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美股高点这高点,还能考虑吗?


这8大信号显示:美股新一轮暴跌“在劫难逃”

本文来自WEEX一起交易APP,更多大玩家精彩内容以及最新鲜热辣的投行内幕单,请关注拉米消息公众号(微信ID:yiqilami)

美股突破了历史记录,成为了最长牛市。不过,市场上一直有很多声音对于可能的泡沫破裂表示担忧。

金融分析师Mark Hulbert近期表示,未来十年的股市表现很有可能会低于历史常值。这是8个他认为在过去六十年预测股市最准的指标的一致结论,8个指标显示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熊市的程度大小。

八个指标显示市场暴跌将要来临

Hulbert分析指出,八个指标中最悲观的指标显示S&P500未来十年的年化总收益将比通货膨胀率低3.9%,而最乐观的指标也仅比通胀率高3.6%。

而他认为的最正确的指标则是由Philosophical Economics博客发布的。该指标现在的偏空指向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近似,预测通胀调整后标普500的收益将高出通胀0.8%,而十年期美债能够以较低风险来保证这样的收益。

他所说的八大指标分别是Q指数(Q ratio,市价/重置资产成本)、家庭股票分配率(Household Equity Allocation,股票分配额/净资产)、市销率(P/S Ratio,每股市价/每股销售额)、市净率(P/B Ratio,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巴菲特指数(“Buffett Indicator”,美股股市总市值/美GDP)、股息率(Dividend Yield,每股年度股息/每股买入价)、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 Ratio,每股市价/平均)、及传统市盈率(P/E Ratio,每股市价/每股盈利)。

Hulbert表示,在进行了多项统计显著性测试后,以上八种指标在95%置信水平显著,而这是统计学家经常使用来判定一个模式是否为真的标准。

不过,他也指出,上图的前四到五个指标的差额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因此这些指标之间的分别并不明显,多偏重其中一个指标,如着眼于平均家庭股市分配指数多于市净率,科学依据是不足的。

另一方面,Roberts表示,不论他用什么定价模型测试,结果都是相同的——在目前的估值水平,投资者接下来十年的可期待收益将会很低。

上图将巴菲特指数(市场总值/GDP)、Tobin的Q系数、及Shiller的CAPE系数的长期平均标准差与接下来十年调整通胀后的平均年化收益相比较。

Roberts解释道,较低的未来十年平均回报不代表接下来十年每年的收益率都很低,而是在一些时候市场会有一定的增长,但也会有小幅下跌或暴跌穿插其中,因此未来十年平均收益将会是低的。

上图将年化7%的收益(通常基金经理会保证的收益)与期间有一到两波下跌做比较,而这些比较值在没有下跌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年均7%的收益。

而在目前的估值水平, Roberts认为尤其是在一次大跌或两次小跌的情况下,未来十年年均收益率2%最接近真实情况。

但Hulbert指出,用定价模型的问题在于定价模型的下跌警告和市场实际修正之间的时间可能会很长。

投资网站Crossing Wall Street创始人Eddy Elfenbein对此也持相似观点,他对这些定价模型表示怀疑。他认为要指出一个被高估的市场,并且在较长的时间范围来展示市场在模型所定义的时间段内表现低于平均值不是件难事。难的是要预测市场下跌的时间点。即使你知道市场如今被高估,你并不能因此得知目前应该如何投资

华尔街的惯常做法是,如果你知道一个问题将要到来,但却不知道要具体做什么,那就什么都不做。毕竟,到头来损失有各种方法去弥补回来。然而,Roberts认为弥补亏损和达到理财目标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

(1988年来长期持有股票与风控及退休目标的比较,图片来源:Lance Roberts)

Roberts认为,市场的时间价值和复利价值都是真的,但是这些都在不损失本金的前提下。损失本金会连带损失时间价值与复利价值。换句话说,他认为弥补亏损和收益上涨是两码事。

联系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

Roberts表示,在做投资管理时,基本面分析告诉我们买或者卖什么,而技术分析告诉我们该在何时做交易。他认为,基本面分析是对投资的长期观点,即通过预测长期的情况得出一个估值,再去和现价作比较,来考察目前的价格是偏高还是偏低。

关于价值投资,巴菲特有一句经典的话:

