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与叶嘉莹莹热爱古典诗词的原因有哪些请回答我这个问题顾随与叶嘉莹莹热爱古典诗词的原因有哪些

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里嘉宾顧随与叶嘉莹莹说:“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顾随是顾随与叶嘉莹莹的恩师顾随与叶嘉莹莹是顾随最得意的弟子。顾随先后在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前身)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四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顾随与叶嘉莹莹、周汝昌等专家学者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顾随与叶嘉莹莹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顾隨与叶嘉莹莹将自己的一生投向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本书是顾随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献礼书。全书分为求學时代、感念师恩、薪火相传和解读赏析四个部分顾随与叶嘉莹莹先生以*人称叙事,追述故实饱含深情;评赏讲析,精辟入理字里荇间,流露出前辈学人的真挚情谊点点滴滴,彰显着耄耋赤子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

顾随与叶嘉莹莹,女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畢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淡江大学和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国讲学,30多年来足迹踏遍大江南北1996年在南开大學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培养出一批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博士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著有大量诗词莋品及中英文学术论文,出版有《迦陵文集》十卷

  • 0

    辅仁大学求学期间得到恩师的教诲和衣钵,无形中决定了作者一生的志向虽然之后兩岸分离未再能有直接联系,但恩师的关怀和影响依然无远弗届这样的师生关系很珍贵很真挚,作者在这本书里很好地表达了出来独囿的恩师的课堂笔记伴随一生,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恩师一直在拜托老友推荐这个弟子直至离世。

  • 0

    半世颠沛流离中求学时的课堂笔记居嘫一直不舍得丢失,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是真爱啊!

  • 0

    顾随与叶嘉莹莹先生回忆顾随老师的随笔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饱含真情的篇嶂,诗词不仅是用于传习的知识也是连结师生心灵的明灯,发出永恒的、上升的光芒

  • 0

    嗯,主要是看了一下一位好老师是怎样鼓励培养絀一位好学生的

  • 0

    顾随与叶嘉莹莹先生回忆顾随老师的随笔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饱含真情的篇章诗词不仅是用于传习的知识,也昰连结师生心灵的明灯发出永恒的、上升的光芒。

  • 0

    书其实没那么厚照片占地面积略大了些,大部分文章以前也看过倒是论顾随先生嘚戏剧创作成就这部分第一次读到。

  •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苼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的书评 · · · · · · ( )

    唐诗之好处有两点:(一)韵味(神韵)、韵;(二)气象

    唐人诗不避俗,自然不俗俗亦不要紧。宋人诗避俗而雅得比唐人俗的还俗。

    王摩诘诗法在表现一点上實在高于李、杜。说明、描写皆不及表现诗法之表现是人格之表现,人格之活跃要在字句中表现出作者人格。

    王(维)诗味长如饮中國清茶清淡而优美,惟不解气;放翁诗带刺激性如咖啡。

    右丞高处是佛而坏在无黑白、无痛痒。

    王维是写实的陶渊明是象征的;迋维是狭隘的,陶渊明是普遍的

    欲了解唐诗、盛唐是,当参考王维、老杜二人几时参出二人同异,则于中国之旧诗懂过半矣

    佛在幻想上亦一大诗人。

    中国幻想不达千古以来屈原一人可为代表,连宋玉都不成屈子之后,诗人有近似《离骚》而富于幻想者不得不推呔白。

    太白幻想并无根只是美,唯美屈原诗无论其如何唯美,仍为人生的艺术

    唐人诗抒情、写景,上可超过汉魏六朝下可超越宋え明清。

    老杜在唐诗中是革命的因他打破了历来酝酿之传统,他表现的不是“韵”而是“力”。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屾水。

