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做酥油灯图片就是不知道销路怎么样

马金瑜出生在新疆,是新疆兵团子弟。他们那一代,在“逃离大西北”的目标中长大,人人都知道,“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只能捡棉花”。

她的邻居是一对来自上海的知青夫妇,男主人带着黑框眼镜,穿着规规矩矩的衬衣,女主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温柔地说着普通话,跟身边的其他大人差别很大。

那个时候马金瑜就很朦胧地觉得,读书人是不一样的,她要好好学习。“新疆冬天的雪很大,积起来厚厚几层,但就算腿冻坏了也要去上学”。

后来马金瑜果然走出新疆,大学毕业后当了记者,对文字有着天生敏感的她,为很多家知名媒体写过深度报道,也获得过许多新闻大奖。

做了14年的记者,人生好像可以就这样顺遂地走下去。

而2012年,马金瑜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了蜂农扎西,47天后,她嫁到了青海贵德县,那是青海西南部的一个县城,也是玉树州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

来到这里生活后,马金瑜和丈夫酿蜂蜜、收花椒、拉黄菇。2015年,通过电商,她帮偏远牧区的生态食材找到销路,名为“草原珍珠”的微店也被评为了“微店之星”。

在比家乡更封闭的环境里,马金瑜有时想,这可能就是一种召唤的,或者是一个轮回。

他的心像山上的泉水一样

爱情是马金瑜身上最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当采访中问起她和扎西的感情时,没想到妙语连珠的她一下子顿住了,有些害羞地站起来说,“我先去喝口水,提起爱情我就紧张。”

那是一次关于环境和蜜蜂的系列采访,马金瑜和小伙伴走访了许多地方收集资料,在寻访了云南、四川和甘肃后,2010年7月,他们来到了青海。

一次随机的采访中,马金瑜遇到蜂农扎西。

“七月的青海很美,草原上开满油菜花,蜜蜂嗡嗡到处飞,让我晕晕乎乎的。”两个人见面以后,马金瑜心里“咯噔”了一下,扎西也是同样的感受。

他后来告诉马金瑜说,“见了你之后,我去菩萨那里祈求,说这可能是我未来的媳妇,希望她保佑你一路平安。”

扎西身上最吸引马金瑜的特质是善良,“他的心里特别干净,像山上的泉水一样”。

那次采访过程中,有个蜂箱里的蜂王快死了,青海夜里特别冷,扎西把蜂王捧在手心里,一直给它哈气,虽然那只蜜蜂最后还是死了。

婚礼很简单,马金瑜准备了两件白体恤,印上两只蜜蜂,就当是结婚的礼服了。

认识47天就闪婚,原因是扎西怕她跑了。

直到现在,他们的结婚证都还被扎西藏起来,说永远也不让她找到,“那边条件不好,很多姑娘嫁过来又跑了,这里的男人都怕了。”

青海七月的爱情很美,但爱情不等于生活,甚至不能等同于交流。婚后的马金瑜和扎西出现了许多矛盾,不光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更多的是两种文化的不相容。

最让马金瑜头疼是他们常常没话说,“扎西最感兴趣去草原转转,在草滩上躺一会儿,吃点好吃的,看到我看书到半夜都不睡,他会说,你看这些有啥用?”

“家里谁做主也是一个大问题”,在他们那边的文化里,男人大多都是大男子主义,从不听女人的意见。

和牧区的人谈生意,看见是马金瑜出来,他们会问,“你们家掌柜的呢?”

