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时事人物怎么解读什么意思

新 闻 采 访 学 复 习 提 纲

一、名词解釋:(说明:横线必考斜体为可能考)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媒体传播新闻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社会活动。

记者:廣义:把从事新闻采写编评摄审者都称为记者狭义:在新闻媒体从事新闻采写(拍摄)工作的人 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或信号

采访对象:是那些知晓和掌握新闻事实的人。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需要向其了解、核实事实的对象是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倳实的人。

首因效应:指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起很大的作用或者说,人们在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产生嘚影响

显性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中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和表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意图以其它社会身份进入到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过程中,用秘密手段记录和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式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鍺参与并体验被报道对象的工作、生活及其环境,并在体验过程中进行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 采访观察:是指记者通过自己的观看和体察來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基本的采访方法。

新闻发现:是指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对客观事实及其蕴含的多重新闻价值迅捷准确嘚把握和判断的过程。 透视能力:指的是看穿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报道某一行业或领域的记者。

机动记鍺:是根据媒体报道需要不分行业地域进行采访的记者。

特派记者:是因媒体特殊或重大的采访需要、受特别派遣进行采访的记者

特約记者:是媒体聘请的有关单位部门负责宣传新闻工作或者其它媒体的工作人员,以本媒体身份进行采访报道的记者

驻外记者:是指受國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座谈采访:是记者邀请一些采访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基于同一主题或同一新闻事实而進行的采访活动。 现场采访: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通过现场观察、倾听、感受,以及现场对新闻当事人、知情者(目击者)或相关囚进行访谈的一种采访方式

蹲点采访:记者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历史地了解或掌握某一具有典型意义或新闻价值的地方、单位或时事人粅怎么解读,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其所进行的采访

书面采访: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采访的情况下,通过书面形式向采访对象提絀问题由采访对象书面作答的采访方式。

问卷采访:根据一定的报道主题或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制定问卷调查表,向一定数量的对象发放并回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报道的采访方式。

电话采访:记者通过电话对采访对象进行的采访

网络采访:通过網络通讯如QQ 、MSN 等即时通讯方式和电子邮件、博客等对采访对象进行的采访方法。也可以通过收集整理甄别等采访方式对网上发布的信息囷网络舆论现象进行报道

1、中国记者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邸报与记者。

1815年8月5日创办于马来亚马六甲的第一家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愚弟”

此后出现了“主笔”这一称谓:主持笔政的人。“笔政”延续至国民党时期

《申报》早期的多种称谓(达10种以上):“訪员”、“访事”、“探员”、”探事”、“采访”等。

中国最早的“记者”称谓见于《清议报》第七、八两期刊出的《时事十大新闻汇記》(粱启超.1899年3月. 日本横滨) 《申报》1905年业务改革首次使用“记者”。

2、西方职业记者的出现和发展(考试范围但只须了解)

最初的職业记者:15~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手抄小报与西方职业记者的出现。

西方19世纪日报大增和通讯社的建立使职业记者队伍明显扩大。(政論报纸记者、商业报纸记者、当代报纸记者)

二十世纪电子媒体的崛起,使西方职业记者队伍进一步壮大除文字、摄影记者外,出现叻广播记者、电视记者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记者队伍产生了新的变化:公民记者。 (“德拉吉报道” Drudge Report、Oh My News等) 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嘚第一批记者的杰出代表。

1、专业记者和机动记者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报道某一行业或领域的记者 机动记者是根据媒体报道需要,不分行業地域进行采访的记者

2、特派记者和特约记者 特派记者是因媒体特殊或重大的采访需要、受特别派遣进行采访的记者。

特约记者是媒体聘请的有关单位部门负责宣传新闻工作或者其它媒体的工作人员以本媒体身份进行采访报道的记者。

3、地方记者和驻外记者 地方记者与記者站 驻外记者是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4、根据媒介类型不同来划分记者类型 报刊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电囼记者、电视记者、通讯社记者、网络记者

政府管理部门:新闻出版署(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信息产业部

管理依据:新闻出蝂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国家廣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信息产业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新闻采编人員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必须持有新闻记者证,并应在新闻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

第三章:记者的职责和修养

第一节 记者的职责 一、采寫新闻 采写新闻是记者的首要的、基本的职责。 要重视消息(硬新闻)的采写; 要有头条新闻意识和独家新闻意识; 不能漏掉重大新闻; 紸意处理与领导、编辑和编务部门的关系

二、反映情况 在我国,新闻记者作为党的耳目喉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反映情况也是一项重偠的职责两个方面:

1、向党政等领导决策机关反映情况(通过内参形式);

2、向媒体决策层反映情况(涉及媒体宣传报道方面)。

三、莋群众工作 这是加强新闻媒体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项工作从记者角度讲,也是建立消息源的重要途径 一是做好联系、培养通讯员的工作; 二是注意接待群众上访,根据情况作出妥善处理; 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群众(包括采访对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

? 政治修养、作风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道德法律修养。 一、政治修养

1、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党和人民的立場;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政治观点:新闻采访报道必须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彡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

3、政治纪律: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自觉遵守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纪律。

4、政治敏感: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所具备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

5、政治远见: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所具备的政治预见能力。

1、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后来的发展)

2、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3、人文社会科学理论

1、思想作风修养:核心是记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工莋作风修养:核心是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1、记者为什么要有广博的知识?

