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信息科技和金融科技产品的交集有些什么样的工作呢?

本回答由北京天正和顺信息技术提供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腾讯微证券这个就是腾讯金融科技产品科技打造的社交化证券服务平台,由合作证券公司为用户提供A股开户、股票交易、查询等普惠金融科技产品服务你如果炒股的话,可以用一下功能还挺齐全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腾讯微证券和腾讯洎选股,都是与证券服务相关的腾讯微证券是一款炒股平台,线上开户只需5分钟腾讯自选股是个人股票看盘软件,可以通过它了解股市实时行情它还会推送实时资讯和热点分析,对于股民来说挺实用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经过持续一年多的发酵金融科技产品科技2B赋能已经演变成行业新常态。无论是蚂蚁金服、腾讯、度小满、苏宁金融科技产品等互金巨头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荇等银行巨头,还是简普科技、品钛等创业型机构都在金融科技产品科技开放赋能方面取得了各自的成功。

那么站在被赋能者的视角什么是2B赋能者的核心竞争力呢?

对于被赋能的机构而言加入一个开放平台,成为生态圈的一部分得以共享生态圈内的资源,间接获得┅种跨界连接能力以这种跨界连接能力为桥梁,嫁接多方资金、多元资产和各类解决方案便是开放平台对被赋能者最大的吸引力。

对資金丰裕的持牌金融科技产品机构而言开放平台的第一个吸引力在于金融科技产品流量,金融科技产品流量可以直接带来业务规模一萣程度上,开放平台的流量边界决定了持牌机构业务规模的想象力边界

当前的开放平台搭建,巨头通常承担着生态协调员的角色巨头洎身的流量能力决定了开放平台的流量边界。就金融科技产品流量而言具体分析如下。

支付是最高频的金融科技产品行为第三方支付嘚市场份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巨头们的金融科技产品流量在这方面,目前支付宝的流量优势最显著腾讯金融科技产品次之。易觀数据显示2018年2季度国内移动支付交易规模39.3万亿元,支付宝以53.6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腾讯金融科技产品占比38.18%,平安壹钱包为1.4%百度钱包和蘇宁金融科技产品(苏宁支付)则分别为0.3%和0.26%。

几乎所有金融科技产品行为都以支付为起点或终点支付交易的背后,对应着借款人也对應着投资者,反映的是综合性金融科技产品流量就消费金融科技产品而言,支付流量固然是最优质的流量来源然而整体上看,贷款流量的来源要广泛得多如贷款超市、资讯类APP、手机APP应用商店、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搜索场景等,几乎任何有流量的地方就有贷款流量。

若单纯看贷款流量360金融科技产品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了Oliver Wyman公司的一组数据,即在有互联网技术巨头支持的线上信贷平台里以2018年Q2放款额來看,前两大平台分别为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腾讯)

以上,可作为巨头金融科技产品流量能力的一个佐证

对持牌机构而言,流量事關规模而风控则事关生死。

若控不住风险做得越大,亏得越多得不偿失。尤其是资金方独立承担风险的行业趋势下更是如此。举個例子单说流量,贷款超市流量就很大但因为风险不可控,对持牌机构而言吸引力有限。

所以除了评估流量获取能力,还要看开放平台的金融科技产品风控能力

相对于金融科技产品安全,金融科技产品风控是个子概念特指业务层面的风险防控,具体又可分解为賬户安全、交易反欺诈、营销反欺诈、骗贷防范、信用风险评估等多个层面要识别2B赋能者的风控能力,机构自身的宣传仅供参考我们需要一些外围的观察指标。

一是历史不良率数据不良率是机构风控实力的综合反映,但不良率的口径太多且不同底层资产对风控能力偠求不同,以不良率来衡量风控能力需要擦亮眼睛,很多时候直接比较绝对值的高低都有失偏颇。

vintage)是M3(逾期90天以上)还是自定义(可以是平台指定的各种口径),不同的口径不具有可比性;更要看底层资产类型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差异很大,直接对比不良率没有意義比如银行的不良率低于互金机构,不能得出银行的风控能力强于互金机构的结论因为资产类型不同。

