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福地有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高道仙真隐期间言传身教灵圣地泽被苍生待有缘的意义

一、洞天福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清、幽二字

道教的洞天福地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建筑宜居的宫阙洞府,修仙炼道,过着中国古人长期想往的神仙生活。中国古代人们曾想象过“仙境”在天上、在海外,最后落实到山清水秀的大地之上,这就有洞天福地的产生。从唐代开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几乎遍于全中国,当然这些数字是不能反映全部实际的,随着时间推移,道教的发展,在上述一些地方之外,别有洞天,例如武当山、崂山等道教圣地的出现。
洞天福地除自然环境之外,更是人们建设起来的,其建设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是“清”“幽”二字。这我们可以从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之“序”中看出来:

夫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行。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 第二十七卷《洞天福地》,齐鲁书社1988年,第158页。]

这些文字比较玄奥,不太好懂,但意思还是看得出来的,建设洞天福地的指导思想是道,能生万物之道、虚无清静之道。参考《旧唐书·司马承祯传》的记载,就更为清楚,唐玄宗听从承祯“上言”:

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

“按《道经》创意为之”,就是说其指导思想是《道经》。这里的《道经》就是《老子道德经》无疑,因为该书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睿宗“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

《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又问“理国无为如何”,对曰:

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

前对引用原文,后对用之大意,均可证司马承祯之以《老子道德经》为指导思想,并且我们知道,玄宗还令承祯“以三体写《老子经》”,他死后玄宗“下制曰”:

……道士司马子微,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 以上引文均见《旧唐书·司马承祯传》]

以这些为背景再来读前引序文,玄奥之义就可理解了。“列宫阙于清景”,“开洞府于名山”,这就是在各“清景”、“名山”建设洞天福地,“列”、“开”二字就是建设之意,建设的原则可概括为“清”、“幽”二字,“开”、“列”之前的两句就含此意。“精象玄著”,生成万物的灵气非常深妙;“幽质潜凝”,沉静安闲、隐深安定之意。整个叙述是说洞天福地的建设,要符合清静、自然、无为之旨。在洞天福地建设的实践中是贯彻了这样的宗旨的。

二、洞天福地自然和谐建设的实践

我们参访诸名山宫观庙宇,突出的印象会是:所有的建筑都是依山势而造,不对山体本身作大的改变,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常常会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者“别有洞天”之类的美感。

司马承祯作《天地宫府图》的序中有一句话说:“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各地风景是各有不同的,如果我们也去遍访天下名山,只能说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分出“高卑”之异,但是历代文人——含道士、学人、帝王、将相,所有文人,往往会有些“第一”的夸大,会出现多个“第一名山”、“第一福地”之争,例如有一篇《终南山古楼观图跋文》写道:

天下形势之雄者,在郡曰长安;形胜之钜者在山曰终南;名胜之最者,在宫曰楼观……[ 《道藏》第九册,第556页。]

这当然是第一郡、第一山、第一宫了,类似的描述恐怕可以用“不胜枚举”来形容。但各地各山自有各自的“形胜”“名胜”之处是可以断言的。

例如最早被称为第一福地的茅山,个人初次寻访时初步印象,车在大平原上行走,远远望见茅山时,好像是大平原上的一大山包,远远能见的只是山顶上一个“小小”的九霄万福宫,可是入山之后,那就变化大了,山林、庙宇之类就一一呈现出来。由于在古金陵附近,又有许多高道在那里游历和生活过,宫观建设是比较多的,除开大的“三宫五观”,据记载元代就曾有257处庵靖道院[ 参阅新编《茅山志》。]这些宫观是历史上多次建成的,例如《华阳陶隐居内传》[ 《道藏》第五册,第504页。]记载:初先生以大矛、中茅间有积金岭,其地可修上道(《真诰》云:……积金山其处宜人住,可索有水处为居室静舍……)乃于岭西立华阳上下馆……

注意:“宜人住”、“索有水处”是人文建设的自然条件。我们现在看茅山的古建筑或遗址,也是依山走势而建的。

再如武当山。《武当福地总真集》中的《武当事实》写道:

