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买保险的坑,你被带到坑里去了吗

用个这么嚣张的标题,各位观众老爷免不了要批判我一番。大家先别急,我们来做个测试:

(1)从你起念要买一份保险,到最终购买,要经过多久?(中途丢到一旁,之后才想起来要买,时间要重新计算)

C.基本聊个几次,没啥问题就买了

(2)买一份保险,你会找几家保险公司的产品?

A.我能接触到的产品我都会比一遍

B.看个三到五份差不多了,没那么多精力

C.找个值得信任的业务员,听他的推荐

(3)在了解和比较产品的时候,你会着重什么方面?

A.保费、免责条款、保险责任、保险公司背景

B.就比比谁更便宜,公司有没有听过

C.我其实没比较过/不太了解自己买的保险

(4)在选择保险公司的时候,你着重什么方面?

A.上网查查负面新闻、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收到的罚单

B.我只看产品,产品好就行

C.选我经常听到的大公司,比如平安、国寿等

(5)你会要求业务员把佣金返一部分给你吗?

A.业务员只要提到返佣,直接换一个业务员

B.不会主动要求,但是他提出,我会接受

C.会主动要求,谈不拢就去别人那买,能省为什么不省

(6)你如何选择在谁那买?

A.问业务员一些问题,然后上网查查,如果他说的都是实话,就他了

B.跟业务员聊天,如果觉得他为人不错,就他了

C.找认识的人买,省心

(7)在签约的时候,对签约的文件,你是:

A.先拿回家慢慢看,整份看懂了再签名

B.扫一眼,没什么很离谱的条款就签了

C.基本不看,听业务员说

(8)对于合同看不懂的地方,你会:

A.找朋友问问,疾病条款问医生,责任条款问律师

C.问业务员,听他解释


为了避免大家不耐烦,我只把最经典的几个问题列了出来。

根据我的从业经验,大部分人,在大部分问题上都是选C的,偶尔有几个问题可能会是B,选A的几乎没有。而且我还敢断言,在做测试的大家,一定还有很多人,明明实际做起来是C,但在这里会选A。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是少数的都选A的人,那么恭喜,你买保险是不会被套路的,也不在我今天要讨论的范围之内。不过,你可以跟我一起,对那些被套路的人们“批判一番”;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都是选B或者C的,特别是大部分选C的,那么这篇文章会有你想知道的东西。

时至今时今日,保险销售市场仍然称得上是乱象丛生,几乎很少有人完全了解自己到底买的是一份什么样的保险,进而引致的纠纷接连不断,退保率居高不下。大家都不高兴:投保人觉得自己被坑了钱,保险公司又抱怨开单的成本越来越高。

究其原因,不少人都会说是由于监管不力,对于销售中的违规行为没有重度处罚,坚决执行。然而监管不是万能的,现在的很多违规行为比如返佣,消费者和业务员只要一串通,监管层根本无从着手,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今天,我讲讲从业至今,看到的一些现象。很多保险公司看似短视的行为,其实是和消费者在长期博弈中的必然结果。为什么你买保险容易被坑,正是因为卖保险给你的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弱点。


见面更放心?那就扩张团队

大家是否觉得,保险这么重要的东西,业务员应该看得见、摸得着才放心?在电话中、网络上的沟通,总觉得不靠谱?虽然我们也知道,就算见了面,他说谎我们也还是看不出来,他要跑路我们也还是找不到人,我们甚至不会到保监会查他到底有没有代理人执照……但是见了面,就是感觉更安全,对吧?

我说得非常赤裸,听着会很不舒服,不少人第一反应都是否定的。但是我知道,包括我自己,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所谓三人成虎,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在说某个保险公司的时候,我们就会被潜移默化,下意识觉得这个保险公司很靠谱。

不仅我知道,保险公司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资源投入在“修内功”,就算产品再好,团队再专业,影响力也有限,没办法跟那些急速扩张的公司抢市场。最优策略应该是四处开分公司,让你周围都是它的人,这种广告轰炸效果非凡。

那么问题来了,四处扩张,这么高的成本保险公司怎么吃得消?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东西:代理人制度。

之前读过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代理人实际上不是保险公司的员工,而是向保险公司拿到了代理权的个体代理,与保险公司签订的是劳务合同。(绝大多数)没有基础工资,甚至社保都没有,全靠提成收入。

在业界,销售团队招人叫“增员”。业务员A在转正之后(有些甚至不用转正),可以拉自己的朋友B加入,挂靠在自己的名下,日后B有业绩,A就有提成。随着团队人数越来越多,业绩越来越高,A的等级也越来越高,到后面A就算不开单,靠管理提成也能拿到高额收入。

结合上面两点,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销售团队的工资都是建立在业绩上的,不会存在“白养”的情况;而把“招聘”的权限下放,人人都是HR,团队的扩充速度自然也就很快。通过这种方法,既成本低廉,又扩张快速。

但有人会不高兴,比如那些买保险的。我们交的保费除了保险公司,还要养着这么一个庞大的代理人团队。佣金比例到底有多少,我是不能透露的,大家如果想知道,可以比较一下互联网保险和传统保险的价格差,大概能有个概念。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以后保单有什么事情,代理人是要全程跟进的,这固然不假,但这肯定不是保险公司采用代理人制度的主要原因:不然保险公司多雇点客服就行了,成本绝对比代理人团队佣金支出低。

更何况,按照现在代理人的流失率,谈何终身跟进呢?