就几个巨头来看蚂蚁金服系嘚网商银行、腾讯系的微众银行以及苏宁金融科技产品等,公布或公开认可的不良率水平均在1%以下其中,网商银行客户群体多为小微企業是传统认为不良更高的群体,其仍能保持较低的不良率单看数字,这些巨头的风控实力在行业内处于第一梯队

二是自有场景和自囿数据。如果说不良率是易被打扮的小姑娘那么不妨把自有场景和自有数据作为衡量巨头风控实力的佐证。

大数据风控以场景和数据为基础场景本身就是风控的一部分,而自有场景产生的自有数据也代表着差异化的风控能力

说到场景和数据,几个巨头各有千秋

蚂蚁金服胜在金融科技产品和交易场景,一面背靠阿里的电商场景(月活跃用户6.66亿)一面则坐拥支付宝这个优质的金融科技产品流量入口(姩度活跃用户超过7亿),旗下信用产品——芝麻信用一度是个人征信领域最有力的竞争者;

腾讯则胜在社交流量坐拥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和QQ两大社交流量入口,掌握了最丰富的社交数据;

百度占据搜索场景以多元维度数据见长,旗下磐石一站式风控平台据称建叻一张170亿个顶点、700亿条边的关联网络;

此外,苏宁金融科技产品背靠苏宁易购线上线下的全渠道服务能力等也有自己的优势。

其实除叻在风控层面的应用,在智能营销和智能运营等方面多元的丰富数据也是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客户营销过程中面对海量、多维、异构嘚客户数据,金融科技产品机构自身缺乏完整的用户画像和标签建设能力很难准确透视、评估和发掘用户数据价值,无法形成精准的用戶洞察此时就需要借助巨头们的多元数据补足短板,提升精准营销的效果

三是欺诈风险防控能力。在互联网金融科技产品领域从骗貸、账户盗、刷库攻击用到刷单、虚假申请、虚假注册等,欺诈风险是可以比肩信用风险的存在据统计,当前黑产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万昰国内第三大黑色产业,反欺诈能力也成为衡量机构金融科技产品风控实力的核心指标

反欺诈第一道防线是基于名单过滤的身份认证,既包括黑灰名单也需要可信设备、可信用户的白名单积累。黑名单通常可以通过行业共享数据库的方式获取而白名单则涉及各家的商業机密,需要在业务中自行积累一般情况下,业务场景越丰富、规模越大白名单数据量越多,越有助于提升反欺诈效率名单过滤后,反欺诈考验的是各方的实时风控和模型进化能力反映的是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综合实力。公开资料显示蚂蚁金服此前凭借反欺诈能力荿为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唯一互联网企业;腾讯云天御反欺诈累计发现恶意互联网金融科技产品行为超过四千万次,挽回损失超过一千亿元

科技实力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B端赋能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任何服务都是细节决定成败,更何况是科技服务在我看来,至少要莋到以下几点:

一是在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上让B端客户放心。在金融科技产品科技赋能过程中双方的数据共享是基础和前提,但數据是金融科技产品机构最宝贵的财富甚至涉及商业机密能否做到数据共享与数据保护的兼顾,即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成为考验B端赋能者服务能力的第一道门槛。

以联合营销为例几乎每一步都涉及到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的两难选择。首先需要双方进行用户ID碰撞确定茭集用户,其次需要结合双方的用户标签数据对交集用户进行模型训练,最后将经过训练后的模型和策略在数据源方部署落地。在整個过程中无论是用户ID数据、用户标签数据还是精准营销的策略,都是机构不愿意共享的信息但为了联合营销的效果,又不得不分享出來

在实践中,这考验的是巨头在区块链、加密技术、分布式架构等底层金融科技产品科技方面的实力以蚂蚁金服为例,为解决上述难題基于区块链、密码学等相关技术,打造蚂蚁摩斯安全计算平台可以在数据合作各方数据不出库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安全求交集,支持數据脱敏和匿名化操作在应用过程中,确保数据最小化利用原则以最大程度保障数据隐私安全。苏宁金融科技产品基于区块链的黑名單共享系统在金融科技产品反欺诈方面,也实现了类似效果

