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儿子想在杭州买房给我买房

原标题: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什么体验?答案太颠覆!

“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

这是知乎上一个浏览超600万的话题。

其中一个答案非常颠覆,获得高赞。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见仁见智,但多一个看问题的思路总是好的。

我不觉得这样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孩子有多厉害。大家大可不必羡慕他们。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e。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

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现在看北京不少坐吃山空又没有什么文化的拆迁户小孩,其中一个成天混贴吧到处说自己家里多少套房,喜欢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学的女孩加他微信,结果没人看得起他,在网上加他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中介。很感激当年的自己没有入手金融和房产。

到美国去之后,特别是考上了好的大学,整个人接触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国内的媒体,以及和完全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同学聊天,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个美国同龄人的话语和思维中,有5%的比例就已经很大了,大多数人是小于1%的,或者完全不考虑买房的。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在美国一般城市,房子总价约等于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约等于10年的收入,比中国年轻人买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这样,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要花5年的收入来买一堆木头水泥砖头?我才不干呢!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有一位刚从中国来波士顿读书的同学,总是喜欢说自己家里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这是真的。但是来得久一点的同学们一般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呢?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非洲最穷的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非洲的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我之前和一个民营企业家聊天,我问她的追求就是多买几套房吗?她说不。

我还以为她开窍了。结果她说,除了住宅还要买商铺。。。我说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她表示不解。沉默一会,她说还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投资股权赚更多的钱。

其实在我看来,她无法理解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更高的追求,就像无法理解「房产」这个概念的非洲兄弟一样。

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去也是比房比车。就像中国人看那位非洲兄弟一样,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的国际社会阶层。

有人会问,不比房子车子,那这一代的发达国家年轻人都比什么呢?我经常试图解释他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大陆长大的同学基本都已经无法理解了...或者他们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太虚了,太不刚需了!」这反应和非洲同学多么的相似。

那么美国人都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

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

扎克伯格本人对名牌服饰、豪车、多套房产的不屑,在美国年轻富人的圈子里,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庭很好的白人,包括名校教授家庭和对冲基金经理家庭,他们的儿子不仅不屑于考虑房子、车子、名牌,甚至连女生的外表都不那么看重,至少不是选女朋友的第一标准。

比如我的一个家境优渥,且长得比较帅的犹太朋友,当我告诉他中国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年轻人结婚时,把房子车子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把女性的外貌当作第一重要的考虑因素时,显得很诧异。他说那至少是美国两代以前(爷爷辈)才有的老旧文化了。

特朗普(我们的爷爷辈)代表的是美国两代以前的传统经济(地产、石油、传统金融等)。他所代表的这部分经济实体,大致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已经走过了其顶峰。

1960年代开始,美国就培养了一大批对地产、石油和传统金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对这些行业的老旧文化(穿名牌、买豪车、屯地产、找美女结婚等)不屑甚至抵触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就是我们父辈这一代的美国人。

从特朗普成长的时期算起,跟我们同龄这一代的美国人,已经是美国的第三代了。

而这一代(第三代)年轻人中富有的阶层(扎克伯格、Larry Page, Drew Houston等为代表)几乎不给特朗普时代的文化留一点情面,事实上双方在文化上经常对立(我不谈政治)。

比如我的某一任前女友(美国出生的华裔),已经连续10年抵制电影院了,此间没有买过一张电影票。她认为好莱坞的制片产业和院线产业是上一代人的产业,里面有一些她反对的价值观。

我们不要小看扎克伯格公开拒绝穿名牌的行为,这是带头对一系列老旧产业和老旧文化的抵制。也不要小看以他为代表的一众年轻富豪拒绝与没有接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女性(哪怕颜值再高)交往的表现。

这不只是年轻富豪和老一代富豪之间的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是新旧世界的文化更替的一个体现。现在看来,新文化在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名校年轻人中,已经占了绝对主流。

而刚到美国去的中国学生,就显得很异类。其中不少还拿着豪车和房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的是给我们丢脸。就像一个从非洲(不好意思又因为举例需要黑了非洲)农业社会来的哥们,带了一张照片来现在的中国,见人就指着照片说,你看我家有多少把锄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我们前面讲的,在美国年轻人的价值观中,「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重要得多」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想给大家看一段最近在北美一名校家长群引起共鸣的文字。

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小儿子Richard说的那句话,中美名校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的差别,好像都凝聚在此了。

最后,我们这篇文章不是讨论「买房」好不好。从没有房产到拥有一套自住的房产,对于每个中国年轻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进步!但是,我们这里并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是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是在讨论「有很多套房」的情况。我们的结论是:这群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小孩,并不厉害,也不一定有光明的前途。

