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纪元猎魔盟中/盟发信息行数上限怎么回事就在盟里一个字也发不出去!第一遇到这种情况!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耸立于江汉大地的楚国,都以强势置身其中。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它在崛起之前,曾受过哪些磨乱?它是如何由一个南方小国,一举发展成为战国中期世界上疆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的?它在八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到底经历了哪些大风大浪,在它起伏跌宕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哪些令人扼腕长叹的悲情故事?它本来最有资格,最有条件一统天下,却又为何被发迹于西部边垂的秦国绞灭?……
  楚国,是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国家;楚国,是个叫人提起来,就再也不想放下的国家;楚国的发展壮大,是数代楚国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的结果;楚国的历史变迁,其中就是整个世界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写下这个题目,刚要动笔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还是标志一下开始的时间吧。
    毕竟要做的事情,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将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段苦旅。
    楚国,曾经是个强大无比的国家,占据古代中国半壁江山。曾几何时,楚国是当之愧的“南霸天”,金戈铁马,问鼎中原,一度成为剿灭六国,统一中原呼声最高的种子选手。但自战国中后期开始,却莫名其妙地由盛而衰,最后竟然被崛起于西部的秦国所灭。
    在历史的长河中,楚国从哪里来;它与周王朝有着怎样的关系,竟然从周王朝那里受封立国;它是怎样成功地摆脱周王的羁绊,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的;它称王争霸的道路是如何曲折而执着;强盛无比的它,又何以最终被秦国所灭?
    这些话题太严峻,太深层,也太过古老。
    八百年的楚国史,绵延漫长。时间的跨度长,牵扯的国家多,涉及的历史人物更是多如牛毛。
    要把这浩大的课题,条分缕析,一一诠释清白,得花费多少心血,死亡多少脑细胞呀!由开始而结束,又得花费多少年的光阴呀。
    当一行阿拉伯数字,夹杂着年月日,跳出电脑屏幕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今天竟然是个特别的日子:10月16日,是孩子他妈的生日。
    瞧我这该死的记性!只知道往书店跑,着谜于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只知道在网上浏览,发疯似地读贾志刚的《说春秋》,竟然把老婆的生日忘记了。
    除了老妈,老婆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的生日,无论如何,总得有所表示!
    一句暖心的话,一枝含雹绽放的鲜花,一桌丰盛的晚宴……,都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感到甜蜜。要是MONY厚实,囊中丰厚,再来个钻戒、项链,更会令她们心花怒放。
    可是,在这个重要的节日,我却什么也干不成了。
    天早就大黑,夜已很深。要补救,已经来不了。纵使我现在有心,也根本就无法实现。她根本就不在家。
    今天是难得的周五。天一刹黑,她就推门而出,与她的朋友们打牌消磨时光去了。
    这么晚了,还能够怎么办?
    呵呵,不如就把自己心中的梦想,作为生日的特殊礼物,送给她吧!
    要是这个梦想,真的能够实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该是多么的珍贵呀!
    老婆,对不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无所作为。
    但是,老婆,请你相信,在你生日的这天,我其实还是有所作为的。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梦想,我要正式扬帆起航!
    三年,我的目标是三年。
    以你今年的生日,作为动笔的开始,这很好办,而且我已经这么在做。
    更期望以你三年后的生日,为作业完成的截止日。
    我知道,这很难,真的很难。其难度系数,要远远大于“蜀道之难”。
    但我会努力,我会永不止步。
    我真的希望,能够在三年后你生日的那天,将自己阅读楚国史的所有心得,在电脑上码成千千万万的方块字。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要是真的梦想成真。那数也数不尽的文字,定会幻化成一个个跳动的音附,莹绕在你我的周围!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第一卷:春秋荆楚第一王
    第一章:熊通其人
    做天子的感觉,就是好。唯我独尊!
    要是不好的话,谁还会不惜一切代价,想着法子去争夺王权,抢夺天下呢?
    篡党夺权的例子,可是举不枚举呀。
    启,夏王朝的开国始祖,破坏禅让制,杀伯益自立;王莽,西汉未年的野心家,毒杀汉平帝,临朝代政,俨然以皇帝自居,但仍然觉得不过瘾,最后竟然篡夺帝位,改国号为新……。
    有些女人身,也不甘寂寞,纷纷走上历史的前台,加入到最高权力的角逐之中。汉初的吕太后,唐朝的武则天,大清王朝的慈禧……。
    坐在王位上的天子,放眼四面八方,心里总是乐天了花:普天之下,所有的土地,都是我的;所有的官吏,都在我的鞍前马后,忙得屁颠屁颠;所有的老百姓,都是我家的奴隶和长工。
    还是《诗经》中的作者会拍马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们说,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子的。老子就是天下的主宰!老子要风,风它不敢不吹,老子要雨,雨它不敢不下。
    可真的是这样吗?
    当你的王朝,国力雄厚,兵强马壮,政权基础稳定的时候,这样的海口,可任由你夸。没有人会说不。因为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半个不字,你一不高兴,他的脑袋就要搬家。
    可当你的王朝,疲软得如同煮熟了的面条,根本就挺不直的时候,你再这么想,可就是不识时务了。大凡为王者,总该知道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吧: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果这时你仍然口出狂言,心比天高,那就会闹出笑话。甚至是笑话,有时甚至是斯文扫地,脸面全无呀。
    “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
    周桓王,堂堂正正的一代天王,就曾闹出个千古笑料。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冲冠一怒,亲点王室主力部队,再征调陈、蔡、卫等组成的多国部队,浩浩汤汤地杀向中原腹地的郑国。想把他认为不听话的郑庄公捉拿归案,处以极刑。却哪知,不仅一败涂地,而且差点丧身于郑国神箭手祝聃的利箭之下。
    其实,让周桓王心烦意乱的,并不单单郑庄公一个人。还有一个,气得他恶向胆边生,怒从心底起。
    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熊通同志。
    熊通,何许人也?他闹出个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竟然让周王朝的天子,气得心口冒浓烟?
    熊通,不是偷闯王宫,将绿帽子送给周王的采花大盗。也不是手执洛阳铲,盗掘周家祖坟的盗墓贼。他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更是一位青史留名的枭雄
    不,枭雄一词,根本匹配他不了他对历史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说他是文治武功兼而得之的开国之王,才是名副其实。
    他,就是崛起于江汉流域,傲然耸立于南土的楚国第一代大王。
  楚,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大家都很熟悉。对于楚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大家也如同清查自家从祖辈开始起,就珍藏的宝贝一样,大葱伴豆腐----一清二楚。有些博学的朋友,可能比我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深刻。
楚庄王,问鼎周室,称霸中原;伍子胥,为报父仇,带领吴国大军,五战五捷,攻破郢都,鞭尸楚平王;楚怀王,身为六国联盟的秘书长,兼任疆域最为辽阔的楚国国王,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张仪,骗得团团转,竟然闹出了以区区六里土地,与齐国绝交的历史笑话,最后,再次上当受骗,被秦国扣留,老死异国他乡;春申君,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精心辅佐楚王数十年,最后却死如非命,命丧宫门;屈原,不仅留下了《九歌》、《九章》、《天问》、《离骚》等浪漫多姿的千古诗篇,而且还独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当他在流放湖南的途中,得知郢都被秦国攻占,故土沦陷,痛不欲生。但报国无门,绝望中,以自杀谢天下。
     历史这东西就是这么奇怪。有的人,活着的时候,统治者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其死地而后快。可当他真的受贬他方,含冤而死,那些高高在上,称孤道寡的人,却又要想方设法,将那些曾被他们打入冷宫,甚至送上断头台的人,树立为后世顶礼莫拜的对像。
二千多年前,屈原走途无路,悲情一跳,沉底烟波浩淼的汩罗江。之后,不知从什么朝代开始,更不知从何年开始,他的自杀之日,竟然演绎成了中华民族每年都要过的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永远纪念这位楚国历史上,悲情而传奇的人物。端午节,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后来不知怎么又流传到了韩国,并得到发扬光大。据说,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形式纷繁复杂,意味浓厚,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竟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消息传来,举国惊愕。端午节是我们的发明,为何版权却落到了外国人的手中?
     这应该怪谁,又能够怪谁?要怪,只能怪自己不懂知识产权。打起官司来,法院可是只认事实,不讲情面。国内商标类的审批原则,只要不是恶意申报,基本上按谁先注册,谁先提交申请,来办理的。法律无情呀!而联合国关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审批,自有它的规定。更何况,国内的法律管不了它。联合国虽然在美国的地盘上,美国的法律也是管不了它的。
     不过,善于较真的国人,并没有就此罢休。经过反复酝酿和认证,最后决定,由湖北省出面,以“端午节”为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为何要湖北出面?因为屈原的老家在湖北的秭归,且楚国崛起壮大于湖北的西北部。不久,传来消息,说申遗有可能成功,但愿湖北能够心想事成。
中韩两国之间,关于端午节发明权属争执的问题,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对技术革新有很强的探究精神,一旦鼓捣出了一个全无古人的好东东,你一定在最快的时间里,申请专利发明;如果你鏖战商海,一不小心,研制并生产出了畅销全国的专利产品,你也要以火箭般的速度,尽快申请好专利,这些专利,不仅仅是指产品的专利,还包括产品的名称,外观包装,独特而醒目的标志等等。要知道,商场就是战场,竞争激烈而残酷,稍有大意,竞争对手就会将你的胜利成果据为已有。
     由于自己行动迟缓,知识产权的保护意思不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例,可是举不枚举呀。
     扯远了,还是言归正传吧。
     对于楚国,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熟悉和了解。可是,我要是问你,楚国的国名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将如何回答?
