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出是一出的人会我想成为有钱人人吗?

原本去看《一出好戏》,是因为喜欢黄渤,电影结束以后我发现我错了。

我不应该因为黄渤而去看,而是应该因为,这部电影值得。

在剧情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时候,我有好次都有想离开的冲动,不是不好看,而是不敢看。

它就那么赤裸裸的那人性剥开给你看,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没办法,人性就是这么的现实,这么的残忍。

面对生死,每个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什么名利,欲望,金钱,在死亡面前全都幻化成了泡影,不存在了。

可即便如此,我们仍旧要守住做人的底线,人要没有了底线,就不能再称之为人。

所以后来,我险些看哭了,电影结束的时候,一场大火烧了整个大船,人们哭着,喊着,满眼都是绝望,殊不知,哭过绝望过以后,迎来的就是新生。

因为马进(黄渤饰演)守住了他做人的底线。

他知道告诉大家今晚会有船来,大家就真的都会得救,但是同时,这也意味着,回去以后的他,又要重新苟且,重新成为一个不被人尊重的弱者,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一个不值一提的芸芸众生。

世界没有毁灭,一切都像以前一样的荒诞,而被困在小岛上的他们,也不是人类的幸存者,他们没有重新建立新的世界,他们建立的,只是自己的内心。

只是让人笑的喜剧,不是真的喜剧,能让人笑着哭的,才是真的。因为我们的人生,本就是一个苦中作乐的过程。

人活着,没有谁是真的容易的。

为了让自己的不容易,看起来没有那么的露骨,人类发明了喜剧,一边笑着,一边哭着,笑着的是假象,哭着的是思考。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能够带给人启迪和反省,这一点,黄渤做到了,《一出好戏》做到了。

这部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但是去反映了人性的百种状态,谁都没有必要去装,每个人都是一样。

马进所在的公司,举办了一次团建,全体员工出海游玩。

在去团建之前,电视里一直在报道近期会有陨石降落,时间末日了,一切全都会不复存在。有了这个前提,在他们团建的船被巨浪冲翻以后,人们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几十个人,被冲到一个小岛上。

着急,痛苦,无奈,失望,到慢慢接受,努力生存,发生矛盾,再到最后团结起来,习惯岛上的生活,再到麻木,不再相信会得救的事实。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磨合的过程,也是人与自己的内心,磨合的过程。

在不同的人身上,你能看到不同的人性。

他们有的为了一条鱼,为了自己能够活命,不惜背叛自己的内心,跟人打的不可开交;有的人为了得到权利,制定一系列的生存规则;而有的人,没有自己的想法,谁能让自己活下来,就跟着谁混。

在这样一个生与死的矛盾下,把人彻底的分为了两类:

一类是保守派,也是现实派,他们不敢去冒险,能够活着就够了;而另一类是激进派,也是冒险派,他们不甘心这样苟且下去,相信人生还会有新的可能性,所以不断的寻找希望。

人的格局,决定结局,在这样的选择面前,其实你已经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太阳看多了会伤害眼睛,人心看透了,会让你怀疑生而为人的意义。

一个公司的人,原本是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的好同事,在被困在一个看似没有任何生还希望的小岛上之后,一切的身份,地位,名利,欲望,金钱等等全部都不存在了。

大家平起平坐,外面的世界没有了,新的世界要靠这一群幸存者重新过in建议,这个时候,谁有本事让大家活命,谁就是王。

于是,人所有的贪婪,自私和虚荣,全部都显现出来了。

只是很感谢导演,守住了我们作为人类的底线。

马进和弟弟马小兴《张艺兴饰演》,知道每隔12天就会有一艘船驶来,这艘船可以救大家的命,但是大家得救了,回去了,他们就会重新变成一个任人欺凌的小人物,在这里所有的威严和地位都不存在了。