第一:家里除了房子,没有其他别的重要资产和事业的小孩,哪怕在一线城市有十几套房子,他们中大多数(虽然不是所有),是没有自己的事业的,有的甚至一事无成。

他们今后也几乎无法开创事业,因为成就事业是需要动力的。这就是为什么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最好的国家,进入工业时代后,大都成为了最穷或者次穷的,比如南美的一些国家。这个在历史地理学里叫做「资源陷阱」。

第二:拿房子跟人比其实是一种落后文化的体现。开口闭口就「我家在北京有XX套房」的人,其实在国外大家都看不起的。

第三:房子真不是什么好资产,而且在社会中很不安全。有渠道的人都diversify了,只剩没有任何渠道和背景的只有傻持着房产。所以同样有很多套房,看房子占其整个人的事业、资产、收入的比例。占比很高的,一般其实是中国的底层越靠近中心,钱越不值钱。房子就更不提了。

现在中国人觉得有很多套房的人特别厉害,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那么厉害,只是大家处在这个历史阶段,思维被房产这个概念束缚了而已。

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不会那么在意房产了。就像我们已经过了饿肚子的阶段了,就不会觉得家里放 10 袋大米的人比家里放 1 袋大米的人厉害多少一样。

加一个对比。美国其实并不算特别发达(按均值算)。拿美国做对比还不够彻底,如果我们把人均收入更高,社会发展更厚实的北欧加入这个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北欧人极度看不起比钱、比房产、比资产的人。在北欧,对于所有人(包括失业的、存款为负的),衣食住行、教育(甚至教育公平)几乎完全、无条件地解决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社会,比如开汽车容易被骑自行车的鄙视(因为不环保),所以北欧上班开车的越来越少。

钱、资产,真的是够用了就行。就像我们不饿肚子了,家里的米就是「够用就行」。一个国家的人民长期不缺衣食住行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是够用就行,包括钱。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信仰的「房子教」,会彻彻底底给这代人打下烙印,直到他们去世,都解脱不了。二、三十年后,我们会被我们的子女吐槽。就像经历过赤贫人生的暴发户,喜欢点一桌子吃不完的菜来显摆。

同样的,持有多个房产并自鸣得意的人,在未来也是会被下一代人看不起的。其实不用等到下一代,这一代有长期海外经历,且有点文化的人,已经很看不起这样的人了。

当国家这波产业升级的政策逐渐落实以后,我们这代年轻人对房产的执念,在今后的年轻人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原标题:思考|在上海买房到底多难?这位妈妈的手写信,看完让人沉默

房子,是每个人无法回避之痛。

对上海人来说,买房是人生清单里的必勾项,它是你结婚的门槛,甚至是很多人究其一生的重担;

对于很多沪漂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上海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感觉这样才更能融入这座城市,减少一丝漂泊之感。

说到买房,之前有一位浙江妈妈给儿子的手写信,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炸了锅。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6岁的儿子,看身边的朋友都买了房子,想到自己以后将面临谈女朋友,结婚的问题,也想让父母在杭州为自己买一套房子。

有些话我不知道怎么开口,就选择了用最原始的方法跟你说说妈的心里话。

从你出生到现在,你26岁,这26年,妈妈一直都很幸福。你的降临,给妈妈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最近,我们之间好像出现了一些问题。

你说你身边的人都买了房,你说你后面找女朋友需要一套房,你说现在房价一直在涨,亚运会前肯定不会亏,于是你告诉妈妈说你想在萧山城区买套房。

可是,在我看来,26岁的你需要独自承担一些事情,而不是像小时候的你一样,只要哭一下,说一声,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在我看来,你还是赖在我们的怀里,像个孩子一样。

妈妈为什么拒绝你,妈妈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你终归要自己飞翔的,而我和你爸爸只是你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永远顶在前面的那个。

妈妈希望,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无论是房子,还是梦想,你终究是要一个人走向未知的未来。

▲ 上下滑动查看内容 ▲

以上是这位母亲的原文,虽然内容不长,但真的是每一句都讲到了心坎里。在小编看来,这位母亲想表达的观点无非四个:

1)身边人买房了,并不是你买房的理由;

2)你已经26岁,只要哭闹一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3)爸爸妈妈是你的后盾,但不能永远替你冲在顶前面;

4)未来,应该是通过你自己努力得到的。

不过小编发现,一碰到这种“子女”“结婚”“买房”的问题,网友就很容易炸毛。

有些观点认为,目前的房价水平对于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来说,还是有点难以承受的,如果有能力可以尽量帮衬,如果条件有限,也应向子女说明情况——

