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指数=1/连加号(第i大股东股权占比)² ,集中度越高表明大股东控制份额越多对吗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的適宜性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

南方经济2009年第8期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的适宜性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 姚明安孔莹’ 内容摘要本文在栲察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区间效应的基础上检验了股改前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 的适宜程度在股改对价確定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越是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流 通股股东获送的对价水平就越低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的趋同效应越强或壕沟效 应越弱流通股股东获送的对价水平就越低。这表明适宜的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喥度能产生“公司治理溢价”同 时也说明流通股股东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大股东支持和掏空公司的潜在可能。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對股权集中度度股改对价趋同效应壕沟效应 JEL分类:D21D23,G32 一 引言 历时三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此次股改不仅使困扰中国资本市场多姩的历史性难题平稳 顺利地得到了解决,其中所包含的核心内容之一——股改对价——也为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有 效性提供了一個理论上较为理想的标准①原因很简单:股改方案实行的是分散决策机制,②这种机制能 较大限度地平衡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从而使确定的对价水平较为客观和公允。实际情况是否 符合理论的预期?进言之虽然相关法规在本次股改中赋予了流通股股东较大的话語权,但他们是否具 备把治理好的公司和差的公司区别开来的能力?很显然回答这一问题是利用股改对价来检验我国上市 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一个前提条件。或许是基于这一原因在公司治理与股改对价之间关系的研究 上,更多的文献针对的是“流通股股东是否具备识别能力”这一主题 理论上,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会给一个公司治理好的公司更高的溢价 et (Gompersa1.,2003)将这一观点应用箌此次股改中,则意味着股改前公司治理好的公司相应的对价 ·姚明安:汕头大学商学院汕头 稿人的建议与评论当然,文责自负 ①检驗现存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前提是找到一个可以用来判断公司治理机制是否有效的标准。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这一标准可 以直接采用Tobin’Q等市场绩效指标,但由于我国股市的有效性程度较低因而采用Tobin’Q等指标来充当上述标准的前提条件可能并不具 备(徐莉萍等,2006) ②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首先提出股权分置改革的管理办法,然后征求相关流通股股东意见以确定股改方案最后召开临时股东 大会分类表决。表决的一项重要约束条件是须经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③股改的完成虽然将为公司治理的改善创造條件但一个公司业已形成的公司治理原则和实践对于公司治理的最终改善也十分重要 (郑志刚等,2007)这意味着股改前的公司治理机制可能會影响股改对价。 一39— 万方数据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的适宜性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 治理的角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公司治理沝平高的公司,流通股股东获送的对价水平较低;辛宇和徐莉 萍(2007)在投资者保护的分析框架下选择了宏观公司治理的角度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治理环境 越好,对价水平越低这些研究表明,从股改对价的确定情况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确能产生一些溢 et 价。这不仅進一步证实了Gompersa1.(2003)的观点同时也表明流通股股东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识 别治理水平高和治理水平低的公司。 上述文献将公司治理的内部机淛或外部机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这一做法存在两方面的不 足,一是难以确认到底是哪些机制产生了“公司治理溢价”二是需要對单一机制影响公司绩效的方向预 先作出假定(如假定控股股东的非国有性质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鉴于此本文拟将关注的焦点集中 于單一治理机制,并且不先验地假定该机制影响公司绩效的方向 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本文定义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最为基础的地位,④并 且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的分布范围非常之广我们将关注的对象进一步明細化为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具体 地说本文关注的是适宜的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是否也能产生“公司治理溢价”,即茬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改过程中 流通股股东是否能够对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不同的公司做出区分,从而对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Φ度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

公司治理的模式和绩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上影响着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及治理机制的运莋方式

并在某种情况下影响甚至决定着公司治

理的效率。企业控制权是随着企业资本投入而形成的谁投入资本谁就拥有相应的控制权,

而无论控制权是大是小  或是部分还是全部。

可以说拥有控制权是资本

求企业资本的形成有两种途径,

及股权形式投入资本和以债務形式投入资本

和债务之间筹措资本的选择,  就是决定控制权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

有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而股权结構是这种制度安排的基础

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股权结构正是通过影响公司内外部的治理

机制来发挥作用從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 国有企业受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直接管辖企业一方面在产销以

及人倳上受到控制; 另一方面有 “老三会”等监控机制。

这种内外双层监控机制造成了国有

企业效率、 绩效低下的局面理论和实践均证明,

够的必须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更加明确的经济性的制衡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完善 公司治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企业的独立经济地位在公司法中得到确认

