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饮料代表什么意义消费升级的代表公司有哪些?

但是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空余时间多,故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往往追求低价,互联网的逐步渗透更是为其购物增添了又一渠道;而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居民追求高性价比,一方面来自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以及中产焦虑,另一方面来自社会文化的进步,越来越多人逐渐放弃略显虚无的身份地位消费,重新审视零售本质,回归理性消费。

近两年社会文化发生改变,中产阶级开始逐渐放弃虚无的为身份地位消费,转而重新审视生活消费品的真正价值,回归理智消费。

今年1月,福布斯中国和向上金服联合发布了《2018中国新兴中产阶层财富白皮书》,定义的新中产基本特征是:

年龄在处于25-45岁之间,多居于一二线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化训练,多以白领等办公室一族为主,此外,包括一些新兴的中小企业主;且可投资资产为30-200万的人群。

《白皮书》指出,新兴中层阶层的消费相对务实,以消费细分类目的累计叠加数据看,基本的生活消费是其主要支出,奢侈品购买占比最低,各类物品购买、旅行以及各类服务体验这些类目的消费在中产阶层的消费中占一定比重。

这说明比起为虚无的身份地位消费,新兴中产阶级更愿意保持提升自我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他们也讲究一定的生活品质,因此小米、名创优品、网易严选这类主打优质低价的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受到欢迎。

三.消费分级时代的机会

鉴于频频发生的逆消费升级现象,与其片面地用“消费升级”描述这个时代,不如说是“消费分级”:

  • 一方面,越来越多人追求精品,愿意为建立在产品本身价值之上的品牌溢价和情感价值买单;
  • 另一方面,低线城市仍有很多居民追求低价,高性价比产品在一二线城市也仍然大有市场。

但是,从追求产品的附加值回归高性价比,绝不是消费降级。消费者回归对产品本身价值的判断,形式上的降级实则是消费者需求的提高——既要价格合理,又要优质产品,曾经广为流传的“便宜没好货”升级为“便宜也要有好货”。

因此整体来看消费升级是主旋律,但是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结构分化。消费越来越走向细分市场,不同的消费人群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运营,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一方面,高线级城市继续看好高品质、重体验消费;另一方面,伴随小镇青年的崛起,被主流平台边缘化的“屌丝需求”逐渐走上舞台,长尾效应值得关注。

(一)高线级城市继续看好高端消费 

围绕消费者对品质、体验、效率、服务等的需求,近两年很多企业开始发展多业态,如永辉的绿标店、超级物种、永辉生活,阿里的盒马鲜生,天虹的Sp@ce、CCmall、Discovery,步步高的购物中心、鲜食演义,王府井的购物中心、奥特莱斯、便利店等。

从结构上,这类转型已经初步被市场验证,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持续看好高端消费。

1.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模式受消费者青睐

以生鲜为切入点,进行消费升级。

2016年1月,盒马鲜生率先推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采取门店形式的“零售+餐饮”,以大型生鲜超市形态为主,生鲜占比大幅高于传统超市,生鲜区域面积在一半左右,品类齐全,中高端如波士顿龙虾、帝王蟹等占比高。

选址主要覆盖社区人群,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形成了一体化运营的完整闭环。

盒马的目标群体是80/90后中高端年轻群体,相对而言比60/70后更关注品质,时间敏感度高而价格敏感度较低。

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盒马客群以中高端为主,85%的用户为中等及以上收入者。商品方面强调品质,比如保质期一天的“日日鲜”鲜牛奶,不卖蔫的蔬菜、皱皮水果等。

价格方面盒马的休闲食品和日用品相对传统超市价格更高,比起家乐福平均溢价9.5%。盒马通过中高端海鲜吸引客户,由其他货品赚钱,从而达到高客单价,同时筛选出价格敏感度低购买力强的客户。

门店迭代成熟,全国范围快速扩张。

自2016年年初面世以来,盒马鲜生在全国一二线9个城市中共计开设门店37家,目前已有一家门店用时6个月达到盈利,其余基本实现盈亏平衡。预计今年上半年,盒马将会首次进驻广州、南京、厦门等一线沿海城市,另拓展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并计划在1年内新增门店100家,辐射城市20个。

