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手机安装那么多应用,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不要想的那么多帮助我们解决登录注册的麻烦呢?

本帖最后由 德养运善养福 于 14:00 编辑

本人安卓手机,安装了程序锁,就是安装软件时候可以让使用者输入密码再启用安装程序进行下一步。希望大家可以试一试,同时删除程序也要输入密码,这样可以限制恶意软件安装。大家自己找吧,有很多



是时候重新控制我们屏幕里的世界了

或许你已经感觉到,我们现在“看到什么”的权力,很大程度上被科技公司的算法控制住了。

搜索引擎、微博时间线,还有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类应用,早已不完全根据时间线排列信息,而是根据你的行为习惯,最终呈现最有可能被你点击的标题和图片。

都说信息爆炸,但算法之下,你看到的更多是科技公司觉得你喜欢的东西。

从今年稍早的英国民众投票脱欧,到年末的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

不论两个选择的结果是好是坏,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一半人以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而另一半从来对这个结果都深信不疑。

在美国、英国这两个互联网已经普及了的国家,一半人竟然完全不了解另一半人在想什么。

关于它的各方意见,《好奇心日报》。

互联网公司帮我们筛选掉大量的信息,但出于“让你留在自己平台”上的目的,这样迎合你喜好的算法将会让每一个人都走向越来越狭小的信息分流——你看不到意见相左或拓展世界观的信息或人,只接触到了让你无需用力理解、即可消费的内容。

所以一个提出几年的理论再次被人们挖了出来:“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这个说法认为,那些你选择的个性化信息,成了你视野的边界,每个人都处在“气泡”之中。你眼前那块屏幕里的世界,也许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全貌。

事情的根源在互联网公司,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解决方法。

但这不意味着你不能主动做一些事,减少自己所受的影响,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被互联网公司为广告和停留时间而优化的算法牵着走。

首先,意识到“过滤气泡”是怎么一回事

“过滤气泡”并不是个新概念了。

Eli Pariser 这个左翼互联网活动家就在《别让算法控制你》(The Filter Bubble)的书中提出了“过滤气泡”。

他认为互联网的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让人生活在了一个巨大算法建立起来的泡沫中,它决定了你看什么,进而影响到你是谁,将会做什么。

更进一步的,Pariser 认为人们被算法分割成更具偏见、相互分裂的群体——这会影响民主。

Facebook 被指影响大选的事件爆发后,人们就找出了 Pariser 在 2011 年。现在看来这就像一次准确的预言。

这则视频还附有,可以帮你快速理解“过滤泡沫”都存在于哪些地方,以及它是怎么影响人类的认知。

我们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你把所有这些过滤器(个性化推荐工具)放在一起, 还有所有这些算法, 你会得到一个我所谓的‘过滤气泡’。
你的“过滤泡沫”是你自己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信息世界—— 也就是你所生活其中的网络世界。问题是你不能决定什么信息可以通过“过滤气泡”。 更重要的是, 实际上,你也看不到那些被删除的信息。 
在广播社会里, 有这些审核者,编辑, 他们控制着信息流通。 随后出现了互联网,它取而代之了过去所有的信息流通方式。今天实际上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情况更像是(信息甄选的)‘火炬’从人工审核者传递给了计算机算法‘审核者’。 

这些计算机算法自身并没有编辑们所具备的职业道德, 所以假若让算法为我们去创建一个世界, 假若它们来决定我们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 那么,我们必须要确保它们不仅仅只是围绕“相关性”而已。

类似的讨论其实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被讨论了。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 1922 年的《公众舆论》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媒介中没有互联网。

更极端一点,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描述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世界:人们被大量信息淹没,消遣取乐的欲望让人们会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痴迷。

你并不能改变互联网公司用来挣钱的算法,但起码可以从这些理论里意识到,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取我们的注意力,正在改变你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也是我们推荐下面几个方法的基础。

信息摄入完全依赖社交网络,这不是什么好事情

无论是微博、微信、朋友圈,想想你每天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刷新这些社交网络上的?

