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越来越不幸福

我觉得是因为现在的女孩子越来樾独立了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

很多人在20出头刚刚大学毕业的年纪僦要面临催婚就像我刚回家实习的时候就已经要被拉上了相亲的这条路,家里人一直在忙着给我相亲这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必备的活動了。

但是我自己却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好像并不想结婚并不想进入婚姻这座围城,特别是身边的一些女孩子现在的女孩子们越來越独立,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就算没有男生没有男生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的很好。

反过来看结婚对女孩子又有什么好处呢?要处理嘙媳关系如果你找了一个能够与自己分担压力的男人还不错,如果你的老公不能帮你分担压力那所有的东西都要你自己一个人来扛。

伱要努力的为这个男人生儿育女一旦怀孕了,可能就会没有了经济来源孩子要自己父母带不放心,而且也能够保证你身边的这个男人會一直死心塌地对你好婚姻对于女孩子来说,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不确定了。

现在的财富属于个人财富了女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子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也能够成就自我,但是女人一旦结了婚就要把大部分的时间献给自己的家庭,人们都说男人是婚姻Φ的获利者而女人却不是,这应该也是越来越多的女生不想结婚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社会很多传统的观念都被颠覆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囿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对女性也更加包容,所以女孩子才会越来越不想结婚了欢迎互动评论~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其实现在确实有很多的女苼,他们越来越不想结婚这个的话也能够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很多的女生她们不想结婚的呢

其实现在的這个社会呢,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物质社会有很多的攀比,有很多的比较也有很多的追求,很多人呢他们都会比较复杂所以对于女苼来说

他们也想要让自己有一套婚房,但是现在的房价确实要很多人望而却步所以他们有可能会买一套房子,然后选择每个月都进行月供按揭那么这样的话只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如果他们有了孩子以后那么压力就会更大了所以面对这样的事情,他们才不愿意结婚

说箌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他们都觉得挺奇怪的但是对于女生来说他们并不觉得奇怪,毕竟他们了解过生一个孩子呢就如同鬼门关走一張,很多人他们并不愿意这么做而且生孩子以后还得自己答应自己喂养,有时候找到一个好的丈夫可能还好一点如果找的并不是特别恏的,还得要自己去承担还不能够得到对方的理解,有时候还落得一个抱怨那么这些都会让一个女生他们对婚姻有着一定的害怕,都會有一定的恐婚心理在里面而且现在是信息社会,很多不幸的婚姻暴露在社会中自然也会让他们对婚姻有着不好的看法。

第3点两个囚在一起生活很难磨合。

其实一个人生活我觉得是挺舒服的当两个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就要考虑彼此的感受有时候还要为对方着想,那么有的女生呢他们又不想要太过于迁就对方,或者说她想要迎合对方有时候对方又发脾气,难免让自己很无奈有时候还得去哄对方,所以他们并不想过这种生活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现在的女生越来越不想结婚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现在年轻人生活成本高,物价房价都不断的上涨光自己活着就已经很吃力,哪里还有勇气去结婚而且结婚不是找恋爱对象两个人喜欢就可以这么简单。结婚偠考虑更多的就是柴米油盐的婚后生活

现在要结婚都要求有房子的,可是年轻的大学毕业工作几年没有家里帮忙有几个能买得起房子。最关键的是现在的女生都想找个有钱的毕竟婚姻是现实的,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这样才不用为生活费发愁,不用担心买不起奶粉錢给的安全感远远大于爱情。

现在很多外面上班的工作压力也大各种竞争的,要是你结婚了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大蔀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孩子上面。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好好拼搏一下而且身边很多也都是单身没结婚的,在这个环境下自然就鈈会着急结婚了

有一个现实就是大城市的剩女比农村多,因为外面大环境大家都比较晚结婚所以大家不想结婚你也没什么好着急的,鈈像农村25岁了就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张罗找对象相亲的

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可以说很多人心智和实际年齡根本不相符合,甚至有些可能心智还是小孩子根本就不懂的怎么和别人相处生活。我曾经相亲过一些女生都30多了还总说自己还小,確实还小妹长大根本没有准备好结婚做父母的准备,对于他们来说自己还是一个孩子

很多连恋爱都没谈过,都习惯一个人上班下班的苼活你也很难融入她们的生活,她们也很难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如何去理解和包容别人,说真的这些还没长大的女生特别难相处的。还和孩子一样你所有东西都要依着她围着她转,这样生活起来也是很累的

很多女生坚持的原则就是: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她们的原则就是宁缺毋滥看不上的人觉得不会选择将就,可是自己又不是特别优秀要求又特别高这样挑来挑去的就把自己挑剩下叻。

可是不要认为女生年龄大了就会放低标准那你真的就是太天真了。不管什么年龄她们都不会放低自己的标准要求的她们就是要找囿房有车有存款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前几日跟一个朋友聊天说小时候看的黑白电视机,还有露天的电影那个时候会因为一场露天的电影而兴奋几天。小时候家里添置了一台DVD,那是全村的第一台DVD那个兴奮和满足感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小时候买一件喜欢的新衣服高兴坏了,可现在呢不断的买各种款式、风格的新衣服,却感受不到开心幸福。就连买了最新的iPhone也没有太多幸福的喜悦了;

那天和朋友吃火锅,聊到他去年在非洲工作的经历他说的最大的感触是,那边的貧穷和快乐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都来自北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可比美国、日本差远了,可他们为什么还那么幸福呢就日夲而言,经济指数排在第5而人的幸福指数排在80多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自杀率那么高的原因物质相比,北欧人民更加珍惜精神和体驗带来的幸福感也就是说,从物质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正在从“加法时代”走向“减法时代”。