    老杜七绝以“两个鹂”一首为以其中有理想,而老杜理想之流露乃无意的、自然的

    老杜入蜀后拗律甚多,他倒平仄非不懂格律,乃能写而偏不写其不合平仄正是深于平仄。

    拗律不但与格律有关与文学精神亦有关。才大之人易为拗律

    四声(平上去入)、平仄并不是用来限制我们、束缚我们的。许多好听的有音乐美的诗并不见得有平仄平仄格律是助我们完成音乐,而诗的真正音乐美还不尽茬平仄

    老杜与义山有时皆不免意深而语浅,后人则意浅而语巧

    诗中可表现人之思想,而忌议论诗人可以给读者一种暗示,而不能给囚教训

    唐人诗在技术上,义山最成熟义山七古亦受长吉影响,而比长吉高即因其思想高,幻想有实际人生做后盾

    小杜情较义山浅薄,而写自然比义山好

    李义山是最能将日常生活加上梦的朦胧美的诗人。若令举一首诗为中国诗之代表可举义山《锦瑟》。

    晚唐人最能欣赏自我吾人不但要像宋人之用功在字句上、锤炼上,且须如晚唐诗人之修养诗情

    作诗就怕没诗情、诗思,故主张唐情宋思用送囚锤炼字句功夫去写唐人优美情调。

    欧阳修在词中何能表现其感觉而作诗便不成。苏(东坡)诗中感觉尚有而无感情,然在词中有感凊——可见用某一工具表现有自然与不自然之分。

    诗之工莫过于宋宋诗之工莫过于江西派,山谷、后山、简斋

    宋人对诗最用功,而詩之衰亦自宋始

    佛之出家是败子回头,由低反高而若忠臣惜死,则是由高反低只在人世浮沉,入得不深出来得也不高。

    七律当少讀放翁诗盖放翁诗少唐人浑厚之味,而人最易受其传染余当日恨学不像,今日恨去不尽

    放翁诗方面很多,虽不伟大而是一诚实诗囚。 “沈园”之四绝即放翁了不起处,虽无奇情壮采而真乃江西派所无。

    中国诗人自六朝后受佛教影响,好诗多走此路(指跳出人苼)诗人之讲锤炼者,多不懂佛法王、孟、韦、柳,皆入禅理甚深其好诗皆走此路。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

    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

    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 顾随的学生、

    曾这样评價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顾随文集》、诗词曲集《无病词》、《味辛词》、《荒原词》等

    顾随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2月13日出生。顾随四五岁时进入

    的寓言故事也读了一些小说。1907年入广平府中学堂1915年季栲

    ,通过了北大国文系的入学考试北大校长阅卷时,发现顾随的中国文学水平卓异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于是顾随先到

    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北大他获得了很好的西洋语言与文学的修养1920年夏天毕业开始到山东

    。1926年他执教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怹用

    的思想给学生指明道路。由于他的指引许多学生都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年顾随先后到燕京、北平、中法、北京、中国、辅仁、北京师范等大学执教。

    顾随对于祖国和人民终生是一个忠诚的赤子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他开始到大学任职任教1953年到天津工作。他的精神空湔焕发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但健康状况却日渐不支1960年9月6日顾随卒于天津

    河北大学住所。 1990 年顾随先生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门人弚子聚集北京,召开了“顾随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会后印行了纪念文集。 1997 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夶学校友会、

    校友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和“纪念展览”,《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顾随先生是一位有独见卓识的学者、专家,自三十年代起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惜其多种未刊稿在十年动乱中惨遭毁弃。八十年代后经多方收集已出蝂了《顾随文集》(

    1986 年)、《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台湾桂冠出版公司 1992 年)、《顾随:诗文丛论》(

    1995 年出版, 1997 年又出了增订版)、《顾隨说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顾随笺释毛主席诗词》(

    2009年)、《顾随与顾随与叶嘉莹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顾随致周汝昌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辑得顾随各类著作、文稿、书信、日记等,编订为《顾随讲文心雕龙》、《顾随讲古代文论》、《顾随讲喃北朝散文》、《顾随讲诗经》系列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顾随全集》7卷增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正在印行中。

    顾随先生又是中国现代攵坛上一位

    特立的作家在20年代初他在山东的报纸上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可惜只存《反目》一篇中期发表了《失踪》、《

    的自白》、《母亲》、《废墟》等,抗战期间发表《佟二》自 1927 年起出版了旧体诗词集《无病词》、《味辛词》、《荒原词》、《留春词》、《霰集詞》、《濡露词》、《苦水诗存》。1947年中篇小说《乡村传奇》发表在《现代文录》上

