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意思年

元方是古代一名为陈太丘的人的孩子.看似平庸却聪慧无比

自古英雄出少年,还有哪些孩子像元方那样?(最好能把表现他聪明的事件的简单过程写出来)

想当初,(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浮球之智.司马温公,倒有破瓮救儿之谋;汉孔融,四岁让梨,懂得谦逊之礼;(十三郎五岁朝天,唐刘晏七岁举翰林,一个正字参朋比.)(汉)黄香九岁温席奉亲;秦甘罗,一十二岁身为宰相;吴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为)水军都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施苦肉、献连环、借东风、借雕翎、火烧战船,使曹操望风鼠窜,险些命丧江南.虽有卧龙、凤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子当中之魁首.

  自古英雄出少年即是说古往今来许多英雄人物都来自于青少年。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少年英雄小故事。顺祝事业有成,天天好运来! 1.上书救父 汉代时,山东有个小姑娘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医道很好,因被豪商诬告,判下肉刑的重罪。缇萦主动随父亲进京,上书朝廷,并自愿献身为奴,抵赎父亲的刑罚。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终于下令赦免其父,并废除了肉刑的法令。 2.嘉定童子 明朝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嘉定城内,守城的军民奋战二十多天,疲惫不堪。倭寇企图乘夜偷袭,有个守城的嘉定童子,发现城外的青蛙突然停止了鸣叫,他及时判断出敌人的行踪。最后嘉定城保住了,而这位无名的小英雄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周处除三害 西晋将门之子周处,因父母早亡缺乏管教而沾染恶习,为害乡里,与长桥玉蛟、南山猛虎被百姓并称为“三害”。 后经长者教诲,痛改前非,斩蛇除虎,除去三害。闻过则改自为勇士,日后周处果然成就大业。 4.飞刀杀敌 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奋起反击,其中有一支女兵队伍——“红灯照”勇猛善战、屡建奇功。得到沙俄欲袭车站的情报后,红灯照的女兵们设下埋伏。激战中,沙俄溃不成军,女首领使出飞刀绝技杀死了仓皇逃窜的沙俄将军。 5.打虎救母 农家少年谢定住与母亲、弟妹住在小山村里。山里的老虎经常下山作恶,胆小的村民只好远走他乡。一次母亲为了追牛,遭到老虎的袭击,危在旦夕,幸亏谢定住及时赶来,他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打跑老虎,救下了母亲。 6.曹冲妙计救人 曹操有具心爱的马鞍,一直由库吏保管着。一天库吏发现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料想曹操定不会饶恕他,吓得面如土色。这事被曹冲知道,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使父亲曹操饶恕了库吏的性命。 7.断指画家 出身贫寒的赵广从小在画家李公麟家里当书童。李公麟见他认真好学,就收其为徒,不但传以画技,更授其为人之道。后来金兵入侵,九州沦陷,赵广因拒绝为金兵作画而被砍掉右手拇指。但他不屈不挠,继续用左手练画,终成一代大师。 8.虎穴画虎 五代时期的厉归真素以画虎而闻名。他在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画虎,为了能使笔下的虎神形兼备,他克服恐惧,只身进入老虎出没的山林,隐蔽在树上仔细观察老虎的神态、动作,夜以继日地画,这才画出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9.识“鬼”少年 明代少年王海日平时勤奋好学,借宿在龙泉山的寺庙读书。没几天,庙里突然“闹鬼”搞得人心惶惶,几个一同借宿的富家子弟卷起铺盖逃走了。王海日不被越闹越烈的“鬼”吓倒,反而识破了和尚们闹鬼的骗局。 10.护城孩儿兵 清朝咸丰年间,“小刀会”这支队伍里有一支由15、16岁孩子组成的孩儿兵,队长叫周全耕。他们积极主动配合保卫上海城的战斗,巧妙地破坏了清兵攻打上海城的阴险计谋,使起义军一举打败了这股清兵,取得战斗的胜利。 11.区寄斗贼 唐朝时,在现今的浙江、福建、两广一带经常发现盗卖小孩的现象。11岁的区寄被两个盗贼拐走后,他机智勇敢地同盗贼做斗争,并巧妙地制服了盗贼,为远近的乡亲们伸张正义。 12.巧斗洋枪队 苏法联军占领北京,大肆烧杀抢掠。圆明园附近有个村落叫谢庄,乡亲们为保护家园办起了自卫武装。少年冯婉贞主张扬长避短,发挥近战优势,以大刀长矛战胜洋枪大炮。她带领武术队袭击侵略者,在短兵相接中,敌人无法开枪开炮,纷纷败退。 13.夏香闹宴 少年书生夏香的家乡遭遇了特大旱灾,看到百姓们拖儿带女外出逃荒,他心里非常难过。而此时官府不但坐视不管,新知县还大摆宴席。