小时不睡觉的纪录;黄江吉曾任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加盟到小米后,不仅负责搭建工程团队,带头研发,还要负责工程师的招聘工作,甚至还作为&米聊小秘书&,充当了米聊这一产品刚发布时整整一周唯一的全勤客服。
但最奇怪的还不是人,而是事。在外人看来,小米最初始的基因、能调配的资源、最擅长做的事,都应该是在软件和互联网这个圈子里。但雷军从金山、卓越、UC、多玩和凡客一路走来,最终告诉大家,小米公司其实只有一个最大的目标,那就是做智能手机,做出世界级的好手机。
做手机!这个最令人奇怪的地方,才是最终穿起之前一系列&奇怪&现象的主线。一群抱着极客精神追求极致、同时也享受折腾的人、一个想做点事情的&中老年创业团队&,难怪做派会与众不同。
那么,他们理想的实现与商业的成功,能否同时达成?
虽然小米的目标是做手机,但是脚下行走的路线却是一场软件与互联网的大迂回。
目前的小米公司有3项最主要的业务:
MIUI,基于Android的ROM,即在Android基础上优化开发的主程序操作系统,由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黎万强和黄江吉负责;
米聊,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跨平台即时通信应用,由联合创始人洪锋和黄江吉负责;
最后就是即将发布的小米手机,一款定位在&发烧&专业人群的顶级智能手机,由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周光平、刘德和黎万强负责。
其中,周光平长于硬件、刘德长于工业设计、黎万强长于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黄江吉长于软件工程、洪锋长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和产品设计。在这5人之外,董事长兼CEO雷军与总裁林斌,构成了小米公司管理运营的&双核心&。
如果只是简单为了做手机,这绝不是传统上应有的核心人员配比。但是,如果先不去考虑小米做手机的逻辑,而是从小米最初是如何建立与运转出发,就会发现对这家公司而言,这或许是它走向做手机这个目标唯一的路线选择。
2010年,对小米这家公司,业内的传闻大多是这个样子:&雷军从谷歌、微软挖了好多厉害的工程师,所有人玩命干,陆续做出了好多软件。&了解小米的人非常少,而几乎所有人的印象都是雷军这家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和软件上有大抱负。
根据公开说法,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而更准确的时间点是在日,小米正式搬进了暂时属于它的第一个办公室&&位于北京中关村的银谷大厦,此时包含一个前台在内,公司总共14人。
小米公司最初的一班人马,绝大多数是做软件出身。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它首先以软件项目的&豪华阵容&夺人耳目,给了大家现在看来错误的第一印象。
这样的一批人要做手机,注定了必然要走一条很长的路。在成立之初,小米的行动规划也确实如此:先从最擅长的软件(应用)开始做,试试水,做完移动应用看情况,再开始做操作系统,然后从操作系统再到做手机硬件。
尽管这样的路线由浅入深,从逻辑上也说得通,但移动应用和智能手机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事先,就连雷军对它是否能成功也不太拿得准。他后来对《商业价值》开玩笑说:&我们为什么一直很低调?因为我们当时想好了,事情如果做成了就成了。万一做不成,我们就说自己从来没做过!&
无论如何,小米已经启动,开弓没有回头箭。从第一步开始,就这么十来个人七八杆枪。短短两个月,小米一边招人,一边相继开发出了&小米司机&、&小米分享&等应用。
这时候,规划中第一个变数出现了,只不过它看起来似乎是好消息&&到6月份,小米的移动应用产品得到了超过预期的用户认可,成长很快;而他们也发现,第一步似乎走得比想象中顺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初的创始团队商议决定加速前进:提前启动操作系统项目,并开始组建手机硬件团队。
操作系统要怎么做呢?小米的思路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自己开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在他们看来,首先,操作系统难度较大,以公司的规模和能力来看还不可行;其次,对小米来说,全新操作系统意味着必须找到手机硬件厂商合作,没有硬件就没有用户,这条通往用户的道路过于曲折。更重要的是,小米必须花最小的气力来得到最大的用户数,并从用户反馈中不断汲取经验与力量,为达到&小米手机&这一目标打下尽量坚实的基础。而在此之后,小米手机在应用和功能上必须足够丰富,不能只做小众。