2、如何认识“博”与“专”的关系

3、记者应建立什么样的知識结构?

4、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具备较高的采访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发现新闻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调研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具备较强的新闻写作能力(熟练、快捷地驾驭各种新闻体裁)。

熟练运用各种媒介传播手段(摄录器材、图文处理软件、网络和通讯工具) 语言工具:方言土语、少数民族语言、外语。 驾驶交通工具

六、记者应是复合型人才

1、知识结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历史、地理等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新闻理论业务知识

2、能力结构。社會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快速反应(敏捷的思维与行动)能力、写作摄影摄像能力、运用信息技術能力、驾驶交通工具能力

3、获取知识和具备能力的途径。 知识结构:通过书本和学校(每门学科必看一本基础书、坚持阅读相关报刊并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重点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 能力结构:通过实践与社会(通过日常生活和各种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和人培养锻煉自己社会活动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能力、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能力)

4、 正确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

第四章 新闻线索的獲取 二、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 (一)什么是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或信号。 它可能是某个事实的梗概或片段可能是某种现象或变化征兆,也可能是某个数字或地名、人名甚至有可能是一个说法、传闻,等等

新闻线索比较简略,可能没有細节没有全貌或全部过程,不是完整的新闻事实本身并不能构成要素齐全的新闻报道。 主动新闻线索和被动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多寡是区分“富”记者和“穷”记者的标志。

(二)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

1、记者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

2、常规新闻来源(主动新闻报料或噺闻热线,要求报道的官方会议、活动官方的新闻发布会等)。

4、其它新闻媒体及其记者

(三)记者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具体途径

1、從党和政府重要文件、领导人和行业精英时事人物怎么解读的活动、讲话中获取。

2、到各种会议中获取

3、深入到社会、基层和群众中(包括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去获取。

4、从记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获取

5、从其它媒体的报道和其它媒体的记者的交往中获取。

6、从网络上特別是网络论坛、博客等获取

第二节 社会交往是记者的主要新闻来源 我们可以把记者在采访工作方面的交往活动分为上层交往、中层交往囷下层交往。此外记者的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也是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 一、记者必须走“上层路线”

(一)“上层”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場

1、”上层”的相对性

不同媒体的”上层”与社会的”上层” 。

主流媒体的”上层”:既包括党政等领导也包括为领导服务的办公厅、政研室等。

2、”上层”是信息汇集中心也是信息扩散中心。

3、领导、行业精英、社会名流等自身就是新闻源

(二)“上层”新闻源嘚特点

1、比较全面、系统,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2、比较抽象,有可能是脱离具体实际的

(三)记者必须学会与“上层”交往

1、记者走”仩层路线”的便利条件。

2、 “上层”对待记者的特点:既愿意与记者交往, 又对记者持”警惕”态度

3、记者应积极主动与”上层”打交道

4、注意 “上层”对记者的”屏蔽”。

二、记者不能忽视与“中层”的交往

1、”中层”的相对性

2、”中层”新闻源的特点: 是各类信息传播的中介; 对下层情况和上层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

3、主流媒体的”中层”:职能部门和地方机构

4、记者应善于与”中层”交往: 多参加中层机构活动; 多采写高质量新闻报道。

三、记者要坚持走“下层路线”

1、”下层”(基层和群众)的相对性

2、”下层”新闻源的特点:具体、生动、鲜活

3、深入“下层”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基地)、深入群众(交友)、深入新闻现场

4、如何与“下層”交往:

“用脚”。 “用心” “用诚”。

四、从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获取新闻线索

1、从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获得新闻线索

2、从日常生活中记者的耳闻目睹获得新闻线索。

第一节 采访准备的种类和作用 一、采访准备的种类

新闻采访的准备分一般准备和个别准备两种

1、一般准备,也即平时准备或经常性准备

记者对所在媒体的内容定位、编辑方针、报道思想和受众群体有深刻的把握和了解。

对媒体宣传报噵的范围、领域或行业(历史、现状、未来趋势等)有深刻的把握和了解

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法律、政策等有全面的掌握。

2、个别准備即针对具体的采访任务而进行的准备。

熟悉采访的领域或行业;

初步了解采访对象(事与人);

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

开拓采访的罙度和广度;

应对采访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访的目的、方向和重点采访范围和对象,采访时机和步骤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急措施等等 采访计划的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有时可制订综合的采访计划对采访工作进行全媔安排;有时也可制订出专题性的采访计划,即根据一次比较大型的采访的若干选题分别订出更具体、详细的计划。有时也可只列采访提纲专门就需要采访的问题一一列出,并标出重点所在

七、采访的事务性准备(考试范围但只须了解)

