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6娱.乐平台-人民的名义为什么火蒙面人是谁

原标题:《人民的名义》:如何把副国级官员作为“终极老虎”

文丨霍思伊 来源丨中国新闻周刊

卧室里的西洋画占了整整一面墙壁。随着油画缓缓上升,后面暗藏的乾坤逐渐袒露在观众眼前,是密密麻麻,一捆一捆新旧不一的钞票。

不仅是墙壁,冰箱、床垫下面也满满地堆着一叠又一叠的现金。这些钱被发现于某部委项目处长赵德汉的豪宅中。而就在几小时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侦查处处长侯亮平还看着这位被举报者家中的破败场景感慨,那是一套老旧的机关房改房,狭小,土气,朴实得就像当时正在吃炸酱面的赵德汉。

这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场景。

2017年3月28日晚七点半,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制作,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上海利达影业有限公司、弘道影业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李路导演,周梅森编剧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单集首播。

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对贪污贿赂案的调查为线索,讲述了以H省为核心的各派政治势力的权力纷争,以及底层百姓在其中的起落沉浮,是对中国政治生态的“全景式”描绘。

首播当晚,欢网数据和酷云数据就创下湖南卫视开播剧最高纪录,CSM-huan全国网3.9116%,收视高居第一;酷云EYE关注度高达1.0447%,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12.6%,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据CSM欢网全国网权威数据统计,同时段央视正在直播的“中国VS伊朗世界杯预选赛”,被《人民的名义》以高出2倍的收视率超越。

在微博上,“人民的名义”话题被讨论近21万余次,话题阅读量高达7800多万,开播当日第一集的实际收看人数,包含网络平台在内,高达3.5亿人次。截至《人民的名义》播出到第八集,豆瓣评分接近9分,在国产剧中非常罕见。

提及赵德汉腐败被发现时的场景,观众们纷纷感叹:真实,震撼。

导演李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电视剧拍完后送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相关审查专家给了八个字:石破惊天,荡气回肠。

2014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三顾周庐”,邀请著名政治小说作家周梅森创作一部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当下形势的反腐题材电视剧。

这是《人民的名义》故事的开端。

对于第一次邀请,周梅森拒绝了。虽然作为范子文的老朋友,他希望与其二度合作,但考虑到当时的形势,他心存顾虑。

周梅森以创作《人间正道》《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政治小说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的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2003年,他与范子文首次合作拍摄了电视剧《国家公诉》。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当时审查的艰难就令他印象深刻。

周梅森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国家公诉》在审查过程中被要求修改了八九百处。而此前他编剧的另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绝对权力》,则经历了7次大的修改和8个月的严格审查,差点儿被毙。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限制“涉案、反腐、恐怖”题材电视剧的播出时段,要求其退出黄金档。随后,反腐剧进入十年左右的“沉寂期”。2004年至2014年间,只有《我主沉浮》《高纬度战栗》等少数几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播出。

当范子文找到周梅森时,形势尚不明朗。周梅森担忧,在政策宽容度很低的情况下,即使创作出来也难以通过审查。他问了范子文两个问题:反腐剧究竟能不能写?能写的话,尺度能有多大?

范子文比周梅森要乐观。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反腐败斗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已经有多位“老虎”落马。此时需要一部可以反映时代、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体现国家的反腐败大局。

带着周梅森提出的两个问题,范子文找到当时的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

李京盛说:能写!关键是看谁做?谁写?怎么写?

李京盛指出,最好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等有关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制作,编剧的人选,他推荐了陆天明、张平、周梅森和刘和平四人。

对于怎么写,李京盛明确说,要从反腐的角度切入,是反腐而不是展示腐败。

其指导思想是七个字:反腐、倡廉、正能量。

2014年11月30日中午,南京,范子文第三次找周梅森谈反腐剧的创作。周梅森说:“我请你吃饭,我们是好兄弟,只吃饭,不谈剧。”同席的还有江苏省两位检察官。饭桌上,检察官谈论他们办案的感受,“他(周梅森)就来情绪了,激动之后就说这个事可以干。”

2015年3月9日,周梅森的59岁生日。当天,他开始正式动笔创作。厚积而薄发,一周后,周梅森便拿出了两集剧本。

周梅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至今,他一直笔耕不缀。开始创作《人民的名义》时,他的抽屉里已经有了好几部小说的部分内容。“有的写了一大半,有的写了五六万字,还有的十几万字,最多的已经写了二十万出头。”

