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商的新零售之战 亚马逊出口电商零售和沃尔玛更看好谁

原标题:海鲜之战:上半场活鲜炒作已曲终,下半场冷冻海鲜厚积薄发?

在当今这个零售圈子,你甚至无需太过敏锐,就能轻易闻到生鲜领域弥漫的硝烟味。生鲜一直是个香饽饽,沃尔玛、家乐福等传统商超巨头在争,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在抢,一些长期深耕于生鲜行业的企业也在发力。山姆会员商店就是一个代表,这家来华20多年的品牌背后有沃尔玛撑腰,号称只为会员服务、只卖高端商品,一直把生鲜列为拉动增长的重型武器。生鲜之所以遭各方哄抢,是因为其市场潜力非常大。

据Analysys易观分析,中国生鲜市场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中生鲜电商尤其受资本追捧。易观数据表明,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6%。预计到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506.08亿元人民币。

从数据上看,生鲜电商的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事实上,现在的生鲜企业已经不能再用门店和电商来区别了。如今绝大多数生鲜企业既有门店也做电商,这种“线上+线下”的模式是生鲜的全渠道玩法,市场表现十分强劲。一句话,整个生鲜新零售好不热闹。

今年的高端海鲜战役又即将开始,众多商家已经开始为年底销售做准备,其中以具有话题性的高单价海鲜品类最为瞩目。那么,到底谁会是今年的赢家?

活鲜先声夺人:打响生鲜第一枪背后,活鲜炒作藏污纳垢

去年生鲜新零售之役刚打响,盒马式活鲜先声夺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生鲜市场。据了解,阿里盒马鲜生诞生之后,不少资本纷纷入局。整个生鲜新零售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然而,生鲜市场的入局者们没能如愿牟取暴利,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数据说明行业实现盈利。被盒马“忽悠”起来的生鲜商们,有的春风得意,有的举步维艰。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作为资本巨头的嫡亲,自然经得起市场考验。此外,多点、每日优鲜、京东到家等也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部分生鲜商出现大幅度衰退。

其实,活鲜之所以有这短暂的繁华,大都是商家在炒作。活鲜商家们利用消费者对营养安全海鲜的追求,错误地把活海鲜跟营养安全划等号,殊不知活海鲜行业也暗藏猫腻。打个比方说,在运输途中已然变瘦或者已经遭受人造海水二次污染的活螃蟹,品质和安全性已经大打折扣。

但是,经过媒体铺天盖地地炒作,制造热点和噱头,不断给消费者洗脑,使得部分消费者陷入在其阴谋之中。活鲜自然要在价格上褥褥消费者的羊毛。而活鲜行业背后这不为消费者所知的污秽阴暗,最终被光鲜亮丽的辞藻所掩盖。

时至今日,无论活鲜的遮羞布有没有被揭开。生鲜新零售这场战役的上半场已经步入洗牌期。

上半场告罄背后:高成本、高损耗的行业之痛,消费者未必买单

事实上,生鲜新零售上半场之所以那么快就平息,是因为活鲜高成本、高损耗的特质一直是整个生鲜行业的痛。踏上活鲜这条赛道,生鲜商们一直在流血,也一直在想方设法止血。这主要因为活鲜对供应链要求极高。

一方面,海鲜的保鲜保活条件苛刻。在被捕捞离开深海之后,海鲜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生存。例如,相对恒定的温度、稳定的气压、水的含盐度和含氧量等等。在运输过程中,无论采取任何保鲜手段,活鲜只要一离开生长环境,就开始进入营养流失状态,这也是为什么精明的消费者会发现海鲜,特别是生长环境较远的进口海鲜,在烹饪后会出现肉与壳分离的情况,这说明海鲜肉质已经收缩。更有甚者,活鲜在运输途中被养死了,价格就要比活的低一倍不止,也就不值钱了。

另一方面,从捕捞、运输、门店销售到最终烹饪,任何一个环节若处理不当,极易滋生细菌、寄生虫,对海鲜存活造成威胁,更别说食品安全。例如,运输途中因为条件极其有限,部分商家为了保证“活鲜”而使用抗生素;又或者就算能够迅速到达门店,海鲜在消费者买走前仍需要水养,商家为了模拟海鲜生长环境而加入化学添加剂“海水晶”。所以,很多活鲜还未到达食客的餐桌就已经被判不合格。

总而言之,生鲜商们即便再有钱,自生产端到消费终端绵长的供应链中,活鲜的品质也很难保障。因此,经历了“活海鲜爆款”炒作期,越来越多消费者发现那些看上去诱人的鲜活海鲜,特别是野生捕捞的远洋活海产,品质其实不如预期。

诚然,活海鲜的热潮已经过去。那么,高单价、具有话题性的高端海鲜的下一个热点会是什么呢?