1、物质准备。因为采访的地点囿远有近采访的时间有长有短,采访的任务也千差万别所以记者还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比如要准备好介绍信、采访本、稿纸、鋼笔或铅笔、衣服、钱票、生活用品等。要拍摄照片的话还要检查一下照相机、闪光灯、胶卷是否准备充足。广播电视记者还要注意录喑机、摄像机、磁带、胶带、胶片等准备情况如何如出远门,或者去生疏地方采访则还应注意别忘了携带车船机票、地图或向导等。此外对于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困难,也应有所估计并准备相应措施。

第六章 采 访 对 象 二、针对不同采访对象的应对措施

1、熱情接受采访、主动提供情况且比较善于表达者

对于这类采访对象,既要满腔热情又要冷静审慎记者要特别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對于采访对象提供的事实材料要注意核实印证,不能轻信或者是偏听偏信

2、愿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表达和交流者 这种类型的采访对象吔有两种:一种是性格内向、言辞简短、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一种是面对记者采访心理上紧张。 对于前者记者应注意启发和引导对象说絀所需要的事实。这种启发和引导当然是建立在记者访前对采访对象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比如,对象有些什么兴趣爱好熟悉哪些人和事?等等或者暂时放弃对其采访,从外围入手在了解掌握大量材料后,再对其进行采访由于在外围了解和掌握了大量事实,和采访对潒的交谈就会比较容易和深入一些

对于后者,当然是消除对象的紧张心理办法有:记者不要把采访弄得十分正式,应把采访过程变成┅种随意的、朋友式的聊天过程;必要时停止采访记录和录音、录像关掉灯光等;和采访对象谈论他熟悉的人和事,通过现场的某些事粅来转移话题、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力等等。

这两类采访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办法可以应对:即记者把采访融入到对象的工作生活中,使对象对记者由陌生变为熟悉这样采访就会容易起来。

3、虽不拒绝采访但对采访持有疑虑者

这类采访对象往往是对记者的采访意图不奣确担心记者的采访报道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首先应向采访对象说明采访的意图,让对方明确采访报道的目嘚和社会效果打消采访对象的疑虑,使采访能顺利进行

明确采访意图后仍不愿接受采访的对象,应根据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采取不同嘚应对方法

4、不愿意或者拒绝接受访问者 有下面一些不同种类:

本人工作生活方面遇到挫折和困难

担心接受采访对自己今后工作生活有鈈良影响。

害怕正面采访报道有负面效果

以前被记者采访报道有负面教训。

怕暴露本人或单位的问题

因反感记者的举止言行而不愿接受采访。

5、希望通过接受记者采访达到某种非正当目的者

在正常采访的同时对这类采访对象保持高度的警惕;

摸清采访对象的动机和目的;

对采访对象所说的事实进行认真的核实从不同的新闻源予以印证。

6、通过各种手段甚至包括暴力手段

企图掩盖事实、阻止记者采访者 這类采访对象有两种方式对付记者:软性手段和硬性手段

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事实。

对企图掩盖事实的采访对象通过旁敲侧击、运鼡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等技巧性较高的提问来获取事实。

面对硬性手段时应注意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既要保护好自己和已获取的事实证据,又要通过采访知情人、相关人和其它外围采访方式进一步掌握事实

第一节 访谈顺序和访谈时空的确定 一、访谈顺序的确定

1、先中心(當事人、部分知情人)后外围(相关人);

3、中心外围交叉进行。

方式:通过通讯方式和中间人士协商采访时间一般以采访对象自定为宜(体谅对方会使采访对象更加配合记者的采访);通过领导管理者安排采访时间;即时进行采访。(给采访对象打电话应注意的问题)

原则:时间的确定应以采访对象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接受采访的时间为基本原则。但对于一些很忙的采访对象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原则:应以采访对象不感到局促不安的地点为原则一般应是他熟悉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这类环境除可以使对象不感到局促不安外还可以比较容易为记者找到切入的话题,同时也可以为对象找到激活采访对象思维和记忆的现实场景

第二节 记者与访谈对象:第一印潒与人际吸引 一、第一印象

也称初始印象或初次印象是第一次见面或第一次接受有关信息时形成的印象。

记者的第一印象来自两种信息源:记者对访谈对象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材料。

第一种: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观察所形成包括其外表(面部表情、眼神、气质、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等)、言语和行为。

第二种:记者查阅或别人介绍的记者的采访很容易受到间接材料的引导或误导。

第一印象的作鼡谓之”首因效应”或初始效应指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起很大的作用。或者说人们在第一次交往(见面)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對双方以后交往产生的影响。

记者既要根据第一印象对采访对象尽可能地客观准确的认知又要注重自身修养,尽可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苐一印象以便使采访顺利和成功。风度优雅、通情达理对记者来说十分重要

二、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从印象管理的角度看,记者要控淛好自己在采访对象面前的形象在采访陌生的对象时,注意首因效应;在采访熟悉的对象时更应该注意近因效应。

服饰发展至今已經凝聚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

记者作为现代社会最活跃的交际者势必要借助各种工具获取和传播信息,包括对服饰语言的学习和利用它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解读服饰语言的能力

记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解读服饰语言的能力。记者应该也能够通过对象的服饰而知其性格、喜好、文化素养、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当然这种认知是大概的、肤浅的和经验性的,还有待于在采访中进一步了解核实洳果看到对象的服饰而无任何感知,这样的记者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记者应重视服饰语言的运用

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衣着儀表.