夏香挺身而出为民请愿,他在宴席上慷慨陈词、据理力争,终于使知县及时醒悟,开启粮仓赈济灾民。 14.情暖母心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闵子骞的少年,其母早逝,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孩子。后娘对子骞非常刻薄,寒冬腊月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袄,父亲知道后将后娘赶出家门。闵子骞却以德报怨,为母求情并把她劝回了家。后娘惭愧,感动不已。 15.OK,中国少年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十四航空队飞行员克尔在中国南方执行护航任务时被日本战斗机击落。地面上的日本兵发现了跳伞落地的克尔,立即追捕。机智勇敢的中国少年陈勋和李石,巧妙地将日本鬼子引进山洞,将他们消灭,救下了克尔。 16.张良桥下拾履 春秋时少年张良为老翁桥下拾鞋,尊敬老人又不失信约 ,受到老翁赞许,老翁赠给他一部《太公兵法》。张良刻苦攻读后,为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做出了很大贡献。 17.王献之戒骄练字 晋代王献之从小聪明好学,12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为此他滋长了自满情绪。一次,王献之把自己和父亲的字混在一起请李老先生指教,老先生当即就认出了父亲王羲之的笔迹。从此他更加刻苦练字,写完了十八缸水,终成名家。 18.康熙除奸 康熙皇帝14岁亲政,顾命大臣鳌拜仗着兵权在手,权倾朝野,气焰十分嚣张。康熙从小蚂蚁搬动蜈蚣的行为得到启发,他秘密训练了一批习武少年。康熙将鳌拜请进宫来个瓮中捉鳖,只听一声令下,少年们一齐涌向鳌拜将其制服。 19.见义勇为的朱晖 兵荒马乱的年代,少年朱晖与母亲在外逃难,遇到一少女被强盗围逼,朱晖不顾个人安危,见义勇为拔剑相助,表现了少年英雄的大智大勇。 20.李寄斩蛇 福建庸岭山区出现了一条巨蟒,经常吃人,附近村庄里人心惶惶,县官下令贡献童男童女。少年李寄入选,她面临险境毫不惧怕,与巨蟒进行搏杀,终于为民除了害,千百年来被人传为侠女。 21.少年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铁木真)是气颜部落首领的长子,13岁时父亲惨遭毒害,部落也开始分裂。父亲的政敌塔儿忽台一心想斩草除根,带领人马追杀铁木真。铁木真为了家人的安全,引诱敌人在古拉山区周旋了多日,最终得以脱身。 22.奥林匹克火炬 公元前490年,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远征希腊,准备攻打雅典城。雅典城市民拿起武器保卫家园,青年裴迪皮梯斯当了传令兵。主帅派他到斯巴达求援,他跑了两天两夜,可斯巴达不肯出兵。雅典军孤军奋战,终于将侵略军赶了出去,而裴迪皮梯斯却在完成传递捷报的任务后倒下了。 23.智取情报 1930年福建龙岩的红军暂时撤退到山里,白军乘乱占领了龙岩县。小侦察员郭滴海进城侦察敌情,他装扮成卖西瓜的混入敌营,从伙头军处打探到敌军的实力,他还与小交通员黑妮一起智取情报,为红军在汀江桥上一举歼灭敌军立下大功。 24.顽童成才 谭嗣同小时候很有才气,可就是不懂事,经常闯祸。有一次他把父亲的瓷器打碎了,被关进书房。无奈他只好定下心来看书,从此以后他就对书产生了兴趣,并踏上了从文之路。 25.新华报童 1941年报童罗川儿在新华日报社从事卖报工作,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披露了事实真相。警察和特务闻讯后大量出动,妄图阻挠报纸的发行。罗川儿不顾伤痛主动请缨,并出色地完成了报纸的宣传任务。 26.问不停的小张衡 张衡小的时候勤学好问。为了弄清铁器从何而来,他围着铁匠问个究竟,还特地到城外观察炼铁高炉、铁矿石和大水车,这些枯燥的东西他都研究得津津有味。不求甚解的精神使他不断进步,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 27.小萝卜头 新中国诞生前,重庆红岩国民党监狱里有一个名叫“小萝卜头”的孩子,在革命前辈的影响下,以他独特的方式和敌人做斗争。他幼小的生命很短暂,但他仍然在艰苦的环境里勤奋学习,他向往自由、热爱生命的精神令人感动。 28.王维智擒瓜贼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小时候十分聪明,而且为人仗义。有一次他遇到一位伤心的老农,辛苦种出的甜瓜都被人偷走,地里只见瓜藤不见瓜。王维非常气愤,决心要打抱不平,他用瓜藤对瓜蒂相吻合的办法,很快就使瓜贼露出了马脚。 29.李白立志用功 李白小时候贪玩,无心读书,父母并不责骂他,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耐心劝导。李白的悟性非常好,很快就体会到父母的谆谆之心,专心致志于读书。后来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 30.怒摆水牛阵 恶少仗着其父是军官 ,常骑马纵横在村野欺压村民,叶为洵带领小伙伴们摆了一个水牛阵,惩罚了这个恶少,这是叶挺将军小时候的故事。(来源:央视国际) 