生鲜新零售进入下半场,海鲜一定要是“活”的吗?

难到海鲜只有“活鲜”才能保证海鲜的“鲜”吗?在零售新手们还在为了话题性商品而烧钱的时候,很多人忽视了“冷冻海鲜”这一概念。

事实上,常见的冷冻海鲜在生鲜市场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广为消费者所接受。不过,在国内消费者的固有印象中,冰冻海鲜没有活鲜新鲜。在过去,确实是这样。现在,行业已经极大改良了冰冻保鲜的技术,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把海鲜随意冰冻起来的简单粗暴操作,而是一种能保证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概念。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关注点更多是食材本身。尤其是对中高端家庭而言,安全和品质绝对是食材选择的首要诉求。而当下海鲜食材的供应有三种:鲜活、冰鲜和冰冻海鲜。抛开冰鲜不说,活海鲜和冰冻海鲜究竟孰强孰弱?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各个商家把选品的目光聚焦在进口海鲜上,因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生长的海域环境决定了海鲜肉质。理解起来很简单,在国内海域捕捞的大龙虾和波士顿大龙虾滋味肯定相差很大。其实深究起来,选品还是有很多讲究,例如同为阿拉斯加帝王蟹,红蟹属于稀缺品种,品质高于黄金蟹,但产量有限,而且进口的红蟹也分各种规格,谁能抢到谁就占了先机。

例如山姆作为国际零售品牌,比国内的生鲜零售商具有更丰富的采购资源和话语权,选品更有优势。根据山姆公布的消息,去年阿拉斯加首船的红帝王蟹就被山姆率先抢到,因而春节销售大获全胜。其他商家不甘示弱,尽管没有拿到同样大规格的红蟹,也一样进口了较小规格的红蟹,再加上在消费者中的炒作、引发爆款,销售情况也不错,也算尝到了帝王蟹的甜头。

其次,在商品处理方面,各品牌选择了不同策略。以帝王蟹为例,主打活鲜的超级物种、每日优鲜、盒马把捕捞的帝王蟹用保温箱装起来,按照温度的标准保存12个小时或者24个小时,让帝王蟹“休眠”以保证帝王蟹的品质,而后全程控温直至运送到国内,最后入水散养再送到到门店。

事实上,帝王蟹从遥远的深海到国内门店,再到消费者买走,无论如何高效,仍需要经历没有食物的空运期,以及到门店后模仿海水环境的饲养期。即便是有精湛的存活技术,帝王蟹仍会避免不了经历饥饿和人造海水的二次污染,最终帝王蟹的质量、营养和安全性会有不同程度下降。

同样是帝王蟹,山姆在处理上采取更加大胆更先进的熟冻技术,即对帝王蟹进行快速加工后急速冷冻。这是一种不同于普遍市场认知的先进的处理方式。

熟冻技术可以巧妙地解决鲜活海鲜在运输途中保鲜保质的问题。熟冻是指将海鲜捕捞后立刻煮熟再急冻,最后全程冷链运输至门店销售。这种熟冻技术保证海鲜的营养不流失,而且降低了食品安全隐患。

除了熟冻技术,“活体冷冻”同样也是不可小觑的技术。这种技术适用于壳薄虾类海鲜。对离开海水的海鲜进行急冻,在此过程中海鲜仍然有正常的代谢,因此不会吸入过多的水分,能保证最原生的状态,使海鲜不会在长途运输中发生肉质收缩甚至空壳。并且,急速冷冻可使温度骤降,微生物、寄生虫在极低温下已经死亡,诱发化学性腐败的物质也在低温下失去活性,有效防止运输途中海鲜腐坏,保证海鲜的食品安全属性。

可以说,“休眠术 ”、“熟冻”和“活体冷冻”术都是生鲜行业在保证生鲜品质上重大的技术突破。但前者仍需要解决在门店饲养期间水质污染的问题,而冷冻海鲜则需要加大对市场的教育和普及。

