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碟中谍最经典的音乐5 1小时44分22秒黑人用的手机铃声

原标题:《碟中谍7》“中文剧本”在此!

《碟中谍6:全面瓦解》今日上映。

尽管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市场上特工电影层出不穷,竞争激烈,但《碟中谍》系列仍然可称为特工电影当中的王者,此前五部不仅是世界上最卖座的电影,同时也稳定保持着高口碑,能够多年保持双赢的系列电影,这年头也不多见了。

《碟中谍6》的上映,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片享受,但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创作者而言,除了接受此系列影片的“冲击”,更应该思考的问题则是如何像它一样强,或者说比它更强。

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尝试总结和分析了《碟中谍》系列的成功模版,并将其翻译出来,在破解其成功秘密之外,也希望给业内人士提供一份经验参考。

大小任务结合设置反转,

世界通用的经典故事模版

强剧情、快节奏是《碟中谍》系列好看的关键因素之一,故事好,也正是一部乃至一个系列电影在市场长久立足的根本。

那么,《碟中谍》系列故事的成功究竟有无规律可循呢?我们先来简单回顾此前五部的剧情内容。

《碟中谍》讲述“不可能的任务情报署(IMF)”的特工们在完成一次任务时遭遇埋伏,男主角伊森·亨特失去大部分组员并被孤立,伊森不仅失去组织信任,同时还要继续查找被“团灭”的真正原因。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伊森重新建立团队,吸引了技术小哥、肌肉男等成员入伍。最终伊森不仅成功查出内奸身份,洗清冤屈,并完美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碟中谍2》中,伊森被动卷入一场谋杀案中,为了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伊森必须先获得一位美貌女子的信任和帮助。在与这位美貌女子相识并相爱之后,两人一同卷入一场更大的纷争,当然在结局中伊森依然潇洒地解决了反派,并成功地英雄救美。

《碟中谍3》的故事从特工伊森和未婚妻的幸福生活开始,但是一份突如其来的任务打破伊森的平静生活,为了完成任务,解救自己的徒弟,伊森重新拾起特工身份。但是徒弟的死亡将伊森带入一场更大的阴谋当中,面临更艰巨的挑战时,伊森重新与黑人老搭档、华裔美女特工等人组成IMF小组,最终顺利通关。

《碟中谍4:幽灵协议》同样以一次任务的失败开头,由于其他特工执行任务时失败,于是伊森再次被组织派出,前往俄罗斯执行一个叫做“幽灵协议”的秘密计划。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伊森和他的三个搭档处于完全孤立状态当中,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内有叛徒的情况下,伊森却更加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碟中谍5:神秘国度》开篇IMF小组处境困难,同时一个名为“辛迪加”的神秘组织正在悄悄崛起危及世界安全,一方面是来自中情局的压力,一方面辛迪加日益猖狂,伊森带领IMF小组在夹缝当中除了求生存,更肩负着拯救世界的重任。

梳理完前五部剧情可以发现,《碟中谍》系列的故事类型遵循着一套模版:在故事开头先有一个小任务,例如《碟1》当中IMF小组出动偷名单,《碟3》伊森为了营救徒弟再度复出,《碟4》由于一项任务的失败牵引出伊森需要完成的另一项任务;

在小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主角一定会遇到困难,进而陷入两难境地,既不被组织信任,又被反派迫害。如《碟1》当中IMF小组近乎遭遇灭顶之灾,伊森被上级部门当作内奸,同时也被反派追杀;《碟4》当中开头的小任务没有完成,伊森接手后,需要在异国完全孤立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在《碟5》中,伊森调查出关于“辛迪加”组织的可疑之处,却不被组织相信并被辛迪加追杀;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伊森重组团队或者与自己的老搭档汇合,这个不被外界看重的小组,成为完成终极大任务的最佳拍档。在《碟1》当中,伊森失去了自己原本的组员,所以重新找了卢瑟、克鲁格等人;《碟2》当中,卢瑟依然是伊森的忠实伙伴;从《碟4》开始,IMF小组的新一批成员正式组团出道,包括男主伊森,技术宅男班吉和看似冷漠实则古道热肠的布兰德。

而在终极任务当中,通常会涉及终极反转,这也是此类型影片的情节高潮点。如《碟1》当中时任IMF主管的吉姆真面目终于显露。

遵循大小任务的搭配设置及情节反转,也是《碟中谍》系列的成功首要秘籍之一。不过模版简单,使用却难,市场上的大多数特工电影采用的其实也是这套模版,如“007”系列、《王牌特工》系列等,但经典的经典之处就在于通用性和易于转化,所以如何将经典模版幻化出市场新款,更是创作者在掌握规律之后更需钻研的问题。

?“5+1”组团人设,

在有了完整模版之后,我们再来更进一步研究《碟中谍》系列当中的核心元素。

首先是人物设置。回顾每一部当中的角色,可以总结出来,每个故事当中都有5-6个重要角色,有男有女,形成“5+1”型角色配置。

集帅气、勇敢、智慧、正义于一身的永恒男主伊森·亨特,主角光环异常强大,无论在多么危险的情况下都能大难不死,同时也不论掉入多么悲惨的遭遇,依然能轻易俘获靓妹芳心。

此外,还有男配一号,如前多年相伴伊森左右的卢瑟,虽然中间缺席了几部,但在第六部当中他回来了。不过从最近两部的情况来看,男配一号的位置已经由班吉·邓恩取代,可爱萌贱的技术宅男班吉既是影片的喜剧担当,同时也是男主伊森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毕竟没有班吉和他的电脑,伊森面对的那么多门哪能说开就开。