社交网络让我们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相互连接起来,但如果你的信息摄入,如新闻、观点、知识,都来自社交网络,那么你的“过滤气泡”可能会变得更强大。

信息输入源都放在朋友圈?

微信是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它基于你添加了多少好友、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这就像是一个局域网。大大限制了你看到世界的范围。

分享自熟人的朋友圈信息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多的会是相似观点的重复,而且那些与你观点相左的人,可能只是“不点赞”而已。

微信朋友圈也不适合做高效的信息搜索。

要注意的是,顶栏的搜索框可以显示“一周热门朋友圈”,以及热门的公众号文章,但实际上这也是基于你的朋友的喜好。

这种封闭的圈子,会让假消息证伪的周期会变慢一些,人们可能会陷入某种大众情绪。想想你在长辈的朋友圈里见过多少耸人听闻的养生和健康谣言。

所以哪天你需要快速找到某个需要确认的信息,在朋友圈里面找可能不是好方法。

“开放”的微博其实也是“封闭”的

比如它的智能排序,为了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新浪微博从四年前就开始将按时间排序的内容变成基于用户关注、标签记微博内容等相关信息做智能排序。在算法介入之后,你的确会看到一些自己更想看到的信息,而不是正在发生的信息。

不仅如此,如今的微博也没你想的那么开放了。从去年开始它就开始调整信息流的算法,给一些账号降权,最开始打压的是蓝 V 和营销号,这意味着即使你关注了一些类似的账号,在它们发布新消息后你不一定能看得到。

今年微博为了优化信息流,还新增了未读池的算法。当你在打开微博之后,并不是所有的未读消息都会呈现在你的信息流里,而是每次它会根据算法提取一部分呈现在你眼前。这不仅让你的信息流看起来更混乱了,而且并不是每一条你选择关注的对象发出来的信息你都能看得到。

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他们都是公司用来获取收入的产品,而对于公司来说用户不是上帝,而是商品。你对于这些产品的依赖程度、停留时间、转化率决定着他们的营收。跟 Facebook 的问题类似,为了能让你更依赖这些产品,它们会想尽办法让你喜欢上在这些平台里看到的信息。本质上来说,它们并不对你所获取的信息负责,能对此负责的最主要的还是你自己。

善用社交网站的搜索会让你的信息摄入的宽度更广……一点点,以及别只看热门内容

尽管目前已经无法关闭微博的智能排序功能了,但在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微博的搜索还是用得着。通过关键字搜索,你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事情有个大致的了解。

比如搜索“西部世界”之后,你可以看到一些媒体的报道,也可以看到网友发过的微博。不过有些时候你得多翻几页。他们说的你不一定认同,但是看见不同的声音还是蛮重要的。

除了微博,在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用知乎搜索信息也不错。

当然并不是只看高票回答,看知乎里的回答最有趣的部分是看别人都怎么说和怎么反驳的。

有时候也可以对照自己的观点看看跟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这也算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了。

动手做一份信息“食谱”,把兴趣控制权放在自己手上

“把关人”这个概念已经被提出来有 70 多年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个把关人来自于一些主流媒体。人们看到的新闻经过新闻机构的编辑、记者之手筛选过后呈现给读者。

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人工过滤信息的机制也经受质疑。有学者认为媒体机构通过信息过滤设置议程,影响了人们看什么和怎么看。类似的讨论延续至今,把关人一直存在。

最近这个饱受争议的“把关人”是互联网公司的算法。

在现实生活中,完全脱离把关人对信息的过滤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在信息获取上争取更多一些的主动权。

觉知起来,判断新闻应用都是按照什么方式给你呈现信息的?