最后,从市场分别对鲜活海鲜和冰冻海鲜的接受程度上来看,由超级物种、每日优鲜、盒马鲜生们引发的鲜活海鲜热潮慢慢退去,而以山姆式品质冰冻海鲜也在逐渐为消费者所熟知。

据了解,山姆从2016年开始销售冷冻海鲜,目前已占海鲜品类销售总额70%左右,其中进口和自有品牌子分类增长尤为突出,销售占比较去年同期翻倍。 显然,山姆一路高升的业绩意味着冰冻海鲜越来越为消费者所接受。而冰冻海鲜也因为满足消费者对海鲜商品“安全”和“品质”的根本诉求,而开始对市场发起猛烈进攻。

活鲜的厮杀仍在继续,冰冻海鲜将开辟新天地

纵观生鲜新零售之战,虽然活鲜成本高损耗大,但是总有消费者会“尝鲜”,所以活鲜拥有一定市场毋庸置疑。以活鲜为主打特色的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多点等平台依然会继续厮杀。

只不过,活鲜市场这块蛋糕也就这么大了。高损耗的特质不是所有生鲜商都能驾驭,有能力吞得下活鲜这块饼继续高歌前行,没资本抗衡的中小平台只有打碎了牙和着血咽。而且,随着消费者对海鲜的认知升级和对营养和安全性的关注提高,冷冻海鲜品类会逐步被中高端家庭所接受。

值得关注的是,若没有强大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链,一般商家根本无法为消费者提供相同品质的商品。换言之,一般的商家想要进入冷冻海鲜的市场难如登天。而以山姆为代表的平台能打造真正安全、营养的冷冻海鲜,必将开创并领导这一领域。

回到开始提出的“活海鲜和冰冻海鲜孰强孰弱”的问题。随着冰冻海鲜被消费者所熟知,正在国内崛起的冰冻海鲜会后劲更足,市场覆盖速度将极大提高。冰冻海鲜极有可能在生鲜新零售下半场战争中实现厚积薄发。只不过,具有冰冻海鲜“独角兽”潜质的山姆,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普及市场对冷冻海鲜的认知。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

原标题:两年前马云预言了新零售,今天他喊出了新制造|附马云演讲全文

“新零售”之后,下一个浪潮是什么?马云给出的答案是:新制造。

今天(9月19日),马云在2018云栖大会首次系统阐释关于新制造的思考。他表示,新制造很快会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带来席卷性的威胁和席卷性的机会,所有的制造行业所面临的痛苦将远远超出想象,新制造也为企业带来新机遇。

“新制造”是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阐述的又一重磅战略概念。2016年10月云栖大会,马云提出“新零售”为代表的“五新”战略。两年来,新零售引爆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变革,新零售也成为近两年来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商业关键词,并产生全球性影响。

在两年后的云栖大会,马云提出,新零售之后是新制造。新制造的核心是数据,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制造还是贸易战的解决方案。

“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马云预言,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会像蒸汽机、石油改变手工业一样,改变今天的生产车间。未来的数据算法专家不是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而是在车间里面写代码。

他说,工业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一样东西的能力,数据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不一样东西的能力。以前流水线五分钟生产2000件同样的衣服很厉害,今后五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的衣服更厉害。20年前全村、全市、全省的姑娘穿一件衣服是流行的,现在每个姑娘穿的衣服都必须是不一样的。

马云称,新制造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实体和虚拟融合,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和服务能力。未来,创造就业的重点不是制造业,而是现代服务业。

马云相信,当新制造取代旧制造,贸易战将不复存在。他认为,通过贸易战留住就业的想法是可笑的,因为未来制造业都不是创造就业的主阵地。“未来,制造业是made in internet,当制造没有国界,贸易变成人人参与的时候,规则都要重塑,贸易战如何开打?”

“新制造的班车已经开始启动,不加速自己企业,不去拥抱未来的变化,不改革自己,我相信未来10-15年,大家都会哭天喊地。”马云说。

1.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在于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感受以及服务能力。

2.我们新零售实际上在重新定义零售,因为新制造很快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带来席卷性的威胁和席卷性的机会。

3.未来的十到十五年,所有的制造行业面临的痛苦远远超过今天大家的想象,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4.有人说实体制造业正在消失,我认为制造业不会消失,只有落后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

5. 新制造不是大企业的独家专利,而会变成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

6.未来,制造业是made in internet,当制造没有国界,贸易变成人人参与的时候,不加速改革的企业,在未来10-15年会哭天喊地。

7. 工业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一样东西的能力,而数据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不一样东西的能力。