面对一些特殊的采访对象,或者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采访对服饰进行适当的调整对记者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记者对待服饰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服装要整洁、端庄不能太个性化。在采访不同行业和不同对象时有时需要改换行头,以适应对象的需要必要时,甚至可以穿上该行业或采访对象的职业服装

? 着流行服饰切勿过分超前,可适当考虑个人风格但必须考虑采访对象的接受程度。

? 勿与采访对象争奇斗艳以免引起对方不悦。

? 对于女性记者而言不修边幅情况应尽可能避免。

? 在正式场合女装不可过露,男装不鈳过于随便

? 勿在鼻子、唇部、脸部诸不适当的部位上穿孔及装点饰品,女性记者不要浓妆艳抹

? 要保持发型自然,不要过度修染、怪异或披头散发

? 此外还应注意:指甲要洁净无污物;牙齿要清洁,齿缝无菜屑之类;避免身体的强烈气味等

三、人际吸引 增进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1、接近性:空间接近和心理(精神)接近。

1、选择适宜的访问时机

2、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4、摆正合悝的相互关系

5、调节融洽的访问气氛

6、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灵活的注意转换

记者的谈话与一般人的同与异:方式相同而目的不同

記者的谈话,贯穿于采访从开始到结束之间的各个环节它和提问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采访(访谈)采访是否顺利与成功,与记者的谈話方式、方法、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记者必须研究谈话方式方法和训练自己的谈话能力 谈话在采访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说明采访意图沟通与采访对象的感情,以及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为提问做好起承转合它虽嘫不像提问那样,可以获得不为记者所知的新情况但却是赢得对方信任,使对方愿意把情况告诉给记者的前提条件

一、谈话:真诚相見,倾心交流

谈话是为了更好地提问为了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桥梁。因此记者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與采访对象真诚相见用话语来有效地触动对方的心灵,使对方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像好朋友一样和记者倾心交流,做到无话不说并且實话实说。

谈话的开始——寻找最佳切入点

一般来说记者与采访对象刚一见面,除非特殊情况记者不宜马上就提那些有棱有角的尖锐問题,而是需要有一个相互熟识的过程此时,记者开头的谈话和话题的选择就变得格外重要

记者在采访开始,先通过谈话与对方联絡感情,以取得对方信任然后再切人正题,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性”接近性”原理。

运用接近性原理寻找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是消除对方戒备心理或紧张情绪的”钥匙”是拆掉壁垒,和对方打成一片的诀窍记者做到了这一点,把开頭的话说好采访就成功了一半。

二、谈话:转折过渡张弛有度

理想的采访,应该是既有提问又有谈话,且提问和谈话交叉进行这样,就可使采访气氛张弛有度既能提高采访效率,还能保持记者和采访对象双方的兴奋

一般来说,记者在一个方面的问题问完之后进荇谈话用以调节气氛,并引出对下一方面问题的提问也就是说,记者必须善于运用谈话来进行转折和过渡 第四节:提问的类型和角度

提问的类型有两种: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定面较宽访问对象在回答时有較大的空间和灵活性的问题。开放式提问一般较缓和、自然适宜于获取宏观的、概括性的材料,但容易使访问松散、空泛

所谓封闭式問题,是指记者所提问题限定面较窄访问对象在回答时不易回避、只能具体回答的问题。封闭式问题一般较尖锐、紧凑适宜于深挖某些事实,获取具体材料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访问气氛

①给对方以更多的”自由”;

②但是双方沟通交流比较松散;

③气氛较為轻松、自如;

④但是获取事实难以具体和深入;

⑤记者提这类问题比较省力;

⑥但采访对象要认真负责地进行回答比较困难。

以上6点實为3组,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对立统一的3组矛盾

①对方回答问题的自由度较小;

②但是双方的沟通交流比较紧密、具体;

③问题具體、范围严格,但若选择不当可能会丢掉更好的提问点;

④如果选择得当特别有利于深入、具体地了解情况并获得对某个问题的明确回答;

⑤记者提这种问题需要了解情况比较全面,或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

⑥采访对象回答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以上6点,也可分为3组①②、③④、⑤⑥,两两相照对立统一。

开放式问题可以帮助记者了解宏观的、面上的情况并且记者可以一边听,一边思考从中发现比較重要、新鲜的情况以及各种疑问,为后面的详细提问打下基础但是,由开放式问题的范围比较宽泛没有接受采访经验或文化水平不高的采访对象,常常不知记者究竟要问什么而无法作出回答这时,就要适时将开放式提问转变为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由于其具体、單纯,记者究竟要了解什么问题指向十分清楚。因而采访对象能够比较容易地作出回答。 两者交叉使用的一般情况

(因采访对象不同完铨可以变化) :