近日,盒马鲜生加快布局节奏,与印力、新城、恒大、碧桂园、融创、世茂等13家全国性地产商签订了新零售战略合作协议,此后盒马的门店将会进驻到合作伙伴旗下的项目中。

2.以喜茶为代表的奶茶业消费升级

质量过硬,主打轻奢主义。

在原料上精细考究是喜茶区别于普通奶茶店的一大特点,冲泡坚持使用100℃高温水,60s高压萃取,每个茶袋只使用一次,最大限度保持新鲜茶香。

此外,创始人亲自把控产品研发工作,所有喜茶的产品都是聂云宸亲自设计或者主导研发的。定价方面,喜茶主打轻奢主义,产品主力价位在20-30元,显著高于普通奶茶店。

扩张迅速,在一二线城市爆红。

喜茶现有门店86家,主要分布于广东地区,自2017年起迅速向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北京等一二线城市扩张。据其创始人聂云宸透露,喜茶门店平均出杯量近2000杯/天,单店单月营业额差一点的能达到50万,平均在100万以上。上

海来福士店开业时最多每天卖出近4000杯,日营业额达8万元,这在连锁奶茶行业几乎是不可被打败的神话。

喜茶爆红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消费升级的驱动。

从几块的冲泡奶茶到十来块的普通现调奶茶,再到二十几块的喜茶,是大众购买力的提升,也是对奶茶诉求的提升,奶茶从简单解渴的饮料,逐渐变成一种极致满足的体验,一种社交的工具。

考虑到盒马鲜生和喜茶在高线城市的受欢迎程度,消费升级背景下我们继续看好高品质、重体验消费。

(二)小镇青年崛起,长尾效应值得关注

2018年伊始,拼多多月GMV破百亿元大关,趣头条也即将以30亿美元的估值申请美国IPO,被主流平台边缘化的“屌丝需求”强势崛起,这一群体基数大,价值观鲜明,与一二线城市居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背后的长尾效应值得关注。

1.低线城市人口基数大,叠加人口回流

2016年三四线城市城区人口为1.68亿人,超过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城区人口总和,是二线城市城区人口数的近两倍。

考虑到还有129个五线城市,以及低线城市的城区人口占比更低,总人口数方面三线及以下城市将远远高于一二线城市。

一二线城市高生活成本推动人口回流。

2017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18万人,较上一年同比减少0.1%,这是继2015年后上海第二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该种现象同时在北京发生,2017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

。北上等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迫使外来人口逃离,近几年北上两地的外来常住人口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就近的低线城市就业,低线城市人口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 一二线城市获客成本陡增,小镇青年成为新一波流量红利

这两年,高线城市的线上流量红利基本见底,主流软件的获客成本陡增。

2017年阿里获客成本高达到310元/人,为2015年的近两倍;京东的获客成本虽然略低于阿里,也达到了225元/人,一二线城市里尚未被微信、阿里等大平台转化的消费者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以OPPO和VIVO为代表的企业将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到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和乡镇,超过2亿的“小镇青年”崛起,成为新一波的流量红利。

3. 关注被主流平台边缘化的“屌丝需求”

主流平台关注核心用户,“屌丝需求”被边缘化,需要新平台得到满足。

出于对用户价值和商业化机会的考虑,主流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会向一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倾斜,即平台上的核心用户,这种倾斜是商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趋势。

受地域环境、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小镇青年与一二线城市居民的消费、娱乐需求有很大不同,被主流平台边缘化的“屌丝需求”需要新的平台来得到满足,拼多多、快手、趣头条这类APP应运而生。

短视频、直播类和游戏类APP受小镇青年热捧,下沉趋势明显。

前文已经提过,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表现出需求分级的特点,体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性、体验、效率、品牌等;比起一二线城市居民追求高效率,小镇青年的碎片化时间亟待市场满足。另一方面由于三四线城市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比起文字,他们更喜欢视频、语音,因此短视频和直播类APP受到了热捧,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

今年1月的数据显示,快手、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三个APP,超过60%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同时,根据极光大数据报告,新增手游用户中超过60%都来自于低线城市,可见小镇青年成为游戏市场的主要增量。 