价格是你所付,而价值是你所得。

Roberts认为,在金融市场里,心理作用比理性分析更容易拉抬价格。这就是每一次牛市“续航“(momentum)的本质,通俗点说是贪婪在作祟。这也解释了牛市期间,市场里经常会充斥着“这次会不一样”,“基本面已经变了”或者一些其他的借口把市场价值拉抬到新高度。

在这个阶段,虽然市场定价已经和基本面分析脱节,市场继续加速上涨。而此时,基本面信号警报早已响起,但是投资者们倾向去接受其他任何支持牛市观点的数据。最终,泡沫的破裂总是那么惨烈。

Roberts质疑,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一次次经历这个阶段,而不去避开呢?目前,Q系数已经显示出未来不佳的投资前景。换句话说,如果你今天空仓持现,与你十年后在股市的收益或许差不多。

但是,Roberts表示不幸的是市场不总是理智的。在均值回归事件发生前,市场倾向于于继续上涨。而投资者们就一直坐等在市场暴跌的边缘之上。

他分析指,在理解价格是短期市场心理的反应后,价格的变动趋势会给我们一些市场变动方向的线索。而技术分析会给我们市场心理变化的线索,也就是何时开始市场定价开始慢慢地接近基本面分析的价值了。

(Q 系数和通胀调整后的标普500指数,图片来源: Lance Roberts)

在上图中,Roberts用金色标识出股市价格下跌风险降低的阶段。该图由季度数据组成,当六个月滚动平均值低于两年滚动平均值时,则会标识金色。

自从1951年来,这个信号点亮了17次。当然,根据这个平均的信号源,投资者很难在最高值卖出或是最低值买入,但是他们可以有效规避大规模的资产价值下跌,从而抱有大部分的收益。

Roberts表示,上一次Q系数高于40%是在2015至2016年的股市修正时期,换句话说,该系数有效提示了该轮下跌的风险。

但他提到,大多数投资者会犯的错误是,在信号翻转后,马上入场开仓。但这样的操作策略没有发挥出技术分析的主要价值。技术分析是在大规模抛售的羊群效应开始前,提醒投资者早些离场。当股市市场心理过于乐观的时候,投资者应该多分配一些股市的风险,而在股市市场没那么乐观时,投资者应该尽早离场,而不是再择机找借口入场。

不幸的是,Roberts分析投资者心理时发现,在牛市时,投资者总觉得证券还能再涨;市场价值在谷底时,投资者又不敢入场,因为害怕价格会跌到接近于零,而这些心理活动都是不理智的,技术分析确实能给出有效信号来规避市场暴跌风险,是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使得他们变成被割的韭菜。

他指出,目前Q系数已经到了历史第三高位,投资者们应该要谨慎考虑他们仓位的未来期望收益。不过,其他技术分析的风向还是趋近于乐看涨,因此现在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候,直到市场风向变了的时候。

因此,他认为,投资者们在下一个做空信号出现后,应该要留心。

即使如此说,Roberts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信号一定是市场顶点,下一波行情永远可能还有。但他认为,被套牢还不如早点脱身,越靠后的牛市行情风险越大。

原标题:为什么我们那么期盼美国股市和房市崩盘?

大概是因为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全球视野做资产配置的原因,最近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不是A股是不是在"磨顶",也不是中国房价是否从此进入拐点,而是万里之外,大洋彼岸的美股会不会崩盘?美国房市会不会崩盘?

我反问为何会有此疑问?回答多半是:他们家一直在涨啊,涨太多了吧?

这多少显得有些滑稽:因为老司机都知道,涨多了,并不是下跌的合理理由,两者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个滑稽的地方在于,很多抱有此期盼的人,根本就没配置美元资产,那么,美股、美房崩不崩盘,干卿何事?

我的理解,这种问询与期盼,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股市、房市走向的忐忑与不安,所以希望寻找到一份心理按摩和支撑:

1、别人家一直涨,涨了那么多,也没跌,我们能跌到哪里去?

2、他们家涨了那么多,要崩,也应该他们先崩。他们崩了,钱还会回流到我们这来;

这种期盼的出发点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期盼,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虚幻,而我们却把它作为了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子,并因此做出了该跑不跑,该撤不撤的错误决定,则极可能偷鸡不着蚀把米。

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是:美股、美房涨了这么多,到底是崩盘前夜的泡沫,还是一种正常的政经综合实力体现?