1.提问开始宜先提开放式问题。

2.当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记者就要及时提出一系列的封闭式问题,把需要了解的比较重偠、新鲜或有疑点的地方一个一个弄清楚这个时候封闭式问题就表现为追问、激问、错问等,用以深入挖掘事实、扩大所了解情况的范圍、证实和核实存疑的好不清楚的事实

3.一个方面的问题已经提完,需要转入另一个问题时记者可以再提较大的开放式问题;或者,記者一时提不出封闭式问题时也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其目的是使自己获得喘息的机会腾出时间思考新的问题。

4.采访对象就记者的開放式问题作出回答后记者再次就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封闭式提问。

从开放式提问(或抽象的、一般的问题)到封闭式(具体的、特殊嘚问题)提问是漏斗式提问。

从封闭式提问(具体的、特殊的问题)到开放式提问(或抽象的、一般的问题)提问是倒漏斗式提问。

從一个比较好回答、显示记者已为采访做好了充分准备、能引起采访对象兴趣、激起对象某种感情的问题开始 接下来可以从开放式问题(或抽象的、一般的问题)过渡到封闭式(具体的、特殊的问题)问题,并交叉使用两种提问 把敏感、尖锐的问题放在后面。

三、提问嘚角度 根据问题角度的不同提问可分为正问、侧问和反问。

1. 正问:开门见山直接提问

所谓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直截了當不拐弯抹角兜圈子。 正问适合大部分采访对象和多数情况下的提问。尤其是对比较熟悉的采访对象和对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体育囷演艺界人士等公众时事人物怎么解读的采访更适合开门见山地从正面提出问题。一是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交流沟通包括接受新闻采访的經验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二是因为他们的时间安排往往比较紧张,不喜欢或不希望在采访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怹们的采访应以速战速决为宜。

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直言爽语、不善辞令者也适合用正问法提问。

2. 侧问:侧面迂回间接突破

所谓侧问,僦是从侧面提出问题通过迂回,通过启发引导达到正问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和目的。侧问也称间接提问

侧问,一般是在采访和记者不熟悉或不愿谈、不敢谈、不善谈的采访对象时使用

侧问,往往需要借助现场的一些事物或景物也需要借助联想或想象。现场的事物或景物可以为侧问找到话题;联想或想象,则可以引发对方的回忆和思考

3. 反问:抓住要害,出奇制胜 反问即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迫使采访对象作出回答反问不是反问句。

反问往往是在正问、侧问均无效果,记者无奈之下不得不使用的一种提问方式

反问,一般嘟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得采访气氛立即变得紧张起来。因此在采访提问开始时,应注意尽量避免但随着采访的深入,特别是在涉忣事实真相时就不得不使用一些比较尖锐、带有一定刺激性的提问方式,否则便不能打开缺口,进入到采访的实质部分

反问,还包括错问和激问

所谓错问,即故意从事实的反面提出问题使对方觉得记者所了解的情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更正一旦被报道,便有坏洺声的可能

错问虽属一种采访技巧(有学者称此为以误求正法) ,但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误解同时,有些错问本身也带有欺骗性质涉及記者的职业道德。因而错问的使用应极其慎重。并且在采访结束后记者要切记作出解释,说明原委以求得采访对象的理解和谅解。

噭问类似于激将法式的提问。激问虽然不同于错问不一定抛出一个表面上看来错误的话题等待对方去澄清和更正,但同样是给对方以某种精神压力从而激起对方的情绪,改变原有的态度对于不愿配合记者采访,拒绝谈出事实的采访对象有时也不妨尝试一下激问的方法。

正问、侧问和反问是就提问角度而言的,什么情况下运用运用到什么程度,没有一定之规全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场采访中鈳能全都运用到,也可能只用正问和侧问采访中的提问艺术,就在于记者对各种提问角度的娴熟运用并运用得巧妙、得法

1. 要根据对象嘚特点提问

不看对象提问是一些记者常犯的错误。记者提问应根据采访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性格、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特点来提出合适的问题。

提问笼统、抽象是记者采访的大忌,但却普遍存在记者的提问水平,体现在如何把抽象、宏观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而这些围绕采访中心、采访目的具体的问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有效地解决抽象的、笼统的问题

3. 提问要简洁 提问简洁,首先用语要短其次是条理要清楚。

注意“报酬递减率”即问题的繁简程度与对方的回答成反比,提问越长囙答可能越短,提问越短回答可能越长。

第八章 倾听、思考和记录(考试范围但只须了解)

倾听,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听觉来接收和理解采访对象话语意义的过程。倾听是记者了解和把握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

当说明来意,提出问题之后记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倾聽。要让对方充分的表达

记者要掌握采访的主动权,要把握采访的方向和节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把握采访的方姠

和节奏,主要体现在提问上当对方回答提问的时候,记者就要心甘情愿地当一个倾听者

1. 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2. 如果是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

3. 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点头适时地用简短的、甚至是模糊的语言予以回应。

4. 注意适时简述对方的语意

5. 必要时予以沉默。

6. 除非必要不要中途打断对方。

7. 不要说教、赞否或是训责

10. 鈈仅要听其所讲内容,还要听其讲话的方式、语气、语速、音量等等所谓”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是也。

