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消费形式的不断崛起,零售业该怎么做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不断成长?

3月23日,也就是贸易战消息传来的晚上,我连夜写了篇文章 :

“基本上按照比较坏的情况打算,影响也就是0.1%左右,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大局。再强调一次,中国经济是否增长,不是取决于美国人买不买我们的东西,而是取决于作为中国老百姓的我们买不买东西。所以今天我一看上证指数大跌3.39%,跌到了3152.76点,很多股票甚至跌停了,于是又入手买了些,不知道这么恐慌干什么。”

事实证明,我当时的想法是对的,因为股市很快就恢复了。所以每次美国人要对中国干什么事情,我就感觉是个赚钱的机会。

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也就是美东时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

这个消息传来,又对中国股市造成了影响,不过当天的中国股市显然要冷静很多了,只下跌了1.41%,还不如3月23日的贸易战当天的跌幅。

毕竟和500亿美元的贸易战比起来,只是制裁中兴嘛。

不过我关注的几个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一家跌了6.77%,中间一度跌停,一家下跌了7.43%,中兴停牌我可以理解,你们跟着跌是什么意思呢?

吓得我又赶紧买入为国接盘了。

另外几家半导体的也入了些,美国人欺负我们半导体不行,那我就偏要支持国产半导体的股票,今天一看,涨势喜人,感觉很快乐。

美国人这样很好,隔几个月来一次,对我等普通人是赚钱的机会。

我买他们的原因很简单,这些企业都是中国各个行业的最强者,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最核心最强大的力量,要是这些企业都失败了,那我们还做什么大国梦?

就像中国游泳队没了孙杨,中国跨栏没了刘翔,中国篮球没了姚明,实力就大打折扣了。

换句话说,你如果看好中国重回世界巅峰,那么具体到各行各业,这些行业最强的企业一定会起来,否则无法支撑中国复兴的历史潮流。

既然认为中国一定会复兴,那么就一定会有一大批科技企业崛起。

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我如何参与这个大时代?除了埋头苦干工作,总觉得还差点什么,我的方式就是不断的买入中国各行各业最强企业的股票,具体的说是中国做得不好的行业的龙头企业的股票,我看好他们进行国产化替代,他们要是替代不了进口,那么中国就不要谈什么复兴。

打击中国,中兴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2015年2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宣布对高通处以人民币60.88亿元罚款,两年后的2017年3月,美国人对中兴罚款8.92亿美元,也是差不多60亿人民币,这里面有没有反击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

这次美国又找上中兴,感觉中兴真的是有点倒霉,那么为什么美国人总是找中兴麻烦呢?

即使中兴给承诺要处罚的员工发了奖金,但是毕竟也按照承诺开除了四名员工,为啥非要搞出口禁令,这明摆着是要把中兴置于死地,也就是说,惩罚的尺度为什么会这么大。

在这起事件之前,4月份已经爆出新闻,中国商务部继续延迟了对高通收购NXP的审批,这和中兴宣布被制裁是否有联系,我们无法确认。因为美国过去一两年对中兴的调查和监控一直在进行,正如中国对高通收购的审查也一直在进行一样,出现了这个结果我们无法确认关联。

但是呢,2015年中国罚高通,2016年美国制裁中兴,2018年4月中国商务部延长对高通收购审批,2018年4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兴出口禁令,总感觉两国是不是打高通,打中兴上瘾了。

那么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我们面临一个敌人的时候,肯定是要打对方软肋,而尽量减少己方的损失,这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竞争和对抗的最基本的原则。

比方说,在航空领域,我国就总是喜欢拿波音搞事情。

具体到电子科技领域,为什么我朝老是喜欢拿高通作文章,看一下他们的财报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高通2017财年产生的223亿美元收入中,65%来自中国,而在2016年财年这个数字还是57%。相比之下,在博通公司2017年的收入当中,有54%来自中国市场。

高通太依赖中国市场了,同时又是美国半导体两强之一,拿出来搞事情,是比较合适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老是喜欢搞中兴呢?下图来自Gartner,统计的2017年全球采购芯片最多的十个公司,可以看到全球前十名中有三家中国公司,联想,华为,步步高电子,排在世界第4-6位。

在2017年,联想采购了146.71亿美元芯片;华为采购了142.59亿美元的芯片;步步高采购了121.03亿美元的芯片,相比之下,中兴公司芯片采购金额就少的多了,尤其是占美国大公司博通和高通这样的公司的采购比例,非常低。

当然了,多说一句,如果正常发展,几年内我国中兴科技公司和小米科技公司很快也会进入这个榜单,也就是全球十大知名电子品牌科技公司,10个有5个来自中国,中国占50%,所以在系统和品牌领域,我国实力已经够强了。

打中兴,对美国的影响并不大,而对中国的心理震撼却很大,所以非常合适。

为什么说对美国影响不大,毕竟总的采购金额还是少,我们看美国股市的反应就知道了。

制裁中兴的消息出来之后,4月16日美国股市收盘,高通下跌1.72%、美光下跌1.11%、博通上涨0.98%、英特尔上涨1.04%、Oracel上涨0.35%。由于中兴占以上巨头采购量较小,因此对其影响不大,博通和英特尔甚至还涨了。

因此,实事求是的说,中兴受制裁,除了一些美国小公司以外,对美国半导体产业并没有多大影响。

中国芯片产业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

在讨论美国制裁中兴对我国到底有多大影响之前,我们要搞清楚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个事实,按照全球标准来看,中国的芯片设计产业并不弱。

中国的芯片设计产业,2017年销售额达到了2073.5亿,第一次超过了2000亿,增长了26.1%,注意这只是统计了中国本土芯片企业的情况,不包括外资在华设计研发中心。

2017年我国自研的集成电路在全球的占比大概是7.78%,2016年是7.3%,

一年的时间大约上升了0.48个百分点,从绝对额来说并不高,但是从增长幅度来说,是在7.3%的基础上提高了6.58%。

占全球7.78%,这个比例当然比美国低,但是这个销售额在2017年也首次超过了台湾地区(2016年曾经实现了单季度超越台湾)。

如果不算全球无晶圆制造设计公司的话,2017年我国芯片设计产值已经排在全球第二位了,我国海思,紫光展锐,汇顶科技,兆易创新,中兴微电子等都发展不错。

当然了,如果把韩国的三星,海力士,日本的东芝,索尼,瑞萨,欧洲的英飞凌,NXP,ST意法半导体这些有IDM(设计和制造一体)算进来的话,我国就不是第二了。

可惜这方面全球没有把IDM的设计产值部分拿出来的权威排名,不过就算我国低于韩国,日本,欧洲,也是世界第五位,我估计按照国家排名,我国很可能是在第四名左右,也就是在美国,韩国,日本后面,和德国可以比较一下,毕竟德国有个英飞凌。

第二个事实,中国可以说是美国以外全球唯一的芯片全领域挑战者。

关于中国芯片国产化情况,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图片,流传比较广的是这个,资料来源写的是《2017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

这张图是有误导性的,比如里面的MCU,国产芯片占有率是2%,里面写的是工业应用,实际上MCU的应用领域除了工业领域,还有消费类电子领域,汽车领域等等。

MCU目前的确是海外大厂瑞萨、NXP、TI、ST等厂商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消费类电子领域我国中颖电子的MCU做的就不错,小家电MCU市占率全球第二,公司是国产家电MCU主控芯片的领军企业,2017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创出新高,达6.852亿元,增长32.46%,净利润为1.336亿元,增长24.16%。

我国兆易创新公司也在大力开发MCU,其主力产品GD32 是中国 32 位通用 MCU 领域的主流之选,2017年兆易创新来自MCU的收入达到3.11亿人民币,猛增58.23%。

另外就FPGA来说,这个表格里面写的市占率是零,那这样我国岂不是没有FPGA生产企业了?