熟人好办事?那就雇你的熟人

在保险行业,有个术语叫“人情单”,指那些由于人情而购买的保单,比如在亲戚那儿,或者朋友那儿购买的保单。从统计数据上来说,人情单的退保率是要明显高于一般的保单的。

我不扯什么中国是人情社会这种宏观命题,但是包括我自己在内,有需求优先找熟人,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保险不像家电、食品,它更为复杂,外行人了解程度很低,所以更倾向于找熟人,以至于催生了另一种现象:洗人。

所谓洗人,通俗来说,就是引导业务员通过营销身边的亲朋好友来达到业绩标准,待业务员吃光了身边的资源,又没办法达到业绩标准的时候,就直接辞退。一个能力再差的业务员,至少能开自己父母的单,因此短时间内能明显提高团队的销售业绩。

代理人跟保险公司签的是劳务合同而不是劳动合同,不用发底薪,不用帮忙买社保,辞退起来轻松方便。大量招人,等吃光他们身边的资源之后,再一脚踹开。员工辞退,客户留下,岂不是美滋滋。

“洗人”正是吃准了大家买保险喜欢找熟人的这个习惯,许多业务员主管甚至经纪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大量招人:让一个新员工营销自己的亲戚,比让自己的老员工去做陌生拜访营销效率要高得多。

而这种做法带给我们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催生了大量的孤儿单——我找亲戚买了一份保险,过段时间再找他的时候,可能他已经不做保险了。

直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保险代理人数量突破710万人,相比2015年10月末的505万人增长了41%。全国有14亿人口,这意味着几乎每200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是保险代理人。200个人,而且当中还有很多是买不起保险的贫困人口,而且保险不是餐饮,消费频率奇低。代理人有可能通过营销他们,吃一辈子吗?

当然不可能,根据业内人士介绍,行业内几乎每3~6个月,就会流失掉一半的新招人员。

当然,有人会说,没到达业绩就要辞退,这不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吗?事实上洗人确实非常难界定,在我的定义里面,如果在代理人加入后,强迫或者诱导他对身边的亲人朋友进行营销,就已经构成洗人了,哪怕不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

在销售团队里面,这种做法有个很伟光正的说法叫“先给身边的亲人带来保障”。某知名保险公司就曾经被曝,员工入职后强制要购买公司的保险,直接从工资里面扣保费。

由于某些行业,中介这个职业在我国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不少外行人对保险中介的印象都是“收了中介费就跑了,以后保单没人跟”。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喜欢中介费,总有种被人收了过路费的感觉。所以在买保险的时候,我们更喜欢“直接找保险公司买”。

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上文我们说到,我们接触到的保险业务员,本质上也是拿佣金的“中介”。目前我们在市面上能接触到的销售保险的,主要是三类:

1.代理人,即拿到保险公司产品销售权的个人或公司代理,目前我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代理人,都是跟保险公司签订了劳务合同的,只能代理一家公司的产品;

2.经纪人,指拥有经纪公司牌照,和多家保险公司有合作,为其代销产品的机构。目前还没有独立的个人经纪人,都是挂靠在经纪公司下的;

3.银保,即保险公司和银行展开合作,让银行为其代销产品。

无论是哪个渠道,本质都是靠销售保单获取保险公司给予的佣金,可以统一称为“保险中介”。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几点:

1.在保单审核、理赔服务上,这些都属于保险公司的“内政”,有专门的员工负责。虽然有经验的中介会教你资料如何填能最快通过审核,但只要资料上交保险公司,中介是无权插手的;

2.在“中介费”上,上面提到,中介都是靠销售保单获取的佣金获利的,并不会额外对客户收取费用。

3.在价格上,只要是同一个产品,无论在哪个渠道,售价都是按照其费率表来的,如果你听到哪个地方“有优惠”,基本就是在返佣。

关于不同渠道有何区别,保研社还有专门的文章供大家细阅,在此就不赘述了。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最喜欢的自然是自己的销售渠道:①只会售卖自己公司的产品,不需要和别的保险公司竞争;②客户维护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不用担心被挖客户;③在佣金比例上有更大的话语权,不会被强势的平台侵蚀利润。

