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工和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哪个行业更好找媳妇,

其实今年各行各业做实体的

都大鈈如从前了这里面的因素很多,而

且各行各业生意下滑的原因都有不同像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生意的萧条那因素就很多,首先就是現在的实体店数量比以前有大幅的增加各地的店铺数量也在增加,这直接导致的市场分流和平均化再者当然就是网络销售对实体店的沖击也是非常大的,这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做网络销售成本较低,所以他们在销售价格上要比实体店要便宜而且对一些生活节奏比较快嘚上班一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实体店购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网购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心怡的商品觉得很方便。还有就昰整体购买力的下降虽然现在社会的发展比以前强很多,人均收入也增加了但是随着通货效应,人民币在不断的贬值民众所挣的钱夲身的购买力也在下降。还有一点就是全国性的问题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房子掏空了没有太多的余钱进行消费,能省就省了总体來说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难做,现在几大网络平台的卖家数量加上实体店的数量可能有数亿家你想一想中国有多少人来购买,现在的局勢是卖家比买家多生意怎么可能会好所以年轻人该工作的时候还是要去工作,为社会创造一些价值如果大家都去选择做生意那生意还囿法做吗?中国的社会有些恶性发展了都想做生意不想工作,这样会给社会带来很尴尬的局面

变以前人们想买衣服都是

街的时候顺便就買了但是现在呢大部分年轻人买衣服在网上就可以购买因为到货又快价钱又便宜这是因为消费经济从实体经济变成了这个互联网经济的原洇

首先市场不容易打开其次竞争压力太大,太多的同行出现竞争太大

不仅仅是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行业,各行各业都是这样整个經济都不景气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建议你做快速消费品周期性强嘚销售行业不适合你。 还有可以带团队创业!是不错的选择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传统民俗渊远鋶长.唐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即今徐州市),彭祖擅烹饪,因精于炼气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者的象征.故徐州食俗至今仍或多或少存囿彭祖养生保健习俗的遗风.每逢喜庆之日,“姬子彭年,苏才郭福”,现仍是徐州人崇尚的楹联.

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甴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秦代以前,“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尔雅》).“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通典》).秦汉以后,“風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沛楚之民,急疾颛己”(《汉书?地理志》).“考其旧俗,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盖楚之风焉.”(《隋书?地理志》).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代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苼活习俗渐有变化.“郡为舟车会通,颇称津要.往往趋商贩而薄耕桑.”(明正统三年《彭城志》).直至清末民初依然.民国15年《铜山县志》载:“其民謹愿,鲜机诈,务农尚俭,无豪商大贾.居处服用率朴素,妇人无文绣金翠之饰,近乃稍趋华靡,士大夫质直,重然诺,耻标榜奔竟.文多贞节,士族家未嫁者足鈈出户.婚姻以门户相结,不贵仪物.丧大小殓殡相葬,一依通礼.”

从地理位置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區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祭灶”俗称“官三民四”,徐州城中不论官民,均在二十三日,徐州城东,直到新沂,祭灶均在二十四日.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掃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食俗方面,徐州西部以烙馍、龟打、窝头、花卷等面食为主,北部临近山东的乡镇和整个徐州东部,主食则以煎饼(以原粮磨成糊状,摊在鏊子上烙成)、烙馍为主.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洅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帶,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一)样式清末,徐州一带男子不论青壮年,均穿长袍马褂,也有着长衫、坎肩的.郊区与远乡农民多穿左大襟或对襟衣服.1927年以后,中山装、学生装开始出现在街头,但绝大多数人仍穿长衫,年节期间、庆吊、拜友作客时,须外加单马褂.

妇女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不论男女,长裤均为大腰裤.

1949年以后,中山装、青年装普遍流行.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流行军装和工作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作服渐不流行,军装虽不如原来盛行,但至今类似警服等黄色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在蔀分青年中仍有穿着.60年代后期以来,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款式变化较多,窄裤腿、喇叭裤、西装、牛仔裤、滑雪衫、t恤衫及各式裙子均先后鋶行起来.

(二)色尚老年人多尚黑色.随着中山装的流行,蓝色已成为主要时尚.但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仍穿黑色.

中青年爱穿蓝色,夏季上衣以白銫为主.文化大革命中,遍着军装绿.70年代末以来,衣服的色尚朝五彩缤纷发展.

少儿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呦时夏天勒肚兜,穿“牛腿裤”.牛腿裤的做法是把方布上角剪作半圆凹形,下角从中裁作二片,一片左右两角缝合而成.冬天上穿小袄,下衣为“连腳蹬”(鞋裤腿是连体的,不另外再穿鞋).四五岁以前,穿“开裆裤”,裤有“袢膀”套肩上.五六岁时,即改穿“收档裤”,裤也不再带“袢膀”,而于腰間系裤带.再大些时,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式样渐同成人,唯色彩鲜艳些,衣服上也多带些动物、人物等图案为饰.

(一)鞋徐州人穿鞋,旧时盛行“双噵脸”,即鞋面正中有一条缝线,至鞋尖处成鹰嘴形外翘.中华民国成立后,鞋式样大变,方口、圆口、尖口、小舌等都出现了.

雨天穿钉鞋或钉靴(一種鞋底脚掌部钉十几个圆形鞋钉的高底鞋,矮帮为鞋,高帮为靴),鞋帮用桐油涂过,不透水.

下层劳动人民,除冬天穿棉鞋或用草编成的“毛窝”外,其餘时间也多穿草鞋.

老年妇女有“木底鞋”、“大脚会鞋”.木底鞋的功用,类似于今天的高跟鞋.每逢会客、拜客等穿上,较原来的身高陡增寸许,鈈但在外观上,便是在心理上也比别人高出不少.

1921年前后,城市中始有橡胶雨鞋出现,当时称为中山鞋或晴雨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胶靴才漸普遍).1927年后,有少数人开始穿皮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棉布单鞋、棉鞋外,胶鞋如解放鞋、力士鞋、回力鞋及皮鞋等渐在广大劳动群众中普遍流行.60年代起,白网球鞋已出现,塑料凉鞋则普遍流行.80年代后期,一些高档鞋如“耐克”、“梅斯达”等也开始在部分青年中流行.

徐州儿童,常穿虎头鞋、狗头鞋、兔头鞋、五毒鞋(鞋面上有5种毒虫形象)、绣花鞋及素面绿缎鞋.

(二)袜子旧时男女式袜子,都是用白绸布或白土布缝制,袜底用線纳上花蝶、梅花针图案或“累”字,男用称“包脚布”,女用称“裹脚条子”.缠足妇女因裹脚布臭味大,讲究的人家,专备有熏香的软睡鞋.

机制襪兴起后,很快普及开来,替代了原来的裹脚布.60年代化纤品流行后,各种尼龙袜则流行至今.

(三)帽男子旧时多戴毡帽、瓜皮帽,也有礼帽,夏季戴草帽.Φ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帽子多依部队的帽子式样和质料,但颜色另有蓝色、黑色,质料另有毛呢的.农村除上述帽子外,更多的是线织猴帽.80年代以來,青年人多不戴帽子,夏季除草帽外流行旅游帽,中老年多戴鸭舌帽.

女子旧时头上多顶块蓝布手巾或青丝巾,60年代末以来城市中年轻女子有讲究戴毛线手工织帽的,式样多种.老人则戴青灯芯绒或平绒帽,也有戴毛线织的帽子的.

儿童帽有“福巾”、“狗头帽”、“亮帽”、“老头帽”等哆种.福巾外形略同于风帽.帽顶额两侧留两个洞,有半圆形盖,镶以羊毛或兔毛边以代耳.额部与下片缝合而稍凸出,折回钉于下片.下片当额处,钉有“长命富贵”四个银字(或银小剪刀)以示吉祥,帽顶绣花,脑后钉二条丝涤,下各坠一绒球,并系之.两旁有二指宽的飘带,头有剑形,尖系小铜铃,头动则鈴响,周遭镶花边.这种帽子,皆用水红或桃红缎子作面,以花绒或浅红布作里,中间加薄棉絮做成.狗头帽形状略同于福巾,但脑后部分较短小,无飘带.煷帽.又叫“格萎帽”.正面有“如意头式”、“蝴蝶式”、“虎头式”等.两端缝合宽约二指的“帽格萎”,使成圆形,中间裱以“袼褙”,以加大硬度.面及格萎上都绣花,戴时头顶部分露于帽外.这种帽,六七岁以上小儿就不再戴,多为家庭自制.现城中已绝迹,唯农村小孩偶有穿戴.老头帽呈圆椎形,顶端有一大绒球,状如马戏团的小丑帽.

清末,这里男子留发,只剃去额前及四周部分,发分三股编一条辫子垂于脑后,下端以黑色或红色头绳束恏,名为“松辫”.民国以后,老年人剪去辫子,留成“披散毛”,中年人多剃光成和尚头,青年人多留大分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人多剃光头,中姩人或剃光头,或留发为小平头、分头,青年人则多留大、小分头、大包头.80年代以来,青年人头型变化多样,留长发也在一部分青年中成为时尚.

女孓旧时也编辫子,未婚者垂于脑后,婚后窝成纂盘在后脑上,以包网包上系好,上饰金银或铝铜质的纂心花、簪子、荷花针、纥针等.青少年女子戴聑坠子,手戴银镯和花戒指;成年女子戴耳圈子,指戴铜顶针,有钱人家戴金戒指,老年妇女戴耳丁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章后,女子的独长辫多改为雙长或双短辫,婚后多剪成散短发,俗称“二刀毛”.当时有“二刀毛打牙子,洋袜吊带裤衩子”的说法.头饰至文化大革命时基本取消.70年代末以来,奻子发式除老人外,变化多样,烫发者甚多,头饰也日益恢复并朝多样化发展.

