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想找个大佬带一下十大最受欢迎的魔兽rpg一起玩 在血红十字 一般晚上还有周末都能上线

亚当斯一家在北京,1964年。(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

美国黑人亚当斯,在朝鲜战场被志愿军俘虏,战争结束后,选择到中国生活,在中国娶妻生子,上了大学,被分配到外文出版社做翻译。1966年初,亚当斯回到了美国,虽然备受怀疑和歧视,但他依法维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970年代,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一个当时华人很少的南部腹地城市,突然冒出多家中餐馆,不过老板并不是华人,而是一位黑人,名叫克莱伦斯·亚当斯(Clarence Adams,1930—1999)。

今天美国遍地是中餐馆,也有少数不属于华人,但要找出一个黑人做老板的很不容易,何况半个世纪以前。但更令人称奇的是,开餐馆前,亚当斯在北京生活过十几年,他是北京外文出版社的编译,住红墙大院,领固定工资。但在1966年春夏之交,他突然下决心回美国,两周内就成行。在那之前几年,他先后在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读书。而再往前追溯十多年,他是朝鲜战争中的美方士兵,被俘后公开号召黑人士兵反战。1953年停战遣返战俘时,他拒绝回美国,也不去第三国,而选择去中国生活。

朝鲜战争结束后,选择投奔中国的美国战俘。(资料图/图)

1965年8月,就在回美国前一年不到,亚当斯在北京接受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电台的专题采访,呼吁被派到越南战场的美国黑人士兵放下武器回国。采访录音很快由河内电台对美军士兵广播了。于是在朝鲜战争十多年后,亚当斯这个名字又一次引起了美国军方甚至社会的注意。

从朝鲜战俘营到北京,十多年来,这个前美国黑人士兵的所有经历,都让人担心他回美国生活和工作的决定是不是理智,回美国后他和家人是否安全。但他却走了,而且还带着他的中国太太和一儿一女。

亚当斯不是心血来潮的人。他敢作敢为的个性也是一种姿态:作为一个身份意识非常强烈的美国黑人,生活培养了他在各种境遇下的政治敏感性,一旦被赋予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能不受各种口号和偏见的迷惑,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这种果断和执著,使他大起大落的人生,连接起朝鲜战争、美国民权运动和中国1960年代国内的政治风云这些初看毫无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他回美国后成功地以经营中餐谋生,又给他不无传奇色彩的人生画上了一个看似平庸实则圆满的结局。

2007)为我们讲述了亚当斯的人生是如何被交织进大时代之经纬的故事。读毕此书,再结合相关的探讨冷战时期美国黑人士兵在东亚的著作和新闻报道,似乎还有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亚当斯自传《美国梦》书影。(资料图/图)

“畏罪潜逃”,从军入伍

1930年,亚当斯生于田纳西州的孟菲斯,那个地方和那个时代,在美国历史上是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甚至迫害的同义词。在亚当斯的回忆中,黑人孩子几乎没有在公园玩耍的机会,因为十个公园中能有一个允许黑人进入就不错了,但游泳池就别想了。黑人孩子只能在街上瞎玩,在河里戏水。黑人可以去孟菲斯的主要大街购物,但不能在饭店坐下用餐,不能用那里的公共厕所,尿急了只能到大街后面僻静处偷偷解决。亚当斯记得,有一次他正在这么做,看到一个警察过来,他拉上裤子就跑,小便都灌在鞋子里。

很多黑人靠擦皮鞋挣钱,警察不让他们在大街的人行道上摆摊,抓到了就砸烂他们放工具和给客人搁脚的木头盒子。少年亚当斯也干过这活,他津津有味地描述如何把客人的皮鞋擦得雪亮多赚几个美分的诀窍,同时也不忘随时四下张望,看有没有警察的影子。夸张一点说,在孟菲斯和差不多整个南方,警察看到黑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查就是追,黑人看到警察的本能反应不是躲就是逃。“能跑得飞快,是黑孩子在孟菲斯能生存下去的关键技能。”

那么,是不是黑人都纯洁无瑕,仅仅是无辜的受害者呢?亚当斯并不这么看。既然那个社会环境从历史、制度到文化都赐予黑人那样的地位,那么很多黑人也就习惯于把很多规矩看成是白人的秩序,表面恭敬,实则阳奉阴违,从不放过捉弄白人的机会,这种态度成了他们群体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种族歧视、黑人犯罪和警察暴力就这样成了南方社会最常见的三位一体互相交缠的现实。亚当斯偷过点心铺子里的蛋糕,然后在店主人的追赶下飞奔逃走。可悲的是当他好不容易逃到安全地方后,惊恐和气喘使得他再也没有了胃口,那块蛋糕也变得烂糟糟的,被他扔到了河里。

最可怕的还不是受迫害和被歧视,而是很多黑人对生活和命运的毫无希望和期待,被道德犬儒主义支配,堕入自轻自贱和自暴自弃,习惯甚至沉溺于无聊和有害的群体行为,打架斗殴,互相伤害。亚当斯之所以从军,就是因为用刀捅了一个黑人霸凌小子,当警察上门时,他从后门逃走,漫无目的地沿着铁路奔跑,一直跑到邻近的军队征募站。几个小时后,当他被送上火车前往邻近的密西西比州的军队营地时,他为警察再也找不到自己松了口气。那天是1947年9月11日,亚当斯还是个高中生。

亚当斯从军的时候,正赶上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在军队中废除种族隔离并扩大黑人名额。这个政策背后的推动力,一是二战中大量黑人从军凸显了黑人的重要性,二是美国军方经历了二战结束后的大量军人复员,冷战开始后需要维持一定的兵员。而对于黑人来说,从军可以解决就业和其他一系列生活问题,复员后可以免费上大学,还可以有海外经历,见识世界,在种族隔离和歧视制度下,算是很有出路的选择。从杜鲁门废除军中种族隔离到朝鲜战争爆发,黑人在美国军队新招募的兵员中的比例最高时达到四分之一,大大超过黑人适龄入伍的人口比例。

所以,亚当斯偶然的“畏罪潜逃”,倒是将他一把推入了正道。

亚当斯入伍后,先被派到南北分治的朝鲜半岛南部,然后调到驻扎在日本的第二十五步兵师的第二十四团,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黑人团队。战争爆发后,1950年8月,这个团被派往朝鲜。11月29日,他所在的黑人炮兵车队奉命增援前线,遇上志愿军的伏击。以白人为主的步兵本来应该掩护炮兵单位,但他们却自行撤退,炮兵们被志愿军包围。亚当斯说用机关枪抵抗了一阵,看到无望后便放下了武器。他意外地受到了志愿军的拥抱,然后被交给朝鲜的人民自卫队押送到后方的战俘营。

根据亚当斯的陈述,他们步行十天才到达鸭绿江边的战俘营。战俘营中物资极度匮乏,他本人的右脚脚趾冻伤并溃烂,为了不让溃烂蔓延,他从军靴里拆出加固用的钢片,磨得锋利后将两节溃烂的脚趾从关节处斩断。他还用这种方法帮助其他战俘保全了双脚或双手。

这种悲惨境遇,一直到1951年春天战俘营被志愿军接管才结束。志愿军接管后,很快从鸭绿江对岸运来食品、药品和御寒衣物,改善居住条件,应战俘的要求设立体育健身和宗教礼拜场所,甚至还建了一个小图书馆,并在战俘中建立代表制,让战俘推选代表与战俘营管理机构联系。与此同时,为战俘开设政治课,教育他们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实质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亚洲的扩张,目的是让西方国家的军火商发战争财,所以是一场“富人的战争,穷人的搏命”,并以此出发,引导他们认识西方国家贫富差别的根源。

亚当斯在战俘营中。(资料图/图)

一开始,亚当斯和其他战俘一样,对政治教育心存抵触,觉得把战俘看得太简单了。但当他把这种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美国的种族问题联系起来时,他逐渐地对它从抵触到习以为常,觉得里面有些道理。在被俘以前,当他在行军途中看到大量死伤的平民时,他对战争的目的就产生了怀疑,同时出于黑人的立场他也想过这样的问题:白人凭什么相信在国内被歧视的黑人会像他们一样为这个国家卖命打仗?所以他说,自己在战场上仍然像其他人一样作战,并非响应任何政治口号,纯粹出于保命的本能。

当战俘中没有人敢出来当代表时,亚当斯站了出来,为此既有人感激他,也有人恨他,更多的人可能是自己不愿意干但却希望别人干。对亚当斯的出头露面表示不满的美国战俘中,既有出于“爱国主义”的,也有基于种族主义的,或者二者兼备。亚当斯很快感觉到了他们的敌意。在中国人接管战俘营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白人战俘殴打一个受伤的黑人战俘,因为他夜里的呻吟使得这个白人难以入睡,那个黑人很快死了,而那个白人不久也在半夜被杀,但却找不到凶嫌。亚当斯当了代表后,不敢在半夜沉睡,而是在白天找机会去图书馆补觉。同一个战俘营里有两个黑人,他们就在亚当斯睡觉时轮流守在他身边。那段时间养成的睡觉习惯留下了后遗症,使得亚当斯半夜如果被惊醒就会做出非常暴烈的举动。甚至很久以后,他结婚了,妻子都不敢在半夜惊醒他。

当停战到来的时候,经过艰苦的谈判,两边的战俘都被给予选择去向的权利(回国或者去任何一个愿意接收的国家)。美方战俘中有21位选择不回美国去中国,其中有三名黑人,亚当斯就是其中一位。亚当斯做出这个决定,更多地是出于改变个人命运的愿望,而非出于他和中国人的合作回国后会有麻烦的恐惧。在战俘营中接受的政治教育,阅读到的有关中国的材料,使他相信中国崇尚平等、没有种族歧视。他在战俘营接触的中方人员都很和善。当他向一个熟悉的中国政治教员试探自己想去中国的时候,那个教员问他在中国想做什么,他的答复一是上大学,二是找个工作,三是娶个老婆。

并非被洗脑,而是寻求自由

当时的美国舆论都一口咬定这些不愿回美国的战俘是被洗脑、被诱惑,或者甚至是为了达到和军中同性伴侣在一起的目的(冷战时的确有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中的同性恋者一起投奔苏联的案例)。但亚当斯说这是没有根据的。让战俘自愿选择去向是美方根据战俘营里的情况提出来的,中方不同意,所以停战谈判拖延了很久。亚当斯认为双方都没有料到会有美国战俘愿意去中国,所以他觉得中方没有在战俘中间物色和劝诱。尽管他的表现已经属于少数“进步分子”了,但在他正式提出要去中国后,管理营方面再三盘问他的动机,调查他的背景。当时停战双方都给决定不回本国的战俘几个月的时间,看他们是否改变主意。

所以,选择去中国完全是亚当斯独立做出的决定。虽然他知道这是一次冒险,前途未卜,并为此熬过了很多不眠之夜,但他知道如果回美国,只会一切如旧,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希望。站在亚当斯的角度来看,如果外国人选择去美国定居被美国人认为是为了自由,那么在美国没有享受到自由的人,能否尝试去外国寻找自由呢?

毫无疑问,做出这样的决定,在现实政治上是把自己置于国家或者政府的对立面。但在国际法和个人身份上,这些前战俘的选择不被认为是叛国,他们不被要求加入前往国的国籍,仍然保留母国的公民身份,国际红十字会是他们的监护人和所选择的国家的中介,他们在任何时候愿意回国都可以通过它安排。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身份的保留和法律的保证,或者当事人缺乏对这些法律安排的信任,做出不回国的决定恐怕要艰难得多。留下这条后路,至少在心理上给这些战俘带来一点安慰。亚当斯后来回国后强调自己始终是美国人,去中国是为了实现他在美国得不到的自由和权利,这和美国人信奉的精神是一致的。他在中国时期既没有放弃美国国籍也没有加入任何政治组织,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损害美国之处,所以始终保留自己作为美国人回美国的权利。

他在中国实现了三大愿望

从1954年2月24日跨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到1966年5月26日从广东进入香港再回美国,亚当斯在中国待了12年。他实现了三个愿望:上大学,有份工作,娶个太太。

他的教育是先在北京的人民大学接受为期两年的汉语入门训练,然后去武汉大学中文系,1961年武大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做翻译,月工资250元人民币,住在红墙大院,房租和医疗都免费,家里有冰箱,有清洁工和厨师按时来服务,出门如果要用车的话也可以安排。

他的太太是他在武汉大学读书时认识的,中文名字是刘琳芬(译音Liu Lin Feng),她出身于民国高官家庭,是武汉工学院的俄语教师。他们于1957年底结婚,到1966年已经有一儿一女(亚当斯在书中将岳父的名字拼写成Liu Zuou Loon,没有很多细节,只提到他是湖北军阀,当过省长,后来投靠蒋介石。据此笔者猜想有可能是在年间主政湖北的刘佐龙)。

亚当斯与刘琳芬的结婚照,1958年。(资料图/图)

这三个愿望实现的程度和质量可以说远远超出了亚当斯的预期。在而立之年,他不但安家立业,而且跻身中国顶尖的精英阶层。在北京他得以和很多身份特殊的外籍人士来往,和一些精英在官方安排的联欢场合结识,和来访的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会面。这是他在美国根本无法想象的。

周恩来与亚当斯(前排背对照相机者)等外国人在京。(资料图/图)

那么他为什么在1966年春夏之交突然要离开中国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牵涉到亚当斯对美中两国的认识和感情的变化,和他当初来中国的决定相比要复杂得多,也和他作为一个在美国南方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美国黑人的身份有关。