8. 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数据,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数据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9. 芯片是核心技术,我们确实跟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在IoT、芯片领域,我们有机会换道超车。

10.我们提出新制造,不是阿里巴巴要进军制造业,而是要帮助制造业进行改革和进行变革。

昨天晚上很荣幸跟这些数学家进行了一番交流,我纠结了很久,我不知道该讲什么,这两个小时我依然听懂的不多,但是我无比感动。

就像刚才那些公式(阿里CTO张建锋和5位顶尖数学家各自写下了自己眼中最美的一个数学公式),我除了1+1=2、勾股定理以外,其它都没听懂,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公式,但是我感觉无比的美好。没有数学为基础,科学就可能没有基础,没有科学就没有这些应用,就没有这些技术。特别感谢那些默默无闻,在背后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这些真正的英雄。

阿里很荣幸能够发展到今天,能够为基础科学做一点事情。昨天也(和11位顶尖数学家)探讨到数学有什么用,我认为因为“无用之用”,才是最最的价值。我们这个世界适应了任何事情希望都要有价值,要马上有效应,但是没有巨大的付出,就不可能有今天,有美好的未来。所有人都想马上收获,就不可能有未来。

云栖大会不知不觉办了第九届,今年第十年。今天这么多人来,由于场地限制,我们据说有6万人来,这个已经到了最大的极限,也是参加人数最多的。所有来的人,到这里来都是因为相信而来。

第一次我记得我们开会的时候,只来了三四百个工程师,大家在一个酒店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展览,大家只是交流。今天,我们看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上优秀的高科技、黑科技在这儿云集,这儿和以往其它的科技论坛和展览会不一样。我发现我们很多人到这儿来,不是来卖东西,不是来卖软件,不是来卖产品,而是展示自己的思想,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想。

今天我们到这儿来的人,都是因为相信相信,我们因为相信而看见,所以特别看见。我们希望一年一年的不断搞下去,我们在这儿听见很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前年我提出了未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经济将进入到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新能源,大家可能当时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要说这样的“新”,晚上可以编出两百多个,也就是前面加了一个“新”,也有很多人跟我讲,你这个“新”字用得不对,我知道不对。他们编了很多什么样的零售,我个人觉得我们实在找不到对的词,所以姑且称之为“新”而已。

新零售实际上在重新定义零售,今天我想跟大家主要是讲讲新制造,因为新制造很快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带来席卷性的威胁和席卷性的机会。我前天在上海也讲了,未来的十到十五年,所有的制造行业所面临的痛苦远远超过今天大家的想象,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二:制造业不会消失 落户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

有人说实体制造业正在消失,我认为制造业不会消失,只有落后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技术革命将会有五十年,未来的三十年将会是应用变革深入到方方面面,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思想意识的变革。IT主要是为了控制未来,而DT是要创造未来,IT把人变成了机器,而DT要把机器变成人一样。

IT时代诞生了制造业,而DT时代要诞生创造;IT时代基本上依赖于知识,而DT时代要发挥人类的智慧;IT时代是以我为主,而DT时代是以利他为主,DT时代是平台思想。大家说什么是平台思想,平台不是规模,平台是利他,平台是Enable Others,平台是为了让别人做得更好。

有人说我的企业做大了,我自然会变成平台,我认为你只有让别人做得更好,让别人更加强大,只有这样的思想,你才可能成为平台。IT要求标准化、规模化,而DT要求独特化、个性化、灵活性,新制造就是基于DT时代思想的制造业。

未来十到十五年,传统制造业企业将会非常痛苦,今天的外部环境下,在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下,依靠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企业必定越来越难,挑战也会越来越大,不拥抱新制造业的企业,就如同盲人开车,你都不知道谁是你的客户,客户到底需要什么。

所有的制造业要保持高度清醒的认识,不能安于现状,特别是现在有些制造业利用互联网,拓展了自己的营销,带动了一定的销售额,但是这并不表明你们具备了明天的能力。制造业不管你已经拥抱互联网还是没有拥抱互联网,必须思考未来的制造业该如何去走,未来成功的制造业一定是用好互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制造业企业。不用好这些新技术的企业都会失败,不是制造业不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是你的制造业不行。

三:新制造会重新定义制造

新制造将会重新定义制造业,新制造业将会重新定义客户市场,重新定义供应链,重新定义所有的制造和商业的运营和服务。

它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不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行业结合就是新制造,也不是一个产品中加上芯片就是新制造。