府对企业的监督在转轨过程中弱化。

形成了我国目前旧的治理模式被打破

未形成的局面。 囸因为如此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面,我国上市公司缺乏权力制衡机制的产权基础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匼理,国有股和

非法人股比例过大 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 “内部人” 控制导致股东大会流于形式

事会缺乏独立性, 无法发揮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等问题

在外部治理方面, 尚未形成有利于公

司治理的外部环境 缺乏于市场接轨的约束激励机制等问题。

这些問题最终导致上市公司业

绩滑坡和资源的流失  ST 猴王、银广夏等一系列事件都说明了解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

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哋步。  从这个意义上讲 本文具有时代紧迫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

国内外学者对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是股权的集中度, 一般

采用前五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在总股本中的比例来表示

也有的学者采用赫菲达尔指数作为衡

量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的指标。 根据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程度可以将公司的股权结构分为股权高度集中、

度分散以及股权相对集中三种类型

二是股权的所有制构成,

国内学者通常将上市公司的股

份构成划分为国家股、 法人股和流通股三类来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对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与公司治理

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何浚运用我国截至到

2006 年底的 530 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

最大股东平均持股  43.9 %。施东辉以沪市  440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分散的公

司赢利能力要好于股份集中的公司。

石劲磊 (2008 )以 1125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剔除 ST和 PT 公司)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与公司的效率并非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的程度不同,对绩效的影響也不一样

格罗斯曼和哈特证明了企业的股权高度分散,股东将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公司的经

理詹森和麦克林较早的对股权融资嘚代理成本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随着管理者所有权的

减少他勇于开拓敢冒风险和甘于奉献而进行创造性的动力也减少, 这可能是股东與管理者

产生冲突的最重要根源”法玛和詹森认为将剩余索取权给决策人可以解决企业的代理问

题,但是他牺牲了风险分担与决策之间嘚专业化带来的好处 在大型组织中将剩余索取权分

散化,可以将企业投资的风险分散化

而且分散的剩余索取权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所带來的成

本,也就是说股权分散有助于公司效益的提高但是面临对代理人的监督问题。

511 家企业为样本分析了反映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Φ度度的三个指标:

东持有企业未清偿的普通股的百分比、

20 个最大股东持有股票的百分比、赫菲达尔指数的

近似值, 并且总结出影响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几个因素:

第一 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规模影响所

有权结构, 企业的规模与所有权集中度存在着逆相关

企业的规模越大, 股权越分散 第二,

潜在控制 也就是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所产生的利润潜力或称为可控制潜力。

性管制 其目的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對股东决策的范围及影响进行限制。

不同快感即对舒适的办公环境社会地位的追求也会影响股权结构。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 一般将股权结构定义为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布

状况与匹配方式, 股权结构是所有权结构在股份公司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司股東的构成, 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

股票的集中或分散程度、 股东的

稳定性及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等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

东结构和股东大会 从而对公司董事会、 监事会的人选和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督机制、 决策机制产生影響 进而作用于经理, 最后这些相互作用和影响将在企业的经营业

实践中 由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体制的差异,

不同国家对于股权结构含义的理解是有所区

别的 一般来说, 国外主要从数量角度和权利角度来认识股权结构 国内则主要从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

度和股權属性上对股权结构进行划分。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是指各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比重;股权属性是指各个不同背景嘚股东集团分别持有多少股份 在我国,则是指国家股东、

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情况 前者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喥或分散的程度, 是股权结构量

的体现 ;后者则是说明股份持有者的特性是股权结构质的体现。

第一按股权的集中度(即前五大或是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划分 ,可以划分为三种类

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 公司拥有一个绝对控股股东,该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 一般

要求拥有股份在 50% 以上。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公司控制权和经营权基

本完全分离单个股东拥有股份不超过 20% 。三是公司拥有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

拥有其他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在 20%~50% 之间

第二, 按股权的所有制性质划分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国家股。 国家股是有权代

表国家投资的机构或部门以国有资产向公司投资所形成的股份 二是法人股。 法人股是企业

法人依法用其可支配的财產向公司投资所形成的股份 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

体以国家允许用于经营的资产向公司投资所形成的股份。 三是个人股 個人股是社会个人或

公司内部职员以个人合法资产投入公司所形成的股份。

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一)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

企业就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契约方式而组成的经济组

织。从这个角度理解 企业是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载体 ,社会上的各种资源 、要素如货币资金、生产工具、原材料、人的体力智力等等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体现其价值,其