于是,他们决定自己走,让所有人都死在这里,并且设计让公司的张总(于和伟饰演)写下和录下“遗言”,名下所有的财产都归二人所有。

张总写了“遗言”,但是马进却哭了。

他觉得自己做的太过了,特别是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姗姗《舒淇饰演》的时候,他不禁号啕大哭。

在这个岛上满足了自己所有的虚荣,自己成为了“领导者”,获得了大家的尊重,但是这不是真的。

只有回到那个现实的世界里去,做回那个不起眼,但是却一心向善的小人物,才是真的。

他们的计划没有施行,他最终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一把火烧了大家赖以生存的大船,告诉大家船今晚会来,我们都会得救,并且把张总的“遗言”,一把火烧成了灰烬。

烧的不只是遗言,更是自己的恶念。

马进是一个小人物,在电影一开头他说一句:“有钱人永远都是有钱人,穷人永远都是穷人”。

这句话为他后来的种种举动,做了铺垫。

他在出去团建的时候,发现自己中了六千万,还没来得及高兴,船就翻了。

兑奖的时间只有90天,而他为了得到这六千万,不惜让自己的弟弟陪着自己去“送死”,他们试图划船逃走,但是最终失败。

这90天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在努力,这个时候的马进尚且没有走出自己以前生活的阴影,他觉得只有要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有钱才能被人尊重,有钱才能有勇气跟自己喜欢的女孩说一声我喜欢你。

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比钱还要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真心。

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没有独自逃走,他救了所有人,同时也救了自己。

其实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马进呢?

我们都很平凡,很普通,我们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只能苟且生存。一路跌跌撞撞,遍体鳞伤,但是却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梦想。

也曾嫉妒过,怀疑过,抱怨过,觉得自己的命真不好,人跟人之间真的很不公平。

也曾想象过自己能够一夜暴富,想着去走一些捷径,反正不管过程怎样,只要做到了,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能真的变得很牛逼,很成功。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违背自己的良心,失去做人的底线,即便是你真的拥有了金钱,名利,地位,也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本心,这样的你,即便是再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我们活着,不只是为了有钱,还是为了找到自己,然后成为自己,我们是没有钱,但不代表我们很穷。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真情,比如良知,比如初心。