但对消费者来说,自然是希望卖保险给你的那个人手上有各种保险公司的产品,它挑选最好的那种给你。加之平台本身不生产保险产品,核心竞争力都在客户体验上,理论上更加有动力做好服务。

代理人渠道强势,有人欢喜有人忧:

产品竞争力相对不足的大公司很开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需要跟其他保险公司打价格战,削减利润;

产品竞争力相对强的小公司则不开心: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想和大公司同台PK抢占份额,却连擂台都找不到。

在一些相对成熟的保险市场如香港、美国等,经纪公司的市场份额都是远高于内地的。现在内地险企基本呈现:大公司靠自建的代理人团队,小公司靠银保抢夺份额,经纪公司艰难发展(甚至遭到来自某方面的打压)。

这种现象的成因,其一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第三方销售的普及必然带来产品信息公开化,一些利润高但竞争力差的产品就卖不出去了。

第二就是大家对“中介”的厌恶。不少代理人团队也在强化宣传:找“中介”买保险,以后保单没人跟进变孤儿单,找我们这些保险公司的员工买更靠谱。消费者的不认可也让第三方举步维艰。

你觉得现在买的这份保险贵吗?因为想办法做出便宜产品的公司,正在想方设法让你知道他的存在啊!

喜欢大品牌?那就做公关

大家买保险的时候,是否会觉得平安、中国人寿等“大公司”的品牌更安全?一些大家没听过或者不经常听到的比如天安人寿、中融人寿,是不是下意识会觉得容易出事?

消费者对于“大公司”的偏爱,也正是被利用的点之一。

如果我说,一个资产规模上百亿的的公司是个小公司,你一定会觉得我是个神经病。然而,很多人眼中的“小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都是几十亿,资产规模动辄上百亿,多的几千亿。举个例子,很多人眼中的“小公司”华夏保险,2015年总资产规模2,624亿元,净利润10亿元,虽然跟平安国寿这种巨无霸没法比,但怎么也称不上是小公司。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头要对小公司和大公司用双引号。事实上,很多人判断大小公司的标准非常朴素:我经常听到的就是大公司,我没听过的就是小公司。

在消费者如此朴素的观念下,保险公司最佳的策略自然就是增加广告支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了。

2016年,四大上市保险企业的广告宣传费用达到241.61亿元,同比增56.5%。其中中国平安全年支出172.46亿元,占了总数71.38%,日均广告支出4,725万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广告王。

如果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概念,我再列举一个数据:同年平安的保费收入是4691.7亿元,净利润623.94亿元,广告支出差不多是净利润的30%。

与之对应地,大家回想一下,当大家接触保险的时候,是不是基本都绕不开平安?

尽管很多大公司的代理人都会宣称大的保险公司“更安全不会倒”、“理赔服务更好”、“投诉纠纷更少”,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数据表明大公司在这些方面较小公司更有优势。反而由于品牌的加成,大公司不需要和小公司进行“价格战”,产品的定价可以更高,享受更高的利润。

更重要的是,一旦你有了“大公司不会坑人”的印象,许多条款都不仔细看就签名,加大了以后发生纠纷的概率。


买保险凭冲动?那就跟你做朋友

不少保险营销的从业者应该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客户会在某些时间点(比如刚生孩子、身边的人刚出事、自己刚刚历险……)买保险的热情特别高涨,一般在几天后,热情就会急速衰退,这时候你要再联系到客户就很困难了。

跟其他的营销行业一样,保险营销也有大量的维持客户关系的培训,教业务员在客户不想签单的时候,如何维持客户关系,比如节日问候、送礼物等等……稍微有些不同的是,保险培训还有专门的“逼定”技巧:教你如何在客户处于热情状态的时候,快速引导客户签单。比如之前的“4月1日起返还型健康险停售”、“4月1日起重疾险加价80%”等等,就是典型的用于促进客户签单的手段。

有人会问,4月1日后加价80%这种谣言,一旦到时候没有加价,客户不就知道业务员在说谎了?这个业务员不就失去了这个客户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短视的行为?