     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许慎是如何说的吧。
     他在《说文解字》中告诉我们:“楚,丛木也。一名荆。”而《汉典》也说:“楚,形声。从林,疋( shū)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可见,楚的本意,其实就是一种树木的名称。
     中国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象形字。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来历。
     单从字形上来看,楚字的含义,就是一个人,奔走在丛林中。
     当然,也有人并不同意上面的观点。他说,楚,其实是指太阳从树丛中冉冉升起。他说这话,也是有根据的。他认为,在楚字的古体字中,上半部分,是由两个“木”字,合成的“林”字;而下半部分字型的意思,其实更象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要是你对照“楚”字的古体字,你或许也会被他说动哟!
     但是,不管如何解读,楚,都与树木有着不解之缘。
     当然,至于后来出现的楚楚动人,衣冠楚楚,等等,则是字面之外的引申意了,并不是我们所要考证和解读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简单地进行概括:楚国的国名,其实得名于国内广泛分布的一种绿色植物。
     从这个角度而言,楚国,其实就是个建立在丛林之上的国家。只是这个丛林,并不是潮湿多雨,四季都草长莺飞的热带丛林,而是地处北纬33度附近的温带丛林。这里的树木,基本上以落叶乔木为主,四季分明,夏炎冬寒。
  这个丛林,不在巫山,不在大别山,也不在南岭,更不在太行山或者是喜马拉雅,它却在荆山。
     荆山在哪?荆山在湖北省的西北部。地处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由于这个地方,在古代的时候,到处都生长着绵延无穷,茂密修长的荆条(一种灌木),所以被称之为荆山。
     可别小看这个荆呀,它虽然只是一种小小的灌木,可不得了呀。不仅荆山因它而得名,被大禹命名为“九州”之一的“荆州”,也因它而得名。古人说,“荆及衡阳维荆州”。夹在荆山与衡山之间的广大地域,就是荆州。
     由此可见,古时的荆州,与现在的荆州,含义是不相同的。古时的荆州,是个区域性的概称,而现在的荆州,却是个专称,专指荆州市。
     知道为什么在有的时候,楚国也叫荆国吧?道理就在这里:因为它建立荆山!由于楚国崛起壮大于湖北省,所以,湖北省自然就被之为“荆楚大地”。
     荆山的主峰,在湖北省保康县的中部,名叫聚龙山,海拔高度1852米。由于山的东南面有两条山梁,一个是沙土梁,一个是岩石梁,其形状看起来,真的像是两条龙在舞动。两条龙相聚,不就是聚龙山吗!古人的想象力多丰富呀。看来,这个地方真的有王者之气,难怪古代的楚国人会选择在此处安家。
     聚龙山的东南面,是宽广的谷地,西北则是巍峨陡峻的山崖。荆山一带不仅丛林十分茂密,而且是众多水域发源于此。山南,有长江的支流沮河、漳河的源头;山北,则有汉江的支流蛮河源出。独特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合人类居住。
     现在流传户外运动。一到双休,五一长假,国庆黄金周,驴友们就会结伴而行,以各种方式外出旅游,或露宿,或爬山,或看水,或观海……。我想,这个聚龙峰,也一定是个很好的去处。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发个英雄贴,广招志同道合的朋友,前去采风观景,亲自向那些意志坚定,顽强进取的楚国先人们进香献花。
  楚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最早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黄帝那儿。
     “黄帝被追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你就说楚国人的种子也是他播的?”总有人对这个观点不屑一顾,“吹吧,你就吹吧,凡正吹牛不犯法。”
     可牛皮真的不是用来吹的,火车也根本不是靠推的。说黄帝是楚国人的始祖,有真凭实据。
     空口无凭,举手见高低。你要说黄帝是全体楚国后裔的祖宗,得拿出经得起推敲的历史典故!
     呵呵,这个好说,真的好说。我随手就可以抓出一大把!
     司马迁,你认识吧?
     认识,一位长白胡子的老爷爷。因故受难,处以宫刑,被皇帝把JJ割了,像太监一样,成了个废人。
     呵呵,算你还懂点历史。那你知道他的畅销书吧?
     知道,不就是鼎鼎大名的《史记》吗。从汉朝初次印刷开始,就一直居于史学类书籍销售排行榜前列。
     呵呵,了解得还不少呢!
     过奖了!你说,只要读了几天书的人,谁不知道《史记》呀。司老先生虽然身受重刑,但他的心理素质好呀。出奇地好呀。要是别人,受了那样的大刑,早就挂梁上吊,或投河自尽了。可他不,他凭是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冷嘲热讽中顽强地活了下来。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矢志不渝,毫不气馁,凭是整出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史记》。有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不火都不行呀。
  司老先生不仅精神伟大,令人敬仰。更重要的是,他花毕生心血完成的这部恢宏巨著,成了后世研究历史的开山之作。以至于生世好多无法搞清楚的事情,在他的书上都可以找到答案?
    真的?那他在《史记》中是如何介绍楚国人的祖先的。
    呵呵,你的求知欲望,还是满强的哟。要是干任何事情,都有这种执着进取的精神,以后一定堪当大任。告诉你吧,司老先生是这样说的:“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什么东东呀,好老土,我不懂。真要讲,你用现代文讲吧。直观,明白,又好懂。
    叫你好好去读书,你却偏要跑去上网。网络上的火星文字,再生僻,再拗口,你都认得,这么简单的文言文,却读不通。
    这都哪跟哪些!现代是什么时候?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是网络时代。你再搞那些老得掉牙的文言文,再搞那些正儿八经的东东,是没人理你的!你去看看,为什么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火得不得了,为什么贾志刚的《说春秋》大受吹捧,为什么江湖闲乐生整出的《春秋的那些事儿》,他自称只是个山寨版,却也声名鹊起……。
    呵呵,你说得有道理。要说,咱们就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吧,就是多用点笔墨,也无所谓。反正现在是网络时代,写字靠电脑,多写几个字,无非就是多敲击几下键盘而已。
    说吧,说吧,别再多费口舍了,我们早就明白了你的意思了。不就是老土的白话文,古板的文言人没人看,你想用点轻松和泼的文字吗!我们赞成,我们举双手赞成。要是投票可以用脚的话,那我们把两只脚也用上。呵呵!
    哈哈,你这家伙够爽,够幽默,够哥们!那我就鸣锣开道,拍案开讲了。
  司马迁说,楚国最早的祖先,名字叫高阳。高阳是谁呢?高阳就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大名鼎鼎,光照万世。真正的远古时代的王中之王。
    别慌,还有更牛的。他的父亲,名字叫昌意。而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
    我一直不明白,司马迁在谈论楚国人的渊源之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楚国的老祖宗就是黄帝,而非要先说昌意,再向前倒推,然后又顺水向下,多复杂。或许是写文章的需要吧。古人常说,文贵曲。
    屈原,大家都熟悉,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他本身就是楚国王室后裔,又曾经在楚国的王宫中,担任过三闾大夫的官职,专门掌管楚国王室的族谱。他在《离骚》一文的开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我是远古时代的高阳大帝的后代。关于楚国源头的问题,他的话,应该很有说服力。
    从黄帝开始,经过昌意、高阳等同代人的发展,楚国先祖的接力棒,经过先后九次的传递,到了季连的手中。
    如果说,黄帝是楚国人最古老的远祖,季连就是楚国人的得姓始祖。
    季连的父亲,名字叫做陆终。母亲是从鬼方部落嫁过来的,名字叫女聩。
    陆终、女聩这对小夫妻,志同道合,情投意爱。
    作为男爷们,陆终的男人本钱可能超乎寻常。一般男人,一粒种子,只能够发一颗芽,结一颗果。他呢,一粒种子,竟然能够在老婆的肚子里裂变成为六粒。
    女聩,真正的生产大户呀。更牛!她的肚子,好像有特技功能,大得出奇。不仅能够容纳陆终不经意间播下的六粒种子,而且个个都是男胎。
    一胎怀上六个小老虎,奇迹呀!真是千古奇迹。要是能够转世,再次出生在前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她一定会获得“英雄母亲”的光荣称号。说不准,还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育大奖”呢!
    当时,好像还没有颁发奖状的习俗,也没有授予荣誉称号的规定。但是,女聩却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母亲。她和陆终所养育的六个儿子,个个神奇。他们各占一方,互为联络,通过长期的拚杀、奋战和搏斗,竟然成了六个部落的头领。这六个部落,又经过分分和和,和和分分,最后竟然演变成了八个部落。这八个部落既然都是亲戚,自然而然就会组合成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既然是联盟,总得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呀。你看,北约、华约、东盟、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不都有名字吗?
    用什么名字好呢?绞尽脑汁,想了又想,取了无数个,都不尽满意。最后,他们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爷爷。
    他们的爷爷是吴回。
    吴回在帝喾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长期担任“火正”的官职。专门掌握取火、用火、保管火等事务。功劳卓著,被称之为“祝融”。
    祝融这名字好呀,即好听,又有来头,还代表前辈显赫的官职,而且还是已故最高领袖帝喾亲自授与的,荣耀着呢!