周梅森没想到形势变化得这么快。他本以为至少还要等几年,他的这些小说才能重见天日,现在机会说来就来了。八年来对反腐现实的密切关注,多部小说里的素材积累,在创作《人民的名义》过程中,他形容自己的灵感“几乎是喷薄而出”,“写得非常顺”。

2003年,周梅森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曾说:“如果生活不能激励我,没有新的东西让我激动、让我震撼,我就会淡出政治小说领域。”

而《人民的名义》的顺利创作,从反面印证了这句话。周梅森说,2004年至2014年,“最刺激到”他的社会现实是:腐败愈演愈烈。

他指出,虽然十八大以来落马官员激增,但实际上,十八大以后“动了真格”的反腐,是对近十几年来腐败的清算。

在他看来,以前有关主管部门一直有一个误区,即反腐败题材会造成很负面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这类题材文艺作品的限制,反而从某种程度上纵容了腐败的发生和发展。“你以为不让写不让播就可以没腐败了,腐败不是愈演愈烈么?!”

《人民的正义》编剧周梅森

“腐败干部不是‘吃人的老虎’”

除了自身对社会密切的观察,周梅森1995年挂职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的经历,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据他回忆,在徐州市挂职的时候,他下到各县听取当地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工作汇报。“这些人说起来各种政策头头是道,比如计划生育,他们甚至可以把上环率背诵到小数点后两位。满嘴官话,根本听不到实话。但是等到工作谈完了,酒杯一端,真话就来了,酒再稍微多一点,心里话就全说出来了。”

后来,周梅森和挂职期间结识的很多官员成了朋友,也看到了这些人几十年来的起起伏伏。他说,像剧中易学习这样的干部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因为没有后台和政治资源,他的很多朋友25年前是正处级干部,现在仍然是正处,一动不动。

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官员们的心态大多有两种:一种是觉得既然已经仕途无望,就每天混日子,不求有功,但求没有大错。另一种是怀着“能捞一把就捞一把,能贪就贪”的想法钻营。而对于县长和县委书记而言,这样的想法并不难实现。

“想贪污还不容易吗,一年贪个300万、500万玩儿一样,县长可以招标卖项目,招商引资,县委书记可以卖官,这些现象都很普遍。当然,2014年之后就遏制住了。”周梅森说。

除了身边的故事,他也经常关注新闻报道和中纪委网站上的反腐消息,并把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的真实案例作了详细分析,比如最有名的“小官巨贪”魏鹏远案。

年近六旬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平日里骑破旧自行车上班,受贿金额却达到2.1亿。专案组在他的一处房产中发现,空荡的房间中只有一张床,床垫下堆满了封着胶带的纸箱,里面是一捆捆还贴着银行封条的现金。

2015年,为了了解官员落马后的真实状态,在最高检的安排下,周梅森在南京浦口监狱与落马官员举行了两次小型座谈会。

周梅森说,谁贪污了多少钱对他没有太大意义,他试图从人性深处挖掘这些官员落入低谷后的心理状态。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除了后悔以外,这些官员还普遍地表现出一种委屈的情绪。“有一个官员因为贪污受贿50万被判了15年,我能感觉到他的委屈,他反复说‘判了十五年’,强调了好几次。”

周梅森认为,人性是复杂的,腐败的干部不是“吃人的老虎”,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些人是因为一念之差。

按照他的要求,参加座谈的落马官员都曾经身处核心的权力部门,有大城市的区长、县长、县委书记,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还有国土开发等核心权力部门的一把手。

看到他们,周梅森感觉很痛心,一方面,这些人破坏了中国官场的政治生态,另一方面,不良的政治生态,也对他们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当权力没有被关进笼子里的时候。

“有的腐败干部非常讲义气,有的能办事,不是全都十恶不赦、非黑即白,这些人就是你我他。”

“他的话给我猛击了一掌”

周梅森在浦口监狱座谈的时候,正在香港的李路听说了这件事。一向很敏锐的他当机立断,从香港飞到南京,跟周梅森表示,希望可以担任这部剧的导演。

李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一直很关注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而周梅森的剧本在当时恰逢其时。

“13年没有像样的反腐剧,周梅森十年没有出版反腐小说,他一定有很多积累和沉淀。我本人对反腐、对国家的政策也一直都关注和思考,对于现实主义的东西我有特殊的偏好。”

李路此前导演过《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坐88路车回家》等著名影视作品,几乎都是现实主义题材。此次,他第一次接拍反腐剧,认为既可以挑战自己,又与自己一直以来对人性的发掘、对现实的关照一脉相承。

他说:“没有什么剧能像这部剧发掘人性和直面现实到这个程度。”

与范子文接洽后,李路就扛起了导演和总制片人的大旗。周梅森写到第三集,李路就决定买下他的剧本。但李路心里还是挺没底,主要还是担心审查。

周梅森对此也很担忧。剧本写到一半的时候,他还在考虑,反腐要写到什么程度?