事实上FPGA是我国核高基项目支持发展的四大高端芯片之一。

目前就市场发展来看,FPGA有点类似于存储器的态势,那就是市场空间增长较快,增速超过了其他芯片。2014年全球大约有50亿美元的空间,今年估计能到60-70亿美元。

这个FPGA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呢?

多说一句,下图里面的男子是广东高云半导体的CEO朱璟辉(如果我认错了请朱总联系我更正),高云半导体就是我国一家专门做FPGA芯片开发的设计企业。

全球四强里面的Lattice(莱迪斯)这一家想必国人看起来觉得眼熟,没错,我国曾经试图收购莱迪思。2016年4月,中国的CanyonBridge提出收购Lattice。11月3日,Lattice接受收购要约,宣布将被CanyonBridge以1.3亿美元收购所有流通股包括自身债务。

一个想买,一个想卖,多么美好的事情,不过这个收购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认为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有威胁,所以一直无法通过审核。2017年9月14日,特朗普直接下达行政指令叫停了交易。中国试图通过收购获取FPGA技术的努力宣告失败。

FPGA由于各种专利壁垒,让后来者进入代价很高,即使是英特尔,也是通过167亿美元收购了Altera才进入了FPGA市场,这创下了英特尔历史上的收购记录。

从这个惊人的收购价格,也看出了英特尔对FPGA芯片的高度重视,FPGA有点类似于这两年涨价涨疯了的存储器,市场空间在快速发展和扩大,不然英特尔也不会巨资收购。

实际上,虽然美国是垄断,不过全球在美国以外,还有一个国家在不停的努力攻克FPGA,那就是中国。

2014年《电子商情世界》曾经报道我国有一家公司量产了FPGA,称之为“世界上除美国硅谷以外唯一自主研发并成功量产FPGA芯片的公司”。全球主要只有美国能量产,也可见其开发难度。

这家公司就是京微雅格,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家公司经营状况并不好,所以我们先不讨论。

FPGA也一样有国家队在搞,深圳紫光同创就是国家队,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人民币1.5亿元,是上市公司紫光国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

紫光同创总部设在深圳,同时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北京海淀区分别设有分公司。

当然了,紫光国芯旗下还有另外一家深圳国微,也在做FPGA产品,不过国微没有紫光同创专注。在这里我就想提意见了,既然都是紫光国芯旗下,为什么不把深圳国微的FPGA业务和紫光同创合并呢?力量分散了真的是好事吗?下图是紫光同创的首页。

该公司还在主页宣称做出了中国第一款千万门级高性能自主产权FPGA。

2017年11月,紫光国芯对紫光国创进行了增资,成立成都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约为5.97 亿元人民币,预计于2020 年建成,推进FPGA以及相应的EDA工具开发。

上海安路科技成立于2011年,其核心团队就来自于中国收购未果的莱迪思,这家FPGA公司就被我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的两家投资,一家是杭州士兰微进行了B轮投资,2015年获得了安路科技6%的股权,

2017年5月的C轮投资是华大半导体,另外上海市政府的集成电路基金“上海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也投了钱。

按照上海安路自己的话来说:

再往前发展,安路科技的方向一定是技术更复杂、工艺制程更先进的千万门级FPGA。但是高性能/高容量的FPGA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更多的高水平研发人员、以及坚定的支撑平台,是不可能实现的。”

实际上呢,像上海安路这样的公司,业内人士估计其2016年的销售额也就是大约200万美元左右,所以急需资金的投入,缺钱是安路遇到的最大问题。

所以2017年当传出上海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贝岭科技要收购安路的时候,还是让人感觉比较高兴的,毕竟贝岭一年有超过5个亿的销售额,虽然也并不多,但是也比安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2015年,士兰微仅仅用1000万人民币就获取了安路6%的股权,可见安路的发展,资金是最大障碍之一。

另外还有,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1月成立,其核心技术人员上海交大的宋宁博士,和毕业于清华的CEO朱璟辉,都是在莱迪思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

高云主要是开发国产FPGA解决方案并推动其产业化,可提供包含芯片、设计软件、软核、参考设计、演示板等一站式服务。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发展,先后推出了晨熙、小蜜蜂两个家族、4个系列FPGA产品,涵盖了11个型号、50多种封装的芯片,其中GW2A-55是国内首款400万门级中密度FPGA器件。

2018年4月,高云半导体被评为“中国IC设计奖”评为“五大中国最具潜力IC设计公司”

国内做FPGA的公司还有一些,例如复旦微电子等等。

以上的MCU和FPGA只是例子,实际上在这些例子里面,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期待,那就是我国事实上已经有大量的优秀技术人员在创业,也有优秀的芯片设计公司不断出现,但是他们最为缺乏的,是资金。

我们的集成电路大基金,主要集中投龙头企业,这个逻辑当然也没问题,但是也可以对新兴企业多点关注,他们真的很缺资金,能出几家优秀企业就不得了。

除了MCU和FPGA,我们再看看其他的芯片。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简称“核高基重大专项”)位列16个科技重大专项首位,也被称之为“01专项”。

其中主要涉及的四种芯片:CPU,DSP,FPGA,存储器,我国都有在做,其中FPGA进展最慢,另外三种,存储器大家很熟悉了,长江存储,兆易创新+合肥长鑫都在全力攻关。

CPU在移动端的海思和展锐已经有相当大的份额,这个不用太担心。

除了上述移动端外,在桌面CPU也有较大进展,虽然还远远不如英特尔,

2017年11月20日,科技部会同工信部组织召开了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发布会。

兆芯是国产CPU中的典型。在2017年的中国工博会上,兆芯展出了即将发布的新一代开先KX-5000系列国产X86处理器。这款基于28nm工艺的高端通用CPU芯片,不仅运算性能大幅提升,并可同时兼容X86和Linux系统,搭载该款芯片的整机可完全满足普通用户日常办公。

据介绍,凭借持续技术创新,国产CPU的单核性能快速提升。有数据显示,飞腾、龙芯、申威和兆芯等国产CPU的单核性能从“十二五”初期不到Intel i3CPU的10%分别提升到36.4%、33.3%、25.8%和51.5%。

有人有疑问,我国芯片确实可以造,也有不少商业应用了,但是是否自主可控?