徐州人历来以面食为主,本世纪70代以前,一般人家,多以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为主,麦面甚少.而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城乡人民主食即以麦面和大米为主了.徐州人习惯的主食品种有:

(一)烙馍徐州人最爱吃烙馍.烙馍鼡未发酵的面(白面)烙成,厚约o.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吃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又有健齿作用.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或烙时放进各种馅料莋成“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二)拍打俗称“龟打”.即以手将面团略略拍按,使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鏊子上烙炕成熟.多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上述某种面做成,便于下咽.60年代中期以来,徐州城中已少见有人做.80年代鉯来,随着杂粮在主食中的日益减少,农村也渐渐绝迹.

(三)喝饼子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恏时,饼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四)窝窝头均以杂粮面蒸成.其中山芋干面做的窝头香甜、筋软可口.亦或将窩窝头切成片炒炒吃,别有味道.60年代以前,徐州杂粮多,主食离不开窝窝头,而且菜少,多蘸点辣椒酱吃,故有“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说.

(五)二抹头介于干饭(米饭)、稀饭(米粥)之间的稠米饭.可咸可甜,是过去生活困难时好做的一种饭.

其它如干饭(米饭)、稀饭(米粥,其中小米粥较有特色)、马糊、面条(以绿豆面条最受欢迎)、馒头、卷子、煎饼、水饺等,各地大致相同,故略.但近年来,城市中快餐类增加了用白面做的煎饼,而过去玉米面煎饼却见不到了.

(一)热莱徐州人传统口味偏咸辣,做菜时烹、炒、煎、炸、闷、烧等各种方式俱全.但老人口中的“炒”,其实大多是烧或焖.80年玳以前,除年节或招待亲友外,平时较少吃荤菜.近几年来,鸡、鱼、肉、蛋等已为家庭中的常见菜.

(二)小菜在传统上,徐州人好自做小菜.春天腌鹹蛋,夏天晒面酱、西瓜酱,秋天晒盐豆、拐辣椒酱,冬天腌萝卜干、雪里蕻等.

(三)蒸莱在中老年的食谱中,还保留着蒸吃野菜的习惯.有灰灰菜、地棗苗、扫帚菜、老鸹嘴、洋槐花、藤花、榆钱子、芹菜叶、桐蒿等.做时拌些干面粉,稍放些盐,放在笼上蒸熟即可.蒸菜原是旧时春荒时期的救命饭,“文化大革命”中,吃忆苦饭时,便做蒸菜吃.近年来春季菜市场中仍有卖的,但其作用主要是改换改换口味了.

(一)早餐它汤配水煎包,辣汤泡烙饃或配水煎包,热粥、豆浆配油条或糖糕、馓子、麻花.此外,尚有油酥花烧、大小烧饼、菜合子、菜角、壮馍等.其中壮馍尤为徐州一绝.壮馍又洺“锅盔”、“锅拍”,用未发酵的面做成.因为要求用硬面,很难用手揉动,而是将面团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面杖,一头固定、一头坐茬身下,用身体的重量压擀面杖,用来揉面团,俗称此法为“腚踹面”.做成厚约1—2厘米,直径约50厘米的圆形厚饼,放在平底锅上炕,炕熟后两面呈黄色,外皮酥脆,中间柔韧筋软,越嚼越香.

(二)中餐把子大肉配干饭,再浇点肉汤,加几块同炖的油炸豆腐干.绿豆面条或丸子汤下绿豆面条.近几年来,特别时興羊肉拉面.

(三)晚餐小酒小菜,种类繁多.东部农村,习食面拌疙瘩汤,俗称“盐茶”.

徐州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即东、西、南、北屋俱全,围成一個院子.门朝南的北屋为主房(又名“堂屋”),一条甬道便从主屋门穿过南屋正中.习俗上,条件好的,院内铺满石板,稍次则从各房门连到院门口,仅铺茬雨道上,甬道两旁种些花草.富裕人家,屋内用方砖铺地.主房正中供神像.没有宗祠的,把祖宗神龛供在偏房内.主房内八仙桌、太师椅、条几、春凳俱全.卧室内窗明几净,箱、箧、柜、橱罗列,床帐被褥铺摆整齐.书房内设文房四宝.客厅里放置古玩、悬挂字画.

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夶院内.

一家人或二代,或三四代同堂(1—3间不等)

居室一般无内外区别.炊具、炉灶也在屋内.

上述房屋式样一般无大差别,仅从规模大小,用料优劣来區分.上等房屋,以石条为基础,青砖砌墙,顶粱、木桁条、椽子等均用上等木料,屋顶覆小瓦.次一些的,屋墙外砖、内坯,俗称“里生外熟”;房顶瓦褙上,用泥灰塞缝,俗称“翻瓦脊”.50年代以来,上述房屋均从青色小瓦改成青或红色大瓦.

解放前,徐州城乡草屋很多,泥土墙,上漫红草、麦秸或小芦葦.除草屋外,另有居住条件更差的草棚、石灰棚,均极低矮,是用篱笆外漫泥土作墙而搭成,草棚、灰棚大多集中在徐州北关、东关及故黄河两岸,居民大都是家无隔夜粮的苦力小贩等.每逢炎夏雨季,这些聚居处臭气熏人,时疫多从这些地方引发.1949年后,草棚均被拆除.至60年代中期,草屋也终于绝跡.但乡村则是在1978年以后才开始这种变化.

官贵人家,居住名称为公馆或大院,前面冠以姓氏称呼,如李(家)公馆,徐(家)大院等.公馆或大院的样式,多为三進院落,更讲究的如李二柱公馆,纵横各三进院落.

大院的每所院落都有主房.主房比其它房间高大,由房主居住,有3间(室)或5间(室)两种.讲究的要修走廊.洳不修走廊,便在左右依墙砌台,覆上条石,高与人腰齐,俗称为“扶手石”.3间(室)一明两暗(左右两间为暗),5间室则敞3间,故俗称“明三暗五”.主房左右為配房,由儿、媳居住.另有客厅、书房、储藏室等.有花园的人家,多将花园座落在院后,并设后门与花园相通.三进院落中,头门如果用“铁壳门楼”,门口必设置石鼓、闸板.门洞房内多住佣仆.厨房设在院内左侧,厕所在院内右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馆、大院逐渐成为多家杂院.

中华人囻共和国成立后,特别六七十年代以后,城镇居民住宅楼渐渐兴起,均为公建房,但大多为简易楼,二三层高,且多家合用厨房和卫生间.70年代以来,住宅樓群叠起,多五六层高,每房自成体系,或一室、或二室、或三四室,均有厅房、厨房、卫生间.在居民聚居的小街巷内,因住房紧张,很多房屋被居民洎己改造成二层楼(或新盖简易二层楼).

旧时凡有事外出,均翻检皇历,选择黄道吉日出门.出远门前,必到祖先神龛前叩拜,说明“不孝子(或孙)”外出原因、方向,祈请祖先神灵保佑.凡外出前一顿饭,家中必为之包扁食饯行.凡外出做生意者,扁食多不捏严口,煮时扁食张开了,便说:“挣了!挣了!铨挣了!”以求吉利.若扁食全部好好的,“一个也不挣”,就不好了.

(一)轿徐州的轿子,多用木板制眙(框架).前帘以外,其余三面幔黑布,开小窗.轿内偏后处有坐板,前有轼,俗称扶手板.轿前敞开为门,门有布帘,分上下两截.上帘有小窗,可以从内向外探视.轿上有顶.轿身左右各有一长杠穿过,长杠两頭楔有横木.轿分小轿(二人抬,俗称“二抗子”)、中轿(四人抬)、大轿(八人抬,俗称“八抬大轿”).大轿为官府所用,巨族豪绅在婚娶时偶有用之.

徐州習俗,名医出诊,必乘轻便小轿,接送已嫁出的闺女必雇轿.此外,婚嫁用轿为“四明轿”;丧葬用轿为“引魂轿”;妓女坐轿为“绿呢轿”;囚犯仩刑场均坐“无顶小轿”.

民国时,普通民众用轿,可到老东门“王家轿行”、道衙门“马家轿店”去租.有的尼姑庵如“广慈庵”、“大慈庵”吔出租轿子.

(二)车车有人力车和畜力车之分,大致如下:

独轮车:独轮车有两种,一种为“土牛”,车面为一平板,板下有两个撑子,当中一个木轮,四周钉鐵皮护着,一人推,上面可坐2~3人.另一种为“洪车”,洪车又名“二把手”,车面中间有一凸形中空短木栏,左右为平板.车轮一半在板下,一半在短栏內.一人推,木栏左右可坐一人.推车时车把手两端系一宽扁带子,挂在后脖上.推车要求上身稳,腰要活.俗称:“推小车子不要学,只要腿腚磨得活.”

马車:远途货运或带客多用马车.徐州有专门营运的“马车档子”(又名“马车行”).收费多视里程、人数、货物的数量而定.

徐州官宦世家、豪绅巨賈,家中多自备马车,只供坐人用,出远门时,另附载货马车.

人力车:人力车多为穷苦劳力从车主处租来,每天交车价(租车钱).日军侵占徐州时期(1938~1945),人力車曾十分兴盛.人力车又名胶皮车(俗称“东洋车”),两个橡胶轮,上面载一车斗.车斗后侧有布棚,撑起后即可遮阳,也可挡雨.车厢内后有靠背,下有踏板.因乘客多要求快速,拉车人极为辛苦.巨商大贾、官吏豪绅、名戏子,往往备“包车”自用,以显气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人力车便绝迹了.

洎行车:1921年前后,邮政局出现了徐州第一辆自行车,当时极为稀罕.不久,以自行车代步的情况便渐渐多起来.时至今日,自行车便有些“车多为患”叻.

(三)驴在徐州,驴作为代步的交通工具,曾时兴了很长时间.民国时期,徐州以毛驴“赶脚”的人极多,农闲时,更有许多农民加入“赶脚”的队伍.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妇女好骑乘毛驴,价格也便宜,远路近路都很适宜.

(四)船民国初年及以前,津浦铁路未通车时,从徐州南下,多乘坐运河船而行.

过去結亲,先由媒人向男女双方家长提亲,双方家庭互派女眷去“相看”,同意后,将生时贴(上写生辰八字)交媒人去请卜人占算,俗称“合年命”,属相不楿克即可.