@Janitaaaa:买房即投资,儿子也不是别人的儿子。反正都是自己家的。起码可以付个首付,让儿子慢慢努力还房贷吧。

@米菲有理想1920:自己工作后就不太好意思花爸妈钱。但今天的高房价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父母帮助想自己买房也有困难,男孩没房怎么结婚,女方择偶标准没房子也不会考虑,认不认同这就是实际情况。

@永远宁迷: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选择,买与不买别人都无权说什么,作为父母我自己肯定是尽量给孩子好的生活,其实这个社会很现实的,让孩子自力更生努力去创造,有多难可想而知。

但也有不少站这位母亲的家长,认为父母辛苦大半辈子已经尽到了养育成人的责任,子女的未来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奋斗,而不是继续依赖家庭——

@鲨鱼妈妈少女熙:孩子会不会给父母养老还不一定,养老之前给你操心工作买房带孩子,操一辈子的心。买不买房都是父母的选择,给你买房,心怀感恩早早挣钱还给爸妈,不给你买房尊重他们的选择,让爸妈安心养老过个有尊严的晚年。毕竟当初爸妈生下你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你要有多大的回报才喂给你奶吃。

@王律师经常饿:没毛病,现在家里出钱给孩子买房买车都成了应该应份的了!难道做子女的要让爸妈养一辈子吗?不管他们能不能拿出这个钱,我觉得他们都有理由拒绝,还是那句话想要房子,想要更好的生活自己挣去,你成年了别再手心朝上了。

@0205向暖:这妈没毛病,现在做父母挺累的。小时供书教养已耗尽了大半辈子,等孩子成年又要负担婚房带孙辈,现在的孩子都觉得理所当然的。心寒。难道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债??

@旅行31天:看了评论太失望,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孩子,没几个逻辑清晰的成人。特别有几个人谈到父母若不给买房,那就不要过问什么时候结婚生子,难道给你买了房子就可以过问你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一百年前追求的婚姻自由,哪儿去了?我爱我的父母,但我不会事事听从,我对他们爱的最好报答惟有独立自尊而已。

当然还有这种看到就很令人生气的评论......

等他爸妈老的动不了,要他儿子来伺候他们的时候,儿子也可以写一封信。

看到这句实在忍不住暴怒!已被隐去昵称的这位朋友,如果你把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看得那么你来我往,不如在写信之前先把前20来年父母对你的养育基金连本带利地结算一下吧!

其实在小编看来,是非常佩服这位母亲的做法。

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苦口婆心不过是“爸爸/妈妈做那么多都是为了你”,久而久之我们也接受了父母为了我们可以做一切的洗脑,一旦我们对父母提出的要求遭到了拒绝,我们不会反思自己的原因,反而第一时间跳出来表示为什么别人的爸妈可以。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父母开口的那一声不,背后经过了多少了心里斗争,那轻轻的一声不,说出口实在是太不容易。

但是,父母有抚养你长大培养你成人的权利和义务,你就没有让他们安享晚年的义务了?

要明白,他们不是比你能赚钱,也不是赶上了好时候,而是比你多活了三十来年。

他们能帮你是这三十年的省吃俭用攒下的血汗钱,不是大风吹来的。

对于大多数90后来说,没有办法反哺父母不是错,向父母伸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世道如此,不必谴责。

但是,拿了父母的得有感恩的心;拿了父母的,得了解父母的艰辛不易;拿了父母的,得反过来想想父母的消费需求;拿了父母的,得想想父母为了替你买房买车操办婚礼养崽子,而牺牲了多少他们本应该享受的生活乐趣。

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有享受生活的权利。

别忘记,他们年过花甲,所能享受的时间,可比你少太多了。

但同样的问题落到不同处境的人身上

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和理解

看一看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同事

看看大家对于#父母是否应该替子女买房#

还行,其实压力不大,我这人平时也没啥开销,除掉月供之后手头还算宽裕,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还没谈女朋友哈哈哈哈哈哈哈。

首付是自己前几年工作攒的,年轻的时候也动过让父母帮帮忙的想法,毕竟你看,周围哪户人家不是爸妈掏钱买房子的?

