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榄种植基地前景如何,产量如何,几年可收

声明:本站内容源于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或有意见、反馈或投诉等情况, 联系我们:shnews500#tom.com

陈蔚文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籍贯台湾省,1950年9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脾胃研究所所长、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理事,副理事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为中共十五、十六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十、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广东中成药生产已经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目前在广东中药生产企业中,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知名企业有:广州陈李济药业(407年),佛山冯了性药业(380多年),广州中一药业(300多年),广州敬修堂药业(217年),广州王老吉药业(179年),广州潘高寿药业(117年)。

中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物质基础。岭南道地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独具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势,为岭南地区人民的繁衍兴盛和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中药材和中成药的生产销售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中药资源的破坏和濒危问题也日趋严峻,加强岭南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十分必要。

一、岭南中药的历史沿革

岭南药事活动现存最早历史记载见于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在墓中发现有铜杵、铁杵和铜臼等捣药工具,以及辰砂、铅粒、硫磺、沉香、没药等中药。汉代广东人杨孚所著《南裔异物志》是现知岭南最 早的动、植物志。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到前364年)在白云山种植中草药,使用九 节菖蒲、红脚艾、青蒿等岭南特产中药治疗疫疠、疟疾。此外,还在罗浮山等地建炉炼丹,开创中药化 学制药史。葛洪所著《金医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医药著作,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唐朝后期,广东罗浮山出现大规模农田围垦,带动了中草药种植及药材初级加工业的兴起,罗浮成为当时岭南最大的药材集散地。

岭南医药学家重视本草研究和著书立说,历代流传下来的岭南本草著作颇多。汉代有杨孚所著《南裔异物志》,晋代有稽含所著《南方草木状》,唐代有李殉的《海药本草》。明清是岭南本草撰写编辑最为活跃的时期,计有:直浚《本草格式》、粱宪《笔补神农食物本草》、王纶《本草集要》、翟登云《集简本草》、郭治《药性别》、何梦瑶《本草语》、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赵寅谷《本草求原》、肖步丹《岭南采药录》、张治平、胡真《山草药指南》等,历代岭南本草书籍所收载药物品种众多,而且记述详尽,为岭南中草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留传下宝贵的资料。

岭南极为丰富的中药种质资源,为当地中药制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条件,促进了岭南中药材制药业的蓬勃发展。据考证,广东中成药生产已经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目前在广东中药生产企业中,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知名企业有:广州陈李济药业(407年),佛山冯了性药业(380多年),广州中一药业(300多年),广州敬修堂药业(217年),广州王老吉药业(179年),广州潘高寿药业(117年)。

历代岭南人民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不断发掘、种植和应用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岭南中草药,并不断总结和升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积累,成为祖国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

二、岭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岭南泛指我国南方大庚、骑田、都庞、萌渚、越城等五岭山脉以南地域,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陆地和海岛。岭南地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气候湿热,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属于我国丰水地带。岭南地理生态特点非常有利于动植物生长,自然形成一个种质多样,生态环境优越的天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岭南人民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事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用物质资源。

岭南地区药用植物种类齐全,独具特色。据统计,岭南地区药用资源共约4500种以上,占全国药用资源种类的36%,其中植物类约4000种。据早年中药材资源普查,仅广东省(包括当时归属广东的海南)中药材资源共有2645种,其中药用植物2500种,药用动物120种,药用矿物25种。有资料统计, 广东境内罗浮山有1600多种药用植物,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共有药用植物1077种。

岭南地区的北热带雨林、季雨林中,分布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槟榔、益智、巴戟天、芦荟、胡椒、荜茇、粗榧、壳砂、高良姜、青天葵、南肉桂、苏木、海南地不容、安息香、几茶、龙血树等;海滩则有锦地罗、补血草、厚藤、老鼠锄、龙船花、草海桐、长柄黄花稔等特有种分布。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分布有穿心莲、排草、山栀子、石斛、山慈菇、何首乌、红芽大戟、通草、朱砂莲、灵香草等:这一区域内山高林密,气候凉爽,为菌类药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如银耳、雷丸、猴头菇、茯苓均生长良好。从中砸热带向南距热带交汇过渡分布特征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代表性药用植物有钩藤、红大戟、走马胎、连州黄精、三尖杉、蓖子三尖杉、金毛狗脊、巴戟天、五倍子、广东升麻、山姜、独活、零陵香和青天葵等,此外,还有槲蕨、桫椤、广防己、金耳环,金果榄,宽筋藤、锦地罗、黄常山、毛冬青、桃金娘,地慧、半枫荷、厂。金钱草、越南槐、杜茎山、鸡血藤、葫芦茶、两面针、巴豆、使君子、铁包金、了哥王、鸭脚木、广地丁、南丹参、马蓝、罗汉果、广狼毒、薯莨、石仙桃、石吊兰、石柑子等。