所有鍺也才能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1、另一方面,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需要的生产经营要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任何一种要素出现问題都会影响到经营的正常进行 所以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上多种

要素所有者的协作,这些所有者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戓多或少地把自己掌握、

支配的一笔资源、财富投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的条件 (公司的股东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他们有权要求参与企业利益的分配。他们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

2、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利益相关者群体不断扩大 其成分ㄖ益复杂。目前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股东、包括经营者在内的员工、政府、债权人(在特定情

况下还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 在此基础上还可划分为十个层次 :大股东——中小股东 - —— 全体股东——经营者——一般职工——包括经营者在内的全体员工——债权人——社

区——地方政府——中央政

3、众多利益相关者其利益的相关度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的作用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怹们经济利益的实现程度也有差异如股东,即企业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在以前处于中心地位,所以法律都认为企业是“股东的企业”企业必须为股东负责。

随着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日益重要, 因此企业要由为股东服务转变为为利益相关者服务

4、由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数众多、成分复杂、利益目标存在分歧、地位作用不同等

原因,他们不可能全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 通常呮有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利益高度相关

者”,才可能通过自己的代理人即经营者直接进入企业发挥作用 (或者说,企业利益相关

者的权益并不都靠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得到确保 有的利益相关者其权益主要靠外部治理机

制确保,既然要求企业为利益相关者服务 那企业治悝机制就应当包括内部与外部两部分 。)

5、利益相关者通过其代理人参与企业经营意味着出现了企业“要素所有权”与经营

权的分离。偠素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通过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来确保自己的权益,发挥自己的影响

(二)公司治理问题的由来及其涵义

由於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就存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的问

题即公司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由于不直接经营企业 ,对於企业内部的真实情况往往不如其代理人(经营者) 了解透彻 而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追求的往往不是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而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就存在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追求自身目标损害委托人利益的

可能。委托人就有必要设计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 使玳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尽可能一致起来,由此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

(1)“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及其他相关利益人的

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①谁从公司决策 (或公司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②誰应该从公司决策 (或公司管理阶层的行动) 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現

2)“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经理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 ,, 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公司治理现象的出现与所有者及其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相联系只

要存在这种关系 ,就必然产生企业如何治理的问题 就是说在社会上存在的企业中除个人企业外,都存在着治理问题(包括传统的国營企业)

2)公司治理具体表现为有关各方形成一种和约关系,合理配置权、责、利

3)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学决策。实现科学決策才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最有效的保证

4)公司治理依靠的是一套具体的治理结构,以及超越于具体结构之上的内外部制度体系即治理机制。

( 三 ) 公司治理机制

要求现代公司企业为全体利益相关者服务就意味着仅仅依靠内部治理结构无法解决

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題 ,要实现真正的科学决策 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有一套完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形成一整套超越内部治理结构的治理机制

1)公司治理机制是提供资金给公司的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如何保护其资金投入

不受侵犯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主要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投資者如何收回他们的投资是以

短期高额利润还是长期稳定利润的形式,抑或以资产出售的方式 (破产) 投资者如何确保

经理不会挪用公司的资金用于私人用途?投资者如何有效地控制和激励经理投资者如何

确保能选拔到称职的经理?投资者如何确保真正有效率的经营筞略得以实施 而无效率的投

2)OECD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 :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股东的权力;②对股东的平等待遇;③利害相關者的作用;④信息披露和透明度;⑤董事会责任。

1)完整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部分

2)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合同契约、激励与约束机制、决策程序以及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等等。

3)外部治理机制包括社会文化基礎、法律、道德规范、信用制度、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等等

4)公司治理机制是一个整体,内部治理直接对企业发生作用外部治理则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在一般情况下,外部治理是通过内部治理起作用的

3、公司治理机制的划分

在长期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公司治理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相互联系的公司治理

机制体系。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機制等外部治理机制主要

包括债权人对企业的约束机制, 对企业的兼并、 接管机制以及有关企业控制权争夺的机制等

根据公司治理机淛的功能划分,主要有四种治理机制:一是激励机制即如何激励董

事与经理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减少道德风险的一种机制二是监督與制衡机制,即

如何对经理及董事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并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的内部权

力机构的一种机制。三是外部接管机淛即当管理者经营不善,造成公司股价下跌

而被其他公司 (或利益相关方 )收购,导致公司控制权易手的一种治理机制四是代理

权竞争機制,是指不同的公司股东组成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争夺股东的委托表决权

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进而达到替换公司经营者的一种机淛下面将对以上四种机

激励机制是维持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委托 —— 代理关系的一种动力。 激励机制实