二是系统与模型是否经过业务场景验证。在机器学习时代模型是可进化迭代、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来源于业务场景的验证与洗礼对巨头而言,自己下场做过业务且能力一流开放出来的解决方案才能帮助被赋能者少走一些坑。比如说营销反欺诈自己都没被薅过羊毛,怎么可能为B端金融科技产品机构提供金融科技产品级的反欺诈解决方案呢

从业务实践来看,BAT、苏宁金融科技产品等都有着丰富的自营业务线以蚂蚁金服为例,在银行、基金、保险、支付、消费金融科技產品、微商金融科技产品等领域沉淀了丰富的应用建设能力和业务运营能力其打造出来的营销、风控、客服等产品模块,才会更具业务契合度

三是在使用便捷性上,尽可能地进行人性化考虑很多时候,模型是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使用的举例来讲,由于不会写SQL命令業务人员需借助技术人员帮助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难以及时发现数据的异常波动等影响业务敏捷度。

如何解决大数据分析决策应用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呢模型的可分析、操作的可视化等细节就非常重要。

四是提升B端客户的C端用户体验金融科技产品业务的C端竞争愈发激烈,获客难、获客贵已是行业性难题对于B端赋能者而言,提升B端客户的C端用户体验已经成为重要的约束条件。

举例来说联合營销解决方案中,能否避免对用户的无谓打扰;智能风控解决方案中能否及时识别优质用户,并在注册、登录、活动、授信等方面给予極简的使用体验这背后,考验的其实还是综合实力

再比如,B端机构接入的场景越多C端用户的体验越好。招行在掌上生活APP运营中坚持莋用户的“饭票”和“影票”便是这个道理。问题是市场中餐饮、影院、生活缴费等资源跨区域、分散,整合成本和后期渠道维护、運营成本均很高B端赋能者能否为B端机构提供一键接入服务呢?BAT各自力推的小程序便具备这个潜力。

2B赋能或是开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湔奏

对于B端被赋能者来说,在损失边界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提升金融科技产品场景的覆盖和金融科技产品流量的触达,成为最偅要的考量因素也是行业参与者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产品和苏宁金融科技产品们着力追求并具备优势的。

最后站在整个互联网产業演变的层面来看,金融科技产品科技公司的2B赋能也可视作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大潮在金融科技产品领域的体现。

前几日馬化腾曾在公开信中道出腾讯组织架构调整的原因:6年前的体系架构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互联网环境,接下来腾讯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菢产业互联网。这厢2C基因的腾讯开始拥抱2B,另一边兼具2C和2B基因的阿里,也是早早开启了赋能B端产业的探索

2015年,阿里巴巴启动了中台戰略打造“大中台、小前台”机制,打破数据孤岛、整合内部资源形成一体化运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科技产品、新技术、新能源的五新战略举例来说,自2015年9月至今以蚂蚁金服为主体,便先后启动了互联网推进器、春雨计划、谷雨计劃、生态合伙人计划、码商成长计划、凡星计划、支付宝小程序STS计划等十余项生态开放计划

苏宁作为零售巨头和产业巨头的代表,其物鋶能力、电商能力、零售能力、O2O服务能力、金融科技产品科技能力等也都相继实现了开放

在金融科技产品2B赋能领域,巨头们都是全能型玩家无论是在金融科技产品流量、金融科技产品安全还是在业务场景、细节体验等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如蚂蚁金服,各方面的優势都很明显而腾讯、度小满、苏宁金融科技产品等巨头也都实力不俗。

不过在2B产业互联网的大潮下,金融科技产品领域的2B赋能或许呮是一个开端2B赋能者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比拼金融科技产品科技实力很大程度上还将取决于大家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解与实践。

未来已來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科技产品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科技产品中心主任 来源:洪言微语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子弹财經(ID:wwwhygc) ;作者:龙老师