金瑜内地的朋友过来看她,扎西也会不高兴,“这些男的来干嘛?他们和你有什么关系?”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男性的自尊心受伤,他们聊天的时候,扎西常常不知所云,“他不知道坐在那里干嘛,久了他会选择不在家。”

在马金瑜眼里,扎西其实是个很有灵气的人,他会自己动手做木桌木椅,弄得细致又精巧,但在这些事情上,马金瑜觉得他“比牦牛还倔”。

马金瑜不是没有后悔过,但任性的人,往往也能为任性买单。

何况,总有更多美好的时刻,马金瑜自己在文章里写道:

“三岁的大孩子总是跟在阿爷和阿爸屁股后面,用棍子捅蜂箱,往蜂箱里面塞树叶子和野草,蜜蜂怎么能放过他呢,每天孩子都要嚎叫几声,不是头就是脸,肿得看不出他原来的样子。有时候玩累了,他自己就在附近的树荫草地上睡着了。”

提起丈夫和孩子,马金瑜还是幸福的表情,如今在她眼里,她和扎西之间不仅是爱情,更是血肉相连和相依为命的连结。

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每次孩子出生,我们都好开心。这几天,老三要走路了,总是隔着屏来舔我。”

嫁过去以后,朋友们都担心她不能适应那边的生活,还会悄悄给她寄防晒霜,“他们问我,金瑜啊,你不会也要去捡牛粪吧?”

听说她在做电商,他们更是不放心,总是问她,“你账都算不清,生意亏了吗?”“很多人都担心我,知道我很白目,是个书呆子,除了写稿啥也不会。”

还有一次,一个同事半夜突然给她打电话,没有任何过渡地问道:“你就待在青海了吗?一辈子就在那里了吗?”

那次马金瑜一下子哭起来,她还是会怀念以前采访和写作的日子。

她提起在云南财经大学演讲时,遇到了一名大学生,问她是否还记得她当时写的《父亲的最后选择》,那篇报道写了一个医生和癌症父亲的故事。

“就是因为看那篇文章,我报考了新闻专业”。马金瑜说,“他将来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记者,你不知道自己撒下的种子,会在哪里发芽。”

但马金瑜自己不做记者了,在青海待了七年,很多人都觉得她废了,“我可能真是老同事中混得最灰头土脸的一个。”作为一个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她自己也深深为此悲哀过。

但这里的很多事情让她逐渐释怀,牧区的人和环境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

“虽然有时跟他们真的很难沟通,但在大是非上、生死轮回和人事利益上,他们真的教会我很多。”

她说起曾经在一场车祸后,受害者的家人不要赔偿,但肇事方还是给了十几万,他们把钱全部拿到寺庙去点酥油灯,“对他们来说,那是命钱,不能花的,钱多钱少有时候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们完全可以过没有钱的日子,每天喝点奶茶吃点馍馍就可以了,很有钱对他们来说,生活也还是那样。”

“生活要怎么比较呢?那个时候我明白,有些比较是不存在的。在城市或者牧区生活,当记者还是做农人,无非就是一种选择。”

马金瑜说,人生落子无悔,选择了就这样走下去吧。

何况,她在这里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在牧区的人看来,马金瑜是个文化人,遇上问题都会找她求助。

有一次,一个8岁小孩生病,父母找到她,让她帮忙联系外面的医院,马金瑜托北京老同事把片子送到医院,医生一看,晚了,是急性骨髓瘤。

“医生说把他们所有牛羊卖了也治不好,还是带孩子去看看大海吧,孩子没看过大海。”

马金瑜难过了很久,那是马金瑜家里女工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他们最后告诉她,孩子走了,在寺院里念着经送走了,“他们反过来劝我不要难过,说舅舅死得早,孩子是舅舅转世来看阿妈的。”

除了看病就医,周围的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找她帮忙,“包括孩子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以及找什么样的工作。”无形之中,马金瑜似乎变成了他们和外界的枢纽。

对于这里的人来说,马金瑜帮助了他们很多,而在她看来,这些人和事给她带来的东西更多。

很多人觉得她是为了爱情远走,爱情的确帮她做了最初的选择,但走到现在,她说,“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这片土地留下了我,还是扎西留下了我。”

你们明天秋天还会来吗?