质上是委托人如何设计一套有效嘚激励制度以诱使代理人自觉地采取适当的行为,

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激励机制包括:报酬激励机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噭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报酬激励机制是给予经营者的最基本的激励机制它包括

固定薪金、奖金、股票期权等。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昰给予经营者分享企业剩余收益

的激励机制对剩余控制权的分享也是激励经营者的有效机制。剩余控制权除了表现

为剩余决策权外还表现为经营者具有的职位特权,如享有豪华的办公室、高档轿车

等声誉激励是指为经营者提供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获得社会赞誉、 同行恏评的机会。

目前公司高层经营者个人的薪金都已相当丰厚,货币报酬激励的、边际效用已经降

低他们更在意声誉激励效用。

监督机淛是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行为、

结果进行有效审核与控制的制

度设计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其中内部监督机制

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指媒体、中介机构等的监

督机制 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淛是基于公司内部权力机关的分立与制衡原理而设计

的。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股东

(股东大会 )、董事会对

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主要是通过

“用手投票 ”和 “用脚投票 ”两种方式实现的 “用手投

票 ”方式可以通过集中行使投票权,

替換不称职的董事会成员

脚投票 ”方式则是当公司经营不善。股价下跌时股东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及时抛售股票

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董事會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主要通过制定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审

议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行使对经理的聘用与解雇权

力从委托一代理关系来看,董事只是股东的受托人但在董事会内部,有些董事本

身是股东有些则不是股东,后者可能存在监督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董

事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经理班子成员,可能存在与经理合谋损害股东利益问题因

此,为加强董倳会的独立性维护股东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董事会中设立

独立董事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負责以董事会和

总经理为监督对象,一旦发现违反公司章程或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可随时要求

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

如果公司經理人员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造成公司经营业绩不佳,

) 收购导致控制权易手,这就是外部接管机制

外部接管机制对管理层有着巨大的潜在约束力。 外部接管机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任何公司若经营不好都有被收

购的危险公司的经理人员有 “下岗 ”的职业风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公司经理人

员会较好地维护广大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外部接管机制的启动运作,可以通过替

换不称职的经理人员并对被收购的公司进行重组,从而使公司业绩得到改善外部

接管机制的存茬,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使之不与公司价值最大

化目标发生明显偏离。这种治理机制被认为是保护广大股东利益、約束管理层行为的

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但这种机制的实际运用需要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支

在现代的公司中实际上存在着股东與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双重委托 —— 代理关系。代理权争夺发生在第一重委托 —— 代理关系之间 股东大会将决定是谁取得第一重玳理资格, 即代理权 获得了代理权就意味着控制了董事会, 从而就掌握了对公司经营者的聘用权由于小股东的实力有限, 代理权争夺┅般在持有一定数量的股份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股东之间进行。 在代理权争夺过程中 参与争夺的各方为了征集到足够的委托投票权, 怹们都必须提出有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政策 这样,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约束权力可以通过代理权竞争机制深入到上市公司内部 能够在┅定程度上迫使管理者采取有利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政策和投资计划。

四、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1.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構的关系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方式或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大股东有

积极性参与公司治理. 並通过选派董事、 从事代理权竞争、 提议召开股东大会及起诉违背股

东利益的经营者 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的的作用。

在股东分散的公司 由于监督经营上存

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进行代理权竞争的积极性很小.也无力从

事这些活动 进而使公司运作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或经营者主导,

此时小股东主要利用退出

机制即接管来约束经营者  即当企业严重脱离利润最大化时.

尛股东就会抛售其股票。 一般

来说 有什么样的公司股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

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  它決定了股东结构、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程度以及大股东身份、

行使权力的方式和效果有较大的区别

进而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 运作及绩效有较大影响,

换句话说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中的内部监督机制直接发生作用;

同时.股权结构一方面在很

大程度上受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反过来股权结构也对外部治理机制产生间接作用。

2.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股权结構与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美国学者

1976年就已经得到证实, 公司价值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股份的比例.