《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在均州之南,周迴六百里,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嵩高之储副,五岳之流辈。唐虞柴望徧祀之地,七十二福地之一。……[ 《道藏》第十九册,第648页。]

虽然它最早并不是七十二福地之一,但不可否认它确实可算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其“地势雄伟”,与茅山有很大不同。福地之建设晚于茅山,真正较大规模的建设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道众募资修建宫观庙宇,有所谓以五龙宫为首的“九宫八观”,还有许多行宫、祠、庙、府、庵以及书院、道院等等,各式建筑六十余处,其它又有五亭、六台、十二池、二十四桥等许多建筑物,数量之多惊人。其重要特点是,结合自然环境,安排建筑物,“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 参阅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第三章第四节,华文出版社1993年,第145-149页。],人文与自然结合,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然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建设理念还得到历代统治者和地方官员的认可和支持。《茅山志》中载有唐代的《大和禁山勅牒》和宋代的《勅禁山》等诏诰,都是“禁断戈猎樵苏、秋冬放火”:

访闻茅山界内,祠宇宫观之侧,树木多有。诸色不顾修法,擅行樵采,及放野火焚烧山林,须议专行指挥……今下润州升州,候宣命到,于茅山四面立定界址,严行指挥,断绝诸色人并本山宫观祠宇主首以下,自今后不得辄有樵采斫伐,及放野火焚爇。常令地分巡检、官吏、耆老、壮丁觉察检校,如有违犯,即便收捕押送所属州县勘断……将此宣命指挥于宫观门首及往来要路,镌石晓示知委。[ 《道藏》第五册,第561页。]

如此严厉的“环境保护法”,至少有一些时间是雷厉风行的。

武当山也是如此。明朝皇帝大修武当山,甚至在规划建设时就考虑到“环境保护”,《武当山志》[ 参阅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所收《大明诏告》说:

今大岳太和山大顶砌造四围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

分毫不动山体,依山势造墙,这形成了人文建造的自然美。明代重修了许多宫观,都要求“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明成祖《勅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

除茅山、武当山两处之外,各个洞天福地的建设应该是大同小异,都有着清静、自然、和谐的共同理念。

更难能可贵的是,时至今日,道教界仍保留着自然和谐建设洞天福地的传统,最近在陕西举办的一次道教生态教育座谈会上[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7日B08专版。],江苏道协会长说:

为保护茅山的自然原始风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道观里安装的电线杆和电线全部“下埋”,所有的垃圾桶和宣传标语全部使用生态材料,景区所有的电器都用生态布进行包裹,所有的路灯都使用太阳能发电,同时要对大自然的树木和土地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在建设中遇到树木障碍,我们将优先采取保护树木的措施。……为保护树木,我们甚至移动殿堂,改变道路。对于散落在地上的石头我们也尽量不动,保留它们在殿堂中、在院子里的原样,显得自然且随意。

好!对大自然怀一颗敬畏之心,注重环境的“自然且随意”,有这样的思想建设洞天福地,真是难能可贵。

我们还注意到,2010年中国道教协会曾发布过《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八年规划()纲要意见》,其中就有注意环保的内容,如:

道教活动场所在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上,将在不破坏原有山体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洞天福地的传统理念,因地制宜,兴建或完善与教务和环保相关的设施。

还有关于“水体与植被”的意见等等。

按照上述这些传统理念与当代社会实际有机结合的思想建设和完善洞天福地,洞天福地一定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好样板。

三、古人理想的洞府生活及其启示

古人最早想像的神仙生活是可以不吃不喝,而且可以自由自在的行游,如《庄子·逍遥游》所说的“神人”: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不吃不喝人无法活下去,后来的“辟谷”也是有条件的。那么如何生活得好,在洞天福地的人间仙境可以寄托一些理想,这些又在洞天福地的记述和各种笔记、游记乃至诗词中反映出来,归结起来,大多是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物产丰富,人们是锦衣玉食,吃仙桃珍果,饮琼浆玉液;生活安乐祥和,歌舞升平,人际关系和谐。

具体记载是比较多的,大同小异,例如《茅山志》记述茅盈“升举”之时的境况说:

