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派别的派别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呢?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太极拳,谁是您的第一位老师?

我从23岁开始学习太极拳。那是1962年,在我家附近的公园很偶然地遇到了我的老师。他的名字叫裴祖荫,他是吴鉴泉宗师的学生,宗师大儿子吴公仪的陪练和亲近的朋友,也是马岳梁大师的高级弟子。

他是怎么训练您的?他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我开始学习的过程看起来即复杂又简单。我是从“站桩”开始。后来裴老师告诉我那是测试我的耐心和对学习太极的诚心的一种方式。同时他也教我一些单个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训练。3-4月之后,他才收我做了正式的学生。

裴老师最开始是教您圆架的套路吗,就像我们现在学的一样?

是从套路开始,但他教我的是方架,是他从宗师之子吴公仪那里学来,并陪同其练习的拳架。

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教每一个动作的含义与应用吗?

在开始的时候他并不会讲应用。他只是讲了一些外形的要求,比如身体的姿态,双手的高度等等,他会确认每一个动作都标准了才会往下教。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推手的?

我仅这一个拳架就练习了三年。后来,裴老师认可了我的拳架,才开始教我动作的含义,并且通过推手练习教给我一些必要的内功练习。

裴老师是吴鉴泉宗师的学生。所以那是吴宗师曾经教他的方法吗?

我相信那是吴鉴泉宗师过去教他的方式。吴鉴泉宗师很喜欢裴老师,并评价他是一个很好的学生,裴老师也非常尊敬他的老师,因此我相信裴老师会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导我。

裴老师有评论过吴鉴泉是怎样的太极老师和武术家吗?

他并没有聊过太多关于吴鉴泉宗师的事,但是常常强调吴式太极拳中所包含的原则。那就是关注于自我的平衡而不是攻击的技巧。

裴师傅跟随吴鉴泉学习了多久?

1932年直到1942年吴鉴泉去世。裴老师跟他学习了10年,那是吴鉴泉后期发展得更成熟的吴式太极。裴老师也帮助吴鉴泉教一些他的学生,他们的关系也是很亲近的。

那您向裴老师学习了多久?

那您做为裴老师的学生,与他的关系亲近吗?

是的。我们以前住的地方很近,所以我们平时定期的见面很方便。我们的家里都有地方可以练习,在一起练习也非常容易。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向马岳梁学习的?

1982年我拜裴老师为师,之后他把我介绍给了马岳梁继续学习并拓展我的知识面。

在那个时期,马岳梁是否被看做是中国吴式太极门派的掌门人?

是的,与吴鉴泉的女儿吴英华一起。

马岳梁向吴鉴泉学习了多久?

很长的时间。他最初是从北京开始,在那里学习了10年以上,后来吴家搬到上海,他们就一起移居到了上海。

马岳梁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马老师的特点是“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吴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中正和柔化,马老师就是这样去教导最高阶的学生。马老师得到了吴家重要家庭成员的真传。他的技巧被认可为吴式的高级水平。因此,马老师担任了向国内外传播吴式太极的重要角色,他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真诚地投身于这个事业,直到他去世。

刘师傅,您练习了三种拳架。圆架,方架,和快拳。您能谈谈它们吗?

现在您们看到的吴式太极拳大多数是圆架。除此之外还有方架,也称为公仪架,是以吴鉴泉长子吴公仪的名字所命名的,他确立了这一套拳架。圆架连绵不断,以柔为主,而方架则是以刚为主,动作也更直接。方架的另一个显著的不同点是在重心腿上直接进行转换。动作幅度更大,手臂打开更多。快拳的套路则需要动作轻松和内心的安静,因此这是一套刚柔并济的拳法,需要结合松,静,快,慢。快拳里的动作在实际应用中多于其他两套拳,它更为难学,因此一般都只传给徒弟。

这三种拳在实际应用中有距离的差异吗,比如快拳用于长距离搏击,而方架用于近距离搏击?

不是这样来区分。拳法的应用不是以距离来分的。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比如快拳训练的是快速反应,加强速度与敏感度。马老师公开对外传授快拳是为了加强公众对吴式太极的认识,从而让太极得到普及。当他对外展示这套拳法时,就开始对外传授了。

因此现在快拳的传播比较广,要归功于马老师。传播快拳,是马岳梁宗师对吴式太极的传播和推广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我们很少看到马老师表演慢拳。是因为它是最正宗的拳法,这对马老师来说有影响吗?

慢拳存在的历史很长。但不必把它看做是最正宗的拳,快拳,圆架,方架的关系很显而易见。但它是杨露禅传下来的其中一套拳法。所有的拳法都相互影响。没有人能够断言。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拳法?