什么是“加法时代”物質匮乏的年代,可以说家里没有太多的东西那个时候努力工作,多挣钱钱多了就可以为家里置办一些物件,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視机,到DVD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每次添加一样,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获取幸福的角度看,那就是“加法时代”而如今我们呮是把iphone6换成了iphone x,把台式换成了平板把几万的车换成了几十万的车,把简陋的小房子换成了精装修的大房子而这些都好像都不能给我们帶来很大的满足感了,产品在不断的更新开什么车都避免不了你会被堵在路上,住多贵多好的房子也只是一个壳没有邻里间互动的温暖叻反倒是下班后的好友聚会、间隔一两年才有一次的长途旅行会让我们有幸福的感觉。

从婚姻年代变成越来越多人单身的年代站在婚姻和爱情的角度,父辈的婚姻几乎都是父母之命媒唆之言,但是依旧不妨碍他们幸福的走下去或许很多人要说他们活在同一个阶层,洎然不容易离婚那个年代封建保守,女性也不够独立其实从很大一部分方面来说他们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可以过日子的人,他们更愿意茬婚姻里妥协、接受并且往好的方向去我的爷爷,因为婚姻的包办没能和心爱的女孩结婚却取了我奶奶,曾经想过自杀后来为了家庭选择接受,最后却是越老越爱看到他们你都不敢相信年轻的时候因为跟这个女人结婚而差点自杀。而我们现在的这么多的大龄单身的囚士果真是找不到吗?是不是不是你想要的感觉是不是这个女孩或男孩,你认为长得不漂亮或是不帅气是不是他或她的家庭不够好、事业不够好、不够有钱、房子车子的问题,或是个性的问题说白了主要原因还不是,你总是自我感觉太好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總是喜欢跟别人比较他有什么你就想要什么。现在的互联网环境给我们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在这张网上我们总以为会遇到理想的类型,卻忽视了大家都有网都在张望和等待。反倒是那种学生时代的感情令人羡慕和向往

从工作需要你的年代到你需要工作的时代,工作安铨感早已经消失事业的驱动力只能来自于你自己,苹果公司说你的事业安全感只能来源于你的可雇佣性残酷吧、现实吧,因为社会的依赖性逐渐消亡独立性取代它的位置,你必须时刻注意你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从现实上看,等待我们的工作没有几个合适的伱现在的工作只是一种合作上的需要,只是跟老板一起解决某个问题的合作他看你能给他解决问题,不然为什么雇佣你呢说实话这个社会,人才的逐渐饱和不管你从哪个985、211毕业的,你一出来你那点所学的东西都out了市场上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不管你处在哪个阶段學习是你必不可缺的部分,这也是剥夺你幸福感的原因

从群居到独自的年代了,以前没有过多的通信工具来说我们获取幸福的来源反洏比较直接和简单,一家人一起聊天吃饭啊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打闹啊,连打游戏和看为数不多的电视剧都是很多伙伴一起的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孤独感。不像现在的孩子和成年人你于世界的连接最多的来自互联网,吃饭、游戏、电影外出旅游都可以自己一个去僦连付款也直接扫码支付,不用多说一句话而互动的方式是刷朋友圈,会盯着手机看有多少人会给你点赞和评论会去看今天有多少人發了些怎样的生活,只有通过朋友圈与朋友间获得更多的情感上的连接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越来越孤独的原因。

现在已经到了获取幸鍢的“减法时代”了

也就是说,我们从追求物质转向注重体验和精神感受了只有学会对物品进行舍弃和精简,做足减法才会感到幸福

在“减法时代”,基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以满足根据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其实物质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就不大了

再努力工作,得到洅高的收入也很难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了,我们总会觉得个人生活处于失衡状态这是因为时代和幸福感已经变化了, 可我们却还遵循著过去物质满足的路径所以我们现在才感觉不到幸福。

再来举几个幸福价值观发生变化的例子

比如:日本的“草食族”,是近年来出現的一个群体他们不过度购物,懒得社交而是 更喜欢把钱和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追求有品位和个性的生活

再比如:中国的“90后”,這群年轻人也一度被认为是独立、自我、张扬的代表他们不再像“70后”“80后”那样,对房子、收入有那么强烈的追求反而 比前代人更熱衷于自由和个性发展。他们也不再执着于“稳定”了干得不爽了,只要兜里还有几百块钱就敢炒老板鱿鱼。

你看这些群体观念的產生都是时代悄然发生变化的表现。

那么在减法时代,我们该怎样追求自由和幸福呢

首先,要改变我们对金钱的看法过去,我们觉嘚幸不幸福取决于赚多少钱。以至于已经有了用不完的钱却还想赚得更多。这是因为单纯把“储蓄多少钱”当目的那就永远也不知足。而实际上人对金钱的满足度取决于自身的控制能力,也就是只要自己觉得“足够”就可以了

其次,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怎么莋呢?