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看了他的剧本后给他打电话说,你应该写分量很重的东西,再深一点,再高一点,把政治生态写出来。“坏人只写到公安厅长,十八大后倒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他的话给我猛击了一掌。”周梅森说。

范子文也和李京盛探讨过这个问题,最终确定了一个原则,不能写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级别的官员。

此前,反腐剧的“最大尺度”是一号反面人物不能写到副省级。考虑到文艺作品必须植根于现实,他们最终选择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副国级官员,作为幕后的终极“老虎”。也因此,这部《人民的名义》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

范子文称,之所以采取这种处理手法,是因为电视剧与小说不同,电视剧更要考虑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体现出中央坚定的反腐决心,展现出反腐成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存在政治风险,对执政者的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关键就在于牢牢地把握李京盛所述的指导思想:反腐、倡廉、正能量。

剧本写完20集,有关部门专门为此召开了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周梅森提出疑问:李达康这样的人物要怎么写?其结局如果也沦为腐败干部,是否合适?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非常反对,他说:“能干的干部全腐败掉了,太伤人了。要有正面的东西。”

范子文指出,写作反腐剧,编剧“三观一定要正”,不能否定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巨大成果。他说,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确存在腐败现象,但不是主流,而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反腐的同时倡廉,传播正能量。

剧本初稿完成,李京盛提出要增加倡廉的内容。于是,《人民的名义》主创决定为易学习这个角色增加更多廉洁执政的回忆片段。

周梅森也承认,有些情节在小说里可以写,电视剧就不行,需要更加谨慎。比如小说里的设计是:外号“老石头”的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前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在向巡视组举报时激动之下死于心梗。电视剧里则变成了为保护人质倒在现场。“这样处理不会显得那么灰暗。”

用时七个月后,周梅森的剧本最终创作完成。整个写作期间,他和范子文每五集沟通一次,由范子文在电子版上直接提出修改意见,周梅森进行取舍。

据范子文介绍,他的大多数修改意见与检察工作的具体业务有关,艺术方面偶尔也会提出建议。比如汉东省检察院前任反贪局长陈海的人物命运。原本的设计是车祸去世,但经过研究后决定,让他最后醒来。

“最后要让大家看到信心,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要让大家看到希望。”

“广电总局给了一个特殊的尺度”

剧本创作完毕,《人民的名义》正式开拍。

但此时资金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亿元的总投资还差2000万,作为总制片人的李路当时压力非常大。他甚至决定,如果投资一直没到位,就抵押自己的房子。

拉投资的过程非常困难。导演李路坦言,这次融资的过程是自己从业以来最受挫的一次。最初,李路尝试联系很多大型国企投资,都被对方或委婉或直接地拒绝。很多时候,昨天刚签完合同,今天就说不能打款。

李路很感慨:“我也能理解他们,反腐剧在当时的市场里几乎没有成功案例,投资是逐利的,他们怕钱打了水漂。”

最终,决定投资的五家小型民企都是李路的朋友,也都是第一次拍摄电视剧,其中还有两家公司是专门为拍摄《人民的名义》而成立。资金终于在开拍十几天后全部到位。

事实上,早在李路介入该剧之前,范子文就曾经尝试联系一家大型电视台,试图与对方接洽这个项目。“压根没见到人,对方说算了,反腐剧风险太大。”

范子文坦言,虽然这部剧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牵头立项,也得到了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但正如改革开放初期一样,未来的走向谁也没办法确定。“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开拍后不久,湖南卫视到剧组考察,六七个人左右的团队一共来了三次。“他们的嗅觉和李路一样灵敏,拍板决策程序也很快,”“他们很有诚意,(他们的)热情感动了我们。”李路说。

资金到位后,李路肩上的压力依然没有减轻。他觉得,这是他有史以来拍摄难度最大的一部剧。

据了解,《人民的名义》摄制团队将近400人,80多名演员,半数左右是明星,总共有2700多场戏、300多个场景。拍摄场地涉及南京、北京等地,且夜戏过多,审讯和会议等多发生于夜间。“这么多演员的群像戏是对我新的考验。”李路说。

为了还原整个政治生态,李路在接到周梅森的剧本后,从影像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打磨。