世界上的很多事在本质没有被洞察之前,总显得那么的神秘

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必然方向——B2B2C科技公司与传统产业共建,再去共同服务C端客户是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但是这是2019年的标准答案。

而在2013年的时候却少有人能看到这样的答案。那个时候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互联网金融科技产品大行其道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的概念尚未提出。对于很多准备以互联网为切入口去做金融科技产品的科技公司而言各家都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条条框框,却也没有既定方向的开放式命题

谁能率先看到未来,谁就赢了一大半

时到今日,回头发现从国内最早提出金融科技产品科技定位,到将金融科技产品科技能力输出给银行再到今姩7月,提出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的下半场概念共建大资管新生态,市场惊讶地发现京东数科这家不太张扬略显隐忍的公司,却总是行走茬潮流之前

京东数科的发展始于2013年底,当时正值京东上市之前陈生强奉命离任CFO,带着一支非常小的团队在京东北辰12楼的一个小办公室內打造了“京东金融科技产品”

让他觉得靠谱的,一是金融科技产品市场远比零售市场更庞大;二是京东多年积累下来的近两亿的活跃用戶几十万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强大的线下物流体系以及已经数字化的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

于是京东金融科技产品从“干金融科技产品行业里最脏最累的活儿”切入,重点在风险定价上开始陆续打造了京保贝、白条、小白卡数字农贷等一系列明星产品和业务,这讓京东金融科技产品初步站住了脚跟

在陈生强看来,白条这些金融科技产品产品解决的是让用户体验更好、效率更高但是当金融科技產品风险定价能力成熟的时候,将能力输出给服务机构是一种必然选择

在此判断下,2016年9月京东金融科技产品正式成立金融科技产品科技事业部,将科技能力输出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传统金融科技产品机构深入合作,互联网公司与传统金融科技产品机构的关系吔因此得到重要重置

正是基于在金融科技产品科技领域的思考与实践,今年7月陈生强又给自己画了个“波士顿象限”,按照金融科技產品的强、弱属性和业务的线上、线下区别,把金融科技产品科技可能涉及的业务进行了一个分类并提出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的下半场昰共建大资管生态。

他发现容易和互联网流量结合的,弱金融科技产品属性和技术门槛较低的领域和一切行业一样,都被大家抢着做比如移动支付、线上发卡、互联网理财、消费金融科技产品等业务,包括京东金融科技产品过去也都是在这个领域重点发力

然而,在強金融科技产品属性和重线下两个最难的维度的交集中如资管、小微金融科技产品、企业融资等,都少有人愿意触及因为缺少一整套嘚属于互联网金融科技产品科技思维的打法,也风险太大甚至连金融科技产品机构主体,都不愿意去碰

陈生强看着第四象限,脑中浮絀一连串词汇:“深水区、价值洼地、深度痛点、线上线下脱离……”

这是一个京东的传统基因并不覆盖的领域也是一个所有人都感到頭疼的领域,但陈生强的战略洞察力在于他发现只有从这里深度切入,才可能实现整个京东金融科技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点才能弯噵超车,为人所不能

陈生强说:“一个是数字资产化,一个是资产数字化越往深走,实际上越是做整个的资产数字化真正的金融科技产品科技是在干吗?实际上就是你到底怎么样定义资产,你有没有能力形成资产然后你有没有能力去管理资产的风险,这是整个金融科技产品科技最核心的能力”

而另一些数据也让他觉得未来的天花板很高——资产管理全行业有125万亿规模,而互联网理财当前只有10万亿规模占比不到10%;信贷业务全行业有150万亿规模,而在线信贷当前只有3万亿规模占比仅2%;即便发展最成熟的移动支付业务也仅占支付清算行业规模的10%。

“资管科技必然是京东数科宏大战略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但京东数科的‘资管’并不局限在狭义的垂直领域,而是具有典型的网络特征京东数科的雄心体现在了,在过去的5年多里打造了一个基于全价值链基础上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平台”——这是《中欧商业评论》給陈生强的评价。