首先,是亚当斯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到外文出版社工作后,他接触了大量有关美国的第一手新闻和报道,了解到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正在促使美国社会发生变化。尤其是1964年的民权法案废除了在选举、就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种族歧视,也规定不得以原国籍为由在这些方面对当事人另眼相看,这就消解了亚当斯对妻子能否在美国就业的担心。亚当斯说如果不了解这些信息,他根本无法想象自己能把全家带到美国去生活。到1965年,他在美国的变化中“看到了某种希望”,但还并没有马上回美国的打算。

如果说民权运动使得亚当斯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积极方面,那么同时正在升级的越南战争在亚当斯看来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更强化了他对美国的关注。站在美国反战人士的立场,朝鲜战争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没有卷入的理由,越南战争则更是如此。与此同时,他们指出越南战争又是一场“穷人的搏命”,因为大量富人子弟逃避入伍,与此同时大量黑人应征。朝鲜战争是亚当斯生命的转折点,所以他对越南战争反应很强烈。他想让自己的黑人兄弟看清楚战争的性质。

1965年8月,亚当斯前往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北京的代表机构,录下了自己的反战讲话。亚当斯说,他并不是对在越南的全体美国士兵讲话,而仅仅是对黑人士兵。美国政府说美国人去越南是为了帮助越南人获得自由,但他说对于黑人来说,争取自由的战线不在越南,而是在美国南方的商店、餐馆、公共汽车和投票站。

亚当斯的访谈在河内电台广播后,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强烈反应,他被称为是“新的‘东京玫瑰’”(“东京玫瑰”是二战时期日本对美军广播的女播音员,据说是日裔美国人,战后受到叛国罪的起诉)。后来在美国很多人问亚当斯:发表了那样的广播讲话,你怎么还敢不久就回国?亚当斯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回答总是很简单:这是我的国家。我和你们一样有各种权利。”

从个人安全的角度,亚当斯发表反战演说当然不利于他回国;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恰恰说明,越南战争使得离国多年的亚当斯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仍然是一个美国黑人,他从个人经历出发对黑人整体命运的关注,使他感到必须站出来说话,但又把听众限制在这个特定群体,说明他并不认为自己在“反美”,而是在用自由言论权参加民权运动,为黑人争取真正的自由,这又和“美国精神”是一致的。

所以,一方面,到1965年左右,美国的民权运动和越南战争就像显影药水,把亚当斯身上退隐已久的那个“美国南方黑孩子”凸显了出来。另一方面,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后,亚当斯对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了解得更多了,除了始终不变的感恩(即使回美国后他也拒绝发表对中国社会没有事实根据的指控),他的想法和感情也变得更复杂了,这是他决定回美国的更重要的因素。

“我是在一个他人的国家。我活得很惬意,但这不是我挣来的。我周围的人辛辛苦苦挣得他们的一份。这是他们的权利。而我觉得自己是在占这个国家的便宜。这让我很尴尬。”亚当斯多年后这样描述自己在中国待久以后的心情。在读书期间,他免学费,生活费由学校发放。参加工作后,他知道自己的薪水远高于中国教授的平均工资,再加上各种特殊待遇,他明白这种生活水准对那个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来说,不仅难以企及,而且是不可想象的。

亚当斯“占便宜”的感觉和他的工作能力有关。他基础差,高中就辍学了,在中国读书主要是攻克语言关,所以很难想象他在中国最高级的编译机构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他提到在北京外文翻译圈里的长辈同事们,包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以及同为“外国人”的李敦白和爱泼斯坦等。和这些人在一起工作,他承认在文化水平上他根本无法相比,更无法相比的是这些人在那个圈子里的等级。

他在出版社主要是将一些面向儿童和“劳动阶级”的读物翻译成英语,语言比较简单,篇幅都不大。他的思考有一定深度,感觉很敏锐,但表达能力可能确实一般。他的回忆录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他去世后由一位学者和他女儿根据他的录音和零零碎碎的札记整理出来的。把这样的个人条件和得到的待遇相比,他说:“有时我觉得自己是寄生虫……我当时去中国是为了争取给自己创造过好日子的权利,但我更应该在自己的国家实现这个目标。”

亚当斯在武汉读书的后期和他在北京工作期间,正好是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上半期。日积月累的生活经历和观察使得亚当斯对能否在中国长期生活逐渐产生了疑虑。亚当斯回忆说,在离开中国之前一两年,“我开始越来越多地注意中国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它们对我来说并不新鲜,但到了那个时候确实让我感到了不安。”

亚当斯提到的负面现象并非一日之寒,也来自方方面面。身为美国黑人和前战俘,亚当斯曾经遇到一些令他不快的事件。在家庭关系方面,妻子刘琳芬的家人对他是接受的。她父母死得很早,姐妹兄长四人由姨妈带大,亚当斯也称她为姨妈,她后来跟随亚当斯夫妻去北京,帮助照顾小孩。但他妻子的姐夫是个例外。此人在芝加哥大学留过学,当时担任武汉大学某学院的院长,他对妻妹说你要找外国人结婚也要找个白人。他们婚后始终和这个姐夫不来往。

亚当斯全家与姨妈在北京,1960年代初。(资料图/图)

到了结婚时,亚当斯第一次知道有单位批准这回事。未婚妻的单位对她找外国人结婚很有看法,认为她有作风问题,作为教师对学生影响不好,甚至当面问她是不是已经怀孕了。亚当斯只得去找监护人红十字会求助,未婚妻的单位才同意开具结婚证明。婚后,妻子单位不给房子(亚当斯本人是学生,不分配住房),亚当斯又去找了红十字会,才勉强分给他们一小间。为了杜绝广泛流传的“已经怀孕”的流言,亚当斯说他们结婚后等了好几个月才决定要小孩。

1959年亚当斯夫妇的女儿黛拉出生,正好遇上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很难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连牛奶都无法保证。当时亚当斯的一些中国友人,尤其是普通工人,他们自己养鸡捉鱼,有时会特意路过亚当斯家,给他们几个鸡蛋或者一条鱼,说给孩子补点营养。时隔多年,亚当斯在回忆中对此仍然充满感恩,他说在美国绝不会有这种人际关系。那段经历至少让亚当斯对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有了切身的体验。

他们夫妇的生活状况是1961年秋天,到了北京后才有了根本改变,但这个改变又大到了把他们和中国普通家庭相隔绝的地步。他们居住的大院是普通人进不来的。他们的女儿对大墙外的世界一直很好奇,偶尔溜到外面,到认识的小朋友家玩,在那里看到的简陋和匮乏,尤其是长长的走廊尽头好几家合用的水房和厕所让她惊诧不已。

由于妻子的家庭背景,亚当斯对当时的出身和成分问题逐步有了认识。这不一定反映在经济待遇上。他的妻兄和他很谈得来,还是酒友,在大学教工程学,但亚当斯说由于他是旧军阀的长子,英文好,抗战后替美军做过翻译,所以一直得不到“信任”。

亚当斯的妻子是在1940年代末读的大学,后来虽然有对口的工作,但也面临“信任”问题。由于和亚当斯的婚姻,她更是被单位另眼相看。亚当斯到北京后,妻子一直没有被分配工作,但政府却每月发60元生活费,这相当于一笔不低的工资。亚当斯直言这也是因为不“信任”,也有可能是俄语当时已经不再重要了。这种不安排工作却给你工资的做法,让亚当斯很不舒服。

在北京期间,亚当斯生活上受到照顾,但社交被严格限制在特定的圈子里,只包括外国专家和某些中国友好国家的大使馆,和普通中国人几乎没有接触,这和他在武汉时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有很多平民朋友大不一样。这使亚当斯非常寂寞。

当第一个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加纳和中国建交后,对非洲人充满好奇的亚当斯主动找到加纳使馆,和加纳外交官成了好朋友,经常出入使馆,通过他们还和其他非洲国家在华的外交官和学生有了接触。在美国时他被教育说非洲人都很笨,但他觉得这些人都比自己聪明。

亚当斯(右二)与加纳外交官在北京。(资料图/图)

亚当斯和加纳使馆的关系很可能是促成他离开中国的直接原因。非洲独立运动领袖恩克鲁玛领导下的加纳和中国是盟友。但到了1966年2月,恩克鲁玛被军事政变推翻后,新政权投向西方,同年秋天和中国断交,成了非洲反华的先锋。这是中非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亚当斯和加纳使馆人员的交往就发生于这段先友后敌的时期。加纳人员一再向他了解中国社会的情况。亚当斯毕竟在中国待了近十年,所以成了他们的信息来源(按,亚当斯在回忆与加纳使馆的交往时并没有提到恩克鲁玛、加纳的政变和与中国的关系这些重要背景,笔者认为这是他的疏忽)。

亚当斯和加纳使馆的这种关系引起了中方的怀疑。亚当斯说非洲人感兴趣的是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而自己告诉他们的全都是他经历的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之类,毫无夸张失实之处。

亚当斯再次找到加纳使馆商讨自己的处境。加纳人向他暗示中国很快会有重大变化,建议他快走。

5月26日,亚当斯全家在中国红十字会人员监护下,从广东罗湖口岸进入香港。应该说,中方对他是礼送出境的,他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刁难,在广州期间住的也是最好的白云宾馆。中方人员和他谈话时希望他回美国后不要发表对中国不利的言论,因为在他之前回美国的几位前战俘都发表了那样的言论。亚当斯以他的人格向中方作了保证,他后来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

英文报纸刊登的亚当斯一家抵达香港的情形.(资料图/图)

从做出决定到离开中国只有短短两个多星期。亚当斯首先要说服妻子。她开始不同意,但一旦她明白亚当斯去意已决,马上同意一起走。她去了一趟武汉和家人告别。她的妹妹和她大吵大闹,不许她走。尽管亚当斯的妻子知道妹妹一定会反对,但其激烈的程度仍然让她非常意外。

亚当斯很快变卖了在北京置办的家具和其他物品,全家携带的行李只包括必备的衣物。

回美国后据理力争,依法维权

亚当斯一进入香港,就被美国领事馆安排住进旅馆,接受了为时三周的详细盘问。这是意料之中的。应付这样的盘问对他来说虽然压力很大,但并不困难,因为他说的一切都是实话。盘问他的官员想方设法要从他的回答中找到破绽,变着法子问相同的问题,想看他是否成了中国政府的工具甚至是间谍。但最后他们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违反当初遣返战俘时双方达成的协定,他仍然是美国公民,所以只得让他回美国。

克莱伦斯在香港接受采访。(资料图/图)

美国政府安排亚当斯全家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豪华客轮回美国。亚当斯身上的美金只够买经济舱的票,全家还要因此分两处。政府官员于是出钱帮他们买了二等舱的票,让全家待在一个很舒适的舱室。

亚当斯全家1966年6月从香港赴美途中再夏威夷。(资料图/图)

作为新闻人物,在亚当斯还没有离开中国时,他要回美国的消息就成了媒体的头条,被称为叛徒、逃兵、共产中国的工具和走卒等等。他一到香港就被记者包围,有一次他和一个日本记者发生肢体冲突,把对方的照相机夺过来摔了。他回到美国,也处于记者的包围之下。一到旧金山,联邦调查局就找到他,很礼貌地建议他留在旧金山地区生活和找工作,不要回孟菲斯,因为那里的人对他的敌意很重。旧金山一带当时是美国民权运动人士和各类左派的地盘,亚当斯在那里的处境可能要容易一些。但亚当斯拒绝了,他执意要回老家孟菲斯。 虽然亚当斯被允许回国,但并不意味政治上就没有麻烦了。美国军方和国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都找过他,但结局很奇葩。美国军方很想治他的罪,但根据亚当斯不无得意的解释,他们面临法律上的多重困境。当亚当斯还在中国的时候,军事法庭就根据他在战俘营的“罪行”对他做过调查和“判决”(亚当斯并未说是什么样的判决),而美国法律规定不能就同一桩罪作两次判决。而且现在亚当斯早已不是军人,哪怕罪名成立也不能再受军法制裁。美国国防部在得知他宣布去中国定居后就已将他除名,甚至向他母亲要回了发给家属的一万美元抚恤金(军方原以为他已失踪或者战死)。所以军方已经无奈他何。那么,军方能不能把他的案子移交给地方法庭呢?也不行,因为当亚当斯犯下这些“罪行”时,他的身份还是军人。至于亚当斯在河内电台发表的对黑人士兵的讲话,即使算得上是犯罪,军事法庭也管不着,因为亚当斯又早已是平民了。

既然军法制裁不了亚当斯,于是一心要治他罪的“某些势力”就把他的案子提交国会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要以煽动美国士兵反战的叛国罪惩治他。回到孟菲斯不久,亚当斯就接到了这个委员会的传票,让他到华盛顿去接受问话。亚当斯并不太担心军方,但对这个委员会是有几分忌惮的。他安排好了后事,告诉妻子一旦自己回不来,就让她去找住在纽约上州的自己同在战俘营和后来在北京的好朋友,她和那人的华人妻子也是密友。

1966年8月16日,亚当斯来到华盛顿国会众议院441号房间。讯问他的几位绅士都面无表情。他们关心的是他在战俘营的反战言论是否受到中国方面的指使,在华期间和中国政府有何瓜葛,要求黑人士兵退出越南战争的广播演说是否是中方和越南方面要求的,是否与美国国内的反战和民权运动组织有联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亚当斯的回答一概是否定的。对他们提出的他和中国人“合谋”(collaboration)的指控,他说那是“合作”(cooperation),二者本质不同,因为在战俘营必须有人出面代表战俘的利益和管理部门打交道。他坚持说自己所有的反战言行都是独立做出的,出于一个黑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而不是反对美国这个国家。

当回答在朝鲜战场被俘的具体情况的问题时,亚当斯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在的黑人炮队是如何被白人步兵连抛弃的,自己被俘后在应付中方审讯时,对方又是如何告诉他白人军官已经“如实招认”的。亚当斯说,那些绅士们听到这里都默然了,很久没有说话。