小米想得到手机操作系统经验、尽可能多的用户、手机专业用户的认同度;小米拥有一群产品设计和执行能力强、能把东西做到极致的工程师&&在这样的前提之下,Android操作系统成为小米几乎唯一的选择。而从用户界面、人机交互开始,针对用户量足够多的Android机型开发ROM(主程序内核),小米一方面不断深化程序与手机硬件交互,一方面不断优化服务与用户交互。在软件应用创新、软件开发模式创新的同时,摸索硬件的大门。
小米公司3项主要业务之一&&MIUI就此诞生。
如果说MIUI的诞生还属顺理成章,则小米的硬件团队组建就需要一些运气了。这是当时的小米最拿不准的地方,也是最为生疏的领域。2010年6月,雷军通过洪锋找到曾一手组建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刘德,不久之后,在见了100多名有丰富硬件经验的人后,辗转联系到了时任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的周光平博士,并一拍即合。当二人接受雷军的邀请,告别当时的工作成为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时,雷军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在7月12日的小米公开亮相中,雷军以近乎隆重的方式向媒体介绍,&如果没有刘德和周博士的加盟,我们小米是绝对不敢做手机的&。
随着2010年下半年硬件团队的逐步组建和工程师到位,小米从移动应用、MIUI到手机的链条终于开始了它的完整运转。
小米所走的这条路线看起来实在有点绕。如果就是想做手机,哪怕是顶级智能手机,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找设计师、硬件工程师、供应商、生产商,然后外观、主板、CPU、屏幕、通信模块、感应器,直接磨合做出来呢?简单来看,那才是做手机的路径,与小米做的大相径庭。
但小米想以手机为目标并有所作为,那多半是条死路。不看创业者的经验问题,光看在手机硬件这一长链条上的行业积累,如果直接上马小米手机,怎么和浸淫其中那么多年的摩托罗拉、三星、HTC等公司拼?
虽然雷军和小米团队有着做手机的梦想,但梦想不等于妄想,小米必须有自己真正能够支撑梦想的实现路径,和小米如何成功的产品逻辑。
因此,在这条迂回路线中,小米虽然走得很快,却在短短一年中利用自己的擅长点,积累出了属于自己的优势。如果说,金字塔的顶端是手机,传统手机硬件厂商用自己的经验和在产业链中的资源积累搭起了金字塔的底座,那么,小米也有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们的底座。
这个底座,首先是在应用和操作系统不同领域中一定的用户积累;其次是对硬件逐渐的感觉与了解;之后则是一套软件应该如何与硬件交互,才能发挥出更大效能、节省手机资源、优化用户体验等的综合方法论。总之,迂回路线使得小米拥有了一个手机产业中没有过先例的&软底座&。
它使得小米获得了一些真正能与手机硬件大厂进行市场博弈的、独特的资本。
用&CSP&重新发明手机
米聊对于小米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解释小米这家公司战略的核心问题。
小米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研究是否能做一个类似叫&小米通&的东西,在人际沟通中实现创新。可在2010年10月之前,工程师们一直未能探索出有别于SMS、飞信和手机QQ等目前市场中产品的研发方向。就在这时候,Kik出现,它利用与手机通讯录的匹配,建立了一种基于联系人真实身份、轻盈但超高即时性的通信方式,同时还打通现有SNS,具有极强病毒式传播的基因。这无疑为小米团队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2010年12月,&米聊&上线。先是Android版,继而是iPhone版,在苹果App
Store中排名迅速蹿升至前10位。之后,米聊借鉴Talkbox增加了语音对讲功能,这成为了此产品的&二级助推&。到2011年6月末,米聊用户数在半年时间内达到300万。
如果说,小米之前各项工作的逐渐落实还可以用按部就班来形容,那对小米的米聊团队而言,这无疑于一场竞争激烈的闪电战&&时间紧、任务重、变数多。因为米聊这一产品,并不是一个误打误撞的试验品,其实是小米在手机制造的战略大局中,至关重要的点。
回到一开始,当MIUI开始进入研发时,雷军就已经向所有人反复强调:&我们要做一部能打电话的手机。&这句话的意思是,手机最基础的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将是从MIUI开始,整个小米团队需要考虑的首要重点。
但这远远不是将基础功能做好那么简单。雷军看到,手机正在重演PC时代的那一幕:硬件从计算到存储正在飞速发展,操作系统不断更新换代,手机的迭代越来越快,各种人机互动方式也在快速演进。整个产业的发展还在推动屏幕、外壳、电池等基础研究的持续深入。
可是在手机的日新月异中,某些基础的东西却似乎一直一成不变:通讯录还是之前的模样,很难让人满意;发短信的体验也从未变化;打电话更是延续着从&大哥大&时代过来的习惯,通信的方式难脱身传统。
一成不变的地方,是否就是创新的突破点?