    八个部落,联合组成的部落联盟,终于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祝融部落”!历史证明,他们当时的决策完全正确。知道嘛,这个名字从那时起,竟然一直叫到了现在。一个名称,用了几千年,堪称史上最牛名称。其中的八姓,自然而然也就被之为“祝融八姓”。
    陆终的六个儿子中,老六最小,出道最晚,但却最争气。
    因为他不仅能征善战,勇猛顽强,而且极具政治敏锐感和战略思维能力。他在成功地当选所在部落的头领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他认为,在夏启建立夏王朝后,他们要想在中原一带再有大的作为,可能性很小。要生存,发展,壮大,只有另辟蹊径,向夏王朝的外围发展。几经考察,几经权衡,他最终作出了历史上最为英明的决断:带领自己的部落由北向南,寻找新的乐土。
    远古时代,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近千年的时光,其实只是短短的一瞬。季连和他后来的无数代头领,带领楚国的先民们,从今天河南省的新郑一带出发,顺着禹县、叶县这条远古时代的“青铜器之路”,经过南阳盆地之后,逐步南迁到了淮水以南的汉水流域和荆山地区。
     一块良田,种出的口粮,只可供一万户的人口生活。现在,这个地方的人口,突然间猛然增加到了2万户,你完全可以想像出,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事。要是实在想不明白,就把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巴格斯坦的关系看一看。两个不同的民族,为了取得土地、水源、道路的控制权,已经打了超过一百年的大战,而且好像还没有结束的恋迹象。
     为了抵御从北方迁移过来的楚部落的侵袭,当地的土著部落宣称,要誓死保卫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要坚决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势力范围。每每碰到这种情况,谁也不愿意拱手向入侵者俯首称臣。抗日战争暴发的时候,蒋介石正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内战局面,为了捍卫民族权利,也不得不领导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与日本鬼子展开殊死搏斗。九十年代曾经红透全国的电影《台儿庄大战》,反映了其中的一个侧面。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
     反反复复的侵略与抵抗,攻击与防守,和谈与对杀,结盟与反叛,这些我们经常在电视连续剧中见到的场景,就是几千年前,楚国先民与南方土著部落关系的真实再现。
     最终的结果,也基本上千篇一律: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民族的整合,才能够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
     两者之间的融合,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换来了难得的和平与共。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宜居之地,两者之间融合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楚。
     不过,也有人称这个全新的民族为“荆”。还有一些人,则喜欢将两个字联在一起,称他们为“荆楚”。朋友,你现在明白了荆楚大地的说法是如何得来的吧。所以人们常说,人从书里怪。读史是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的。
     经过若干年的漫长发展,新出现荆楚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竟然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国家----楚国。并且一跃而成为南中国最强盛的国家。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是没有陆家老六的英明决策,楚国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
     老六功不可没呀!
     为了敬仰老六的丰功伟绩,让我们永远记得他的英名吧!
     他的名字,叫季连!
     如果说,楚国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那儿。那么,季连就是楚国真正的得姓始祖。
     先生,如果碰巧您是楚国的后裔,那就请您立马起立,对着他的名字,双手合十,虔诚地鞠躬作揖!因为,他是您N次方年前的祖宗,最正宗,最元老的祖宗!不带一点水份,不带一点杂质。

   莫看后世的楚王,名字前面个个都带有一个“熊”字。许多人都说他们姓熊。其实,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严格地讲,熊,不是楚王室的姓,只是楚王室的氏。
    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普及一下姓氏的基本常知。
    现在人一般将姓氏联在一起讲,姓和氏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但在上古的时候,姓和氏不完全相国,代表不同的两个意思。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氏,则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
    在古代,同一族姓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新的支派。每个支派,又开始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于是,就出现了“氏”。例如:商朝的祖先,姓“子”,后来,“子”姓又分成了殷、时、来、宋、空同等不同的“氏”;周朝的祖先,姓“姬”,后来又分成管、蔡、郕、霍等许多不同的“氏”;秦国的祖先姓“嬴”,后来又分成赵、梁、徐、江、黄、麋、秦等不同的“氏”……。
    简单地讲,“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那楚王室的子子孙孙们,他们到底姓什么呢?
     他们姓“芈”。
     好生僻的字。不会读。
     不会读?不要紧,捏着自己的鼻子,再蒙上嘴巴,然后学一学山羊是如何叫的,你自然而然就认得这个字了。
     对,芈,读“mǐ(米)”。芈,是楚国王室的姓。熊,则是楚国王室的氏。
     季连就是芈姓的得姓始祖。在姓氏研究上,《通志•氏族略》是一本很重要的史书。书中说:芈,是楚国的姓,凡是姓芈的人,都是季连的后代。所以,规范的讲,季连的全名,应该叫芈季连。
     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芈姓的人,凤毛麟角,微乎其微。除了开山始祖季连外,还有一个人,芈八子。
芈八子,其实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宣太后。很厉害的一个女人。她出生于楚国王室,嫁到秦国给秦惠王做妃子。秦昭襄王就是她的亲生儿子。秦武王跑到周王室去抖狠,想把九鼎中的一个大鼎举起来,显示他有灭周而代之的决心,最后却闹出了个千古笑话,被大鼎砸死。出不尽的洋相,掉不尽的味。后来,昭襄王即位,芈八子以太后的身份当朝掌政,统治秦国三十六年。她的弟弟,名叫芈戎,在秦国也权势显赫,被封为华阳君。
  楚国的姓氏,与中原各国的规定好像并不一样,很特别。虽然所有楚国人,都是由芈姓分化繁衍而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氏。但只有坐上了国君或楚王的宝座,才可以称熊氏,其他的人则不可以,如果其他人在自己名字前加熊,是要杀头的。比如,现在的楚王有几个儿子,因为没有继位,全部都可以称芈姓,等到楚王一死,其中一个儿子继位,就可以改为熊姓,而他的几个兄弟则必须继续用芈姓,不得改变。
     楚国王族虽然以芈为姓,但在先秦时代,对于男子则是称其氏而不言其姓。时间长了,芈姓自然而然也就淡出历史的视野。再经过发展,熊氏的家族又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派别和分支。那么,熊的地位上升,发展成为姓,由熊裂变而出现的新的分支的名称,则同时升格成为氏。
     水涨船高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两个是哥们,我虽然比你年青许多,但你有了孙儿,我的辈份自然也就升格为爷爷。
     后来的景氏,昭氏,伍氏,鬻氏,班氏,翠氏,成氏,屈氏,潘氏,荆氏等,都是由熊氏发展而来的。
    季连为什么姓芈,因为他的母亲女聩,是从鬼方部落嫁来的。据说鬼方部落,属于来自西方的羌部落集团。如果说蒙古是建立在马背上的民族,那么羌部落则是建立在羊背上的民族。羊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羊,就是他们的图腾。不是有句诗嘛,“羌笛何须怨杨柳”。据说,那里的人放羊时,要吹笛。笛声悠扬,羊儿既听话,又长得好,长得欢。哧哧,原来他们早就注意到了音乐的神奇妙用,不简单呀。
     幺儿子总是最为得宠的。季连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宠爱,跟母亲最亲近,恋母情绪也最浓。正是由于这层关系,当家大业大的陆家,开始闹腾着分家,几兄弟要各奔东西,独立去发展的时候,每个儿子都要取一个新的姓,季连与母亲痛哭流涕,为了以后能够经常怀念自己的老妈,他灵机一动,选择了与母亲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芈”字为姓。
     古时,有一本专门研究文字读音的书,叫做《集韵》。对于“芈姓”进行过解释。书中说:“芈姓,诸楚所出。芈,羊声也。母婢切,音弭。”一句话,不论今后走到哪,只要听到羊的叫声,他就会想念自己的妈妈。季连对母亲的深情厚意,真的是叫我们感动呀。要是生活在当代,一定能够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敬老模范”。
     根据各种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季连的儿子名叫附沮,附沮的儿子名叫穴熊。但穴熊之后,分别是哪些人在楚部落的主席台前就坐,哪些人在部落里面发号施令,就不得而知了。
这不能够怪楚国的先人们。因为,商王朝在甲骨上刻字的风俗习惯,还没有流行过来,即使流传过来了,由于后来的周王朝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们进行南征、打击,逼着他们不断的向南流窜,那有限的东西,早就遗失在了兵荒马乱的岁月风尘之中。这也不要怪楚国的先人们建立楚国后,没有著书立说。要知道,在楚国的宫庭里,也是设有史官的,也曾整理出版了一部名为《杌梼》的史书,据说发行量很大。但却被秦国点燃的一把大火全部烧毁了。所以,实在要怪,就怪秦始皇吧。怪他不该搞了那个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搞得司马迁老先生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也无话可说,无事可记。无可耐何之际,他长叹一声:“穴熊的儿子叫什么,孙子叫什么,之后的头领们又叫什么,我真的没有办法知道啊。这叫我如何能够清晰地记叙他们的传承关系呢?”
     秦始皇点燃的大火,不仅将当时的那些儒者们的尸体烧焦了,而且烧得汉朝的史学家眼泪流,你说,这火烧得有多大呀。一定比后来的项羽,烧阿房宫的那把火,还要大。
     当楚族先祖的传承关系,再次清晰起来的时候,历史即将再次进入改朝换代的新纪元。
    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岐山一带崛起的周国,在周文王的带领下,已经积聚起了足够强大的力量,将对腐败昏暗的商王朝发出至命的一击。
     当时的楚国先民,仍然以部落的形态,散居于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的丹江、淅水一带。由于长期受到商王朝的欺侮与压迫,楚国的先民们早已怒火中烧。听说周文王正广发英雄贴,到处招贤纳士,已过90高寿的楚部落头领鬻熊,不顾年老体衰,欣然前往。因足智多谋,与姜尚(姜子牙)等人,被周文王尊拜为师,共同辅佐周文王。
     牧野之战,周武王一举推毁商王朝,建立起西周王朝。周成王之时,周公东征三年,平服各地叛乱后,开始分封诸候,为自己的周王朝建立起众多的卫星国家。由于有了前面那段光荣的历史,周成王授与当时楚部落的头领熊绎(鬻熊的曾孙)子爵,命令他在大周王朝的南面建立自己的国家。
     至此,楚国终于告别游牧部落的形态,正式以国家的形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所以,我们说,熊绎,是楚国的开国之君!