有意思的是,在接受非美活动委员会调查期间,除了在那个问话的房间,亚当斯完全感觉不到敌意。他的旅行是被安排好的,住在华盛顿很高级的酒店,每天专车接送,下午经常会接到看来像是FBI官员的很有礼貌的探问,说某某议员或者某某高级官员想请他吃晚饭,聊聊他在中国的见闻。亚当斯来者不拒。很显然,根据无罪推定的原则,他此刻还是守法公民,很多要人对他的经历感兴趣,尤其是在美方和中国大陆没有人员往来的情况下。就这样过了几天,还是在那个房间,他被通知说委员会放弃对他的指控,他可以回家了。同时他还得到一张一百美元的支票,大概算是美国公民向司法机构提供服务的报酬。

是乒乓外交和中餐业救了他

亚当斯之所以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当然和美国的司法制度有关,但也离不开当时有利于他的民权运动的整个社会气氛。真正给他带来麻烦的既不是军方也不是政府,而是老家的那些草根“爱国者”和种族主义者,很多人一辈子不要说出国,连大城市都没去过。他家中的电话经常被骚扰,拿起来就听到“黑鬼”“叛徒”“滚回中国去”的诅咒。憎恨和轻蔑他的也包括很多黑人,因为他们看不惯亚当斯娶了个亚洲人当太太,生下了混血儿女。亚当斯的女儿和儿子也受到黑人孩子的欺负。

一开始,亚当斯带家人走上街头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他第一次带全家去杂货店购物,竟然被一个白人走到面前唾了一脸,他非常愤怒,幸亏被妻子拼命拉住了。让他稍感安慰的是,在付账时,一个中年白人妇女营业员对他微笑着说:“欢迎回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亚当斯几乎难以找到工作养家糊口,只要雇主知道他的身份和“政治历史问题”,多半会找个理由拒绝。一些工作的申请表上会有“你曾经被军队开除过吗”这样的问题。在亚当斯之前从中国回到美国的前战俘都发表过批评中国的言论,以此改变自己的处境。亚当斯的一个好朋友还出版了这样的书,很快在一所学院的图书馆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亚当斯仍然视他为朋友,但不能同意他对中国的做法。这并不意味着亚当斯对中国没有批评,他是从做人的角度扪心自问:无论他对中国社会和制度有什么看法,但他在中国期间,官方和普通人都没有亏待他,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过的是好日子,对此他是感恩的。现在他不能为了达到改善自己处境的目的而做违心的事。

亚当斯最困难的时候,妻子早上做个面包夹花生酱的三明治,然后切成两半,女儿带一半上学,他带另一半出门找工作。但他还是碰上过好心人。在多次碰壁或者被解雇之后,有一家印刷厂的白人老板雇用他开车送货。他的勤奋赢得了老板的信任。正当他庆幸有了份稳定的工作时,有一天下班时,老板突然问他,他太太是否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刹那间,他感到天旋地转,心想自己的背景又被人知道了。谁知老板不但没有歧视他,反而还让他当了工头。更令他意外的是,老板对他的重用引起了几十个白人雇员的不满,他们甚至发起罢工,对老板人身威胁,要他解雇亚当斯,老板也没有让步。对这个白人老板,亚当斯始终非常感恩。后来虽然自己创业了,只要这个老板人手不够找他帮忙,他仍然回去为他开车送货。两家人也成了好朋友。

1972年春天,正当亚当斯在那家印刷厂的工作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严重威胁时,一个奇迹发生了。中美两国之间的乒乓外交把中国乒乓球队带到了美国,在一些州巡回访问和表演,包括田纳西州。这个州的一位众议员想起了亚当斯,打电话到他家,请他和太太参加接待。亚当斯和太太去了,陪同中国人坐密西西比河的游轮。亚当斯见到了带队的庄则栋,相谈甚欢。他们原来在北京体育俱乐部见过面,还有幸打过一局(亚当斯在中国学会了打乒乓球,在外国人中间就算是好手了,据他说在孟菲斯没有对手)。

这场和中国乒乓球队的会面不但改善了亚当斯的处境,还使他逃过一劫。那天印刷厂安排亚当斯的好友替他当班开车,此人也是黑人,送货途中被几个白人拦车绑架到僻静处要下手结果他,这个黑人突然明白这些白人找的是亚当斯,急忙给他们看身份证,结果这些人把车子抢走,将他抛在半途。

1972年是亚当斯时来运转的日子。他用自己积攒和向亲友借的钱,在孟菲斯开了第一家中餐外卖店,是北美最常见的美式中餐chop suey(炒杂碎),他戴上围裙,自己掌勺做菜。这又是他人生的一大冒险,但很快就赢利,然后开了第二家、第三家……他和太太前后一共开过八家中餐馆,其中有一段时间同时经营四家,在当时华人商业不多的孟菲斯,称得上是中餐业的大佬了。

亚当斯开的第一家中餐馆。(资料图/图)

开中餐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和经济状况。没多久,他就卖掉了低收入区的房子,在一个幽静整洁的白人中产住宅区买下一栋舒适的房子,至少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实现了“美国梦”。一开始的时候,晚上他回家,都会有警察不远不近地跟着他,直到看他进自己的家门,才知道原来这个黑人在这里拥有房产。很多白人散步时看到一户黑人都会奇怪地停下脚步,盯着他们看,亚当斯说这个时候他也就回盯着他们看,一直到对方不好意思地走开。他说这是自己最开心的时候。

亚当斯在餐馆掌勺。(资料图/图)

亚当斯在北京工作期间结识了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通过他们的翻译,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培养了相当的兴趣。他喜欢他们翻译的《红楼梦》,也喜欢他们翻译的鲁迅作品。在回忆中,他特意完整地引用了二老翻译的鲁迅《呐喊·自序》中以“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开头的一大段话,说它对自己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我猜想,可能是鲁迅那段文字中有关人生的梦,他的困顿的童年和少年,他在不同环境下对自己身份的体认,他的精神的孤独和寂寞,他始终没有放弃的独立和奋斗,以及对于绝望的反抗,所有隐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让这个经历复杂的非裔美国人看到了自己。

亚当斯的经历和梦想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认同与公民效忠、爱国主义与叛国行径这些政治道理并不抽象,并不高高在上,也并不由权势和庸众说了算。它们是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分不开的,也是可以由个人的良知和个人对命运的独立抉择来定义的。这本由学者和他的女儿编辑、以他的回忆为题材的书取名为“美国梦”因此而有了特别的含义。

    在天涯发现一个老贴,时间跨度挺大,写得很有意思,还发现她跟我一样是ACCAer,还在同公司工作,哈哈,先脱水拜读在去套磁。分割线---------------------------------------------------------------------------------------------上班一年之二-今天下午面试别人的心得今天下午又和部门头头interview了一个人,心得如下:interviewee在外资企业工作了七年,包括三洋和松下,申请我们公司在宁波的一个经理职位。30岁,未婚,姿色很一般。老板每次面试问的一样的问题有: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自己的前一个老板对自己的评价是怎么样的。自己对前一个老板是怎么样的。在工作中怎么样完美处理和老板之间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熟悉什么软件我的心得:一定要举简要的例子来支持自己说的话。答问题一定要答到点子上。那个interviewee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了半天也没答到要害,搞得气氛很沉闷。自信!!!我老板用英文问,那个candidate用中文答,语言很重要。工作经验很重要,personality很重要,视野很重要。要明确回答自己在这个新公司的target,一年,三年,五年target。最后我老板问她expetivepayment,她说thirtyfivethousandstofiftyfivethousands.老板叫我记下来,我就想当然记了3500到5500。送走她以后老板才说她要3万5到5万5,我晕死了!狮子大开口啊。老板的评价是“开价太高了,英语不行”。我感觉这个面试很沉闷。临走没有对我老板说thankyou和byebye,这一点也被老板事后批评了。那个人的bra穿得很糟糕,象两个铁饼一样突出来。职场中的形象和能见度往往重要过专业素养。



    3:31:39抹茶上班一年回顾之三--跟着老板面试别人我的老板很有意思,他要面试别人经常叫上我一起,也让我问问题。我觉得这对我很好,可以让我学到很多工作以外的东西,自己将来跳槽也有个谱,^_^。面试的穿着打扮和气质很重要,有几个人就穿得挺猥琐,我想在见面的前五分钟的第一眼印象和谈吐就已经决定了结果了。面试的目的主要是拿到这个新公司的offer,但是同一个职位经常有好几个人申请,所以任何面试和跳槽都是有不定性的。几次面试,我的一点认识:1。轻易别跳槽。即使跳也要在公司里爬高了一些了再出去找更高的职位。我参加过我老板对别人的好几次面试,只有一次是成功的,那个唯一得到offer的例子还是我们公司里的同事内部申请了我们部门的一个职位,本身大家都很熟悉了,工作上经常打交道的。基本上外部应聘的来被我老板面试的,没有一个得到offer的,而且好几个得到的评价都不高,甚至评价较低,包括一个七年外企工作经验的经理(就是上次我说bra穿得好似铁饼的那个jj)。2。我相信很多大公司在寻找中层经理人的时候都是优先在公司内部提拔的,所以还是在公司里面好好做的好,先爬高一些,出去才好找更高的位置。而很多大公司在寻找高层经理人的时候都是外部招的,最常见的是通过猎头,所以我觉得自己去找高层的位置是很难的,而且也很难拿到这些信息。3。根据我在公司一年以来的观察,能留下来的,在某个部门干上两年的人,都是挺厉害也很适合这个职位的。好几个人都是新来干了几个月就走掉(要么公司不满意要么自己不想干了)。还是原先的员工最自信,并且老板最满意最喜欢的,还是干了两年的那些个,有升职的机会我想一定会先升他们的。


    4。相比之下,校园招聘的面试真的轻松好玩多了。基本不问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也不会问为什么跳槽,前老板如何看你和你如何看前老板之类的常见又难答的问题。社会招聘的面试很tough,而且来面试的人肯定是目前没有工作,或者铁了心想离开之前的工作,这种心情下来面试真的是好痛苦。在跳槽的时候,新老板很关注被面的人有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这个时候其实很矛盾的,如果面人申请的是和原来工作内容基本没啥大变化的职位,老板会觉得这人在同样的职位和水平干


    了好几年会没什么发展和转变的空间。如果申请的是和原来工作内容差别比较大的职位(这个差别不是指从科学家应聘厨师的差别,而是在同一部门中的转不同职位都算是很大的差别了),老板又会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而根本不考虑他(昨天那个就是这种情况)。因为公司不会花额外的钱和成本去培养一个社会招聘的人。而校园招聘就好多了,公司愿意花钱和成本去培养一个完全的新手。


    5。面试别人的人也会成为被面试的人。比如我老板,还有将来的我,呵呵。






    旧老板:我看到你能一个人静静地留在这里加班而从不抱怨,我就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新老板(中国人):别加班了,你应该去找男朋友,去约会,去减肥,去买衣服,去美容,去整容(!)




    新老板:你应该花费你业余时间的一半来打扮,花你周末的全部时间来打扮。



    我给你介绍我的mba同学吧,你想要。。。。。的主编还是想要。。。。。的总经理?


    (语重心长地)多读点书,考到xx,你现在比我刚毕业的时候起点高多了。


    3:34:52抹茶上班一年之5--在职人员跳槽面筋我申请公司内部的一个职位,今天早上作为candidate被面试。是电话面试,时间一个小时。面试官其中一个是香港人,说话听得不是很清楚,好几个问题重复问他,晕。印象比较深的和难答问题有:1。有什么businessdevelopment的经验和skill。要求举例子。具体到,如果把一个项目的proposal推荐给公司高层,需要那些指标和内容来说服公司高层接受这个建议。预期IRR达到多少才是一个可以被公司高层接受的proposal。还有一些名词的理解,例如costofcapital,回报率,npv算法。


    2。在工作中跟老板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如何说服老板。要求举例子


    3。自己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自己喜欢在项目中和团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求举例子。4。如何去了解一个目标资产的经营情况。








    12。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工作之外有什么社会活动。(想跟他说我工作之外还特长挖坑灌水)




    今天学到的interviewskill是,学会举例子。今天遇到的困难是,遇到好几个专业名词,都不会。都是那个香港人问的,忘了跟他说“不会的东西可以学!”


    PS:那是两年前我内部申请我们公司北京的一个职位,offer给了一个清华大学的MBA。那时候我还完全对ACCA无概念,现在回顾起来问的问题其实都是2.4和3。7里头的,现在我都可以答出来。可见平时做好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啊。



    部门新来一个同事,刚才我给他training了两个小时,因为他要和我做非常类似的工作。听众还有我另外一个同事和我老板。主要给他讲了我们下面6个合资企业和广州办公室的业务。讲了我的工作,讲广州这边怎么跟海外打交道。我给他讲我平时工作经常打交道的人,里里外外有30多个,一半在国内,一半是国外的同事。这些同事跟我关系都挺好,我最喜欢的是在伦敦的brent,见过两次,加起来7天,打过很多次电话。拥抱过一次。他今年41岁,很帅很帅。他将来一定会做到我们group的vicepresident的!还讲了很多我现在做的technical的东西。我觉得自己真是才思泉涌,越讲越起劲。。。。这些都是我这一年里面在工作上学到的东西,自己从来没有总结,真正有机会说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心里对工作有这么多的东西好讲。平时对工作其实很少放在心上,但是不知不觉这些东西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training完了我同事说我思路很清晰,讲得很好。但是说我工作上的逻辑就没这么清楚,:(我不禁想是不是因为我的经验尚少?还是我真的水平有限?我另外一个同事还说我presentation作得好,表达能力很好,原话还说“名校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真是不好意思啊。


    我老板对我很好,让我带新同事带三个月。不过这个新同事本来就很厉害,是加拿大的CGA.去年我进来的时候,没有人专门带我,每次去问人还挨了不少骂。我觉得每个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很重要的,至少影响自己工作的风格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同事知道我喜欢上bbs来说我工作上学到的事情,说我很好,喜欢share自己的想法和心得。我老板叫我不要上bbs总是说他的事情和发表他的语录。。。。。呵呵


    3:43:16抹茶上班一年回顾之七--今天培训的员工发展今天广州的人力资源经理给我们讲员工发展,下面是一些比较通用的笔记。1。公司发展和员工发展是互相影响的。2。任何公司的组织架构都是金字塔型,在上面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领导力。做GM的一定要对公司的各个部门有了解,最好在主管营运的部门有工作经验。3。如何预测自己的公司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a.公司有没有完善和公平的人才发展系统和培训计划。b。自己部门的领导是不是了解并且帮助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c。自己有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想想如何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干。


    4。一个公司里面,谁好用,谁不好用,老板心里一清二楚。好机会总是给了老板心里觉得好用的那些人。5。大学毕业生的前三年,主要发展自己的focusfunctionability(不好意思不知道中文意思)大学毕业前三年做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三年之后用两年发展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我心想五年之后还不升官发财怎么办???