把青海的特产卖出去的想法,是在生下老二以后萌生的。

那时候马金瑜正在坐月子,扎西专门跑到牧区草场拉了两头羊回来,她发现这边的草镖羊和老土鸡不一样,“油能吸收,能真正补进身体,那些圈养的动物吃了,油都往身上长。”

高原这片净土上有真正的生态食物,牧区的人不知道怎么把东西卖出去,而外面很多人拿着钱却买不到。

“这里的孕妇、老人和小孩都吃的是这些,有的食材是给九十多岁的老人和一岁多的孩子吃的。”

牧区的种植从不用农药,马金瑜说,不是他们不会用,也不是他们买不到,“只是如果喷洒农药,不但会把害虫杀死,还会把其他虫子、蜜蜂、蝴蝶全都毒死,这是他们眼中的‘杀生’。”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不管是种小油菜还是小胡麻,种青稞还是燕麦,他们都用五六代人延续下来的老种子。尽管这样的种子产量很低,“但老种子比新式种子香,他们相信先人的智慧。”

马金瑜的食材都来自这些地方,“我们在这样的村庄收购油料榨油,又到偏远牧区拉运草原野生黄菇;在山区农村种植老式红皮土豆,收购当地妇女房前屋后种植的花椒;在扶贫村收购村民用延续上百年的工艺手工制作的土豆粉条。”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去半牧区收花椒,路过一个正在盖房子的地方,扎西问那里的妇女有没有花椒,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立刻说有,带着他们去看她家里的花椒,“那些花椒好极了,又红又亮,我们把她家的花椒全买走了,她高兴极了,临走前期盼地问道,‘你们明天秋天还会来吗?’”

即便过了很久以后,马金瑜始终没法忘记她期盼的眼神,这样的人在青海牧区不是少数,他们有着上好的天然食物,但没有办法卖出去;即使能卖,也是以极低的价格,“我认识扎西的时候,他的蜂蜜,还卖不到一瓶饮料的钱。”

马金瑜觉得,如果能帮他们把食材卖出去,这些人的生活能够改变很多。

网店做起来以后,马金瑜鼓励周围的妇女帮他们打包、分拣和发放快递,渐渐地,她身边围绕了一群女工。

这群女工也成为马金瑜微店名字“草原珍珠”的来源,在她看来,这里的女人是草原上真正的明珠,她们勤劳、不怕吃苦,能持家带孩子,也会放牛赶羊。

但这些女工的处境很糟糕,家里人不支持她们出来工作,“几乎每个女工都因为来我家工作挨过打,对于这边的妇女来说,出来工作是要不得的。”

最常见的就是加班引起的争吵,快递每天下午5点来,有时候常常需要前一天加班工作,“只要太晚回去她们就会挨打,丈夫们一般都会说,谁知道你干嘛去了?怎么解释都听不进去。”

虽然对她们来说,能够自己挣钱很开心,但被打骂多了,很多人也就不来了,“每次理由都是,婆婆不让,或者是老公不让。”

而且,很多女工来做工以后,变得不太一样了,“她们自己能挣钱,有了见识,有了主意,说话做事的态度都产生一些变化,家里的男人就更要收拾她们了。”

这里一直以来的文化,马金瑜没有办法改变,她能做的,只是尽可能保护她们。就像把这些青海特产卖出去,她也觉得,能卖多少就卖多少,能改变一家是一家。

只要生活在继续,这些矛盾和冲突就还会存在,马金瑜选择的本来就是一条冒险的路。

在采访的前几天,马金瑜去大学里演讲,她告诉一群毕业生,“你们要相信爱情,不要怕冒险,哪怕下一步是悬崖,不要怕,跳!”