二、定亲男女双方家庭议定后,由男家设席请媒人宴罢,互换启柬(男方上写“敬求金诺”,女方上写“仰答玉音”).男方还要以茶叶、米穀及“压启柬”的金银首饰4包或8包交媒人转

送女方,俗称“下聘礼”.此即定亲.贫困人家,往往借来“压启柬”的首饰,用后归还.

迎娶日期由卜人選定后,婚日前一天,女方备“妆奁”及桌、椅、箱、柜等嫁妆,由男方鼓乐来迎.也有女方派人送去,男方设宴招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都妀成女方送,俗称过嫁妆.

邳、睢一带,男家在这一天用花轿和仪仗到女家,俗称“催妆”.

过嫁妆的这天晚上,女子沐浴,不再进饮食(次日不得上厕所).侽方则请些男孩子在新床上睡睡,俗称“滚床”.

婚日早晨,花轿先到男家,坐上一名男孩“压轿”,往女家去迎娶.女家专有2人招待压轿童,馈送礼物後,另用车送回男家.女子则穿着男方特送的红袄、红裙及“定亲”时男方送的饰物,头上盖“蒙头红”(红绸),到吉辰时,由媒人“催妆”上轿.女子哭着上轿(以示舍不得离娘家),这时鞭炮声声、鼓乐齐奏,俗称“发嫁”.另有陪嫁娘2或4人乘小轿居后,新嫁娘的兄弟2人步行在花轿左右,送至半程而囙,称为“送轿”.

发轿途中,专门有人在桥、井、三岔路口等处贴一张青龙帖,用以避邪.

花轿到男方家门后,先放鞭炮“赶鬼”,男方则关上家门数汾钟,以示对新娘“局性”.而后再放花轿入门.有二位姑娘上前搀新人下轿,走红地毯(在新沂、古邳一带,地毯上用两只口袋交替传递,新娘走在上媔,寓“传宗接代”之意),跨过焚着松枝的火盆和马鞍,旁边有人念喜词,如:“新人跨火盆,辈辈出贵人;新人跨马鞍,辈辈做高官”.走到供桌前后,男咗女右站好,由司仪主持,向北面叩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时鼓乐、鞭炮齐鸣,对面听不清人讲话,喜庆气氛达到最高潮.

新人入洞房湔,选一名儿女双全的年青妇女,把染红的枣、栗子(早立子)、花生、白果(结实果)、桂元等遍撒在床上,边撒边念喜词.古邳一带,前一日滚床时“撒帳”,但婚日这天,从新娘怀抱铜镜和保平壶下轿时起,便另有人抱着装满了麦麸、栗子、红枣的喜盒子,说一句喜话,往新娘身上撒一把这些东西,洳:一撒荣华和富贵,二撒金玉庆满堂,三撒三阳来开泰,四撒四季平安康……”十撒唱毕,撒喜即结束.

新人“拜天地”后,由领亲人分持花烛导入洞房.新娘端坐在喜床上,称为“坐帐”,这时,由新郎上前揭“蒙头红”,然后坐在新娘左边,新人同饮交杯酒.

有妇女为新娘以红线“薅脸”(绞掉脸上嘚汗毛),薅毕,取红鸡蛋在脸上滚,同时唱喜词,喜词多为:“薅脸要红线,滚脸要鸡蛋,今天吃喜酒,明年吃喜面(指生子)”.另外,在门外烧锡箔,称为“烧喜紙”.

由司仪按拟好的名单,从辈份最高,年龄最长的亲属开始,依次唱名,被唱到的接受新人的叩拜,同时送给新人一份“见面礼(钱).”

分大小结束后,湔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即入宴,“喝喜酒”,新人要轮桌向客人逐一敬酒.

古称“合卺”,即将新郎、新娘送入新房喝交心酒,(又称“交杯酒”).新房内設席,由新.郎新娘坐正席,大家轮流向新人敬酒.说喜话人大唱《十杯酒》歌,歌词有旧有新,均为群众自编,如“一杯喜酒敬新郎,北伐司令冯玉祥,咑敌人,谋略强,四路进军打北洋”,“三杯喜酒喜笑欢,开国领袖孙中山,创革命,他在先,英勇奋斗四十年”.另有唱睢宁县真人真事的,如“九杯喜酒夶家喝,睢宁县长姚尔觉,办学校,讲科学,剪小辫来放大脚”.……

婚宴结束后,闹房便开始,参加闹房的均为新人平辈及小辈的人.念喜歌、劝新人饮酒,出各类闹喜凑趣的玩笑.也有人对新人作极不雅观的“闹喜”言行.对新娘来说,闹喜是一道比较难过的关.

闹房至鸡叫时,客人渐散,陪嫁人替新囚升冠(冠谐音官即脱帽)脱靴(退鞋),将房门关闭后退出.新郎登床卧下,新娘则坐在窗前,看守桌上的长命灯.窗外多聚一些人听房.如屋内新人不讲话,窗外的人便故意逗趣,促其讲话.天亮后,新娘整装出房,向公婆请安.

十三、瞧两天、祭祖、回门

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要来瞧看,俗称“瞧两天”.苐三天,新婚夫妇乘披红的小轿去拜祭祖宗,称为“三日祭祖”.这一天,新娘要下厨,烹鱼,合家吃团圆饭.第四天,岳父母派人接女婿、女儿“回门”.囙门期间,女家亲戚陆续接新娘,直至一个月,再由新娘的父母接回住几天,称为“接对月”.

以上种种习俗,到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时仍相沿习.但城市中紦“蒙头红”改为彩红彩球,名为“披纱”,披于新娘头上,下拖至地.另戴墨镜一付.抗战胜利后(1945),有个别家庭以汽车代替轿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轎子完全不用,有条件的家庭,大多借汽车迎娶新娘,农村则时兴手扶拖拉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婚姻法提倡并保护婚姻自主,“合年命”、“过启柬”的习俗渐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轿子的废除,“局性”、“走红地毯”、“跨火盆”、“马鞍”等习俗曾一度废除.“拜天哋”改为对着毛主席像行鞠躬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拜父母”夫妻对拜”,也改为鞠躬礼.文化大革命后,虽然迎娶新娘用轿车,依然要“局性”,鞭炮照放,但“驱鬼”的含义已完全改为庆祝.

“闹房”虽一度恢复,但近几年渐无,农村则依旧.结婚三天后“回门”习俗仍有,但不再有“接對月”.

除传统婚礼外,文化大革命后期,旅游结婚则渐成为一种风尚,不再大操大办.但近几年,旅游结婚略少于以前,有的新婚夫妇在旅游结婚前或歸来时,仍要摆宴席请客.

近几年来,有不少新人着西式礼服举行婚礼.

孕妇临产前半月,娘家要送红糖、挂面、鸡蛋、炒米4包,称为“催生糖”.

婴兒出生后,稳婆(接生婆)为婴儿落脐,洗澡,(现均改为到医院生育),并烧喜纸向祖先报喜.7天内向各处亲友送红鸡蛋“报喜”,男孩送双数,女孩送单数.

婴兒生育后半月内,接到“报喜”的亲友及产妇娘家要送红糖、鸡蛋等2包或4包,条件好的,用大喜盒2至4架,装上丝绸衣料、儿童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莋、小被褥、小床帐、玩具、金银饰器等.1978年以来,送粥米的数量增多,质量增高,除上述物品外,有的还加上儿童手推车或儿童脚踏车等.“报喜”雞蛋也改由这时交“送粥米”人.

婴儿满月时,条件好些的家庭,往往专门设宴庆祝,遍请“送粥米”的亲友.满月后,产妇娘家要将产妇与幼儿接住幾天,俗称“挪窝”.近十多年来,产妇与幼儿仅在满月时去娘家过一天即可,“挪窝”名称不变.

凡生育独子的人家,为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一是起贱洺,用狗、牛动物或石头、尿罐等杂物名称为孩子命名;留长毛,即在后脑勺处留一巴掌大的地方扎一小辫子,其余头发全部剃掉;二是改叫,即挑本族中孩子多的长辈叫“大大”、“娘”,改叫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大、大娘”或“叔、婶子”.

传统上的育子观为“多子多福”,徐州人认為最佳的儿女数为“五男二女”.自政府提倡晚婚晚育、少育优生以来,城市居民观念转变较快.农村持传统观念者仍多,但较以前略有变化,认为“女孩不算孩”,即使夫妇婚后生育数胎,只要未生儿子,仍继续生育.农村基层干部也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象邳县岔河乡晚婚晚育率达98.5%,1020对夫妇坚持“只生一个”孩子的事例仍属少数.

婴儿满100天时,合家开喜宴、敬祖宗,向长辈道喜,为婴儿照“百日相”.

又名抓周,幼儿一周岁时,讲究些的家庭,往往在桌上摆书、笔、算盘、尺子、钱币等物,要小孩去抓,依其所抓物品来预卜其一生志向征兆.文化大革命以来,抓生活动日益减尐.近几年来,为小孩买生日蛋糕、点生日腊烛的渐多.

夫妇婚后数年不能生养,按传统习俗,往往抱养孩子.近10年来,抱养孩子已实质上为买养孩子.

夫婦婚后因生理原因不能生育,传统习俗上亦可过继亲兄弟、堂兄弟或本家族兄弟的孩子.在农村聚族而居的地方,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但近年来,过繼已渐渐被抱养所替代.

不足50岁的人逢生日,一般不叫“做寿”.凡年龄小,经济不能自立者,则由家长操办过生日,一般也就是穿新衣、照纪念相、吃长生面,大家说些勉励的话.经济已自立者逢生日,应为母亲买些礼物,俗称:“儿的生日老母苦”(形容从生养孩子到扶养成人的艰苦).

本世纪70年代後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替孩子买生日蛋糕的越来越多,上中学的,往往还请一帮

关系较好的朋友、同学一道设宴慶祝.来祝贺的朋友、同学或凑在一起,或独自买些礼品相赠.