    7.优秀员工的三大竞争力--鉴别自己的技能,识别和达到更高职位所需的技能。基础竞争力--比如说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会开车,数字逻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等。核心竞争力--领导力能力,谈判,项目管理,决策力,行动力,处理危机和冲突等等。专业竞争力--比如说财务、金融、计算机、业务拓展、市场和销售、公关。


    8。个人职业发展的几个工具只介绍一个能适合每一个人的,就是做好1年3年5年10年的职业目标,鉴别实现这些目标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那些技能和知识。好机会总是钟情那些有准备的人。


    9。HR经理说,一个职位总是留给最合适的人,不一定是留给最好最厉害的那个人。我说,和找老公道理是一样d。:)


    3:44:12抹茶上班一年回顾之八--第一次遭遇办公室人情陷阱我老板要走,我同事叫我和她两个人自己出钱请老板还有老板的家人吃个饭,因为老板平时对我们确实不薄。我们想在中信三楼的流金岁月请他吃,于是叫我去约老板,但是老板征求了老婆的意见是说,叫我们去他们住的星河湾的会所请他们吃。我再转告给我同事,我同事很不爽,说“哪有这样的,他老婆怎么这样的。”并且同事叫我“去跟老板讲,星河湾太远了,我们不去番禺吃,我们就在中信请!!”我和这个同事平时开玩笑习惯了,我就附和了她一句,说“是呀,我们好心好意请她吃饭还要上门去请,太不行了”


    稍后我和同事老板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段对话从我的同事口里说出来,就变成了,老板的老婆叫我们去星河湾吃饭,是我说“他老婆真是的,我们好心好意请她吃饭还要上门去请”。我同事挑逗我的那些话就完全没说过了。。。。。sigh。觉得自己是第一次遭遇办公室人情陷阱,以后要小心小心。。。。。平时在公司大家都比较随便,我的同事和老板经常一起开玩笑,所以我也以为我也可以这样说话。我这次的教训是,不管别人多随意的说笑,不要以为自己也可以这样。。。。。。


    3:45:34抹茶工作一年回顾之九--女同事和女老板公司里有些同事也给我感到他们身上有些很好的personality。尤其是女的,在我眼里她们在工作和家庭上都兼顾得很好。如果学到她们身上的最突出的个性优点,我自己也能变成很好的。比如我同部门的一个同事,她给人感觉她对人很好很热心,有什么烦的事情她塞给我,但是有好的事情她也会叫上我。她会说话,和每个人都挺聊得。作为一个普通的员工,不作老板,有这种个性使她在公司里左右逢源。特别顾家。我有时候很蠢很木,但是我努力作一个随和的人。另外一个是个挺漂亮的jj,30多岁,很多人说她很聪明很有悟性。我工作了一年,身边公认的聪明又有悟性的女人其实是很少的。这个jj是把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得很开那种。我刚来的时候她的工作交接给我,她自己升职去做经理了。那时候我经常被她凶,有一次被当众骂哭了。。。。。但是现在我们经常在一起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天知道大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是属于有实力的海龟派。。。。有一个jj我很喜欢她,中大管院的。我们两做的工作类似,所以我经常去问她,我们遇到问题经常一起商量和讨论,她有不清楚的也很信任的来问我。除了专业能力,这个jj最讨人喜欢的地方是总是面带微笑和耐心。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让人觉得很愉快。我觉得其实一天下来一直面带微笑是很难的,尤其是发自内心。还有一个香港来的女老板,自己做事认真,也很适当关心别人,我不是他们team的她也经常理我,问问工作怎么样。每次我有不明白的问题,她总是用普通话给我解释得很清楚,还不忘跟我“谢谢”我同事评价她是标准的外企女老板。这四个人让我看到女人如何play普通员工和领导人的角色,当然我们年龄尚小,不用太世故而失去本色:)


    3:47:01抹茶上班一年回顾之十--人来人往,我们是谁昨天跟老板和外地直接对他汇报的人开了最后一个电话会议,今天就是我老板在公司的lastday了。他正在收拾东西,很快就走了。我不敢说他在这里的十个月在公司赢得了多少的威信和声望,但是对我来说,是很唏嘘的。昨天下班的时候我是和他一起下楼走出门口的。后来我坐在车上,等红灯的时候他刚好从面前的人行横道穿过。我知道他是走到宏城广场去坐楼巴回家,跟朋友说载他一段吧,然后我打开车门大声叫他的名字,他却听不到直接过马路走了。。。。。。我当时觉得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我们的一生中,不知道会有多少次这种情况,想叫的人从面前经过,大叫他,他却不会听见,然后自己很无奈。


    这个老板从一开始就对我很好,他刚来的时候我觉得他傻乎乎的,连在哪里租房子怎么填报销单怎么报医药费,都要问我。整天宣扬自己如何怕老婆,找我帮他交电话费。时间长了,会觉得员工和老板之间的了解很多。他对我的coaching其实很多,尤其关心我的个人问题,因为那时候我整天在加班,心情也很茫然。工作上也帮我找到了一个不错的方向,之后怎么实现就靠我自己的努力了。


    我真的很感激他,虽然他的确很普通,不是一个很伟大的老板。


    我们公司经常有新同事来,旧同事走。。。。。。我在这里一年,至少欢迎了20个新同事,送走了8个左右,其中两个是我的老板。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但是我经常会想起离开的人们,想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工作开不开心,生活得是不是愉快。看到这些离开的同事,觉得职场很是冷暖,经常都是,人未走,茶已凉。


    这个老板临走几天已经不怎么跟我们很频繁的说话了,而平时有不少时间在讨论工作,或者说说笑笑。我发现每个同事要走之前,其他跟他比较好的同事,也都没什么表示,很少再表现出平时刻意的友好和热心关怀。


    也许这就是公司职场吧。我想起我读过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虽然我毕业了,但是我还是可以回到校园里去走一走,只要是我愿意的时候。但是离开了这个公司的人,很难再有理由再走进来。离职之前,会要求退还电脑,注销信用卡,交还门卡,还回机密文件,清理工资,甚至要被人监督着交接工作,表示自己和这个公司再无任何瓜葛。




    一年前刚上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对公司挺重要的。呵呵,我知道自己那时候是很naive。HR的人总是说,你们本科生对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资源,公司给了你们一个很好的发展项目,你们是非常受到重视的。后来我觉得我的老板也好重要哦。他是亚洲业务的财务总监,他提出辞职的时候,我还说“一个月招不到人接替你的,你这么重要,他们不会放你走的。”结果上周我老板走了,管理层需要3个月的时间来找人,于是我在这三个月里面都没有老板,公司暂时也不需要财务总监(!)昨天我对我们部门的那个同事说:“你好重要哦。”我是很认真的,因为她要给全公司的人讲课,还要负责下面6个合资企业的审计。我的同事马上说:“我对公司一点也不重要,我对谁都不重要。我只对我的1岁半的儿子最重要”


    看了昨天yangting写的那个30岁的帖子,我不禁想,我们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对谁才是最重要。我现在已经渐渐觉得我们对公司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大公司是一碗水,舀走其中一瓢,它仍然波澜不惊的是同样的一碗水。


    我的老板说,他在香港和美国交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只要能证明自己的儿子没工作,老婆没工作,还有他和老婆的双方父母都没有工作,就可以按照人数少交很多的个人所得税。这些人,都是他的“dependence”,翻译成中文叫做依赖者。


    我想了一下,我现在没有一个依赖者,所以我觉得无牵无挂,生活来比较的轻松。对于我老板来说,虽然他赚的钱是我的数倍,但是他的dependence的数目是我的无穷倍,因为我的是零。


    将来我的父母肯定是我的dependence,十年以后,他们要靠我照顾。他们能很健康平安的生活,也许家里会有不少事情要我来帮他们扎主意。以后我的小孩也是我的dependence,我要教育和抚养他们。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dependence最重要。为了让这些dependence能够好好的,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也越发的显得重要了。所以我要好好工作,好好活着,首先让父母放心和逐渐享受到我的报答。


    还有一个人,我也希望我对他很重要。在他忙碌的时候我能照顾他,在他失意的时候我能开解他,在他得意的时候我能一同分享.如果你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人人,一定要给他/她知道,你就是这么的重要,:)



    3:50:38抹茶上班一年之12--我老板从月薪200元到4w元的故事之前有个全国出名的帖子,说一个人怎么从月薪400变成4w,引起不少的轰动。我觉得那个人的经历比较取巧,赶上了好时候,所以发达了。我的老板,是从200块薪水混到4w,韬光养晦,闻鸡起舞,有一些传奇的色彩。我来讲讲



    我老板1991年从一所很普通的大专毕业,跑到深圳的玩具厂打工,就是那种很多顺德东莞典型的私人工厂。当时他的工资是两百块,住在工厂的宿舍,据说身边全是打工妹。不过我想那时候200块可能和现在1000块差不多呱?


    他做了两年然后跳去一家酒店,做一个普通的会计,也不是什么好工作吧?好在有了一些工作经验,工资变成了600块。


    那个时候外资会计事务所开始进入中国,最先到深圳。我老板申请到深圳的德勤10年前那个ACCA的半工半读的工作。每天上半天班,上午在事务所打工,大概做些复印打印的工作,给那些香港来的的会计师打打杂。下午就有半天可以自己读书,他在那里接触到中国最早的ACCA教育,每天下午到晚上在读ACCA,有时候宿舍关电了还跑到酒店里的洗手间里去借灯光读书。然后用两年半的时间考到了ACCA,是中国最早一批得到ACCA资格的中国人。。。。


    他在德勤拿到的工资是3000块,我想那时候是很高的薪水了。四大刚进来的时候,还是很大方的。


    ACCA很难考,需要大量的时间阅读和做练习,所以我老板在毕业之后的六年时间里都是没有女朋友的,可怜的光棍一个。又没钱,又没事业,又不帅,个子也很矮(1米6)


    这期间AA安达信也进了中国,正是需要本地人才的时候,于是我老板结束了德勤的半工半读,跳到安达信成了AUDITMANAGER.


    到1997年,我老板从安达信被挖走,漂泊到重庆的一家外资的电厂做财务经理。那个电厂在很偏僻的地方,发电的原料是煤,他每天早上上班先穿过一大堆黑色的煤,然后到办公室。他在重庆这个厂做了六年,从财务经理爬到总经理。


    更大的老板觉得这个员工踏实,忠心耿耿,于是资助他去芝加哥大学读EMBA.那个东西的学费是7。8万美金,每个月要到国外读书一个星期,总费用超过100万了。但是他的公司资助他,于是他从一个大专生成为了美国名校的EMBA。


    EMBA还没读完他就跳到我们公司做了亚洲的财务总监了,年薪超过50W,具体多少我就不讲了。因为是中国第一批ACCA,所以很早又成为了FCCA的会员。在安达信做了两年,安达信很多香港人,他被一个香港的注册会计师带了两年,就申请成为了香港的注册会计师。


    到现在,他已经不需要靠工资去生活了。他在重庆的时候买的几套房子现在都升值了。他自己的工资花得也不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跟老婆结婚以后少花很多钱”。他们一家3口,加上老婆的妈妈在这边照顾,一个月下来生活上花的钱跟我一个人差不多。此外还投资股票和基金(一早就叫我每个月坚持拿1000块来买基金,只要跟着他买哪种就好了。)


    3:52:00抹茶上班一年之13-大公司用人的条条框框大公司像一缸水,舀走其中一瓢,它还是波澜不惊的一缸水。我一不小心掉到了这么一缸水里面,水有多深,至今自己还不知道。我发现大公司里用人的条条框框实在是非常多。举个例子,我现在的职位是财务总监的助理,不是文秘性质那种。级别是第十级,五年之后我应该能到第九级,如果我还在这里的话。如果不是应届毕业生,社会招聘那种,进来就是第九级,至少也要3、4年经验的。在第九级认真干两年,升到部门经理或者主管,变成第八级。从第十爬到第八,可以说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工作绩效,加上一些机遇,和老板的赏识。第八级以后,条条框框就开始了。


    第八级的所有员工会放在一个PROGRAMME里面,直接上司和HR经理,以及大老板,会定期开一个员工发展的会议(叫做PEOPLEDEVELOPMENT)。直接上司在这些会议里面对自己的员工提名,把比较突出和具有潜力的员工放入RISINGSTAR和HIPOPOOL.将来提拔第七级的高级经理的时候,就优先从这些第八级进了RISINGSTAR的员工中挑选。有的人先进了这个人才库,但是表现不如人意,也许在下一此员工发展会议上就被踢出来了。公司的同事谁在hipo里面其他人都是不知道的,每个人都好像瞎子摸象一样在这里混。有的比较会混的人,也有的是真的很能干的,这些人户流户流就从risingstar这里脱颖而出了。


    到了第七级之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潜力测试,人才发展论坛。我们公司的第七级到第六级的人,多数是35岁左右,海龟,精力充沛,有海外工作的经验。在这个阶段的测试,是测试这些人能否具有爬到5、6级的潜力,还会不少的度身定做的培训,例如培训此人的领导力,影响力,财务知识等等。我觉得其中最好的是一个一年半的培训,这些人每个月会有一个星期集中到一起上课,一起上课的人都是公司里不同业务来的经理,上课之余大家一起搞teambuilding。上这一年半的课相当于读了一个在职MBA,质量和机会都很好。再有提拔机会的,就从这些人里挑。公司在全世界的人才策略都是这样,5、6级上的人,再参加各种各样的测试,到人才发展论坛上去发言去展示自己。再这些级别的测试没有通过的,就永远只能在5、6级上横向发展了。。。。。。。45级中的优秀员工会放入GLOBAL的DEVELOPMENTPROGRAMME,再有不断的测试和跟踪。这些人通常会从集团2、3级的那些大大老板中间找一个MENTOR,这些导师要发挥COACHING和指导的作用,并且在更高层的职位中帮他们留意提拔的机会,和给他们推荐。。。。。这些人的推荐真的很重要。我觉得这些条条框框显得很重要又很可笑,HR是这样执行的,管理层是这样做的。但是他们好像总是在内部找不到合适的人。在中国地区,每次真正有了高管的职位,都是找猎头从外面的大公司去挖。不少同事对这些条条框框感到很腻味,我的心得是,老板对自己的看法是很重要的。很多机会都是自己的老板给的,我同事就跟我说“老板认为你行,你就行!”