定义新制造的标准,是不是按需定制,是不是个性化,是不是智能化。你知道你的客户是谁,你消耗的生产资料里面有没有数据。工业时代人类发明了流水线,可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数据时代同样可能也是流水线,但流水线上却是个性化的生产。

工业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一样东西的能力,而数据时代考验的是生产不一样东西的能力。以前流水线五分钟可能生产2000件同样的衣服很厉害,今后五分钟要生产2000件不同的衣服是更厉害。20年以前我们流行全城市、全村、全省的姑娘穿一件衣服是流行的,而现在每个姑娘要穿的衣服都必须是不一样的。

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数据。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数据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以前制造业发展好不好是看电力指数,未来我们看数据,看计算指数。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会像蒸汽机、石油改变手工业一样,改变今天的生产车间。

IoT现在才刚刚开始,今天的IoT很多还是卖硬件、卖软件的人找一个理由,卖得更好而已。但是物联网的本质,首先必须是一个智联网,没有智能的物联网,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植物人。其实我们有很多摄像头,而且都已经联网了,但是没有计算能力去处理,没有人工智能,摄像头只能用来罚款,这是对数据的浪费。

芯片是核心技术,我们确实跟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有不少的差距,但是在IoT、芯片领域,我们有机会换道超车。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市场,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芯片,很多时候因为基础不好,才有可能跨越性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驱动未来制造业的数据,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云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大数据不是数据大,是计算大,只有计算能力强,大计算加云计算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数据。

过去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互相看不上,传统制造业讲没有我们,哪来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说没有我们,你们到底卖给谁,未来不管看得上还是看不上,我们都需要一起结合起来过日子,因为谁也离不开谁。未来的数据、算法专家,不是在互联网公司内部工作,而是在车间里面写代码。新制造是服务制造业,我们要明白未来没有纯制造业,也没有纯服务业,不能再寄希望于制造业创造就业。

四:新制造是“服务制造业”

现在有人不断在提要通过制造业回归就业,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未来的制造业不是就业的大军,因为未来的制造业可能都是人工智能、可能都是机器人,未来真正创造就业的主要力量是服务业。

新零售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制造业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实体和虚拟的融合,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新制造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在于制造背后的创造思想、体验、感受以及服务能力。

未来创造就业的重点不是制造业,我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一定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就业的主要发动机,因为流水线上的大部分工作都会是标准化,只要是标准化的,机器都可以取代,但是体验、服务和创新创造是机器未必能够替代的。

五:贸易战是为旧制造而打

贸易战也是为旧制造而打。我们提出的新零售不是为了自己做零售,而是告诉大家,零售可以这么做。我们提出新制造,不是阿里巴巴要进军制造业,而是要帮助制造业进行改革和进行变革。

新制造从根本上会颠覆价值创造的模式,以前是制造者主导,未来是消费者主导。制造者主导的时候,是大企业得益,消费者主导的时候,是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受益,新制造不是大企业的独家专利,而会变成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

中国90%以上的机器设备都没有互相连接,只是一个个独立载体,如果把制造业所有的机器设备、所有生产线数据全部打通,智能化,我们将会彻底改变、改革经济发展的方式。

贸易摩擦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必然,是中美两国成长过程当中的必然,长达三四十年的中美贸易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没有矛盾是不正常的,有矛盾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相信贸易摩擦中,肯定会有很多中小企业很困难,但是我也相信困难当中会冒出一批优秀的企业。那些用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的企业,一定会成为未来的赢家。所有了不起的企业都经过经济周期性的灾难,或者各种天灾人祸,只有经历过这种灾难的企业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企业,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企业,即使你今天做得很大,也未必能够赢在未来。

面对今天的贸易战,各位企业家、各位创业者,我是相信这句话,他强任他强,月亮照大江,只有做好自己,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本次贸易战不可能在两个月、两年内解决,要有二十年的长期思想准备,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因为二十年足够让任何一个企业成为未来的阿里巴巴,成为未来的亚马逊,阿里巴巴也只有十九年。

我想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未来制造业是Made In Internet。贸易不是集装箱,而是包裹为主,贸易的驱动者不是哪个工厂、哪个企业,而是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当制造业没有了国界,贸易成为人人参与的时候,规则就需要重塑,传统的贸易战将不再存在。