首先,他将自己一贯擅长运用的温情元素,加入到似乎很“高大上”的反腐剧中,对人物情感进行了深度挖掘。

例如,在原来的剧本中,侯亮平被派到汉东省执行任务,他的妻子钟小艾举双手赞同,鼓掌欢送。但李路认为,这个情节发生时,汉东省前反贪局长陈海刚出车祸,侯亮平此去汉东,即将面对的形势极其复杂,是存在很大危险的,这种情况下,作为妻子欢送是不符合人情常理的,在具体拍摄时就做了调整。

还有一场戏,是陈岩石去世后,大家集体参加他的追悼会为其默哀。李路认为,应该将追悼会改为追思会,省委书记带领所有人集体回忆他光辉的一生历程,为其鼓掌。“周梅森不同意鼓掌,但我坚持。他说人都去世了,怎么还鼓掌。我说必须鼓掌,这是追思会,不是追悼会,是在缅怀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在为这种精神鼓掌,除了有淡淡的温情,还有更高的品格。”

李路充分运用美剧电影化的镜头语言,采用极其写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他以赵德汉吃炸酱面的那场戏为例,“侯勇光吃面条就吃了一斤,一遍又一遍,就是为了营造非常真实的效果。”另外,侯勇长着一副英雄脸,在李路的印象里他根本没演过反面人物,当时李路提出请他演这个角色,包括周梅森在内的很多人都反对。

“但是看完后都觉得效果太棒了,完全把那种貌似憨厚老实的贪官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拍了三个通宵,我给侯勇设计了很多细节,比如趴在地上准备逃走,那种濒临崩溃的状态一下子就出来了。”

剧中“一一六”事件现场,由白志迪饰演的老检察长陈岩石有两场戏最令观众动容,一场是跌跌撞撞爬脚手架,在起重机下通宵护厂,另一场是在省委常委会上谈攻打云城虚报两岁火线入党扛炸药包。李路说,这两段戏自己看一遍就感动一遍,“白老师演得不露痕迹,当时攀爬脚手架、头顶铲车也是我现场设计的调度,现在看来效果气氛都出来了。”

全剧均采用同期声,而非后期配音。李路感慨:“没有一部剧像《人民的名义》这样敢‘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拍得如此写实。”

有评论认为,这部剧无论在对社会全景式的呈现上,还是对人性的发掘上,都超越了以往的反腐剧。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小官巨贪到副国级大贪,从反贪局局长到市委书记、市民、商人、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

“台词非常犀利,如果按照普通电视剧的审查标准,很难通过。这次广电总局给予放行,意味着给了一个特殊的尺度,非常难得。”李路说。

在人物塑造上,剧中的很多角色不再“脸谱化”,而是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赵德汉被抓时涕泪横流,他哭着说:“老婆不知道,没告诉她,怕她为我担心,我儿子还小,万一进去了,他们娘俩怎么办啊!”

此时很难想象,这个为家人担忧的处长就在几分钟前,吐字清晰地说出他的受贿金额: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

“这个人怎么坏,怎么好,人的另一面第一次这么真实地展现。”李路说。

周梅森非常赞同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作品,不仅仅要写出事件、人物和他的故事,还要对事件思索,发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

他认为,在创作《人民的名义》过程中,他的思考量巨大,超越了他以往所有的文艺作品。

为了写出一部当代中国的“官场现形记”,他思考各行各业的人物心理,试图洞察腐败、懒政、拉帮结派和权力纠纷背后的逻辑,并体会百姓的切肤之痛。

周梅森的弟弟五年前下岗,当年的同学们也大多下岗,每月靠1000元的退休金过活。煤矿工人出身的周梅森深知,底层百姓的现实生存状态,很多比小说中描述的还要糟糕。而同时,腐败伤害的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形象,更是世道人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郑西坡这个角色。他本来是个很讲道理的老党员、老工人。政府集资出现问题,他心里清楚是企业的问题,不应该政府买单,但仅仅是一句话,他就被说服,加入到群访的队伍中。别人跟他说,“贪官一贪就是几个亿,我们管政府要点补偿款,算啥?”