    3:53:47抹茶上班一年之14:用绩效说话有人说:工作很痛苦。有人说,工作很快乐。工作以后,我听得最多也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绩效”,英文是performance。有的公司可能是用“业绩”,在我们这里还是翻成绩效比较好。我在上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更没有想到公司里有一个重要的职位是performancemanager”绩效经理。绩效经理的直接上司是管strategy,planningandperformance的,就是战略,计划和绩效。在公司里,我们会看个人的绩效,团队的绩效,公司的绩效。


    个人的绩效就是个人在工作上的表现,这个最简单了,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到了年底秋后算帐的时候,最直接的就是看个人有没有做好常规的工作,如果手头有项目在做的,再看看项目完成的情况,如果在日常工作之外,你还有其他的贡献,老板就会对这个人评价比较高。打分的时候,会有好几个等级,我们分为OSE+E-EU.就是outstanding,superior,efficientplus,efficient,efficientminor,unacceptable。我一向只追求efficientplus,没有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毕竟拿到O和S的是很少数的人,而且每个人都很强的,所以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个人每年的绩效会被HR记录下来,和发奖金,升职,加薪水100%直接联系。所以我会有一种“不能行差踏错”的感觉。不同的岗位对绩效有很不同的衡量标准,我觉得做销售的是压力最大的,因为他们的绩效,随时都要用实际数字来体现,包括签单的数量金额,增长率等等乱八糟的,要经常被老板push去完成硬性的销售指标。销售的绩效,真正是很辛苦地“做”出来的。团队的绩效是由个人的绩效组成的,这种组成并不是个人绩效的代数相加这么简单。经理要对自己团队的绩效负责。所以我觉得做头目压力会很大,要是部门里有一两个故意坏事的人,那就惨了。难怪我的同事跟我说“做老板的,只要会管人就行了”。我常常在想,managepeople的skill能从哪里来呢?到了公司的绩效,范围就更广了。最主要是财务指数要达标,说白了就是要卖多少货,赚多少钱。同时公司也很看中其他方面,比如说对环境没有造成污染,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没有员工伤亡,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实现包容性和多样性,有没有培养应届毕业生,对社会和社区有没有贡献。不同的方面是有不同的权重的,加权得到公司的绩效。


    我也经常想,如果我自己拥有一个小公司,我会最注重哪方面的绩效。我会不会变得像绝大部分的私人老板一样,只看重利润,而故意忽略掉其他的。工作之外,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有绩效的,只是生活的绩效常常被我们自己所忽略了。生活绩效比较好的人,能够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在人群也会很受欢迎和拥有声望。我常常在做很多浪费时间和青春的事情,自己订下的事情总是自己做不到,不能专注。我想做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但是,我们不得不靠绩效来证明自己,用绩效来说话。。。。。




    工作以后,目前,我最害怕的事情是失业。第二感到害怕的就是组织结构的变化,英文称为re-structure或者re-organize。这一年里面,我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而且,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我想,其他的公司和个人,也时不时会遭遇到组织结构变化的好处和坏处。对员工个人影响最坏的一种,是该公司在组织重组的时候,cut掉一整个部门。我有个同事以前在shell就是这样,shell在1999年裁掉了他那一整个部门,大家全都失去了在shell的工作。术业有专攻,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可能提前做好准备跳到其他的部门找退路,而且坏消息通常都是到最后才给人知道。还有一种比较坏的情况,是公司对整体的经营方向和发展策略做重大的调整。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在中方和外方合资的公司里,当一方决定撤出这个业务的时候,员工也会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通常公司会给一些现金补偿,但是不多,算是资助员工一段时间去重新找工作。这两情况,最伤害的其实是员工的感情。我在上海遇到一个同事,说到被剥离出公司,激动到流泪。说是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想。人们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我看到的好几个大老板上台的时候,也会对手下的组织结构动一动,来显示一下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或者实现其他的一些目的。我老板刚来的时候就是如此。这一年里面,亲身经历或者看到以上几个变化的例子,我常常想,怎么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部门的变化会这么频繁???每次变化之后,常常需要1到2个月的时间来重新走入正规,员工也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心理上的,生产力上的,和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但是,管理者永远都是认为结构重组是好的,不然他们也不会这样做。也有的人,善于把握机会,就成为组织结构变化的受益者。最近我老板离开的事情,对我是个不小的震动。他可以来去自由,不需要受到公司是否雇佣他的约束,来的时候很风光,走的时候也是潇潇洒洒。离开一个星期之后他已经想不起我的名字了,因为前台mm跟我说,他打电话来要转我的分机,但是想了半天想不起我叫什么名。因此我留意了一下那些在组织重组中得益的人,他们无一例外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做好了准备,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能够随时无牵无挂的对过去说byebye。我那个shell的同事在email里对我说“BePreparedforchange(对变化做好准备)”。我想在,职场里,要想泰然自若和游刃有余,就是提前对变化想好对策。



    毕业前找工作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彼时,所以该面试的想面试的公司都面过了,也收到了几个据信,自己最想要的那个offer,始终是没有消息。期间是一段苦闷的等待。那时候我们宿舍的几个mm都说“等搞定工作,就再也不用想和offer有关的任何事情了”


    那时候我也是想,工作了,我再也不用想offer。可是现在我发现,我的工作和生活,演变成是在追求各种各样不同的offer。前段时间我申请我们公司内部调动的一个职位,是在北京,有7个人去竞争,最后他们没有选我。得到offer的那个人确实是很厉害,清华的MBA,之前有五年的工作经验,在我们公司也两年多了,实力非常强,据说长得还十分帅。可是我不知道,这个offer对他来说,会不会像对我一样这么重要。有的同事跳槽,都是得到了不错的offer才走。如果没有其他的offer,我便不敢离开现在的工作。这个时候宁波的老板想要我过去,对我抛出橄榄枝,我们双方都抛了抛媚眼,觉得这是个情投意合的offer。但是广州的大老板不放我走,觉得我应该继续留在广州。所以这个offer只好去找另一个人。我忍不住想,我们在工作的岁月里,会受到其他公司的诱惑,或者想跳槽想升职的时候,就不得不努力去追求那些更好的offer。除了工作的offer,我们还有生活的offer。比如说对一个人倾心,如果那个人不给出感情的offer,这份心意便是单相思。如果两个人互相给对方offer,那他们就会结婚,从此在一起不离不弃的生活。有的人用情三心二意,给出好几个感情的offer,这样的人我们说他很花心,但是还是有不少女孩想要他的offer。


    在英文写email的时候,有同事会说,今天我offer你一个午餐吧,他意思是要请吃饭。还有的同学在申请出国,拿到了学校的offer又不知道去不去是好。有同事在找房子的时候也老是说offeroffer,意思是房东愿不愿意以他开的价钱把房子租给他。我有时觉得很纳闷,有时又觉得很好玩,不知道明天的我又能得到一个什么offer呢?但是我知道了,想要得到好offer,就一定要有努力加上一些不错的运气,所以我说“谋offer在人,成offer在天”。





    前段时间有个很好的朋友,患了急性肾衰竭,住院半个月,医药费花了1w5。工作一年攒的钱,住院一次全花光。我那时觉得很郁闷,难道我们努力工作赚的钱,是用来看病的?上班之前,心里总是想,自己有工资真好啊,可以买想买的东西,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从小就有人对我们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读书高”如果是指工资高,那我会觉得很爽。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指正常在企业或者机关上班拿工资的人),对待工资的态度大概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像我们这样刚毕业一两三年的虾兵蟹将,拿着不多的工资,大部分用在吃饭买衣服和交房租还有应酬朋友。对于男孩子来说,金钱的压力会更大一些,因为大家都觉得男生是买房子买车子的主力。如果想读mba,还得自己先存一笔可观的mba学费。第二种是工作了五年左右的人,或者少数像yangting,这样的riceperson,5l工资除了生活,还可以供楼之余小打小闹的炒炒股票买买基金。我们公司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自己买了房子和车,有一个小孩,经常全家出去旅游,每个月能够固定的投资一点钱在股票和房子上。。看起来生活很滋润,其实也是靠工资在活。


    第三种是我老板那样的中年成功人士。在公司做管理层,一年几十万,但是用于生活的钱已经很少。大部分的钱用来投资股票,这种人买的都是很稳健的股票,不会赚大钱,也不会亏,还能享受股票分红。然后给小孩买一些国外的教育基金,或者去炒海外的股票(据说比国内的股市正规许多)。再有钱的投资个比较好的生意,弄个小公司。我希望将来我和我老公是这样的人。


    我的老板和同事,时常建议我,虽然我现在显然是第一种人,但是我可以提前进入第二种人。我可以先买个小房子,用每个月租房的钱来供个小房子,将来可以租,可以卖,和老公吵架了还



    可是我现在不想买房子,那最好的提前进入第二种人的方法就是每个月买基金。这个我已经想了很久了,我可以每个月买1000块的基金,强制性存钱,顺便享受一下作为投资者的感觉。可是我一直都没钱,因为我老是想着把钱拿来享受生活。^_^。


    我不是很喜欢想将来的事情,但是最近知道了那个朋友生病的事情之后,我觉得很困惑,我们的工资到底用来享受的?还是用来生存的?还是用来留着养老看病的?


    3:59:23抹茶工作快五年之一:你也是南美洲丛林的一只蝴蝶我们公司人很多,从工号就能看出一个人在这干了多少年。行销部有个小工号,接受我发给她的数据,和预算部LQ关系非常恶劣,对LQ很凶,LQ也毫不掩饰对她的讨厌,导致我也有点先入为主觉得这个人很难搞。今天她提了一个问题,我解答时最后附了一句“十分佩服你的钻研精神”,这个答疑的邮件也cc给了她领导。然后她回话说:“过奖过奖,偶很少被表扬的”。我就想,是不是她在她们部门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员工,其他人对她态度不是那么nice,她就会有一些脾气转发到对她服务的部门的人头上。今天还有一件事,我叫IT的一个男生改一个数据库上的东西,我们部门某个平时一贯嚣张的小头目追了一个邮件催他,还CC给IT的大领导。结果这个男生做完了也不太友好的回了一个:“抄送领导可以提高事情的重要性,让大家都重视它,但复杂的事情总需要点时间来解决。劳烦吴总耐心等待,泡杯茶叶,逛两圈回来下班前我就会解决了的。”一天之内两个类似的case,有时候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不好,是不是因为他在他的部门受了委屈。有时候我们受了委屈,是不是又发泄给我们周围的同事和我们的家人、朋友,就像南美洲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可能会导致澳洲的一场旋风。我们不经意的态度,也许会影响到别人一整天的心情和与周围人的关系。我想起自己前几天也是这样:早上我叫我们部门一个男同事跟我去IT开会,他正在


    忙别的事情走不开,又一时不好说不去,就支支吾吾了一会。我看出来他没空,而且我们俩平时还挺熟悉的,我就说“你去就去,不去就不去,yesorno就行了,不用想理由的。”说完我就转身急着去开会了。等我开会回来,他给我写了两个邮件,一个说我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好,发那么大的脾气,另一个还跟我道歉,说是他不好,改天请我吃饭。其实我很晕,因为我根本没感觉我在发脾气,只是有点着急,但是却给了别人一个“发很大脾气”的错觉。还好我们俩还算有点友情,他主动来问我,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就心存怨恨,我也不知不觉的跟人结下了梁子。办公室就是一个小社会,冤冤相报何时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引发的怒火,往往被迁怒到另一个比较好惹的人头上,因为不管我们工作能力怎么样,识别办公室里谁好惹,谁不好惹还是很容易的。每天在办公室里,不妨多多给别人包容和微笑,也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好心情吧。