六: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

最后我也想讲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新的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一切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无论是政府还是规模性、成熟性的企业,创新最大的阻力不是去包容失败、包容错误,而是我们需要明确知道,要防止昨天落后的利益群体如何设计,设下各种陷阱,来阻碍、破坏新的生产力。所以保护哭喊的落后力量,往往会成为破坏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制造业一定会变革,前几天我去了几趟淘宝造物节,今天年轻人的创造力,年轻人的创意,他们的创新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不是中国的制造业不行,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不是中国没有创意,而是你没有创意。不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努力,而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够努力。

新制造的班车已经启动,如果不加速自己企业,不去拥抱未来的变化,不改革自己,我相信未来十到十五年,大家都会哭天喊地。

所以我希望在这儿呼吁在座所有企业以及不在这儿的所有制造业们,必须抓紧学习、必须抓紧改革,过去十年零售业所面临的巨大痛苦很快会降临到制造业。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因为你是实体而保护你,而是因为你是未来,而保护你,而是因为坚定的思想,我们会保护你。

当然今天来参加云栖大会的所有企业,我们都相信未来,我们都拥抱未来,否则我们不会花这么长的时间来这儿倾听。我也很感动,上午这么长时间,大家居然一直坐在这儿认真听讲、认真学习、认真思考。

我希望云栖大会永远能够保持这种分享的精神,永远保持这种创新的场所,永远不是以卖产品为主,而是分享思想、交流思想为主的地方。我们希望云栖大会永远变成一个套话最少、套路最少、最务实、最面向未来的大会。

原标题:BAT紧盯,汽车后市场的优质资产还有谁?

巨头的一举一动,都是各方焦点。

最近阿里与汽车超人、康众汽配的联手,一方面说明汽车后市场这块肥肉巨头紧盯,潜力仍待挖掘;另一方面也说明,仅拥有资本、用户、供应链在这个行业并不一定能走下去,加码行业垂直资源,合纵连横,资源互补或许才是出路。

近日,阿里天猫方面宣布,天猫汽车与金固股份旗下汽车养护平台汽车超人、汽配供应链服务商康众汽配,联手成立汽车后市场新公司,组建汽服新零售支撑体系。其中,阿里将现金注资16亿元,持股46.97%,成为新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汽车超人持股16.27%,并计划引入华平、云锋等资本进入。

自提出“新零售”并获得响应,阿里在新零售上探索不断,从欧莱雅等品牌合作到校园超市,凭借自身在供应链、数据、门店管理系统等方面的优势,以B端切入,赋能线下零售。现在,阿里将这一新零售探索应用到了汽车后市场领域。

凭借天猫汽车零售平台,以及康众汽配、汽车超人在汽配领域和汽车维修领域的能力和资源,新公司将成为阿里汽车新零售的代言人之一——新公司将独家运营天猫、淘宝的汽车后市场业务(除汽车用品外),向汽车服务门店开放,以供应链体系为它们赋能,提高汽服门店运营效率。

有消息称,9月份新公司将启动新零售汽车服务门店招商,目标5年内升级30000家汽车保养、维修店通过“天猫车站”认证,这一操作也与阿里的天猫小店模式十分相似。

这并不是阿里在汽车后市场的第一次探索。2015年4月,阿里整合旗下大数据营销、汽车金融业务以及6000万车主汇聚的平台优势,成立汽车事业部,从线上入手,进入汽车O2O领域。此后,阿里汽车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整合了近1万家4S店、近2万家汽车售后服务网点等各类O2O资源,将触角延伸到了汽车全产业链。

2016年9月,阿里对线下资源做整合,发布了统一的品牌“车码头”。车码头的模式与此次阿里合作成立的新公司类似,为门店提供阿里品牌背书、线上用户导流和货源。但是,车码头的发展并不如阿里预想中的那么顺利,2017年下半年就有人将车码头当做是阿里的一次失败投资。

如今,阿里与汽车超人等汽服供应链企业合作成立新企业,可以看做是车码头模式的延伸,也是对它的升级。只是这次,阿里拉上了更专业的合作伙伴。

就像阿里哪怕失败也要再次尝试进入一样,京东、苏宁等巨头也争相进入汽车后市场。2017年11月,京东发布了京东汽车无界服务战略,宣布在汽车用品业务基础上,向上游拓展B2B市场,打造10万+智慧修理厂;苏宁今年联手柚紫养车,合作开设线下汽车连锁服务店,其中苏宁汽车将在会员体系、供应链共享、金融、支付、门店运营、仓储物流及线上流量等方面提供支撑。