本篇我先谈美国房市,下一篇我再谈美国股市。

? 一、美国房价超越2008年的最高值

根据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的数据(住房价格指数),在2016年12月份,美国平均的房价正式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最高点。

与此同时,从2015年开始,被次贷危机压抑了10年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彻底复苏,成交量和价格均创2008年新高。

上图是美国新屋销售价格的中位数。自2010年触及谷底之后,新屋的销售价格过去5年迅速上升,目前这一数字是32.3万美金。

上图是从2015年-2017年,美国各个地区房价上涨的幅度,其中蓝色代表年的上涨幅度,红色代表年的上涨幅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整个美国的商业地产过去两年分别上涨了5.9%和6.9%。

上图是年之间美国房价上涨或者下跌幅度。年是美国房价持续下跌的5年,随后从2012年开始,房价也就出现了大幅度的反弹。2012年全国房价累计上涨5.3%,2013年7.7%,2014年4.9%。

在纽约、洛杉矶等地,过去5年许多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超过200%。

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同时,美国商业地产的租售比也创了新低(租金没涨,房价上涨了),目前整个美国商业的Cap Rate是5%-6%,低于2010年的8%。

那么创新高就一定有泡沫吗?

这位朋友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假设,他默认了创新高就意味着泡沫。

或者说,在他的世界里,美国的房价最好永远不要超过2007年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最高点。

然而很多时候,创新高跟有没有泡沫真的还没多少关系。

在一个政治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国家,房地产价格永远都是连续创新高的。这就像在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几乎就是一条20度向上的直线。

? 二、是什么导致商业地产的这轮暴涨?

我个人的观点大致有两个:

1、过去5年,美国房地产供给小于需求

先来解释一下,如果找到美国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数据。

美国房地产的供给数据实际上就是新屋开工量(Housing Starts)。这个数据由美国商务部每个月中旬公布一次。

新屋开工量就相当于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开始破土动工打新地基的住宅的数目,包括单用户和多用户(single-family和multi-family),不包括流动住房,集体宿舍,公寓和长期对外出租的旅馆。

上图是过去57年美国新屋开工数量。新屋开工数量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有滞后性的经济健康与否的指标。在过去57年里,美国当年新屋开工数量最低的月份是2009年1月,当月新屋开工数只有49万套。

接下来,需要理解一下什么数据可以代表美国住房地产的需求。

实际上,能代表美国住房地产需求的是住户数量(Household)。

住户的意思是几个人居住在一个房子(House)里,这些人公用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我们把这几个人何在一起称之为一个住户(Household)。

住户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将住户分为三种:单一人员住户(一个人居住)、家庭住户以及非家庭住户。

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家庭住户,占整住户比例大概是66.5%。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住户所居住的房子可以是自己租的,也可以是自己贷款买的。住户的概念里并不强调房子必须是居住者所拥有的。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美国商业地产的需求端就是美国每年新增的住户数量。

上图就是美国现在的住户数量(Total Household)。截止到2016年为止,美国的住户数量是1.25亿户,较去年增加了120万户。

导致住户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人口正在每年增加,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 移民人数保持每年100万;2. 美国的生育率是健康的。

上图是美国2015年之前每年合法移民的人数。平均来看,过去20年美国每年的合法移民人数是100万人。

另外,由于美国的生育率在西方社会里依旧算健康的,每个女性平均的生育率是1.87(中国是1.57,日本是1.46)。所以美国的人口结构一直算是比较健康的。美国的总人口数也正在以每年1%(约300万人)的速度增加。

这些新增的移民,刚刚结婚的情侣等等都是构成住户人数增加主力军。在2008年之后,虽然这些刚结婚的新人们可能因为经济拮据,和自己的公公婆婆居住,但是最终这些新人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出去租房子或者买房子住。

在解释完供给和需求之后,我们就来看看2004年-2012年之间,美国商业地产的供给和需求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自己利用美国政府机构的网站绘制了下面这幅图。

图中红色的线条是从2000年-2017年每个月美国新增住户数量。

蓝色的线条是从2000年-2017年每个月美国的新屋开工数量。

从长期来看,新屋开工数量和新增住户数量是基本接近一致的,两者的差值是市场中正常存在的房子空置率。

从2003年开始,美国的新屋开工数量在持续两年的时间里,远远大于新增住户数量。以2004年为例,当年的新屋开工数量是195万套,而当年的新增住户只有72.2户。2005年新屋开工数量是207万套,而新增住户只有134万户。2006年,新屋开工数量是187万套,而新增住户只有104万户。