岭南历史上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药材贸易来往密切,有较大宗外国药材进口,并积极进行引种驯化,现已有豆蔻、丁香、南玉桂、马钱子、大风子、檀香、印度藤黄等30多个品种引种成功,南药进口品种从50年代初的70种减少到80年代中期的38种。

岭南地区特产南药、广药品质优良、久负盛名。如广藿香、春砂仁、巴戟天、化橘红、高良姜、益智、何首鸟、广豆根、广金钱草、鸡血藤、槟榔等著名道地药材,畅销国内外。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川、广、云、贵”,其中“广”即泛指广东、广西两广,海南行政划分原属广东,故应包含在内。南药、特产广药在全国中药材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率,野生药材的产量和收购量占全国70%以上的品种有广藿香、益智、肉桂、槟榔、巴戟天、广郁金、草果、砂仁、诃子、高良姜、儿茶、木蝴蝶、千年健、荜茇、山柰、降香、相思子、胡椒、鸡血藤、鸦胆子、红豆蔻、排草、血竭、苏木、芦荟等。 广东是全国商品中药生产基地和主要集散地之一,2006年,广东省的中药业产值达95.54亿元,同比增长18%;中成药产量达11.97万吨,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广东家种药材年产量和野生药材蕴藏量超过100吨的大宗品种有194种,出口创汇的广东道地药材有100多种(其中野生品种占8成),能适销外省的有84种。广东常JI{j中药的蕴藏量达8.6万吨,年人工种植药材年生产量约1.2万吨,占全国7.86%,年收购量为3.4万吨,占全国的7.84%。近年,广东建立了20多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其中,对广藿香、穿心莲、阳春砂、巴戟天、广佛手、高良姜、五指毛桃、山银花、化橘红、溪黄草、广地龙等十一种中药材品种己完成了规范化种植的系统研究工作,通过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企业专为中成药生产选择大宗使用的品种进行GAP规范化种植,如广州自云山中药厂的穿心莲,广州香雪制药有限公司的广藿香,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九节茶等,分别用于消炎利胆片、抗病毒口服液、清热消炎宁等中成药的生产,保证了药材原料质量。

广西的中药材资源分布也极为丰富,据普查资料,广西全区拥有中药物种4623种,约占全国中草药资源的1/3;其中特产药材112种。广西常用的320种药材蕴藏量达6.4万吨,年收购量达到1.6万吨。

全国400多种常用中药原料药材中,有70多种主要来源于广西,其中10多种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除丰富的野生资源外,广西人工种植药材也颇具规模,年人工种植药材年产量达到0.7 万吨,近年种植面积达36千公顷,约占全国栽培面积的20%,主要品种罗汉果、山药、山银花、鸡血藤、 青蒿、水半夏、田七、鸡,胃,草等。规划到2010年,广西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2千公顷,打造规模以上 重点地道中药材GAP基地lO个,国际知名的地道中药材品牌3"5个。2005年,广西共出口中药材3500 多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24.8%。其中,对越南出口的中药材达3100多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8.8%。

海南地处祖国最南端,据统计,海南省现有药用植物3100多种,占我国现有药用植物种类近1/3。

海南药材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种植槟榔、益智、砂仁、丁香、肉桂等名贵中药材,近年在陵水、万宁、琼海、琼中、屯昌山区一带建有1.86万公顷槟榔基地,2003年统计槟榔种植面积52.5万亩,2005 年统计槟榔的收获面积31.1万亩,总产量为6.43万吨,产值15.44亿元。2003年统计益智种植6万亩。 目前全岛砂仁种植面积有5000亩左右,总产量约300吨。海南全省药材种植面积现计达3.4万公顷,约 占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的15%。2000年以来海南共承担国家科学技术部益智等九个品种的规范化种植研究 和基地建设,已全部通过科学技术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据统计资料,到2002年底,广东有中药生产企业87家,1997年在全国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中,广东占有10家。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有83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按地域分布,广东最多,计有12家。全国共有从事中药生产上市公司34家,其中广东占的比例也相当大,如广州药业、白云山、三九医药、海于生物、太太药业、康美药业、丽珠集团等。