大概只有冒过险的马金瑜才有资格讲这样的话,对她来说,人生完全可以过成另外一种,“我们可以把人生设计得水流光滑,有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那样的人生对我来说太空了。”

所以马金瑜选了另一条路,她说最后很可能也是失败的,但说不定这条路上藏着别的福气。

“在草原上,远远看过去几乎没有路,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到一些路,这和人生的道路可能很像,谁也不知道到底要往哪里走。”

但如果不是这样一种选择,她说自己可能永远也没有去遥远地方寻找一条小路的勇气。

纯水机的市场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水机、桶装水在90年代末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而作为一种新兴产品,纯水机的概念目前还不为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纯水机可以过滤掉自来水中所有物质,经纯水机处理的水是纯净水。纯水机的概念和净水机不同,净水机只能过滤到杂质之类,而纯水机则把水中的各种矿物质都过滤掉了,比如水中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等,如果希望纯水机处理出来的水含有矿物质,可以加一个麦饭石,这样处理出来的水就是矿物质比较丰富的矿泉水。相比较,净水机处理过的水中含有自来水中所含有的各种矿物质,但有很多人体所需要矿物质,自来水是无法提供的。简单的讲,纯水机处理出来的水相当于市面上出售的瓶装纯净水,如果加上麦饭石,大致相当于矿泉水;至于净水机,它处理出来的水是有自来水中矿物质的可以生饮的净化水,主要区别就是是否能够过滤掉水中的矿物质(自来水中既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也有有害的)。   纯水机是一种崭新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更高质量的生活,目前我国的纯水机市场的状况如何呢?我们做了全面的调查,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纯水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巨大   现在日本和韩国的纯水机普及率已达到70%,而在中国,饮水机的普及率也只有30%左右。北京是我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然而北京市的水设备普及率也仅为4%左右。我国的纯水机年销售量估计在台。   市场上纯水机的价格从1000多元到上万元不等,中端和低端产品对普通家庭来讲,并不会构成很大的经济压力。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不选择这种产品不是出于经济因素,而是观念问题――我国消费者目前对环境恶化、水质污染等问题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认为对纯水机的投资是没有必要的。   此外,在我国纯水机市场上还没有出现领军型的大型企业,缺少对纯水机产品的宣传,纯水机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新技术需要商业上的成熟运作才能真正转化为商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   随着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纯水机企业的逐渐成熟,纯水机市场的潜力就会被开发出来,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   二、小品牌众多,缺少领军企业,市场竞争混乱   纯水机品牌为数不少:美国润索、怡口;台湾凯弗隆;意大利特丽洁以及国产品牌武汉斯隆、深圳泉来、 天天一泉、倚兰等等。进口品牌价位偏高,台湾品牌价格相对较低,性价较高,在普通家庭用户中,台湾品牌纯水机比较受欢迎。   在纯水机市场,还没有出现成熟的领军型企业,中小品牌的竞争是无序的,还有一些小品牌由于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草率进入市场,甚至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以次充好,混淆纯水机和其它水家电的概念,造成了纯水机市场竞争的混乱局面。   美的公司是较早介入水家电领域的大型知名企业。美的已经展开了对纯水机的消费者调查,并对纯水机产品加大了研发力度,为美的大举进入纯水机市场做了很多前期铺垫工作。美的将于2005年正式进入纯水机市场,有望成为纯水机中的领军企业之一。   三、销售渠道以县级市代理商分销为主,以建材城和家电城为辅   利用各县级市代理商分销公司产品,一方面在河南范围宣传公司产品,另一方面使公司产品提高知名度,打开河南市场的销路。形成一个河南市场分销网络,占领河南市场以后,而后进军全国市场。   目前纯水机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建材城、家电城和超市。据业内人士估计,建材城和家电城的纯水机销售量比例在4:6到3:7之间。纯水机产品往往是在家居装修的时候被选购的,因此,建材城也是纯水机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如郑东新区、经济开发区,这主要是面向正在装修房子的中高端消费者。   尽管现在渠道“扁平化”的说法很多,但纯水机市场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几家主要的电器连锁商店,经销商这个环节并没有被压缩掉。现在纯水机市场渠道利润率可以达到20%以上。   总之,纯水机代表着更健康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纯水机技术的更迭,纯水机企业的成熟,纯水机市场的发展前景应该是光明的。