包括胡伟武,倪光南,沈昌祥,田斌等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专家其实已经定出了。

判断是否为自主可控的核心三要素:

第一,CPU研制单位是否符合安全保密要求,也就是必须本土企业。

第二,CPU指令系统是否可持续自主发展。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的抽象模型,是CPU对上层软件呈现的接口,是CPU自主发展的基石。可持续自主发展的指令系统必须是自主设计的,或者持有国际上已有指令系统的长期有效授权并且可以自主拓展新指令,这样才能在知识产权上和未来的发展变化中不受制于人。

龙芯的胡伟武博士对此有解读:

“如果得到境外企业指令系统授权,但授权是有期限的,到期后境外企业可以终止授权或漫天要价,则会使我们基于该指令系统辛辛苦苦建立的产业生态付之一旦。如果自己不能随着应用的要求添加指令,则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别人的技术路线,难以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例如申威就是用自己的“SW64”指令集,SW是申威的缩写。

第三,CPU核源代码是否自己编写。

这里的CPU核源代码主要是指处理器的微结构设计,也就是处理器核心的硬件源代码要是自主编写、设计的,而不是来自于第三方授权。

为何CPU核源代码要自己编写而不能来自于第三方授权?

因为CPU是一个巨复杂系统,掌握CPU设计的核心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国外第三方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核心设计技术告知国内企业,所以“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在CPU设计行业并不是那么适用。

按照胡伟武博士的说法:

“Intel的CPU中最近发现的“熔断”和“幽灵”隐患给业界一个启示,即使设计者对CPU的复杂度引起的安全隐患都难以完全把握,更别说是看别人的设计了。

不少国内CPU企业靠着从第三方公司获得的软核授权甚至硬核授权“攒”CPU,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处理器核心代码怎么写,更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设计能力。因此,CPU核源代码是否自己编写是判别一个处理器团队是否具备设计CPU能力的关键。”

按照这个标准,申威,龙芯等都是自主可控CPU。

另外在DSP领域,我国虽然在商业领域基本是空白,市场份额基本被美国德州仪器等厂商垄断,但是在雷达等军用领域,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中电14所开发华睿系列DSP芯片,在军用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

多说一句,中国电科作为国家队,在模拟芯片领域也发展较快,2014年中国电科应用于光通讯的MG2000完成设计研发并批量生产,华为成为了该芯片的主要客户,2015年中国电科发布的MG1015+MG1021主要应用于通信基站,也在中兴通讯测试通过并批量发货。

所以说起国家队,真的不要以为只有紫光集团一家。

模拟芯片领域,我国2017年还有一家芯片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了,那就是深圳圣邦微电子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是3.26亿元、3.94亿元、4.52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是0.60亿元、0.70亿元、0.81亿元。

在CPU,存储器,FPGA,DSP之外,再比如GPU图形处理芯片,目前全球三大移动GPU芯片设计公司之一的Imagination公司,这家公司曾经是苹果iphone的供应商,目前也已经被中国收购。

2018年4月紫光旗下展锐的董事长李力游担任了Imagination的CEO,李力游是把展讯公司从低谷带出的元老和功臣,他的上任有助于我国更好的吸收GPU技术。

另外桌面型GPU我国兆芯也在搞,还有给军方供货的景嘉微电子。

总之,我国在各类芯片领域,基本上都有公司在做,只是说总体比起美国,还是很弱,很多公司还达不到有强大商业竞争力的水平。

另外,我国还通过收购获取了一些国外的优秀公司,最大的成绩就是2015年对恩智浦旗下RF power(大功率功放管)部门18亿美元的收购,以及2017年27.5亿美元对恩智浦的旗下标准件部门的收购,也就是新成立的安世半导体,有分立器件、逻辑芯片和PowerMOS芯片,具体的说,有各种晶体管,二极管,滤波器,逻辑门等等。

安世半导体公司在全球有1.1万名员工,目前运营依然是独立运营,总部在荷兰,2016年大约有11亿美元的营收,这家我国控股的公司我国需要好好进行技术引进和消化。

美国制裁中兴对我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看了前面的事实,我相信大家多少心里有底了。

短时间内,美国人的制裁对中兴而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大批订单将会延迟交付,会带来罚款,同时会有很多订单因为货期无法满足而取消。很多零部件短时间无法找到同等性能的替代产品。

当然中兴和中国政府可以支持各大芯片企业全力研发还可以用的产品,但是也需要时间。另外,如果美国扩大制裁规模,打击华为为首的科技公司,短时间内必然会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

但是呢,我们也要知道:

第一个是和中国过去几十年遇到的各种状况比较,今天的事情完全不是事情,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对中国的全面制裁,注意不是美国,而是整个西方,注意不只是半导体,而是所有行业的全方位的制裁。中国垮了吗?没有,还不是一样挺过来了,甚至制裁的几年里面经济总体仍然是发展的。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只是我国庞大工业体系中的一环,全行业销售收入2017年才1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看增加值,一年是几万亿人民币,占国民经济比例不到10%,就算美国采取对我国全面芯片禁运,电子信息制造业下滑了,我国还有化工,轨道交通,钢铁,电气机械器材,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

尤其是最为庞大的汽车产业,完全可以禁止销售通用和福特,全部转化为自主品牌汽车。

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是全面经济战争。

先不说特朗普有没有本事让高通牺牲65%,博通牺牲掉53%,苹果牺牲掉四分之一,另外还有波音,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等全部丧失至少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其他还有美国大豆,美国天然气……也全部牺牲掉。

就算他能把美国国内所有资本巨头全部说服,通过自断双臂的方式打击中国,他也无法说服全世界一起制裁中国。

2017年的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他们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比方说,美国自断双臂,宁可牺牲高通,博通,苹果,波音,通用,福特,迪士尼,好莱坞电影,美国天然气,美国大豆等,也不让中国的华为,OPPO, VIVO,联想,小米等买芯片,那也简单嘛,中国公司搞设计,最终中国品牌产品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组装不就行了么,芯片全部由这些国家进口,办法多的是。

另一方面,出口禁令对中兴来说是灾难性的坏消息,对我国国产芯片企业发展来说却是天大的利好,我国各大芯片公司这几天简直是扬眉吐气,喜上眉梢,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啊,各种股价蹭蹭的往上涨。

2016和2018两次中兴事件将会极大的刺激中国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入,极大的压制了中国国内否定自主开发的不同声音,自主研发和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资金投入将成为中国的政治正确。

有的吃瓜群众就不理解了,怎么会有人反对投资自主研发呢?决策者怎么可能会受到这些声音干扰呢?

我就说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希望中国不要发展工业,你千万不要说中国人搞不出工业,或者说中国人不需要工业,你要说中国人需要健康,需要环保,这样就有的吵了,毕竟想投资工厂的人也不能说环保不好吧。

那么怎样正确的阻止中国大力投资自主研发芯片呢?方法也是很多的。

比方说,我大力宣传中国各种芯片自主研发项目都是骗钱的,浪费资源的,如果你是决策者,一定也会受到这些信息影响,开始犹豫大力投入的决心,我投的钱不会浪费掉吧?