广西中成药企业近年来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中药是广西医药行业中的优势板块,在全区医药行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60~70%,曾经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占有较 重要地位,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广西全区2003年统计中药制药企业有137家,中药行业初具规模的企 业77家,大中型中成药工业企业15家(其中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有8家),生产中成药2254个品种。产业技术装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形成大中型中成药工业企业带动一批新兴 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海南省中药产业己呈现出良好的局面。全省105家制药企业中,有60家已获得国家GMP认证,大大提升了药品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其中40余家企业涉及生产中成药品种。

在中成药生产领域,广东省已经形成了一批名优中药品种,如华佗再造丸、复方丹参片、板蓝根冲剂、三九胃泰冲剂、太太口服液、夏桑菊冲剂、正天丸、消渴丸、胃乃安、保济丸等。2002年广东省中 药产品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有7个,5000万~11亿元3个。广东省重点培育的名牌产品中,医药类品 种有17个,其中中药类产品占有相当比重,共有14个。到2002年底,广东有中药生产企业年产值120.79 亿元,占全国的16.69%,实现利税18.44亿元,占全国的13.46%。广东2003年中药工业总产值为83.96 亿元,占全国比重的lO.3%,目前全国排名第二,销售收入为77.48亿元,占全国比重的lO.30%,排名 第一。广东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大省之一,2002年广东省中成药和中药材出口为3亿元,占全国中药 产品出口的20%左右。2005年广东省中药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日本、东盟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广西中成药品牌“三金”“玉林”“天和”“金嗓子”“花红”等全国驰名;三金片、湿毒清胶囊、西瓜霜系列、金嗓子喉宝、肤阴洁、花红片、妇血康、骨通贴青、复方扶芳藤合剂、正骨水等30多个中成药品种在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近4年来,广西中药工业规模在不断扩大,销售收入持续攀升,2003年增长率达20%以上。

海南据统计目前全省有中成药品种近300个,用本地资源生产的中成药品种有枫蓼肠胃康胶囊、枫蓼肠胃康颗粒和片剂、贯黄感冒颗粒、荔花鼻窦炎片、鸦胆子油乳液、胆木浸膏片、裸花紫珠片及栓剂、复方马缨丹片等。其中枫蓼肠胃康颗粒等品种年销售达亿元,成为海南南药资源开发的龙头产品。

四、道地药材资源破坏与濒危问题

中药材资源匮乏和部分道地药材濒危是全国性的问题。据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有168种。此后我国经过10多年快速经济增长和环境急剧恶化,药用植物品质退化、品种濒危的加剧是显而易见的。岭南地区已知药用植物种类约4000种,其中属珍稀濒危的有 133种,如桫椤、白豆杉、巴戟天、自木香、青天葵、半枫荷(金缕梅科)、广藿香(牌香)等。

广东著名的道地药材阳春砂以阳春市蟠龙镇金花坑的为最佳,《中国常用中药材》引阳春县志载有“玺产蟠龙特色夸,医林珍品重春砂”的记载,目前,由于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蟠龙镇的阳春砂产量极低,已基本 处于濒危状态。广藿香以石牌藿香的质量最佳,但原来种植石牌藿香的石牌、棠下等地,已是高楼林立, 原种植区不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石牌藿香已经近乎灭绝。巴戟天因野生资源枯竭,现在已是中国植物 红皮书上记载的稀有濒危植物,海南是巴戟的主要产区,但仍主要靠野外采集,1995年统计,总产量仅有8吨。广东主产的鸡血藤,因资源濒临枯竭,不得不开始从越南等国进口。两面针的匮乏,使到广东中成药厂生产的两面针制剂面临停产。

长期以来,对中药材资源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中药资源的无序开发而导致大面积植被被毁,使药用动植物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减少。在人为采挖、森林过伐、开荒、放牧所导致的生境破坏:频繁的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干旱、洪涝等灾害;锈病、地下害虫和野生动物的危害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药材种群实生苗更新困难或失败,种群发展缓慢,加快了药材种群濒危的速度。有资料认为由于生境改变,种群实生苗更新失败是短柄五加种群濒危的重要因素。木根麦冬濒危的原冈也是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