周梅森说,这就是腐败对整个社会的伤害,连一位老工人、老党员都不讲理了。“其实,那是因为老百姓心里有气。”

拍摄完毕,电视剧送审。审查的过程比预期的顺利。

拍摄《人民的名义》之前,周梅森跟李路提前打好招呼,要他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心理准备。但最终,只有几十处的内容需要修改,有关部门的人员对此剧均做出高度评价。

2017年1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新任司长毛羽在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年会上发言称:“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我们非常敬佩主创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感知,对发展脉搏的把握,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回答。”

毛羽说:“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李路认为,毛羽的这段话,是对《人民的名义》最精准又简练的评价,是这部剧中心思想的体现。

《人民的名义》导演 :审查不存在潜规则

文丨杨文杰 来源丨北京青年报

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不到一周,豆瓣评分达到9.1,开篇不辱使命。该剧“孵化者”,制作人兼导演李路近日接受记者专访,解密诸多内幕。

演员内幕:大腕片酬都是“友情价” 陆毅的角色本来带点小痞,但最高检不同意

记者:第一集开场的官员形象有的很脸谱化,比如副市长丁义珍,挂着LV皮带,表里都很浮夸张扬,吴刚扮演的角色也挂着反派相……这种表达方式有无奈还是刻意为之?

李路:你可不知道,七八年前官员的打扮,就是这样。丁义珍我们就没准备“埋”,开头潜逃,他就是一个贪腐、叛徒的形象,为此特别找了一个常年演太监的专业户许文广来演。

原来还有酒席上口吐黄段子大谈女干部,后来剪掉了……其他的人,大家就不一定能够看得准了。

记者陆毅演男一号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吗?

李路:是在几个人中选了他吧。陆毅其实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演员。他是“年轻的老前辈”,演得很好。来剧组前的两三天,他还在另一个戏上,最初的表演还带着点上部戏的表演状态。这个戏里面有他的师叔、师哥,坐下来轻描淡写地跟他带了两句。他马上进入了检察官的状态了。陆毅太聪明了,不聪明走不到今天的。

记者陆毅的检察官形象一出场,有人觉得很“跳”,跟印象中的“官员”不一样。

李路:陆毅这个角色从剧本的时候就开始“跳”了,我们开始是希望他有点小痞,或者说有点幽默感吧。最后最高检还是希望这个角色往正里走一点,因为是检察官的代表。所以他身上的江湖味道减少了一些。

剧本保留了他吹口哨的习惯。不过,也只吹了几集,就被剧中检察长骂了,说你一个反贪局局长怎么老是吹口哨啊。后来他就再不吹了。还有一些别的小设计,后来也都剪了。

另外,你们不要以为检察官是“官员”,我们去最高检反贪局体验生活,那些检察官都很年轻,都很帅,不是这个市的高考状元,就是博士、博士生。

公检法,三家单位是“挂相”的。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是要动脑子的、不动拳头。他们是高智商年轻人,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官员,可活泼了。

张丰毅找云南省委朋友学演省委书记

记者剧中高级干部工作状态,是真听真看过,还是按想象的?

李路:常年的积累吧。我30多岁就是南京电影制片厂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后来管理江苏的影视剧十几年,了解不同层级的官员状态。

我去敲周梅森家的门要拍这个戏,一定是有感而发。周梅森能这样写,我能这样拍,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官员状态,对政策不吃透,拍的时候会走形。

比如省委常委会议怎么开,以前是长桌子领导坐两头,现在是领导坐中间,这些都是有安排的,以表明杜绝“一言堂”。如果你对这些变化不了解,不好拍。

我还加了张丰毅扮演的新省委书记做俯卧撑、打篮球。现在书记就是这样,带领全省的中坚,像课间休息一样做运动,精英的干部形象就出来了。

记者你说对官场的个人生活体验和“有感而发”,如何落实到演员身上?

李路:所以我找的都是艺术家啊,艺术家都是有脑子的,艺术家都会拍戏,都会做自己的角色分析。张丰毅跟云南的官员从小是朋友。

当知道要演一个新的省委书记,就回去找云南的省委领导交谈,做功课了,平常的坐姿啊,发言语态啊。好演员都是极其认真的,做看不见的功课。

记者有演员说拍这部戏压力挺大的,这是客套话还是真实的?

李路:真实的。高手云集,过招啊。我们这个组里,三个人拿出去就是一台戏了,结果来了四十几个,大家都坐在一起了。经常飙完戏要酒,“喝一杯,演得太好了!”或者是“你怎么演的?我怎么接不住呢?”吴刚有一场戏,演完以后对手演员说:“大哥,我服您了,您这么演我接不了,太厉害了!”

记者这部戏的大腕片酬都是“友情价”,您游说他们加盟的最大砝码是什么?仅仅是一起来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

李路:张丰毅是读过这部小说的。 另外筹备《人民的名义》的时候,陈道明隔三差五就来,帮着一起出主意,怎么调整演员。我们拍的时候,他两次去探班,带着牛奶去看望大家,很关注这件事情。

创作内幕:没有定心丸,没有尚方宝剑 谈了几十家,签约后都不敢打款

记者这是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作为这个项目的组盘者,当时融资是怎样一种状态?