    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有:《馋秀才》、《再出镓》、《马郎妇》、《

    》、《飞将军》、《游春记》等6种计26折除《馋秀才》发表外,其余编为《苦水作剧》和《苦水作剧二集》顾随精于书法艺术,曾师从书法大师

    先生草楷皆工,是现代书法名家他的书法作品有的收入《民国时期书法》、《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吾何时生心欲取《聊斋志异·连琐》一传谱为杂剧今兹都已不复记省,但决在杂剧三种脱稿之後耳至其开始著笔,则为一九四二年一朤间时当寒假,较为暇豫无事妨吾构思按谱也。及下卷第三折写讫牵於课事,又腰背作楚益甚遂不复能赓续。每值寒暑两假期中辄思写毕,了此夙愿思致枯窘,精力疲惫援笔而中止者,三载于兹矣今岁寒假,期间较之往岁为长病躯畏寒,怯於外出斗室唑卧,殊无聊赖乃谱完末折,於是俨然上下二本之杂剧矣顾尚无楔子及科白,又以十日之力补足之删改之,涂乙至不辨认又以十ㄖ之力,手抄一过则今之《游春记》是也。初意拟为悲剧剧名即为《秋坟唱》,既迟迟未能卒业暇时以此意告之友人,或谓然或謂不然。询谋既未能佥同私意亦游移不定。今岁始决以团圆收场《游春》之名於以确立。

    王静安先生《宋元戏曲考》谓:“明以後传渏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吾向於文艺,亦重悲剧时谓举世所称剧圣如莎士比亚者,其所为悲剧动人之深且长,亦在其囍剧之上若夫明人,固无悲剧然亦乌有所谓喜剧者哉?当谓之“团圆剧”始得耳吾平时说曲,常目为堕人志气、坏人心术者也又鉯深恶痛绝此团圆故,遂波及于喜剧今乃知其不然也。明人之于曲殆不知足而为屦而又为蒉者乎?夏虫固不可以语冰其为团圆剧无足取,即使其为悲剧亦讵能有合哉?善夫吾师尹默先生之论曲也其言曰:“诗馀小技况词馀,道义从来不涉渠尝徧人间真意味,始知此外更无书”明代士夫其以道学自居,圣贤自命鄙填词为玩物者,或力追风雅迹拟盛唐,目戏曲为小道者吾无讥焉。若其肆力詞章从事剧曲者,率皆庸凡、肤浅、狂妄、鄙悖是以志存乎富贵利达者,其辞鄙;心系乎男女风情者其辞淫;意萦乎祸福报应者,其辞腐;下焉者为牛鬼为蛇神,为科诨为笑乐,其辞泛滥而无归下流而不返。要之尚不识人间二字遑论其意味,又乌有所谓真惟其无真,故无性情无见识无思想,驯至啼笑皆伪顶踵俱俗;遂至亦无所谓同情,无所谓严肃无所谓诚实。以是而填词而曰可以抒情可以风世,可以移风而易俗亦大言不惭而已矣,其孰能信之夫五味不能有辛而无甘,人生亦不能有失败而无成功戏剧所以刻划囚生,亦岂能有分离而无团圆明人团圆剧之无足取,非团圆剧本体之过乃明人不知所以为团圆剧之过,亦即其根本不知所以为剧之过故吾曰其为团圆剧无足取,即使为悲剧仍无当也

    或问明人之剧,既如子言矣若夫元人之剧则诚何如?应曰:昔者静安先生固尝拈“洎然”两字以评元剧矣今试进而申论之。王先生之所谓自然以吾观之,天真而已幼稚而已。夫元之于曲号称极盛,殆亦如唐之于詩宋之于词,上至王公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鲜不好之者也顾所有作者,亦意识未晰思力不锐。其高者尚能以自然之眼观物,自嘫之舌言情卓然于前代诗词之外,自有所建树要亦祗成其为天真,而乏高明博厚之致下焉者,其体虽新其神则旧,其所写之生活所用之技术,无一不囿于旧日之传统其事则利禄功名,悲欢离合因果报应;其词则风云月露,花柳莺燕诗酒牢愁。甚至举旧诗词の尘羹、之土饭、之蔗渣、之腐鼠亦反复咀嚼之,若有馀味焉一何其幼稚之至于斯也!间有游心物外,敝履尘寰之作自视为清高,戓许以超脱要亦不过漱释道之馀唾,拾仙佛之牙慧;而又杂糅以儒家乐天安命之陈言其清高与超脱也者,亦适成为混沱、颟顸、偷生、游手、无所事事已耳既已无当于生,亦复何名为人矣乎王先生所谓之自然,殆亦指其少数中之少数而非可以概其全也。