合理的预计,经过此次中兴事件的刺激,中国在今年必然会陆续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对资本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会继续坚定不移推进01专项和02专项,一想到这一点,我又想感谢美国了。

一定要继续加大资本投入,这个世界上没有砸钱砸人搞不出来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之前有一篇文章,中国的科技水平为什么会在21世纪以来产生巨大进步,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和钱的投入在1999年之后突然增大了。

看下图,1999年我国大学第一次大扩招,从上一年的102万猛增到160万人。

同时中国R&D经费占GDP比例从年开始出现了起飞。

我们都知道,1996和1999年我国发生的两件大事,一件是台海危机,一件是大使馆被炸。这两件事是否刺激我国开始迅猛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扩大R&D经费比例,大力提高发展科技需要的经费和人力,我认为多少是有影响的。

而这两件事,中国受到的最大刺激都是来自美国人。

回到集成电路,很多人以为我国真的砸了很多钱搞集成电路,大错特错,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投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台湾不要说日月光,联发科等一大堆设计和封测产业,仅仅是一个台积电,一年的资本投入就超过100亿美元。

而我国2014年成立的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到2017年底三年多,才累计实际投资818亿元。三年多的资本投入相当于台湾一年的资本投入。和韩国,美国等国家更是没法比。

我国在武汉搞长江存储,从2016年动工到2020年建成总投资预计为240亿美元,媒体说起来就是过千亿人民币投资,感觉好吊好牛逼的感觉,问题是,四五年投资240亿美元算多吗?

三星公司2017年一年的资本开支就是440亿美元,如果单看半导体, ICInsights 2017年1月的调查报告显示:

2017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资本支出将达到 908 亿美元,较 2016 年成长 35% 。其中三星半导体的资本支出由 2016 年 113 亿美元,成长至 2017 年的 260 亿美元。

三星半导体一年就是260亿美元。

相比之下我国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三年多下来,平均每年300亿人民币左右的投资额,也就是每年50亿美元的投资额。

我们恐惧美国,美国也同样恐惧我们

集成电路国产化目标一旦完成,美国就会开始走下神坛。

美国的强大,本质上还是由其高端制造业撑起来的。

汽车产业,美国并不是顶级国家,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汽车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核心,德国和日本在汽车工业方面都不弱于美国,甚至可以说比美国强。

ICT产业才是美国的镇国基石,不只是高通,英特尔,博通,苹果,德州仪器,美光,英伟达等芯片硬件公司,也有基于美国先进芯片技术存在的大批软件公司。

2017年美国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净利润百亿美元级别的有Facebook,通用电气,IBM,思科,英特尔,宝洁,强生,微软,苹果,沃尔玛,迪士尼,通用汽车,甲骨文,Alphabet(谷歌母公司),Verizon,AT&T,Comcast,总共17家。

再具体一点,零售业1家,日化业2家,娱乐业1家,汽车业1家,其他制造业(通用电气)1家。总共6家,剩下的11家全部是ICT行业的公司。ICT产业一旦被中国赶超,仅靠其他产业是撑不起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的,更何况,汽车和航空航天等,中国也在不断的追赶。

中国制造2025年,明确的提出: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来看,中国企业正在不断的完成对全球电子产业品牌的份额控制,目前全球性电子品牌国外主要是苹果和三星两家,其他如戴尔,惠普等,终端销售额金额都远不如苹果和三星。

而国内在家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领域形成了华为,OPPO,VIVO,小米,联想,中兴等各具特色的竞争力企业。市场份额在逐渐向全球50%靠拢。

2017年,中国进口了全世界一半的集成电路,如果中国完成了70%的国产化,那就是35%的全球份额,加上现在本来就在中国本土设计和生产的部分,全球市占率会达到40%。

当然了,我国政府说的国产化是包含了外资在华企业,如果看纯粹中国本土芯片设计企业2017年的全球市场份额是7.78%,按照目前25%的增速,三年多翻一倍。到2025年9年的时间预计也能达到20%左右甚至更多。

美国为什么恐惧我们?因为中国在逐渐控制下游品牌之后,开始借助系统的力量不断往零部件领域漫延,我国下游品牌份额,以智能手机为例,已经占到全球的50%了,不管是华为,中兴,小米,OPPO,VIVO都在大力扶持国产,这不是爱国热情,而是中国本土供应商确实在沟通,响应速度,服务,技术进步方面做的越来越好。

如果我们手机上的集成电路完全实现国产化,那意味着也是全球50%的份额,形成中国VS全球的局面,这其实是多么惊人的成就。

中国芯片设计业2017年7.78%的全球份额,还比较低,自主化程度不高,这是中国现在恐惧美国的原因;而中国芯片设计业2017年26.1%的增速,又非常惊人,而ICT产业又是美国的基石产业。这是美国现在恐惧中国的原因。

2016年美国人制裁中兴的时候,中国的芯片设计才占世界份额的7.3%,今年美国人再次制裁中兴,预计今年中国芯片设计的份额占世界比例会上升到8.5%左右了,和2年前相比,中国在不断变得更强。

最后,我说下我对此次芯片战的想法,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勇敢者的游戏,为什么呢?

这次中兴芯片事件出来后,国内声音总体是悲观的,但是我却是乐观的。

从一二十年前,美国打的是我们的纺织品和服装,到今天选择在芯片上搞事情,说明我们打的经济战役,是越来越高级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快速进步,就跟打游戏闯关一样,越往后难度越高,越往后场景越高级,越往后boss的能力值越高,挑战也就越大。

然而当你发现,最大的一关挑战成功之后,后面就再也没有了,这款游戏就打通关了。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是根本无法也无力闯关到最后阶段的,因为越往后越难,芯片战这种高级东西,他们只有看热闹的份,没有上场的资格。

如果这个世界有大boss,有一个霸主,那么毫无疑问就是美国了。

在这个地球上,只有极少数国家和民族有挑战美国的勇气,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有三个国家曾经试图挑战美国,坐上霸主的位置,一个德国,一个苏联,一个日本,他们都被打的鼻青脸肿,德国被美国炸成一片废墟,苏联被肢解,日本被广场协议搞成失去的二十年,他们都丧失了挑战美国的信心和能力。

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他们都作为挑战失败者躺在了路边,却发现一群中国人还在朝前走。

“你们疯了吗,前面的那个霸主可是美国啊,我们那么优秀,比你们中国人优秀多了,你们中间就有人无比的崇拜我们,连我们这样的优秀民族都干不过美国,你们怎么可能?”

“我知道这很难”中国人淡淡的回答道。

“那你们为什么还要一直朝前走?”

中国人裂开嘴笑了,说:“因为那个位置,本来就是我的啊”

小C君后记:作为有魄力的民族企业,也应该通过有效的行业整合,全面提升细分领域竞争力。比如说今天阿里巴巴干的一件大事儿!