二是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到环境质量急剧下降,水质恶化、土壤退化、森林锐减、酸沉降危害加剧、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中药材生境严重恶化,引起中药材生理生化特性发生变化,改变了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破坏了中药材的原有的体质特性,影响其疗效,即药材的道地性发生了质变,道地约材不道地,我们称之为药材的“道地性濒危”。比起品种的濒危,道地性濒危对中药资源的破坏性更大,影响更深远。

三是种质的退化。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追求道地药材的道地性,总是尽可能选择单品种、在相似的生境下栽培,地理上隔离成小种群的物种,可导致遗传衰竭。此外,目前推广中药材GAP规范化大规模种植,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药材的巨大需求,并保证了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可是长期的定向培育,集中使用少数几个品种,排斥当地品种和野生近缘种,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丢失,遗传特性趋于一致,品种单一。其后果一方面是栽培品种种质退化,抗逆境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幅下降,药材品质和产量受损。药材种质退化从遗传学上影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治理将极为困难。

五、岭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研究

(一)国内外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进展

种质资源的破坏是世界性问题,也是影响和威胁到全人类生存的问题,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给予高度重视,纷纷采取传统措施进行种植保存、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法保存种质资源。各国纷纷建立种质库的目的,一方面使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能集中在长期库妥善保存,更重要的是确保自己在拥有和利用种质资源方面占有优势,在农业“种子战”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日前,世界上有77个国家具有中长期贮存能力的国家种质库,库中贮存数量较多国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

除了国家行为,一些国际性、地区性的农业研究中心也都建有保存设施良好的基因库。某些世界著名的种子公司也相继建立科技含量高、硬件先进、资源丰富的种质库,以期通过垄断资源来垄断种苗市场,获得更丰厚的利润。种质资源已经成为各国、相关国际组织、相关公司科技和财力竞争的着力点。

至1996年,世界上己建设了1300座种质库,保存了610万份种质资源。我国自1978年开始着手建设低温种子库,近20多年我国共计建成国家级长期种质贮藏库2座、中期库10座,已建立国家级种质资源圃32个及2个试管苗种质库,国家长期库贮存种质33万余份。

国内外对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同时,也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比较成熟的技术条件。我国政府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把药用植物品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目前,我国已建成2座长期种质库,10多座中期种质库,并建立23个国家种质圃。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战略基地,也是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既是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又是科学研究的实验基地。华南地区拥有几十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南岭自然保护区;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弄岗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大洲岛自然保护区及坝王岭自然保护区等。

广东省至2002年止,全省已建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共177个,总面积98.983万公顷(包括海域),其中陆地总面积82.3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6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33个。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生物通道的多层次的自然保护区管护体系,对华南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的支持下,开展了“华南药用植物库”的建设。建设的内容包括:种质资源就地保护基地、迁地保护基地、室内保护中心、种质资源数据库等。并重点开展阳春砂等十三种岭南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

已基本建成种质低温贮藏库,分包括有长期库(-20±2℃)、中期库(-10±2℃)和短期库(0±2℃)种质资源保护平台,设计库容华南珍稀、濒危和道地药用植物种质资源5万份,并同时建设了物种鉴定室、组织培养室、药材质量评价室、组织培养室、生物工程实验室等配套实验室,可保存药用种子、组织、基因片段、蛋白质样品等。目前已收集阳春砂、巴戟天等13个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约1000多份,其中还收集获得部分植物的野生种共5份,制作保存了蜡叶标本、照片、植株、种子等近千份;制定了上述13个品种的《种质资源共性描述信息表》《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信息简表》《数据标准表》等。

2、岭南药材种质资源就地保护基地

2003年前开始在全省建立了阳春砂等20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GAP)基地,2003至2005年 期间,继续不断完善和提高。近年来,还与产学研基地合作在广东平远建设“野 生中药材生态保护区”和“青天葵等20多种珍稀、濒危药材野生转入工种植的GAP产业化基地”建设, 共占地面积8000多亩;与广东一片天制药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合作在阳春砂道地产区阳春蟠龙开展“阳 春砂优质高产种苗基地”的建设,占地面积i000多亩;与化州绿色生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化橘 红、巴戟天等20多种中药材的种质资源研究和GAP产业化基地建设。