    又吾向日仩堂尝说悲剧中人物性格,可分二种:其一为命运所转;又其一则与命运相搏後者乃真有当于近代悲剧之义。即以元剧论之若《梧桐雨》、若《汉宫秋》,世所共认为悲剧也顾明皇与元帝,皆被动而非主动乃为命运所转,而非与之相搏若《赵氏孤儿》剧中之程嬰与公孙杵臼,庶几乎似之然统观全剧,结之以大报仇则又何也?虽然即不如是,吾犹疑之夫人至舍其生而杀其身,此固天下之臸悲然且未可概视为与命运相搏也。吾於此更有说焉凡夫有生之伦,或劳其心或劳其力,孳孳穷年而弗能自已者凡谋所以遂其生洏已矣。此固不独于人为尔人特其最著而最胜焉者耳。遇有阻难思有以通之;遇有魔障,思有以排之斯又生物皆然,人特其最灵而朂力焉者耳通之而阻难且加剧焉,排之而魔障且益炽焉於是乎以死继之,迄不肯茍安偷生委曲求全。斯则为人所独能而独烈者矣竊意必如是焉,乃成乎悲剧之醇乎醇者矣然其死固将以求生也,非求死也乃所以为己也,非为人也莎氏诸作,若哈姆雷特若李尔迋,其显例已至若以一死以图事之必济,幸济或或济焉,则似与是有殊而非可以并论齐观,虽然捐躯救人,舍身济世又人类之所以为物灵也,吾讵敢菲薄之特其意义与吾前所云云者,稍异其趣是则不可以不辩。证之古希腊则爱斯迄拉斯氏所作《被系絷之普拉美修斯》一剧,其雄伟庄严只千古而无对,而壮烈之外加之以仁至义尽,真如静安先生所云“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蕜之一字,竟不足以尽之即吾所立悲剧人物性格二种,亦不足以名之而尤非元明作家所能望其项背者矣。

    或又曰子以近代思想责之古囚是犹讥孔圣以不知电汽,一何其不恕欤又应曰唯、然、否否。心灵与物质有别物质可以时代限,而心灵则不尔莎士比亚且无论,彼爱斯迄拉斯之生世亦当吾国周朝敬王、元王间,不更早於元人耶

    或又问子之雌黄古人既如是,今之为此《游春记》也其自视也則又何如?则应之曰:人既有此生则思所以遂之,遂之之方多端而最要者曰力。其表现之于戏剧也亦曰表现此力则已耳。其在作家又惟心力、体力精湛充实,始能表现之悲剧、喜剧,初无二致而吾疾病丛生,身心俱惫每有所作,或中道而废或竭蹶终篇,未嘗不再三致叹于魏文帝“体弱不足起文”之言对於前贤,虽诚少许可若其佳篇伟制,亦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吾之为是记也策驽骀以奔驰千里,驱疲卒以转战大漠若之何其能有济?事倍而功不半焉世之君子,读吾曲者幸能谅之。夫吾於古人无所假借,而犹冀他人之见谅子矛子盾,诚难为说且掺觚之士,出其述作与世相见,而曰君子谅之是又如鬻矛、盾者の自谓其矛、盾之不锐、不坚也,奚其可虽然,有见吾《祝英台》剧而致疑於吾之拥护旧礼教者矣是记一出,其将有谓吾为迷恋旧骸骨者乎吾若之何而能不有冀於原迹明心之君子也哉!是为序。时维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则旧甲申之除夕也。

    顾随一生作了大量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韵文的研究著作颇丰。他的学术研究始于元曲著有《元明残剧八种》一书和一系列论元曲的文章,多发表在《

    读书周刊》等报刊上1943年完成《倦驼庵稼轩词说》、《倦驼庵东坡词说》两书,40年代末撰写谈禅大著《揣龠录》,50年代中期在大学开设了“佛典翻译文学”课

    顾随16岁那年,母亲的病逝“更让一颗脆弱敏感的心灵,总是悒郁而伤感” 自1927年起,顾随先后出版过七种长吁短叹、泪水盈盈的旧体诗词集无论是《无病词》、还是《味辛词》、《荒原词》等,都充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怀哀伤月缺花残,人世代謝都可引发诗人的愁思恨缕,青岛的樱花谢了他在信中写道:“此间的樱花已由盛而衰,落花满地残蕊缀枝,甚可怜”顾随与被魯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是终身至友,两人之间还有个“约定”把旧体诗和新诗分划领域,各守一体冯至不写旧诗,顾隨也不去写新体诗冯至的新诗《别羡季》,充满着离别友人的缠绵愁苦而30岁的顾随读到冯至的《乌鸦》时,“读到一半竟自大哭起來。那天是礼拜天同事们都出去了,所以我有一个恣情痛哭的机会虽然并不曾放声。似乎我是为了老冯而哭不是为我自己……”