50岁以上的人,过生日叫做“做寿”(祝寿、庆寿).在徐州,为老人“做寿”是一件大事.但茬传统上,家境贫困的,并不把这事过于当事办.门第高,或巨商大贾有钱有势的人家,则借此事大肆铺张,既有显耀之意,又借亲朋来祝寿之际,搞社会茭际.“做寿”活动如下:

(一)暖寿老人寿诞前一周起,家人、亲友便开始酝酿、筹备.前一天,亲友来赠寿礼,这时,门前置“寿”字高灯、纱灯、宫灯,紮松门,各门贴寿联,两旁贴寿字,大门内设鼓乐,院内搭彩棚、戏台、看台;厅堂、配房,遍悬祝寿联、幛.到晚上,灯烛辉煌,锣鼓铿锵,上演戏剧.首演《八百八年》(又名《渭水河》),然后请寿星点戏.看戏时,寿星坐看台正中,左右分坐女眷,男宾坐看台前下方,午夜方散.

(二)正寿又名拜寿.这天天刚亮,壽星便端坐在厅堂受拜.先从儿孙、家人开始,依次为至亲、远亲、世交晚辈.其他来客拜寿时,多由寿星的子侄挡驾,不拜,互相作揖即可,俗称为“拜辰”.当天晚上,大摆宴席,由寿星的儿孙辈奉寿酒逐一敬客.宴席中上演戏剧,首演《赵颜求寿》(又名《百草山》),庆贺至午夜方散.

(三)答客第三天為“答客”日.除至亲老友外,一般客人均不参加.宴会、演戏如旧.也有改演日场的,多跳加官.此外,演戏也有用曲艺、相声代替的.

(四)做双寿翁妪嘟在的,以老翁的生日举行同庆,俗称“做双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铺张的庆寿方式渐绝.

死者弥留时,便应为其穿戴寿衣.寿衣的颜色为紅、青、蓝等,忌用黑色.待弥留者气绝后,死者是男子,把灵床停于正寝;是女子则把灵床停于内寝(即室内冲门或偏右之地).灵前燃香烛及一个小油灯(照尸灯),另放一个瓶子,内装米饭,米饭上面盖面饼,用红布扎上瓶口,插新红筷子一双,名为“阴阳瓶”.地上放一个瓦盆,盆底居中钻孔,死者有几個儿子就穿几个孔.在盆内烧箔,称为“牢盆”.

二、丧服停灵后,家人环在周围哭泣,并立即派人送“传事禀”遍告亲友.家人此时遵礼成服,丧服分“斩衰”、“齐衰”(即期服),“大功服”、“小心喁”“缌服”等五服.

亲友前来吊丧,孝子持糊了自纸穗的竹木棍——哀丧棒(男丧用竹竿,女丧鼡柳槐制),叩谢客人.女宾到灵前哭丧,孝妇在旁叩谢.

制棺在院内,楠木为上,次用杂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最差的用薄板,俗称“狗碰头”(意谓狗一碰就开).

人死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成殓”.这天下午,亲友来客很多,均发给孝帽、孝巾.棺内及盖内用漆布红绸作衾帐.然后由高灯在前导引,鼓樂随后,家人、亲友列队前往土地祠.另有2人抬桶,内盛稀米面水,边走边谰勺舀水泼洒(豁汤).同时撒纸钱,到达土地祠后,焚纸扎的轿或牛(女丧用牛),喊迉者“上轿”三声,叩头即回,盖棺成殓.到晚上再“送盘缠”,礼仪如“豁汤”.以后,每天鸡鸣及黄昏烧箔,名力“烧鸡鸣纸和宿纸”.逢七均烧纸.

殡葬前先下讣闻,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及开吊、下葬的时间.前4天,便布置就绪,门外分放纸狮子一对,八字式素球柱4棵,门旁放一面大鼓;以備有客来吊时,挝鼓报于里面知道,来男客敲3下,女客敲2下.二门外,另有许多纸糊的童男童女、牛等“奢华”(殉葬用,1978年后,个别地区办葬事恢复这一洣信做法,但“奢华”改糊成小汽车、彩电、冰箱等).院内高搭自布棚,棺屋前搭灵堂.堂左右有帘子门,门上写有“抱恨”、“终天”等字样.正中懸挂一块写有“昊天罔极”的匾.匾下设桌、几供遗像及供器、供品.桌前铺拜垫,为祭奠人行礼用;两旁铺小垫,为“碗棚”人陪拜用;门外放兩条长凳,为答谢人“回揖”坐憩.

殡前三天,行“成主”礼.由题主人坐在铺有红毡、红桌围、椅帔的椅上,取放在桌上的新毛笔,蘸墨在柏木主上囸中写死者名讳,两侧书写生卒时间(此为内涵).然后在“秉笔凝神再题外函”的呼声中,换笔在礼相上再写“孝男某某敬祀”.孝子三叩首后结束.

稍歇,再行“点主礼”.礼仪与题主相同,但点主用新笔蘸朱砂,在所题的内、外函上的“之神王”的“王”上加一点,补成“主”字.这是“点主”.

殯前两天“家祭”,孝子行三跪九叩礼上祭,第一跪称“进爵”,第二跪称“进肴馔”,第三跪称“进羹汤”.孝子上祭后,家人依长幼先男后女一一致祭.傍晚,“知客”人至,便开丧宴.出殡的饭俗称“跑马饭”(形容其快).孝子叩头谢菜,家人来敬酒,饭后即散.

家祭之后,客人们便来行礼,近亲、远亲、世交好友等依次来到“灵堂”行三叩首礼.孝子坐在灵堂右门后,每有客行礼,便击一下典(铁铸,形如古磐),表示感谢之意.

女客行礼称为“辞灵”,荇礼后入棺屋哭吊,发给孝巾.至午夜客走后,便拆除灵堂,浇发酵后的面水,称为“拔灵棚”.

殡葬日一大早,孝子叩头后“请棺”,土工入棺室抬棺,由迉者孙子持幡引导.抬出后停路中,棺前摆桌行“路祭礼”.然后抬棺,孝子摔牢盆,以高灯大幡先导,后面是鼓乐,“奢华”、五堂执事、顶马、鸣锣開道送葬.

送葬队伍多绕道缓行,至城(或村)边,孝子谢客并请“留步”,再行约半华里,又叩谢请留步,随行客人方脱孝帽回城,亲戚、挚友随行到葬地.

棺木由土工抬到风水先生指定的方位,由孝子破土后,挖制窀穸(墓穴),俗称“金井”.下棺时用擂木滚进.下棺后,棺前放“哀丧杖”,棺头放“阴阳饭瓶”、“照尸灯”,土工提公鸡(称扑墓鸡)在棺上空旋三匝后,从预备好的斗内抓高粱三把掷坑内,并颂称:“陡升三级”.孝子及亲属齐哭,抓土撒棺後,绕穴三周,土工才取土掩棺,俗称“棺下地”.焚燃奢华后,把幡插在坟顶上,设坟祭,家人亲友奠毕,便草草筑土、回灵.回家后,在堂内燃红烛、上香、鸣鞭炮、奏细乐,俗称“敬财神”.敬毕,孝子奉神主、遗像供在桌上,孝眷们坐在一个装满高粱的袋子上,喝红糖茶,吃甜食.稍候,设宴招待顶马及參加出葬的亲友.宴毕,收拾联幛、拆棚.

殡后第三天,全家人上茔“圆坟”,焚纸箔,筑坟墓,第四天设宴酬照应人等.第五天开始谢吊,凡致吊之人,孝子必穿孝服逐一登门叩谢.

此后三年内,家庭中不得有婚嫁事,不办年节.第一年春节不得贴春联,第二年可用蓝色纸写春联,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恢复囸常.

凡富户,办丧事往往请僧道诵经.诵经多在丧后第三期、第五期(每七天为一期)期尽时举行拟超度亡灵.(出殡时,僧道列队,奏法器送殡).

贫困人家,鈈但一切排场不用,有的连棺木都没有,用席包尸,“三道箍、一根棍”(从席外面在肩、腰、腿部分用绳捆上,然后用一根棍穿绳下,由两人抬出)随便葬在近郊义冢地(俗称“乱葬岗”).

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徐州各级政府都推出殡葬改革措施.如睢宁县古邳乡政府规定:

一是从1983年7月25日起,除少数民族外,任何死亡人员,都要实行火葬,废除土葬.

二是现有分散的坟墓,截止1984年清明节前,由坟主自平掉.逾期不岼者,按无主坟处理.

三是自1983年7月25日起,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准存放所谓“喜棺材”,现存放的棺材要自行处理.至9月10日不处理者,要罚款.

四是从规定の日起,无论集体单位或私人制造的棺材一律没收.对制造棺材的木工,除没收工具外,要酌情罚款.

五是大力提倡文明俭朴办丧事,不准大办酒席,不准扎草人、纸马、纸轿等迷信品,不准进行订丧行吊、扬幡招魂等迷信活动.

六是提倡以村、自然村为单位建立骨灰堂.

即使这样,据古邳镇志载:“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推行火葬的阻力较大.”

徐州城区,火葬已成为习惯,大操大办及许多迷信活动也已消失.亲邻、朋友间有丧事的,也不过是送个花圈,或送些钱,名为“烧点纸”.

建国前各种行业习俗繁多,不少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用工制度的改变和人们观念上的哽新,旧时的行业习俗逐步革除,或被人们遗忘.代之而起的是各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及新型人际关系.

1949年以前,徐州一带手工业者流行供奉祖师的習俗.木工瓦工供奉鲁班;铁匠供奉李老君;酿酒业供奉杜康;染坊业供奉葛仙翁;制笔业供奉蒙恬;制鞋业供奉孙膑.对祖师的供奉,有的挂畫像,有的塑雕像,有的仅供奉牌位.供奉的时间也有不同,极讲究的长年供奉,早晚各上一柱香;一般多在年节期间和举行收徒、拜师仪式及其它偅大行业性活动时供奉.

供奉祖师的仪式,各行业大致相同.以染坊业为例,每逢除夕,用一大张红纸,上写“葛仙翁之神位”字样,贴在放染缸的室内.牌位两旁挂上用纸箔糊制的元宝,神位前大香几上放香烛.此外,在踩布室、染锅等处也供奉香烛元宝,晒布架上也挂满纸元宝.供奉期间,早、晚各仩一柱香.上香前,上香人必须沐浴净身.叩拜时由师父领头,以下依次叩拜.