李路:投资遇到的困难,出乎意料。我做过几千集电视剧,原来一个资金盘子几天就能完成,但这个电视剧融资之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几十家谈完之后,签约不打款。大型企业、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都有,跟我谈的时候特别慷慨陈词,一定要投!最后,都没有投。

主要还是对这个项目……因为这种类型剧已经十几年没有成功经验了,大家怕自己的投资打水漂,都能理解。人家都是投资行为,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折磨。

几个月,合同签完,毁约,合同签完,毁约,不是一个两个,是连续。 上午签完我特高兴,晚上他们却告诉你,不能投。

我家有个大黑板,上面记满了这些人、公司的名字,他们哪天签的合约,哪天又把我耍了,全有。那个时候我的心天天七上八下的,遭死罪了。同时也反映了大家对反腐影视剧的决心还欠着一点,都在观望,该出手时没敢出手。

最后是5家民营公司托起了《人民的名义》的资金盘子,而且他们还全是第一次做电视剧。

写到“副国级”并无“尚方宝剑”

记者如此艰难,您却有勇气坚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是有什么“定心丸”吗?

李路:啥定心丸也没有。我就是神经不正常(笑),敢赌!你想,当时平台没有定,周梅森才出三集剧本,我就出价了,价格不菲。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写人物小传的,人物走向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

不过,我们是20年的朋友,他的反腐小说成功率很高。我是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这种类型,基于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视剧却没有反映,做了这部戏。

没有任何人保底,也没有人保证会跟你签约,或者哪个老大说这个可以。如果有的话,我也不会两年老成这样了。

记者故事写到了“副国级”,足以称为国产“反腐第一剧”了,当时是怎么敢写到这样的层面?有什么“尚方宝剑”吗?

李路:尝试!没有尚方宝剑。各种讨论会,我们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而且我是特命苦的导演,《老大的幸福》范伟拿了500字大纲,我们就开始干起来了。

《山楂树之恋》当时小说还在印,我去找人家,人家正在捏脚,我坐小板凳跟人家谈了合作。《人民的名义》也一样。没有现成的饭,给我这样的“业余”导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项目,没有“尚方宝剑”。

尺度内幕:审查比预想的好 没选央视是因为它有价格和集数瓶颈

记者外界猜测这部剧的审查一定是惊心动魄的,有什么可以披露的细节吗?

李路:审查比预想的好。周梅森当年的反腐剧都是800条、1000条的审查意见。因为当年反腐要藏着掖着。现在要正面回应,打虎拍蝇的故事比电视剧都精彩。如果一个电视剧作品拍不到比现实还精彩,就没劲了。

记者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湖南卫视而不是央视作为播出平台?

李路:湖南是我们相互选择的,央视有价格的瓶颈、集数瓶颈。在我们拍的时候,湖南台的人到现场来了三次,特别诚恳。我跟湖南台原来没有交集的,通过这次我觉得湖南台从领导到员工真的很朴实,真的是干事的。

来了之后直接看看现场,看看片子。来了三次,每次都说要看片子,而且不是一个人来,是一组人来,一条龙地来,来了就可以拍板这件事了。

只写反腐败 不展示“贪腐过程”

记者前两集播完后,有网友评论这是第一“自黑”大剧,您怎么看这种评价?

李路:我特别认可,这是党和人民敢揭伤疤了。原来你敢这么深度地写、拍如何抓这些犯罪分子吗?现在敢了,自信了。有自信了才敢这么拍,有自信才能“自黑”。

原来大家会以为这个剧是到了一定岁数、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喜欢看。后来我发现根本不是,现在的90后三观非常好啊。我们剪后期的都是年轻人,看剧的时候该哭的哭、该笑的笑。有一场老革命陈岩石去世的戏,有个小姑娘大哭一场。这个是装不了的。

记者剧中有句台词说“反腐上不封顶”,那拍摄时红线到底在哪儿?