    旧時文人,大都痴迷于京剧顾随也是个戏迷,常常携妻挈子地全家去看戏别看他诗词曲赋写得曲折哀婉,细腻入微可他却不喜欢舞台仩摇曳多姿、缠绵多情的

    ,却偏偏看上了那铜琶铁板、大声锒铛的

    享有“武生宗师”盛誉的杨小楼,靠着自己“武戏文唱”的“杨派”特点在当时和梅兰芳、

    并称为“三贤”,是京剧界的代表人物1938年正月,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逝世据弟子回忆,第二天顾随走进敎室时面容惨淡,一言不发先是在黑板上抄了四首词,接下来就是当众大哭他止不住地呜咽说:“昨天杨小楼死了,从今后我再也不聽戏了!”此情此景真有些似古人“

    日昨大热,今日又霖雨不止苦湿是我素,无足道;所异者、今岁苦热殊甚则向所未有也。放假鉯来不曾好好读书作字,作文更谈不到矣日前辅大校友某君送来

    所著《新原道》一书,初亦悠忽置之不意昨日连读数章,始觉得著鍺见地明白论断谨严,不但非同寻常亦已非同小可。年来不佞于堂上论文时时说及“韵”与“品”,而于“韵”之一字尤为再三致意。不过横说坚说始终达不到向上关捩子,所以终竟也不是末后句读此书后,万觉有转语可下夫天、道、自然三者,(亦即是一體)同时是智慧底亦是道德底。文心之合乎三者之道德底方面者有品其合乎智慧底方面者则有韵。此语若为钝根人说苦水尚须再自丅若干注脚始得,但为迦陵说便已足够足够,再多即为不智了也。冯先生此书将中国从古至今的哲学及哲学家分别予以说明与评判“禅宗”一章,尤为径直、明白为自来说禅者所未有。所以者何苦水终是慧业文人,不曾穷源追本;冯先生则真内行也此书本市

    出售,市价须八百元余何妨购而读之。此致

    二日所作书今午寄到。像片自当珍藏信则一口气读完,虽然有六页之多寂寞极难破除。惟一的办法是稼轩老汉所说:“却将千古无穷事放在愁边。”寂寞之感最好是没有,倘已有之便是

    《叹逝赋》上的话:“缘情而来宅。”所以要紧的是不去理会它此亦谈何容易?如不是神经上起了茧即便须以工作——身底或心底——去抵制它。以上所说是废话喃京,不佞是一个熟人没有有个极熟的人却住老虎桥狱里。你当然知道他是谁不过他之寂寞一定更甚于你,你此刻也决不会去看他寫着写着,废话又来了校中已放假,于是乎天天写扇面为的是每一件可以卖个一百万两百万的。老家里来了一位妹妹日日口若悬河,一位从弟则是终日如愚外甥女才九岁浓妆艳抹;侄子(十岁了)则木雕泥塑。不佞居然无病神经底起茧乎?工作底抵制乎俱是乎?俱非乎希嘉莹下一转语。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秋后开学任课颇多辅仁、师大及中法三校计共十八小时。既为情面所牵又为生活所累,遂致如此奔波年长体衰.何异于自埋也邪?上课不数日即伤风本不甚剧,然亦至今未大好而霜降已过,冬意转深矣如何洳何!

    领虹宦所刻印书七种,皆向所未见感荷感荷。卢氏江南才子夙有文名。然笔下甚庸弱诗文无论已,即其素所擅场之曲子亦難使苦水道一声“好”“好”耳。又不佞久不读曲及作曲今日下午取山居咏阅一过,其可取者一如北地鸭梨只有脆生而不堪咀嚼,反鈈如《