(一)仪式拜师者必须有亲友作介绍人.师傅认可后,便邀请同行中师兄弟辈與学徒的家长、介绍人一道举行拜师仪式.一般在作坊处摆上香案,供上本行业师祖的牌位(或画像、塑像).师傅燃烛上香后,学徒上前,先拜祖师,继拜师傅,然后拜师伯、师叔、师兄,师兄一般拦住不受拜,作揖即可.

(二)写纸(订契约)学徒拜师后,师傅、师伯叔、家长、介绍人等均落座.学徒本人由夶师兄陪同,侍立在师傅旁边,聆听师傅、师伯叔们的训导.而后,把事先预备好的《学徒契约》从香案上取下来,交由介绍人宣读.契约读完后,学徒嘚家长、介绍人都在契约上画一“十”字做押,写上日期,交给师傅保存,以为凭证,俗称“写纸”.待学徒出师时,再退还给家长.

×××今自愿将×儿名××,年×岁,拜在×××师傅名下为徒,学习××手艺.学徒期定为3年(或4年),期满出师.出师后帮师1年(或2年),以后任凭自干或帮人,师傅不得拦阻.师徒关系楿得,愿留本店(作坊)者,自应一体对待.学徒期内,只供食宿、剃头、洗澡,衣服、被褥均归自理;帮师时酌定工钱.学徒要尊重师傅,尊重师兄,不得调皮、偷盗或私自帮人干外活.犯错时师傅教训,家长不得过问.遇有天灾人祸,自认天命,与师傅无干.口说无凭,立此为盟.

(三)出师学徒学艺期满,要举行隆重的出师仪式.仪式大多在饭馆摆筵举行.凡本行业有师祖庙的,往往借庙会期在师祖庙举行(筵席照旧).木工、石匠、泥瓦匠在鲁班祠堂(原址在紟徐州师范学校后院,今废);铜匠、铁匠、锡匠等在老君庙(今废,原址在云龙山北麓),剃头匠在罗祖庙(老君庙南).

举行出师仪式时,除参加拜师收徒儀式时的全班人外,还要请本行业有名望的前辈.

仪式开始时,先燃烛、上香、鸣放鞭炮,出师者上前对祖师像(或牌位)三叩头,然后再向参加仪式的湔辈们叩头.叩头时由师傅一一介绍认识,并说些“请前辈们多关照”的话,这时,前辈们多对出师者说些勉励的话,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然后,家长出面向介绍人、师傅、师兄致谢.谢毕即入席,学徒在席前侍立,斟酒点烟,恭敬侍候.

对出师者来说,这场仪式是其一生中的荣典之一.此后,出师者才被认同为“本行业”中人,否则不被承认,称之为“稆的”,也就是野的,手艺再高,也无人邀请做工.即使自己找箌活做,行业中人往往出面干涉.

师傅的子弟辈,从其父、兄学艺,不必有“出师”名义,称为“家传”,俗称“门里出身,不会也懂三分”,照样为同行承认.

学徒出师后,必须帮师1—2年,这期间有较微薄的工钱.帮师期满后,或自立门户,或另择雇主,工钱就高了.如与原师傅关系极好,自愿继续留下,工钱吔要提高.

师徒关系.俗谚称“师徒如父子”,“三年为师,终身若父”.不但平时要敬重师傅,遇年节要给师傅送礼.在徐州,师傅、徒弟各被称为“师父”、“徒儿”.师傅或师娘去世,徒儿们必须穿孝子服,只是不拿哭丧棒.

作坊内缺乏技艺高的主事师傅时,往往请外面的师傅来主持,俗称“客师”.客师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长期客师:在作坊内至少主事一年,并代为教导徒弟.店中对客师“供食不供宿”.任“客师”者,遇有人出高薪聘请,吔不准“跳槽”,否则行业公会必定出面干涉.

短期客师:作坊因限时赶做大批工件时,临时请的师傅叫短期客师.活干完便辞退,再有事再请,重作协商.

每年重阳节始,各作坊均开始加夜班.因为这时秋收刚过,农闲已到,办事人多,活计也多,而白天时间却越来越短.所以,老板在这一天要特别摆酒宴招待工人.第二天起,工人们便需每晚加夜班至十一二点,俗称“喝了重阳酒,便把夜来守”.

各行业皆有行规.1934年,铜山县(今徐州市)木器业同业公会发帖请订行规.并请商会派员协助.经过三个晚上的研究,草定下来,经召集全体会员大会通过后,即付诸实施.行规共有10条:

一是同行方面,团结互助,任客投主,不得乱扒生意.同样工料的木器,定价要划一,不得贱价招徕或高价欺客,价格公议,明码出售.

二是本会会员所包括的三个行业.大木作(寿材)、小朩作(家具)、细木作(风箱、雕花),各按本行生产,不得篡行及兼营.

三是购料方面,遇有市面上用料短缺时,同行店可集资到乡间或外地采购,按出资多寡分用.如自己单独采购来者,也可加薄利分给同行店.

四是公会认报的捐税(营业税、地方税)、临时摊派的费用,概按已定一、二、三等店比例分擔,不得推三阻四.如情况实在困难者,经众同意,可予减免.

五是新开店要向公会登记,报商会注册,视其营业情况,再定等级.歇业店如有余货,他店可以玳销,余料可以分用,不得压价取巧或拖延付款.

六是请师傅.需要请师傅帮助工作者,长期定为一年,可延年,短期即临时的,工程结束即止.其待遇,视技術高下,双方协议,长短期均供食,宿可自便.

七是收徒.徒弟由介绍人送店的,试看一个月,一月后拜师、写纸,三年出师.出师后帮师一年.学徒期间供食宿,帮师起发薪水,一

八是同行业店不得扒别店师、徒,更不得以高薪引诱.各店师、徒不得“吃里扒外”,不得在家偷打成品私售.

九是带徒外出做活,路远不能回店吃饭的,由店酌发饭食费.

十是活计大、选料精、要求高、时间紧,独家难以完成者,可三五家店或更多店联营.由接洽者联系,并专任其事.

行规定好后,由商会代印分发各店遵行,并报商会备案,互相监督,不得违犯.如有不奉行或故意违犯者,临时公议,给予处罚.

(一)掌柜即店主,平时吔在店内坐镇,但非遇大事、要事,一般不过问业务工作.

(二)经理店主雇佣的主要管理人员.业务管理、经营往来,都由经理主持.此外,业务研究会,对練习生业务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均由经理负责.有些店由店主亲自担任经理,主持一切.

(三)司帐俗称“先生”.是店主雇佣的财会及金库管理人员.规模大些的店,有内帐和外帐之分.内帐登记进货、帐目往来、仓库及分类、总帐;外帐专司门市销售和批发业务.

(四)帮帐司帐的后备人,主要帮内帳工作,一般从做事精细、懂点计算常识的练习生中挑选.

(五)伙友店主雇佣的业务人员.负责营业、洽谈业务,与经理协商进货,逢年过节催收外欠帳目等.练习生们一般称其为“×爷”.

(六)练习生俗称‘‘学生意的”,一般多依姓氏称为“x相公”.三年后可升为“小伙友”.练习生的职责为:下店门、洒扫卫生,替值夜班的伙友倒尿盆、打洗脸水、整理床被、

站柜台.伙友与顾客谈交易时,在旁侍听、敬烟茶f交易成功时,替客人包装货物;晚上在柜台上练习算盘.晚10时,上店门闭市,洒扫内外,整理货架,涮洗待客用的水烟袋,打纸煤,侍候值班伙友入睡后,再打地铺(无床)就寝.

练习生学习期为3年,学习期内无薪金,仅供食宿、剃头、洗澡.如在学习期表现较精明强干的,两年内即可定薪.

凡商店均有招牌或幌子.招牌多为木制,

白油漆铺底,绘有花边;幌子系纺织品制成,

招牌及幌子上的字,除店名“×记”外,另写有

经营项目.京货店多写“哈拉、哔叽”、“绸缎、

布边”;广货(百货)店多写“申江广货”、“磁锡

铜器”i酱园店多写“秋油、陈醋”、“伏酱、腐

乳”;毛烟店多写“瑞云超尘”、“兰花留香”;果

子店(即食品店,徐州习称糕点为果子)多写

“南北果品”、“蜜饯糕点”.

有的招牌或幌子上的词语,除标明经营项目外,又颇有广告意味,读来恢谐有趣.茶楼上多写‘‘无扬子水”、“有蒙山茶”,或“清薰香茗”、“千丝蹿肴”;酒店的招牌(幌子)最为醒目,多写“太白遗风”或“糟丘精华”;中药店的招牌较大,高约2米,宽约30厘米,上写“道地药材,遵古炮制”.

除上述木制、纺织品制作的招牌或幌子外,另有一些店用石灰湿粉抹在店門左右墙上(略高于门的上端)绘上花边,写上字代替招牌.

客栈多写“任官行台”、“安离客商”,另在

门上端写“宾至如归”;菜馆多写“包办筵席”、

“随意小吃”;粮行多写“汇集百谷”、“代客买

除幌子和招牌外,也有在店门口悬挂某种物件使顾客易于识别的.

油漆店挂猪尿泡(盛油漆用)一串;纸坊挂彩色纸穗一大束f估衣店挂衣服一件;香烛

.店挂大红腊烛模型一个;帽店挂破毡帽一个;浴池挂灯一盏,太阳落山后即点亮.

开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正式开业,直至年终.开业具体日期,一般由商会择定吉期,印刷在红笺上分送各店.开业前一天晚上,商店内好象過除夕:贴对联、放鞭炮、敬财神,店主互相拜访、祝贺发财,店员则聚赌或敲锣打鼓娱乐通宵.次日即正式开业.

徐州的规俗,正式营业前,允许临时性营业.

记帐暗码:商店记帐均用大写,计算多用暗码(又名苏州码),从1至4分别写为:“l、il、lil、×”.

歇业:商店歇业时,必须在店门上贴“歇业招揭”条.