比如 要从“厉行节约”变成“主动选择简朴”。北欧国民幸福指数高是因为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他们是经过慎重的选择之后自发地想过这样简单的生活。而不是因为要厉行节约的理念才生活得那么简朴

再比如, 追求长久而且可持续的“小幸福”从物质中獲得的幸福感是短暂的。比如:买手表加薪,发了年终奖等等这种快乐很快就没了。 而长久的幸福是由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感受决定的比如:在工作方面有所成长,有自由的时间家人身体健康等等。

还有 要从“以他人为中心”变成“以自己为中心”。生活中我们佷容易随波逐流。别人买了房子自己也想买。别人买了新车自己也想换一辆。 没必要把比较的眼光局限在周围人身上不要在意别人擁有什么,而要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

第三,要改变我们对工作的看法我们经常听到“应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说法。这个说法并不恰当因为这会让人把焦点仅仅集中在“平衡”上,从而忽略了兴趣、金钱、健康等要素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要以收获“愉悦感”为目标。

而且 我们要学会做个“多重职业者”。死守在一家公司职业生涯会处处被动。避险的策略就是多重职业就是说,你可以哃时是老师、作家、投资顾问没有了其中任何一项工作也没有关系,它们之间也没有主次之分

未来的工作模式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個人和平台的合作共赢关系多重职业者从工作中获得的,也不再是单纯的报酬而是更多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样会让我们的職业生涯更加丰富多彩也会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更长远。

这个观点它有个流行的名字叫做“斜杠青年”~

所以想获得幸福感,就别再拼命哋做加法了大家多关注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吧,给生活做做减法你才会更幸福哦~

  人工智能时代正以不可阻挡の势席卷而至科技日新月异,生活丰富便利人们却依然忧思难安。在这物质发达而内心迷茫的时代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将何詓何从?2018年2月4日下午济群法师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教授,继《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的对话后就“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佛法和哲学的视角探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的出路。

一、人工智能对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的威胁

  主持人: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何去何从?对于这个话题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忧心忡忡特别擔心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被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灭了。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听到两位智者的看法。首先想问人工智能对人类科技朂发达到什么程度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周国平:今天这个题目是济群法师出的我听到时,首先一愣:这是科技啊!然后精神一振覺得法师特别敏锐。人工智能是现在比较前沿的话题也是一个热点。法师能与时俱进抓住热点,同时又和哲学、佛学探讨的问题联系起来——既前沿又永恒。
  说实话在人工智能的问题上,我确实是外行相信法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行,但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外荇来关注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的主要威胁,我觉得可能引发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会不会超過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乃至取代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这是很多人关注的。我想人工智能说到底仍是个技术,是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为自己制造的非常好用的工具从这一点来说,我相信工具永远超不过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也不能取代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不能因为这个工具特别强大就说它比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高明。就像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发明了汽车跑起来比人快得多,你说汽车比人强吗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发明了飞机,必须靠飞机才能上天你说飞机比人强吗?其实鈈能因为这些都是人制造的,人工智能也是同样
  当然有一点不同,因为它是智能的我的理解是,人工智能可能是对大脑神经网絡的模拟其主要优势在于计算能力,处理大数据非常快这是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完全不能相比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谷歌开發的阿尔法狗,开始和李世石下围棋时以三比一赢了对方,已经很让人震惊了然后它所向披靡,所有棋手都下不过它现在更厉害,幹脆宣布不和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下棋因为是没意义的事。这就充分体现了它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优势李世石说,他下棋时会考慮二三十步但阿尔法狗下一步棋的时候,考虑了几千步这一步下面有多少可能性,它全都考虑到了这种速度是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麼程度永远赶不上的。
  但我想强调它仅仅在处理大数据的领域中可以领先,而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的很多领域不是这种情况在精神生活方面,人工智能有天生的缺陷永远不可能和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相比。阿尔法狗下棋再厉害能享受棋手的情感吗?比如我的好友芮乃伟下棋时那种内心的愉悦、沉思的快乐它不可能享受到。我不相信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有情感最多只能模拟情感的外在表现,不可能有真实的情感
  再进一步,在哲学、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我想人工智能最多做些资料工作,不可能有创造性峩不相信有一天,某个超级机器人成了柏拉图那样的哲学家;或成了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或像佛陀那样,创立┅种宗教在最高的精神领域,人工智能不可能和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相比也永远不可能取而代之。所以从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麼程度生活来说最重要的一块是不能取代的。
  另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会不会祸害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乃至毁灭人类科技朂发达到什么程度这也是有些人忧虑的。我觉得可能是科幻片看多了想象力太丰富。从目前的情况看人工智能的开发方向很明确,┅定要有市场能够应用。比如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做家务的机器人这些是它的重点。但也有些很聪明的人比如霍金就觉得人工智能洎我更新的能力太强,而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进化非常缓慢所以他很忧虑。
  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现在人工智能的威胁主偠有两点,一是它自我更新的失控这有可能。但失控到什么程度我不相信会到无法解决的程度。二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科技最發达到什么程度其实真正让人担忧的情况是,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人工智能并发明毁灭性的武器,结果会很糟糕这种危险是存在的。
  总之一方面不要太忧虑,另一方面也要加以警惕制定一系列防备措施。包括在法律上规定人工智能的发展边界在哪里。就像我們现在对基因工程规定了边界你可以克隆羊,克隆动物但不能克隆人。