不过前两年有次跟父母聊天,听说爸爸单位的老同事退休之后又出来再找工作了,原因是老人给儿子买了套婚房,可本身自己家里的条件也不是很宽裕,四五千的退休工资还要拿一半出来给儿子补贴房贷,没办法,结婚要花钱的地方可多了去了,只能继续干活,找个小区当当门卫,虽说挺轻松,但60多的年纪再折腾也是累。

听完我就下定决心,自己的事情哪能好意思再麻烦父母?我也30好几的人了又不是读书时候讨零花钱,真没那个脸让家里老的再为我操心。这不,逼一逼自己还是可以激发出无限潜力的,攒首付的钱出来了,月供缴得也挺轻松,以后讨嘎子婆了俩人负担也不重,挺好挺好。

王可可的爸比 42岁 有房有贷

我觉得周围人跟我的情况应该都差不多吧,男方家里掏首付,然后夫妻共同还贷,房产证上挂着两个人的名字。要说#父母是否应该替子女买房#这个话题,更多的人应该已经默认成为#父母应该花多少钱替子女买房#了吧。

说真的,大家都在刚工作的年纪就被叨叨着结婚,可是才工作几年的积蓄怎么可能存得出上海房子的首付?与其说年轻人希望父母搭把手掏首付,不如讲大多数年轻人只能靠父母帮记忙买房子了。

我们心里也知道,父母养育我们成人已经完全可以脱手不管,但是面临子女人生大事的时候又不得不软下心来掏出积蓄,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一切观念也给了子女心安理得躲在他们背后的借口。

而且你看,我儿子才刚一岁半,我老婆就跟我商量着存钱给儿子买房的事情了,真的是陷入怪圈的人生啊!曾经有过独自打拼的念想,但是奈何只能向无情的现实低头,唉……

布莱恩熊熊 27岁 计划购房

每次过年回家,爸妈都催我辞了上海的工作,老家有房有工作,虽然收入没那么高,但起码能落个稳定轻松。

有时候加班到凌晨的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那么执着的想要留在上海,我读了4年的广告专业,从刚毕业跌跌撞撞的AE走到了现在资深文案的职位,如果我回到老家,那个甚至都抓不出几家广告公司的小城市,那我这么多年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留在上海”是我的底线,也是我的目标。

曾经也是个花钱大手大脚,买东西只顾一时精神高潮的冲动狂,但是有了买房的目标之后就当起了精打细算的小妇女,跟男友这两年攒了个郊区一居室的小首付,再不久就要签合同了嘿嘿,小是小,辛苦也是辛苦,但是我有家了。

hum…从没想问父母要钱。一方面是想向父母证明“我能在上海生活得很好,不用担心”,另一方面也是支撑自己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的勇气吧。

小甜甜吃不胖 25岁 无买房计划

哈…哈…哈…你跟我说在上海买房这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呢嘛。我一个月光美少女能够生存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买房这个词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父母曾经明示过,要给我攒钱缴首付在上海买套房,可是有了首付又哪样?装修和还贷的钱我也照样承担不起。感觉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喷我没出息耶,但是租房or买房都是个人选择与否不是吗?

我现在在虹口区跟同事合租了个两居室,每个月的房租开销差不多在3K左右,可是要是同样让我在虹口买间房,这花的钱可够我在上海租个六七十年的房子了,而且还是换着花样翻的那种,何必让房子拖累自己的人生呢?

而且本身家境也没有富裕到可以轻松掏出首付的程度,何必为了这几十平米的产权让全家都跟着过紧巴巴的日子呢,我跟我妈说,有钱就留着自己逍遥自在吧,别再为那些有的没的发愁啦!

每个人必定会经历的阶段

每个人人生中会经历两次断奶时期。

第一次是婴儿时期的生理断奶,婴儿会哭闹会生病,各种抗拒,但是做父母的忍痛都要断奶,因为他们知道长时间依赖母乳,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还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第二次则是成年之后的心理断奶,每个父母在把子女向外“推”的时候都会心痛,但同样,没有精神断奶的孩子不会懂得承担,不会懂得责任,不会明白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赢得未来的道理。

可是这样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

回到最初网友讨论的问题,有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他们可是你的子女,一套房子的首付对于26岁的他们而言实在是负担太重,父母就应该帮一把”。

可是,不觉得这样的话说得太理直气壮了吗?

根据2015年发布的#发达国家买房人的平均年龄#数据显示:日本、德国为42岁,台湾地区是36岁,美国也是达到了30岁以上,所以刚踏入社会两三年的你,还仅仅只有20多岁的你,有什么好焦虑自己没有房子的呢?

请送给孩子一双“能走路的双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正如“知心姐姐”卢勤所说,“与其送孩子一双名牌鞋,不如送他一双‘能走路的脚’”。然而,让孩子拥有一双“能走路的脚”并非易事。

你一开始就觉得孩子是无能的,你替孩子挡住了所有的风雨。结果,这种过度保护,却成了孩子人生中最大的风雨,让他们不堪一击。

不要太低估了你们孩子的能力。生活会给他们力量,摸爬滚打后,他们会积累起足够的资本,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处。最终,在某一个城市,他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地盘。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给哥生个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