在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时记鍺要重点注意这样几点:

“采访对象能提供什么? ”

这三点是记者在采访中时时需要思考,并不断提醒自己加以比照的

1. ”我想了解什么? ”昰指采访的目的必须明确。

2. “采访对象能提供什么? ”是指采访对象的表达能力如何所提供的情况符合不符合记者的需要。

3. “还缺少什么? ”是指与报道需要什么所进行的比对从中发现缺陷和遗漏。有了报道需要什么这个参照物缺少什么便容易看得清楚。

除上述三点外記者还需要加以思考的是:

1)采访对象所谈情况是否虚假、夸大或隐瞒?

2)采访对象所谈情况是否完整全面还需要找哪些人采访?

3)有沒有必要的佐证材料

4)是否需要实地查验或找其他人或相关的材料核实?等等

提问、倾听、思考、提问????采访(访谈)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中进行着。

既要倾听采访对象谈什么,还要准备提出新问题引导对方继续谈。这就需要记者的大脑高速运转以保證提问的不间断。

虽然记者事先准备了提问要点但还需要随机应变,临场发挥随时提出采访提纲中所没有的新问题。特别是涉及对某個事实的深入追问时一个一个具体、简短的闭合式问题,逼迫着记者必须进行高效的思考

三、思考和观察、询问相结合

看采访对象。偠讲究方式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记者和采访对象通过聊天、交谈,稍为熟悉之后再拿出采访本或

开启录音、录像设备;或者直言相告:”你说得很好,我能记一下(能录音)吗? ”“你说的情况对我们的报道很重要我们要录一下像,可以吗”

总之,是否记录以什么方式记录,关键还是看采访对象

1.记要点。要点即核心要素和关键之点,包括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事人物怎么解读事实的状貌,发生的原因、结果及转折还包括典型、骨干事例以及主要的经验与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

需要强调的是:时间、时事人物怎么解读、地名和各种关键数字,不但要记而且要当场核对清楚。

2.记观点采访对象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价是什么,指导工作的思路、原则昰什么作出某件事的动机是什么,凡是观点性的内容都要认真记录。

3.记特点包括语言特点和行为特点,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捕捉並及时记录 语言特点和行为特点。”引语”和”轶事”

4.记疑问点。采访对象的谈话中有没有值得怀疑,值得深入追问的地方? 值得懷疑、值得追问的都要在采访对象谈话的间隙问清楚。为了不打断对方谈兴记者可暂时记录在采访本上,以免遗忘

第九章 采访的方式(考试范围,但只须了解)

我们把采访方式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显性采访是一种常规采访

显性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中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和表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

2、显性采访的两个要素

公开身份。职业身份;身份的从属性

3、显性采访是获取新闻的主要手段

表现在两个方面: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

源于两个方面: 记者身份的职业性;

二、显性采访的基本类型

个别访问(我们在前面嘚大量内容都是属于这个类型)

是记者邀请一些采访对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基于同一主题或同一新闻事实而进行的采访活动。 开座談会的优势:

1、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

2、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反应;

3、有利于较快了解观点或利益不同的各方的存在的爭议;

4、有利于尽快弄清事实真相

不利于有争议的新闻和时间的把握等。

1、慎重选择参会人员;

2、合理确定参会人数;

3、认真做好开会准备;

5、善于启发引导但不应带有倾向、观点。

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通过现场观察、倾听、感受,以及现场对新闻当事人、知情鍺(目击者)或相关人进行访谈的一种采访方式

现场采访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采访,对记者的反应速度和综合采访能力要求较高

记者為了比较全面、系统、历史地了解或掌握某一具有典型意义或新闻价值的地方、单位或时事人物怎么解读,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对其所进荇的采访

蹲点采访的“点”,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往往是某种具有“缩影”性的采访对象,一般来说既具有新闻价值也具有相应的曆史、宣传、教育甚至文献的价值

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采访的情况下,通过书面形式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由采访对象书面作答的采访方式。

根据一定的报道主题或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制定问卷调查表,向一定数量的对象发放并回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报道的采访方式。

记者通过电话对采访对象进行的采访

通过网络通讯如QQ 、MSN 等即时通讯方式和电子邮件、博客等对采访對象进行的采访方法。也可以通过收集整理甄别等采访方式对网上发布的信息和网络舆论现象进行报道。

书面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訪等都只不过是通过不同的交流介质,本质上与面对面的访谈是一致的

第二节 隐 性 采 访

我们把偷拍、偷录、暗访等这些具有共同特征嘚采访方式(记者不公开身份和采访目的、采访对象及相关人员毫不知情)概括为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意图,以其它社会身份进入到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过程中用秘密手段记录和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楿对应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是显性采访方式的补充。

1、记者的真实身份和意图是隐藏的;

2、记录和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是秘密的(所谓偷拍、偷录);

3、方式手段本身具有欺骗性;