     从熊绎正式建立楚国,到我们文中的主人公熊通,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呼风唤雨,与周王朝展开激烈对抗,楚国最高权力的接力棒,又传递了19次。
     为了便于大家对楚国的早期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很有必要对这期间的传承关系,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为了照顾到各方看官的利益,主要以罗列的形式进行介绍。
     已经知道这段历史,或者不想过多了解的朋友,可以直接翻页跳过;有兴趣的朋友,则可稍作停留,其实费不了您多少时间;无事可干,只是想看闲书,打发时间的,闲着总是闲着,不如多掌握一点资料,以便在下次与朋友吹牛、侃大山之用。
     多掌握一些历史资料、典故,其实是很有好处的。即可赢得“吹神们”的掌声和喝彩,还可获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光荣称号,多美!
     楚国早期国君世系
     鬻熊 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商王朝末年,鬻熊以九十高寿至周,任西伯昌(周文王)师。
     熊丽 鬻熊的儿子。始封睢山之间。
      熊狂 熊丽的儿子
     熊绎 前1042年--前1006年,熊狂的儿子。楚国开国之君。参加西周王朝在岐山举行的诸候大会,受封子爵,定都丹阳。
     熊艾 前1006年-前981年,熊绎的儿子。
      熊亶 前981年--前970年,熊艾的儿子。
      熊胜 前970年—不详,熊亶的儿子
      熊杨 熊胜的弟弟。
      熊渠 熊杨的儿子。生活在周夷王、周厉王两朝之时。兴兵伐庸、扬粤、鄂等三个国家或部落,后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公然反叛西周王朝。周厉王之时,自动去掉王位称号。
      熊挚 熊渠的第二个儿子,曾被熊渠封为鄂王。因哥哥伯霜已死,继立为君。后来,他的弟弟执疵用革命的暴力,夺去了他的权力。
      熊延 熊渠的第三个儿子,原名执疵,弑熊挚代立为君,改名为熊延。死于周厉王之时。
      熊勇 熊延的儿子。公元前848年,父亲熊延死,继位为君。执政期间,周王朝在公元前842年发生国人暴动。在位十年,于公元前838年去世。
      熊严 前任国君熊勇的弟弟。公元前838年(周共和四年),继位为君。在位十年。
      熊霜 在位六年。公元前828年,熊严卒,长子伯霜继立为君。同年,被国人赶走的周厉王死于逃难之地,儿子周宣王继立,原先摄位执政的周公共伯告老返乡。
     熊徇 公元前822年(周宣王六年),熊霜卒,三个弟弟仲雪、叔堪、季徇都争着要当国君。在残酷的火拚中,季徇取得胜利,杀死了仲雪,赶跑了叔堪,成功地夺得君位。根据楚国姓氏的规定,季徇立,自然就改名为熊徇。公元前821年—820年,逃跑的叔堪不甘寂寞,想以薳氏为内应,发动反攻,但无果而终。
    熊咢 公元前800年(周宣王二十八年),熊徇卒,其子熊咢继立,共在位九年。根据地下出土文物,此时的楚国可能又与周王室发生对抗,因为他的国君已经开始自称“公”。国家重点文物楚公逆镈就是明证。这件文物上的文字风格、用语、纪年方式等,都与中原各国基本相同。
      熊仪 熊仪是楚国春秋时代的第一位国君。公元前791年,熊咢卒,其子熊仪立。共在位26年,卒于公元前764年。熊仪所处时代,正好位于西周王朝灭亡,东周王朝兴起的时代。历史以公元前770年为限,进入到了列国开始争霸的春秋时代。因死后谥号“若敖”,后世习贯称他为若敖。
     熊坎 公元前764年,熊仪长子熊坎继位为君,在位只有7年的时间。后世以他的谥号,称其为“霄敖”。  
     熊眴 熊坎长子,在公元前758年继位为君,卒于公元前741年。后世以他的谥号,称其为“昐蝐”。
     熊通 公元前741年,昐蝐的长子继位为君,但昐蝐的弟弟熊通心中不服,突然发动政变,杀死亲侄,自立为君。熊通在分元前704年公然藐视周王朝,自称为王,即闻名天下的楚武王。
     注明:如果看了以上简介,激发了有些朋友考证的兴趣,还想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建议朋友们把《史记•楚世家》好好的读一读。由于篇幅所限,恕我不在转载。
     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那么多,性急的朋友们可能早就腻烦了。
     可是,既然要写楚国,就绝不能绕过,更不能够回避楚国的源头和早期历史。这好比我们爬山,要从这座山头,到对面的那座山头,不下到谷底,如何能够达到终点?

  江泽民博爱善良,对学生很仁慈,十分爱护学生!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请仔细阅读江泽民文选,第一卷,72页!

   第二章 显赫的家世
   在楚国,熊通虽然唯我独尊,说一不二。但仍然有人可以管管他。
   管他的人,不是他老婆邓曼,而是周天子桓王。
   他不是国君吗,为何还要受别人管?一些对古代国与国之间关系,并不是很了解的朋友,可能会问。
   他的确是国君,但他所在的国家,是周王朝所封。楚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就好比湖北省、河南,与中央的关系一样。如果把周王朝比作是一个联邦国家,如前苏联,楚就是一个共盟共和国,如当时的格鲁吉亚,吉尔吉斯坦等。
   不仅如此,他国君的称号,只有通过周天子的正式册封,才能够得到其他诸候国的承认。否则,就是非法的。如香港和澳门的特首,虽然经过选举产生,履行了一定的法律程序,但根据《特别法》的规定,两地的特首产生后,并不能够马上上任,还得到北京备案,还得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认命。否则,没人承认你。
再说,按照周王朝的等级制度,历任楚国国君,其实仅仅只是个子爵。在“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中,只列第四等。即使后来楚国自称为王,由于不曾得到周王朝的正式认可,所以在孔子所著的《春秋》中,楚王仍然总是被称之为“楚子”。也就是说,在周王朝的眼中,无论你楚国多么强大,版图多么辽阔,你因为是外姓人,永远也只能是个不入流的四类诸候国。你楚国的国君,充其量,也就是个官居倒数第二的封疆大吏。
   俗话说,吃了别人的嘴软,拿了别人的手软。楚国既然是周王朝所分封的卫星国家,不仅得年年向它进贡,纳贿,还得处处仰周朝的鼻息生活,惟命是从。这种关系就好比现在的伊拉克。其现任政权,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处死萨达姆后,一手操办的。伊拉克自然会视美国总统为太上皇。阿富汗也一样。
   既然如此,精明过人,聪慧伶俐的熊通,如何敢惹得周桓王不高兴?他难道不怕周桓王亲领大军,将他捉到洛阳,给办了?要知道,在周王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可是不少的。齐哀公,不就被周夷王给烹杀了吗?鲁废公,不也被率领诸候联军前来讨伐的周宣王给杀死了吗?
   呵呵,可别这么说。熊通他才不怕呢!他本来就是个敢想敢干,敢作敢为的人。更何况,他还有个特点,也可以说是性格优点:思维慎密,审时度势。
   既然铁了心,要撕破脸皮,向自己的老上司叫板,他早已成竹在胸。
   他不想再把国中的奇珍异宝,拱手送给周天子;也不想再把本土的绝色美女,送到周王朝的后宫去虚度光明,孤寂地老死在东都洛阳;他要摆脱周王朝对自己的控制和羁绊,带领自己的国人,走上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道路。
   当然,他还想扔掉周朝封给自己的那顶小小的乌纱帽,叫自己手下的能工巧匠,给自己打造一顶金灿灿的王冠。
   只要一看到周王朝授与自己的那顶小小的乌纱帽,他打心眼里就不舒坦。成色已旧,级别低微,根本匹配不了他的丰功伟绩,匹配不了他已经拥有的权势。
   通过自己的执着进取,顽强拚搏,他早已在江汉流域一带,鹤立鸡群,独霸一方。
   熊通心想,你周王朝自从沦陷了黄河以西的祖居之地,东迁至洛阳开始,已经国势日衰;直接控制的王室领土,也早已只是个弹丸之地,如何还管得了我这个本与你并不是一家的“南蛮子”。以你这样的条件,仍然挂着个王的封号,我早就是王中之王了。
  熊通正式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称王!我要与你周桓王平起平坐!
   手下的臣子要造反,要将自己控制的版图,从自己的手下分割出去,搞单干。他周桓王能不心烦意乱,大动肝火吗。拿现在的例子来说,东欧高加索地区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个自治共和国,要脱离格鲁吉亚的统治,寻求独立,格鲁吉亚的时任总统萨卡什维利(Mikhail Saakashvili)能够睡好安稳觉吗?这不,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力,他在2008年8月7日,也就是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的前一天,下令格军向南奥塞梯发起军事进攻,俄罗斯(南奥塞梯的靠山)与格鲁吉亚的紧张对峙和军事战争也由此展开。
   如果说,郑庄公是春秋初年,让周桓王斯文扫地的第一大头痛分子,那熊通就是当时的第一造反派。
   在周王室控制下的诸候国中,熊通首开谋求分裂,并要求称王的先河。
   熊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要打破常规,首开分裂之先?是团队精神不够,还是权力控制欲太强;是领导服从意思不强,还是他的领导太过弱智,无以赢得他的尊重?