重磅!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中天微,自主研发中国芯

阿里巴巴集团今日宣布,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4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中天微,目前中国大陆唯一大规模量产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专注于32位嵌入式CPU IP研发与规模化应用,面向多媒体、安防、家庭、交通、智慧城市等IoT领域,全球累计出货超过7亿颗芯片。

据网上资料显示,公司围绕自主嵌入式 CK-CPU 构建芯片软硬件平台,为各行业细分领域的客户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高性价比以及定制化的 CPU IP 核及相关的 SOC 设计开发平台、软件工具链和集成开发环境。

目前,公司已形成了面向各应用领域的高、中、低应用的 CK610、CK800 系列 CPU 核。

芯片,是实现连接、控制和计算的硬件核心,是打造端云一体的软硬件能力的基础。IP Core全称为“知识产权核”,是指某一方提供的、形式为逻辑单元、芯片设计的可重用模块。嵌入式CPU IP Core是系统芯片的“大脑”。

“收购中天微是阿里巴巴芯片布局的重要一环。”阿里巴巴CTO张建锋表示, IP Core是基础芯片能力的核心,进入IP Core领域是中国芯片实现“自主可控”的基础。

中天微创始人严晓浪表示,“中天微团队致力于推动国产CPU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加入阿里巴巴后,希望通过阿里强大的技术平台和生态系统整合能力,推动国产自主芯片大规模商用,为加速推进‘中国芯’在各领域的应用做出贡献。”

阿里巴巴此次全资收购中天微,将在更大层面统合科研力量,从芯片核心技术能力上实现突破。无论对芯片产业的发展,还是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国家需求,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早在 2015 年,阿里便与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面向物联网各细分领域开发云芯片(Yun on Chip)架构。2016 年 1 月,阿里入股中天微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此后,又在 2017 年 6 月,阿里向中天微注资 5 亿,正式跨入芯片基础架构设计领域。而后者作为阿里云最早进入物联网(IoT)合作伙伴计划的成员,也会在芯片领域全面推进 IoT 芯片通过阿里云 link market 在终端的大规模应用。

中天微曾发布过阿里云基于 AliOS 软硬件框架的 3 款“云芯片”,包括计算机视觉芯片、融合接入安全的 MCU 平台芯片、以及与中兴微电子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基于 AliOS 的极低功耗 NB-IoT 物联网安全芯片。

此前,阿里巴巴达摩院已组建了芯片技术团队,正自主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NPU。阿里还投资了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5家芯片公司。

昨天,阿里巴巴达摩院宣布正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NPU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计划针对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云计算业务设置限制,如规模不得继续扩大等措施。为了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降低对进口芯片的依赖性,阿里达摩院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芯片研发团队并且正自主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NPU。

据悉,目前阿里达摩院的芯片研发团队在美国、上海两地已有数十人,预计年底将达百人。早前为此阿里就已经投资了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中天微等多家家芯片公司,为AI芯片布局做准备。阿里在此时宣布这一消息,彰显自身技术能力的同时,也看出阿里巴巴在技术独立研发方面的决心。

Ali-NPU芯片将运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AI推理计算。此款芯片的研发,未来将会更好的实现AI智能在商业场景中的运用,为解决图像、视频识别、云计算等商业场景的AI推理运算问题,提升运算效率、降低成本。

据阿里方介绍,此次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Ali-NPU,基于阿里机器智能技术实验室等团队在AI领域积累的大量算法模型优势,根据AI算法模型设计微结构以及指令集,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量的AI 模型算法运算。

按照设计,阿里巴巴的Ali-NPU性能,将是目前市面上主流CPU、GPU架构AI芯片的10倍,而制造成本和功耗仅为一半,性价比超过40倍。未来,Ali-NPU的能力,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视频、图像处理需求,还可以通过阿里云进行计算能力的输出,赋能各行各业。

中天微:下一代嵌入式云芯片,为何要跟阿里合作?

中天微CEO戚肖宁博士在2018年中国IC领袖峰会上做了《下一代嵌入式计算的YoC架构》演讲。

近日深圳开幕的2018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宣布:阿里巴巴将全面进军物联网领域,IoT是阿里巴巴集团继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后新的主赛道。

胡晓明在现场表示,阿里云IoT的定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搭建者,阿里云计划在未来5年内连接100亿台设备。此外,为应对物联网带来的新挑战,阿里云将在2018年战略投入“边缘计算”这一新兴的技术领域,打造全世界第一朵“无处不在的云”。

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戚肖宁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策略发布。2001年的杭州中天微作为阿里云最早进入IoT合作伙伴计划中的成员,将在芯片领域全面推进IoT芯片通过阿里云Link Market在终端的大规模应用。同时针对AliOS Things进行深度优化,推动AliOS在IoT芯片领域的部署与应用。

戚肖宁表示,中天微将聚焦“安全”、“接入”和“智能”三方面核心技术,推进IoT产业生态建设。他同时还介绍了基于AliOS软硬件框架的3款“云芯片”,包括计算机视觉芯片、融合接入安全的MCU平台芯片、以及与中兴微电子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基于AliOS的极低功耗NB-IoT物联网安全芯片。据了解,中天微目前合作厂家已逾70家,SoC芯片累积出货已经突破5亿片,光是2016年单一年度芯片出货也已首次破亿片。

谈到IoT市场,戚肖宁认为主要针对三个重要领域,工业、医疗和消费类。戚肖宁表示,这个市场周期短、变化快,应用领域很多。作为半导体公司来说,会觉得细分市场太小。戚肖宁认为这是阻碍半导体在IOT领域发展的一个原因。

据介绍,中天微跟阿里巴巴的合作主要是两条线,第一条线是CPU和阿里OS的融合。戚肖宁认为,互联网时代,wintel主导了这个市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RM+Andorid主导了市场。他相信中天微的CPU和阿里云OS在IOT时代会引领市场。

戚肖宁同时表示云芯片必须跟数据结合才能产生价值。如何建立统一的软硬件系统?中天微可以提供的硬件包括RF、有IP Driver、有sensor Driver,还有安全加密硬件,基于这个硬件基础,可以在阿里云的API上很容易的构建生态系统。

最后,戚肖宁认为,IOT的价值在传感、连接和智能,以及要有好的服务。对于硬件公司来说,提供好的服务是短板,所以半导体企业未来要在硬件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价值。“我们可能已经不再基于摩尔定律往前走,这是不够的。我们更多要提供应用价值,我们要定义我们的硬件。所以跟一个大数据公司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戚肖宁表示。

“8位成本32位性能”到“超高性能”的计算架构

中天微CPU研发部资深技术专家陈晨在Tech Shanghai IC设计论坛做了《快速演进的C-SKY嵌入式CPU架构》的演讲。

陈晨在演讲中指出:AI和安全是中天微关注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在智能监控领域,中天微有支撑大华股份,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结构化描述和识别技术是下一代视频监控的核心技术。

安全技术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引擎。也有不同的防护等级。

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提供抗物理攻击技术的处理器。且获得了EAL4+、银联芯片安全验证、国密二级、FIPS等各项金融级别的安全认证。

76岁的他,中兴困局中最心痛的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真正立足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