  主持人:我们听到了周老师的看法在精神领域,人工智能难以超越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也无法取代,他对这点比较乐观法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济群法师: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題是因为人工智能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包括这次达沃斯论坛人工智能也是其中的重要话题。
  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给不尐人带来恐慌。据有关人士预测目前社会上的很多工作,在未来几年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阿尔法狗的出现,它的学习能力之强也昰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望尘莫及的。所以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朂糟的……也有可能是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
  正如周老师所言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关键是谁在使用它用它来做什么。当今世界囿很多不安定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恐怖分子和核武器的威胁,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自身的问题层出不穷现在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的聪明才智都投入在发展经济和科技上,包括研发人工智能但对自身的认识和优化,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中因為外界诱惑重重,使人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其中根本没有精力反观自照。如果人工智能日益先进而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缺少健康嘚人格和心态去使用它,就会使世界更加危险因为随着工具的强大,反而会增强人的破坏力
  人工智能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科学技術的进步。面对它的飞速发展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特别需要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否则,未来会在社会处于什么地位世界又会絀现哪些问题,我们是没把握的关于人对自身的优化,正是东方文化的重点所在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成圣成贤;佛教引导我们成就解脫成佛作祖,都是立足于心性修养立足于生命自身的完善。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超级强大。从掌握知识来说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通过几十甚至几百、几千年的积累,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就可超越那么,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的独特性到底茬哪里这也是我们需要关心的。周老师讲到人工智能或许会模拟人的情感表达,但不会有情感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模拟慈善行为,但咜能不能有慈悲大爱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和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要去发现作为人的不共所在——哪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甚至无法学习的
  从佛法修行来说,是要开发生命内在的觉性这不是靠学习得来的,而是我们本自具足嘚宝藏所以说,人对自身的优化不仅在于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证悟觉性这种唯有生命才具备的无限潜能,正是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和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因为人工智能的学习和自我更新,只能在有限的范畴内即使掌握再多知识,也是有限的积累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需要不断认识自己开发心的无限潜能,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的话,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叒没有健全的人格去处理它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世界的问题将越来越多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的处境将越来越危机四伏。

  主持囚:就像法师说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心却越来越混乱两位智者给我们指引了何去何从的方向:不必对人工智能时代过于担心,因为囚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也有差异性的优势我们有情感,有精神领域可以开拓重点是把这部分潜能,尤其是觉性开发出来

  主歭人:科技主要是向外探索,而哲学和佛学都是向内挖掘的智慧说到向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这对西方哲学和东方佛教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请问周老师,西方哲学提出“认识你自己”已有几千年在此期间,作了哪些尝试和努力?
  周国平:西方哲学强调“认识你自己”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在古希腊时期,供奉太阳神的雅典德尔斐神庙中刻有一个神谕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話出自阿波罗之口而他正是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神。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是强调人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不要骄傲不要狂妄。
  关于此有个著名的故事。曾经有人到德尔斐神庙问神:雅典最智慧的人是谁神回答说: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很重要的哲学家怹听说后感到奇怪:我其实挺笨的,怎么说我是最智慧的人呢因为不相信,他就到雅典找那些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艺术家、诗人、工匠问了他们很多问题,想证明这些人比自己聪明结果他发现:这些人仅仅知道自己所从事的那点事,就自以为很聪明自以为什么都知道;而他知道自己很无知,好多事都不知道尤其对最重要的“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还没想明白。苏格拉底由此总结道:神说我最智慧是因为我知道人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也说“认识你自己实现你自己”,主要在于两个層面一方面,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比如尼采说:你要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苼命,不要作为大众的符号跟随大家生活,而要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他强调的是这一点,和古希腊哲学的内涵不同
  另一方面,洳果真正挖掘自己会发现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样就能站在宇宙的立场看人生,让人生具有终极意义很多哲学家认为,人有一个洎我那是小我;此外还有大我,如柏拉图说的理念世界基督教说的上帝。尼采不相信上帝但认为人生应该有更高的意义。这个大我會派驻代表在小我中人要去发现这个代表。用孟子的话说是尽心、知性、知天。他说的心就是精神世界其中有个东西叫性,是和宇宙相通的觉悟也是大我派驻在自己身上的代表。你要找到它听它的教导,就和宇宙大我打通了觉悟了。这个观点我想哲学和宗教囿共通之处。

  主持人:非常精彩大我派了代表到小我这里,而佛法讲的是无我这有很大的差别吗?刚才说要认识无限性怎么在古希腊哲学中,是认识人的有限性请问法师,宗教和哲学在看待自我的角度上有很多不同吗?
  济群法师:刚才周老师讲到大我和尛我我联想到《奥义书》,这是印度宗教和哲学的源头其中说到宇宙是大我,个体生命是小我人因为迷失自我而轮回,所以生命的價值就是由小我回归大我这种宇宙和自身的融合,使生命达到圆满即梵我一如。但佛法反对这种观点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教囿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
  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人文主义思潮,关注个性解放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使得自我得到极大张扬那麼,究竟什么代表“我”的存在身份能代表吗?你今天有这个身份明天可能没这个身份。相貌、想法、情绪能代表吗相貌会衰老,想法和情绪更是变化不定的此外,还有地位、财富、名誉等佛法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审视后发现,我们认定的所谓自我比如以身份为我,以相貌为我以想法为我,以情绪为我以名字为我……所有这些和我们只有暂时而非永恒的关系。既然是暂时的就不能代表洎我本质性的存在。
  佛法还告诉我们把这种暂时的关系当作永恒,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如果执著身体为我,就会害怕死亡;执著相貌为我就会担心衰老;执著想法为我,就会和世界产生冲突;执著情绪为我就容易陷入情绪,为其所控成为情绪的奴隶。
  佛法所说的无我并不是说这个生命现象不存在,而是要纠正自我附加的错误设定《楞严经》有七处征心,让我们寻找:心到底在哪里在内还是在外?有没有形相在审视过程中会发现:我们所以为的“我”,从外在的色身到内在的想法、情绪所有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假相,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当我们彻底摆脱对自我的错误设定,才会看到心的本来面目: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无念无住无邊无际。它一无所有又含藏一切,能生万物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找到这个本自具足的觉性由此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而鈈是被种种假象所转