   既然不甘周王之下,他又到底积累了那些本钱?为何早不单干,晚不单干,偏偏要选择在此时打出反叛的旗帜?
   要弄清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从他的身世说起,从他是如何以非法手段,得到楚国最高统治权说起。
   要深入剖析熊通的人格特征,详细解读他问鼎楚国最高权力之路,首先得从他人事档案中的简历开始。
   出生:约公元前760年左右
   卒年:公元前690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741年----公元前690年
   祖父:熊仪(谥号若敖)
   父亲:熊坎(谥号霄敖)
   哥哥:熊眴(谥号昐蝐)
   儿子:熊赀(楚文王)、子元(楚成王的国务院总理)
   工作简历:公元前741年,弑侄自立
   公元前738年,率军北伐,远征南阳盆地的申、吕等国
   公元前706年,下令第一次征伐随国
   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王。同年,举行沈鹿会盟,大会周边诸候国君
   公元前704年,第二次讨伐随国,速杞之战暴发。
   公元前703年,打败邓国,灭掉其南部的一个属国
   公元前701年,蒲骚之战,打败郧国为首的四国联军,与贰、轸结盟而还
   公元前700年,大败绞国,迫使其订下城下会盟
   公元前699年,讨伐罗国,遭受重挫。威杀莫敖屈暇
   公元前690年,第三次征伐随国,卒于军中。
   最敬佩的人:熊渠
   最牛 事:公元前704年,会盟诸候,自立为王
   最牛语录: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
   座 右 铭:王不加位,我自尊
   口 头 禅 :我是个蛮子,用不着受周王朝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牛,真是牛!爷爷是国君,老爸是国君,哥哥是国君,自己后来也成了国君。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君位、王位的传承,都是在自家人的手中,代代传递。父死子继,兄中弟及。除非家里出了个败家子,控制不了局面,被别家把天下给抢了去。
   其实,熊通原本与君位无缘。
   楚国君位的传承制度十分明确: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父亲死了,嫡长子继位;如果碰巧已逝的国君,没有儿子,才可以传位给已逝国君的弟弟。
   按照经上的规定。公元前758年,他父亲霄敖死后,他哥哥熊坎(昐蝐)接了班。公元前741年,他哥哥死后,哥哥的大儿子,在顾命大臣们的辅佐下,也成功地接了班,坐上了君位宝贝。
   权力交接异常平稳。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风平浪静。熊通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军事政变,不仅将君位从亲侄子的儿子,夺了过来,而且还残忍地砍下了他的头胪。
   熊通的君位,竟然是篡党夺权的产物。来得并不光彩!
   正因为如此,使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背负着“弑君自立”的骂名。
   但这些只能够在街头巷议中,才能够传播的叫骂,根本无损于他光辉而伟大的形象。
   是他开疆拓土,极大地壮大了楚国的版图;是他东征西讨,臣服了周边的国家或游牧民族;是他使全体楚国人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是他带领楚国人民摆脱了周王朝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熊通的篡党夺取,弑王自立,并不是一件应该口诛笔伐,大声声讨的坏事。相反,却是一件光照千秋的伟大壮举。
  要是没有他的出现,楚国会是个什么样子?
   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权,掌握在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的手中,国家会有多大的发展?
   熊通生于何时,史书并无记载。
   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人类漫长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该有多少独霸一方,显赫一世的国家,化成了缕缕青烟,随风而散,能够在今天的史书上,留下个国名,就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了。有许多甚至连国名都没有留下一个。
   远古时代,在我老家的地域之上,曾经活跃着一个较大的诸候国,风国。但要查阅风国的历史背景资料,无疑比登天还难。历尽千幸万苦,遍查各种典籍和工具书,我只在《天门县志》上找到了短短的一行文字:“天门,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尽此而已。一个国家,仅仅浓缩成为了一句话。可悲乎,可叹叹乎?但与那些名都没留下一个的,不知要幸运多少。
   国家都不一定能够留名史册,更何况只是一个人?把一个人的历史,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比,无疑于把一个墨水的分子,与一座庞大的国家读书馆的馆藏图书相比。更何况,不管以何种方式存储,资料总有被焚烧、毁坏、丢失的意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熊通真的是历史的幸运儿。他凭着自己的文治武功和丰功伟绩,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竟然做到了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要是地下有知,他定会欣慰地自语:吾此生足矣~。
   尽管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生年,但我们通过一些辅助材料,仍然可以管中窥豹。
  春秋战国之时,留名于史的重量级人物,虽然也大都没有记其生年,但却较为准确地记载了其驾崩去世之年,有的甚至精确到了具体的哪一天。简单地讲,就是利用一个人的死期,来推测一个与之相关联的人的生年。
   以死推生,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在史学界,确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大胆地作出一个结论:他应该出生在公元前760年左右。既然是推测,只能加上左右二字。
   何以见得?理由有三。
   其一,他的老爸熊坎(谥号霄敖),在当朝执政七年之后,在公元前758年驾鹤仙去,离开了人世。照道理,他应该出生在其老爸的卒年之前。最晚不晚于公元前758年。
   其二,昐蝐,是他的哥哥,在公元前758年即位为君,在公元前741年去世。一共在位17年。
   其三,昐蝐的儿子,也就是他自己的亲侄儿,在公元前741年即位后,他悍然发动军事政变,残忍地杀掉了亲侄,篡党夺权,当上了楚君。他既然有魄力发动军事政变,并获得成功,不可能只是个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小少年,而应是个年青有为,年富力强的青年才俊。
   其三,公元前690年,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领兵,第三次出征讨伐随国,不想却死在了半路之上。从公元前741年上台,到公元前690年去世,一共在位五十一年。
  熊通贵为一国之君,后来又在公元前704年自称为王,薪水高,待遇好,生活条件优越,还配有专门的保健医师,寿命自然应比普通人要高。如果假设他只活了70岁,则发动军事政变,武力夺权之时,正好20岁左右,附合我们的假定条件。由此推知,其出生之好,正好在公元前760年左右。
   熊通出生之时,古代中国,正好处于改朝换代的乱世。
   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古代中国已经发生了一场大的劫难。
   公元前770年,申国国君申候,联络一向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缯国,西方的游牧民族西戎,攻破西周王朝的首都镐京,天下陷入纷乱之中。
  申候,是申后的父亲,周幽王的岳父,他为何要组建三国联军,欲置自己的女婿于死地?
   原来幽王无道,亲小人,远贤臣,不理朝政。为了取悦褒姒,竟然废掉了申后的王位和伯服的太子之位。
   为了替女儿和外孙申冤,重新夺回王位和太子位,申候无以为计,只好出此下策。
   大敌入境,幽王慌忙下令点燃报警装置。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映天。
   只要烽火一起,定是周王有难。各国理应发兵救驾。然而,左等右等,却并没有一兵一卒前来援助。周边的诸候国,其实早就看到了四起的狼烟,却以为是幽王为了哄褒姒开心,如小屁孩一般,在玩家家。“千金买一笑,峰火戏诸候”的荒唐闹剧,早已让他失信于民。
   内无精兵良将,外无救援大军,落荒而逃的幽王,死在了西戎大军的乱刀之下。
   曾经被废除的太子伯服,在郑、卫、秦、晋等国的帮助下,成功复位。是为周平王。
   经过这次大的灾难,周平王不仅丢掉了河西的大片领土,而且原有的首都镐京,在西戎的屠刀之下,残破得已不成样子,无以修复,再加之西边战事吃紧,国无宁日,老百姓整天担惊受怕,平王不得不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作出了东迁的决定。
   虽然江山依然是老“姬”家的(周王朝的国姓姓姬),国家的名称,也仍然还是打着原来的老招牌----“周”。但此时的周王朝,与周文王、周武王等开拓者建立的周王朝,已绝然不同。原来的周王朝疆域辽阔,势力强大,号令诸候,一言九鼎。每每讨伐反叛者或外来入侵的少数民族之时,诸候各国,无不马首是瞩,争先恐后地开赴疆场。
   “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就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而自平王东迁洛阳起,版图大减,国势日衰,天子成了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
   天子无以号令诸候,礼乐征伐自然开始出自诸候。
   为了争夺霸权,立威天下,各路英雄豪杰打着“尊王攘夷”的名义,开始渐次登上历史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争霸权。
时代不同了,周王朝统治的区域已经大大缩水,老姬家的的地位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为了区分这两个绝然不同的时代,史学家们将平王之前的时代,称之为西周,平王之后的时代称之为东周。这好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红巾军起义前,元朝定都大都,一统中原,历史称之为元。后来,朱元墇攻占大都,建立起大明王朝,蒙古统治者虽然被赶出了中原,但其所建立的元朝,并没有彻底覆灭,而是仍然以“元”为国号,统治着并不狭小的蒙古草原。历史为了以示区分,将其后来的王朝,称之为“北元”。
   平王东迁,宣告了西周王朝的正式灭亡。历史开始进入到以诸候争霸,列国争强为主旋律的东周时代。
   如果说《三国演义》勾勒的是东汉灭亡之后,各路英雄豪杰逐鹿天下的历史画卷,那《东周列国志》,就是这个前有春秋五霸兴霸业,后有战国七雄争天下的时代的缩影。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熊通出生之时,正好是西周王朝已经灭亡,东周王朝刚刚开始建立的时候。
   虽然焚烧宫殿的大火早已扑灭,幽王与褒姒的尸骨,也早已腐为乱泥,但是,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却依然四处可见:
   镐京残破,无以居住,新近继位的周平王,只得东迁洛阳;西戎虽然兵败逃归,但周王朝的发祥地,却已经基本为其所占,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向东侵挠,搞得人心惶惶,就连秦国的开国之君秦襄公(因发兵救周,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得以位列诸候),也在公元前766年,被他们在战争中杀死了。
   与巨大的战争创伤,相绊而生的,是人们内心深处,那些痛楚得无以言表的心理伤害。
   房子烧了,财产没了,许许多多的亲人也死在了战火之中。那种心情,不就是杜甫在《春望》中所说的吗:“国破山河碎,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珠。
   那次战争,还给稍后建立的东周王朝,留下了一个很不好处理的后遗症——二王并立,国家分裂!