资讯服务现在真的太多了,看都看不过来。但它们其实一般分为几种:

1. 把关人是算法:根据你之前的点击行为和你的个人数据推荐内容的,例如今日头条这种聚合服务;

2. 把关人是人类编辑:常见于各种传统媒体的应用:财新、商业周刊;

3. 把关人是其他网友:像 Hacker News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点赞最高的内容放在前面,应用发现社区 Product Hunt 主要让你判断的机制也是点赞数。

4. 综合使用多个把关方式的:新闻应用 Medium 就是一个例子。

每天,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虽然选择第一种通过算法和点击行为来给你推荐资讯的应用看似很便利,让你貌似只下载一个应用就行,也能让你很容易打发时间,但要不要用“眼界”换来“便利”可能是每个人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如果不想下载那么多内容应用来获取信息,你可以考虑根据自己的兴趣 RSS 订阅新闻看。大部分新闻网站都有自己的 RSS 订阅链接。具体方法也很简单,找到你想获取新闻网站的 RSS 订阅连接,并把它添加到像 Digg (丨)这样的 RSS 阅读器里就可以了。

添加完成后,你可以直接在 Digg Reader 的页面里面看到所有订阅的实时更新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主动筛选一些自己觉得信息过滤得还不错的媒体为你提供的信息。

如果你不满足于这种时效性不太强的邮件订阅,还可以用 Google 自定义一份。在 Google News 里搜索你感兴趣领域的关键字,比如“共享单车”,它的页面会出现大量相关新闻,在页面的右下角会有一个“创建快讯”功能,利用这个功能你可以直接创建一个相关领域的 Newsletter。不过你需要一个 Gmail 的账号。

如果你不想单独申请一个邮箱账号,但又比较喜欢像 Newsletter 这样的信息收集方式,也可以考虑下载一个像 Inbox (丨)这样的邮箱应用。

它可以自动将邮件进行分类,你订阅的 Newsletter 会直接被归类到动态里,通过删除一些干扰邮件,你可以像刷订阅类新闻应用一样在这里查看自己订阅的新闻消息。

让搜索这个动作变得更主动些,这里有一些技巧

搜索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因为网络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已经超出了我们经验的范围。

但即使搜索也存在很多陷阱。如何有效地搜索不仅可以节省你获取信息的时间。利用一些合理的搜索工具,你还可以自己过滤掉一些不太靠谱的信息。

学一些搜索技巧,让获取信息变得更主动

当然这里的搜索指的是用 Google。

在掌握科学上网的方法后,Google 是个不错的获取信息的工具。除了之前提到的可以用它来生成 Newsletter 外,在搜索时输入一些关键字可以进行一些特定的搜索。

比如,如果你想搜索 factcheck.org 这个网站里关于邮件门的消息,在要搜索的“email”这个关键词后添加 "site:factcheck.org"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站内搜索不好用的网站来说,它非常有效。

类似的搜索技巧还有很多。比如,当你想看关于特朗普的新闻,但是又不想看他在 Twitter 上的言论的话,可以输入在“Twitter”这个关键词前面加个“-”号,这样你可以排除一些 Twitter 信息的干扰,直接看跟他有关的新闻。

类似的技巧还有很多,你可以在上看到。

当然,搜索引擎仍然是算法主导的,这些技巧不能让你完全摆脱算法提供的“过滤泡沫”,但让你的搜索行为更主动,却可以帮助你更主动地获取信息,而不只是局限在关键字搜索这一环。

感觉重要的信息,还是自己找原始新闻源更好

有时候搜索引擎给你的结果也许会是假新闻,即使是 Google 这个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美国大选刚结束没几天,它就被爆出将关于大选选票结果的假新闻放在了搜索结果的第一条。

有甄别假新闻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我们不可能对看到的每条信息逐一做甄别。但如果发生了一件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对信息的真假做一个判断还是重要的。

当对消息本身有质疑时,最直接的办法是查到信源,如果它都来自于一些看起来有点奇怪的网站,也没有专业的机构转发这条信息,你可能就得留心了。

比如如果跟科学相关的消息,你可以上果壳网的搜索有没有过相关的文章介绍。如果是新闻消息可以上国外的辟谣平台

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别让算法那么随便地抓住你

科技公司掌握用户兴趣和行为的基础在于,个人隐私被交到了他们的手里。

当社交网站、新闻类应用在猜测我们看什么时,往往是基于我们在网络中的个人信息数据判断的。利用 Cookie 可以在你浏览网页时,识别你的身份信息,并追踪你的浏览数据。像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会根据你的兴趣标签、浏览记录为你推荐信息。