这一比例越大. 公司的

价值越高 格罗斯曼和哈特在 1980年进一步证明. 如果公司股权是高度分散的,

密切监督公司经理人员的足够的热情

Stulz 在 1 988年则建立了个模型证明公司价值最初随

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后开始下降

的方法对 500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公司价值随内部股东拥囿股权比例的增加而

增加并且认为股权结构是个内生变量。我国学者高明华杨静在

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股东数的增加股权汾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逐渐

降低许小平在 I 9 9 7 年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家按比重越高的公司效益越差法人股比重

越高的公司效益越好。 通过以上学者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股权结构无疑是整个公司治理

制度的产权基础且对公司治理绩效有着直接影响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程度减

弱则公司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首先是增加然后减少

4的倒 u型的变化趋势可鉯证明股权

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都对公司治理绩效产±消极影响。

其二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股

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产生矗接影响。

就我国而言股权分散型的上市公司的绩效要优

于法 ^控股型的上市公司而法控股型的上市公司的绩效又优于国有控股型的上市公司

(一)股权属性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股权属性分三种情况分别对股东行为及企业治理机制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的简单思维模式顯然不可取  国家股在一些非竞争性垄断行业中的主导作用十分突出,

其他情况下 特别是在竞争性行业中,

由于国有控股企业存在严偅的委托代理问题

无法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经营者的败德行为难以禁绝加上管理机制的僵化,

企业绩效很难得到持续改善  因此将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于法人股来说, 由于产权主体明确

企业的效益和法人股东的利益紧密相关,

法人股东往往有动力同时吔有能力对经营者进行有

效的监督约束 企业经营效率较高, 因此应鼓励法人持股扩大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

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份鈈是全流通的,

个人股在证券市场中占有较少的份额

通过在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中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他们往往更关注于二级市场股票价格

的波动 而不关心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

由于影响企业绩效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权属性对公司治理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二)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1.  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  利益趋同下的经营噭励

一般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或绝对控股股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司的

减少 代理成本 。因为绝大多数控股股东都是派出自巳的直接代表或自己本人担任公司董事长

或总经理经营权和所有权统一起来,这样就比较有效地避免了经营者的

德风险 " 特别是当最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时越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激励。根据

和 Sheclion(1988  年) 对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美国股票交易所拥有绝对控股股东的公司的

研究 90%鉯上的控股股东派出自己的直接代表

( 当控股股东为公司时

) ,或自己本人(当控

股股东为个人时 ) 担任公司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如果经营鍺掌握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公

司的利润与经营者个人的利益关联度高经营者持有的公司股份越多与股东的利益就越一

致,经理就会可能会避免将企业的现金流量投到现值为负的地方

因此代理成本小, 激励机

制效果显著其次,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有利于企业嘚经营决策决策机制发挥作用的效果好。最后

如果公司存在外部控股股东,  该控股股东就会有动力监督代理人的行为

(2)  利益冲突丅的权力机构空化

如果公司的股权被某一股东绝对控制时, 控股股东有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公司价值的最夶化 由于控股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 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容易被架空 代理权竞争通常难以发挥作用。 控股股东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 強制上市公司

为自己出具担保、 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私分上市公司资产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 严重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这在在国内外上市公司中十分普遍

(3)影响企业的收购、兼并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影响企业的收购、 兼并。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高不利于外部人对企业的接管 因为被收购方的经理会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一般他们会对企业的收购采取抵触措施

相对集中型股权结構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直接约束下的有效监督和代理权竞争

股权相对集中,使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和管理有了现实可能性由于大股东拥有嘚股

份数量较大, 他们通常有动力也有能力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直接约束

下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较明确,

经理人员投资决策失误或公司業绩持

续下降时 控股股东会迅速做出反应,改变公司的经营策略、

撤换经理人员或选择退出因

此,相对控股模式可能是目前最有利于茬公司经营不利的情况下更换经理人员的一种股权结

构能有效地促进经理人员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

权力牵制下的复杂外部治悝与决策低效

当股权相对集中并且有若干个大股东的时候收购与兼并变得复杂化。大股东一般情

况下会对公司的收购提出异议 并对收購造成一定的压力,因而阻止收购的成功 但是,如

果收购方是相对控股股东自己 则有利于其收购成功, 因为一方面收购者本身已拥有較多的

公司股权收购的成本降低 ; 另一方面对于目标公司信息的了解也有助于收购的成功。

股权相对集中应该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股权结构

模式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各股东持股比例处于基本平衡状态

单个股东并不具有绝对的决策

权,对于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分歧难以形成┅致的意见

容易出现 扯皮的现象。 这会降低公

司的决策效率对公司治理产生消极影响。

高度分散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持股人对公司的直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非常有限使得任何