零售领域的长尾效应值得期待。

2018年伊始,拼多多月GMV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业界神话;随后淘宝推出“淘宝特价版”,目标人群主要定位于三五线城市以及老年人。

可见当一二线城市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用户转化越来越难,曾经被主流平台边缘化的“屌丝需求”逐步重回舞台。

见证了短视频、直播、游戏类APP百花齐放的盛况,有理由相信,零售领域将会涌现出更多瞄准这一群体的平台和企业,由此带来的长尾效应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招商证券,作者许荣聪、宁浮洁,原文标题*

11月17日,由畅捷通主办的GICC大会在北京开幕,青山资本合伙人曹睿在现场发表演讲,阐述消费升级浪潮的市场概况以及针对创业者的建议。

青山资本在过去几年投资了花点时间、悟空保、驭势科技捞月狗等明星企业,而这些企业身上都烙印着消费升级的标签。曹睿认为,大家都在讨论的消费升级其实可以用“更好”二字可以概括。在方方面面都更好,是消费升级的终极奥义。

曹睿称,在消费历史中,每一个时代的消费市场现状都不一样。而当下的消费市场有几个重要特征,市场、人群和供应侧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中产人群数量达到1.5亿,80、90后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消费渠道更分散、更场景化;而在供应侧方面,中国产业效率提升,供应链优化。


不论从宏观到微观,信号已经强烈释放:下一个消费升级时代已经来临。而投资消费就是投资产业。曹睿认为,非常优秀的消费领域创新企业必然能给产业带来升级的空间。以花点时间为例,花点时间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鲜花电商平台。但是过去鲜花是礼品,在消费端没有办法成长为平台级公司,然而花点时间的模式制造了新的消费场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曹睿还给创业者提了几个建议:

1.把握产品背后的产业;

2.不靠存量,靠增量市场;

3.操作难度系数合理;

4.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

以下为青山资本曹睿演讲实录,经品途商业评论编辑:

大家好!我是青山资本曹睿。刚刚黄总的演讲我也非常激动,因为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投资的原因,我每天就是接触很多的创业者,原来我每天都是在沉浸在恋爱的这样的荷尔蒙当中,所以这么多年我只坚持了这么一件事情,非常开心。

青山资本是专注于消费领域的早期投资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我们投出了像花点时间、驭势科技、悟空宝等等在消费领域里的核心企业。其实这几年大家都一直在讨论消费升级,每个人对消费升级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其实消费升级在我这里就可以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更好”。

现在这个时代,消费者更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去为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消费体验去买单。所谓更好的产品是指更好的品质,更好的品牌,更好的更深内涵,而更好的消费体验是指更好的服务、更好的渠道、更好的流通链条。总之,整个消费的过程要更好,消费的要更好。

可以说,其实回顾整个人类几千年的消费史,整个人类的消费一直是在升级当中的。所以,消费升级就是一个人为的这么一个概念。就好像现在我们早已经不可能拿着一沓带有油墨香的报纸。但是每个时代为了更好的创业和投资,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现在的消费市场跟过去的消费市场有什么明显的一些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市场的变化。这里有三个数字,30%,是指未来15年全球消费市场的增量里面有30%是由中国的消费者贡献的。18%,是指中国家庭到2030年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会达到18%,也就是2030年的时候中国家庭实物的支出占比不到20%。1.5亿是现在中产阶级的人群数量,这批人群会是消费升级的主力军。

另外,人群的变化。现在的整个消费市场,我们可以看到,80后和90后已经是消费主要的主体,甚至已经开始研究00后的消费模式了,这一代人身上有很明显的时代烙印,首先这代人是在网络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对互联网有极高的依赖性。同时这些人并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第三,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分散,更为场景化,这是人群变化。

最后一个主要的变化,供给侧的变化。供给侧的变化应该是说这三个变化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过去20年里面,中国是承担了“世界加工厂”这么一个角色。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产业的效率进行了提升,还是供应链的优化,甚至是销售渠道的变宽,我们可以看到线下到线上,线上从集中变成分散化,所以供给侧的不断变化给我们释放出一个非常强的信号,就是下一个消费升级时代已经来临了。