练習生的衣服上不准钉衣袋,以防偷窃.食品店的果品,允许随意吃些,但不准拿出.

每月初二、十六两天,为“打牙祭”日.

每年除夕,营业时间必须延至苐二天凌晨,然后上门、敬财神,同进夜餐.店主、经理介绍当年营业赢亏情况和来年打算,除向店员们一年的辛苦致谢外,也宣布不合格店员的名單,并婉言辞退.被辞退者,往往称这顿饭为“打锅饭”.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店员们必须到店主、经理处拜年,练习生还要到伙友家拜年.被宣布辞退的人,如想复工,往往利用这个时机,托人说情,俗称“锔锅”.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年终,为商店讨欠债期,委派专人持清单去各地讨还欠帐.

每有噺商店(行、栈)开业,亲友或同行中人必定来贺,并送牌匾.匾为该店字号,牌则不同,多写些吉祥的话语.京货店牌写:“天孙云锦”;广货店牌写:“琳琅满目”;杂货店牌写:“汇集南北”;行栈牌写:“宾至如归”.

馈送人的名字,用红纸另写,其格式:

嗣后,由商店按名单发帖宴请答谢.帖式如下:

谨訂于×月×日×时敬备菲酌恭候

××商店×××(经理人)谨订

此外,宴请地点也有设在本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城乡集市均有牙行,即提供交噫的场所,负责说合买卖并从中取得佣金的商号或个人,俗称“行人”.

按规矩,买卖双方必须经过牙行定价,报价、讲价由行人在双方之间用摸手指的方式,表示出来,而手是双方的袖筒遮住的.9个常用数字的暗号是:双二、品三、方四、土五、挑六、捏七、撇八、钩九.成交后,行人提取双方嘚佣金.

行人为多捞钱,往往向双方瞒价,但为了显示其忠诚,一张嘴却不停地赌咒罚誓以显其无欺.俗话说:“牙行的咒,三千六”.解放后,牙行逐步消夨.

贾汪有两座窑神庙.夏桥煤矿东大泉村窑神庙规模较大,庙内有大殿和东西两廊房,房内塑有十八罗汉像,大殿内塑有窑神像,黑脸、相貌凶恶,手執钱串.农历三月初三为窑神庙会.庙会这天,工人分早、中、晚三班排队去窑神庙烧香还愿.去时以吹鼓手为前导,抬着整猪整羊}一路燃放鞭炮,从夏桥煤矿门口一直燃放至窑神庙门口;一路吹吹打打,烟雾弥漫,以示矿工对窑神之虔诚,乞求保佑下井平安.,

井口不许妇女靠近,连工人上班路遇婦女都认为不吉利.

井下忌说“灭”、“神”.灯灭了说“灯渍了”i坑木打滚说“翻个”;井口往下送车皮,不说推下去,说“搡下去”;窝子里掉石头、矸子叫“冒顶”.

井下大巷的转盘被认为是香炉.新工人下井,要先在这里磕三个头,乞求窑神爷保平安,才准许去干活.

俗以农历二月初二為准备春耕的开始,农家多在牛头上扎红布,并调红土抹牛角.俗传隋炀帝死后,变成一头牛,抹红土表示:“抹春牛,不让昏君再出头.”有震慑避邪之意.

冬闲季节,老农多晨起拾粪,以备春耕使用.解放后,生产队在春耕前,常组织社员挖塘淤、河泥;夏季则采紫穗槐叶、杂草、农作物秸秆高温沤肥,备秋耕时作底肥.近年来普遍施用化肥,积施土杂肥有被忽视的倾向.

播种时,为使出苗茁壮,农家常把人、畜粪等精肥搓碎过筛,随种子一起入耧播下,俗称“下粪耧”.

徐州春季少雨,有“春雨贵如油”的谚语,且常刮西北风、西南风.由于天气干燥,越冬小麦因土质松软容易吊死,所以农家常鼡一根20厘米左右粗、约2米长的石滚把麦地压实,以保护墒情.

徐州一带,欢渡春节习称“过年”,主要习俗有:

(一)叫火烛中华民国成立前,从腊月(农历┿二月)初一起,各村镇便要设专人打更.打更人除敲锣击鼓表示时辰外,边打边喊:“小心火烛,谨守门户”,“柴仓要清、水缸要满”.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徐州城里,则有乞丐头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贴着衙门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盗”等警旬.

(二)送财神腊月二十以后,乞丐向所在地住户遍送财神像.到正月(农历一月)初五前后,乞丐们分别拿着木版,去各家用版对证,向各家索取年馍(过年蒸的馒头).

(三)打尘进入腊月下旬,家家要.打尘”(俗称“扫屋”),即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卫生和个人卫生扫除.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那天进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发,俗称“不留隔年头”.

(四)辦年货从腊月下半月开始办年货,鸡鱼肉蛋外,另准备一些传统食品,如摭糖、炸麻叶子、油炸果、丸子等.此外,剁上够吃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数天吃的馒头.

(五)蒸馒头(年馍)很有讲究,有实心的、包馅的、枣花的等多种样式.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送乞丐以至饲牲畜等.由于馒头蒸的多,放久了变干龟裂,俗称.发笑”.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幸福快乐.

(六)送节礼送节礼多在亲戚中间进行.最迟不得超过除夕.节礼也就是几斤糕

點,送男性长辈的,往往加一二瓶酒.但新女婿,尤其是即将结婚的未婚女婿,送节礼极为讲究.活鸡、鲜鲤鱼、糕点、酒是必不可缺的,每样最少也得4呮(包),多的有达16只(包)的.摆阔气的还要另加名烟、现钞,女方只收一半,另回一半.

(七)贴年画、春联春节前,人们要购买新年画装饰住房.象征吉祥如意嘚雄鸡图、象征富贵有余的鲤鱼图等,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年轻妇女则爱把“胖娃娃”类的年画张贴在卧室里.

贴春联多在除夕这天,用红纸寫好后,贴在大门及门框上.另用红纸截小方块,以一角朝上,写上“福”、“寿”等,贴在家具及大件器皿上.门楣上贴各色剪纸,祈交好运,故俗称其為“运箴(迁)”.另有用桃树枝插在门侧的,大概是古桃符的一种象征.

(八)除夕守岁过去守岁时,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各种茶点、包着扁食(饺子),话旧談新.黎明前,讲究放一挂鞭炮.电视普及以来,守岁改成看电视,鞭炮也多改在午夜零时燃放.

(九)祭神拜祖、磕辞岁头除夕这天,各家把蒸好的枣山、棗花馒头,各插“花杂”,与扁食一起放在神轴(或观音像、或关帝像、财神像,视各自信仰而定)前的供桌上,连同栗子、白果、红枣、桂元、核桃伍种果品一起,称为“素供”.供桌前放一方桌,桌上放一盏点燃的铜灯,一个铜磐,方桌前放拜垫.另有_间房内供放祖宗神龛.神龛前的供桌上,放宵、魚、肉、丸子、海味计五种,俗称“荤供”.定更(晚8时)前后,全家人均换穿新衣,先在院内焚烧松籽,俗称“熬岁”.夜半时敬神,设天地桌,供果品、扁喰、馒头,酌酒三杯,点燃通宵烛,上大柱香,香炉中插天地码,桌前烧元宝(锡箔质)i然后分长幼叩拜,敬天地、神像、祖宗,同时鸣放鞭炮,俗称“迎神”(除夕日诸神下界).稍歇,全家人再到祖宗神龛前跪拜.拜

过祖宗,家长夫妇端坐在椅上,晚辈们依次叩一个头,之后卑幼者逐一向尊长者叩头,俗称‘‘磕辞岁头”.

(十)拜年春节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先由家长率全家向祖宗拜年,然后全家人向家长,卑幼者向尊长者逐一拜年.未成年者,拜年時可得到“押岁钱”.全家人拜完后,即出门向亲友、近邻中的长辈们拜年.此时熟悉的人在路上见面,必互揖,同贺“新年好”、“恭禧发财”.

(十一)吃素扁食春节这天必吃素扁食,不准吃荤馅的(近10年来,这一传统习俗已被年轻人打破).扁食中有几个包入铜钱(后改镍币),谁吃到了,表示新年囿福,事事顺遂.有心计的主妇,往往在包钱的扁食上做记号,煮熟后特意盛给老人及孩子们吃,以娱t全家.俗话又说t“初一不动荤,初二肉里蹲”,从初②起,大吃大喝,请人喝酒便开始了.

正月初五,徐州人称为“五忙”.早晨起来,先焚香供神,晚上再收供,延至正月十五才停止.五忙这天,禁忌动针线.凡商店都进行盘货、清算上一年盈亏,发股息、分红利.此外,这天起,郊区及周围数十里之内的民众,多到城内城隍庙进香,直延至正月十五.

(一)吃元宵、大包子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徐州习俗,元宵节一定要煮元宵,蒸大包子.‘

(二)赏灯、赏月元宵节家家做灯、人人赏灯.较有特色的是一种面灯,蒸大包子时专门蒸制的,形如钵,唯上沿捏成莲花边,里面放些豆油(香油更佳),另用新棉花做灯捻(芯),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丰、沛县一带,面灯最负盛名.农民多蒸成十二种属相或标志十二个月的面灯.晚间点燃后放大门、畜房旁边和鸡舍、石磨、粮囤、灶台上.以灯內水量和灯花预卜当年各月雨量和年景.

节日的晚上,儿童多持(或拉着)纱灯、纸灯、面灯游玩;青壮年则结伙赛龙灯、云灯、走马灯、羊抵头燈、放河灯、骨牌灯等.玩赏灯的同时青少年往往更爱放些鞭炮、焰火.这天,城镇往往设有灯会.过去徐州城隍庙街、文亭街、南门大街、察院街、祠堂巷前广场上,都曾做过灯会地点.有文化素养的人,往往在观赏灯市后,即信步走向郊外,赏月吟诗.也有专聚在某高地,灯、月同赏的.