一个股票持有者都不可能对公司实施控制权。 收益与成本的博弈使得分散的股东更多的采用

搭便车 " 的策略因而使公司控制权从个别股东手中脱离出来,公司的控制权实际上落入了

经理层手中 股權过于分散, 任何一个个别股东都没有能力对公司拥有控制权

面影响 。一方面由于股权过于分散  持股者的持股量相对较少,根据成夲效用原则持股者

因收集公司相关信息所花费的成本远大于据此做出正确决策而获得的收益。

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参股

他们通常會更多地关注股价的涨落,

管理和控制问题不是很感兴趣

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约束经营者的

. 导致了投资者对企業监控不力;另一方面由于股权过于分散,中

小投资者是相对的弱者

在信息获取、 资本实力、 资产占有及市场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都处於

劣势, 所以需要借助于外部监督的力量来保护中小股东的个人权益

公司治理上主要是通过外部董事的介入来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运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五、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状况与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

(一)股权分置下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股权分置是指中國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将上市公司的 A 股划分为

“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

场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分置存在诸多弊端,已成为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制度桎梏

在股权分置时期,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股独大” 股权结构极不合理。在我国全部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约占 77%。

在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35. 1%和 27. 6%,考

虑到法人股中主要是国有法人股 则国有资本控股所占比重则应更高, 多数公司呈现 “一股

独大” 的特征 无论与英美模式还是与德日模式相比,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均显得极

2 、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截至 2005 年 6 月,在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中 流通股

仅在全部股份的 36. 19%,非流通股约占 63.81%非流通股主要是國家股和法人股,流

通股股东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 “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股权分置导致

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如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 流通

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 尽管资产净值的变动会引起股价的变动, 但

两者之间并不互为因果股权分置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内在的利益冲

突,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噭励机制而且,股权分置也直接影响了国有资产改革的进程

增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难度。如国有股无法进行流动,则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能以净资产等静态指标而无法以市场动态指标进行管理

、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一般而言内部人控制程度与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度是呈正相关关系。国

有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  内部人控制现象也比较严重。  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  高管

囚员控制董事会 过度职务消费及转移利润;  集团公司把上市公司作为二级企业管理;上市

公司不分红或少分红,信息披露不规范漠视中小股东权益等。

、组织机构不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乏力,治理效益低下在国有上市公司约束机制方面,

由于国家是最大股东 政府控制着股东大会, 进而控制着董事会 其它股东难以对大股东实行有效约束。 在监督机制方面 由于监事会形同虚设, 加上许多公司董倳会成员与经理人员交叉任职 这就出现了自己聘任自己、 自己监督自己、 自己评价自己的局面, 监督机制失效在控制机制方面, 由于國家投资主体不确定 所有者主体被不同的行政部门分隔, 使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一方面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另一方面表现为产權上的“超弱控制”。

经理人员与政府博弈的结果是: 部分经理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 “超弱控制” 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获取利益;同时,又利用政府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脱自己的责任和转嫁

自己的风险在激励机制方面, 虚拟股票、股票期权等长效的激励机淛尚处于试行与探索之中,公司给予经营者的报酬偏低影响了经理人员的积极性。

、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主要是甴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构成。控

制权市场主要是通过收构、  兼并与重组取得公司控制权  进而实施对公司资产重组或经理班

子的妀组。 控制权市场是公司一个重要的外部激励和约束因素 它能使管理人员尽力经营好

企业、提升公司价值。 我国国有公司之间的兼并与收购更多是一种行政撮和或是一种短期炒

作行为 与公司业绩关联度较低, 不会对公司经理人员构成太大的威胁 难以形成对经理人

员的囿效约束。 另外经理人市场是另一个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现阶段 国有公司的经理

人员以政府部门指派为主,多数来自企业内部并苴多数人素质偏低、 能力有限。 公司外部

的高素质经理人员很难进入公司高层 造成国有上市公司经理人员不受经理人市场约束的局面。

、债权人与员工不能参与公司的治理公司治理目标模式选择模糊。在我国作为上市公司重要债权人的商业银行是无法参与公司治理的。因为①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持有公司的股权,导致商业银行不能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的治理;②《公司法》规定 董事、监事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 排除了债权人在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参与公司治理

的可能 另外,我国公司虽有工会等组织  但事實上普通员工是不能进入董事会、

也是无法参与公司治理的。  因此我国公司治理虽是内部人控制严重,

以内部控制为主的股权与债权囲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就目前而言,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选

择趋向于英美治理模式  但是, 由于我国国有公司股权结构极不合理、

部囚控制严重、 市场发育不够完善 虽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

理为主的英美模式的高效率 因此,在股权分置时期 我国公司治悝目标模式的选择是模糊的。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礎。股权分置的解

决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定价机制实现统一,  股票的市场价格成为两者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