三年累计下来,新增住户增加了310万户,而新屋开工数量达到了589万套,市场中多出来了279万套住房。

而从2009年开始,美国的新屋开工数量大幅度降低,最低跌到了55.4万套。

随后在2011年,美国的新增住户数达到240万户,当年的新屋开工数只有60万户。2012年,美国新增住户数达到了120万户,新屋开工数也只有70万户。2013年新增住户数是140万户,新屋开工数是92万。

因此,你可以明显的看到从2011年开始,市场正在逐渐消化掉2008年之前多建造出来的房子。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2008年之前,加州、德州、新泽西州等地,其实本身就没有出现严重的供给大于需求,而金融危机来临时这些地方的新屋开工数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因此导致出现了严重的供给小于需求。

这是为什么加州、德州、奥斯汀、新泽西州等地的房产涨的一塌糊涂,很多房产过去5年上涨了300%以上。

这张图是从2000年-2016年按照区域划分的美国住房地产价格指数图。其中颜色越深越红,代表房价上涨幅度越大。

2、低利率时代,房地产成了中小投资者的避风港

2008年之后,美联储把联邦有效利率降到了0,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

在2010年美国经济开始有恢复的迹象之后,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的中小投资者把房地产作为了主要的投资工具。

在图表中可以看到,首次购房者占比下降情况(蓝线),机构投资者购房占比下降情况(灰色条形块),以及小型投资者购房占比上升情况(绿线)。换句话说,现在,小型投资者正在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在联邦利率降为0之后,中小型投资者也在寻求更高的收益率。最终他们找到了中小型投资者最熟悉的资产之一-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对中小型投资者而言,买入一套住房地产意味着租售比大概是6%-8%(2010年-2013年时的租售比),同时还可以享受地产升值带来的资本红利。

因此中小型投资者拥有的房地产资产则遍布美国全国范围内。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无论价格低廉的市场,还是价格高昂离谱的市场,都有中小型投资者的身影。他们拥有公寓、别墅、复式房,或者较小型的多单元建筑物。

? 三、今天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与2008年云泥之别

除去上面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其实还有很多数据可以表明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与2008年不能同日而语。

数据1:单一家庭的住宅抵押贷款违约率并没有上升

上图是美国的单一家庭住宅抵押贷款的违约率的变化情况。目前整个违约率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也并没有出现抬头的迹象。

数据2:住户家庭负债与美国GDP的比值

图中所表示的是美国住户总体的负债与GDP之间的比值关系。在2008年时,美国的家庭负债/GDP的比值最高达到了98%。也就是说住户使用了大量的杠杆(主要是房地产按揭贷款)。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比2008年时有大幅度的好转,并且没有出现住户过量加杠杆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指数投资的流行,并且指数持续多年提供不错的投资收益,很多住户可能会不自觉的把大量资金移入指数基金。

美国目前的租房空置率大概是7%左右,位于历史的正常水平。这个数据说明市场中大多数房子还是可以出租出去的。可以租出去,就意味着是市场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美国的租房空置率在1999年时还是8%,但是到了2004年时就是10.4%,随后维持在了10%左右,这个期间的租房空置率上升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供给大于需求。

另外,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次级贷款者。2008年之后,美国分别在2010年和2014年实行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和巴塞尔协议3,对整个金融体进行了非常严格、成本巨大的金融监管。因此整个市场中的次级贷款者,也从2008年高峰期的12%,下降为了今天的3%。

华尔街日报给出来了2016年的次级贷款数据。在2016年时,美国的次级贷款(Nonprime mortgage)总金额也只有220亿美金,远远低于2006年的1万亿美金。

这也是为什么耶伦会说:今天美国的房地产,与2008年唯一相像的,只是价格。

我们对一个万里之遥国家的地产价格如此在意,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地产走向摸不着头脑。

但很遗憾,他们给不了我们需要的心理安慰与实质支撑:至少数据显示,美国房地产泡沫并不明显。

另一个角度的问诘是:即使他们家的房市真的崩盘,这能增加我们家股市、房市的宜居指数吗?

该躲要躲,该跑,还是得跑!

大隐于市 | 格隆汇·专栏作者

五年美股投资经验,年化收益率超过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股高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