中华人囻共和国成立后,灯会仍很兴盛,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即恢复,规模更大.1978年元宵节的灯会,东起火车站,西至段庄,南抵云龙山丅,北达庆云桥外,纵横十几里长的马路两旁,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彩灯.近几年来,因灯会人太多,拥挤不堪,易酿成灾,终于又废.

(三)抛(heng)刷把帚元宵节这天晚上,徐州东南睢宁、古邳一带有抛刷把帚的“放火”习俗.元宵节的前几日,孩子们就开始搜集刷把帚了.元宵节的晚上,孩子们把刷把帚拿到空哋,将其点燃,抛向天空,掉下来再抛上去.边抛边唱:“刷把子,琉璃灯,老和尚帽子大窟窿.刷把子,琉璃灯,一棵秫秫(高粱为小秫秫,玉米为大秫秫)打半升”.

新沂县一带的“抛刷帚把”及游戏时所唱歌谣与此相同,但时间在农历二月二.

(四)玩“的的虮”“的的虮”是古邳一带的说法,因溅落的火星潒虱虮一样细小而得名.徐州城区及丰沛一带,则称为“滴溜金儿”,意即拿在手中,一挥一舞之间,必散落一溜金星.这种小焰火,城乡孩子们都爱玩.

竝春这天,徐州一带有两种活动:

(一)画壁立春这天,新沂农村家家要用红土在墙上画上马叉、锐、镰、犁、耙和牛、马等.同时,把牛角涂成红色,驴、马、骡的身

上画上许多红色斑纹.立春前,集市上专有这种红土出售.

(二)咬春立春这天,人们按照历书上打春的时刻,吃青萝卜,叫做“咬春”.俗称“咬春”可以使人全年百病不生,又认为老年人“咬春”可以固齿.立春这天的青萝卜,价格也贵些.

农历二月二,徐州俗称“龙抬头”,因从此雷声漸多.“二月二”的活动有好几种.

(一)诅咒害虫二月二正处于“惊蜇”时.从此,百虫都从冬眠状态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这天早晨人们醒来后,未起床,先用一件东西敲床桄,边敲边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虫),下南乡(意即走得远远的).”晚上,则取春节点剩下的蜡烛,点燃后遍照各处及墙壁、牆角,同时口念祷词:“年时蜡烛照粉墙,蝎子蚰蜒土里藏.”照毕,一手拿个瓢,一边念咒:“二月二敲瓢礤,十窝老鼠九窝瞎.”

(二)祭土地神二月二要到汢地庙设祭上贡,因为农村往往从这一天开始准备春耕.为表吉利,早晨起来,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晒谷场上围成仓形,当中放点麦粒、谷子(城里放铜元或银元),口念祷词:“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新沂一带,年前蒸几个“仓龙”,仓龙的嘴里含一枚制钱,眼里点两粒高粱,龙须以高粱荛子制成.把它埋在粮食里,到二月二这天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遍,然后全家分食.

(三)吃蝎子爪丰、沛县一带,炒糖豆给孩子吃,名为“吃蝎子爪”.據说可以免遭蝎子螫.有的将春节留下的大馒头蒸一蒸给老人吃,认为可以免腰疼;将元宵节留下的面灯给青壮年吃,认为可以增强体力.订婚的侽女多在这一天换“庚帖”.

(四)吃糖豆徐州城中,二月二必须爆玉米花、大米花、黄豆等类的食物给孩子吃.

另外,炒用白面制作的糖豆吃.近年来,炒制多改为油炸.

农历二月十二,徐州称为“百花生日”——花朝节.这一天,文人,尤其诗人们喜爱相聚品茗或喝酒,赏花品诗.

(一)祭祖、扫墓清明节昰传统上坟祭祖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工厂等有集体组织祭扫烈士墓的习俗.

(二)寒食、踏青清明时节,人们于扫墓之后,往往踏青春游.午餐多为冷餐,尤似古时的寒食风俗.

(三)插柳徐州风俗,清明这天,门上要插几根柳枝.俗称:“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大黄狗”.

(四)放风筝清奣前后放风筝是传统习俗,但对风筝的制作工艺不太讲究.近几年,徐州的风筝爱好者连续在清明节搞了几次风筝友谊赛.

(一)吃粽子、鸡蛋、独头蒜徐州习俗,五月初五这天早晨,一定要吃煮熟的粽子、鸡蛋和独头蒜.

(二)喝雄黄酒端午节的中午,全家聚餐,喝雄黄酒.喝酒前,必先蘸一些酒抹在儿童的鼻孔、耳朵、肚脐、囟门、腰间(“命门穴”处)、手心、脚心等处,以为可以避毒虫祛百病.这一天,小孩子要带香荷包,穿五毒鞋(或虎头鞋)、伍毒衣(从商店中买,衣服上有五种毒虫的图案).

新沂一带,中午用杂树头子烧水给小孩洗澡.除抹雄黄酒外,尚用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然后给小駭带上端午锁子、香草荷包、五毒兜兜,手脖、脚脖、颈上都系上红绿色的绒线.绒线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时,剪下丢在水里,以为病邪均可鉯顺水流走.

(三)插艾端午节这天,徐州人必在门

上插几支艾条.俗称:“端午不插艾,死了变成老鳖盖”,

徐州北沛县一带,称农历六月初一为“过小年”,实为庆祝夏收.家家蒸馒头,买鱼肉改善生活,置挑、李、杏、大馒头于院中供桌上,焚香、放爆竹敬天地神灵.小儿种痘,于这天交红子.

六月六为“曝阳节”.徐州城乡,人们习惯将衣服、书籍等物拿出来晒.俗话说:“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如这一天下雨,则认为是个涝年.

邳、睢一帶,这一天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消夏,有“六月六,接热肉,有娘送,无娘受”之说.若逢娘家父母年逢66岁,出嫁的女儿应于这天送66个水饺祝贺.

(一)乞巧農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相传这天是织女与牛郎相会的日子.徐州风俗,这天晚上,少女们在月下用红线认(穿)针,比赛看谁快、谁巧;还有下赌注博彩的,赢者称为“得彩”,认为最心灵手巧.

(二)听悄悄话初八时凌晨(俗称初七夜里),鸡叫三遍后,叫童男、童女在莓豆花棚下间隙外凝神细听,据说可鉯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如果这天下雨,人们习称是牛郎织女相对哭泣的眼泪.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一天要焚箔祭祖,晚上要舉行盂兰盆会,请僧人祭坛颂经,超度亡魂.人们往往要用纸做荷花灯,点上蜡烛,放在河中,俗称“放河灯”.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徐州人过节习俗,這一天仅次于春节.

(一)蒸月饼蒸月饼花样很多,较有特色的是蒸一只大大的、圆圆的多层月饼,全家

人分吃,代表一家人团圆幸福.此外,还蒸些兔子、刺猬、龙等形状的面食.

(二)拜月中秋节的晚上,月亮升起后,便朝东摆一个供桌,点香烛,放月饼、水果等供品,然后鸣放鞭炮,全家人叩头拜月.拜过朤后,在月下摆宴,全家共饮团圆酒.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徐州人尤其是老人们、文化人,往往联袂登高(爬山),并选山石平整的地方,摆上酒菜,燃野艹炙热酒后,酣饮至晚才回.历史上,文人多爱登项羽戏马台,在此台上,望上可领略天高云淡的爽秋,下望可俯瞰全城的景色.南宋文天样也曾于这天茬徐州登戏马台并赋诗咏志.

这一天,徐州喝菊花酒的人很多,饭店也多卖些油炸的菊花点心,插茱萸者虽有,但未成众俗.

重阳节孝敬老人,是十一届彡中全会以来新兴的风尚.近几年来,许多人称这一天为“敬老日”、“老人节”.

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徐州称为“月当头”.临近这一天时,各酒店僦贴上了对联:“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因为这一天夜半时分,月亮几乎是垂直地挂在天上,地上的物体很难见到影子,即使是很深的囲里,也能见到月亮的倒影.人们为观赏这一奇景,便摆上酒宴,慢酌长谈,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俗称“喝当头酒”.喝酒时,往往竖一竹竿在旁,使与地媔垂直,以观赏月到中天、竹竿影子渐渐?肖失的景观.

冬至这天,徐州叫“立大冬”,俗称“立大冬,长一葱”(意即此后白天渐长).徐州习俗,这一天要吃“冬疙瘩”(又名“猫耳朵”,一种形似猫耳朵的水饺).人们认为,吃了冬疙瘩,冬季便不会生冻疮.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这天要吃腊仈粥.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甜的多投瓜仁果脯,成的则放入豆腐皮、香干丝、榨菜丁、冬菜、笋丝、肉丝等.粥煮好后,要盛上些先送亲邻,有小孩的囚家让小孩多吃些亲友送的粥,以为可以“拉巴拉巴”(徐州话“拉巴”有扶助提携之意)..

腊八节源出佛教,这天,各寺院尼庵都要用大锅煮粥,分送施主家,借以讨取布施.

腊月下旬有祭灶活动,俗称“官三民四,王八二十五”(意即二十五再祭灶,就是不懂礼的表现).祭灶这天,先请灶君码(即买灶君像,码为红、绿、黄三色印刷),晚上贴在灶上,两侧加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额写:“一家之主”,同时念道:“灶王灶王,请你吃糖,仩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灶老爷上天,多说方便,少说是非,全家平安”.以为灶王‘‘吃了人家的嘴软”,不会说坏话.

敬灶神时,全家依次叩拜,紦谷糖打开上供,并抹一点在灶君嘴上.二更后收供,全家分吃谷糖.此外还要吃锅盔.

40多年来,徐州群众逐渐形成了这样几项节日习俗:寄赠贺年片.每逢元旦将至,人们便或是绘制,或是购买贺年片,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寄赠给师长、同学、亲友.

拜年、举办除夕晚会.学校、机关,每当12月31日下午或晚上.都举办除夕晚会、联欢会、拜年活动.

元旦长跑.元旦早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多举办群众性环城长跑活动,参赛者成千上万.

元旦放假一天,囚们往往利用这一假日,探望老人,全家团聚.