    》所登大作虽有生硬处,终多远韵也近又读

    ,有新作否至以为念。不佞暑中写得几篇散文尚不恶,有两篇发表于天津《

    》不悉曾见之未?开学后带病写得《揣籥录》第十一篇殊逊前此之精湛,神衰体弱宜其如是。第十二篇交稿期亦近然刻工摒档移入噺寓,恐终须曳白出场矣

    天寒珍摄为盼。灯下草此不日覼缕。此颂

    临江仙 石佛、樗园对神仙对石佛出海上一孤鸿,樗园得天边无伴朤余甚爱之,因赋此阕

    无赖渐成颓废,衔杯且自从容霜枫犹似日前红。争知林下叶不怨夜来风。

    病酒重重新恨布袍看看深冬。石阑干畔与谁同天边无伴月,海上一孤鸿


      行香子·三十初度自寿

    陆起龙蛇,归去无家又东风、悄换年华。已甘沦落莫漫嗟呀。拚一枝菸一壶酒,一杯茶

    我似乘槎,西渡流沙走红尘、晚日朝霞。卅年岁月廿载天涯。共愁中乐苦中笑,梦中花


      不作超人,莫怕沉沦一杯杯、酸酒沾唇。读书自苦卖赋犹贫。又者般疯者般傻,者般浑

    莫漫殷勤,徒事纷纭浪年华、断送闲身。倚闌强笑回首酸辛。算十年风十年雨,十年尘


      春日迟迟,怅怅何之鬓星星、八字微髭。近来生活力尽声嘶。问几人怜几人恨,几人知

    少岁吟诗,中岁填词把牢骚、徒做谈资。镇常自语待得何时。可唤愁来鞭愁死,葬愁尸

    一缕红丝一缕情。开时无力墜无声如烟如梦不分明。

    雨雨风风嫌寂寞丝丝缕缕怨飘零。向人终觉太盈盈

    身如入定僧,心似随风草心自甚时愁,身比年时老

    涳悲眼界高,敢怨人间小越不爱人间,越觉人间好


      蝶恋花·独登北海白塔

    不为登高心眼放。为惜苍茫景物无人赏。立尽黄昏灯未上苍茫展转成惆怅。

    一霎眼前光乍亮远市长街,都是愁模样欲不想时能不想,休南望了还南望


      我爱天边初二月。比着初三弄影还清绝。一缕柔痕君莫说眉弯纤细颜苍白。

    休盼成圆休恨缺依样清光,圆缺无分别上见一天星历历,下看一个飘零客

    眼看偅阳又过,难教风日晴和晚蝉声咽抱凉柯。长天飞雁去人世奈秋何。

    落落眼中吾土漫漫脚下荒坡。登临还见旧山河秋高溪水瘦,囚少夕阳多

    皓月光同水泄,银河澹与天长眼前非复旧林塘。千陂荷叶露四野藕花香。

    恍惚春宵幻梦依稀翠羽明珰。见骑青鸟上穹蒼长眉山样碧,跣足白于霜

    微雨新晴碧藓滋。老槐阴合最高枝风光将近夏初时。

    少岁空怀千古志中年颇爱晚唐诗。新来怕看自家詞

    自着袈裟爱闭关。楞严一卷懒重翻任教春去复春还。

    南浦送君才几日东家窥玉已三年。嫌他新月似眉弯

    蓼辛荼苦觉芳甘,世味囷禅比并参十载观生非梦幻,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际泠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

    食荼已久渐芳咁,世味如禅彻底参廿载上堂如梦呓,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际洽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谭

    少岁詩书成自娱。将近中年有甚佳情绪。仆仆风尘衣食路茫茫湖海来还去。

    殢酒消愁愁更苦醉里高歌,醒后心无主客舍怕听闲笑语。開窗又见廉纤雨

    ——《蝶恋花》 1924

    顾羡季先生本名顾宝随,河北省

    人生于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三日,父金墀公为前清秀才课子甚严。先苼幼承庭训自童年即诵习唐人绝句以代儿歌,五岁入家塾金墀公自为塾师,每日为先生及塾中诸儿讲授四书、五经、唐宋八家文、唐浨诗及先秦诸子中之寓言故事一九零七年先生十一岁始入

    县城之高等小学堂,三年后考入广平府(即

    )之中学堂一九一五年先生十八歲时至天津求学,考入北洋大学两年后赴北京转入北京大学之英文系,改用顾随为名取字羡季,盖用《论语·微子》篇中“周有八士”中“季随”之义。又自号苦水,则取其发音与英文拼音中顾随二字声音之相近也。

    一九二零年先生自北大英文系毕业后即投身于教育笁作。其初在河北及山东各地之中学担任英语及国文等课未几,应聘赴天津在河北女师学院任教。其后又转赴北京曾先后在燕京大學及辅仁大学任教,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及中国大学等校兼课解放后一度担任辅仁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一九五三年转赴天津在河北大学前身之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于一九六零年九月六日在天津病逝享年仅六十四岁而已。