男配二号相比男配一号要低调一些,“鹰眼”饰演的威廉·布兰德可以当作此类角色,相比班吉的出彩,布兰德戏份少一些,但同样是个关键人物,因为没有布兰德与伊森里应外合得当搭配,伊森的“不可能任务”怕是要真的不可能了。

在IMF小组中,除以上三位男性角色外,必然还要出现一位亮眼的女性角色,此类女性角色一般都是蛇蝎美人,她与男主伊森的相识并不愉快,但在相爱相杀的过程中,美人必然为爱情和正义双重折服,因而成为IMF小组当中的坚定成员。以《碟5》当中伊莎·福斯特为例,她曾是站在伊森对立面的女杀手,但后来她的态度发生完全转变,在第六部当中,她仍然以主要角色与IMF小组并肩作战。

说完正面角色,再来看反派。一般来说,《碟中谍》系列当中都会出现两个反派人物,小反派和大反派,小反派如同障眼法,过渡引出真正终极大BOSS的出现,而大反派则是反社会型人格,以颠覆世界称王称霸为目标。如《碟4》当中蕾雅·赛杜饰演的女杀手令人印象深刻,但她并不是幕后终极黑手,她只是个引导前戏的小反派。

有了人物模版之后,喜剧元素也是《碟中谍》系列必备的核心之一。

纵观整个系列,无论是节奏把握、情节设置还是人物设计,喜剧都在其中占据很大比重。

整个故事类型以快节奏推进,但也是张弛有度的,在张弛有度当中,喜剧部分是重要的舒缓区。喜剧本来就是百搭元素,在如此强动作、大场面、高密度情节的故事当中,喜剧既调节紧张气氛,同时也是节奏连接的关键所在。

以《碟5》的一场精彩戏份为例,阿汤哥一开场就上演惊险的扒飞机动作大戏,眼看着这位超级特工挂在飞机上要直冲云霄,班吉(喜剧担当)却在下面手忙脚乱又絮絮叨叨地按错了机舱开关,打开了一扇错误的舱门。千钧一发的时刻里,众人都为男主捏了一把汗,却被班吉这场萌戏逗得哄堂大笑,看吧,人家影片节奏掌握得多好,喜剧元素运用得又多么到位。

适时的喜剧元素出现,总会为故事增添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笔,这是《碟中谍》系列成功的另一大关键,也是诸多经典特工电影的成功秘诀之一。其实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了,想运用好它同样不容易。

附上一份中国式“碟中谍”角色搭配表,仅供参考和欣赏。

想象力与世界奇观结合,

打造视效大片的终极震撼

在上文所述基础上,《碟中谍》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有片中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和世界奇景的完美结合。

例如,《碟1》当中的终极对决发生在隧道当中,直升飞机冲入隧道的一幕可谓九十年代动作片的大胆尝试了;《碟3》里面,伊森跳下80英尺高的大厦,完成50英尺的自由下落,最后停留在地面上方18英寸处;《碟4》里面阿汤哥爬了世界第一高塔迪拜哈利法塔,《碟5》他又徒手扒飞机,无论是惊险还是精彩,都一部比一部玩得更炫。

而这些高潮动作戏份,也同样是想象力和奇景的结合,例如迪拜塔是迪拜的标志性建筑,阿汤哥就去爬了这座世界第一高塔;梵蒂冈教会城墙是梵蒂冈的地标,阿汤哥又去跳了城墙;《碟4》里面俄罗斯的标志建筑克里姆林宫被炸,《碟1》当中将欧洲发达的铁路系统与高潮戏份结合,可见每一次的惊心动魄背后,都是创作者的精心设计。

至于此类想象力与奇景结合的高潮戏码的位置安排,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设置在影片开场或结尾,同时也是影片宣传期当中的重点宣传内容。

如《碟5》当中阿汤哥扒飞机的戏份是影片的开场戏,从一开始就放大招,瞬间吸引观众;《碟4》故事开始不久也安排了一场克里姆林宫的爆炸戏,陡然拉高故事激情;其余几部则将重头戏放在片尾,吊足观众胃口,在影片收尾时将最强力量释放。

现在,让我们也脑洞大开一下,倘若此类型特工电影放在中国拍摄,将动作戏份与中国本土奇景结合,或许可以上演一场长城上的机车追逐,华山之巅的徒手肉搏,重庆山城间的猫鼠游戏等,将本土特色与动作戏份进行创新性结合,中国可以大放异彩的地方其实也有很多很多。

总结以上种种,大致可以得出一份《碟中谍》系列的成功模板,当然了,从1996年第一部上映到2018年,《碟中谍》系列的长盛不衰其实还有更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在未来,也期待有更多学以致用的本土作品出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碟中谍最经典的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