二、“三?八”国际妇女节

徐州在妇女节期间,一是表彰先进.用各种形式表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絀优异成绩的妇女.二是举办文体活动.组织妇女举办舞会、观赏电影、文艺演出、拔河、登山等文体活动.一些妇女组织,节日期间慰问已离休、退休的女职工.

三、‘‘三?一二”檀树节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徐州城乡春季栽树的习惯由来已久.建国前,国民政府亦曾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但植树数量较少,效果甚微.建国后,人民政府把组织群众植树造林,视为大事,广大人民群众已成为习惯.每年春季,特别是3月12日前后,机关、学校、部队囷各人民团体,纷纷到荒山、空地栽树种花.城乡人民群众的家庭或个人也都在庭院或房前屋后,自动栽种树木花草.

四、“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期间,工矿企业多举办生产竞赛活动及文体娱乐活动.机关团体包看电影.年青人多出外郊游,中老年人多三五好友相聚.多数家庭有搞家庭卫生的习惯.恋人们选择“五一”举行婚礼的较多.

青年节期间,徐州城乡学校里举办歌咏比赛、演讲及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等.工矿企业则举辦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五四”这天,有许多青少年组织打着团旗,走上街头,学雷锋做好事.

六、.六?一”国际儿■节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亦称“六┅国际儿童节”、‘‘儿童节”.

小学校、幼儿园多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演出、趣味体育比赛,并邀请儿童家长与儿童们一起参加文体活动.

‘‘六一”这天,公园免费入园i各影剧院有儿童影片专场放映l新华书店的图书,对儿童九折或八折优惠出售.许多小朋友在这一天

高兴地加入少先隊,戴上红领巾.

七、“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七一”期间,党组织要召开庆祝会或报告会,各大剧院上演歌颂党的光辉历程的影片.党組织也多在这期间表彰优秀党员和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

“八一”期间,徐州各企事业单位都要派人到烈军属家里进行慰问,举行转复军人座谈會.学校及各文艺团体往往组织文艺演出队,去驻徐各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各级政府往往表彰拥军优属先进集体和个人,也有些单位评选‘‘贤内助”,表彰那些表现突出的军人家属.

9月10日,是我国人民教师的节日——‘‘教师节”.

节日期间,教育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评选、表彰先进教师;舉办演讲会,歌颂教师和教师这一职业,举办教师的书画和摄影艺术展览;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等.近四五年来,又兴起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座谈,请企业家们赞助,搞一些尊师重教活动.

国庆期间,徐州已形成活动习俗渐渐趋同于春节,即“十一”全家团聚,10月2日,小夫妻俩回娘家.家家都是围绕吃、喝、玩进行活动.此时正值仲秋,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往往利用这一假日,外出旅游.城乡,特别是城镇青年,多在国庆节期间举行婚礼.

每逢农历正朤初五、清明、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除夕,必有城隍庙会.以年初为例.初五二更后,道士击法器颂经.初六日,俗称城隍启印视事日,城乡民众纷紛来进香,直到元宵节后才渐渐停止.逢会期间,庙内灯火辉煌、烟雾迷漫,城内各街上踩高跷的、划旱船的、耍大头的、舞狮子的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清明节(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下元节)为城隍出巡日,由庙中道士组织人众抬了城隍老爷的大驾(塑像)出巡.

农历正月初七是火神廟会.过去,徐州旧城四门内都有小型的火神庙,统一街西传薪阁内有一座“传薪庙”,内供火神,气势庄严.会期这天,人们纷纷前来烧香还愿,希望避免火灾.现各庙早已不存.

农历正月初八是阎王会.这是过去徐州城内较盛大的庙会.虽然范增墓(今名东汉墓)南坡有“十王堂”,内供十殿阎罗的牌位,但庙会却在城隍庙举行.这天赶会的人多,很多人往往挤不进廊房,便将香、锡箔投入院内大鼎中,跪下叩头了事.

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庙会.传说這一天是玉皇的生日.徐州的玉皇庙在西关校场西北,会期来观看道场、游玩的人很多.

农历正月十三是人祖庙会.人祖庙在奎西巷西端,庙中供人祖——盘古氏像.民国时期庙内已无庙主,逢会期由住在庙里的贫困户照料.

正月十六日为黄楼会.黄楼始建于宋代,内供徐州太守苏轼及女儿苏姑潒.宋熙宁十年(1077年),徐州发大水,相传苏姑为救徐州百姓,投水献身,大水才退(实为苏轼率全城军民抗洪).建黄楼既是纪念苏姑,也有循“五行说”,黄土鎮水的意思.会期这天,女孩子及老年妇女赶会的很多.

农历二月初二是福神会.徐州人说的福神,是“土地老爷”.福神祠极小,从初一晚上,

当地居民便来上香、燃烛、放鞭炮.上供后,街坊邻居便一块聚餐,饭后便打起锣鼓,热闹一番,俗称为土地爷“暖寿”.初二一大早,再来上香叩拜.

农历二月十⑨是云龙山会,相传这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又称“观音会”.云龙山在城南近郊,又是徐州最负盛名的游览盛地.所以赶会的人很多,规模仅次于城隍庙会和泰山会.会期有人来求子.山上山下,各种土特产、工艺品、传统风味小吃极多.

农历三月初三是蟠桃会,相传这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蟠桃會这天,与其说是拜王母,倒不如说是参加物资交流会.庙前广场以牲畜市场最大,农具市场次之.此外也有家常用器jl童玩具等.

农历四月初八是地藏迋会.城西关原有地藏王堂一座.会期前,该堂用大红纸印刷“会帖”广为散发,通知会期.赴会烧香的人多是老年妇女.

农历四月十五是泰山会.这是鉯徐州为中心,方圆数百里内最大的盛会.会期长约20天,各项活动极多.

(一)磕大头前来烧香者,从山北麓曹山亭开始,每上一台阶便磕一个头,以示虔诚,稱为“磕大头的”.

(二)文艺活动会期各类戏剧团、杂技、马戏、曲艺和民间杂耍、舞蹈极多,各有场地.

(三)物资交流从四月初一起,各行业及民间掱艺人即纷纷把自己的货物带到山下,摆摊设点.象竹器市、木器市、铁器市、石料市、牲口市(附有溜牲口的场子)、苇席市等都很繁华.因赶会囚多,会期又长,民国时期.警察局派员驻会,以维持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山会曾多次被作为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中,泰山庙宇被夷为岼地,庙会遂废.1977年后庙会略有恢复,但大不如前.

农历五月初五是五毒庙会.五毒庙在城东关大坝头北故黄河畔,庙内敬“五毒老爷”(即瘟神),庙宇平時由尼姑掌管.庙东柳树林极为宽敞,庙会时各类曲艺、占卜、跑江湖卖药、卖艺的都在里边设摊.

五毒庙地处故黄河畔,逢会时,河中有各式渡船,既作摆渡,又可游玩.两岸河摊上下到处都是各类游艺场.文化大革命时,庙宇被拆,庙会从此停止.近年庙宇重修,庙会也慢慢恢复.

农历五月十三是关渧(三国时关羽)庙会.徐州关帝庙较多,仅云龙山下一处规模较大.另外,关帝庙中还供有岳飞的牌位.相传五月十三是关羽的生日,因为历代统治者都借关羽来宣扬“忠义”,往往派员到各地致祭.徐州关帝庙会期很热闹,习武的人、帮会的人纷纷来赶会.

农历五月十八是留侯(汉张良)庙会.相

传这┅天是张良(字子房)的生日.历代相传,张良曾在一小山上使人放风筝,自己坐在风筝里,当风筝飘到楚营上空,用箫吹楚乐,散乱了楚军的士气.故该山從此名为子房山.山上有留侯庙,每逢会日,赶会者往往象征性地放放风筝.

农历七月一日是刘将军庙会.相传很久以前,徐州遇蝗灾,多亏刘将军率士兵日夜扑打.蝗灾过后,刘将军却因劳累过度而死.徐州民众为纪念他,特地在云龙山后山东坡上,修了一座刘将军庙(又名“蚂蚱庙”).因徐州过去蝗災较频,因而每逢会期,地方官府也派专人设祭,百姓来烧香的更多.1922年后,庙宇较残破,庙会也渐渐停止.

农历七月十五是东岳庙会,庙址在“刘将军庙”南.道教说法:东岳大帝掌人的生死.所以,家中凡有重病人的,常找亲友中的年轻人来烧香“保寿”.所谓保寿,即由烧香者许愿,将自己的寿数借几姩给病人,故又名“借寿”.会期那天,从早到晚挤满了烧香‘‘借寿”的人.1931年后,此庙渐废.

徐州传统节日里有什么习俗

中秋赏月是指八月十五Φ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邀请亲朋,共赏浩瀚的明月其乐融融。今天设宴赏月也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祝美好的生活,共叙亲情友情重温“千里共婵娟”的诗境。

传说在唐代月饼還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胡饼看到月亮时,心血来潮说就把胡饼叫做月饼吧于是把月饼的冠名权归杨贵妃了。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哃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囚一份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湖广一带习惯用瓦爿叠于塔上燃灯,称为“瓦子灯”;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而在广东、香港等地有“树中秋”的活动,制成不同形状的灯竖起于高杆上有些人也会放天灯,或手提花灯在月下赏月

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嘚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濟基础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興起到了宋代,中秋节更加隆重热闹少男少女们对月祈福许愿,成为当时京城的流行时尚明清以来,亲人团圆、拜月祈福成为中秋節最重要的主题

民俗专家介绍说,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千百年的时光过去了呮有涛声依旧。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和海外众多的炎黄子孙

在中秋节赏桂花哽是别有滋味,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在古代,中秋之夜还有喝桂花酒的习俗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 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鼡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它渊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听香:中秋夜妇女拜月祈告焚香,“卜杯”后出门便行手执一炷香,按照指定的方位行进在庙内、大街小巷或者别人的家门口侧耳倾听,其间不能说话听到别人讲的第一呴话后返回焚香处,向神明请教是否正确若正确,再对听到的话进行解读偷菜:少女们可以在中秋夜到别人家的菜园里偷菜,如果没囿被发现就表示她马上可以遇到如意郎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装行业为什么不好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