但我们说,其实消费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像我们机构来说,我们大概收到的商业计划书是8000到10000多份,已经过半跟消费相关的创业项目。在这些项目里面我们怎么判断呢?我们投了这么多的项目,我们一直秉承一个观点,就是投消费其实就是投产业,一个非常优秀的消费领域的创新企业,他必然给这个产业带来整合和升级的空间,同时又能给这个产业带来一个增量。在2016年,去年的时候我们投了一个项目,叫做花点时间。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是他们的用户,其实花点时间的商业模式非常的简单,它是一个月季鲜花的电商平台,你在微信公众号下单,一个月里面分四周,每个月的周六或者周一把鲜花送到你家里,或者公司。把这样一个低频次的消费行为变成一个高频次的消费习惯。

在过去鲜花一直作为礼品式的商品存在,这就导致在销售端一直没有办法成长为一个体积很大的零售企业,从而没有办法对整条产业链产生一个话语权。而对于花点时间这样一个模式的诞生,制造了一个新的消费场景,在零售端可以迅速引爆,从而产生一个非常大的销售公司,这样就可以影响整个供应链,从而可以降低你的成本,提高你的效率,提升你的体验。所以,是我们在进行花点时间投资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的产业非常好,要知道对于不同产业来讲,你的整个产业链的支点是不一样的。而花点时间在整个鲜花产业链中,建立起庞大的体系,从而影响整个生产链。

今天很多创业者是已经在消费领域,或者准备投消费领域,我们因为深耕在消费领域当中,所以跟大家分享一点我们的看法和小的建议。首先,做这个创意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产品背后的产业。我们一再的强调投消费的根本逻辑其实就是投产业。无论是鲜花也好,平时喝的酸奶也好,穿的衣服,用的其他的物件,其实它的背后都是一个一个的产业链。当创业者把这件事情想清楚了之后,哪怕花一年时间去理顺思路都是非常值得的。你要看看这个产业链有没有整合和升值的空间,有的产业链经过这么几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完善了,它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整合和升级的空间了。有的产业链,或许感觉有很多瑕疵,但是并没有整个升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当选好你的产业之后,这仅仅是开始。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产业链背后的支点。


如果说,我们把一个产业链比作一个河流,我们一定会发现在这个河上面一定有河面非常宽的地方,也有河面非常窄的地方,也有湍急的地方。还是以鲜花产业做一个例子,宽的地方可能是种植,窄的地方是鲜花的育苗,它的交易。窄的地方像育苗,可以从国外引进新的苗种,从而就可以影响整条产业链。

为什么我们说识别这个宽窄非常重要?因为做一个创业企业在创业的初期,你的规模是有限的,资金有限,资源有限,所以只有在窄的地方掐位,你才能建立对这个产业链的一个影响力和话语权。

那么,找到了这个之后,还要看看这个市场上面到底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对于创投企业来讲,在一个存量市场上面战斗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打的头破血流,可能增长速度也非常缓慢。就好像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面,很多科技型的公司有高速的发展,这个就是因为他们在增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到现在看见科技公司他们当中的紧密联系会是越来越密切的。

还有一个是操作层面。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操作难度系数合理的项目,这个并不是字面意思。我们举个例子,我相信十个人里面,起码有一个人想自己开一家餐厅,的确在普通人的眼里,开一家餐厅,然后把这个模式复制,这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可是这样的创业机会,早期投资人的眼里面来讲是有硬商的,你作为一个创始人要打磨你的产品,打造你的品牌,而且有很多的规范化的事情。所以,这些问题累计在一起,就变成了很多的近几年新餐饮企业遇到的一个窘境。所以,我们不建议操作难度非常高的这样的行业。


同时,我们要非常注意行业的竞争,要知道在一个行业里面,玩家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了你成功概率的高低。假如说,今天走到面前,你问到底是做饼干,还是做甜品这两个品类,我会建议你做饼干。到不是引得它的线上、线下渠道和保质期的问题,而是这两个品类里面竞争对手强化是有明显的差异化的。