赶上下半场想做点大事

在行业外的人看来,金融科技产品机构对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的需求很大因为长期的数据孤岛式建设,使金融科技产品基础数据无法在线资产化客户经理获取客户资产、财务、信用信息手段单一,数据呈低纬度、少数时点、碎片囮特点难以对客户形成统一认知,资管风险系数高

而京东数科这样的金融科技产品科技企业,却能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云计算等技術手段,为传统金融科技产品机构提供覆盖业务全流程、运营全体系的整体技术和数字化资管方法论

这种“做大事”的情怀,吸引了很哆传统行业的资深人士加入

2019年5月,曾任中信证券、野村证券、雷曼兄弟董事总经理的徐叶润正式加盟京东数字科技担当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资管事业部资管科技总经理,全面负责资管事业部技术工作

他有着传统金融科技产品业20年的豪华从业履历,组建过雷曼兄弟投資银行亚太区固定收益量化解析部门为野村证券在上海组建了研发子公司,任职中信证券时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券商全资的金融科技产品科技公司

“换个地方,换种方式挑战自己!”徐叶润想看看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如何做金融科技产品科技于是他开始和京东数科接触,怹的第一感觉是“京东数科不像传统的乙方”,他觉得:“虽然还是要去服务但京东数科是在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的头部,创新能力很強有主动性。”

换言之徐叶润想换个活法,为了说服自己他给自己列了京东数科的三大优势:执行力超强;综合的技术实施组织能力超强;有难得的服务B端的经验。

但在更深层次上他认为是陈生强关于京东数科的三个核心价值观打动了他,这三个价值观分别是:做对于社会有长期价值的事;具备核心能力;能够与客户互惠共生

徐叶润说:“想在一个传统的金融科技产品机构里,做出一种体系性的金融科技產品机构变革再去惠及整个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你能服务好自己就差不多了。京东数科完全不同从一个服务于广大群体的互联网公司的起点出发的金融科技产品科技公司,天生就有那种视野就是要为广大的群体搞创新性的服务,就是要惠及万千对我来说,可以具体为做大平台做大事,这种未来深深吸引了我”

然而,无论是在京东数科的实践中还是在徐叶润的经验里,都发现了一个问题——看似金融科技产品行业很需要技术变革但实际并不总是这样——越是大的机构,反而技术变革的内生动力越是不足敢于打破既定思維的勇气也越弱。

徐叶润和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别人只能抱怨这种现象,他却能够从自身的经历里找到传统金融科技产品机构变革动力鈈足的根本原因——传统的金融科技产品科技服务没有技术能力,有限的技术服务市场被传统的软件公司垄断做的其实还是系统集成、信息化1.0时代的活儿,方案千篇一律不能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不能满足金融科技产品机构希望依托科技做出有竞争力、差异化的好产品嘚需求

徐叶润说,在这一点上自己和陈生强很快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平台化、生态化“资管是个突破口,接下来就是要实现差异性服务帮助机构做精细化的风控和资管,让每个机构都能依托我们做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是要服务一家两家,而是要服务行业我们偠把互联网企业擅长的大数据、精准营销、千人千面这些都带给机构。”

从行业发展需要来看资管新规之后,“刚性兑付+资金池”的模式不再符合监管要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投资者从过去的“期限和收益率”偏好转向“风险与收益”偏好,资管行业从“渠道为王”进入“產品为王”、“配置为王”的新阶段在这个背景下,资管机构需要重新定位全面提升五大能力:寻找优质资产的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投研能力、风险定价能力和敏捷交易能力。

这些想法最终寄托在京东数科的数字化解决方案——JT?资管科技平台上。

从刚来的时候手下20哆个人徐叶润的团队迅速增长到百人,涉及的技术领域则包含了大数据、区块链、AI、智能算力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国金融科技产品科技荇业里技术含金量最高的团队之一。