   当周平王(废太子宜臼)在秦、卫、郑、晋,申等国的拥立之下,继位为王的时候,虢公翰率领幽王手下的那帮没有死于国难的臣子,扶立另一个王子----余臣,继立为王。由于余臣的称王之地,位于携,所以,后世历史称其为“携王”。
   一个国家,一下子出现了两个国王,每个王的手下,都有一套国家机构;每个王的手下,都有众多的官员;每个王的手下,都有唯其马首是瞩的诸候……。这不就是自家人闹分裂,瞎掰吗?本来国土已经减少了快一半,再出现二个王,相互并存,势力怎么不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可是,平王和携王,谁也不愿意愿服输,谁也不愿意向对方归附。都说自己才是正统的王。要放下武器,撤销建制和番号的,应该是对方。
   二王并立,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征服不了谁。只好一直相持。
   最后的统一,要感谢晋文侯。
   每每关键的时候,总是晋国出马,帮周王解难。难怪晋国后来能够发展成为独霸北方的最大国。
   公元前760年,晋文候通过精心策划,终于成功地杀掉了携王。携王另立的中央政权,自然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当东周王朝,首次以统一的整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熊通,经过母亲的十月怀胎,也瓜熟蒂落,来到了人世间。
  无论是民间野史,还是官修正史,凡伟人出生,新王降世,总有各式各样的祥瑞出现。
   不是异香盈室,就是红光照堂,再不,就是天上打雷,神灵撞击窗棂。更有更为神奇的,要么说是蟠龙附身,绕梁不走;要么说是神灵附身,天子再生……。
   刘邦,在没显山露水前,只是街头的小混混,地痁流氓一个。后来,乱中取胜,开创了大汉王朝。一时间,有关他的生世,扑逆迷离。有人说,他母亲外出,天气突变,又是打雷,又是括风,又是下雨。他父亲担心不过,出外寻找。当他找到自己老婆的时候,吓得目登口呆。只见他老婆酣然入睡在一棵大树之下,而一条蛟龙却蟠附其身,上下云雨。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出道前,只是个到处要饭的和尚。可待他打下江山后,民间就有传言,说他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地,房中突现异光。以致于邻居认为他家失火了,都跑来相救。
   你见过某位妙龄女子,踩上一个巨大的脚印,立马中部崛起,怀孕待产的事吗?你见过某位妇人,效游之时,无意之间吃了一枚鸟蛋,就腹部膨胀,小生命开始蠕动其间的事吗?我没有见过,我相信你也没有见过。
   要是靠吃吃鸟蛋、踩踩脚印,女人都可以怀孕,那还有男人干什么?
   如果有人以传说为据,以史记上的相关记载为凭,非要说商王朝的先祖,是黑鸟蛋的后代;非要说周王朝的先祖,是那双大脚印的后代,我倒情愿相信,那是他们的妈妈,背着他们的老爸,偷偷地跑到效外,去会野汉子,结果整出了个野种。古时候的人,对于野合,一直都情有独衷。
   其实,以唯物论的观点看,所有的祥瑞,其实都是当事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刻意虚构的。其目的,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他是上天派来的,是上天或者神灵的化身。在信天命,重鬼神的时代,这是最好的舆论宣传工具。一句能够顶上千万言。我是神,是天,你们就要绝对的服从我,尊敬我,要唯我之命是从。
   熊通,出生于楚国的第一家庭,又是楚国霸业的开创者。他首开楚国人成功称王之先河。
   如此重量级的人物,在功成名就之时,不可能不被赋予种种神奇的传说。
  南方的楚国人,既浪漫,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创造出的虎坐立凤、虎座鸟架鼓等木雕工艺品,精妙绝伦,美伦美焕,令人叹为观止。我相信,重淫祀,敬鬼神的楚国人,一定为熊通的降生,编织过既浪漫神奇,又足以令人深信不矣的传说故事。
  有人说,熊通降生之时,惊雷震天,霞光万丈;也有人说,熊通降生之时,兰草吐蕊,满室馨香;但以我的观点来看,如果真的有祥瑞,那么,在熊通挣扎着告别温暖的娘胎,哗啦一声来到人世之间,猛然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候,在他家的院子内,一定会有一团熊通通的大火,自天而降。同时,还有一只大鸟自外而入,扑的一下,投身于烈火之中,瞬间又化身于一只光芒四射的神鸟。
  神鸟扑闪着巨大的翅膀,从大火之中,腾地崛起,直冲云霄。
  再也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能够比得上凤凰涅槃的故事更吸引楚国人。唯有以凤凰涅槃为祥瑞,才能够真正与熊通史无前例的光辉业绩相媲美。
  传说中,在遥远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风雨同舟,相亲相爱五百年。一天,他们突然集香木自焚,但却又从死灰中得到了重生,竟然成为辉煌永生的火凤凰。
  佛教中,教徒们总是将死而复生,称之为涅槃。凤凰自焚于烈火之中,并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自然就称之为凤凰涅盘。
  凤,本是楚人的化身,被楚国人虔诚地视为图腾。在某种意义上说,凤,其实就是楚国的代名词。
  熊通出生之时,一只火凤腾空而起,直冲云霄,不正代表了楚国人将在熊通的带领下,告别旧我,走向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新时代吗?
  孩子出生了,一定要他取个好名字。这是每个新生婴儿的父母,所共有的心愿。
  “艺由已立,名由人成”。 一个人的名字,单从表面上看,只是个专用除号,以示区分他人而已,似乎不能够决定人的命运。但实际上,姓名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它不仅铭刻着家族的文化观念,而且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意和殷切希望,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由于一个的姓名,总是对当事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形象、素质和品位,进而直接影响当事人的事业、婚姻、健康和人际关系。名字是家庭教育的起步,是父母对孩子人生前景的信息密码的锁定,是强化个人愿望或社会责任的“固化剂”。灌注了人生信念的名字,将规范、作用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下,一个人的名字,有时甚至可以决定当事人的前途和命运。
  比如,清朝末年,一个名叫王国钧的人,参加科举考试。殿试中,成绩相当优秀,本为一等,但名单报到慈禧太后那,却被太后下旨降为三等。原因令人啼笑皆非,他的名字与“亡国君”谐音,太不吉利。
  同样是参加科举考试,直隶人刘春霖,则因父母为他取了个好名字,竟然获得了老佛爷的特别恩宠。
  清代光绪三十年,刘春霖参加科考,名列进士三甲末等。名单报到慈禧那,太后一瞧,呵,好家伙,“春霖”不就是春雨绵绵之意吗!再加他的姓与“留”谐音,大受慈禧太后青睐。她认为,此人名字吉祥,符合自己恩泽永垂的心境,便下旨将刘春霖拨擢为甲等第一。
  因为名字取得好,刘春霖被破格提拔为清代最后一名状元。而王国钧只因为名字不合太后的意,纵使满腹经纶,才当大任,只能够做个教书先生,终老一生。
  看来,拥有一个好名字,真的可以纳福。如果名字没取好,煮熟的鸭子也有可能飞走呀。
  记得读书的时候,学校有个校医,名叫“段珍”。生病时,我们都不愿意找她打针。打着打着,要是把针,断在屁股里,如何是好?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是某支蓝球队,有个叫“吴言”的主力,人如其名——话不多,语言少。但常常一个眼神,身后的小女生一排排地倒下,杀伤力超级大。一日,篮球比赛,拥护者纷纷欲摇旗呐喊:“吴言,吴言,我爱你……。”正好有一外校仁兄坐在附近,大惑不解:“那不是吴道德吗?怎么,改名了?”只听一片肝肠寸断之声:“原来我们的王子叫‘吴道德’,可他怎么可以‘吴道德’呢?”先前万般钟情的偶像,瞬间竟然化作为“呕像””。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要是玫瑰花,不叫玫瑰花,而是叫其他的名字,一定不会如此受宠。
  知道吗,地处加勒比海域的天堂之岛,风景秀丽,被誉为人间天堂,慕名前往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可它以前的名字叫豪格岛。海还是那片海,岛还是那个岛,那时却一文不名,连鸟都不想朝那飞。人迹罕至。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中国时,第一任香港特首的名字,叫董建华。而第一任奥门特首的名字,叫何厚华。
  两个人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大中华的“华”字,难道仅仅是巧合?
  事后,有人这样开玩笑说,中华民族成功收复殖民地,行政长官的名字,要是不带个“华”字,怎么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正是因为名中有了“华”字,在选举投票中,得尽先机呀。
  无独有偶。首任驻港部队的领导,名字也是令人拍案叫绝。政委叫许德威,司令员叫刘镇武。两个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组合在一起,正好是威武二字。所以,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饶有趣味地向全世界宣告,两个人的名字合在一起,表示我军驻港部队,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这难道也是巧合?