至于腾讯和百度,远离交易的它们也在以投资、技术合作等形式进入汽车后市场,比如腾讯车联与凌度合作,百度曾推出本地直通车,与庞大养车等达成合作。

阿里、京东、苏宁等之所以对汽车后市场领域如此看重,原因在于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目前已成为第二大汽车消费国,正在向第一大汽车消费国迈进。在这一过程中,汽车保有量上升,新车增速放缓,汽车行业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囊括汽车配件、汽车维修保养、汽车用品、汽车改装美容等在内的汽车后市场前景被一致看好。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17亿辆,增速保持在10%以上。相应的,汽车后市场的市场规模于2016年迈过万亿元大关,于2017年突破1.3万亿元,且仍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

这个链条很长的万亿级市场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参与者分散,行业集中度低;互联网渗透率低,效率低下;标准化水平低,信息不对称等。这意味着,这一领域存在巨大的效率提升空间和改造需求,可以给互联网、大数据等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养护行业为例,我国养护行业的互联网占比不到5%,绝大部分被各品牌4S店占据,余下的则是各种分散的小店。而在汽车产业发达的美国,该市场以独立厂商为主,总体市场份额达到了30%,孕育了AutoZone、Advanced Auto Parts、GenuineParts(NAPA)等品牌,而汽车零售店占比为20%。

目光敏锐的巨头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极有可能爆发的价值洼地。

2012年是中国汽车后市场元年。自这一年开始,汽车后市场这个看起来又脏又累的行业才开始得到创业者和资本的关注,吸引大量企业入局。到了2015年,入局人数达到高峰,有行业内人士说,仅当年入局的创业企业就达到300家。

一时之间,O2O平台-自营电商-特许加盟-代运营-直控-直营......创业模式精彩纷呈,有轻有重,各有优势。

2015年最为风光的当属网上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的“虚拟模式”,涌现出一大批上门洗车、上门美容等平台。该模式的优势是无需实体店运营成本极低,可满足C端车主高自由度、高个性化的需求,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因为门槛低易被复制,用户忠诚度也极低,此外,受场景和模式双局限,服务质量不标准,效率低,加上靠疯狂烧钱补贴,利润不断被摊薄,没有盈利模式。这一年,受股灾等多重因素影响,资本开始收紧钱袋,不再广撒网,资本寒潮使得大量O2O企业倒闭,上门模式首当其冲。

O2O模式还有一种,线上+线下整合资源的“平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乐车邦和车点点两家最初都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通过聚合线下商家入驻线上平台,为线下汽车服务商完成用户引流;C端车主线上自主预约服务,线下完成体验支付之后,平台型企业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平台型企业可以巧妙规避线下需要标准化收费和服务的问题,同时资产轻,风险小。目前乐车邦则依托于4S店庞大基础,开始向上下游延伸,涉足4S店B2B供应链以及4S店托管业务,而车点点已经不完全直接2C更侧重于2B,加强与机构客户(银行、保险公司、运营商等)合作。

合作加盟电商:网上自营商城+特约店服务的“加盟模式”,代表是途虎养车和汽车超人,基于B2C模式,线上商城自营易损易耗品(轮胎、机油、滤清器、刹车片等),自建仓储和物流进行配送,车主线上完成交易,线下由合作门店提供安装和保养服务。该模式优势是企业可以迅速扩充线下服务商的规模,并通过网上商城的销量实现盈利。劣势是无法统一线下加盟店的服务标准,C端车主的体验难以保障,加盟所提供的服务大多停留于轮胎、机油更换等标准化产品及服务层面,不能覆盖汽车的全生命周期。

直营模式,代表是车享家和华胜。这种模式是最重的商业模式,利用自身资金开设直营门店,能最大程度实现对线下服务商的自主化管理,并通过标准化服务将C端车主用户体验做到最佳。车享家早期依托上汽集团庞大的行业资源,专注直营,现也已转向开始加盟模式。华胜仍专注于豪华车主。直营劣势是对线下服务门店的数量、分布密度等要求极高,因此自营模式消耗资金巨大。

此外,还有小拇指、好快省等为代表的特许加盟模式,以早期典典养车为代表的代运营模式,以及以易快修为代表的直接控股等模式。

2015年也是一道分水岭,这一年汽车后市场遭遇冰火两重天。上半年在资本的簇拥下新玩家大量进入,老玩家疯狂拿钱;下半年资本降至冰点,新玩家夭折,老玩家遍体鳞伤。之后,汽车后市场显然回归了理性,玩家开始明白:商业要回归盈利和服务本质,补贴烧钱不具备可持续性;汽车后市场碎片化,产能过剩,互补资源整合和优化存量是布局重点。