    0:01:34抹茶从毕业的那一天开始,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职场上很幸运:到BP上班的第一天,老板就说:这是个大公司,你会遇到很多的问题,youshouldneverbefrightened,尽管去问别人。BP搞校园招聘,我和另一个男生去宣讲会介绍自己的经历,他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作为应届生,只要在你能够asktherightquestionfromtherightperson,总会有人帮到你”。在这样的氛围里三年半,使得我的哲学渐渐形成:作为问问题的人,要找到答这个question的rightperson是最快的获得答案的方法;而作为被问问题的人,如果答不了这个问题,就应该告诉他他应该去问谁。而今天在H公司的一件事,令我想到要把这个哲学写出来:早上开了两个会,在两个会中间的休息的五分钟,有个供应链的男同事打我电话问我一个关于集团发货的一个很共性的问题。他问我的问题是“哪些情况下发货会产生负数”。这个问题我答不了他,但是我知道我们部门另一个女生QQ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在我的哲学里,


    我不觉得开完会后再午休后让他等我的回答等3.5hrs是最好的solution;于是我告诉他去问QQ。可是他到QQ那里,问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某地区部某个月的发货是负数”;这个不是共性的问题应该由我来答,QQ就不乐意答(确实不是她的职责)。于是她就给我们领导发邮件,说这种细节问题应该由我这个team的人来直接答复。那个领导,没搞清楚情况,就转给我,说“不管事实如何,回答对考核数据的是我们的职责一部分,应该自省吾身”。我接受他的这个观点,但是我不认为他应该把这个邮件bcc给了我这个team的其他人(有的人真的很笨,他主送给了我,又bcc给了我,我就知道肯定有一个list被贴在了bcc的那一栏,也不看看姐姐我是谁。)然后我就走过去给领导讲了一番我一开始说的找rightperson问rightquestion的那个哲学,我还跟他讲,这件事你没调查清楚不应该bcc给其他同事。他的哲学是,我们公司讲的是首问负责制,如果你答不了这个问题,别人问到你,宁可让他等。在这个公司,首问负责制是一把双刃剑,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而很少直接指向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向。上礼拜帐务的总裁和我们部门座谈,就说“你们是集团报告中心,报告中心发布考核数据,对产品线和地区部的奖金包有直接影响,所以你们在面对疑问的时候,首先要保护自己。”工作快五年了,我还是做不到这样的“保护自己”。我问别人问题,通常开场白是“我有XXXXX问题,我是否应该问你”,如果答案是no,我会那我该问谁,绝不浪费时间去纠缠。如果被问到我不合适回答的问题(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我也不会跳出来说这个问题不该来找我。财经体系几乎所有的共享中心都设置了“服务质量投诉信箱”,管员工报销的部门被投诉得最多,还有专用的投诉信模板,投诉了还能得到一个“回执”,所有的报告发布模板都显著的注明“投诉请找XXX”,打内部的IT求助热线,首先听到一段录音“为了保证IT热线服务质量,您的对话会被录音”。。。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人都谨小甚微,宁愿拖拉等待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我们都要“保护自己”。


    我还是坚定自己的哲学,但是下回我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我懒得再告诉别人一个更快的渠道。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0:02:31抹茶上班五年系列之三----生活中的时间管理和执行力今天下午过得很fighting3:05离开A9行政中心(打车40元)3:30到达布吉国土局,交契税、印花税,领房产证,办理房产抵押给银行4:00办好国土局手续,本以为星期三可以顺利到广州提取攒了五年的住房公积金,被告知要15个工作日才能拿到取公积金必须材料之一的按揭合同。取不到钱就没法按时开工装修,延期入住,会打乱我8月9月的计划。无奈,4:10走到国土局对面的布吉燃气办管道气开通。我们这里已经是用天然气了,当年在BP的时候,LPG(液化气)LNG(天然气),天天都会说到这几个词。开通燃气需要材料:房产证复印件,身份证扣款存折复印件,业主本人办理。交100元买了4年的安全保险,交318元买管子(管子要这么贵吗?以前老妈就是卖液化气的,家里的气啊管子啊,好像从来都不花钱的。BP的胶管也是赠送的。)办LNG的过程中给中国银行办按揭的杨经理打电话,问能不能借用按揭合同一天让我去取公积金。杨小姐让我直接到布吉中国银行去借,她给我打声招呼,并告知布吉中行是5点钟下班。飞奔打车10元,4:40到达布吉中行,办公室的几个人都说不能借,我说了不少好话,她们打电话给领导请示,终于还是答应借。这样我就可以星期三去广州啦,故地重游啊。杨经理人很不错,关键时候帮了忙,我还去过她家看她家的装修。有时候找人办事,帮忙说话,确实能发挥不小的作用,怪不得鬼佬的英汉字典里已经开始有“guanxi”这样的单词。5:再次打车10元到布吉有线电视,00开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周六周日不上班,工作日5:30就下班,请假一小时就少50几蚊,加上布吉那个地方总是想打车不高兴坐bus,所以还是今天很幸运的刚好办完有线电视人家就下班了。需交身份证扣款存折复印件,开户费100元,只开了客厅一个线,加一个房间多50元,每月多7元。其实我电视都不想买,要不是最近看地震,根本不开电视,而且网络电视PPLIVE也根本不收钱、5:30再次打车35元回家。请假三个小时,办完了这些事,以后都不用去布吉了,稍微在哪个地方耽误个10分钟,就得跑第二趟过去。觉得自己还有点executivepower。


    今天看了一个时间管理的学习材料,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相当于是一个帐户,浪费账户里的balance,就是会计的损,善于利用,就是会计的益。并且要缩小时间管理的周期,按照每天或者每周来管理自己时间的“pl损益表”,对损益表进行RV2review,就是以前BP的yvonne姐姐教的reconciliation,validation,verification,RV2原理来自SOX法案,却可以利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0:03:12抹茶上班五年系列之四--爱护东西,减少不增值的作业月底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是上班的,所以这周末只有星期天放假,这么宝贵的时间却用来做不增值的事情,令人懊悔。早上把豆浆机摔坏了,自从牛奶涨价我就一直喝豆浆穷人啊没办法,只好拿着豆浆机的下半截去售后服务那里修理。坐339到田贝,找到田贝花园某栋某座某房间,路上耗时一小时,然后花5分钟修好了。我本来是想坐335到了上海宾馆再打车去田贝,这样就得花更多的时间奔波在烈日下。还有笔记本也因为我的疏忽被水打湿了,又把笔记本送到电脑城去检测,说要换主板才可以,我的妈啊这是又花时间又花钱特别在我装修房子资金紧张的时候。用了四年的笔记本,主板换也不是,不换也不是。回想以前,我也弄坏过一些东西,或者洗坏了比较好的衣服,或者喜欢的衣服弄点油渍啊印子的,都没什么感觉,因为那时候感觉不缺时间还很高兴能换新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东西还是要爱护,不然就得花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去修补。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被不增值的事件A占用,就没法用来做更重要的B这件事,也许C事件就得因此后排,影响到D的结果。在克林顿推荐的howtocontrolyourtimeandyourlife这本书里面,就多次提到“减少不增值的作业”,把事情分成Alist,Blist,Clist,时间和精力不得不少用在B,Clist的事件上。这本书很好,也令我变得很势利,因为除了事件,当我对着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不自觉的把他放到我心里的Alist,Blist,Clist,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但是也没有办法。如果人人都看了这本书并且这样做,后果不堪设想。GG说我不会爱护东西,他的手机、PSP、MP3、刻录机,都保管得比较好。所以我以后要爱护东西,避免非正常损失。(我司专门有一份报告叫做非损报告,记录各个产品和区域的不必要的存货损失,是要影响绩效考评和奖金的)。同理,东西坏了,可以修理,可以换新的,最多是花时间花钱;对亲情爱情更要精心爱护,因为感情是难以维修的,也不可能有零配件可以一换就好。



    0:06:03抹茶上班五年系列之五---学习的计划与状态上周五应SOPHIE美眉的邀请,参加了深圳ACCA学员学习小组的活动,给各位学员分享了P3(businessanalysis)的学习经验。活动开始大家都介绍了自己考试的计划和目前的状态,我印象很深的有几个:一个学友自称起点不高,从大专生考到本科生,考到研究生,考了CICPA,考了税务师,现在又来搞ACCA。这个姐姐我觉得她很有学习的计划和状态,不畏艰辛,是我们的榜样。在我的前东家B公司,有几个这样的好榜样,起点不算高,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奋斗,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受到他们的经历和精神的影响,才会一鼓作气去考证书。这种属于有计划,有状态,通常都所向披靡;运气好的话,事业生活都能两得意。还有一个学友说自己很早就开始考证书,中间移民去了新西兰,在新西兰生了两个孩子,现在又开始捡起书本来学习考试。这样的经历我觉得也很不错,一边考证书,一边实现家庭的计划。有时候一门心思去拼搏去争取什么东西也不见得快乐,生活要有张有弛,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计划。我以前的同事Katherine,在B公司做到经理,考到了ACCA证书,回家做了全职太太;还有anne,证书考了一大半,在加拿大生了对龙凤胎,令我羡慕得很啊。女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目标和计划;怪不得说日本女人的理想是“外表搞搞好,混个名牌大学毕业,再找个好婆家,这辈子就不用发愁了”。还有另一个讲师,考试过程很顺利,现在全职太太,顺带当讲师,她说因为有了一个证书防身,可以更自由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点我也很有同感,我自己就是在B公司的时候憋着一股劲考证,然后来到深圳,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孤单考证快乐很多。还有的是在国企工作,为了提升自己,也在考ACCA。我认识个公务员MM,非常的可爱,我几乎每门课的课本都折价卖给了她,我考得比她领先很多。但是我考完以后就以为自己有一证防身了就一直松懈自己,而那个MM已经开始在中大管理学院读MBA了,她工作那么稳定还能做到孜孜不倦,稳步跑到了我的前面。我也和大家分享了我自己的经历:03年毕业,04年开始考证书,05年12月搞定四门,06


    年6月搞定三门,从来没有补考过,整个过程没有浪费时间和金钱。之所以有这样的计划,是因为我想到深圳来和阿呆团聚,我不想两个人再各自漂泊;之所以有这样的状态,是因为B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支持大家考试,因此周围几个同事都有了很好的平台来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此外就是有几个好朋友给了我激励,他们也许不知道,他们的经历对我有多大的影响。我觉得工作后保持学习的计划和状态真的很重要,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坚持每天学习一个科目30分钟,3年后他也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工作了几年碌碌无为,有的人又去读了MBA。周五的ACCA活动令我觉得心潮澎湃,有点找回了以前的状态。以后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多和上进的人交流,才会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0:07:44抹茶工作六年系列之二:老板的语录我工作的第一年,有两个老板,一个是给我offer的新加坡人,我上班以后他正好要调走了,来了一个美国海归老板。他俩交接工作的那几个月里,一个叫我往东,一个喊我往西,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给我,对我之后的人生观和发展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上班第一天,新加坡老板说:Dontbefrightenedinthiscompany.Neverbefrightened.在这个公司里永远不要被吓倒。




    不要越级。不要对老板说“你作为领导应该怎么样怎么样”Aftermydecision,justfollowup.在我做了决定之后,大家都跟着做。如果团队领导做了决定,其他人必需服从,否则工作将无法开展下去。(工作几个月后)新加坡老板说:Youareverygood,youlearntfastandworkedhard.你很能干,你学得很快,你工作很努力。美国海归老板说:你不幽默,不幽默的女孩子嫁不出去。新加坡老板说:我看到你能一个人静静地留在这里加班而从不抱怨,我就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份工作做好。海归老板说:别加班了,你应该去找男朋友,去约会,去减肥,去买衣服,去美容,去整容(!)新加坡老板说:Youarenotmarried,youdonthaveafamily,youshouldtaketheXXexam,thenyouwillbebetterandbetter!你又没结婚,你又没家庭负担,你应该去考xx证书,然后你就会越混越好。海归老板说:Youarenotmarried,youdonthaveafamily,youshouldgotofixedaboyfriend,otherwiseyourstandardwillbelowerandlower.你又没结婚,你又没家庭负担,你应该去找一个男朋友,否则你的标准会越来越低。你应该花费你业余时间的一半来打扮,花你周末的全部时间来打扮。这样你才能找到一个好老公。



    我给你介绍我的芝加哥大学mba同学吧,你想要第一财经日报的主编还是想要XXX公司的总经理?