  一个人的名字很重要。
  不仅人的姓名重要,一个企业的称谓、一个商店的招牌、一个商品的名称,都相当相当地重要。
  一个好的名字,能时时唤起人们美好的联想,给人以信心、自豪和企盼,使其拥有者得到鞭策和鼓励。一个佳名雅号,能给您增添力量,给您暗示引导,给您自信,助您成功。一个好的企业名称,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
  看来,为娃娃取名,的确是件很重要的工作。一个人的名字,要伴其一生一世,要被别人叫上好几十年呢,不重视行吗。
  娃娃的取名,往往是对父母智商的考验。当然,这方面的智商,与学历、文凭、门弟等,并不相关。
  水品高的,取出的名,那可真叫绝,既押韵,又好听,又好叫。而水品差的,所取的名,一叫,要么令人惊讶,要么引得满堂轰笑。更惨的,则往往会成为街头巷尾的笑料。
  还是举几个例吧,活跃一下气氛。有个人,名叫子腾,很好听的一个名,没什么错呀,可不巧的是,他居然姓“杜”。只要一叫,就是“肚子痛”。
  有位仁兄,曾对我说,他初中时的教导主任,那名可真个叫绝,叫“矫厚根”,与“脚后跟”不就是一模一样吗。
  大学的时候,有个美女,姓“尉迟”,复姓;名叫“月冰”,挺文雅的一个好名。可一旦将她的名和姓联在一起,问题就出起了,“浴池月饼”。没办法,我们的美女只好隐姓埋名,改为“尉冰”。
  姓名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呀!
  给自己的宝宝,起个好名子,使其名正言顺、事业有成、幸福快乐的过一生,是天下父母共有的心愿。
  熊通的父母,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一国之后,但也和常人一样,为了给新生的婴儿取个好名,辗转翻侧,绞尽脑汁。那时要有字典,定会被他们翻乱。要是也有网络,呵呵,他们也一定会去“百度”,或者“搜搜”。
  熊通的妈妈,虽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但其身份,却是十分明确。她是楚君新纳的妃子。不仅貌美,而且年青。用现在的话讲,秀色可餐。他的父亲熊坎,虽然贵为一国之主,却早已年老体衰。
  能够在晚年,再结出个秋黄瓜,实属不易。自然将这个最小的儿子,视为掌中宝。生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够给他足够的关爱。所以,对他的取名也更加重视。
  真是苦了这对老夫少妻,左合计,不成,右合计,还是不成。
  无数的方案被废除,无数的意念被淘汰。夫妻俩仍然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执着地求索在取名的大道上。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皇天是不会辜负苦心人的。只要你付出足够的努力,最终总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经过无数次的斟酌,楚国最有权势的这对老少配,最终达成了共识。
  他们给自己的宝宝,取名为“通”。
  由于楚王室姓芈,氏熊,所以,他完整的名称,应该叫芈熊通。
  然而,由于芈姓的典故和来历,早已是遥远的过去,不在为时人所用。即使是楚王室,也没有再用他作为姓的。熊,早已由氏,升格为姓。
  所以,这个新生的婴儿,真正的名字,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所熟悉的“熊通”。
  与现在人的口味一样,二千多年前的楚国人,似乎也对单名情有独衷。凡是楚国的一把手,不管是之前以国君相称,还是之后以国王相称,除了那个被秦始皇逮捕,小鸡般押到咸阳的末代楚王负刍,是个双名外,其余的基本上全是单名。
  熊通,多响亮的一个名字呀。
  通者,达也;通者,万事皆知也;通者,通观全局,善于谋划也。
  我相信,这个名字,至少包含了他父母三种方面的殷切期待:
  一是希望自己的国家,不再被中原各国围堵打压。希望自己的国家尽快摆脱对于中原的依附,能够在风云会际的国际舞台上,畅通无阻,自由通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是从经济上而言。政治上讲,就是政通人和,国富民强。
  二是希望自己的娃娃长大成人后,能够成为博古通今,内心通达,通情达理的智者。所谓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三是希望自己的娃娃,能够通晓为政之道,善于总揽全局。能够把事情整个地加以考虑,谋划, 从而成为楚国的管理奇才。
  除了以上三点,熊通的名字,其实还暗藏玄机!
  还记得吗,小家伙诞生之时,曾经出现了祥瑞:熊通通的烈火之中,一只涅槃的凤凰腾空而起,展翅飞翔……。
  或许,他的父母,正是从这团火中,才找到了取名的真正灵感。
  人们都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此话的确不假。
  只要功夫深,铁杵都可以磨成针。更何况是给自己可爱的小宝宝取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取名如此,干革命工作,更应该如此。
  熊通出生之时,春秋五霸,虽然还没有正式登场,但一些稍有名气的英雄豪杰,已经活跃其间。西戎之乱,让晋文候、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四个人,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
  要是没有以上四人,我国古代的历史要重写。不仅周家的江山,要被西戎抢去,而且也不可能出现后来的春秋五霸,更不会产生战国七雄。
  王都没有了,拿什么去号令天下?鸡毛是永远都不能当令箭的。
  实话讲,四位英雄豪杰的成名,首先得感谢那个该死的“周奸”----申候。
  申候,虽然招得来西戎,却管住西戎兵士的手和脚,这些匪性十足的野兽,烧杀抢,无恶不作。申候与西戎合作,原本只是为女儿、外孙出气,讨回公道,却那知西戎并没有按照试先的约定,见好就收,竟然放纵兵士,大肆屠城,不仅烧杀抢掠,胡作非为,而且杀死了幽王。他们占领周朝的伟大首都,好像不愿再回到自己的领地去过苦日子。
  引狼入室,室中焉得太平?
  申候痛苦地品尝着自己配制的苦酒。
  由于担心时局发展下去不可收拾,更担心自己像清朝末年的吴三桂,在历史上落下个引敌破国的千古罪人,申候只好暗中向离得近的诸候国写信。要求晋文候、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四人带兵入京。理由自然是二个字:勤王!
  毛泽东说,犯了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同志。
  由此看来,申候的确是个好同志。知道自己做错了,努力地想办法改。
  外有四国联军,内有申候接应,西戎的部队只得弃城而逃。慌乱之中,竟然忘记了带上最大的战利品----绝世美女褒姒。
  四人之中,以卫武公的年纪最大。别看卫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总是被动挨打,沦落为下三流之列的国家,而且出了无数个昏暗无能,做事荒唐的国君。如不仅勾搭父君宠妃、公然抢夺儿婿的卫宣公,爱鹤如命,死于犬戎之手的卫懿公等,但卫武公主政之时,却是异常强大,威振列国。要不,申候怎么会向卫武公求救呢。
  卫武公,姓姬,名和。在古代春秋战国时代众多的国君之中,他是少有的长寿者之一,大约出生于公元前853年,卒于公元前758年,竟然活了96岁。他于公元前812年就继位为君,执政生涯长达55年之久。他性情开朗,平易进人,善于广开言路,纳谏改过。在他的治理之下,卫国政通人和,百姓和集,国家强盛。西戎攻破镐京之时,他已经80多岁,依然亲自领兵,昼夜兼程,赶赴镐京勤王。由于功劳卓著,周平王不仅将其原有的候爵,提升为公爵,而且任命他王朝卿士,留在中央政府任职,辅佐平王治理国政。
  四个中,以晋文候的功劳最为显著。
   晋文候,是晋国的第十一任国君,姓姬,名仇。是周王的远房亲戚。按辈份来讲,他还是周平王的叔父呢?生于公元前805年,卒于公元前746年。从公元前780年即位,一共在位35年。
   晋文候也是一位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人。
   能堪当大任者,能够在危难时机,被他人倚重者,都是顶天立地的精英。凡政治精英,都有坚强的信念,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成功,决不收兵。晋文候问鼎晋宫之路,就是最好的诠释。
   晋文候本来就是晋穆侯的太子,应该继随国君之位。但他的叔叔殇,却在穆侯死后,抢先自立为君。姬仇只得隐忍出逃。通过四年的卧薪偿胆,最后他终于以武力,成功地推翻了殇叔的统治,夺回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君位。
   晋文公不仅攻打西戎有功,护送平王东迁有力,而且在公元前760年,杀掉了另立中央的携王,结束了周王室二王并立,政治分割的局面。生死存亡关头,晋文侯就像是周初的周公在世,成为王室再造的功臣。《国语•郑语》称:“文侯于是乎定天子。”《春秋左氏传》隐公六年:“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对晋文侯协助东迁的功德予以褒扬。
   鲜花和掌声,永远都属于成功者,属于大英雄。周平王兴奋之余,论功行赏。赏赐给晋文公一桶用黑黍做的神酒;二张大弓(一张是彤紅色的,一张是黑色的);二百支利箭(一百支彤紅色,一百支黑色);再加四匹骏马。不仅如此,而且还令自己手下的秘书(史官),将自己赏赐他的过程,专门写成《文候之命》一文,永久地留存于史册。
  图:晋文侯墓中出土的陪葬玉器
   熊通的孩提时代,国际社会的政治格局,波谲云诡,变幻无常。
   表面上看,在经历了西戎入侵,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这些暴风雨般的重大政治事件后,国际社会的政治较量,似乎已经达到了某种平衡,曾经波涛汹涌的激流,也似乎已经趋于风平浪静。
   然而,在平静的海面之下,暗流早已涌动其间。各种政治势力,各种军事力量,各路英雄豪杰,乘着东周王朝立足未稳,势力日下的机会,争先恐后地走上了积聚力量,开疆拓土的道路。
   政治家的嗅觉,总如猎犬般灵敏。他们早就从风已满楼的现象中,嗅到了即将到来的政治山雨。国际社会的生存法则告诉他们,弱肉强食,强者自立。为了不被后起之秀吞食、残杀、消灭,自己首先得快人一步,占有先机。只有自己雄起,才能够威慑他人,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旦落后,就要挨打,就有可能亡党亡国。
   在这方面,反映最为快捷,行动最为迅速的,做得最成功的是郑国。
   时任郑国国君郑武公(前770年——前744年在位),是平叛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战斗英雄。他的老爹郑桓公(公元前806年——公元前771年在位,周宣王的小儿子,周幽王的叔叔),死在了保卫周幽王的战争中。他闻知父亲死难的消息,星夜发兵,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共同击退犬戎。承接父亲原有官职,受封卿士,留在首都洛阳,担任周朝的中央政府官员。不久又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受赏了大片土地。