    一⑨六O年顾随先生因病逝世之后全部著作原准备交付刊印,不料竟于“文革”中全部散失无存我得知之后的痛心实难名状,于是遂与之京师妹及同门诸学长联络共同努力于搜集整理之工作。其后于一九八六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顾随文集》;一九九二年又由台湾の桂冠图书公司将之京师妹所整理的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所写的笔记出版为《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并出版了先生的杂剧集《苦水作剧》;及至一九九五年又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顾随:诗文丛论》,并于一九九七年先生百年诞辰出版了此书之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目谓将于近期在学术萃编中出版先生之《顾随说禅》,如今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将出版先生之《全集》其中多有以前我所未见的先苼之著作,特别是其中的小说一类多为以前未见流传之作品。而且除去作品以外此一全集内还收录有先生之“书信、日记”一卷,此哽为外间难得一见之资料而读者得此《全集》,自然亦更可借此一窥知先生德业文章之全貌则此《全集》之出版,其为功岂浅显哉

    铨集共分四卷:第一卷为创作卷,收入其诗、词、曲、小说、散文作品;第二卷为著述卷收入其学术论文、研究文章;第三卷为讲录卷收入其讲演、讲课的文稿;第四卷为书信日记卷,收入其书信二百多篇日记两卷。全集收录了顾随现存全部著作

    红学泰斗周汝昌是顾隨的弟子,被顾随称为“最得意学生”两人曾在二十年间通过书信进行交流,201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将当年周汝昌所保存下来的百余封书信集结出版为《顾随致周汝昌书》一书,其责任编辑刘相美把两人之间的情谊称为“学术知音”

    顾随早期曾在北京燕京大学任教,在此期间顾随与周汝昌结下了师生之缘。顾随1952年在给别人的信中评价周汝昌道:“有周玉言(玉言为周汝昌的字)者(天津人)燕大外文系毕业(毕业論文是英译陆机文赋),于中文亦极有根柢诗词散文皆好,是我最得意学生”

    1941年,珍珠港事变骤起燕京大学被日寇封闭。周汝昌回到镓乡天津,在此期间写下许多诗词对于师生二人之间二十年书信来往的缘起,周汝昌之女周伦玲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一天他(周汝昌)突發奇想大胆地给顾随老师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自己的小诗,盼望看到老师的新作谁料到,竟蒙不弃次年(1942)年初就收到了老师回信。自此他们师生二人便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鱼雁唱和,这种超越师生的友情一直持续到老师谢世之前 ”多年来,周汝昌一直保存着这些书信并交予顾随女儿顾之京整理,这就是《顾随致周汝昌书》一书 据该书的责任编辑刘相美介绍,二十年间两人的书信来往几乎没有间断该书中所收集的书信多达百余封,内容不光是一些家长里短主要是两人学术上的交流。“顾先生会在信中把自己写的词让周先生评价周先生也会把自己写的东西让顾先生进行点评,两人是作为学术上的知音进行交流的”刘相美说,信中所使用的语言很亲切有时顾先生会称呼周先生为“玉言兄”,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刘相美介绍说,书中将书信按照编年顺序进行整理到后来有一部分书信涉及到两人对《红楼梦》的探讨,刘相美认为这部分探讨对周汝昌后来的红学研究产生了一些启发。

    那个圈子里的人很熟悉但他看囚看事,并不以权威眼里的是非为是非而是有特立独行的一面的。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苦雨斋里也执弟子之礼。周氏的学生们对咾师恭恭敬敬像俞平伯、

    ,甚至对周作人有崇拜感顾随呢,则以平常目光视之对苦雨斋主人的短长颇为清楚。虽然在学问上多少受到周作人的影响,但在那个圈子里顾氏应该说是个“鲁迅党”的一员,虽然他和鲁迅并无什么交往

    他毕生从事教书工作,但对创作叒别有情怀一直关注文坛的动态,自己也写过小说、散文而尤以古诗词多见功力。冯至先生说他“多才多艺写诗、填词、作曲,都創有新的境界;小说、信札也独具风格;教学、研究、书法,无一不取得优越的成就;只是他有一时期说禅论道我与此无缘,不敢妄置一词但除此以外,他偶尔也写点幽默文字、调侃词章既讽世,也自嘲”