当你的点子已经变成一个实际的公司你开始运营之后,你要开始考虑你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了。这一点很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一个消费企业而言,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会回答你两个问题。第一,你未来要成为什么。第二,未来生存的空间在哪里?这好像像比如花点时间,在2016年夏天的时候,也就是去年夏天经过半年的积累,它几乎是每个月按照超过百分之百的一个增速在增长。这个时候它就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性的问题,到底是发展纵向,还是发展横向?其实横向发展也非常顺,我就做一个跟生活方式有关的销售平台,一个渠道平台,不是不可以,除了卖花,可以卖一点方式相关的精油、香薰,这个非常顺,如果消费者非常认你这个品牌,也会有复购率。可是对于创业者而言,他这样做很容易失去他的竞争壁垒,把自己扔到一个完全没有优势的战场里面去。如果走纵向,由于发展整个的产业链了,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

所以,我们跟创业者之间有一个反复的沟通,反复的讨论,到最后还是决定走纵向的发展产业链的,建立自己对整个产业的话语权。所以,经过两年的时间花点时间在云年建立了第一个智能化的鲜花加工工厂,第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鲜花的体验标准,在上游有一万个种植花田,所以能够对产业链起到一个整合和升级的作用。

所以,创业者可以看到,在现在这个时代,消费升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很浅层的意义,不像上一代的消费者,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更多是要不看消费者与你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一种情感的连接,这个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的属性分类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那些情商更高,更能够洞察人性的创业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迅速的了解消费者的想法,能够迅速的捕捉到消费者不断的变化的需求和诉求。

当然,我们还是要记住,虽然我们希望看见我们的创业者在这样变化多端的环境当中抓住创业的机会,但是永远不变的就是我们一定要遵循商业本质和商业规律,因为毕竟我们是在做生意,希望大家都创业成功,谢谢!

本文由(微信号:Professor-Li)授权梅花网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李叫兽·消费升级系列文章——第二篇:如何让消费者买点好的。第一篇《》

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本来寻常无比的米粉、茶叶、肉夹馍亦或是台灯、办公椅、牙刷,都突然有了“匠人精神”。可到底如何才能让消费者“买点好的”,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营销界最流行、最影响深远的一种做法是:诉诸成本——让消费者觉得我们的产品成本高、稀缺、独特,从而愿意支付溢价。

“奢华小牛皮箱子,一头牛仅能做4只。”

“纯手工制作,匠心独运。”

这种常见做法背后的假设是:消费者愿意为成本更高、更稀缺的商品支付高价,因为这可以给他们带来面子和形象提升。(毕竟人无我有嘛)

如果产品的定位是“奢侈品”,这当然是合理的。因为奢侈品出现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划分阶级,让一个购买了奢侈品包包的人享受“稀缺商品”带来的尊贵感,从而感觉更加融入那个阶级。

但我上篇文章中讲了:这次消费升级真正的机会,并不是奢侈品消费的增加,而是高档品消费的增加。

(PS.来自贝恩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量下降2%,奢侈品怎么也不可能是这次消费升级的拉动力)

奢侈品与这次消费升级真正的机会“高档品”的区别是:

奢侈品是划分阶级的需要,而高档品是努力工作的馈赠。

为了划分阶级,奢侈品自然要倡导稀缺和高成本;而为了成为“努力工作的馈赠”,高档品应该怎么做营销,才能让消费者更想“买点好的”?

这篇文章就讲被大量研究和案例证明过的四种方法,让你的消费者更加想“买点好的”。

1、提供理由,让消费者自我奖赏

一顿“装逼与美味齐飞”的轻奢餐,对很多城市新白领明明充满诱惑力,但为什么很多人仍然不去消费?