一般般,抓住人干净的心里更好做

马金瑜出生在新疆,是新疆兵团子弟。他们那一代,在“逃离大西北”的目标中长大,人人都知道,“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只能捡棉花”。

她的邻居是一对来自上海的知青夫妇,男主人带着黑框眼镜,穿着规规矩矩的衬衣,女主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温柔地说着普通话,跟身边的其他大人差别很大。

那个时候马金瑜就很朦胧地觉得,读书人是不一样的,她要好好学习。“新疆冬天的雪很大,积起来厚厚几层,但就算腿冻坏了也要去上学”。

后来马金瑜果然走出新疆,大学毕业后当了记者,对文字有着天生敏感的她,为很多家知名媒体写过深度报道,也获得过许多新闻大奖。

做了14年的记者,人生好像可以就这样顺遂地走下去。

而2012年,马金瑜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了蜂农扎西,47天后,她嫁到了青海贵德县,那是青海西南部的一个县城,也是玉树州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

来到这里生活后,马金瑜和丈夫酿蜂蜜、收花椒、拉黄菇。2015年,通过电商,她帮偏远牧区的生态食材找到销路,名为“草原珍珠”的微店也被评为了“微店之星”。

在比家乡更封闭的环境里,马金瑜有时想,这可能就是一种召唤的,或者是一个轮回。

他的心像山上的泉水一样

爱情是马金瑜身上最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当采访中问起她和扎西的感情时,没想到妙语连珠的她一下子顿住了,有些害羞地站起来说,“我先去喝口水,提起爱情我就紧张。”

那是一次关于环境和蜜蜂的系列采访,马金瑜和小伙伴走访了许多地方收集资料,在寻访了云南、四川和甘肃后,2010年7月,他们来到了青海。

一次随机的采访中,马金瑜遇到蜂农扎西。

“七月的青海很美,草原上开满油菜花,蜜蜂嗡嗡到处飞,让我晕晕乎乎的。”两个人见面以后,马金瑜心里“咯噔”了一下,扎西也是同样的感受。

他后来告诉马金瑜说,“见了你之后,我去菩萨那里祈求,说这可能是我未来的媳妇,希望她保佑你一路平安。”

扎西身上最吸引马金瑜的特质是善良,“他的心里特别干净,像山上的泉水一样”。

那次采访过程中,有个蜂箱里的蜂王快死了,青海夜里特别冷,扎西把蜂王捧在手心里,一直给它哈气,虽然那只蜜蜂最后还是死了。

婚礼很简单,马金瑜准备了两件白体恤,印上两只蜜蜂,就当是结婚的礼服了。

认识47天就闪婚,原因是扎西怕她跑了。

直到现在,他们的结婚证都还被扎西藏起来,说永远也不让她找到,“那边条件不好,很多姑娘嫁过来又跑了,这里的男人都怕了。”

青海七月的爱情很美,但爱情不等于生活,甚至不能等同于交流。婚后的马金瑜和扎西出现了许多矛盾,不光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更多的是两种文化的不相容。

最让马金瑜头疼是他们常常没话说,“扎西最感兴趣去草原转转,在草滩上躺一会儿,吃点好吃的,看到我看书到半夜都不睡,他会说,你看这些有啥用?”

“家里谁做主也是一个大问题”,在他们那边的文化里,男人大多都是大男子主义,从不听女人的意见。

和牧区的人谈生意,看见是马金瑜出来,他们会问,“你们家掌柜的呢?”