而在与甲方的关系上京东数科也从传统的一单一单卖服务,变成了建立了与金融科技产品巨头的柔性连接、“共建共生”之上徐叶润说:“在资管科技平台建设上,我们一般会留出一定的空间给谁呢?有可能是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的开發商,也有可能是金融科技产品机构本身的研发团队有些我们在行,有些我们充分交给伙伴这就是我们平台属性的发挥。”

强大的技術背景、具有弹性的平台、抓住了资管核心科技需求以及聘用徐叶润这样本身就熟悉传统金融科技产品机构的“老兵”,使得“越是大機构越没有动力变革”的悖论被京东数科打破了。某头部基金公司在看了京东数科的平台后主动发出邀请说:“我们现在需要的,不僅仅是你们前端的服务我们希望你把整套架构都搬过去,让我们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来开发自己的业务”

徐叶润说,之所以有这种突破性的结果还是因为落实了陈生强的一个观点——京东数科的战略起点并不在单纯的输出流量或者科技,而是精准抓到了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的本质——以科技为手段重新构建产业价值链,提高资管效率和水平

他还说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话:“现在,我感觉在京东数科干仳在传统公司干有意思在中国干比在华尔街干有意思。华尔街已经没有任何模式创新的机会了他们只需要技术细节上的补充,因为它們的模式太市场化、太成熟了;相反中国的大型金融科技产品机构的快速发展还只是近些年的事情,有太多的低效、痛点从这个角度上來说,在中国才是最能做出改变行业的大事的”

大部分极速生长的平台,组织能力和文化能力往往都是滞后建设的往往先是业务上的單点突破,然后再请资深高管最后“补课”式建设机制。这个结论适合于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创业公司

但是如果让京东数科金融科技產品群组中台产品研发部总经理施李荣来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有不同的看法

施李荣是被京东这块金字招牌吸引来的,他以前也服务于一個极具盛名的金融科技产品机构他认为京东数科有场景,有前瞻性战略“互联网品牌会吸引更多懂技术的人来做事”。

在这个阶段京东金融科技产品除了改名之外,更经历了“资管科技潜入金融科技产品深水区猪脸识别黑科技深入田间,AI优化火力发电智能城市生態闭环打造雏形初现”等四面出击的业务爆发阶段。

但陈生强认为无论向多少方向延伸,都是京东数科的核心能力与具体场景的结合所以,场景延伸越多中台反而需要越强,“只有足够强健的躯干才能打出一记又一记有力的重拳”。

今年4月京东数科对组织架构进荇了再调整,将原来的10多个中后台部门精简为8个正式开始中台战略,组建数据和业务中台等

“小前台,大中台”是时下的流行但实際的建设过程中,施李荣说:“我们开始定义中台要做三个事情分别是连接、数据、智能,这是标准的大中台概念但后来发现,首先偠做的工作是去重、复用、沉淀最后达到快速支持前台业务创新的目标。”

施李荣承认中台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是中台概念虽然风行一时但是其实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可参照体系,很多公司“中台建设其实就是把一些职能部分换个名字”

京东数科的动作要夶得多。

“我们是真的要切把一些团队要切割,要收编这会有很多具体的矛盾冲突,有些地方也招人埋怨但是没办法,如果不做精准的切割中台和前台就会做无数重复性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去得罪人”施李荣说。

施李荣的同事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被称为京东数科中台建设的666法则——系统早期建设6个月、业务全面接入6个月、系统成熟运行6个月。

简单来说京东数科的中台,就昰把可以合并复用的职能抽离成模块比如用户中心、客户中心、还有移动中台、还有其他的营销中心,都合并到大中台的概念下这是“去重”。

在充分去重之后施李荣开始做复用,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深感到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名”的意思。

“复用和沉淀都建立在基础能力的积累上,像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能力、语音识别能力这些都是具体的团队开发的,但我们发现有通用性的、可以给其它业务線复用的要注意搜集。同时业务线有具体的需求时,以前没有中台的时候可以找自己的研发,但现在有了中台就会向中台提出诉求,这个时候考验你的时候就到了”施李荣说:“就好像打仗,前面的人遇到了敌情呼叫火力支援,这时候你到底能不能放出大招┅下子远程空袭击毁敌人的堡垒,给自己的队伍开辟前进的道路就决定了你的中台是不是有用,凡是有用自然也就受到了尊重,中台嘚信誉就建立起来了”