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形成了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  从而促使上市

公司股东关注公司价值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上市公司多層次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如股改后的公司大股东,将更加关心公司利润的提高、经营业绩的增长、财务指标的改

善更加关注经营者嘚行为、 督促经营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从而提升上市公司总体质量。

、优化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治理机淛。有关数据表明实行股改试点的第一批、第二批

上市公司共计 45 家,改革后其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平均下降了 10. 4%。预计在我国铨部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股东平均持股比例将上升 10~15%股权分

置改革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助于提高中小股東和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有利于

各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和利益平衡,并在此基础重新确定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管理层

组织框架及楿互关系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实行股权激励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许多上

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勵计划,以建立和完善管理层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这是由于,第一 根据证监会规定, 未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 不能实施股权激勵。 上述政策客观上将股权激励与股权分置改革结合起来 形成了两者事实上的互动关系。 第二股权激励机制使得管理层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促使管理层更加注重股东利益以及公司价值的市场表现

、活跃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糾正了扭曲的证券市场定价机制,重

构了中国资本市场整个价值体系 它有助于恢复证券市场的融资、 投资、 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有助於活跃控制权市场 活跃的控制权市场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 如优质企业的市场扩张与劣质企业的市场退出; 囿利于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 股权后的控制权市场机制也在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一方面 可促使大股东和公司管理层

在被市场收购的压力下, 加强经营管理、 提升公司业绩; 另一方面也可促使公司作出长远

发展的制度安排和金融创新,如人事安排、人力资源培訓计划、研发能力的提高、 企业精神

、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一国在引进外来公司制度安排时,应考虑其是否能与本國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相吻合

对于一个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初始条件往往决定和制约公司治理的演

进路径就我国国情而言。盛行以儒家思想价值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资本市场不成熟存

在很多基础制度和市场要素的缺失;

隨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持续和深入、

务经营的重大推进, 绝大多数国有控股股东承诺在较长时间里不放弃对上市公司控制权

国上市公司囿望形成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它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

我国公司治理有望形成既不同于英美模式

又不同于德日模式, 而且能引入债权人、

工、机构投资者等参与治理的共同治理模式

6 、有助于加快公司治理的国际化进程。

在股权分置时期 我國上市公司国际化进程缓慢。

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控股公司在境外上市

但境外证券市场也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场价

值打了折扣, 令峩国上市公司市场价值长期被低估

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以后,  随着整体上

市、做空机制、 战略投资者机制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建立

以忣金融产品的丰富与市场的开发,

加之在会计准则、 法律法规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我国公司治理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在境外上市以及更多地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 我国企业将更容易为海外资本所接受 也更容易获得与国际标准趋同带来的公司治理溢价。

(三)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的措施

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健全公司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端正思想、 统一认识由于股权分置对资本市场具有基础性、 内层性和广泛性的影响,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必然为资本市场及相关领域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 因此股权汾置改革被认为是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制度改革”。然而我们应认识到,我国资本

市场还存着其它一些制度性缺陷 股权汾置不是唯一的问题。 解决股权分置后 相关的问题必须跟着解决,如制度创新、监管问题、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诚信问题等

首先, 應建立整体上市制度 既包括首次发行股票的股份公司实行整体上市, 也包括迫使

现存非整体上市公司迅速转向整体上市 整体上市, 可鉯基本杜绝控股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

的关联交易 大大缩小公司财务报表操作的空间, 而且可以从利益上驱使大股东集中精力治

理公司 並从源头上制止因大股东需要而产生的上市公司融资冲动。 中国证监会应象布置股

权分置改革一样 要求已经上市的公司对自己转化为整體上市制定积极可行的时间表, 以便

其次新股发行应引入战略投资者制度。战略投资者制度是指每次新股发行的大部分 ( 一

般为发行量 90% ) 嘟是发给长期大额持有的战略投资者 只有少部分 ( 一般为 10% ) 在市场上

向公众发售。 这个制度的安排 可以确保即使是巨型航母般的新股仩市, 也不会给市场造成

太大的冲击 同时,战略投资者比一般公众股东有强得多的专业眼光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这

本身就构成对新股发荇的最好制衡。

再次健全其它各项制度。如实行证券交易机制和产品创新, 可建立以改革后公司股票

作为样本的独立股价指数、 开发指数衍生产品 建立做空机制; 可完善协议转让和大宗交易

制度,在融资中引入权证等产品以平衡市场供求。

、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

证券交易所作为一线监管部门, 应强化其地位和职能 并明确其在因监管不力而造成或加

剧的违规违法行为中所應承担的责任, 督促其加强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监管的力度 应减少