    但是有一天,海归老板还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多读点书,考到xx证书,你现在比我刚毕业的时候起点高多了。两年半前我要离开广州来深圳和我GG团聚,留在好公司还是改变已经4年半异地恋的状态我觉得真是个艰难的抉择,于是我写邮件给已经调回新加坡的老板说我要离开了,感谢他给了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新加坡老板回邮件说:Iamsurprisedbythis,butIrespectyourdecision.Wemustdowhatourhearttellsusistherightthingtodo.Beingwithyourboyfriend(orhusbandtobe)istherightstep.Marriagewillhavenomeaningifhusbandandwifeliveapartfromeachother.Workwithpassion–itisthepathtodoingagreatjob.他总是在我矛盾忧郁的时候,用一两句话让心情豁然开朗,语言的力量真是神奇。多年后我发现,这两个老板传达给我的东西,是来到HW以后没有一个领导能做到的,包括工作技能和softskill.来了HW,转正得A加薪500之后,第一次打考评领导说:你这次考评得C,因为通常新员工第一次考评都是C。第二次打考评领导说:你加班比较少,说明做的贡献比较少,所以这次考评你得C。第三次打考评领导说:因为部门工作调整,这次我们这个team全是C,不过你放心,公司不会让雷锋吃亏的。HW的领导们也有不少的语录,也让我印象深刻,常常无语凝塞:这个投诉我不清楚到底你有没有错,但是希望你日省三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推荐来的这个人开价太高,他要1万但是我们只能给5千,虽然他是MBA毕业,但是在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低要看个人的贡献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在服务业务部门的时候,要放低姿态,要谦卑;在遭到误解和投诉的时候,要放高姿态,要宽容。更大的领导则说:我经常骂你们,我都担心自己将来会遭报应。各位亲爱的老板们,见识不同,见地就不同,他们的语录我都将深深藏在心里,也在我的工作6年系列中重温一下吧。



    工作六年系列之三--大公司用人的条条框框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跨部门的交流,其中HR部门召集的communication总是最受人关注的,因为这是一个让大家都来complaint的好机会,常常让HR招架不住。同事们抱怨得最多的就是福利不够好,收入不够高,其实当时在我看来已经相当不错了。抱怨得第二多的就是公司用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很难有机会内部提拔。我记得当时HRDirector是这么跟大家说的:公司发展和员工发展是互相影响的。只有公司发展了,员工才能往上走。想想也是,尤其在HW,每次部门一拆分的时候,就提拔上来一堆领导;有时候说部门要合并了,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啊,那多出来的领导往哪儿放呀?”其实任何公司的组织架构都是金字塔型,在上面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领导力。当generalmanager的一定要对公司的各个部门有了解,最好在主管营运的部门有工作经验,也就是HW说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懂业务”,“要有一线的经验”,更夸张的是最近喊得响的口号“把指挥部建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几年前,过来人就告诉我,要预测自己在一个地方能不能得到发展就看这三个:a.公司有没有完善和公平的人才发展系统和培训计划。b。自己部门的领导是不是了解并且帮助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c。自己有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想想如何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干。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帮助过我的过来人,他们总是毫无保留的给我传道授业解惑。在一个部门里面,谁好用,谁不好用,老板心里一清二楚。好机会总是给了老板心里觉得好用的那些人。好用不好用其实是主观的,要看老板的口味,还要看兵和将之间match不match。为了减小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达到一定的相对公平,大公司的HR们想出了一套套的测评方式来充当人才的试金石,鉴别员工的技能和潜力。比如: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逻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等。核心竞争力--领导力能力,谈判,项目管理,决策力,行动力,处理危机和冲突等等。专业竞争力--比如说财务、金融、计算机、业务拓展、市场和销售、公关,融资并购等。如果一个员工的trackrecord不错,就是performance一向比较好,再经过HR精心设计的assessmentcenter,比较有潜力的员工就来到了一个PROGRAMME里面。直接上司和HRDirector,以及大老板,会定期开一个员工发展的会议(叫做PEOPLEDEVELOPMENT)。有的人先进了这个talentpool,但是表现不如人意,


    也许在下一此员工发展会议上就被踢出来了。公司的同事谁在highpotential里面其他人都是不知道的,每个人都好像瞎子摸象一样在这里混。有的人是真的很能干的,这些人吱流吱流就从highpotential里面脱颖而出了,成为了risingstar。以前公司能成为risingstar的多数是35岁左右,海龟,精力充沛,有海外工作的经验。在这个阶段,领导们继续观察这些人能否具有向上爬的潜力,还会不少的度身定做的培训,例如培训此人的领导力,影响力,财务知识等等。我觉得其中最好的是一个一年半的培训,这些人每个月会有一个周末集中到一起上课,一起上课的人都是公司里不同业务来的经理,上课之余大家一起搞teambuilding。上这一年半的课相当于读了一个在职MBA,质量和机会都很好。再有提拔机会的,就从这些人里挑。有的人没有很好的show出自己,sell自己,就永远只能在同一级别上横向发展了,或者他们离开了,HR发一个通告,说他们去“seekingotheropportunityoutsidethecompany”。我现在工作的公司,条条框框更多了,普通员工得首先成为“骨干”才能有机会,而且不像外企那么隐秘,谁是骨干,谁不是骨干,好像在每个人额头上戳了一个章一样的显而易见。成为“骨干”之后再进“干部后备队”,才能有机会参加一系列的基层管理者培训,基层管理者还要经过很多的考验,有的称为“关键事件”记在HR档案,有的基层领导很快就被一把捋了下来。其实所有的条条框框,无非是两个词:努力+机遇。我们都想努力成为最好最厉害,但是promotion通常给了最合适的哪一个。


    0:09:17抹茶我的工作六年系列之四----学习型组织难能可贵大学的那几年我学习不很努力,巨讨厌考试,所以毕业的时候我非常高兴,心里想:终于可以再也不用学习了。没有想到的是,我误打误撞的来到了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公司,同事们都以爱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一开始我是在FCA(FinancialControlAccounting)这个function,在这个领域会想要追求一些qualification的证书,所以FCA的同事好几个都在考ACCA或者CGA。每年的6月初和12月初,是ACCA考试期,财务部好几个座位都要空上10来天,因为都请假在家突击了。老板和同事对请10几天假去考试这事儿司空见惯,老板也十分乐意批假。每次考试后,大家互相share考试的心得体会;成绩发布时更是互通消息,不管结果令人郁闷还是开心,都共同分享,这种感觉非常之好。04年12月是我第一次参加ACCA考试,惴惴不安心里没底,我的同事阿Anne在考试前一


    天给我发了条短信,告诉了我一条非常关键的tips。可以说这条短信直接帮助了我考试过关,并且在那之后的所有paper中都屡试不爽。我另一个同事Purple姐姐,离开B公司以后还托她妈妈来公司找我借textbook去复印,而我没有那本书我又去找另外一个姐姐借。ACCA证书的战壕在里我们都是战友。04年底当时的芝加哥大学MBA老板辞职了,几个月的时间里都是另外一个部门的香港女老板代管我们。我认为香港女老板不怎么了解我们每个人,但是在年底performancereview的时候她却对我说,她认为考到证书是我05年的一个重要的priority,她会support我,希望我努力学习,不辜负她的期望。当时的整个中信office,学习的气氛都很好。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员工俱乐部都会安排lunchlearn的活动,在大会议室,一人一个lunchbox有时候是pizza或者三文治,share的主题可以是同事去云南旅游的照片秀,有个同事以前是卖红酒的,给大家介绍红酒的知识和正确的品尝方法。05年公司开始在中国投放大量的电视广告,市场部的同事在lunchlearn给大家做了一系列的brandcampaign的分享,包括品牌宣传的主题是如何定下来的、一支电视广告是怎么拍出来的、如何量化评估广告投放的效果、如何调查消费者习惯和对品牌的awareness,一路听下来感觉对marketing这行有了不少的了解。我初入公司的时候只是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后来我成了员工俱乐部成员,也成了活动的组织者。有个一系列的careerdevelopmentstory,由公司的资深领导给大家讲他们的经历,职业道路上关键的变化和选择。有一次我邀请前面那个香港女老板来讲故事,我给定了个很不低调的主题叫“successfulbusinesswoman”,那个女领导说了很多事业和家庭之间如何balance的感想,给了我不少的启发。lunchlearn重在social和sharing,还有很多的trainingcourse.我工作第一年就参加了growwithcoach,financialfoundation,presentationskill,communicationskill等等,这些培训重在培养softskill。又请了红十字会的医生来给大家讲了2天的日常医护和急救知识,HR所以我是懂得包扎绷带、简单处理外伤烧伤、止血、和人工CPR心肺复苏术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实践),红十字会的医生认为大家应当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保护自己和帮助别人。还有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培训反响很不错,但是要花三天时间,老是安排在北京上海,直到我离开老东家都没有机会参加,真遗憾。但是我后来自己找了书来看,也算是知道了这七个习惯是啥。当时我们这些资历浅的员工普遍反馈在英语方面缺乏自信,于是每周五的下午,有两个小时的英语课程,请了一个外籍老师来教英语。这个课程结束后,我部门的老板觉得很不错,就我们部门自己请了一个外教来专攻口语。我们部门就3、4个人,遇到另外那几个同事出差或者请假的时候,就我自已一对一的和外教聊,那段时间真是感觉自己的口语突飞猛进啊。事实上我工作以后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英语,到了H公司以后,也打算保持这种状态。当时我的导师看我是外企来的,托业又考了很高分,就建议我帮助同事们学英语。我张罗了一个每周三晚上的Englishworkshop,前一个小时由一个speaker来做一个presentation,然后大家对他的主题提问,后一个小时大家找一个热门的话题来freetalk。规矩是不许说中文,说一句中文罚款5块用于下一次买零食,那段时间是收了不少的“fiveyuan!”的。这个workshop张罗了半年,因为参加的人老是变来变去没有人长期坚持,经常都是来了新员工听说这个民间活动很有趣就来参加几次,等新员工转正了工作忙了,就不来了。所以我老是领着一帮口语很初级的新人玩这个,


    看不到别人的持续提高,对我自己也没有提高。我那个导师在发起阶段还是挺积极的,上班时也老是要和我说英语。但是几个月以后,他明明下班没什么事也不来参加workshop了,令我很疑惑,这个活动可是他强烈要求组织的。很久以后,某天,我在部门的公共文件夹上无意间看到了他的《2007年优秀导师评奖材料》,赫然写着“带领新员工组织部门英语活动,明显提升了部门英语学习气氛”。算算时间,他就是拿了优秀导师奖之后就不参加了,当时我的心情真是很hurt了。在老东家的学习型组织里,学习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大家都觉得学习很光荣。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们,化妆打扮拍拖结婚一样都不耽误,现在也都在考某些专业证书或者读MBA课程,可以说提升自己是生活的一部分。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很多外企都是以成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并且各有特色。学习型组织难能可贵,要付出人力的成本,额外的费用,长期的积累,高层的支撑。所以,如果是职场新人,如果能加入这样的组织,一定会终身受益的。


    0:10:01抹茶我的工作六年系列之五----职业转型之路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在现今这个时代,男的女的都怕入错行。在大城市已经竞争很激烈,要是做着一个不对自己胃口的工作,还不得不赖以养家糊口,真是双重的痛苦。我也不想一直当会计,所以我曾经尝试过转型,也对别人转型成功的故事很感兴趣。工作之后,想在职业上转型,有以下几条路:第一种,辞职转专业读研。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工作1-2年的职场新鲜人身上,如果是非常年轻比如说二十岁就本科毕业了,或者第一份工作实在烂得难以忍受,可以考虑。成功转型的前提,是在职场上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一些基本技能和softskill不应转型后再从头学习。第二种,通过考专业证书实现职业转换。有相当比例的ACCA学员,都从事过与财务不沾边的工作,通过学习考试得到财会行业的敲门砖。这种转行通常不得不从entrylevel做起,相当于要从头开始,可能要接受package较低的offer。同理,很多行业都可以通过证书入行,例如律师执照、同声传译、营养师、厨师证,等等。我对这种渠道的态度是不置可否,因为我们对自己没有从事过的行业都是雾里看花,看上去很美,走进去了才知道适合不适合,而这时候可能已经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去搞证书了,还荒废了自己原本的武功。这条路其实是双向的。有一次参加ACCA组织的workshop,猎头公司的总监Louisa分享她自己的经历,PWC做了9年,在ACCA和CPAAustralia双证在手,还觉得totally是一个wrongjob。然后到猎头公司干了6年,从顾问做起,当上总监。我自己倒是觉得,如果有一证在手,不妨大胆去尝试一下其它的挑战:进,说不定可攻占新的领域;退,底子还在。


    第三种,读MBA成为万金油,那么恭喜你,各行各业都可以去试试了。MBA教育重在培养leadership和generalmanagement,也分marketing,finance,HR,operation等方向。第四种,在本岗位上老老实实干活,等待机会实现内部转岗。这是一种很安全的方式,转岗后周围也都是熟人,有基础,有人脉,有环境,福利待遇不变。我老东家有好几个秘书MM都转做marketing或者HR了。还有两个MM,从前台做起,没有很好的学历背景,现在也发展得非常好,我特别佩服她们。运气好的背后,是经历了艰辛,付出了努力。我还知道沃尔玛中国的财务部总监,是从会计clerk就是装订凭证的文员做起,八年做到director,是沃尔玛中国的传奇人物。B公司的HR经常放出内部转岗职位,在大家本来就不平静的心里激起一些波澜,但是前提条件都是申请人要在本职位上干满1年(后来改为2年),同时在本岗位上的绩效要好。所以不要期望自己的工作没能力干好,找到内部转岗就闪人。第五种,就是毅然抛弃过去的一切,跳槽或者自主创业的。例如某ACCA培训学校的M校长,自己办学校,和那些名气显赫的大培训机构竞争,现在也开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珠海等教学点了。我们公司不少老员工离开,辞职创业很成功,其中不乏神人。当然我们大部分都不是神人,对待职业前途又有顾虑,就不得不修炼内功,等待机会。我以前B公司的同事老A,做ITsupport十几年,35岁时考到CGA证书,然后刚好我们公司财务部出来一个内部岗位,他没有任何相关经验,也应聘上了。现在也是manager了。他就是完美的结合考证书入行和公司内部转岗这两种方式,得偿所愿,同时他会对公司忠诚度高。有的时候一次转型不过瘾的,还能转第二次第三次。我06年认识的朋友J,之前在高校的行政部门工作,考到ACCA以后,年到四大做auditor。07后来当ACCA兼职讲师也很进入状态,就辞了四大的工作当专职讲师,培训学校发展起来以后,他就负责华南区的工作,成为了华南区的封疆大吏。看得出他很enjoy目前的职责,但也许他还会有下一次转型。我自己也曾有过两次职业转换的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没有付诸实践,有时候想想,如果我选了另外一个职业,也许生活会是另一个状态,说不定还能有更大的成就。04年上半年我们B公司放出来一个内部招聘的职位,BusinessDevelopmentCoordinator,base在北京,我的各项硬性指标都符合要求,于是我apply了。由于不是广州的职位,所以电话interview,in的时候就被动了。我对几个问题影响很深刻。专业知识上问了我NPV(netpresentvalue)怎么算,一个投资project的IRR(internalreturnrate)达到多少可认为项目可行,这两个我会答,但是我发散得不好,说了一些很教条的理论,显得很土。另外还问我,日常社交是怎么样的,一般有什么social,我回答我生活很单纯,除了同学校友以外没有广泛的来往(放在今天,我不可能这样说)。还问了我,有没有剪报的习惯,对新闻时事商业环境是否敏感。那个offer后来给了我们公司另一个MBA,素质是很好的,我也很服气。不过事后想想,面试问的这些问题,都是BusinessDevelopment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我却没有经过思考和准备。这次内部转岗的失败对我有点打击,因为不想将来找工作的时候再如此的被动,不想在温水中煮青蛙失去竞争力,几个月后我就开始考证书了。07、08年参加了一些ACCA的学员studygroup活动,讲了几次考试技巧,培训学校的M校长和中审的培训老师都邀请我去当兼职讲师。当时我对考点知识点都记得很清楚,在论坛上写了很多的考经,学习方法还历历在目,但是我感觉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去当一个兼职讲师,因为要对学员负责,要背培训学校的通过率,所以我没有走出这一步。其实我感觉自己是很适合干这个