这就涉及到客户的另一个行为习惯了:绝大多数客户在买了保险之后,直到出问题之前,都不会再关注保险相关的东西。

如果你关注一个代理人的朋友圈久了,很可能你会发现他发的文章在自相矛盾。而其中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他的客户不会一直关注他的朋友圈,而是只有在产生了想买保险的念头这几天才会去看,自然也就不会发现。

总结下来,就是以下几步:

1.想方设法跟你联系上,平时扯家常搞好关系,时不时给你发一下明星离婚、富人破产的故事,做好思想工作,这一步称作“养”;

2.当你到了起意要买一份保险的时候,很可能首先会想到他,业务员就知道时机成熟了。这时候,你会看到他早已备好的产品介绍,突出介绍优点,这一步就是“收”;

3.如果你有所犹豫,业务员就会拿出“保险停售”、“央视谈保险”、“国家支持保险”等一系列“有理有据”的文章,给你吃定心丸,这一步就是“逼”。

三步下来,完美契合了许多客户“平时不关注,起意兴冲冲”的行为习惯,屡试不爽。至今仍出现在各大业务员培训内容中。

这种套路对我们的坏处也显而易见:保险作为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没人能在几天之内就充分了解,“一时兴起”买的保险,往往伴随的就是没有比较、没有看条款、没有了解产品性质,日后发现买贵了,有条款看漏了、甚至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拒赔。

在之前提到的保险纠纷案例中,上海的A先生,听信业务员“年化10%收益”的说辞,买了一份年交一百万,总共交十年的年金险,半年后领取收益时发现被骗,状告保险公司,最后被法院判决不看合同有过错,损失了十万

业务员夸大宣传固然可恶,但是真实的收益情况在合同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只要看一眼就能识破。A先生花一千万,居然连合同都不看,不得不说,这就是套路的威力。

嫌了解产品太麻烦?那就跟你讲概念

面对厚厚的一沓合同,根本懒得看?等待期、冷静期、疾病定义、赔偿限制、免责条款、万能、分红、年金……看到这些词就觉得很晕?

这是很多投保人现在的真实写照: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签的合同写着什么。这也是很多代理人团队的座右铭:只有失败的业务员,才需要跟客户讲产品。客户对保险的繁杂条款感到不耐烦,这正中许多业务员的下怀:他们也不了解产品,可是他们会聊天呀!

说一个在业务员朋友圈广为流传的故事:

有人问我,我平平安安为什么需要保险?我反问他,不上锁也不一定遭小偷,为什么我们出门还要上锁呢?就是为了以防万一。保险就是这么一把锁,没事的时候感觉不到,有事了就是救命稻草!

现在的代理人内部培训上,充斥着这样的话术指导。简单点说,业务员都是专门被培训过“如何跟客户聊天”的,如果你点开他们的朋友圈,还会发现:

不跟你谈产品,而是跟你讲概念,让你感觉自己在财务裸奔、危机四伏,保险简直刻不容缓。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你不要纠结于了解产品、比较产品,这样他可以少花功夫,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营销其它客户;一些竞争力差,佣金高的产品也能卖出去。

千万不要以为这只会出现在低端客户上,有些精英业务员营销高端客户一样有这一套,不过会换个说法,比如何鸿燊家族争遗产反目成仇、李嘉诚给孙子买保险、王永庆巧用保险避税……

对于这种只谈概念,不谈产品的营销行为,业内还有一种盛行的观念“保险代理人的职责是为客户带来最合适保障,而不是像个菜市场大妈一样为一点差异东挑西拣,让客户更加混淆,错过保障的最佳时机”。

这种说法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实在没必要把保险神圣化。保险公司是来赚钱的,保险产品是个商品,消费者挑性价比高的商品买,天经地义。

喜欢听别人说结论?那就营造舆论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公司,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它的年报;如果你想了解一款产品,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的条款;如果想知道这公司问题多不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保监会看它的处罚记录。

道理大家都懂,对不对?一手资料是不会骗人的。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大多数人都是上网去查查其他人是怎么评论的,比如百度“XX保险好吗”、“XX保险是不是骗人的”,或者去论坛看看别人的体验帖子。

首先保险不是衣服、家电,买回来用用就能知道效果,一份保险在出事之前,都是“隐形”的,所以对保险有心得的,必然都是花时间精力研究的。

其次,保险不是个容易引起别人分享欲望的东西,无利不起早,谁没事会研究半天保险,然后花时间精力传播给大家?

所以大家想想:1.谁最经常谈论保险?2.谁能在谈论保险中获益?

事实上,不少保险销售团队都把网上的软文作为营销的重点之一,在有影响的平台上想方设法发送软文,或者回答问题。你们在网上看到的绝大部分有关保险的文章或者提问,背后都是保险营销的身影:全国有700万个保险代理人,还不算经纪人、没有代理人牌照的中介、自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完全够遮你视听了。

别人既然都是以营销为目的在回答问题,自然就不可能做到公正客观,甚至不会说真话。我再强调一遍,保险代理人不是保险保险公司的员工,很多行为都是他们的“个人行为”。

再跟大家说一个事情:目前有些标注保险公司名字的微信公众号/自媒体,一直在用保险公司的官方口吻发文,但其实是没有经过认证的。它们背后究竟是些什么人,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他们活跃了这么久都没被封号看来,保险公司肯定是知情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方便就能获取到信息,同样地,别人也能很方便地让我们获取他们准备好的信息。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去看一手资料,不会骗人,实在嫌麻烦,至少多查证几处,降低被坑的概率。


索要返佣?那就逆向淘汰

讨价还价也算是我们的一大习惯,可是保险产品都是统一定价的,无论你在谁那里买都一样。不过,聪明的人就会想到,我可以让代理人把他的佣金返给我呀!这样不就变相等于打折了吗!