首先我们要学的是圆架,然后是方架。当吴公仪(吴鉴泉长子)学到方架的时候他全力投入到了方架的练习,因此在方架上的成就最大,也因此而闻名。方架因为主要训练刚,因此在武术的运用上会有较多优势。吴公仪在移居香港之后,也主要致力于方架在海外的推广。

圆架就更多地保留在大陆。吴公仪在海外并没有传授这套拳。吴鉴泉的女儿吴英华主要传授正宗的圆架,而马岳梁主要传授快拳。

您觉得太极在中国的未来会怎么样?

太极已经广为传播,大多数人的练习是为了强身健体。您可以在很多公园里面看到。同时也在海外广为流传。吴式太极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圆架。因为有一些陈年旧事的影响,方架和快拳比较少为公众所知,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授。在上海,吴英华是圆架的代表人物,从吴家移居至上海并在此开始教拳时就是这套拳,因此它成为了公众所熟识的吴式太极。方架则被吴公仪带到香港,并从香港开始传播。快拳是到马岳梁开始才向外开放的,之前外界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在中国,太极很流行吗?

现在除了5个重要的太极派别之外还有很多不同太极分支。每一种都独树一帜。太极在公众中的知名度正在日益提高,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它。

刘继发师傅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吴式太极大师,也是吴式太极推手的专家。他曾跟随裴祖荫()和马岳梁()两位大师学习太极。裴祖荫师傅曾跟随吴鉴泉宗师与马岳梁大师学习,而马岳梁大师是吴鉴泉宗师的高级弟子。在中国,刘师傅也许最后一个对方架了解如此之多的人,他的师傅裴祖荫大师是直接从吴鉴泉宗师以及其大儿子吴公仪(裴师傅叫他大哥,他们的关系非常紧密)那里学习了方架。通过师傅裴祖荫以及他后来跟随学习的马岳梁两位大师的传授,刘师傅得以传承了吴鉴泉宗师最初始的教导,这样特殊的经历让他成为了同时掌握由吴鉴泉宗师所传授的方架,圆架,快拳三种拳架的大师。他也是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的顾问和高级教练,遵循马岳梁大师的指导,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吴式太极练习者。

他最近收到我的邀请来访英国,在英国吴氏太极拳和气功研究所举办了很多精彩而有深度的工作坊。每个人都被他那非凡的技巧,睿智的教学方式与爽朗的笑声所折服。道别之际,我们承诺与刘师傅以及他在上海的学生紧密合作,建立起友谊之桥,共同致力于推广正宗的吴式太极拳。刘师傅也接受了我的邀请,担任英国吴式太极拳与气功研究所的高级教练和顾问。

刘师傅是我已故的师傅李立群大师的师侄。1992年,我来到中国,敲开了师傅李立群的大门,当时我并没有料想到会与上海的吴式太极有起如此深厚缘分,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现在我的学生也受益于这颗早前播下的种子。每一天我都对李立群师傅心怀感激,现在我也对刘师傅也是一样。他成为了我,研究所和我的学生们共同的导师,老师和朋友。

最后,我要感谢杰克,他是一位好朋友并且是非常好的翻译,也是知识渊博的太极拳练习者,他已经跟随刘师傅在上海学习了多年,因此能为我们提供充满智慧与洞见的翻译。

中:杰克 (本文翻译,感谢)

  大家都知道流派众多,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百花齐放,万家争鸣,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太极拳呢,选择何种流派加以锻炼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今天小编就跟您探讨一下各个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1.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编,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

  陈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陈氏太极的另外一个分支是中国温县南冷架太极拳。

  学太极,到温县,尽人皆知。温县太极拳系“陈家沟,南冷架及赵堡架”三个支脉。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蕴含的中国太极传统哲学文化的深奥,古风浓郁,架式的纯正内家拳。南冷架一直为嫡传功夫,在第四代嫡传南冷太极功夫大师,秦毅风的改良修正了古传太极的繁杂,使南冷太极更加突出实战的作用。南冷太极,发劲呼呼生风,招招有法,式式严谨,气血贯通,刚柔并济,堪称太极拳家族中具古法韵味,遥接高风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严格按照古法走经络,行气血,调五脏,促代谢,鼓荡真气,强筋壮骨。对敌实战搏击,则攻防兼并,长于“四两拨千斤”,周身劲气,劲若缠丝,绵绵不绝,认真习练2--3年,功力渐深,犹如“临深渊履薄冰而气定神闲,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体会。

  2.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酷爱武术,向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学成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为杨露禅亲题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

  后来,杨露禅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已有拳架,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出手见红”,在京都留下“拳打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佳话,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为太极拳在高手如云的北京树立了威名,并继而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

  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

  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强调技击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杨式太极拳功法体系完整,理论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杨澄甫有五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锺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派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