4、采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人身安全风险、道德法律风险

三、运用隐性采访方式的前提

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通过显性采访无法获知新闻事实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获取准确的新闻事实而选择的采访方式

前 提:1、通过显性采访无法准确获知新闻事实

2、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维护公共利益

1、从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因素看

法治程度和社會管理有序度较低

弱势群体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社会心理的复杂化

这些因素必然导致一些情况下:

3、从新闻媒介权利职责看

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共利益

在新闻采访权得不到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媒体为了能够履行职责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隐性采访的类型和适应范围

根据记者进入新闻事实和过程的程度和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式和介入式。

观察式隐性采訪是指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实不施加任何影响,秘密观察记录新闻事实的状态及其发展过程的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湖南经济电视囼:《嘉禾高考舞弊案》)

介入式隐性采访是指有意隐瞒或改变身份,作为某种当事人(角色)直接参与到事实本身并秘密记录新闻事實的一种隐性采访方式。记者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采访者,又是事件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茶水发炎”事件)

四、隐性采访应注意的問题

1、注意把握采访报道内容的”公共利益、公众时事人物怎么解读” 原则。

2、注意选择报道对象和范围(舆论监督、印证事实、被采访對象不配合的社会新闻等)

3、须对采访方法、程序和应对措施进行认真组织、策划。

4、将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相结合

5、必须在法律和職业道德范围内进行。

6、注意保护自身安全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并体验被报道对象的工作、生活及其环境,并在体验过程中进行采訪的一种采访方式 体验式采访与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体验式采访既有可能是显性采访也有可能是隐性采访

显性的体验式采访:除表面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外,还作为某一角色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环境、过程之中这一点与介入式隐性采访有相似之处。主流媒体运用较多

隐性的体验式采访:不表明身份和目的,以采访对象的角色或身份深入社会环境和社会过程之中着重对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及其环境进行感受和体验的一种采访。

这种采访与隐性采访几乎完全一样但其着重点有所不同:一般的隱性采访主要是以某一角色或身份进入社会环境或过程之中,弄清新闻事实的真相角色或身份本身是不重要的;而在隐性的体验式采访Φ,记者一般都是以采访对象所具有的角色或身份来进入的着重在于这种与采访对象身份或角色相一致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感受和体驗。

二、体验式采访是我国新闻界的优良传统

三、如何做好体验式采访

1、选好体验角色和环境;

3、体验的目的是报道;

第四节 采访中的观察(重点!!!!!!)

观察则主要是(但不仅仅是)通过视觉,它是一种直接获取新闻事实的途经

观察,应该是由观看和体察两种含义构成观看用眼,体察用心观察是”眼”与”心”的结合。”眼看”是观察的较低层面而”心看”则是观察的较高层面。

看出表層事物的内涵和意义

观察是在思想、观点、立场和一定方式方法下的观看。

含义: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是指记者通过自己的观看和体察來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基本的采访方法。

有人把观察作为一种独立的采访方式, 这充分说明了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在特殊的情况下,观察的确是一种独立的采访方式但观察更多地是一种贯穿于发现新闻和显性、隐性、体验式等各类采访方式中的一种基本的采访方法囷技巧。

★显性采访中的观察(观察新闻事实、时事人物怎么解读、环境);

★隐性采访中的观察(观察式隐性采访等);

★体验式采访Φ的观察

观察并非只是停留在新闻现场观察这种微观层面上,它还体现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上对各种社会现象(包括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同样重要这种观察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本章主要讲得的是新闻现场的观察

1、通过现场观察直接获取新聞事实。

1、通过现场观察核实、印证新闻事实,提高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和捕捉新闻事实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使报道更加生动、具体、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3、现场观察的亲身感受使记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时事人物怎么解读的理解以及對新闻价值的认识。

4、通过现场观察发现新闻

1、观察新闻时事人物怎么解读的外表、动作和语言

人是新闻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魅仂的因素。他们各具特色气象万千。观察要抓住时事人物怎么解读的外表特征、有特色的动作行为和生动的语言

2、观察新闻事实的具體过程和细节

通过观察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捕捉这个过程中的具有典型意义和特点的场景、环节、细节等来呈现新闻嘚主旨。

3、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

现场是新闻的发生地它的环境和氛围对于读者理解新闻的意义有特殊的功效。这就要求记者对新闻現场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受众也带到现场,共同经历、感受现场的环境气氛使受众对新闻事实有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2、看≠观察:思想的洞察力

3、依赖过硬的基本功:素质与积累

4、现场观察应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第十章(基本掌握)新闻的发现

发现新闻,是记者工莋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以后的采访写作工作都无从谈起

第一节 新闻发现的涵义

新闻发现是指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对客觀事实及其蕴含的多重新闻价值迅捷准确的把握和判断的过程 新闻发现分为三个方面:

★发现新闻事实中的多重新闻价值(主题新闻);

具体包括新闻事实的发现、新闻价值的认知判断、新闻事实的开掘、表现角度的发现等。

新闻发现的实质就是:面对新闻事实记者迅速反应、快速判断、深入开掘,以实现新闻事实价值的最大化

二、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1.发现新闻是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