别的行业我不知道,在保险界,返佣是被明令禁止的。不过大家应该也想到了:代理人私底下返钱给我,别人怎么可能知道?事实上只要不被举报,返佣是很安全的,禁止返佣条例几乎是个摆设。

上文提到,全国有700万的保险代理人,既不是蓝海也不是红海,称得上是血海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打起价格战自然也就情理之中了。

有些代理人或者代理人团队为了冲业绩,甚至会把全部的佣金都返还,但返佣这个东西就是相互拆台,一旦行情被做坏了,想再正常做生意就很难了。现在返佣行为已经普遍到很多消费者会主动开口要返佣了,直接在返佣返点最高的人那里买,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恐怖的。

大家可能会问了,业务员是死是活,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涉及到行业的逆向淘汰了:喜欢返佣的,往往是那些专业性差/入行不久/业绩差面临淘汰的业务员。当一个市场的消费者养成了返佣的习惯之后,那些能力强的业务员自然也就退出了,长此以往,大家接触到的业务员自然质量也就越来越低了,买保险的过程就成了一个纯粹的讨价还价的过程。

上文提到,每卖出一张保单,除了一线业务员的佣金,他的上司还可以拿到管理提成。就算你拿到了他的全部佣金,业务主管、区域经理、区域总监……他的上司们的管理提成你是拿不到的。

如果大家确实觉得不需要业务员,可以去买互联网保险,目前投保互联网保险是不需要业务员的,采用的是推广返佣的模式,你能吃到更大份额的返利。

喜欢免费咨询?那就包在保费里

做游戏的发现,对游戏的道具收费,收入远高于对游戏本身收费,所以我们现在玩到的基本都是免费游戏;做软件的发现,让你们看强制植入的广告,收入要高于软件收费,所以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免费软件;做淘宝的发现,把产品价格提高,然后包邮,销量要好于让客户出邮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包邮的商店层出不穷……免费就像海洛因,一旦在一个行业扩散开来,收费的就会越来越难做下去,最后整个行业都要做免费。

基于现在保险市场的乱象,行业有一个口号喊得很响:“产销分离”,意思就是向消费者卖保险的人,不应该和保险公司有利益关系,这样才能杜绝销售市场上的一系列乱象,从业者也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性。

问题来了,从业者也要吃饭,如果不能从保险公司那拿佣金,就只能向消费者收费了。那么提供收费的保险咨询,你会付费吗?据我所知,现在纯粹做付费咨询的从业者几乎没有,利润点几乎全都是保险公司的佣金上。原因也很简单:消费者听到你是收费的,转头就去找代理人了。

不要说保险了,现在连律师都在抱怨做收费咨询太难。给了钱就一定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这个观念似乎根深蒂固,难以扭转。

不得不说,保险业使用代理人制度,简直是一种超前理解:游戏、软件、杂志等原来都是收费的,后来被免费模式颠覆。而保险业从一开始就是使用免费咨询,而收费模式一直在被打压,别说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内地,连接近200年历史的香港保险业,现在依旧难寻和保险公司没有利益关系的保险咨询。

和其他很多免费模式一样,消费者其实到最后付了更多的钱:现在保费内的佣金支出,特别是大单,已经远高于咨询费了。

而且还有一个严重的副作用:一个做咨询的人,是靠卖产品赚钱的,那么他自然就会去推荐佣金更高的产品。现在很多标注“第三方客观比较”的经纪公司平台,其实也在产品的质量和佣金之间做着脆弱的平衡(没节操一点的直接推荐佣金最高的)。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专业理财规划师”,“精通”市面上所有金融产品:股票、债券、基金、保险、股权……帮你免费制定全套的理财规划,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恐怖?