门前数顷地忽自平,治青缣帐屋,屋下铺白毡数重,容数百人,坐远近相语……小大并集,来者塞道……但见金盘玉杯、奇肴珍果,自至人前,光景翕赫,不可名状。丝竹金石动天地,芳香之气达于数里。饮食随益,六百余人,莫不醉饱。

由此可以想象物资丰富、人际关系的和谐,老老少少(“小大并集”)欢声笑语,个个酒醉饭饱,其乐融融。其他一些“群仙洞府”的歌舞升平、游宴欢乐的记述有更甚如此者。人们把当时最好的饮食(“甘露之泉”、“天香之粟”、“奇肴珍果”),当时最高级的器物(“金盘玉杯”之类),当时最美丽的环境(“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等等,都放在各洞天福地的记述之中,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只不过有些过分的夸张和描述有些难以令人相信。

同样是“理想”生活,有些笔记、诗文的记述更好理解和接受一些。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记述是比较典型的,道教第35小洞天桃源山洞内[ 《云笈七签》记载:桃源山洞“在玄州武陵县属”,《桃花源记》开头就说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发现这个桃花源山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洞中人的生活清闲、安详、宁静、自然、勤劳、快乐,人们衣食无忧,淳朴真挚。这是古人特别是生长乱世的古人对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憧憬。陶渊明在《记》中又说,出洞时处处作了记号,但再回去找就没有找到了,以后的人再也找不到了。陶渊明好像和道教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写的地方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而且这山洞的忽现忽隐成了以后许多神仙出没之处的张本,偶入洞府仙境的人离开之后往往是再也找不回去的,这样的记载不少。“洞中方数日,世上几千年”的说法,或许也是从这里衍生而来的(待考)。

洞天福地本来是道人修真成仙之处,生活本应清静、清苦的。那些锦衣玉食、金盘玉杯乃至歌舞升平之类的描述,是人们把丰衣足食、和平安乐的愿望,按古代世俗生活中的“高级享受”进一步美化了。而今,我们从洞天福地中应吸取一些什么呢?所谓“洞天福地”之处,首先是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同时又要宜人居住,前引所说“宜人居”三字显得特别重要,他是在“宜居”之处修建住处。其次是因山势而建造,不破坏自然环境,以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自然环境的优美,“土良水清”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茅山志》中有一段记述说:

(水味)是清源幽澜洞泉远沾耳,水色白,都不学道,居其土,饮其水,亦令人寿考也。[ 《道藏》第五册,第582页。]

水质好,当然有利人之“寿考”。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洞天福地的描述中都有“水甜”的字眼。想想今日,无论是上茅山或登武当,想喝到点完全没有被污染的“甜水”是一种“奢望”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人们想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何应对人为自觉不自觉的破坏、大气的污染、自然的破坏,是生态文明的大课题,也是保护“洞天福地”这种样板的重要课题。

本文为作者在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上的论文

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东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 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 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 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惣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 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嵋县,真人唐览治之。 庐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真人周正时治之。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 会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亢天,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仙人郭华治之。 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北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 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真人唐公成治之。 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县,仙人花丘林治之。 潜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 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 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 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真人梁伯鸾主之。 华盖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仙人平公修治之。 盖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属仙人商丘子治之。 都峤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仙人刘根治之。 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乐长真天,在云和州含山县,白真人治之。 岣漏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阙宝圭天,在客州北流县,属仙人饯真人治之。 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 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 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属陈真治之。 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属赵仙伯治之。 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属王真人治之。 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属赵真人治之。 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属付真人治之。 钟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属龚真人治之。 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曰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客县,属李治之。 紫盖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常阳县,属公羽真人治之。 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 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 金华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属戴真人治之。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它们是: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
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磑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
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
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
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
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
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
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
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
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
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
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
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
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
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
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
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
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
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

工作人员会在48小时内处理,处理结果请关注系统通知,感谢您对百度知道的支持。

  • 1.回答无意义,对问题无帮助,例如:盲目复制、过于简略、低质等;
  • 2.内容明显错误、内容真实性存疑、内容过时;
  • 3.内容违反知道协议,可能涉及答非所问、灌水、偏激、攻击性等;
  • 4.部分问题下提交的回答需要审核,审核通过前会暂时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