小人物又怎样,小人物没有钱,但是活的足够真诚且坦荡,要知道,这本身就已经很值得尊重了。

最后,想说一句:黄渤,谢谢你。

谢谢你们带给我们一部这么好的电影,谢谢你把人性剥开,然后又守住了底线。我们都很平凡,但是我们知道了,平凡的可贵。

时间: 15:48 来源:未知 作者: 阅读:次

  在漫威宇宙中很多英雄不是天生具有神力,或者具有特异功能。他们是靠着继承先辈创业留下的庞大家产,凭借财力铸造属于自己的专属超级英雄设备。就如同隔壁DC宇宙中的蝙蝠侠,继承了传承几辈人的家业,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当闪电侠问起韦伯少爷你的超能力是什么的时候,韦伯只是清淡的回复:“我的超能力是有钱”。多么任性的回答。二代黄蜂女霍普是一代蚁人的女儿。一代蚁人皮姆博士本来是一个科学家,他是斯塔克工业一名重要的科研工作者,为斯塔克工业设计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机缘巧合,他发现了一种能随意改变粒子间距的粒子,他把它命名为“皮姆粒子”。但是他觉得这种粒子制作出来的装备会给世界和平带来沉重的打击,所以他不愿意公开,直到他发现斯塔克集团的高层有意复制他的粒子公式,遍毅然离开斯塔克工业并且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皮姆科技”。新公司在他的技术支持下风生水起,直到他的女儿二代黄蜂女和他的徒弟克劳斯联合把他踢出董事会。白皇后艾玛出生在一个大资本家家庭,家族产业巨大。幼年的她虽然养尊处优,但是家庭变故巨大,给她带来很大的心灵创伤。成年后的她性情大变,完全掌控自己的超能力之后的白皇后,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变种人事业。她是地狱火俱乐部的老板娘,还是家族产业继承人。另外她创办了变种人预科学校,自任校长。长期以来都和隔壁的X-men“泽维尔天才学院”对着干。超高颜值的她可谓富贵多金,就连她的超能力都体现着她的富贵本命,她可以把身体变成砖石形态。“X教授”查尔斯的亲生父亲是一个高端科研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并且拥有泽维尔家族的庞大产业。查尔斯父亲布莱恩死在一次实验事故中,此后年幼的查尔斯就继承了所有的家产。查尔斯16岁就获得了四五个名校的博士学位,之后又担任牛津的副教授。成年后有感于变种人世代的到来将会严重影响世界的秩序,他决定成立一个辅导变种人建立一个正面积极世界观的学校“泽维尔天才学院”。运营这个集合各种变种人的天才学院,和建立脑波搜索机Cereboro这些都是一般有钱人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查尔斯家族的产业是非常可观的。作为超级英雄里最有钱也最高调的一位,托尼?斯塔克想必每一位漫威迷都相当的熟悉了。和其他有钱的富二代超级英雄一样他也是个天才,年幼的他就获得了很多名校的电子电器自动化专业的硕士学位。后来他还继承了斯塔克工业。钢铁侠靠着家族的庞大资金和军工产业支持,为自己制作了一款专属的战衣,从此成为了一个拥有“钢铁侠”称号的男人。斯塔克工业是一个老牌的武器生产商,它和美国的以及神盾局等一系列的国家安全单位都有合作。它的武器制作和销售在全世界都是举足轻重的。电影总我们看到的钢铁侠奢靡的贵族生活,以及宏伟壮观的斯塔克大厦都能彰显出这位超级英雄的有钱人身份。前面说的那些超级英雄都是有钱的资本家,出身也都是资本主也社会,而黑豹就不一样了。黑豹来自非洲一个神秘的国度“瓦坎达”,并且黑豹是这个帝国的国王。 要说起非洲我们第一印象就是贫穷落后,但是这个“瓦坎达”就不同了。他们用全世界最尖端的科技以及全世界最稀有的金属矿物――振金。作为瓦坎达的国王,整个瓦坎达都是黑豹的,这价值不菲的振金折算成资产,恐怕没有人能比他更有钱了。所以说黑豹绝对是MCU中资本最雄厚的超级英雄。

题图:曹德旺在他捐资修建的崇恩禅寺大雄宝殿内。佛教六度之忍辱、布施、精进、持戒、般若、禅定,也是这位“玻璃大王”的人生信条。本文来自 ,作者:仲伟志,原文标题:《曹德旺:一棵大树的养成》。

1946 年,曹德旺出生在上海。如果不是赶上时代的大变动,小时候的曹德旺,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富二代”。

如果是那样,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首善”和“中国玻璃大王”了。

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福建福清高山镇曹厝村人。福清位于福建东部沿海、福州南翼,自古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是林则徐的祖籍地。由于地少人多,福清人也素有远渡重洋寻找出路的习惯,是中国著名侨乡。

他的家族在高山镇里算是望族。他的曾祖父曹公旺就曾是福清的首富。但是曾祖父努力积攒下的家业,到他的爷爷一辈逐渐衰微,直至破落。

他的父亲曹河仁,年轻时随着曹德旺的舅公到了日本。曹德旺的舅公在日本开布店,但是他没有把曹河仁留在自己的店中,而是介绍到一家日本人开的布店中当学徒。学徒第一年,做的就是挑水、煮饭、倒马桶等杂活儿,吃的则是布店老板一家的剩饭剩菜。到了晚上,布店老板要求他对着镜子练习走路、微笑、鞠躬,以及说话的口型,一直练到满意为止。

学徒第二年,布店老板让曹河仁挑着货担下乡叫卖。学徒第三年,曹河仁才回到店里,学习怎么站在柜台内接待客人、进货出货。三年期满,店老板告诉曹河仁:“我教给你的,你都已经学会了,现在你可以离开我的店,去开自己的店了。”