从京东收购淘汽档口,到阿里、康众、汽车超人的合并,应该是在过去几年,大家都搞明白了一件事:单打独斗无法破局。无论哪家的资本和资源都不足以把全产业链打通,难以应对多线作战。而所谓的单点突破的打法,在后市场不成立。

即使资源优势强如阿里、京东,渠道下沉强如康众,都无法独立完成这个庞大但又马力不足的行业。接下来,汽车后市场将是一个整合大年。那么被巨头眷顾的公司会是谁,会是途虎吗?会是主机厂的自营模式吗?

其实这个行业可以被整合的优质资源并不多,行业人士判断下一次整合也许会发生在4S店业态。

多年来,在传统的品牌授权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以4S店渠道为主的汽车后市场格局。从2012年迎来发展元年开始,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互联网巨头,在进入行业时以“颠覆者”自居,与4S店对抗,甚至声称要打倒4S店模式。

目前诸多新型模式都集中在独立汽车后市场,4S店业态鲜有问津,但4S店没有被打倒,仍占据市场交易的大头。从盈利能力看,4S店业态是后市场的高端业态,也是目前唯一经过验证的、能够为政府创造税收的车后服务业态。商业必然回归盈利本质,独立后市场如果仅仅追求低价,最终必然被市场淘汰。如果2018、2019年经济继续下行,具备多种盈利渠道的4S店业态更有可能活过这个经济寒冬,而独立汽车后市场、连锁维修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被压缩。

照这个逻辑,在4S店业态上做加法的企业会有更大的机会。市场目前做得比较突出的是乐车邦,其核心价值是以创新技术赋能4S店向新零售转型。

? 通过O2O电商模式,帮助4S店提升售后服务营销能力。乐车邦直击4S店售后保养维修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慢、等、贵等用户痛点,以O2O模式切入,其凭借着强悍的线下资源整合能力与线上对资源的高效分配能力,用 “忙时”与“闲时”的价格区分降低4S店保养门槛,高效引流,帮助4S店留住流失用户。

? 搭建4S店B2B供应链,帮助4S店为多品牌车辆提供售后服务。通过乐车邦B2B供应链采购国际大牌零部件,4S店不仅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也可以开放闲置车间产能为多品牌车辆提供售后服务,提升盈利能力。

开创4S店托管模式,帮助4S店转型提升新零售能力。中国4S店网络分布十分零散,百强经销商集团店数仅占到20%左右,剩余80%几都是拥有店数在十几家以下的中小型经销商。这些中小型经销商面临资金、管理、技术诸多难题,仅靠自身不能实现向新零售转型。乐车邦通过托管模式,向这些托管4S店输出流量、资金、供应链、信息化等资源,帮助他们整合保险、金融、二手车等多方面资源,进行协同售后服务营销,用独立后市场、维修连锁等企业不具备的能力立体打击竞争对手。

自2015年6月APP正式上线运行至今,三年时间,乐车邦已拥有注册用户1400多万,合作4S店4500多家,托管4S店总数140余家。如今,从上游供应链、中间店端运营管理到下游营销获客,乐车邦针对4S店这个庞大的业态改造已经初见端倪,形成了一个小业态闭环。随着规模扩大,基于4S店体系,乐车邦一旦实现保险、新车、金融等各个环节的打通赋能,4S店业态想象空间不可估量,这也许是BATJ在汽车后市场落地线下最合适的场景。

乐车邦会不会是下一个被BATJ青睐的优质资源呢?不好说,但它已经备受资本青睐。目前,乐车邦获得红杉资本、远翼投资、均胜电子、祥峰投资、凯辉基金、百度、博汇源等知名机构多轮投资,累计融资额5亿元人民币。

走过死亡低谷,我国的汽车后市场正变得越来越明朗。参与者虽变少,但是体量上升,呈现集中趋势。

只是,虽然有了一定的经验做借鉴,但是还没有哪个企业真正走出来,整体上仍处于摸索期。现在出手的还主要是电商平台和创业者,它们依靠原来自身在供应链、在交易和用户上的积累,各展所长,改造线下店。当然,改造并非易事,要看谁选的切入口更好,在细节上做得更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马逊出口电商零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