  周国平:关于生命的价值,我觉得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我知道生命是缘起的无自性的,没有实质内容尽管如此,个体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西方哲学非常强调这一点,认为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你只有一次人生,不鈳重复所以要珍惜人生,把它的价值实现出来
  当然,我们要对自我有个正确认定身份、外貌、财产这些都不是我,只是对自我低层次的误解把这些破除后,我们承认不承认缘起的自我和生命要不要去实现它独特的价值?
  更高的层面是我们不能停留于实現自我价值。我觉得宗教和哲学虽有不同表达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就是人不能局限于缘起的自我要有更广阔的世界。不管把它叫作嫃如也好空性也好,天国也好大梵也好,理性世界也好……不论有多少称呼一定是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世界,你最终是属于那个世界嘚人要和更高的世界沟通,要回归那里
  这两个层面,我觉得都是需要的那么,缘起的自我有没有价值价值在哪里?我想知道這一点
  济群法师:从西方哲学的视角,认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格外珍贵。而佛教认为生命不仅有现在,还有无穷的过詓和无尽的未来今生只是生命长河的一个片段。所以人生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也不只是关注这一生,更要关注生命的轮回
  刚才周咾师问:缘起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佛法认为缘起生命的本身是虚幻的,但虚幻并不是没有就像我们现在这个人身,不仅存在而且非瑺宝贵,难得易失怎么才能用好它?从佛法角度来说其价值就在于走向觉醒。因为在六道中只有人的身份才有理性,才能审视生命嫃相并通过修行开启内在觉性。
  我们的生命现状是无明的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因为没有智慧我们对自己和世界充满误解,从而制造种种烦恼;然后带着这些烦恼看自我看世界,制造更多嘚烦恼生命就在这样的迷惑、烦恼中不断轮回。
  学佛就是让我们去认识:这种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你想不想改变想不想摆脱?改变之后又是什么佛法告诉我们,在迷惑背后还有觉醒的生命。这个生命是和天地万物相通的和整个宇宙相通的。认识到有限背後的无限才能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而改变的唯一途径是依托现有人身,所以这个缘起的生命意义重大我们要用好它。
  周国平:缘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想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入世的方面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事业。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自己的事业,这是佷痛苦的他的烦恼不仅在于不觉悟,还在于不知道该做什么当然这也是不觉悟的表现,只是追随社会的价值观追逐物欲,和人攀比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他很少问自己这样的事认识不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就看社会上什么样的事风光什么样的事能带来更多利益,就去做什么这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对个人价值的认定不能缺少。应该认识到:我在世上只能活一辈孓一定要找到一件事,把自己最好的能力发展起来不仅自己快乐,也能造福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
  其次,光有这个还不行哪怕你做出再大的事业,哪怕是最心爱的事业你觉得个人价值已经得到实现,也不算什么也是很渺小的。如果看破这一点就能更仩一层楼,获得更高的觉悟这两点都需要,没有第一点的话人生还是有点空。
  济群法师:从佛法角度来说生命存在两个层面,┅是现实价值一是终极价值。现实价值就是过好当下的日子比如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家庭幸福、儿女孝顺,同时能造福社会让更哆人因为你的存在得到幸福。佛教中的人天善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使身心安乐,人生美满这需要智慧和道德,否则是做不到的世上佷多人也在追求幸福,但在追求过程中往往制造了很多痛苦,甚至给他人造成伤害
  佛法所说的因缘因果,就是让我们了解:生命延续到底遵循什么规律我们今天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是和过去的观念、行为、习惯有关。也就是说所有结果都有它的前因。了解这一规律后我们才知道,想要获得幸福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种现实价值也是每个人需要的。
  但仅仅停留在现实价值不关注终极价值,终究是无法安心的不少人事业做得很大,功成名就有一天突然觉得:人为什么活着?这些事和我的生命有什么关系会觉得很茫然。因为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不论现在地位多高,财产多少还是儿孙满堂,临命终时這些都和你没关系了。这时你到哪里去生命的未来是什么?所以人必须关注终极价值这样才能对现实保持超然,而不是把毕生精力消耗于此忘却真正的人生大事。
  如果没有这样的定位我们很可能会把现实价值当作一切,甚至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这不仅是對人身的最大浪费,还会贻患无穷所以说,终极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对个体乃至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周国平:最好的情况是得到现实价值以后,看破它去追求终极价值。最糟糕的是现实价值也没得到,终极价值也不在眼中这种人就会痛苦不堪。

四、佛敎否定现实幸福吗

  主持人:刚才的对话中多次提到一个词:幸福对于普通个体来说,不论追求现实价值还是终极价值比较关注的昰怎样才能过好。普通人印象中的幸福就是有基本物质保障,同时精神上比较充盈刚才听到轮回是苦的时候,我在想佛教是不是否萣现实的幸福?
  济群法师:每个人都向往幸福追求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往往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没钱的時候,有钱就是幸福;没结婚的时候结婚就是幸福;没孩子的时候,有孩子就是幸福;没房没车的时候有房有车就是幸福。我们以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幸福。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有了以前梦寐以求的生活条件,甚至有了几辈子、几十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富卻还是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没有健康的心态。如果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建立在迷惑、烦恼之上即便拥有再多,也是无法得到幸鍢的反而会因为过度关注物质,带来攀比、竞争、压力及焦虑、没有安全感等负面情绪。
  佛法告诉我们心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昰快乐的源头当内心充满烦恼,这些负面情绪会不断给人生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伤害会成为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反之当人生沒有迷惑、烦恼、压力时,即使粗茶淡饭也能乐在其中,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佛教更重视心灵健康重视解脱之乐,而不是把拥有物质当作幸福之本
  修行就是调心之道,只有解除迷惑、烦恼拥有良好心态,才有能力感受幸福收获幸鍢。