因为我们消费高档品会有一定的负罪感——比起饿了么上15元的外卖,出去吃顿150元的大餐,当然花费更多,吃完之后感觉:“唉,这下又得开始省钱了”。

既然我们收入有限,自然就不能把“高档品”当成每天的选择,只能当成偶尔对自己的奖赏。

而品牌方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激活人的这种“自我奖赏”心理,减少金钱方面的负罪感,从而刺激消费者对高档品的购买。

激活这种“自我奖赏”心理,就需要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理由”,来减少负罪感。

比如滴滴专车之前的文案:“如果现实总拼命,至少车上静一静。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做好一点。”

一般来说,你可以利用的这种理由,有三大类:权利类理由、特殊类理由、促销类理由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已经“付出很多”、“做的不错”,就会觉得自已有了“奖赏自己的权利”,更加容易短暂“消费升级”一下。

作为营销人,就可以给消费者提供这种理由:

我付出太多,所以有权利消费升级:

加班太辛苦,今天吃点好的!

学习太劳累,今天吃点好的!

我已经有成就,所以有权利消费升级:

你做的已经足够好,只不过对自己要求太高。今天早点下班,吃点好的。

(PS. 我记得在电视剧《欢乐颂》中,爱吃蛋糕的邱莹莹平时舍不得买,但有一天终于找到了新工作,果断跑去蛋糕店买了蛋糕,跟这个心理类似)

我做了好事,所以有权利消费升级:

为别人操心太多的你,今天关心自己一次,吃点好的!

消费者并不能总是“消费升级、买点好的”(金钱所限),所以要想说服他们买点好的,就得让他们感觉到这次是一种“特殊行为”。

类似于很贫穷的人,过年的时候也不吝啬给自己买身新衣服,做点好吃的。

如果给消费者提供这些“特殊理由”,他们就更容易“消费升级”:

今天出差了,今天吃点好的。

今天没出差,今天吃点好的。

今天回家了,今天吃点好的。

周末又到了,今天吃点好的。

工作日又到了,今天吃点好的。

今天天气好,吃点好的庆祝一下。

今天天气不好,吃点好的补偿一下。

难得跟同事吃顿饭,今天吃点好的。

难得跟女朋友吃顿饭,今天吃点好的。

难得朋友来做客,今天吃点好的。

难得朋友不来做客,今天吃点好的。

很多人觉得上面有些理由自相矛盾,但实际上消费者总能找到看起来合理的理由去消费的。

对于让人渴望的“高档品”,很多人因为负罪感最终没有消费,但如果偶然发现成本降低,这种负罪感就容易烟消云散,最终刺激购买。

即使这时候仍然很贵,但他们会觉得不去消费是一种损失。

常见的手段诸如:打折促销、免费尝试、偶尔抽奖等,因为应用比较普遍,这里就不详述了。

总之,要让消费者克服内心的负罪感去享受一把,给自己来一次“消费升级”,可以给他们提供各种理由,以攻破内心的最后一道门锁。

可不要小看这种理由的力量,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理由(即使细思起来根本不合理),也能刺激我们产生行为上的改变。

比如之前心理学家EllenLanger曾经做过一个“插队”实验:

在一群排队等待复印机的人当中,Langer直接问“我可以先用一下复印机吗”,只有60%的人同意插队。

但当她加入了一个理由,说“我可以先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一些文件需要复印”(废话,谁来复印不是因为有些文件要复印),结果这次有93%的人同意了插队。

很多时候消费者本来就想做一件事情,在店门口、下单页面、菜单旁犹豫不决,这时往往就差一个理由。

而如果能够有效提供这种消费理由,就更有可能潜移默化刺激他们“消费升级”一下,奖赏自己一次。

(图:奥运会期间某酒吧广告,“一切都好吗?”,好或者不好箭头都指向“过来喝一杯吧”)

2、利用群体,让消费者XXX

明明对更好的产品产生渴望,但却没有购买,经常是因为我们觉得“不应该这样”——“月收入区区几千块,干嘛买这么好的衣服?月收入几千块,干嘛还嘚瑟非得去旅行?最近经济不好,还是老老实实攒钱吧……”

于是,我们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控制,克制自己的消费,这显然与一大堆“工匠精神”、“极致产品”的情怀企业形成了矛盾。