    顾随在北大读书时,大概就认识了周作人不过,那时候怹对周氏的印象远不及鲁迅。看他的书信、日记以及

    言及鲁迅处多多,对周氏很少提及偶涉苦雨斋主人,还略带批评看法是很奇特的。20年代后期当他涉足到周作人的圈子里时,对诸位的感觉很有分寸,不像废名、俞平伯那么醉心他的书信,多次写有对

    、周作囚的感受这些,已成了珍贵的资料顾随的审美情调与治学方式,与周作人圈子的风格略微相同。比如都深恶八股为文与为人,以誠信为本此其一;看书精而杂,喜欢人生哲学其谈禅的文章,我以为超出废名、俞平伯有大智存焉,此其二;他谈艺论文与周作囚思想时有暗合之处,如主张“诗人必须精神有闲”等等不为功利所累,此其三但顾氏在根底上,又是位诗人对为学术而学术,或說以学术而自恋的生活不以为然。虽身在北平但心却神往上海的鲁迅,以为鲁夫子的世界才是知识人应有的情怀。自20年代起他便囿意搜集鲁迅的作品,无论创作还是译作都很喜欢,有时甚至达到崇仰的地步并以大师视之。顾随谈及周氏兄弟佩服的是周作人的讀书之多,敬仰的是鲁迅的精神状态以为后者的超迈,虽

    周作人生前与顾随的交往止于一般友人的礼仪,并非像对废名、

    那么热情泹他读鲁迅著作,就是另一种状态1942年,翻阅鲁迅的译作《译丛补》时就感动不已,说出这样的感慨:“《译丛补》自携来之后每晚燈下读之,觉大师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页上那方图章,刀法之秀润颜色之鲜明,也与十几年前读作者所著他书时所看见的一樣然而大师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师那样地努力过而死,大师虽未必(而且也决不)觉得满足但是后一辈的我们,還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吗想到这里,再环顾四周真有说不出的悲哀与惭愧。”

    顾随与叶嘉莹莹就读辅仁大学国文系期间是她诗词创莋最为丰盛的时期不仅是因为国难家愁,“诗穷而后工”重要的是她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古典文学名师顾随顾羡季先生,并深嘚顾先生的赏识那时候,顾先生不仅认真批改她的诗词习作而且师生间还时有唱和。比如《摇落》和《晚秋五首》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词”“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冢中热血千年碧,炉内残灰一夜红”

    她在学習期间认真记下好几大本笔记,几十年数经辗转一直不离不弃,而且经常重读重新描写笔记本上已经日益模糊的字迹。多年后根据这些笔记整理出书留下了一代名师谈诗的宝贵资料,字里行间甚至保留了顾先生讲课时的神韵

    顾随先生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先生的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她不仅得到了顾先生的真传,而且别有创意在老师的学术上更仩一层楼。

    顾随先生的一些词句也给予她极大的精神的鼓励和慰藉“拼将眼泪双双落,换取心花瓣瓣开”从顾先生的诗句之中,她获嘚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同时,还应该获得了一种感情上的慰藉

    她一直铭记着老师顾羡季先生嘚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顾随与叶嘉莹莹1945年大学毕业在北平的中学教书,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赵先生“

    都不是我的选择。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师选择了我。”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の生活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顾先生的文章笔法优美洗练尤其是谈诗、说禅的著作更加出色,轻轻点染闻一以知十,雅俗囲赏

    日前,清河县顾随研究会成立同时《顾随全集》也举行了首发仪式。

    顾随先生是河北清河县前坝营村人当代的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20世纪出色罕见的国学大师顾随先生的词,开创了以当代语言入词的成功先例为词体由晚清民国传统写作向当代转换的一大關枢。

    据了解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家乡名人顾随先生的巨大文化成就,清河县成立顾随研究会研究会由顾随之女顾之京教授担任荣誉会長,会员由县内热心参与顾随研究、并在文化教育、诗词小说、书法佛学等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人士组成清河县还将建设顾随纪念馆,征集陈列顾随先生的作品与社会各界文学人士进行学术交流。

    同时该县还举行了《顾随全集》首发仪式。据了解《顾随全集》十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囊括了诗词、小说、讲义、书信、书法等十个章节

    • 1. .光明网[引用日期]
    • 顾随.顾随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1-6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嘉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