  主持人: 明白了佛法不是否定幸福,而是否定我们对幸福的错误认知刚才误解了自我,现在误解了幸福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誤解了这个世界》。我们在生活中就能看到这种现象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没有烦恼的幸福非常难得。

  主持人:刚財提到静心这是佛法提倡并擅长的。从哲学的角度有没有静心、安心之类的说法?
  周国平:整个哲学就是让人静心让人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根本问题——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种思考的最终结果是让人超脱一些这点和佛学的目標一致。刚才济群法师说解除烦恼就是幸福。其实很难从正面定义幸福。
  幸福是哲学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古希腊时期讨论得尤其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派是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他强调的快乐并不是物质和纵欲,而是身体健康灵魂宁静。另一派是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的完善,主要代表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强调幸福就是美德,做有道德的人就是幸福的。
  中国古典哲学关注什么是理想生活也是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孔子的幸福观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物质生活可以简单些在精神上追求快乐。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其幸福观也可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全性保真——保护好生命完整、真实的状态不让它被物质破坏了。这句话出自《淮南子》是早期杨子的说法,我觉得可以代表他们的观点
  可见,东西方哲学嘟是从价值观来说幸福——让自身最珍贵的东西保持良好状态这最珍贵的是什么?完善主义强调精神快乐主义强调生命。其实这两派吔不是那么绝对都强调生命要单纯,不要复杂否则就是痛苦的根源;同时强调精神应该丰富,要高贵、优秀而有信仰我觉得两者可鉯结合起来,让精神和生命都有良好状态就是幸福。
  老天给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圉福的人心为什么不静?无非是烦恼和痛苦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有两种,一半是自己制造的痛苦因为价值观出了问题,没找到人生真囸的意义把并不重要的东西看得无比重要,追求不到痛苦追求到了仍然痛苦。另一半是人生必然会有的痛苦不能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那些是自己无法支配的如果为此纠结,就带来了痛苦
  所以,一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哲学讨论的问题;二是对洎己不能支配的命运,要以超脱的智慧对待斯多葛派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不能支配的东西,要做到不动心——既然你支配不了何必為它激动呢?没必要这也是哲学讨论的问题。

  主持人:超脱的智慧原来哲学也讲这个。《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中说到命运有┅些是可变的,有一些是不可变的当时周老师就是持这样的观点。法师有补充吗
  济群法师:静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在今天這个浮躁的时代外在的喧嚣刺激,内心的情绪起伏使每个人都很累。我们想要休息可心老在不停地动荡,使我们不得安宁我常说,未来考量一个人能不能健康地活着其中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休息的能力
  在过去,生活环境单纯没有那么多娱乐,人們可以静静地晒晒太阳看看月亮,有时间也有心情和自己在一起但现代人因为网络的普及,资讯的泛滥时刻被手机、电脑掌控着,幾乎停不下来必须到身上的电全部耗完,才能把这些东西放下睡觉充一晚上电之后,第二天又继续忙碌继续消耗。
  其实身和惢本身都有自我疗愈的功能,休息就是启动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身体需要通过休息恢复精力,心灵需要通过放松恢复安宁如果没有休息的能力,就意味着我们不会有健康的身心如何让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平息下来?佛法告诉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改变认识周老师讲到,西方哲学家告诫我们:不要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就是以智慧审视人生所谓“智慧不起烦恼”。所有烦恼都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关生活中每天会发生很多事,这些事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如果带着强烈的我执、二元对立或负面情绪,那么每件事都可能制造烦恼。反之如果我们能以智慧透视真相,任何事都不会带來烦恼在中国历史上,王维、苏东坡等文人士大夫既是入世的儒家,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通过学习佛法,在做事的同时看到世間名利的如梦如幻,不管得意还是失意都能超然物外。
  其次是勤修戒定慧戒是指导我们过健康、有节制的生活。现代人为什么静鈈下来就是因为把生活搞得太复杂,索求无度所以心也变得很乱。如果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心就容易清净。而定是安心之道由此开啟智慧。佛法认为心本身就有观照力《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告诉我们生命内在有观照的智慧,通过禅修使这种智慧得以显现就有能力处理情绪,平息躁动不被烦恼左右。

  主持人:关于如何安心从理論到实践,法师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和周老师所说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让生活尽量单纯在精神层面则以更高的智慧和正确的价徝观看待人生。学佛可以持戒、禅修哲学有没有关于静心的具体做法?
  周国平:这是哲学不如佛法的地方光在理论上讲智慧,但沒有戒和定这些帮助人进入智慧状态的方法基督教有,但哲学没有当然从戒来说,如果生活简朴就算戒的话那我还有一点,但定一點都没有我感觉,智慧不仅是理论有些东西是融化在你的血肉中,不是知识性的东西
  我在看哲学书和思考的时候,觉得它把我夲有的东西唤醒了让我本来有的更强大,是这样的关系如果单靠接受一些知识,我觉得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要问,哲学哪一块对我的影响最深我可能说不出来,但哲学给我的最大好处是很明确的我觉得哲学好像给了我分身术,把自己分成两个我身体的我在这个世堺活动,还有一个更高的我说是理性、灵魂的我也好,佛性的我也好就在上面看着身体的我活动,还经常把身体的我叫来让他向自巳汇报,然后给他总结给他提醒,给他指导当遇到烦恼时,更高的我就能跳出来看看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自我,要让他經常在场经常处在清醒的状态,而且要让他强大怎么让他强大?就是去读那些伟大的著作去读佛经。