父亲经常对曹德旺说,自己的前半生,非常感谢那位日本布店老板的良苦用心,“他第一年是炼我身骨,第二年教我吃苦,第三年才授我真技。”父亲后来跟曹德旺讲起生意经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与他的学徒生涯是分不开的。

很多年之后,我对曹德旺讲述的这段往事印象深刻。我相信,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曹德旺的父亲,而且也在曹德旺的心中挖了一个很深的树坑,埋下了一棵新鲜的树苗,那是曹家未来的一个丰功伟绩。

我曾在日本走访过包括丰田在内的几家著名企业。日本商人有关未来最常见的比喻,就是树木。比如《日本公司》漫画书上的那位主角工成,就将转包商和供应商比做企业的根须,支持着巨木的成长。树根向树干聚集,而树枝却向外扩张,这又成为企业发展的最佳隐喻。

与中国的大陆+稻谷式文化不同,日本是海岛+森林文化的混合体。日本之树的生长,要比大陆上的植物遭遇更多的挑战,而且树的生长是缓慢的,要几十年才能成材。所以,曹德旺父亲遇到的那位日本店老板,其实也是一个种树的人,而种树是与永恒有关的事情,要做时间的朋友,要有恒心和耐心。

离开日本人的布店,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进了曹德旺的舅公开的布店当店员。1936年,曹德旺的奶奶要曹河仁回家成亲。曹河仁回到高山成了亲,一年后启程再去日本,但在经过上海时,卢沟桥事变爆发,他改变了去日本的想法,留在了上海。留在日本的曹德旺舅公,就把曹德旺父亲在日本赚到的十万日元都汇了回来。

那是一笔巨款。按当时的汇率,日元比美元更高。曹河仁由此成为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里的有钱人。由于钱足够多,他什么项目都做,也开了夜总会。后来,他还成为著名的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之一。

1947 年,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上海很多人都举家搬迁,或去美国,或去香港,或去台湾。曹德旺父母决定搬回福清高山。父亲买了一艘机动铁壳船装载所有家产。一家六口则坐客轮回福建。他原本希望把东西运回高山后,还可以将船租给别人搞运输。但是在客轮抵达马尾多日后,货船迟迟没有靠岸。后来才知道,那艘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了。

曹德旺的母亲陈惠珍,福清高山洋门村人,论身份,她是地主家的千金。出嫁时,她的父亲给了很多陪嫁。她将这些陪嫁都换成了可随身携带的细软。回到高山后,她把细软变卖成钱,买了一块宅基地,盖了一幢二层小楼。正当盖房工程仅剩铺瓦片的时候,国民党军队第 74 师溃败经过高山,到处抓壮丁,就抓走了正在他们家屋顶铺瓦片的工人。

虽然这些被抓走的壮丁后来又偷跑回来了,但从他们被抓走的第一天起,他们的家人就一直在曹德旺家里哭闹,要求曹德旺的父母赔人赔钱。曹河仁不堪其扰,就又回到上海。他自幼离家学习经商,不会耕田种地,也许只有回到上海经商,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曹河仁离开高山后,家里住进了“三反”工作队。有一天,村里人又到曹德旺家里闹事,工作队看见了,便询问曹德旺的母亲。母亲告知原委,工作队长认为应该主持正义,就把来闹事的人抓了起来,准备严加处理。最后是曹德旺母亲代为求情,整个事件才算过去。

但是对于曹德旺的母亲来说,接下来的生活更为艰难。大江大海,兵荒马乱,曹德旺父亲在上海所挣的钱,无法如期寄到家中。为了养活身边 6 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曹德旺的母亲当掉了最后的首饰,买了十几亩地,请曹德旺的舅舅帮忙耕种。高山土地贫瘠,大多只能种些红薯、花生、青菜之类,根本不能解决全家的口粮问题,所以曹德旺他们总是忍饥挨饿,通常只是每天两餐,而两餐也只是些汤汤水水。