关于怎么保护互联网隐私和习惯,这里有一个事无巨细地列举了一些场景,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做参考。

关掉 Cookie,别让网页记录你太多数据

尽管个人的数据隐私被算法抓取这件事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通过一些技巧,我们也可以减少一些将自己曝光在算法之下的机会。

Cookies 是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Cookie 可以记录你经常访问哪类网页、停留多久、什么时间访问……这也没什么错,但如果信息收集,你的兴趣和口味就会被分析判断。

Cookie 不是魔鬼,启用 Cookie 可让你浏览网页更轻松,比如以前填写过的各种资料、选择的语言……都会被 Cookie 存储,停用 Cookie 会让你第二次访问网页时遇到很多麻烦。

但如果只是不想被推荐算法牵着走,只需要关掉一些不需要登陆,但又常用的网站,比如搜索引擎。这个步骤并不难,Chrome 也有。进入浏览器的设置页面进入高级设置后,在隐私的内容设置里关掉

如果嫌麻烦,你可以直接用 (需要访问技巧)这个网站进行搜索,它在你搜索时,并不会记录你的个人信息。

别让所有的应用都抓取你的数据

除了关掉电脑里的 Cookie,你也可以在手机上设置关闭浏览器数据追踪。如果你是 iPhone 用户可以在 Safari 上直接设置无痕模式删除历史浏览记录防止数据信息被追踪。

方法很简单,打开手机上的 Safari 浏览器后,选择右下角的正方形之后会出现无痕浏览。选择左下角“无痕浏览”之后就可以防止浏览器数据被记录。

此外,如果是 Android 用户在保护隐私上也可以设置。下载一个新应用时,在安装时,它会跳出隐私数据设置供你选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要禁止它对你通讯录、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抓取。

更多的时候,应用在第一次安装打开时会弹窗提醒一些权限获取,这时候你可以谨慎一点,如果一个手电筒应用要求调用拍照或话筒,还要获取你的地理位置和联系人信息?拒绝它!

另外,把收集到的信息管理起来

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的信息,但如果不对这些信息加以整理,最后它们只是零散地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当有需要调动这些信息来帮我们做出一些判断时,零散的记忆往往效率并不太高。

学会使用一些工具,将碎片信息整理起来,适当地进行一些信息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方片收集:用来整理你平时看到的碎片信息

方片收集 (丨)  是一个类似于 Evernote 的应用,你可以用它来收集整理从手机页面、微信里看到的信息,当然跟 Evernote 一样,它也支持照片信息整理和录音。不过它的整理体验比 Evernote 要轻一些。

比如,当你需要记录在手机网页上看到的句子时,只需要复制那段话,然后下拉手机通知栏,它会截取复制片段并保存到方片收集中。不过要实现这一步,你要记得在 iPhone 通知栏里添加方片收集的 Widget。

信息收集好以后,进入应用页面你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再编辑,比如添加标签进行分类整理。

此外,平时在阅读时如果看到还不错的片段,你也可以拍照保存到方片收集中。虽然它不能像 Evernote 那样对照片进行再编辑,比如涂鸦,标注。但你可以在保存照片的页面输入文字进行编辑,这比 Evernote 要方便一些。

它的录音记录也比 Evernote 好用,长按屏幕中间的加号即可录音,录音完成之后它会自动识别录音内容,并以文字的形式显示在录音下面。比起 Evernote 只有一个音频存在那里,这样的功能比较人性化。

当然,它也支持电脑端的信息摘取,只要在浏览器里安装插件就可以了。使用方法跟手机类似,只要复制需要记录的文字就可以了。

如果你习惯了用 Evernote 保存平时看到的所有分类信息,可以到设置里登录你的 Evernote 账号,选择同步到 Evernote。

Candy:这个浏览器小工具可以帮你整理在网页看到的信息

Candy 是一款 Chrome 浏览器扩展工具,主要用于收藏在网页上标注的词句,你可以。

如果你觉得方片收集在网页上的表现还不够,可以装这个扩展工具,它主要用于收藏在网页上标注的词句。

使用方法很简单,打开网页后,选中需要收藏的词句,点按悬浮的收藏按钮。这款工具会把一个摘录收藏为一个 Candy,可以将多个 Candy 存在一个 Storyline 下,也就是一个收藏列表。