李路:周梅森号称“反腐小说第一人”,“第一人”肯定有“第一人”的高超之处,他得把握,也有把握。这么多官员看过我们的戏,都说没有一处不符合的。这就是周梅森平常做研究、做功课的结果。当官不作为、懒政,实干官员不会讲不会说、不送不跑就提不上来……剧里全有展现。

此外,我们这个剧有几大规避:第一,不去表现“贪腐过程”;第二不去表现“奢华手段”,第三不去表现“贪腐场面”。那些官员商人们怎么K歌啊、喝酒啊,还有行贿场面这些都没有。但照样好看——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有血有肉。

这里是电影、电视、视频、网络电影、戏剧等

制片人、管理者、创作者、参与者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人民的名义》又破收视纪录了!据24日CSM35城和CMS52城数据显示,该剧第45集在当晚播出期间实时收视峰值破7,创下近十年国内电视剧史最高纪录!伴随着剧情步步深入,该剧将在近日迎来大结局,甚至有网友预测,这部剧在最终收官时有望突破收视8的大关,成为迄今为止的“21世纪剧王”,指日可待。

汉东Boys每个成员都有一大波粉丝迷妹儿

粉丝涵盖了中老青年各个年龄段,在家看电视从此和谐了,抢手的遥控器也被冷落。

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部以反腐为题材,既没有小鲜肉也没有人气小花的主旋律正剧如今会火到这种程度。

大家追剧追得昏天暗地的同时,也着实心累,吐槽和不满也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今天来说说这部剧存在的一些毛病。

最大的毛病,我们已经说过了,拖沓。

严重到大家一看到郑胜利和张宝宝就快进。

如果在大风厂的冲突中,郑胜利是当今互联网生态的真实写照,那在之后的大部分剧情中,都属于无关紧要的注水戏。

尤其在15集中,郑胜利和张宝宝吃饭的戏长达半集。

一部好好的反腐剧就这么变成了家庭伦理剧。

人设也相当不讨喜,油腔滑调,坑蒙拐骗,不务正业。

最重要的问题是,郑胜利的戏份已经严重脱离了主线,对整个剧情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导演李路接受采访时表示,年轻人那条线是特意为年轻人安排的。

导演对年轻人一定有什么误解,我们年轻人很肤浅,表示只想看100集官场日常!

哪怕老干部们聚在一起开会都是极好的。

导演想要得太多,既想吸引年轻人但又不了解年轻群体,结果适得其反。

其实,一部电视剧只需一个明确的卖点足以。

既然是官场反腐剧,观众想看的就是官场老手机关算尽,明争暗斗,互相挖坑。

若是要看与剧情无关的家长里短,大可以选择婆媳矛盾,家庭伦理。

导演想全面讨好观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事实证明,不了解就不要迎合,否则结果只能是失败。

导演李路也表示现在这么多人不喜欢,需要回过头来反思这件事了。

除了郑胜利的戏份,林华华八卦、陆亦可相亲、侯亮平家庭等与主线无关的戏份也屡遭吐槽。

撇开导演想全面讨好观众的心思不谈,大量注水戏的存在也与当前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现状有关。

中国电视剧按集购买,当初《人民的名义》没能在央视首播,就是因为上央视不得超过40集,剪掉15集,就少赚了15集的钱。

对于由5家民营企业投资1.2亿的一部电视剧来说,自然不肯便宜卖。最终选择在湖南卫视播出。

这也是湖南卫视大部分电视剧前情回顾比正剧还长的原因。

想必追剧的同学们,已经被这部剧的剪辑搞得晕头转向了。

这部剧想通过平行剪辑和交叉剪辑,追求多线并行发展的紧张感,有时候这种效果,确实有。

比如第一集中,一边是侯亮平查办小官巨贪的赵德汉,2亿现金让人目瞪口呆。

一边是被反贪局盯上的丁义珍,被通风报信出逃海外。

另一边是市委、市政府、检察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的汇报。

三条线互相交错,又密切相关,紧张又刺激。

这种剪辑方式,还可以将不同场景同一事件进行同时表现,有一种呼应和对比的效果。

比如,大风厂群体事件,李达康在现场指挥工作,表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而另一边,早已从现场撤回的祁同伟,来到高育良家,通过电视看到现场。

再比如,一边是沙瑞金和李达康骑车,聊起高育良;

另一边厢是侯亮平拜访高育良,高育良谈起李达康。

两人不动声色,互相评价对方,这种隔空角力让人看得十分过瘾。

二人的性格以及做事风格展露无遗。

但大多数时候的平行剪辑都没有必要,甚至是相当粗糙琐碎,破坏整体观感。

比如,17集中,郑西坡一家人吃饭,侯亮平陆亦可查蔡成功的案子,郑胜利合计着骗父亲的钱,陈老郑西坡建新大风厂,这几个几乎毫无关联的事件被反复剪在一起,看得人摸不着头脑。