小米公司内部,有一个&生造词&被提起的频率极高,那就是&CSP&&&&&C&指Contacts,联系人;&S&是SMS,泛指短信和彩信;&P&是Phone,打电话,语音通话。&黄江吉说。
这3点是手机作为通信工具的核心拆解功能。雷军举例说:&手机通讯录中都有大头贴和照片头像的设置,但是有几个人的通讯录是有头像的呢?因为你不可能成百上千人都去自己拍个照片嘛。但是米聊这样的应用,人人都自己上传头像,如果整合到通讯录,这头像问题不就解决了?&
在雷军看来,手机高速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CSP这样的基础功能反而被忽视了。如果小米能够抓住变化的契机,成为变革CSP的主要力量之一,就一定有机会。
而米聊的出现,让这个机会有了现实的可依附之物。Kik从诞生起就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于&干掉短信&;而米聊将语音、Talkbox式的互动方式串联在一起,进行功能组合,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演进。
300万且仍在快速增长中的用户群,意味着有为数众多的人已经在小米的系统中进行通信。这是一个实名关系社区,每个人在里面的好友列表,就是新的联系人通讯录。
当米聊正式升级成为小米公司3项主要业务之一时,意味着它在小米的蓝图中有了可以匹配MIUI和小米手机的新角色。当使用者越来越多,每个人通过米聊就能联系到越来越多的好友,进而不断稳固自己基于米聊的人际关系,甚至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之前在手机上与朋友的关系层,同时还能细分出不同层级的关系和沟通手段。虽然雷军没有说明,但在他头脑中,米聊与MIUI、小米手机的分进合击,似乎已经有点要在移动互联网上构建基础社交网络的意思。这当然也意味着,米聊将是小米在成为&CSP变革者&过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与之对应,MIUI则在操作系统层面,包含着覆盖更广、更加全面的CSP变革任务。比如可以更方便沟通和互动的&超级手机通讯录&,或者能将好友名称作为Tags进行植入的短信群发。在每个细节上,MIUI都正在以改良的方式逐步优化手机的CSP。
如果要画出小米的受众图,最外圈的无疑是米聊,横跨Android、iOS和Symbian用户群,截止到7月底,用户超过350万。
一年之后,MIUI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论坛上主要帖子动辄成千上万人浏览、评论,拥有超过30万人的社区开发者,甚至有许多来自海外各个国家的MIUI&粉丝&形成组织。每当有新版本的MIUI
ROM发布,就自行将其翻译为当地的语言版本&&这也使得MIUI至今拥有了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版本。MIUI是小米公司另一个面积较小、但用户忠诚度更高的圈。
除此之外,迷人浏览器、小米便签、小米分享、小米司机等应用,则在Android用户为主的区域内,拥有各自的用户圈。
在这些圈的中间交集位置,则是目前还留有悬念的小米手机。
米聊在最外圈不断&捕捉&着用户关系和用户信息,各种应用也在不同层面上充实着这一点。当米聊的ID、小米各种应用的ID、MIUI的用户ID最终合并在一起成为唯一的&MIID&时,每一个小米用户或许就能发现,小米上有了他的实名身份信息、朋友圈,甚至位置和车辆信息&&当他从米聊到MIUI,越深入成为小米的用户,就能在小米产品的打通之下,获得超越过往的使用体验。
最终,当承载MIUI的小米手机出现后,每个用户的ID最终与手机号、乃至手机硬件合为一体。像HTC某些社交手机所具有的社交物理按键一样,小米手机说不定会有一个特定的&米键&,直接打通用户的CSP和包括米聊在内的各种应用,并通向整个基于移动互联网所构建的新生活方式。
从米聊到MIUI再到小米手机,全链条的覆盖方式将会让CSP的变革来得更加彻底,并让用户过上&米生活&。这或许就是小米所图之局。
您可能也感兴趣: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6号
TechWeb公众号
机情秀公众号小米研究:出货量暴跌36% 2017年还能逆袭?