中兴危机中,已退休两年的中兴创始人、原董事长侯为贵的身影再次进入人们视线。

4月18日晚,侯为贵和中兴现任两位掌舵人一同现身国内机场,此举被解读为连夜奔走救火。76岁的侯为贵手推行李箱,依然腰背挺拔,步履稳健。

30年间,他以敢拼无畏的精神和数次英明决策,带领中兴打败了西门子、诺基亚,集诸多荣誉于一身。

但此刻,本应颐养天年的老爷子内心,或许会泛起一丝隐痛甚至悔意——18年前,他曾花力气主导过芯片研发,最终却半途而废。

中兴于1985年由侯为贵一手创办。

那时的中国,正被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建设大潮袭卷。通信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曾指示:“中国发展经济、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信入手,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进入80年代,在钱学森的主张下,侯为贵所在的中专学校被改为航天部691厂,从事半导体技术研究。

期间,作为毕业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技术骨干,侯为贵被派往美国学习。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对市场、成本等商业知识产生了兴趣,比如做集成电路的电镀时,并不需要国内做的那么厚,“那是乱撒钱”。

回国后,不甘心当一辈子技术员的侯为贵决定创业。1985年,40岁出头的他说服领导,前往深圳创办了中兴半导体。

最初侯为贵想做IC(集成电路),但烧不起钱,为了生存,他从电风扇、电话机等做起。通过做电话机,侯为贵接触到了数字程控交换机。

当时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国内刚刚兴起,中国市场被NEC、爱立信、朗讯等国际巨头垄断,分别有来自7个国家、8种制式的机型,业界流传着“七国八制”的说法。

侯为贵意识到大势已至,本土厂商的机会就在眼前。

“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三无设备、四无专业人员”的侯为贵力排众议,走上自主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之路。

经过两年努力,1989年,第一台国产数字程控交换机在中兴诞生,因产品重点针对农村市场,中兴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凭借这款产品,中兴摆脱了苦日子,销售额很快突破一个亿。

但苦恼随之而来,股东们开始为利益而争,侯为贵适时做出股权改革——管理层团队自筹资金,成立维先通,与两家国有股东691厂、深圳广宇,共同组建中兴通讯。

这一制度设计,在国内开创了“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全新模式,使中兴避免了国企“巨龙”式的悲剧,更为中兴争取到更多的自由空间。

伴随着产品向传输、接入、视讯、电源、移动、光通信等多元化领域扩展,中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业绩屡创新高,2000年销售额破百亿,2004于香港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A+H上市公司。

2014年,中兴成为紧居华为、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之后的全球前四大通信设备公司。

中兴一路扶摇直上,离不开侯为贵对通信市场两次重大机遇的准确把握。

上世纪末,新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出现。

联通上马CDMA之初,曾在CDMA95和CDMA2000之间摇摆。这让中兴和华为们很是纠结。华为认为CDMA95技术落后,将筹码押给了技术更先进的 CDMA2000。

但在侯为贵看来,95标准并不逊色于GSM,发展2000要从95积累技术。甚至退一步,即便联通没有采用95,中兴也可以寻求海外市场。

3年后的1998年,联通选定CDMA95并在北京举行招标,中途却被有关部门紧急叫停,原因是与高通的知识产权问题尚未解决。

几番折腾过后,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厂商纷纷放弃。他们认为,联通在短期内很难上马CDMA,即使几年后上马,也会选择更先进的CDMA2000。

侯为贵也曾一度犹豫,在中兴内部,项目组甚至将要被解散。但最终,他选择了坚持,继续投入大规模研究。在后来的招标中,中兴几乎成为联通的唯一选择。

几乎与此同时,移动终端——手机市场的脉搏也被侯为贵准确切中。

中兴早在1998年就向手机市场发起了进军,并自主研发出全球首款机卡分离式CDMA手机。但直到小灵通的出现,中兴手机才开始大放异彩。

小灵通最早诞生于日本,几年后进入中国却并不受专家和企业待见。日本京瓷曾找华为合作,华为以技术落后为由拒绝了。

在中兴内部,很多技术人员也持和华为一样的观点。更致命的是,国家的政策摇摆不定,曾几度下令封杀、缓建。

侯为贵却仍然固执地坚持做小灵通,他有三个理由:第一,国内电信业分拆后,电信和网通为了生存,对小灵通有迫切需求。第二,小灵通技术在日本很成熟,UT斯达康在国内已经布局。第三,与移动相比,小灵通资费低,单向收费,这更受市场欢迎。

侯为贵又赢了。随着后来国家对小灵通政策放开,许多厂商措手不及,中兴赢得了大单。在鼎盛时的2003年,小灵通一度为中兴贡献了1/3的收入,一举奠定中兴在手机行业的领军地位。

进入2000年后,国际电信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衰退,全球通信巨头都在苟延残喘。华为经过前期的急速扩张,也遭遇业绩大跳水,任正非满含感慨写出《华为的冬天》。中兴则逆势成为当时表现最好的通信厂商,这其中被誉为“过冬棉被”的小灵通和CDMA功不可没。

此后,手机业务成了中兴的三大战略之一,中兴手机进入国内市场第一阵营,与华为、酷派和联想被媒体合称为“中华酷联”。

一直深谋远虑、为坚持己见甚至一意孤行的侯为贵,却独独在产业命门——芯片上认了怂。

早在18年前,中兴就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创立中兴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并在全亚洲最先开始了3G手机基带芯片研发,“当时比华为海思要领先。”

中兴官方资料显示,2000年,中兴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还作为参与单位之一承担了“909”工程。该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第九个五年计划之中,国家发展微电子产业重点工程的简称,投资总额超过了建国以来所有集成电路项目投资的总和,达到100亿元。

然而,就像这个饱含国家雄心的项目不尽如人意一样,中兴自己的手机芯片研发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跌跌撞撞后,被侯为贵放弃了,研发团队解散,很多人转投了华为海思。

有人说,中兴的文化不太鼓励试错。但如果了解芯片研发的难度,可能对侯为贵的决定就不难理解了。

一块芯片的诞生大致分为设计、制造、封装3个主要环节,其中每一步都堪称极端复杂,些许偏差都能直接决定性能和品质。

一颗指甲大的芯片,里面有上亿个晶体管,工序流程需要相当严谨,哪怕有一个人出错,也未必能在随后的测试中被发现,因为最终可以在电路板上测到的信号线只有十几根到几百根,如何根据蛛丝马迹排查上亿个晶体管中的错误,技术难度不言而喻。

即便从电路设计到检测的过程相当顺利,也要至少半年时间才能送到工厂生产,这个过程少则投入几百万,先进工艺则要高达数千万。一旦前期错误没被发现,产出的就是一块垃圾。再经过一轮修改,则又耗费数月之久。

也因此,一些芯片设计公司不得不把生产前的流程延长,反复检测验证,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如此努力下,反复投片实验最终无果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芯片研发对从业人员能力和生产工艺都提出了极高要求,而这两方面都是中国的软肋,仅芯片的基础性材料——硅晶片(晶圆),就因工艺复杂而让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进口。