“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常听人说的一个警句。

为什么人们这么说呢?这句话包含了几方面的意思呢?

有人说,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历史上确有许多的英雄豪杰在年纪轻轻之时,就登上了时代舞台,并且自如的挥洒了他们的才华: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就写下了《咏鹅》,让后代传唱不衰;

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做了宰相,让世人惊叹不已;

三国时吴地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为水军都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

西汉名将霍去病,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甚至影响了西亚历史进程,年仅21岁就身居大司马,成了“不败的战神”。

不独中国有此等神人,放眼世界,更不乏此类注解。牛顿,23岁创立“微积分”;爱因斯坦,26岁建立“狭义相对论”;达尔文,29岁提出“生物进化论”;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他们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举不胜举,只能说确有不少英雄出自少年。

可此类神人再多,也只是徒增我辈烦恼,因为我们尽管有过少年,但没有成为英雄。当人家已经声名远扬时,我们还懵懂无知。

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是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畏无惧,敢闯敢干,有很强的冲力,很容易做出一些极具创造力的成绩来。

确实,有许多在中年人眼里办不成的事,年青人却干成了。关键的一点就是,年青人有胆量,有勇气。干成了,一举成名;干不成,下次重来。而一上年岁,就怕这怕那,做事因循守旧,自然难以做出惊人之举 。

2013年高考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目,就是肯定年青人的勇气可嘉,是年青的徒弟“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抖”,才成功的把那颗有裂纹的钻石切割成了两块。

不过,在这个层面上领会这句话,也是容易产生疑惑的。谁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除了无畏之外,不是因为无知?谁能说年青人的敢闯敢拼里没有莽撞的成分,他们的成功里没有侥幸的因素?

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是说,一个人最终能不能成为“英雄”,与他“少年”时期的所作所为有相当大的关系。

你看,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跟他少年时期就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受到的教育有很直接的关系。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9岁入高中学习,10岁读科学读物,12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13岁开始读康德的著作,16岁自学完微积分。

即使是被公认为大器晚成的齐白石,也在4岁时就开始由祖父教识字,15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26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可以说没有少年时的启蒙,不可能有后期的持久喷发。

从理论上说,民间有句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将来的发展与少年的经历与表现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什么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英雄”也不是天生的,也是从“狗熊”走过来的。

从意义上说,这个说法不仅能解释那些最终成为了“英雄”的人,即使对没有能成为“英雄”的人,也大有裨益。也许我们就是因为荒芜了少年时期,才最终没有盖起“英雄”的大厦。

为什么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呢?它不是让我们面对神童感叹造化没有偏爱自己,也不是鼓励你在年青时去赌一把,而是要让我们珍惜少年时,成就英雄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