    的,兴趣所在说不定能在培训界混得风生水起,这个机会我却没有去试一试。除了这两次,这几年我都没有再尝试或者考虑过转行,毕业六年了只跳槽一次算是很低。表面上忠诚度高,其实我内心知道自己不想当会计,也是一个wrongjob。看看别人成功的经历和故事,要想转型,还是要自己先getready.自己随时做好准备,同时workwithpassion,才有可能在各行各业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


    0:10:50抹茶我的上班六年系列之六----annualdinner年年见每年年初,我们公司各大体系都要张罗年会,官方名字通常叫颁奖和迎新晚会。我在H公司已经参加了三次年会,在以前B公司也是参加三次。当然,两个公司的annualdinner的风格那是截然不同的!对比一下:风格:B公司就是纯粹为了给大家happy,fun,吃饭抽奖,for看平时人模人样的白领同事表演节目。H公司很主旋律,几乎每个节目都要与工作扯上点关系,我们部门的小品虽然很可乐,但是台词里面还是不乏“风险管理”“报告发布”“accountreview”“遵从性测试”“IFS(integratedfinanceservice)”等等这些词,如果没有这些,领导们是不会喜欢的。有些台词很HW特色,例如出场先问“上班打卡了吗”“托业考了吗”,也能博得大家会意的笑声。



    H公司总是在少年宫,深圳会堂。还有一次在音乐厅,音乐厅的座位和票价的档次强相关,那次把我们部门安排在票价最便宜的座位区,只能看见演员的侧面和侧脑勺,打击了我们部门的观众热情。


    人数:以前B公司常驻中信办公的人大概40人,所有在分公司,合资企业的secondee也会获邀参加,以及鼓励带家属,通常120人左右,坐12个圆桌。带出来的家属都很有貌,有个新加坡领导的老婆是钟楚红的亲妹妹,有一年终于在annualdinner上见到了令我很激动。如果平时人缘不好,或者不善交际,或者不认识很多人,在这样的场合会觉得拘束和沮丧,和同一桌的人也没啥好八卦的,只希望时间快点过去。


    H公司我们大部门的年会至少2000人,按部门方阵安排座位。你可以自己一个人静静的欣赏,也可以和周围的人交头接耳点评一番,还可以吹喇叭挥荧光棒,像一个真正的粉丝那样。领导讲话:B公司的领导讲话都是鬼佬讲啦,就是greeting,happynewyear,haveawonderfulnight,enjoyit,thanksforyourgreatcontributioninlastyear,wishyouandyourfamilywealthyandhealthy之类。H公司也有领导讲话,肯定是要提工作的,各个部门的业绩提一提,表彰一番。领导都是很爱公司的,今年部门总裁讲到各部门的成绩时,自己先激动得哽咽了。餐饮:B公司的是酒店自助餐,标准一般300元一位,好吃的还是很多的。前一小时吃buffet,平时盘踞各大分舵除了开会并不经常闲聊的领导们互相social问候一番。吃饭的风格还是很中国的,圆台一围一围的,没有像欧美风格那样大家端着杯子站着到处mingle,social。端杯子走来走去的聚会我在05年在伦敦参加过一次,感觉很不适应,没有话说,只想找个角落藏起来;这几年看了很多美剧,像desperatehousewife,bostonlegal,gossipgirl很多这样的场景,如果再参加这种活动应该会活跃一些。H公司的不提供晚餐,大家6点钟下班了就在公司饭堂吃。有一年另一个部门开年会顺便吃饭了,采取“自己出一半,公司补一半”的政策,每人交100块,请假的也要交钱。6:40坐统一安排的大巴去少年宫,7:30开演。去年每个人的座位还放了个小塑料袋,每人发两块徐福记,几个沙糖桔,一些糖,一支水,有点抠门。今年干脆没有零食了,每个人只发一支水。不过今年发了荧光棒、小喇叭、塑料巴掌,到了兴奋的地方大家也high得不行。不提供晚饭也好,我们部门的男同胞们喝起酒来就没个完,又是做游戏又是喝交杯酒,很闹腾。节目:B公司的都很自娱自乐,自己上台表演,有时候鬼佬老板也客串一下。我从小就没有文艺特长,04年因为是新人,被拉进去参加扭秧歌跳舞,05年我又加入了扇子舞表演,都还挺过瘾的。06年我是员工俱乐部的一员了,成了annualdinner的组织者,才体会到外企组织个annualdinner背后要付出很多的劳动。那一年我们没有安排节目,定了个主题叫做“musicnight”,请了个band队来演奏,各位来宾就在音乐声中social,聊天,做游戏,抽奖,很放松。B公司广州分舵annualdinner的辉煌在06年的顶峰之后渐渐走入低迷,因为组织变革很多部门搬去上海了,活跃分子也外派到各分公司了,costcontrol得越来越紧,人少了,再好的茶也无法沸腾起来。H公司的节目都很主旋律,与公司文化有关的小品相声最讨领导喜欢,舞蹈唱歌也都是《青


    藏高原》、《天路》这类,结尾还来一曲《难忘今宵》。同事们都很年轻,再无趣的节目,台下观众都热情高涨,小喇叭和塑料巴掌叭叭响。年的年会弄个了DV特辑,09水平很高,我很喜欢。网络产品线每年都会弄个DV出来,成了一个系列。只有很爱公司很有激情很有才的团队才能弄出这样的DV,B公司是不会制造出这样的娱乐产品的。颁奖:B公司不颁奖,颁奖只颁一个奖,就是长期服务奖。H公司总是在annualdinner上要颁好多奖,金牌团队奖,金牌个人奖,总裁奖,等等。颁奖要花好多时间,不少人利用颁奖时间去洗手间。其实大家事先都知道谁得奖了,因为年会前要对所有的奖项进行公示,如果对得奖人不满可以去搅黄一下。抽奖:B公司的奖品都还可以,DVD,有手机等等,有的奖品还很有创意或者很温馨,中奖面50%,大家都很喜欢抽奖环节。H公司几乎不抽奖,就算抽奖也是2000个人里面10个人中奖,最好的奖品可能是一台微波炉。着装:B公司有的人会穿晚礼服和做发型,也很多人下了班就去。在北京上海的annualdinner很多MM都穿礼服做发型,广州这边的风气还是很朴实的,谁都明白一身礼服只能穿一次,下一年就不能穿一样的了。Invitation上一定会注明着装要求。有一次员工俱乐部有人提议弄个化妆舞会的,大家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能弄到一套奇装异服的就没有实施。H公司都是下了班就直接去,完全没有dresscode的概念。组织者:B公司的组织者是员工俱乐部和各部门的活跃分子,大家集思广益,不时涌出很好的idea。老板的大秘不参与。H公司的组织者就都是秘书MM了,annualdinner是一个辛苦活,细节问题数不清,涉及的供应商也多,秘书MM们都任劳任怨,因为这是每一年最重要的eve

    nt。结语:我有时觉得自己运气挺不错的,中外企业的annualdinner我都亲身体验了。annualdinner是一个三棱镜,充分折射出一个企业的风格和文化,不需要在这个企业工作,只要参加年会,就能见微知著了。



    0:11:36抹茶我的工作六年系列之7--HSE,一生受益B公司是一家能源巨头,制造过程和产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和破坏,所以B公司的基本政策之一就是green。具体到业务上,就有一大部门专管HSE---Healthy,Safety,Environment。每个在B公司工作过的人,都会被HSE打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了我的技能和习惯,让我铭记在心:新员工orientation必定要讲HSE知识。每一次会议或者集体活动,开场白都是统一讲逃生通道。入住酒店,第一件事就是看门背的逃生路线,会有一张图,画着一根红色的粗线,指引从房间到消防楼梯的路线。员工的生命重于一切,遇到抢劫或者意外,首先放弃财物,保全自己。给每个员工印了一张安全卡,上有紧急联系电话。节假日,安排高层领导电话值班处理突发事件。走楼梯的时候一定要一直扶着扶手,因为研究表明办公场所的一大事故就是从楼梯上滑到。在办公室不论有多紧急的事情都不可以跑。手机充电的时候不能打电话,睡觉的时候要关手机。乘车一定要扣安全带。


    员工集体出行,一定会租每个座位都有安全带的大巴。有一次从中信到距离500米的一个地方搞活动,其实大家都愿意走路过去,但中间有两个十字路口车比较多,总裁就说租大巴。行政部经理看这么短的距离,都是限速地段,就租了个座位没有安全带的大巴送大家过去,回来就被HSE经理和总裁批评了,真是比窦娥还冤。公司请了消防队的人来讲火灾逃生,如何使用灭火器。办公室出口有防毒面具,每个人都练习过怎么正确佩戴那个防毒面具,如果发生火灾,人手一个自提。


    有一年119消防日,HSE拨了一笔专项资金,给每个人发了一个二氧化碳灭火器拿回家。HSE是每个月lunchlearn永不落幕的主题。总裁也说:HSE,NObudget!即是可以为了HSE牺牲一定的performance和盈利。有一年的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反馈说大家工作压力比较大,就用两个工作日做了一个培训,教大家如何worklifebalance.其实无非是告诉大家要平衡膳食、锻炼身体、调节心态、把工作分轻重急缓来处理,也絮絮叨叨的讲了两整天。


    请红十字会的医生来讲了两天的急救常识,让大家能够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及家人。有同事被抢电脑了,就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双肩背的onepolar电脑包。有的同事闯红灯了,别人就说他“你怎么一点也不HSE”。每个人都知道HSEgoesfirst,在人多的时候绝不会去争先恐后。HSE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词汇,每个人都能会意。我第一次参加B公司的outing活动是去清远,大巴两小时。上高速以后导游就站起来面对着乘客开始讲笑话搞气氛,他还没说几句话,前排的乘客就叫他不要站起来也不要搞活动了,扣好安全带坐着就行了。那个导游怕影响客户满意度,还拗了一下,最后受到整车乘客的一致谴责,都要他老实坐下。在这一点上H公司的同事就很没概念。我们部门每次出去搞活动,上高速以后,总是有积极分子坐不住,站起来搞气氛,还在走道上走来走去的唱歌跳舞。还有的在车上还要打牌,本来就没有安全带,双手还得捏着牌,精神还得集中在出牌,身体随着车子晃来晃去,这样真的很危险。秘书MM费心费力的组织活动,但是选择交通工具总是尽量省钱,明明知道有可能坐不下,就让多出来的人坐在驾驶座旁边那个突起来的东西上。中信office的座位划成了几个区,每个区设立一个firewarden就是防火员,我也是我们那个区的firewarden。我的椅子靠背上会套着一件警察穿的那种闪着荧光,一条黄一条红的马甲,如果消防警铃响了,我就第一时间站起来,一边套上那件荧光马甲,一边走到消防门那里打开门,指引我那一区的全部同事走出去。大家都顺着楼梯走到写字楼下面的集合点后,HSE经理就过来让大家摊开手心,手没脏的,说明走楼梯时没有一直扶着扶手,要被批评。到B公司的时候很年轻,所以把HSE的东西全都吸收了,这些概念,已然成为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我也会告诉其他人,希望大家都学会正确的保护自己和家人。


    0:20:58抹茶我的工作六年系列之29----奋斗,or不奋斗,这是个问题在H公司,有很多口号喊得很响,我以前的同事一定觉得诸如“烧不死的鸟是凤凰”这类话很雷人。还有一句“给奋斗者合理的回报”我觉得讲得很对。B公司,在大家吃的是资本主义大锅饭,我每年很轻松,老板都给E+(持续的efficient,相当于这里的B+),而在H公司要加不少班,表现得很积极主动,累个半死才能搞个B。B公司大锅饭好吃,员工自我认可度高,但是在中国的业务不行,尤其我以前所在的BU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几年一直生意不好。今年中国液化气BU跌入谷底,有一些分公司已经卖了,还有一些在等着被卖,赔N+5,我观察我们这群同年加入外企的同党,兜兜转转,轨迹是这


    样的:中大和华工毕业的一群:小坤:他和我最八卦,一有风吹草动我俩立刻互通消息。他毕业后一直外派在珠三角的分公司,一开始还一心想回广州headoffice,后来慢慢体会到小城市的好处,在当地置业安家,有了房子和车子,每年休年假就去徒步或者登山,他最近几年登了好几座西部比较出名的山。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我总是感觉H公司的同事没什么爱好,大量的时间用来加班,会议也经常安排在晚上,而B公司不少同事能有持之以恒的爱好。最近小坤和市电视台的女朋友分手,等着分公司被卖掉时赔钱走人。当年我们都很崇拜公司的那些名校MBA,总是计划着啥时候去读个书。后来我考证书,他考联考,考上了中大的全职MBA,舍不得钱和好工作所以没读。工作了几年,我俩突然幡然醒悟,发觉MBA也没什么意思了。


    Denny:混在上海分公司,女朋友换了好几茬,目前一个时尚女友,准备结婚,上周两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大最受欢迎的魔兽rpg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