点按侧边的绿色悬浮后,可以调出 Candy 的功能面板钮,包括查看所有收藏的摘录、社交分享等。

选中词句后,点按词句附近一个小的白色悬浮按钮;
可以方便复制粘贴,或者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站

除了收藏方式比较简便外,在分享、阅读、搜索等方面,Candy 也花了不少心思做功能。例如在摘录的词句卡片上,用户可以修改原网页名字,并且添加自己的评论。

它不用在 Chrome 浏览器和协作工具之间反复切换。直接用复制粘贴的方式,也可以保留原有的链接来源。

如果能把随手整理信息养成习惯,这些零散的信息会更系统地储存在你的记忆里。当哪天需要调用这些信息时,它至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拓宽自己的兴趣圈子,线上或者是线下

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认识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观点是减少自己掉入信息陷阱很重要的一步。

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愿意跟那些和自己意见相似的人在一起,因为这样会有很多共鸣。但有时候给生活带来变化的,其实是那些曾短暂出现在生活中却跟你很不一样的人。

在与这些跟自己性格、兴趣爱好或者观点不同的人的相处过程中,你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自己平时没有关注的方面。他们的存在其实是在告诉你,世界不只是你看到的样子,它是多面的,不要掉进同质化的陷阱里。

去跟更多的人接触,觉得他们奇怪也没关系 | Someet(微信公众号)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场活动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场。” 这是 Someet 的 Slogan 之一。

Someet(目前还只有微信号,附上的链接)是一个青年活动社交平台,现在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都可以发起或者参与活动了。创始团队在北京的胡同里打造了一个“时空规划局”,作为部分活动的据点。

任何人都可以在 Someet 上发起活动,人数往往在 10 人左右,报名成功之后从线上到线下的破冰都有活动专员引导,帮助青年个体通过一场活动聚在一起。现在,每周开放可供参加的活动在 110 场左右。

五十种泡面品鉴会、沿上海四号线走一遍、深夜暴走北京二环、在夏末的露台上看一场库布里克电影、把整个学校变成 RPG 游戏、零基础写代码……刚来到一所大学的你,或许对这个城市也是陌生的,找一群有趣的人一起探索,或许会让你更快地熟悉起来。

各种你想不到的活动,都可能在这里发生 丨 706 青年空间

706 是北京的一个青年空间。在北京五道口一个居民区的一套复式公寓里,它被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一楼有办公区、小剧场,二楼有露天阳台和图书馆等。

每周在这个不太好找的公寓里都举办着风格迥异的活动吸引着对它好奇的年轻人。

你可以从他们的公众号( 706 青年空间 )上获取他们每周举办的互动信息。

除了一些比较安静的活动,像观影、实验话剧外,它还设计了一些互动性很强的互动,比如围绕某本书展开的读书会,来主持读书会的大多是相关专业的同龄人;还有像 48 小时生活实验室这样的活动,参加活动的人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完全隔离在网络之外,只和身边人相处。而每期它的主题都会不一样。

它不完全是个举办活动的场所,也是一个提供住宿的青年旅社,价格按天计算,每天 95 元。如果你想体验这样的生活,可以提前申请床位,因为床位其实并不多。

此外,它定期也会跟其他像青岛、成都、广州等城市里的青年空间合作发布一些活动信息。如果不在北京,你也可以通过它看看自己所在城市有没有好玩儿的青年空间可以去。

在这个信息时代,让自己完全摆脱新闻偏见或假新闻的影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通过一些手段,可以提高我们对假新闻的甄别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摆脱一些日常的偏见。

这里我们提供的只是一部分想法,相信这可以启发你去做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不要想的那么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