一位自称从业10年的电子工程师爆料:“有极个别那些所谓100%国产的芯片,其实也就是拿着国外的某些低端芯片,拆开来,在显微镜下面拍照,然后完全照着抄袭,而且抄都抄不像,性能比原版差,只能和原版拼价格。如果芯片设计还能有一点点改动,那已经NB的一踏糊涂了,甚至人家把图纸资料都给你,国内也生产不出来。”

芯片的突破是一个漫长且耗费巨资的项目,“909工程”的总投资100亿,想要实现从无到有,也远远不够。初代甚至几代产品落后于市场,找不到适配产品,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巨大的投资、难度和“舒服”的市场环境间,鲜有人做出持续攻坚的选择。

于是,大部分中国企业放弃研发芯片,直接进口,而把功夫用到了擅长的匹配芯片的算法和软件上。后两者配合中国人特有的努力勤奋,让中国电子产品在市场上打败洋品牌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这种各取所长的方式让芯片的供需两方各得其乐——中国企业无需冒巨大风险进行生死一赌,国外供应商则坐享高额利润。为了不失掉巨大的中国市场,美国供应商们甚至会想方设法帮助中国企业绕过各种采购限制,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这套逻辑适用于大部分中国缺芯企业,包括中兴。

当然,也有例外者——华为。靠着多年持续不懈地高投入,华为狠心坚持了下来,成功拥有了自己的芯片。尽管与国外高端芯片相比,海思芯片仍有一定距离,但华为可以无须顾及洋人的脸色,将命运更多地攥在自己手里。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供需利益共同体未被打破之前,太平洋两岸的双方都一切安好。

或许在中兴眼里,华为的海思芯片除了降低产品成本外,未见得比进口有多大优势。

直到4月16日特朗普一声令下,中兴被打回残酷的缺芯现实。

中兴手机、通信设备等高度依赖美国的主营产品核心零部件,在消化完眼前的库存后,将面临断炊的危险。

手机业务在中兴全部营收中占到近三成,去年销量有所增长,卖出5000万台,其中90%销往海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全球主要大国综合排名均位列前五。

5G的兴起让中兴描绘出一张更大的蓝图。就在4月初,中兴的一位高管还对媒体表示,正准备借自身在5G研发技术、资金实力及全球化方面的优势,对手机给予全力支持,提高品牌在国外尤其是国内的影响力。

然而,禁令下,一切成为未知。

业内人士称,目前中兴的手机芯片大部分由美国高通提供,尽管华为麒麟芯片可以替代,但华为已宣布自产芯片一律不对外。占中兴60%业务比重的电信设备运营相关的关键组件如FPGA(一种可塑性更强的万能IC)、服务器芯片、光模块等,也主要来自美国供应商,国内自主替代能力很有限。

按照芯片行业的通常规律,库存周期一般是两个月。这两个月就是中兴自救的时间。

即便中兴找到了芯片替代方案,其它配套部件也相当于要重新设计一遍,还需要很长时间做可靠性试验,这些时间,同样能决定企业的生死。

中兴自己尽管也有芯片研发部门,但大部分是应用于普通消费领域的低端产品,无法用在基站和手机中。

多方消息显示,中兴面临的,是一场致命的打击。

在中兴的官方资料中,“中兴”二字有中国兴旺的含义,寄托了其振兴民族通信产业的报国理想。

侯为贵也常对员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真正立足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此刻,侯为贵还在奔走的路上,肩负着8万中兴人的期待,曾错过芯片的他,会力挽中兴于狂澜吗?

我是CINNO最强小编, 恭候您多时啦!

当前,零售企业进入模式转换、效率提升的关键时期。看当前及未来的零售竞争,已经进入效率比拼的时代。

其实,零售的进化一直是以效率变革为显著标志。譬如在二十年前,更有效率的连锁大卖场、超市、便利店快速取代以往低效率的零售形式。在今天的新环境下,将会是更有效率的新零售形式,取代目前的零售形式。零售变革的基本规律是效率更高的新零售形式,必将打败效率低的零售形式。效率高的零售企业,打败效率低的零售企业。

为什么零售进入效率比拼时代?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需求更有效率的零售形式了:目前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以往与零售店之间的关系,他期望得到零售店更多的关注,期望有更多的交互,期望零售店对他的需求,有更快速的反应;他不再满足只是到店单一模式,期望能够满足所想即所得,能够满足到家、线上下单到店自提等多种购买形式;他更不满足排队交款的枯燥等待,希望能更快速地完成到店购买。等等诸多变化,都已经说明顾客需求在发生显著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以往零售形式,零售效率已经不能满足变化了的顾客需求,零售必须要变革更高的效率,来响应变化了的顾客新需求。

更重要的是,诸多的新竞争对手,正在以效率改变为切入点,挑战以往的零售形式:电商一直在改变其效率,不论是京东、还是天猫一直在提升效率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其订单效率、交付效率。近期,天猫提出了要实现一小时、二小时达的交付目标。盒马模式已经迭代出了到店、到家的复合零售模式,并且到家效率是半小时。还有一些到家模式新零售提出了二十分钟到家。一些新零售创新模式也在创新近景零售模式、无人零售模式,试图更进一步改变零售效率。零售企业只有改变以往的零售效率,以新的高效率零售来应对这些新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也在推动零售效率的改变:互联网的链接正在改变全社会的效率。必将在改变零售效率方面发挥出更重要的价值。各种的自助技术、智能化技术、新技术也在不断在改变零售效率方面产生推动作用,特别是基于互联网链接的新的信息技术体系。零售企业必须要看清这些环境的变化,积极运用+互联网,运用各种新技术,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改变零售效率。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出路。

在这些重大因素影响下,零售企业改变效率,不能是一种简单思维,需要一种颠覆和重构的思维。因为只有在模式重构的思路下,才能真正实现效率的提升。

重构的关键是重构模式、重构流程。特别是由以往的以商品为中心的零售模式,重构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流量运营为中心的零售模式,由以往单一的到店模式,重构全渠道的新零售模式,由以往低效率的零售模式重构高效率的零售模式。

更关键的是,在当今互联网化的信息社会,要实现真正的重构,必须要借助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用更加有效率的信息技术体系,实现企业新模式、新流程的重构。

也就是说,变革有效率的零售,核心需要有一套有效率的新的信息技术的支撑。未来,零售企业的效率关键靠信息技术系统的保证。

盒马为了打造有效率的新零售模式,借助阿里的技术力量,500人的技术团队,打造了一套新的零售信息技术系统。基本是颠覆了以往的零售信息系统。

像盒马这样的企业,可以有能力、有资金实力如此在信息技术上做投入。但是对众多零售企业来讲,是做不到这样自己开发的。需要借助更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更懂新零售变革的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出适合于当前零售企业效率变革的新的零售信息技术系统。

最近,一些零售企业也在找我咨询,他们已经感受目前在使用的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支持他们想做出的一些变革。想替换一套更有效率的新信息系统。我也一直在考察、交流多家信息技术企业。期望找到一套能够满足零售企业新零售效率变革的新信息系统。