饿极了,孩子们会叫。这时候,曹德旺的母亲就把他们兄弟姐妹集中到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吹口琴,唱歌,做游戏。曹德旺说,他记得母亲总是交代他们,千万不能告诉别人自己家只吃两餐,“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曹德旺他们穿的衣服,母亲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破了,会坐在灯下认真缝补,尽可能不让补丁贴在外面,而是藏起来,缝补在内里。虽然在农村,但家里总是一尘不染,这应该是母亲在上海居住时养成的习惯。他们家的木楼梯和木地板,都被擦洗得发白。曹德旺记忆最深的是,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重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还有一句话是:“要做到穷要穷得清,富要富得明。”

曹德旺有早起的习惯。我见到他时,也是一个早晨,在福耀集团总部。厂区不远的石竹山,还掩藏在大片的晨雾中。

这个早起的习惯,是他少年时随父亲做水果生意落下的。

由于家贫,也加上生性调皮,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不能读书,母亲就从队里牵了一头牛回来,14 岁的曹德旺成了生产队里的放牛娃。

当时,曹德旺的父亲已经从上海回到了高山。父亲不会务农,但他毕竟是从日本回来、在上海从过商的人,他知道可以通过小商小贩这样的经营活动,给家庭带来一点微薄经济收入。他就用从上海骑回来的自行车作为运输工具,从福州买些香烟运到高山去卖,从中赚取差价贴补家用。

那时候是不允许自由买卖商品的,一旦被抓到,就会以投机倒把论处,轻者没收,重者收押,游街示众。

15 岁那年,曹德旺开始跟着父亲做起了买卖。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算大也不算小,在那时,即使城里的孩子,15 岁也有参加工作的了。不过,曹德旺个子小,虽然 15 岁了,但看上去还是个孩子,所以没有人会检查他的书包。他先是跟父亲一起跑了两趟福州,每趟进货 30 斤左右,100 多公里,来回三天。第三次,他就一个人骑单车往返福州与高山之间了。他和父亲的商业分工是:他负责进货,父亲负责销售。

那时,前往福州的道路很原始,崎岖坎坷,其中艰辛自不待言。

后来他们改做水果生意。曹德旺需要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冬天顶着寒风,夏日冒着酷暑,骑车到福清县城,在天蒙蒙亮时批好水果,囫囵吃点东西,然后载着水果骑回高山。到了高山,通常已是下午三点左右,和父亲一起卖水果,卖完之后天就黑了。回家吃晚饭,要在晚上七点半之后,吃完就得睡,因为第二天凌晨两点,母亲就会坐在床前,不断地喊着推着正在酣睡的曹德旺,叫他起床。

直到现在,他的眼前都时常闪过母亲喊他起床的那一幕,一边喊一边抹着止不住的眼泪,“德旺,起床了。”

如此辛苦赚钱,一天下来,大概有 3 元左右的利润。

和水果相比较,烟丝的利润要高出很多。水果生意做了三四年,曹德旺的父亲又做起了烟丝生意。不到一年,父亲被当地的工商局抓了一个现行,烟丝被没收,“自行车也被牵了去”。

这一事件激发了曹德旺外出闯天下的决心。

他在逐渐长大,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几年磨砺,也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在他看来,父亲虽然聪明,也会做生意,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而且政府不认可、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他还年轻,他不想重走父亲的老路。他认为,要想在这个世道安身立命,必须做政府允许做的事,当然,也要是能够赚更多钱的生意。

但是在很多年之后,曹德旺终于认识到那段艰苦岁月的真正价值。

他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他的父亲。他的很多人生感悟,也来自于父亲的启蒙。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在于看了多少书,关键要看做了什么事,以及怎么做事。他父亲对商业的理解,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商业的定义。在他的父亲心中,做生意,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一个人的道德与诚信,是成功的永恒基石。即便只是做小本生意,即便政府不认可、不支持,你也要正心正念;而如果是做大生意,如果有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你更要正心正念,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父亲问过他:“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

“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他掰着手指,有那么多心吗?