金瑜内地的朋友过来看她,扎西也会不高兴,“这些男的来干嘛?他们和你有什么关系?”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男性的自尊心受伤,他们聊天的时候,扎西常常不知所云,“他不知道坐在那里干嘛,久了他会选择不在家。”

在马金瑜眼里,扎西其实是个很有灵气的人,他会自己动手做木桌木椅,弄得细致又精巧,但在这些事情上,马金瑜觉得他“比牦牛还倔”。

马金瑜不是没有后悔过,但任性的人,往往也能为任性买单。

何况,总有更多美好的时刻,马金瑜自己在文章里写道:

“三岁的大孩子总是跟在阿爷和阿爸屁股后面,用棍子捅蜂箱,往蜂箱里面塞树叶子和野草,蜜蜂怎么能放过他呢,每天孩子都要嚎叫几声,不是头就是脸,肿得看不出他原来的样子。有时候玩累了,他自己就在附近的树荫草地上睡着了。”

提起丈夫和孩子,马金瑜还是幸福的表情,如今在她眼里,她和扎西之间不仅是爱情,更是血肉相连和相依为命的连结。

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每次孩子出生,我们都好开心。这几天,老三要走路了,总是隔着屏来舔我。”

嫁过去以后,朋友们都担心她不能适应那边的生活,还会悄悄给她寄防晒霜,“他们问我,金瑜啊,你不会也要去捡牛粪吧?”

听说她在做电商,他们更是不放心,总是问她,“你账都算不清,生意亏了吗?”“很多人都担心我,知道我很白目,是个书呆子,除了写稿啥也不会。”

还有一次,一个同事半夜突然给她打电话,没有任何过渡地问道:“你就待在青海了吗?一辈子就在那里了吗?”

那次马金瑜一下子哭起来,她还是会怀念以前采访和写作的日子。

她提起在云南财经大学演讲时,遇到了一名大学生,问她是否还记得她当时写的《父亲的最后选择》,那篇报道写了一个医生和癌症父亲的故事。

“就是因为看那篇文章,我报考了新闻专业”。马金瑜说,“他将来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记者,你不知道自己撒下的种子,会在哪里发芽。”

但马金瑜自己不做记者了,在青海待了七年,很多人都觉得她废了,“我可能真是老同事中混得最灰头土脸的一个。”作为一个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她自己也深深为此悲哀过。

但这里的很多事情让她逐渐释怀,牧区的人和环境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

“虽然有时跟他们真的很难沟通,但在大是非上、生死轮回和人事利益上,他们真的教会我很多。”

她说起曾经在一场车祸后,受害者的家人不要赔偿,但肇事方还是给了十几万,他们把钱全部拿到寺庙去点酥油灯,“对他们来说,那是命钱,不能花的,钱多钱少有时候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们完全可以过没有钱的日子,每天喝点奶茶吃点馍馍就可以了,很有钱对他们来说,生活也还是那样。”

“生活要怎么比较呢?那个时候我明白,有些比较是不存在的。在城市或者牧区生活,当记者还是做农人,无非就是一种选择。”

马金瑜说,人生落子无悔,选择了就这样走下去吧。

何况,她在这里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在牧区的人看来,马金瑜是个文化人,遇上问题都会找她求助。

有一次,一个8岁小孩生病,父母找到她,让她帮忙联系外面的医院,马金瑜托北京老同事把片子送到医院,医生一看,晚了,是急性骨髓瘤。

“医生说把他们所有牛羊卖了也治不好,还是带孩子去看看大海吧,孩子没看过大海。”

马金瑜难过了很久,那是马金瑜家里女工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他们最后告诉她,孩子走了,在寺院里念着经送走了,“他们反过来劝我不要难过,说舅舅死得早,孩子是舅舅转世来看阿妈的。”

除了看病就医,周围的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找她帮忙,“包括孩子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以及找什么样的工作。”无形之中,马金瑜似乎变成了他们和外界的枢纽。

对于这里的人来说,马金瑜帮助了他们很多,而在她看来,这些人和事给她带来的东西更多。

很多人觉得她是为了爱情远走,爱情的确帮她做了最初的选择,但走到现在,她说,“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这片土地留下了我,还是扎西留下了我。”

你们明天秋天还会来吗?