近日,有幸参加了千米的新产品发布会,期间比较完整的了解了千米的新信息系统的理念、模式,我的感觉,他们的新信息系统的理念、模式,比较吻合当前新零售特别是围绕零售效率提升的的变革需求。他们的技术理念、模式可以实现零售效率的变革需要。

我的观点,当前零售企业围绕效率提升的变革,在选择信息系统方面,关键看理念、看方向、看模式、看架构体系。只要是理念对了、方向对了、大的流程模式没有问题,细节的地方的完善只会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千米新信息技术系统,对比目前零售信息技术系统,我的分析有以下变化:

----互联网零售IT系统与传统零售IT系统的区别

传统零售的IT系统是基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构建的系统体系。一是互联网不发达。二十年前,互联网的发展程度远不如现在。没有这么多的新零售形式。也没有这么多的基于互联网的场景需求。所以当时构建的零售IT系统,完全没有互联网的概念。完全是基于企业自身独立的经营管理场景的一套系统。二是当时的零售IT系统,是基于当时的零售实际。主要体现的是管理的需求,如何把以往的手工管理的企业业务,实现IT化。所以企业IT系统的核心是管理进销存。

在当前面对互联网环境下,面对升级了的零售企业实际管理需求,需要借助互联网的链接技术,重构基于互联网的新的零售企业IT系统。

千米新的零售IT系统,基本实现零售企业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技术重构。千米的IT系统实现企业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打通,实现企业各环节数据系统的实时同步,并且整体的IT体系实现了更加开放,可以对接流量平台、可以对接各种的第三方平台。把企业整体的经营与管理带入了新的零售环境中。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零售IT变革,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企业带来的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高度体现了以会员管理为中心,强调企业会员资产私有化的新零售理念:

当前的环境下,零售经营的经营本质已经发生改变。

零售已经由商品主权时代、渠道主权时代,进入消费者主权时代。在消费者主权时代,零售经营的核心必须由以往的以商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模式,转型以消费者为中心。

传统的零售IT系统,完全体现的是以商品为中心的零售理念,不体现顾客管理的理念。虽然有的企业也在构建传统的CRM系统,但是基于传统理念下,企业的会员的管理基本是一种统计模式的管理方式,所谓的会员管理也是不完整的。

在当前零售需要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特别是基于当前的互联网链接手段,零售需要重构一套新的顾客、会员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必须要能够实现以顾客注册为手段的顾客全管理,并且不是标签化的顾客管理,而是需要借助当前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所有单个顾客的精准管理,并能逐步帮助零售企业实现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精准顾客画像与需求洞察。

千米的系统,高度体现顾客、会员管理的新理念。整体的新IT体系,体现顾客管理中心理念,支持企业以更多的入口实现更便利的会员注册,并能帮助企业逐步实现顾客精准画像。

特别重要的是,对比其他互联网企业,譬如其他平台也在讲的会员管理、会员分析,千米强调顾客数据的私有化,也就是整体体现帮助零售企业实现把更多的会员信息留存在企业。

在以顾客为中心的零售时代,在流量零售的时代,会员数据可能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顾客资产的私有化,可能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对接流量平台对零售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零售已经进入流量零售时代。企业营销的核心是流量。

企业自身必须要具备强大的营销流量的能力。但是,单靠自己的流量肯定是有限的,企业必须要具备整合、借助其他流量平台的能力。

譬如外卖平台,它本身具备更大的流量。以及各种流量平台,如近期非常火爆的抖音等各种流量平台。

对接各种流量平台,必须要借助更高效的信息系统。通过更高效的信息系统,把各种价值流量,有效导入企业的经营,并能借助信息系统实现良好的转化。

千米系统的架构理念,高度体现引流的思想。整体体现对接各种流量平台的接口,并且以丰富的工具包的形式,能够有效支持企业实现流量转化。

----到底是SAAS模式还是私有化模式

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到底还是以往的私有化模式,还是需要改造成SAAS模式,前期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企业对新的SAAS模式还存在一些担心。

依据我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SAAS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模式。分析是:

SAAS模式可以实现更大的数据共享。企业可以产生自己的数据,但是单个企业数据量相对比于行业来讲肯定是有限的。基于未来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SAAS模式的数据共享,对挖掘更大的数据价值,更有意义。

同时,借助SAAS的数据共享模式,可以产生更多的数据延展服务潜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共享模式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及未来的使用、维护成本。使一次性的上百万甚至更大的投入,变成为按年付费。并且面对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的环境,信息技术的变革肯定会更加快速。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企业,将会以其技术优势,满足这种快速迭代的需求。

总的分析,千米的SAAS模式、企业技术实力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快速地技术迭代,并且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信息系统投入的成本。

----信息系统是管理角色还是用户角色

传统的零售IT系统高度体现的是管理角色。也就是以一套ECR系统,集合了企业整体的进销存流程活动。

它所强调的是管理与规范。企业的不同部门、不用系统使用用户必须要服从于IT系统的规范。他所体现的是人要围着系统转,人要服从系统。

当前,企业的信息系统需要转换的是:信息系统要更多支持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不同系统用户的需求,系统需要更多满足用户的需求。

千米系统基本实现了管理角色到用户角色的转换。系统以用户为中心,能够支持不同用户的需求,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支持。从而为企业的运行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带来重大帮助。

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系统开发架构,把更多的操作功能、管理功能实现了移动化。这更相对于以往的IT系统产生了更大的变革。使企业整体的操作效率、管理效率带来更多的变化。

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基于SAAS共享模式的优势,实现了三端合一、简单易用、二维码化系统特点。减少了企业以往的系统操作岗位,减少了以往的诸多复杂动作。譬如以往企业所有的商品信息需要单独录入信息系统。这是相当大的工作量。有些大企业可能录入人员就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基于SAAS共享模式,集合更多的商品数据库资源,可以实现企业扫码录入,把以往复杂的动作变成简单化。对企业的效率提升意义重大。

----是单一到店场景还是全渠道场景:

在当前的零售市场环境下,面对线下线上二维市场空间,零售企业的营销模式必须要打破到店单一场景,实现全渠道模式。

零售的全渠道需要实现到店+到家+020等多种模式的转换。也就是能够满足顾客的不同购买需求。单纯的到店模式,或者单纯的到家模式都不能有效满足顾客的全部需求。零售必须要转换多场景。

同时,零售的全渠道必须要实现线上找到顾客、链接顾客、营销顾客、打造顾客粘性,最终实现营销顾客价值的更大目标。

要想实现以上两大目标,必须要借助新的信息系统。传统的零售IT是完全不能支持的。

也有一些企业借助插件的模式实现这种新需求的链接。但是基于以往的系统架构,插件模式,可能会在运行当中存在问题。最佳的模式,是按照新的多场景业务流程,实现系统重构。

观察千米的新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到店、到家、020架构模式,加之特别强调线上引流的系统思维,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全渠道需求。

总之,新的环境已经在倒逼零售企业需要快速进行模式转换。真正实现模式转换,特别是有效实现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借助新的信息技术体系。企业转换新模式,必须首先转换新的信息系统。

内容提示:中国市场经济新形势与企业发展战略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9| 上传日期: 13:58:4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