“当然有。”父亲说,“但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

“以后我的确知道了。随着我事业的发展,我能数出来的心,已经不是一双手能够容得下的了。”很多年之后,曹德旺在他的自传体著作《心若菩提》中这样写道。

1968 年,曹德旺结婚了,他把妻子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开始自己独闯天下。

他种过白木耳,当过厨师,修过自行车,做过果苗销售员,尝遍底层生活艰辛。1976 年,他参与筹建福清市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起了采购员。1983 年,他承包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1986 年,他开始涉足汽车维修玻璃,此后不久,他们用自己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打破了日本汽车玻璃对中国市场的垄断。1987 年,他建立了福建耀华汽车玻璃公司。

这个福建耀华汽车玻璃公司,就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前身。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已经知道很多了。福耀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曹德旺也成为了名震天下的玻璃大王。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没送过一盒月饼”;他是行大善的佛教徒,从 1983 年第一次捐款至今,累计个人捐款已超过 110 亿元人民币。2009 年,他从全球 43 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中脱颖而出,荣膺“安永全球企业家 2009 大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个华人得主。2016 年,他获颁全球玻璃行业最高奖项——金凤凰奖,评委会称,“曹德旺带领的福耀集团改变了世界汽车玻璃行业的格局”。

他自己的总结是,“这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一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玻璃。”

这两年,他多次呼吁减轻企业税负,引起社会诸多共鸣。当然,也有很多人断章取义曲解他的意思。但他似乎不太善于保护自己,对于减税这个问题,你若问,他还是会坦诚回答。他胆子大、敢直言,这是出了名的。他认为自己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社会的事情,对国家更不要讲了。在他看来,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他是为了国家好去提的意见,而不是为了它不好去提意见,因此他也没有什么思想负担。

当然也没有什么人敢来批评他。他也没有什么压力。

而我一直关心的是,这样一位潜心制造、笃定专一的企业家,他的发展观是如何塑造的?这样一位矜贫救厄、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他的财富观是如何形成的?这样一个早早就体验到现实残酷的穷孩子,是什么支撑他没有迷失在对财富和权力的攫取当中?

有人告诉我,曹家四代信佛,曹德旺也是一位佛教徒,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烧香念佛,很多人都在修心之路上耕耘,当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利益冲突,那么不管在修行路上学到了什么,现实利益还是会击败他们内心的善,他们仍会变成自私甚至作恶的人。很多人学佛,他不是信,而是用。这样的人,在这个纷乱的社会中必然时刻面临两难的选择,也自然容易陷入到作恶的泥淖。

那么我们应该信什么?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没有学佛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曹德旺说:“要信他,要相信别人,要相信天的存在。你对谁都不相信,那么你的心肯定是非常丑恶的。如果你对谁都不相信,也必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更愿意与大家分享曹德旺小时候所受到的家教。一个人最初的精神密码,一定来自于他眼睛里反射出来的世界。在那个小商小贩还被视为犯罪的岁月里,他的父亲仍然教育他用心做事;在那个饭都吃不饱、衣服补丁要打到里三层外三层的岁月里,他的母亲仍然教育他“穷要穷得清,富要富得明”。毫无疑问,他们在艰苦岁月里所抱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曹德旺的一生有着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家教不是宗教,但在很多时候,它的法力可以胜过任何宗教。

那才是他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思想资源。那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从未彻底熄灭过的精神的烛火。

而经商与种树一样,要做时间的朋友,要有恒心和耐心——这一来自日本布店老板的启蒙,经过两代人的传递,最终也汇入了灌溉福耀这颗大树的神秘涌泉。

2010 年,曹德旺捐资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2011 年 5 月 5 日,在河仁慈善基金会成立大会上,曹德旺先生与其妻子陈凤英女士,宣布向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赠所持福耀集团 3 亿股股权,总价值 /article/265151.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虎嗅App猛嗅创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成为有钱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