作者: 创事记-师天浩来源: DT电商 17:24:27
“跌跌不休”,2016年并不好过这两年来,业界对小米出货量下跌的“拷问”从未间断。自小米诞生起,其依靠饥饿营销广受市场欢迎,每年庞大的出货量总能刷新外界对小米的认识。尤其2013年抢占千元人民币以下市场红米的推出,让小米智能手机总销量首次达到千万部级别,此后小米趁热打铁,销量节节攀升。直至2015年上半年,小米出现了自2011年以来首次半年销量环比下滑。随后,每个季度围绕小米销量下滑的消息就不曾间断,2016年连续4个季度的同比下滑,使质疑小米的声音达到高潮。更让小米惴惴不安的是,曾被米粉奉为神器的小米系列手机,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这一切小米并非没有察觉,为了挽回形象,2016年小米也一直在努力寻求新突破。比如首次邀请明星为产品代言,下半年还推出了采用双曲面屏幕的小米Note2,以及直逼5000元人民币价格档位的口碑性产品小米MIX,显然这并没有止住小米的下滑之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同小米截然相反的是,、OPPO和vivo等厂商2016年收获颇丰。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OPPO、华为和vivo全年出货量分别为7840万部、7660万部和6920万部,较2015年同比增长122.2%、21.8%、96.9%。三者占到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的48%。种种表现,应了那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在几年前,OPPO和vivo还不曾进入前五榜单,相较小米纯粹的互联网模式,华为、OPPO和vivo则在开辟线上渠道外,也一直保留着线下渠道的布局。其中OPPO、vivo在2016年得以迅速成长,就得益于它们遍布三线到六线城市的线下店。从当初被小米互联网玩法打得找不到方向,到如今利用线下市场反超小米,华为、OPPO和vivo的成绩值得小米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从当初的黑马到现在的困兽,小米2016年的滑铁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方面。渠道方面:过往互联网模式的成功,让小米忽视了同样重要的线下渠道。中国智能手机销售网络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凭借着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几年前小米仅凭线上渠道即可满足其对增长的需要。伴随着线上消费主力一二线城市智能手机普及结束,2016年待开发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新市场成为智能手机的新增长点。但在这个关键时间点,小米并未意识到市场的走向,致使因线下渠道的短板遭受重创。据赛诺此前数据显示,2016年线上渠道增速大幅下降,从2015年的43.6%降至5.6%。而线下渠道增速却从2015年的-3.5%升至17.4%,实现了大幅提升。商业上一个企业能否先于市场变化提前更改策略,决定了其未来增长空间,显然没未雨绸缪的小米,造成了今天的困境。产品优势方面:小米曾赖以快速成长的性价比优势,在智能手机新消费观念冲击下对市场的影响大大减弱。自2011年小米1推出以来,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小米系列手机横扫整个市场。然而随着一二线城市消费观念的升级,智能手机中高端市场升势明显,~3000元人民币档位产品相比2015年增长了近30%左右,而小米系列手机主打的2000元人民币以下手机市场却增速有限。小米彼时赖以迅速成长的定价策略,却成了制约小米在2016年完成新一轮增长的因素。与此同时,小米产品特点被竞品疯狂模仿,丧失品牌辨识度也成了小米去年增长乏力诱因。然随着小米野心的扩张,小米手机清晰的单线产品思路被打乱,据统计去年小米在售产品共11款机型,导致小米品牌价值被稀释。