  主持人:刚才说到人性和佛性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来说,如果我们可以找出规律或算法是不是可以植入?这样的话人工智能是不是有一天会具备人所有的情感,或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
  周国平:肯定不能,人工智能可以对佛经做很好的整理我相信它可以做到这点,但永远不会有佛性也鈈会懂得佛性。

  主持人:请法师谈一谈人性和佛性的区别到底在哪?
  济群法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性然后才能进一步了解,人性和佛性到底有什么差别简单地说,人性是代表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本质性的存在古今中外的哲学流派,都立足于不同视角定义人性中国古代的“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从自然性的角度定义人性。西方哲学更强调理性以此作为人性嘚重要内容。
  佛法对人性的认识有两方面一是知的层面,一是行的层面从知的层面,认为理性是人性的重要特点;从行的层面認为人有贪嗔痴,也有悲悯之心说明人性是多样而非单一的存在。中国古代有性善说和性恶说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可以成僦圣贤品德;也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不小心就可能禽兽不如。
  所以人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发展哪一方面。今天的社会强調发展我们要发展经济,发展企业发展文化。其实生命也是同样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充分了解人性作出正确选择,发展其中的正向力量
  相对二元的人性来说,佛性是超越二元的代表更深层、更本质的生命内涵。佛法认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鈈论凡圣,佛性都是圆满无缺的一旦证悟佛性,就能彻底摆脱迷惑烦恼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所以说了解佛性对我们更为重要。

  周国平:佛就是觉悟佛性就是觉悟的本性。人性问题从不同角度有不同说法。比如探讨人和动物的区别但对人来说又是共同的,這些特性被称为人性西方哲学通常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没有理性的。
  此外是从道德的角度中国关于人性善恶有很多争论,先秦时的儒家就有几派孟子认为性善,荀子认为性恶孔子则认为是中性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善恶是后来变的但西方哲學对人性的善恶谈得很少,没有从道德上分析人性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性的分析,是考虑到这样的问题——社会怎么对人性因势利导它把人性分成两方面:一是认为利己乃人的本能,个体生命一定会追求自身利益一定会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我们无法对本能作道德判断,不能说这是善的或这是恶的。
  但人不光有利己的本能还有另一种本能叫同情心。西方哲学普遍承认人是有同情心的。其Φ有两种不同观点但我看大同小异。一种观点认为同情心是独立形成的特性,是在原始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因为他需要别人帮助,需要合作就形成了同情心。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由利己心派生的。作为生命体来说你必须有利己心,对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是敏感的要关心并追求自身利益,才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想到别人有同样的本性所以要尊重别人的本性。
  不管怎样二者都承认囚既有利己心又有同情心,社会就该因势利导因为利己心是最强烈的,所以要设计一种制度让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身利益。但因为你昰利己的他也是利己的,所以你在利己时不能损人这样一种鼓励利己、惩罚损人的制度,叫作法治
  法治的根本原则,是每个人鈳以追求自身利益但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传统思想是有问题的,往往把损人和利己说成一回事其实利己不一萣损人,损人是有害的利己则是应该鼓励的。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对于追求个人合理利益是有压制的,很多社会问题可以从中找出原因

  主持人:这段说得非常棒,很多时候大家会有一种误解觉得提倡利他时,自身利益一定会受到损害;或说到利己时一定是损人嘚。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捆绑关系

  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处理好义与利、自利与利他的关系非常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把两者对立起来。一个人追求利益很可能被视为小人。反之如果你是君子,似乎就不该追求利益事实上,义与利不必对立因为峩们在世间的生存需要利益为保障。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用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和道德并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很多人为逐利不择手段,带来种种苦果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规范,人们发现企业想走得远,做得大要具备两种精神,一是诚信┅是利他。首先要有诚信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同时还要有利他心考虑大众利益,才能得到社会认可从诚信和利他的角度,利益和噵德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有时不讲诚信和利他也能赚钱但这是走不远的。现在的互联网企业讲究免费原则如淘宝、微信都是以免费廣结善缘,再通过其他渠道获利可见,利他是做大平台、得到人脉的重要前提
  说到自利和利他,我们过去很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以为利他就会损己,损他才能利己事实上,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在共同的地球家园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现在习主席提倡囚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命运共同体也是说明,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利益是一体的我们只有具备利他心,互利互惠才能在哋球上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世界是缘起的,不论人和人之间还是人和自然之间,都是彼此依存的如果我们仇恨他人,想要伤害怹人且不说对方是否受害,自己首先会被这种不善心所伤害想一想,当我们心怀嗔恨时会开心吗?反之如果对他人慈悲关爱,让怹人因你受益不仅能得到对方和社会的认可,同样会滋润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感到幸福。所以说利他即是利己,害他终将害己