再比如,李达康在信访办训斥孙连城,又跟小皮球在学校被校长训话平行混剪在一起。

万众期待的达康书记怼人的紧张刺激感,就这么被消磨殆尽。

看到现在,就没一个讨喜的女性角色。

陆亦可算是这部剧的女一了,身为堂堂反贪局处长,可情商智商似乎都不在线。

侯亮平接手陈海工作,陆亦可一上来就甩脸色耍脾气,让新来的局长下不来台。

不仅如此,还是一枚时刻被催婚的大龄剩女。

高小琴,年轻貌美,聪明又有城府,但是却靠男人上位,沦为男人的玩物和棋子。

林华华聒噪嘴碎,忙着恋爱,催着陆亦可相亲,最重要的是总在关键时候掉链子。

欧阳菁,位高权重,向往爱情,因受贿被捕,坑起达康书记来也是一把好手。

为了报复前男友,追求祁同伟,追求不成,又蓄意破坏祁同伟跟陈阳。

最后还动用关系把祁同伟分配到偏远山区,让他与陈阳天南海北无法在一起。

祁同伟屈服了,跪了一夜向她求婚。

女性朋友到底做错了什么,要这么薄弱扁平又不讨喜?

《人民的名义》是男人为主战场的戏,男性群戏亮眼,角色鲜明可以理解。

但是女性角色不走心到如此地步,看来剧组不仅对年轻人有误解,对现代女性也有着很深的误解。

作为汉东男子天团的重要成员,该剧的第一男主,很难想象,侯亮平是其中存在感最低,粉丝最少的一个。

祁同伟与梁璐的恩怨纠葛,祁同伟这个人物也渐趋丰满了起来,可恨又可悲,这便是戏剧的魅力。

然而侯亮平,似乎也只有正面人物这一个特点。

复杂的角色很容易出彩,这也是反派每每能让人惊艳的原因,而好人实在难演。

陆毅演技说不上是差,但是被扔到这一群老戏骨里,确实是被吊打的存在。

侯亮平,这个人设本身也实在薄弱。

除了顶着第一男主的光环,这个角色不仅戏份少,还天天忙着各种琐事,做饭炒菜,教育小皮球,操心陆亦可相亲,再跟老婆缠绵缠绵,能表现的时刻十分有限。

这角色真的不是后妈生的?哈哈

不过瑕不掩瑜,这部剧依然可以吊打不少国产剧,秒杀一群鲜肉花旦的偶像剧,光是在题材方面,就已经是国产剧的强势突破了。所以啊,吐槽归吐槽,天天头条的小编晚上还是要继续追剧滴,喜欢看,没办法。

去年的现象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谈反腐的力度非常之大,最高牵涉的大老虎乃是副国级的赵立春。那赵立春职务上是副国级,那他就是二级干部吗?

我国的国家干部,都是有职务有级别的。明清时候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九品十八级,《人民的名义》火了之后,现代干部的级别也成了民众讨论的热点。剧中祁同伟为了从正厅级升到副部级,可谓费尽心机。

我国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共分为10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司级正职,厅司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国家级正职,包括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

国家级副职,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监委主任、最高法院长、最高检检察长等。

省部级正职,包括各省委书记、省长,国务院各部委部长、主任等。各集团军军长、政委,省军区司令、政委等。

省部级副职,包括各省委副书记、常委、副省长,各部委副部长、副主任等,还包括各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市长,部委管辖的国家局局长等。各集团军副军长、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省军区副司令、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

厅司级正职,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属的各厅长、局长,地级市市委书记、市长等,各部委下属的各司长等。各师师长、政委,军分区司令、政委等。

厅司级副职,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属的各副厅长、副局长,地级市市委副书记、常委、副市长等,各部委下属的各副司长等。各师副师长、副政委,各旅旅长、政委,军分区副司令、副政委等。

县处级正职,包括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各处处长等。各团团长、政委等。

县处级副职,包括各县县委副书记、常委、副县长,各处副处长等。各团副团长、副政委等。

乡科级正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各科科长等。

乡科级副职,各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等,各科副科长等。

以上所列,就是当前我国的职务级别所对应的一些常见的官职。

而现在要谈的,就是干部的级别了。刚才所写的内容,属于职务的级别。职务的级别和干部的级别,我国目前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称副国级为二级干部,当时就觉得有问题,后来看百科里面的干部级别,没想到也是这样写的,怪不得让很多人都混淆了。

其实,我国目前的公务员级别并不是像职务级别那样分为10级,而是分为27级,其中领导级别,也可以说干部级别分为24级,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级副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副国级,虽然有二级干部,但却不仅仅只是二级干部,三级和四级干部在职务上也属于副国级。赵立春刚刚由正部级的省委书记升上去,估计应该是副国级中的四级干部吧。

所以,我们只能说副国级是二级职务,正部级是三级职务,可不要再说什么副国级是二级干部,正部级是三级干部了哦!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