在之前的从业生涯中,我曾多次遇到过眼睁睁看着客户往坑里踩的情况:跟客户的交流中发现他被业务员骗了,苦口婆心劝说,让他仔细看合同,甚至给他指明了在合同的哪一段。但最后客户还是草率签单,然后发现被坑,退保损失惨重。

这时候我往往很生气:这种智商活该被坑,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

后来,在一次交流中,一位前辈是这么说的:保险市场也是商业市场,保险公司要把商品卖给更多的客户,获得利润,仅此而已。研究并迎合客户的行为习惯,更好地服务自己的市场营销,无可厚非。指责客户蠢,公司坏,把自己跟两边都对立起来,是很愚蠢的行为,没有人会因此受益。

在现在这个没有隐私的时代,我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思维方式都变成了数据,供商家仔细研究,制定出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为什么我们老是容易被套路,就是因为它们利用的是我们思维的弱点。

各位如何在这深水市场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不被套路,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一时兴起买保险,冲动的决定往往会后悔;

2.遇到跟你讲概念,不讲产品的业务员,就换一个吧;

3.不要迷信大公司,真的没什么优势;

4.不要在返佣的业务员处买保险,实在想省钱就网上买;

5.怀疑任何人:业务员的身份无关紧要,他说的话才是重点;

6.多看看,多查查,多比比,其实很多资料网上都已经有了;

高速发展必然伴随乱象丛生,保险市场对于外行人来说,确实说不上透明公正。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监管的从严,信息披露的落实,我们要查到一手资料也越来越容易。套路再多,坑的都是不了解行情的人。

开车危险吗?其实出事的大多是那些酒驾超速超载没系安全带的人;

谣言可畏吗?其实转发的都是那些不会自己查证的人;

保险坑人吗?其实套路的都是那些嫌麻烦不愿意了解的人。

如果老爷们实在觉得麻烦,那就关注保研社吧,我来跟大家讲明白怎么买。你看我都把行业的套路全部抖出来了,肯定是个实诚人。

本文由保研社InR成员 Howl所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很快就开始考虑为他买保险。刚好那个时候,市面上很流行一种“超级全能”的保险,意思是既可以做到“有病治病,没病领钱”的作用。健康问题是最值得关心的,但很多人都控制不住“贪念”,总想着如果它可以顺便有一笔可观的收益,也是很完美!

真的是这样吗?!我自己在金融行业工作,知道产品的套路,所以并没有给小朋友买这种“高、大、全”的保险。这种保险真的蛮坑,保障低且不说,标榜的高收益,其实也没有银行定期高。一旦交了钱过了犹豫期,想出来就麻烦了。

如果没有认真对比,对于保险是各种懵逼,大家在各种产品中给父母、孩子去挑选购买,包括养老金、终身寿险、重疾险、教育金等等。

我再次好朋友Dr大萌萌,从客观中立的角度给大家开一次讲座。老规矩,讲座开始前,先上一波干货。

是坑妈还是坑爹?你买了吗?

我从事保险咨询工作以来,发现已经买过保险的人,买错或者买贵的占比超过90%。人们总觉得保险一单在手,就可以对抗后续所有的疾病、意外问题,提供门诊、住院保障,甚至还能解决养老问题。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保险中的雷区,你了解多少?

年轻人因加班过多,担心身体问题,找我做咨询,第一句就问:猝死保险能赔吗?医疗险和重疾险是不是二选一就行?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作为家庭生力军,哪些保险不能买!挑保险应该避开哪些陷阱,为什么越是全能的保险就越坑!

给父母买一份保险养老?孩子的保险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都说,八零后正处于死都不能死的年龄,甚至越活越怂。临近30岁,就已经步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代。操心车贷房贷,柴米油盐。身边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年轻的时候,通宵熬夜疯狂的很,现在每次出门开车都小心翼翼。改变,是因为责任变重了。

因此大家都选择给年老的父母买保险,或者给刚出生的孩子买保险。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年轻人的保障绝对绝对比年迈父母、小孩的重要。家庭保障,必须先完善家庭经济支柱的保险,因为经济支柱才是保证家庭正常运作的人。

这一批已经买了保险的年轻人,踩雷的人也非常多。有的给父母孩子买了一堆,自己却裸奔,有的买到了假重疾,有的买贵了30%以上等等。

超级全能保险=什么都保不了

如果一款保险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那真相只有一个!

这款产品把用于做健康保障的钱,分了一部分去做理财。因此,它的健康保障的能力被严重削弱,看似什么都保,但其实保额都很低,基本等于「什么都不保」。

各种金也是一样,本来钱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硬要交给保险公司去理财,理财的收益有多高?绝大多数都不足2%,赎回还得扣手续费。放余额宝里都不只这点收益,还能随时赎回呢。这笔钱交给了保险公司,如同钱进了死胡同,想出都出不来,绝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买保险不出事就亏了?如果你买了返还型保险,一定要注意

这种返还型标榜自己不但有保障,以后还能领钱!但是这类保险产品如果要买足保额,需要付出的成本是远超普通消费型的,绝大部分家庭承受不起这个开支。

更重要的是,理财的实际收益率也远比演示的低,远不如买一份消费型的保险划算,用节约下来的钱拿去买理财,哪怕是放余额宝,最后的收益也往往超过了这些保险“返”给你的钱。

如果你得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万一中途急需用钱而要求退保,返还给你的并非等于所交的钱,而是非常低的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又称“解约退还金”或“退保价值”,是指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

买日计息月复利的年年返保险=没买

每年保险公司开门红,促销产品一大堆,不疯抢一会都不叫开门红。月月领,年年领,领到百年归老那一天,赠送万能账户利上加利!这不太划算了,太霸气,太犀利了。要是没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我都觉得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在斗智斗勇中智商超群的朋友们,理性分析一下好不?