3、岭南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基地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药圃,引种了650多种药用植物;在广州大学城广州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建成共14000多m2两个山体的药材种植圃,已引种栽培了约1000种华南药用植物;目前正在设计建设喷灌系统、温室、荫棚等设施。利用该药圃可以进行种质资源的保存、繁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开展教学、科研、见习、旅游观赏和中药文化交流、推广与合作开发等。

4、南药种质资源数据库

建成可容纳上万个品种或种子的大容量数据库,具有数据处理、种质分析评价分析工具系统、种质库位号的立体图示系统、菜单快速检索系统和内容加密安全系统等。数据库将成为“广东省生物种质资源网”的组成部分,可归入广东省科学数据中心群,提高与国际科学数据组织的信息交换能力,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广东省生物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5、其他服务平台的建设

围绕种质资源库的建设,项目建设了相应的技术服务条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实验室。利用现代基因操作技术,从基因的水平对南药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包括中药功能基因的克隆、保存、表达分析,以及南药种质资源遗传改良和可持续利用等。主要技术包括DNA提取、RNA提取、PCR、RT—PCR、半定量RT—PCR、荧光定量PCR、核酸电泳、核酸分子杂交、重组载体构建等。

蛋白质工程实验室。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从蛋白质组学及酶学的水平,研究南药药用植物中的主要功能蛋白,阐述这些蛋白的功能和活性及其在南药有效成分生源途径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主要实验包括植物内源蛋白和重组蛋白的表达、提取分离、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蛋白质双向电泳、Western 杂交、蛋白质鉴定、酶联免疫分析(ELISA)等。

种质质量评价实验室。利用现代的分离分析手段,对南药种质进行品质评价,包括有效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指纹图谱质控、重金属、农药残留分析等。主要技术包括萃取、高压柱层析、超临界 萃取、超滤、分子蒸馏等分离提取技术,HPLC、HPLC-MS、TLC、GC、GC-MS、HPCE、IC等现代色谱技术, 以及IR、NIR、UV_vIS、AAS、X衍射等现代光谱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应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药用植物和模式植物进行基因转化,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优良、珍稀品种进行种质保存和再生。

(三)岭南道地药材资源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

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开展“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生物工程优化研究”和“优质中药资源的产业孵化和推广应用研究”。

1、道地药材次生代谢工程的研究

克隆获得阳春砂、广藿香、巴戟天等5-8种道地、常用中药材的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建立cDNA文库。通过转基因等遗传操作对上述品种的次生代谢途径进行调控,为整体性提高道地药材活性成分含量打下基础,建立起高活性成分含量的优良中药材品种选育技术。

 2、药用植物新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选育研究 

运用生物技术开展阳春砂等道地药材,以及沉香(白木香)、广藿香、青天葵等濒危、紧缺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机制和繁育技术研究,通过目的基冈的克隆、目的基因的功能鉴定、关键功能基因的遗传转化、 转基因植物筛选和鉴定等研究,并结合常规育种技术,筛选出3-5种中药材的优质新品种。

3、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保护研究。

在已经建立的阳春砂、巴戟天、广藿香、广佛手、穿心莲、高良姜、五指毛桃、山银花、溪黄草、 化橘红、广地龙、沉香(白木香)、灵芝、广金钱草、岗梅、芦荟、九节茶、青天葵、肉桂、鸡骨草等二十多个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各中约材的农家类型、变异类型、野生类型,在当地建立相应的种质资源圃。观察研究各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农艺学特性;采用常规品种选育方法,完成刚春砂等4—8种道地、常用中药材高产优良品种的筛选,选育出一批优良的中药材新品种,并在道地产区规范化种植基地开展田间种植、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种子种苗繁育方法和规范技术。

4、优质中药资源的产业化生产技术

对具有利用价值的野生、特异种质,开展其抗逆、抗病及抗虫基因的筛选及基冈克隆丁:作,为药用 植物的转基因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收集沉香(白木香)、厂“藿香、青天葵等3-5种濒危、珍稀中药材的种 质资源,进行植物体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的离体培养,实现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野生物种的 人工育种和栽培。结合中药产业的需要,建立青天葵、鸡血藤、毛冬青、岗梅等珍稀、濒危野生药材的 野生转家栽规范化、产业化基地建设。

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政府重视、支持和投入,企业的参与和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走产学研的道路,岭南道地药材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来源: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果榄种植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