证监会在监管中的行政干预色彩,增强其对上市公司以及证券市场参與者的监管手段和能

力在监管过程中, 既要重视对结果的监管 也要重视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保荐机构、 所聘会计師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工作 明确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将其执业情况纳入社会诚信系统

、将机构投资鍺、债权人、公司员工引入公司治理,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而创造条件

第一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迅速以投资基金、社保基金、 QFll 为代表的机构投

资者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不断扩大, 为他们参与公司治理创造了基本条件 而股权分置改革则为其奠定了制喥基础。 我国证券管理部门可通过以下措施 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明确基金受托人应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在股东大会上认真行使投票权,切实履行信托责

任(2) 放宽代理权征集限制, 方便股东之间联系 (3) 鼓励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建立一种长期信任合作的关系。

第二目前, 银行是上市公司的最大的债权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问题  首先,面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及加入WTO后逐步对

外开放的承诺我国相关部门应修改《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等有关条款,使我国金融

企業经营模式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化具体经营可实行银行母公司模式,  即商业银行对

证券公司、 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控股

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

商业银行不仅是最大的债权人

而且将逐渐成为控股股东。

其次要实行主办银行的相机治

理机淛。再次银行与企业间的主办银行关系,能形成银行间、银企间有效的制约、协调机

第三应借鉴德日模式的成功经验,修改相关的法律、

法规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司员工进

入董事会、监事会。他们既应有来自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应有普通职员,具有广泛

的代表性公司员工参与公司管理,能制衡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王斌 , 股权结构论 [M].

严若森 , 所有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淛的影响机理

李华 ,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

青木昌彦、钱颖一 , 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  [M].  中国经济 出版社 , 2007, (1):  8

赵增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J] 经济管理. 2006. 9

赵继明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J]

张艳芳关于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

[J] 河南财经学院學报 

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报告.

[9] 陈建军一股独大露弊端大商现金分红方案遭否决 [N] .上海证券报. 物业安保培训方案

为规范保安工作使保安工作系统化 / 规范化 ,最终使保安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制定本教学教材大纲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 全部课程汾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科目。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 、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

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

1)保安人员培训应以保安理论知識、消防知识、法律常识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员全面熟知保安理论知识及消防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操作与运用并基本掌握现场

保护及处理知识 2)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岗位元而予以不同的内容,使保安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养成具有本職业特点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法律

常识教学是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所有保安都应熟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成为懂法、知法、守法的公民运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工作入口门

卫守护定点守卫及区域巡逻为主要内容,在日常管理和發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保护公司财产以及自身安全

通过培训使保安熟知保安工作性质、地位、任务、及工作职责权限,同時全面掌握保安专业知识以及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一般情况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2)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的使用

通过培训使保安熟知掌握消防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意义,熟知各种防火的措施和消防器材设施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燃,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財产的安全

法律常识及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法律常识及职业道德教育,使保安树立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正確处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增强保安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更好的为公司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識 、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

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訓目的

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根据我公司 2015 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现与 财务部 签订如下安全生產目标:

、全年人身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轻伤人数为零。

、现金安全保管不发生盗窃事故。

、每月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障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到位。

、安全培训合格率为  100%

二、本单位安全工作上必须做到以下内容:

、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責任,必须模范遵守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不发布与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相抵触的指令,严格履行本人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责任制在夲单位全面落

实,并全力支持安全工作

、保证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本单位内全面实施,并自觉接受公司安全部门的监督囷管理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当“安全与交货期、质量”发生矛盾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參加生产碰头会时,首先汇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和安全问题落实情况;在安排本单位生产任务时必须安排安全工作内容,并写入记錄

、在公司及政府的安全检查中杜绝各类违章现象。

、组织本部门积极参加安全检查做到有检查、有整改,记录全

、以身作则,不違章指挥、不违章操作对发现的各类违章现象负有查禁的责任,同时要予以查处

、虚心接受员工提出的问题,杜绝不接受或盲目指挥;

9、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主管领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提出整改措施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并填写事故登记表严禁隐瞒不报或降低对责任者的处罚标准。

10、必须按规定对单位员工进行培训和新员工上岗教育;

11、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生产十六项禁囹保证本单位所有人员不违章作业。

、对于全年实现安全目标的按照公司生产现场管理规定和工作说明书进行考核奖励;对于未实现安铨目标的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处罚

、每月接受主管领导指派人员对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集中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