而创新上的乏力及产品设计不够酷,逐渐让小米变得平庸起来,进而加速了用户的流失。供应链方面:产能不稳定也成销量下滑的一大因素。小米的产品逻辑,是以最合理的价格为用户提供最优的产品。这考验了小米对供应链的把控,作为去年的旗舰机小米5,因所供应的骁龙820芯片缺货,导致不能大批量生产,小米5仅满足30%的市场需求。小米Note2也陷入同样的窘境,因双曲面屏幕提供商供货不及时,使得产品未能满足市场需求,被用户所诟病。如何对症下药?梳理完小米在2016年所遇到的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后,2017年小米又将从哪些方便发力和改善才有机会逆袭呢?首先,小米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加速线下渠道的扩张,在互联网玩法上小米已经较为熟悉,如果能把线下渠道“这条腿”也接上,将可能会为小米带来新一轮爆发。今年年初亚布力论坛上,雷军公布了小米线下渠道的目标,称截止2016年年底小米已拥有51家线下门店,2017年的目标是200家,3年达到1000家。另外,此前从不谈线下合作的小米,也积极同通信运营商合作,借力他们的线下渠道把产品铺到离用户更近的线下门店。不过相比OPPO高达24万家线下门店的布局,小米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次,加注设计创新上的投入,重新使小米品牌“发烧”起来。以往小米为了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到低价高性能产品,注定了设计创新上的投入受到制约。如今用户消费观念提升,将以往定价策略进行拔高,把更多的投入放在设计创新上,推出更多类似小米MIX这样惊艳的产品。只有重新“发烧”起来,才能让更多的用户心甘情愿的掏腰包购买你的产品。再次,精简产品线,重拾清晰的旗舰产品逻辑。在此前的采访中,面对来自媒体有关小米现售机型高达11款是否太多,雷军认为并不多,这是厂商能力决定的。然而这显然忘了曾经小米的初心,彼时的小米就不能推出多款机型吗?显然不是,只是现在的雷军野心更大,因此想要做的事情也变多起来。然而正如坚守一年只发布一款iPhone一样,推出一款你认为最好的机型,更容易打动用户和俘获他们的忠诚度。小米成为国内继华为之后,第二家成功推出自主芯片的手机厂商。笔者以为,小米就应该大力发展旗下松果处理器。其一,能让小米卸下研发创新不足和专利不足的包袱,还会让小米一定程度上摆脱芯片供应链的钳制。而且以小米现今四千万年销量的规模,自主芯片带来的成本下降更是天文数字,有业内人士称手机芯片成本占到整机投入3成左右。其二,生产自主芯片,还将大大提高小米手机产品在适配上的可操作性,软硬件体验的增强和专利束缚的松绑对小米进军高端市场及国际市场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数据频道
电商服务推荐
下载亿邦App使用独家功能
一线实战高手-解答问题
热门电商峰会-随时报名
电商创投资讯-实时直播54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1K1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最前线 | 林斌现身小米深圳研发中心,今年要再招1000名技术专家_36氪
市场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品牌广告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企业创新合作,请您联系: corp_
地方合作,请您联系:
满足以下场景,获得更高通过率: 1. 新融资求报道 2. 新公司求报道 3. 新产品求报道 4. 创投新闻爆料
36氪APP 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最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集全球最优秀的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最新系统miui1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