   郑武公的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为平王再造周家江山建有大功,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儿子郑庄王成为春秋初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后来成为楚武王的熊通一样,郑武公也是位善于紧抓历史机遇的人。在春秋初年,他出手之快,手段之狠,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前769年,距离平王东迁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灭掉了郐国(今新郑西北),二年后,又把东虢国(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给灭了。
   吞并了以上两个国家,他还不满足。又想将水草丰美,地阔民足的胡国(今郾城南)弄到手。可胡国是个强国呀,不仅兵强马壮,骠悍善战,而且时时提防着郑国的进攻。
   靠武力显然不能够得手。
   人一旦有了想法,要是不能够实现,就会寝食难安。
   如何是好呢?郑武公左思右想,最后订下奇计。
   他先派遣大臣,携带厚礼,前去胡国求亲,要把自己最美的女儿,嫁给胡君做妻。
   天下突然掉下个林妹妹,哪有不兴高采烈的。好,我马上修造一座金屋,来藏我的好娇娇。胡国国君欣然答应。
   可怜的胡君,他哪里知道,这其实只是敌人在无耐之中,使出的一条毒计。
   一边是公主出嫁,一边是国君新婚,两个国家都举行最高规格的婚庆仪式。
   与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相似,郑武公的和亲政策,换来了两国边境的相对安宁。
   胡国自从娶了美若天仙的郑国公主后,一直紧绷的心,开始慢慢松驰下来。他想,我们都已成亲家了,岳父总不至于攻打自己的女婿吧。
   其实,郑武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但是,郑武公并不是个心急的人。生活常识告诉他,心急吃不成热豆腐。政治常识告诉他,要出意不意,功其不备,必须让对手彻底放下警戒。想想看,为何二战时,日本要选择在周未的时候,去偷袭珍珠港。
   接下来,一场内藏杀机,外示柔和的大戏正式开场。
   郑武公召集文武百官,问:“寡人准备开疆拓土,扩大版图,你们说,我应该先打哪国呀?
   一个叫关其思的大夫,早就知道郑武公一直垂涎着富得流油的胡国,马上上奏:“可以先讨伐胡国。”
   “混蛋,胡国是我的女婿在当家,怎么能够讨伐?难度你想叫我女儿守寡不成?”郑武公一听,拍案大怒:“把他给老子拉出去,斩首示众!”
   可怜的关其思,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的确说出了领导的心里话,为什么反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关思其被杀的消息传到胡国,胡君感动得热泪盈眶,越发是信任自己的老丈人。因此彻底解除了戒备之心,不再提防郑国。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郑国突出奇兵,不费吹灰之力,将胡国占为已有。
   郑武公就是这么一个人,为了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竟然可以牺牲女儿的幸福和手下大臣的生命。虽然心狠手辣,但却极具自我牺牲精神。
   试问,当今时代,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有谁会如郑武公一样,毫不犹豫地以自己的家人作为赌注,来换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呢?
   正是因为极其牺牲精神,所以郑武公成了春秋早期名声最为显赫的诸候国国君。不久后,他先后灭掉了共国(今河南辉县西)、祭国(今郑州北部)、管国(今郑州东南)、邘国(今河南沁阳一带)、应国(今河南鲁山一带)等等国家,占据其地。
   在所有诸候国中,郑国受封最晚,但经过郑桓公,郑武公二代的治理,就一跃成为中原地区面积最广、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真是后起居上呀。
   武公的丰功伟绩,被史学家概述为四个字:“武公之略。”
   当郑国在中原一带大展拳脚的时候,西边的秦国也没有闲着,憋足了劲,正与西戎浴血奋战,展开生死博斗。
   秦国以前只是周王朝的附庸,他的头领在周幽王的时候,还只是挂了个“西垂大夫”的虚职。后来,由于勤王有功,在公元前771年,被周平王破格提拔为诸候,其头领的称号,也就立马由“西垂大夫”,改称为秦襄公(前777年 - 前766年在位)。
   平王东迁之时,用手指着西方,对秦襄公说,那儿就全部封给你了。意思是,你打到哪,哪就是你的国土。
   这其实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周王朝在西部的土地,包括他的发祥地周原、岐山等,已经基本上被西戎霸占殆尽。但秦襄公仍然很高兴,有了这张空头支票,就有了兴兵征讨,出师西伐的上方宝剑。就可做到师出有名。
   不仅是在那个时代,就是现代社会,师出有名,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否则,就会被他国指责为乱杀无孤。美国要发动海湾战争,攻打伊拉克,摧毁萨达姆政权,不也找了个借口吗,说他们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三十年代,日本悍然入侵中国,不也打了个所谓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吗。
   记住,无论什么时候,理由都很重要。无论是正义之战,还是非法入侵。
   有了周平王的上方宝剑,秦襄公濒濒西进,欲收复失地,扩张版图。
   然而,敌人太强大,也太狡猾,襄公虽然得到了一些应有的回报,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连他自己也在公元前766年的那场战斗中,牺牲于西戎的刀剑之下。
   他的儿子秦文公(前765年 - 前716年在位)即位后,牢记父亲教诲,不忘父亲遗志,继续在关中地区,与西戎等游牧民族,展开激烈交锋,终于在公元前762年,夺回了周王朝的发家地,岐山。
   岐山是周族人的故地,是当时古代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还有不少拥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秦国人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这里筑城,建立根据地,使原来落后的游牧经济变为较先进的农业经济。在秦文公当政的几十年间,秦国在军事上虽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但巩固了岐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发展了奴隶制经济,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世间纷乱,一些耐不住寂寞的英雄,开始显山露水,争露锋芒,但这些都不关熊通的事。
   因为,他只是个快乐的小屁孩。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小的孩子,连个愁的滋味,到底是么东西,都还不知道,哪里有闲心管得了阿富汗是否在打仗,伊拉克是否在搞连环爆炸。国际社会是否太平,世界上的头头脑脑们,是否又要开大会,都不是他们关心的事。他们的小脑袋里,只装着这样的信念:饿了,就去掀妈妈的衣裳,找奶喝;冷了,就跑到亲娘身边,要她给自己加毛衫;困了,就趴到床上去睡大觉。
   快乐的熊通,在乱世纷争的年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与普通人家的小孩相比,他的生活富足而奢华!
   那些穷小子们,有时甚至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而他却衣食无忧,大肆享乐。
   那些穷小子们,把食一顿饱饭,穿一次锦衣,作为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他却希望时不时坐上快车,跨上俊马,经常性地出国旅游,隔三差五就到周王朝的伟大首城,去吃吃山珍美味,喝喝北戎人酿制的奶酪。
   起点不同,人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
   当穷小子们,为生活计,或上山砍柴,或下河摸鱼、打虾,或跑到田野里放牛、打猪草的时候,他却唱着小曲,背着书包,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了接受教育的学堂。
   识字、读书,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一种特权。普通人家的小孩,根本不允许走进校门去读书。即使政策允许,他们的父母亲,也没有宽余的资金,去供他们买笔墨纸砚。再说,家中还喂了几头猪呢,柴米油盐的开支,就全靠它了!这几头猪的口粮,自然得家中的小孩到原野里去采摘呢。要读书,简直是白日做美梦,想都不要想。
   但熊通就不一样了,他出生于楚国最有权势的家庭。若大个楚国,都是他家的。凡市面上的东西,只要想要,他就可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即使市面上没有,只要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大小,不管厚薄,也不管贵与贱,他的父兄总有办法满足他的愿望。
   当然,他也有愿望落空的时候。水中月,镜中花,他是永远也得不到的。星星满天,却没有人能够帮他摘到其他的一颗。
   那些穷小子们,长大了,只能父承子业,或种地,或扛长工,或打短活,或替财主家当看门狗……。
   而熊通呢,自来到这个世界之日起,就注定了要过钟鸣鼎食的生活。
  别人呢,想走上老毕主持的星光大道,在聚光灯下,向全国人民唱唱歌,跳跳舞,需要通过无数环节的竞争和考核,而他呢,却可以直接晋级。因为,那条星光大道,就是直属他家的电视台投资修建的。走走自家的小路,还不是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走多久就多久。
   熊通是幸运的,幸运地出生在了楚国的第一家庭。
   这种幸运,不仅为他带来了终生的幸福与荣耀,更为他的将来,铺就了一条走向金碧辉煌的王宫道路。

  对楚史很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国纪元猎魔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