如果消费者发现比他更不应该消费该产品的人,都开始消费了,他们就容易克服内心的阻碍,去买点好的。

比如一个普通男生舍不得买一双AirJordan的鞋子来“消费升级”,但如果看到一个生活更加不好的美国黑人,都收藏了好几双,就更加容易接受。

比如男朋友本来不舍得给女朋友买更贵的首饰,但是看到广告片,明明很贫穷的男主角仍然偷偷攒钱给心爱的女友买了让她惊喜的生日礼物,就更加觉得应该给自己女朋友消费升级。

比如一个热爱摄影的大学生,觉得家境一般舍不得买好一点的单反相机,但看到广告片中真正的摄影发烧友,穷得出去拍摄只能吃干粮,仍然拿着佳能5D,更加会咬咬牙买一套好单反。

一个职场女性,觉得出去旅行太花钱,不应该如此“消费升级”,结果发现比她职位更低收入更低的女孩,都能去享受有旅行的假期,也更有可能对自己说:老娘这次也要犒劳自己一把!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一旦看到他人降低自律、违反规范的时候,我们也会改变对自己的要求。

有个心理学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找一群被试者,让他们先阅读“行人”、“车辆”、“红灯”、“闯”等和违规、降低自控等相关的词语,然后让他们选购鞋子。

结果发现,比起普通鞋子,这些人变得更加乐意去挑一些既有设计感又舒适的好球鞋。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记得本科时有次我本来坚持复习(第二天有考试),结果发现一些比我复习得更少的同学,都跑出去玩了,我也突然变得忍耐不住,觉得“自己没必要复习这么多”了。

所以,充满匠人精神、生产出高档消费升级产品的你,一定会面临一些“觉得自己不应该买这么贵”的消费者,如果你能够通过广告、文案、公关、营销活动等,让他们感受到,比自己更不应该买的人,也买了,他们就更加容易放下内心阻碍,去“买点好的”。

我还记得鲁迅写的《阿Q正传》中,阿Q调戏尼姑被发现,辩解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就是类似的心理——既然别人可以,我凭什么不可以。

当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你所利用的群体,必须不能是消费者想要回避的群体,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

有研究发现,当看到清洁工等低地位群体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大学生反而更加遵守交通规则了(跟这些群体区分开)。

3、绑定目标,让消费者更挑剔

高档品电饭煲,可以做出更香的米饭,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可能并不在意:“我用普通电饭煲就行了,干嘛需要买这么好的?”

也就是说“匠人精神太高,消费者的挑剔程度不够用了”。

这时候营销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消费者对这个品类的产品,变得更加挑剔。

关键的方法就是:让你的产品,成为消费者一直在追求的某个重要目标的一部分。

比如高档男士内裤,可能大部分人缺乏购买动机——他们对内裤不够挑剔,认为买个普通的就行了。

但如果让内裤成为某个重要目标的一部分,让用户觉得自己已经为这个目标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差这一条了,就容易提高对内裤的挑剔程度。

正常情况下,我们很难为一个产品多花钱,但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已经为某个目标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万事具备,但就是差一个“足够好的XX”,就会提高对这个产品的挑剔程度。

比如你旅游时跑到人山人海的景点,看到一瓶水竟然卖10块钱(远超正常价格),不想买。

但如果此时有人说:“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来旅行,不要因为10块钱,让口渴毁掉你的心情”,你就更加愿意为超过均价的水付费。

对我来说,“获得美妙的旅行体验”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为此我已经付出了请假5天、耽误工作、忍受旅途颠簸、再加上半个月工资等成本,看起来这个目标已经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我就更不允许我的某个行为来打扰目标的完成。

“反正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来都来了,难道还差10块钱?”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目标趋近效应”(Goal-Gradient Effect)——我们越是趋近于某个目标,越是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它。

比如你看一个2小时电影,刚看到30分钟,被老板叫回去加班,可能真的会停下来。

但如果看到1小时55分钟,即使发了地震,可能都很难让你立刻停下来。

所以,如果你想要让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可以问自己:

我的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完成什么即将完成的目标?TA为这个目标,还付出了什么努力?

比如之前有个学员做高端大米的产品,目标人群是都市上班族,发现消费者也对大米不够挑剔,所以想定位成“绿色、健康”等诉求。

但我认为这样可能难以改变消费者的挑剔程度:健康这个目标太过于远大,即使吃了你的大米,这个目标可能也只多完成了1%,而把目标完成度从10%提高到11%,消费者是没有任何感觉的。

“嗯,吃你的大米是更健康一点,但我还吸着雾霾、劳累工作、健身太少,关于健康还有这么多任务没做,怎么轮得到大米?”