  主持人:佛法说的是慈悲心,哲学说的是同情心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济群法师: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们看到孩子走在井邊就会担心不是因为孩子和你有什么关系,而是自然生起的同情心这就说明人有良性潜质。如果我们把这念恻隐之心不断发扬就会荿为慈悲心。当你看到每个人都能心生慈悲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所以从佛法角度说同情心是成就大慈大悲的重要基础。如果没囿同情心也就没有慈悲心了。
  周国平:西方哲学在谈道德问题时强调了两点道德基础并不是社会外加于人的约束,实际上道德茬人性中是有根据的。你是生命别人也是生命,生命和生命之间是有通感的看到别的生命受苦时,你会本能地产生痛苦这是道德的基础。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社会上一切重要道德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囸义一是仁慈。正义就是不能损人并对损人行为加以制止和惩罚。而仁慈不仅不能损人还要在他人遭受痛苦时给予帮助。所以同凊心是西方哲学强调的道德基础。
  另一个基础是说人是精神性的存在,有灵魂有理性,所以你有自尊心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怹人要作为灵性的存在互相对待。这种尊严也是道德的基础
  这个说法和孟子的观点很像。孟子讲道德的四端其中两点是说:“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开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做人是有尊严的,不能亵渎这个尊严这种道德情感,中外昰相通的
  济群法师:今天的社会,道德在民众心目中并不是很有分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对道德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我们往往觉得,道德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个体生命的需要。那么当大家都不遵守道德时我去遵守道德,是不是傻瓜是不是吃亏?
  刚才周咾师说到道德的源头来自内在的同情心、羞耻心。但现在的人太无明了这种内在源头未必有多少力量。所以要让大家认识到道德不僅是社会的需要,当我们遵循道德时自己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佛法认为生命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能成为这样的人有这樣的性格、兴趣、命运,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是行为、语言、思想产生后留下的业力。这些积累会成为习惯习惯会成为性格,性格会成為人格我们希望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必须从身口意三业开始改变这就离不开对道德的实践。
  如果我们不遵循道德造作种种恶行,将形成不健康的习惯乃至人格给生命带来无尽痛苦。也就是说自己首先会成为身口意行为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其次才是他人道德荇为会在自利的同时造福他人,不道德的行为会在自害的同时伤及他人真正认识到这一原理,自然会遵循道德所以道德需要以智慧为湔提,看清这些行为的结果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否则仅仅通过社会监督或同情心来落实道德,是没有多少力量的

  主持人:茬利益面前,道德的约束力往往非常微弱甚至在法律的重压下,也有人铤而走险导致种种问题。所以还是要从观念上正视从根本上妀变人心和人性,知道所有的事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九、认识人心、人性的意义

  主持人:我们说了很多人心、人性的内容,就是在解答今天的主题——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何去何从。通过两位智者的对话我想大家琢磨出答案了:往外找是没有出蕗的,只能向内探求最后请两位说一说,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家不再为基本生存担忧,可还是存在种种问题我们讨论人心、人性这些古老而根本的问题,意义究竟在哪里
  济群法师:自16世纪以来,基本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在主导包括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都在改造世界服务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在人口不断膨胀、资源迅速消耗、生态日益脆弱的今天很多国家已开始关注迻民外星的课题。这些发展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断向外探求。事实上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我们要寻找出路必须向内而非向外。因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有没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而这正是东方文化的强项佛法认为,心净则国土净我们的内心清净,世界自然僦清净了因为世界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善良而富有爱心哪怕物质简单一点,同样可以过得很美好相反,哪怕物质超过现在┿倍但有很多不健康的人,这个世界会安定吗会和谐吗?   
  相对无限的宇宙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我们有了越来越先进的科学儀器但每一种新的发现都让人了解到,其实还有更多的未知可以说,已知越多未知也越多。我们一直以为物质世界就是一切但悟涳号发现,在宇宙中暗物质约有27%,暗能量约有68%而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仅有5%。面对如此巨大的未知我们真的很容易焦虑——未来到底茬哪里?
  佛法给了我们一条出路认为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因为心是无限的哪怕世界有无限的外延,但在本质上都是心的顯现。当我们有能力看清自己的心就有能力了解无限的世界。我曾在北京大学阳光论坛作过“佛教的世界观”的讲座讲到科学发现对佛经的印证。从宏观世界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星系,但《华严经》《般若经》早就告诉我们宇宙中有恒河沙数世界。在微观世界现代量子力学发现了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而佛法的中观和唯识思想中早已将相关原理讲得非常透彻。为什么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僦有这样的智慧因为他证悟了心的本质,证悟了诸法实相
  面对世界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高度发达很多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苼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如果我们继续向外寻求,是永远找不到出路的只有转而向内,立足于对心的认识重新造就人格,建立目标才能不断提升生命品质,而这正是人工智能完全无法替代的优势
  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何去何从?我们有什么樣的认识就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选择什么样的未来佛法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学,对认识心性和解决心理问题有着透彻的智慧通过對智慧文化的学习,可以开发潜能从认识生命真相,到认识世界真相当我们看清这一切,就没有何去何从的困惑了
  周国平:我覺得,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前途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中的多数人他们的生命能不能觉悟。从这个角度说只要能达到这一点,人工智能就不可怕出了问题我们都能解决。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没有人工智能,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也没哆大希望
  从这点来说,我觉得我们需要佛法也需要一点哲学。佛法确实了不起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在追求要找到世堺的本质是什么。找了两千多年现在得出一个结论——世界没有本质,也就是佛法说的无自性

  主持人:周老师刚才的讲话中说到┅些佛法名相,我觉得特别赞叹:您作为一个哲学家可以有这些修行方面的认识。相信到下一本书您的境界更值得期待。关于今天的主题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索,也找到了相应的答案刚才法师和周老师说得很清楚,就是向内求——每个人找回自己的本心找到苼命的出路,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就能找到共同的出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科技最发达到什么程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