这是理财险!!长期理财是可以买,但是经济支柱更重要的是疾病和身故保障,理财和养老是35甚至40岁以后才应该考虑的险种,是保险预算和理财预算都比较充足以后才能考虑的,而且这种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远比演示的低,购买需谨慎,进去再想出来就难了。

所以,最佳保障绝对不是这些所谓保障全面的保险!

术业有专攻,大家目前对于保险的认知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关注某个产品好坏,却从不认真思考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整个市场变成了一个产品导向,业绩导向的循环,大家都犯了搞不清重点的错误。

写在后面:家庭经济支柱是家人最大保障,那年轻人怎样才能为家庭筑起一道保障的高墙呢?大家常常提到的猝死,究竟是哪种保险可以赔? 保险价格都不便宜?如何才能用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大、最全面的保障呢?大家记得准时收听大萌萌老师的讲座

主题:家庭经济支柱保险要避开什么坑?

Dr大萌萌,蜗牛保险医院创始人,资深保险人士,从中山大学保险专业毕业,在从事金融和保险的同时,先后取得长江商学院金融MBA、瑞士IMD商学院EMBA等学位,在家庭理财、尤其是家庭保险配置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

大家有任何关于保险的疑问,都可以在群内提出,届时,大萌萌老师和团队小伙伴们都会认真回答大家的问题,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

讲座时间:2018年2月2日(周五)晚7点

讲座地点:保险公开课微信群

讲座类型:0元科普型讲座

听课方法:扫描微信二维码,立即进群听课。

温馨提示:若扫码出现空白页面,说明网络较慢,请返回重试即可。

Q:讲座在哪里进行?是什么形式?

A:本次讲座以微信群的形式举行,我们的主讲人将以文字(语音)、图片的方式授课。

Q:入群之后能说话吗?

A:可以。在讲座开始前,如有讲座相关的疑问,可以发起话题,与群内的工作人员互动。讲座正式开始前10分钟前为禁言期,除了管理员以外,群员都需要保持禁言哦。

A:欢迎对讲座感兴趣的朋友进群。但为保持专业客观的交流氛围,本次课程不欢迎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进群。如果有代理人进群或有代理人私下加微信,请拒绝及举报,如因私加代理人而造成个人财产损失,我们与蜗牛保险医院均不承担任何责任。违规者将会被警告,严重违规将会被管理员移出群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小孩保险如何购买才不会被坑?给小孩买保险的话,建议首选考虑意外医疗保险和重疾险;人寿保险可以不考虑,或者延后考虑!

1.意外保险:因为小孩年龄小,遭遇意外的是比较大的概率,比如:猫爪狗咬,磕磕碰碰等。配置意外险的时候要注意门诊、免赔额、报销比例等等;意外保险包括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

2.住院医疗保险:儿童的抵抗力比较弱,因为流感等等住院是常事;所以有必要配置住院医疗险;

3.重疾保险:因为发生重疾,基本上是属于烧钱的;儿童高发的白血病、重症手足口病等等,重疾险都是可以赔付的,而且,越早买重疾险越容易核保通过!

4.寿险:其可以靠后考虑是在于,寿险主要是身故、全残赔付的保障责任;毕竟给孩子买保险不是为了拿到身故赔偿金!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第期 | 总第1545期中央气象台10时继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强台风级)的中心今天(16日)上午10点钟位于广东省台山市东偏南方大约28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20.8度、东经115.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预计,“山

一日劝君买保险,有钱也装穷可怜;约你谈险比登天,有空也说没时间;轻视保障价比算,只想短期钱翻番;大病临头需要钱,用光积蓄去借款;遭遇风险损失惨,悔不当初听君言;日积月累早备全,小钱变大金不换;人生须有保险伴,风险防范护财贤;你可以拒绝保险,但无法拒绝

与保险有关的中国法律:1受益保险金不用于抵债《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出现这种情况,保险公司会赔吗?难道这种情况只能自己买单吗?让我们听听车险专家怎么说。1静止被淹按“自然灾害”赔付根据家庭自用汽车损失保险条款规定,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合法使用人在使用被保险机动车过程中,因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被保险机动车

每3分钟就有1名儿童死于癌症。恶性肿瘤已经成为除意外创伤外,造成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城市儿童(0~19岁)肿瘤的发病率从2003年的20.8人/10万攀升至2008年的24.7人/10万。短短5年内上升了