所以不如切换成一个“即将完成的目标”:“好不容易亲手做次饭,就要用最好的米,做最香的饭。”

(一个繁忙的上班族,为了亲手做顿吃的已经付出了很多其他努力,可能不想让大米成为一个“限制环节”。)

4、重新定义行业,切换消费者的“心理账户”

有些问题很难解决,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局限到固定的“类别”中。

让消费者“买点好的”这个任务,也是一样。

任何想要让顾客“消费升级”的企业,永远绕不开这样一个挑战——消费者固定的“心理账户”

消费者总觉得“杯子是几十块钱的东西”、“饮料是几块钱的东西”、“猪肉是十几块钱一斤的东西”,如果有商品远远超过了这些日常的价格,他们就很难去买。

比如我见过拿着几万块包包的人,竟然说我买上千块的Filco机械键盘很奢侈。因为在TA的心理账户中,键盘的预算可能就是几十上百块,超过了这个价格就显得难以接受。

也就是说,TA的内心中,买包包的账户可能有几万块,但买键盘的账户可能只有几十块。

这个时候想要超越这种“心理账户”的限制,就变得非常困难。

最经常的做法是:重新定义的你的产品,让消费者可以放入另一个“心理账户”中。

比如一个美女眼中,杯子属于实用品,其心理账户只有几十块,而你销售几百块的杯子,不论质量多么好,都可能无法打动她。

但如果你重新思考“杯子”这个产品能满足的需求——“谁说杯子一定是实用品?”,然后想办法让消费者把它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就容易多了。

Swell bottle水杯,重新思考了“杯子能够满足的需求”,把杯子定义成了“装饰品”而不是“实用品”,结果让几百块一个高价杯子大卖。

毕竟,对一个杯子来说,几百块的确太贵了,大部分人在“杯子”的心理账户中没有这么多钱,但对于一个时尚装饰品来说,几百块其实一点也不贵——任何一条好看的项链都比这个贵多了。

再比如高价的酸奶归类到“代餐酸奶”后,消费者也觉得没那么贵了(毕竟代餐的心理账户的钱,比买酸奶当饮料的钱要多)。

当然,这种思路不光用于“让消费者买点好的”,更是几乎所有优秀产品、营销的基石。

我之前也说过:一流的解决方案和二流的解决方案之间最大的不同,往往不是“答案是不是更好”,而是它们回答了“不同的问题”。

比如大部分做布娃娃的人,想创新时问自己的问题是:如何做出更好的布娃娃?

然后我们看到了更舒适的、用料更好的、设计更优雅的布娃娃,但这本身更像是一种“无聊的优秀”。

而另一部分人问自己的问题却是:人们到底为什么需要布娃娃?

是啊,布娃娃到底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还可以满足什么需求?

回到了这些更根本的问题,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方案。

芭比娃娃公司当年就重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人们为什么需要布娃娃”上找到了新答案——他们发现,小女孩对布娃娃真正的需求,并不是得到同类的陪伴,而是提前看到成年后的“美好自己”。

所以他们首次开发了主角是成人的布娃娃,满足了另一个需求,也重新定义了行业。

(ps.以后李叫兽会详细分析如何重新定义行业,这里不详述。)

总之,回到我们的问题:“如何让消费者买点好的”,你还可以做的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重新思考,你的产品品类,还可以被消费者放到什么“心理账户”中。而不是盲目地做出材质更好、功能更多、代言人更大牌的商品。

消费升级浪潮下,到底怎么让消费者买点好的?

前面讲了四种方法,它们是层层递进的——越靠前的方法,操作越简单、越容易改变,但同时更加短效;越靠后的方法,操作难度更大(有的涉及到营销的重新定位和产品的改良),但同时也更加长效和根本。

提供理由,让消费者自我奖赏。

利用群体,让消费者克服阻碍。

绑定目标,让消费者更加挑剔。

重新定义行业,切换消费者的“心理账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饮料代表什么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