把青海的特产卖出去的想法,是在生下老二以后萌生的。

那时候马金瑜正在坐月子,扎西专门跑到牧区草场拉了两头羊回来,她发现这边的草镖羊和老土鸡不一样,“油能吸收,能真正补进身体,那些圈养的动物吃了,油都往身上长。”

高原这片净土上有真正的生态食物,牧区的人不知道怎么把东西卖出去,而外面很多人拿着钱却买不到。

“这里的孕妇、老人和小孩都吃的是这些,有的食材是给九十多岁的老人和一岁多的孩子吃的。”

牧区的种植从不用农药,马金瑜说,不是他们不会用,也不是他们买不到,“只是如果喷洒农药,不但会把害虫杀死,还会把其他虫子、蜜蜂、蝴蝶全都毒死,这是他们眼中的‘杀生’。”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不管是种小油菜还是小胡麻,种青稞还是燕麦,他们都用五六代人延续下来的老种子。尽管这样的种子产量很低,“但老种子比新式种子香,他们相信先人的智慧。”

马金瑜的食材都来自这些地方,“我们在这样的村庄收购油料榨油,又到偏远牧区拉运草原野生黄菇;在山区农村种植老式红皮土豆,收购当地妇女房前屋后种植的花椒;在扶贫村收购村民用延续上百年的工艺手工制作的土豆粉条。”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去半牧区收花椒,路过一个正在盖房子的地方,扎西问那里的妇女有没有花椒,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立刻说有,带着他们去看她家里的花椒,“那些花椒好极了,又红又亮,我们把她家的花椒全买走了,她高兴极了,临走前期盼地问道,‘你们明天秋天还会来吗?’”

即便过了很久以后,马金瑜始终没法忘记她期盼的眼神,这样的人在青海牧区不是少数,他们有着上好的天然食物,但没有办法卖出去;即使能卖,也是以极低的价格,“我认识扎西的时候,他的蜂蜜,还卖不到一瓶饮料的钱。”

马金瑜觉得,如果能帮他们把食材卖出去,这些人的生活能够改变很多。

网店做起来以后,马金瑜鼓励周围的妇女帮他们打包、分拣和发放快递,渐渐地,她身边围绕了一群女工。

这群女工也成为马金瑜微店名字“草原珍珠”的来源,在她看来,这里的女人是草原上真正的明珠,她们勤劳、不怕吃苦,能持家带孩子,也会放牛赶羊。

但这些女工的处境很糟糕,家里人不支持她们出来工作,“几乎每个女工都因为来我家工作挨过打,对于这边的妇女来说,出来工作是要不得的。”

最常见的就是加班引起的争吵,快递每天下午5点来,有时候常常需要前一天加班工作,“只要太晚回去她们就会挨打,丈夫们一般都会说,谁知道你干嘛去了?怎么解释都听不进去。”

虽然对她们来说,能够自己挣钱很开心,但被打骂多了,很多人也就不来了,“每次理由都是,婆婆不让,或者是老公不让。”

而且,很多女工来做工以后,变得不太一样了,“她们自己能挣钱,有了见识,有了主意,说话做事的态度都产生一些变化,家里的男人就更要收拾她们了。”

这里一直以来的文化,马金瑜没有办法改变,她能做的,只是尽可能保护她们。就像把这些青海特产卖出去,她也觉得,能卖多少就卖多少,能改变一家是一家。

只要生活在继续,这些矛盾和冲突就还会存在,马金瑜选择的本来就是一条冒险的路。

在采访的前几天,马金瑜去大学里演讲,她告诉一群毕业生,“你们要相信爱情,不要怕冒险,哪怕下一步是悬崖,不要怕,跳!”

大概只有冒过险的马金瑜才有资格讲这样的话,对她来说,人生完全可以过成另外一种,“我们可以把人生设计得水流光滑,有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那样的人生对我来说太空了。”

所以马金瑜选了另一条路,她说最后很可能也是失败的,但说不定这条路上藏着别的福气。

“在草原上,远远看过去几乎没有路,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到一些路,这和人生的道路可能很像,谁也不知道到底要往哪里走。”

但如果不是这样一种选择,她说自己可能永远也没有去遥远地方寻找一条小路的勇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酥油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