如何购买保险最划算?为什么保险越早买越划算?同样的身价,同样的保障,同样保终身,同样交费年限,年龄不一样,保费相差甚远。同样一份终身型保险,48岁买可能要8000多元,18岁买可能保险不到3000块。18岁比48岁,多保30年,反而每年便宜了5000多块,20年(缴费期)就

购买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及如何购买医疗保险?1.必要性:医保的有效补充,解决家庭因为意外或者疾病医疗花费带来的家庭经济损失,同时提供补偿。有了医保让自己少花钱,再购买医疗保险,让自己不用花钱!2.如何购买医疗保险呢?医疗类保险分为以下:a.费用补偿型保险,主要解

第期 | 总第1543期上边这段视频是电视剧《边红旗的故事》中边红旗和美女同事拒绝了一个客户索要返佣的精彩对话。这样的场景对于保险业务员来说是不是很熟悉,保险销售人员为提升业绩,有时就会向客户开出返佣条件,也有客户主动索取返佣的,不管哪种情况,这都是

这些年,关于中青年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在反思,为何都市白领猝死高发?最近,包括央视新闻在内的媒体多次科普猝死知识,希望能够引起我们中青年,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都市白领注意并重视。下面就把央视新闻中关于猝死的知识,普及给大家

该白皮书以中国太保的全量客户数据为样本,以医疗、意外、重疾、寿险、养老、教育、财富、车险、家财九大保障领域全景式的保险保障体系为分析框架,以保险保障范围、组合、水平、成本支出、性别、地域、个体及家庭特征为参数,从总量和结构等不同维度,深度刻画中国保险

看着手机里曾经小外甥的照片,那时候他才几个月大,却用真诚的眼神看着他的家人...是我们没有保护好他!外甥因尿毒症入院已经三个月了,三个月来,每月的透析费、护理费、治疗费让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乌云密布,甚至爸妈家、小妹家也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而这一切,虽然大家

1让理赔不再难昨天,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保险行业1--7月份的理赔数据:保险业赔付支出6923亿元,同比增长5.1%。据银保监会公布的1--7月份的数据显示:全行业原保险保费24670亿元;同比下降2%(从年初负增长20%“逆袭”至负增长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916亿

一位原来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下个月就要和他的日本新娘走进婚姻的殿堂。朋友们纷纷送上祝福,也问了同学送了什么聘礼啊?同学说:“父亲买了份5000万日元的保险,受益人是新娘。”新娘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惊呆了所有人:“保险意味着男人对待家庭的责任,没有保

保险代理人为什么只卖给亲戚朋友保险呢?是因为保险是个好东西呢?还是因为迫于无奈呢?销售保险的前提是保险代理人与客户之间要有关系,而且要有很深的友谊,这样你的保险才会卖的出去,毕竟保险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谁都不愿意花大价钱去买一个虚无的东西。可以这么说,

如果是看到这个标题,你就毫不犹豫的点进来了。恭喜你,你已经基本具备一定保险意识了。因为还有一群月薪更高的人,选择买车买包买鞋,都没有想过买保险。人在舒适温和的环境呆久了,便很少会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未来的不确定加上一份保险,才不失为明智之

第期 | 总第1541期北京时间9月13日1点,苹果2018秋季新品发布会正式召开了。与此前不同,苹果今年一口气发布了iPhone XS、iPhone XS Max和iPhone XR三款新手机,同时首次针对中国市场加入物理双卡槽。另外,还推出了屏幕更大、支持心电图功能的Apple Watch Seri

我是一个初三的学生,或许你们会说我的阅历不足,可是在政治这门课上,我学到的是要全面的看问题,分析客观与主观。我的爸爸是一个外资企业的经理,也是全家的家庭支柱。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可以说是中上层了。这样的家庭或许就是你们每个保险业务员最希望了解的家

保险买不买?医院告诉你很多人买保险总是喜欢听别人的意见?你要是听一个专业的人那还好,如果听一个对保险有偏见的人,那将来可有的后悔了!其实要不要买保险,不用问别人,咱们去医院转一圈,听听他们怎么说的。病房里的对话一号床的病人唉,怎么那么倒霉,突然就生了

小孩保险如何购买才不会被坑?给小孩买保险的话,建议首选考虑意外医疗保险和重疾险;人寿保险可以不考虑,或者延后考虑!1.意外保险:因为小孩年龄小,遭遇意外的是比较大的概率,比如:猫爪狗咬,磕磕碰碰等。配置意外险的时候要注意门诊、免赔额、报销比例等等;意外保

第期 | 总第1539期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发出题为“教师节快乐”的公开信宣布:一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即2019年9月10日,他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届时由现任集团CEO张勇接任。尽管之前就传闻马云要退休,但是一直未被证实。要知道在中国民营企业家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买保险的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