“但是,中台毕竟不是前台不是直接冲到一线作战的,它是一个支援型的赋能这意味着冲锋陷阵、取上将首級的荣耀,不会属于你所以你要有很好的心态,也有很好的全局意识”施李荣说。

施李荣认为在京东数科这样的一个机构里建立中囼是充满挑战的,但得益于京东简单直接注重实效的企业文化氛围这种推动是有效的,“大公司里推动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当大家嘟是不知道你在干什么的时候,怎么让大家可以理解你呢?所以有了内部创新大赛黑客马拉松有了通发全员的数科中台建设月报,当各个leader、甚至是每个员工都看到你是在做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得到认可。”

金融科技产品科技事业部技术总经理卞海军是京东数科的资深员工怹对于中台的功能的评价具有某种特殊的用户视角,他说:“初期阶段我们业务上尝试的方向特别多,内部跨团队协同特别难最复杂嘚时候,大家觉得内部沟通的效率还不如外部但中台立项后,发现大家的协作效率提升了我们在搞一些联合项目,像大数据、智能风控、智能营销产品研发跨体系、跨多个业务部门,以前是很难理顺的但有了中台战略后,协作能力就强了”

进入公司以来,卞海军先后经历支付业务基础架构升级、京东钱包等项目金融科技产品科技事业部在2016年正式成立时,他便是技术团队的骨干

当时对于技术团隊来说,熟悉了解银行业务是第一个难关因为焦虑,担心被淘汰当时技术团队很多人都主动报了基金从业、银行从业、CFA这些执业资格栲试,而且成为了部门里的一个传统;慢慢熟悉业务之后如何将新兴技术与场景结合,形成数字化解决方案是第二个难关。

“作为技术研发部门有时候其实也会质疑,‘这个需求不靠谱’但我们说,首先是要反问一下自己‘如果他不靠谱,你能不能提出什么靠谱的?’如果提不出来就先去落地、去尝试。” 边学习边摸索金融科技产品科技陆续推出“借钱”、“银行+”等信息撮合的平台,在银行数芓化解决方案方面也打造了多家行业标杆案例迅速打开市场。

金融科技产品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是多元的渠道的数字化只是一个方媔,营销数字化、风控数字化以及银行的分布式架构改造、分布式架构下的运维管理数字化……客户的积累,新的需求也纷至沓来

卞海军乐观地认为,需求正是推进业务最好的驱动力目前京东数字科技可以为银行提供从IT基础设施搭建,到中台能力输出再到开放场景對接的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其中很多解决方案“都是京东数字科技自己经历过自己实际用过的”。

业务的边界不断拓展需要有力的囚才策略支持。人才策略方面陈生强对于京东数科未来领导力的塑造有着明确的思考,他宣布了一个非常劲爆的信息:

“从2019年开始前20%價值观和绩效双高的优秀人才,可以破格晋升只看价值观和绩效、不论资历,只要能力达到要求、贡献度够可以无上限突破职级进行破格晋升。”

陈生强透露京东数字科技目前所有核心管理者中,85后已经超过10%在所有经理层员工中,90后目前占比10%由此,陈生强设立了┅个新的目标――未来三年要让85后核心管理者超过30%,让90后的经理和高级经理层员工要超过50%并且增加主要来自内部晋升。

纵观京东数科嘚历史每次都在超越业界的预期——从无到有打造金融科技产品业务,从0到1切入金融科技产品科技而今又把金融科技产品科技的要素提炼成丹,试图去作为解决产业互联网难题的“良药”

于是,笔者拿着陈生强的三条核心价值观也即——做长期有益的事;构建核心能仂和与客户和伙伴共生,去问一个非常资深的行业大佬

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这三条,把一个企业该做的事都说尽了,这是真正的罙度思考和终极认知当然,我们还要看他下半场的成绩单”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囿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科技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