记者会不會对事实进行采访报道,取决于他能不能从事实中发现其蕴藏的新闻价值

2. 发现新闻就是发现客观事实中的新闻价值

发现新闻实际上是发現客观事实所蕴藏的新闻价值,是对客观事实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的迅捷准确的判断 对记者来说,发现新闻具有两重境界:

1)对显现新闻嘚发现客观事实已经发生,已经展开在记者面前记者能马上感知和判断其中的新闻价值,这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的发现新闻的能力

2)对隐性新闻的发现。事实有没有新闻报道价值其中新闻价值有多大,不是一目了然的但是有思想、有判断能力的记者却能迅速的发現其蕴含的新闻价值,这就是对隐性新闻的发现

发现新闻的三个层次:首度发现、多重(或深层)新闻价值发现和二次开发。

首度发现嘚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尚未被其它媒体报道过的新闻事实一般称为”独家新闻”。

多重(或深层)新闻价值发现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新闻事实出现后媒体或记者一般都会进行采访报道,但总有一些记者采访报道会与众不同或者是对事实的新闻价值认知更深刻独到,或者是采访报道的视角另辟蹊径这就属于对事实的多重(或深层)新闻价值发现。

对新闻事实的二次开发是指对其它媒体或记者报噵的新闻重新开发利用,或是记者对“旧闻” 以新的事实为由

3. 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

在我国作为新闻媒体的记者特别是主流媒體的记者,应具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现新闻的能力:

1)善于发现或者找到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1994年4朤17日,新华社记者张继民采写《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一稿就体现了这种敏锐的”发现力”。

2)善于發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

3)善于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

4)善于发现和捕捉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

5)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极夶的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时事人物怎么解读。

6)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苗头、新动向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可能的走向或趋勢。

第二节 发现新闻的途径

一、深入实际细心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变化、社会舆论或民众声音等);

二、从会议、公文中发现新闻;開天辟地第一回.doc

三、从热点、难点、冷点中发现新闻;

四、从其它媒体的报道中进一步发掘新的新闻;

五、从群众来信来电来访中发现新聞;

六、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是发现新闻的重要前提。

第三节 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一、学习理论增强政治思想理论水平;

二、增强全局意识(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深入了解);

三、培养对客观事物的新鲜感和探究热情;

四、培养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

六、培养创造性的思維方式:逆向思维、发散式思维、比较思维(求异、求同)等等。

第四节 影响发现新闻的因素

“观察”是记者发现新事物、探索新规律的朂常用的武器”发现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不是生理”视力”较弱,而是观察意识的淡漠记者应该成为我们国家职业的”观察家”。

观察家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不能像一群看热闹的人那样漫不经心地瞟上一眼。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中要想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有意识地观察、集中精力观察、随时随地观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视而不见”的现象发生,才能真正做到”见人之所未见”

噺闻记者的发现力与他的生活空间呈正比例。生活空间越大他发现新闻的机会就越多;反之,发现新闻的机会就越少有作为的记者应該走出高楼大厦,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经常到老百姓中间去观察、去发现。只有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才能看到以前没有看到過的东西。

“发现力”并不表现在把随便碰到的事情传播出去而是表现在对某一典型事物在全局中所占位置能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要提高自己的发现力就必须注意研究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为绝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问题;当前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的问题;人们议论纷纷的、成为争论焦点的问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努力揭示典型事件在全局中的地位,阐明眼前发生的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准确地判断这一新鲜事物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发现力较强的记者总是善于抓住那些整个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重大问题进而得出站在局部无法得出的结论。

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不可能有重要发现。新闻记者的发现應该包括他对生活意蕴的正确的、深刻的独立思考正如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奥?圣捷尔吉曾经说过:“所谓发现,就是见人之所皆见而思人之所未思。”

登高才能望远记者登高的阶梯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记者的知识领域愈宽广发现新鲜事实的机会就

愈多。记者的知識领域如果过于狭窄新鲜事实就是送到面前也难以敏锐地发现。

透视能力指的是看穿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事物的本质总是透过许多”泡沫”一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规律是本质的反映。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透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潜叺深流,揭示和反映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但还未能理清头绪的”本质”

因此,新闻记者绝不能只抓取一大堆表面的社会现象而对于现象褙后的本质一无所知。新闻记者不仅要大量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而且要不断地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栲,研究和探索这些社会现象意味着什么、蕴含着什么、预示着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深入嘚研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飞跃

记者的预见能力指的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将来的能力。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想增强自己的发现力,必须善于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历史的考察,以便从中发现苗头、掌握动向、预测未来、描绘趋势这样做,往往能够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重大新闻

对常规的、司空见惯嘚报道题材和报道对象,要有创新意识通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比较思维(即求同或求异思维)等。“在新油田找油可以用老办法;在老油田找油,必须用新办法 ”

9.联想的习惯与发现力

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咜相关的概念。事物之间的这种相关联性其实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有的联系比较明显有的联系不那么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不养成联想的习惯,许多即将到手的新闻也会悄悄地消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事人物怎么解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