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蚩尤子孙的子孙在一艘逃亡的船上这搜船是他们所在的世界

但是瑶族至少算是中国的本土原著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中国东南部、中原、长久中下游流域、珠江中下游流域,但是蒙古、维族、壮族、傣族、回族、满族等属于中国的边疆民族。

如果按照文言文对“中国”的解释是“中原”那么中国的原著民族就是汉族、瑶族、苗族、畲族等几个民族属于中国的原著民族。

前几天在北京图书大厦看到一本关于中国民族的问题 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就是处在边疆如蒙古族、云南省一些民族等,还有信仰穆斯林回族、维族等存在很多的文化信仰差异。瑶族、汉族、苗族在文化和信仰上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现代社会有很多你们不知道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基本找不到瑶族与汉族的但是、、、、我不敢说。 现在很多瑶族迷信如 婚姻配对、度戒等在古代汉族地区也有


中华民族素有尊宗法祖的传统。史学家周一良先生说过:商周都尊重祖先,当做神看待。儒家思想信仰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体制中,祖先崇拜是核心。对于首次统一中华民族、开创中华文明,功昭日月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后世子孙的景仰、热爱之情自可想见。

黄帝到了一百一十八岁高龄,仍然乘车到各地巡视。这一年他来到了现今的河南省,提议采用附近的铜在山下铸一个高一丈三尺的巨鼎,其实,也就是一口硕大的铜锅。目的在于举办一次盛大的庆功宴会,来招待各个部落的酋长。就在巨鼎铸成之时,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巨大的黄龙垂挂着长须,自天降下。原来是玉皇大帝垂念黄帝的丰功伟业,特意派出黄龙来接他返驾升天。黄帝深情留恋着他所开创的事业和长期同甘共苦的子民,但天命难违,只好唯唯从命,跨上龙背,冉冉归去。

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个个频频挥手,痛哭流涕。黄帝深受感动,遂驾龙徐徐下降,殷情告别。人们哪里肯放他去升天,都执意挽留,牵衣顿足,围拢不放。巨龙见势不妙,乘人们低首垂泪之机,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民众赶忙拉拽,结果扯下了黄帝的一块衣襟、一只靴子和随身佩带的宝剑,而黄帝本人则跨龙飞走了。当地民众便把这些衣物封葬于桥山之巅,起冢为陵,封土植树,这就成了今天的黄帝衣冠冢,而其所在地也被命名为黄陵县。

《史记·封禅书》中也有类似记载,究竟是太史公采用了神话传说,还是民间传说演绎了《封禅书》中的记述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黄帝陵就接受祭奠,这从孔子、孟子的谈话中,可以得到证实。秦汉以降,已经形成了制度。汉初于桥山西麓建起了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正式把这种活动列入国家祀典。北宋开宝二年,因沮河水泛滥侵蚀,桥山西麓发生崖塌土崩,威胁庙院安全,地方官员上奏朝廷,由太祖赵匡胤亲降御旨,将轩辕庙迁至东麓,就是现今的所在。据文献记载,历朝帝王亲自祭扫黄帝陵共达七十六次,其中明朝十次,清朝二十六次。

千秋万代,黄帝活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凝聚中华民族的一种力量、一种象征。每个中国人都自认是黄帝的子孙,视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并以此自豪。与此相联系,甚至黄的颜色以及相关事物都跟着沾上了荣光。我们被称为典型的黄种人,我们的文化发源于地质史上的黄土期,我们的老祖宗生活繁衍于黄河沿岸、黄海之滨、黄土高原;地位最尊者黄袍加身,黄鹄比喻贤才高士,黄钟大吕用来形容庄严正大的音乐或者辞章,皇帝的公告叫黄榜,太守衙中正堂叫黄堂,好日子称为黄道吉日,死后的去处则称做黄泉,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时代叫黄金时代,美好完善的境域叫黄金世界,广播电视一天中收听、收视率最高的时间称为黄金时段。

这里有一个黄帝的神格与人格的定位问题。显然,黄帝不是西方的宙斯神那样由自然神发展来的、无任何历史依据的纯然神话人物。长期以来,他以一个实实在在的部落酋长,而且是华夏民族的先祖的身份,作为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而存在。无论他同蚩尤的战争还是与炎帝的战争,都是先民部落之间,或为争夺空间、或为争夺财物而进行的正常的生存手段。当然,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他已经成为一种综合体、一个文化符号,因此,在他身上也必然存在着基于祖先崇拜与民间信仰而高度神化的因素。

在我国,祖先崇拜与神信仰,也就是敬祖与祭神的传统,是并肩存在,相辅相成,却又迥然各异的。这两种崇拜形式源于不同文化系统的碰撞与融合。祖灵是父祖的远古延伸,尊宗法祖,更具有源远流长的中华一统的民族特色。一般地说,奉祀神灵,须借助于中间媒介,而生人与先祖之间,则可以自然亲和,无须仰仗其他媒介的参与。轩辕黄帝,尽管他在中华民族心目中至高无上,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头号人物,顶尖级的文化英雄,甚或具有古籍中记载的黄帝四面的神怪形象,但后世子孙却宁愿让他成为具有亲缘关系的可亲可敬的共同祖先,而不想把他推上巍峨高耸的神坛,送进玄之又玄的神仙王国中去。像密尔顿所咏叹的: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无边无际,苍苍茫茫,在这里,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空间,都消逝不见。

1935年,正当祸深寇急,国脉艰危,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绝续的严重时刻,全国各地各界爱国人士发起祭扫黄帝陵的活动,以号召民众,戮力同心,共赴国难,团结御侮,并规定每年清明节为中华民族扫墓节日。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帝陵、庙整修一新,并把它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高三米六,周长四十八米,墓碑上刻有明嘉靖年间唐锜书写的“桥山龙驭”四个大字,祭亭中央碑上的黄帝陵三字为郭沫若手书。在古轩辕庙的“人文初祖”大殿,塑有威仪万方、器宇轩昂的黄帝像。

院内,古柏参天,浓阴翳日,十五株树龄超过两千年的古柏分列两侧,像甲胄森严的卫士一样肃然挺立,迎候着前来瞻拜先祖的炎黄子孙和远涉重洋的国际友人。其中一株已有五千年历史,传说是黄帝手植柏。树高二十米,树干周长达十一米,七人尚不能合抱,故有七搂八鳰半,疙里疙瘩还不算之说,被国际林业专家誉为世界柏树之父。乾隆年间一位署名长白世臣的诗人赞美道:古柏森森不记春,陵宫犹自享明禋。轩辕制起功常在,永使余波惠子民。

数千年风刀霜剑,没有能摧折这些黄陵古柏,它们年复一年,长得益发苍劲挺拔,表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它们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勃勃生机,也显示出炎黄子孙超强的凝聚力、向心力。近代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最能表达这种爱国怀乡、敬宗法祖的情怀:天下万山祖,其名曰昆仑,昆仑有南支,万里趋越门。人生亦有祖,谁非炎黄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我在拜谒黄帝陵后,也曾即兴口占一绝:尊宗法祖寄深情,不剪枝柯万柏青。华夏重光千载业,开来继往拜黄陵。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蚩尤子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