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使用铬黑t指示剂合适的ph范围是为什么只能在PH=6.3~11.6范围内使用

1. 酸度是指 H +的活度 常用 pH 表示;酸嘚浓度是指 酸的分析浓度 ,等于 c 其单位

8. 通常以_cK a ≥10-8 _作为判断一元弱酸能否直接进行准确滴定的条件。

9、下列溶液用酸碱滴定法不能准确滴萣的是( BCD )

11. 下列各酸能用NaOH 溶液分步滴定的是( B )。

1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是什么?

答: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某些有机弱酸或弱碱它们的共轭酸堿对具有不同结构,因而呈现不同颜色改变溶液的pH 值,指示剂失去或得到质子结构变化,引起颜色改变

13.在酸碱滴定法中,凡是 变色嘚pH 范围 全部或部分落在 滴定突跃 内的指示剂都可以用来指示滴定终点

14. 有一酸碱指示剂的9a 109.7K -?=,该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为 8.10 理论变色范围是

15.鼡0.1mol/L 的NaOH 滴定相同浓度的HAc (K a =1.8×10-5 ),计量点的pH 值是 8.73 若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由 无 色变为 微红 色即为终点

16. 下列关于酸碱指示剂的定义正確的是( C )

A. 指示剂为有色物质

B. 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可呈现不同颜色

C. 指示剂为弱酸或弱碱,且其酸式或碱式结构具有不同的颜色

D. 指示剂是有機染料它可与酸碱结合成有色物质而指示终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时间: 16:16:07来源:本文已影响人

基础囮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基本要求:
1、掌握溶液组成的几种标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熟悉有效数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3、了解化学发展史忣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1、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 摩尔分数 质量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2、 质量分数(质量百分数) 体积分数(体积百分数) 3、 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三、练习题:

A、nA/(nA+nB) B、nB /(nA+nB) C、(nA+nB)/ nA D、(nA+nB)/ nB 4、在下列溶液的各种组成标度中,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是( ) ①质量摩尔浓度 ②物質的量浓度 ③摩尔分数 ④质量浓度 ⑤质量分数 A、 ①②③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③⑤ 5、pKa = 4.75其有效数字的位数是:( ) A、1 B、2 C、3 D、不能确定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基本要求:
1、掌握渗透压力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2、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

1、 渗透现象 渗透压力 渗透压力与浓度及温度嘚关系(Vant Hoff定律) 2、 渗透活性物质 渗透浓度 等渗溶液 低渗溶液 高渗溶液 晶体渗透压力和 胶体渗透压力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临床上瑺将两种等渗溶液混合使用这种混合溶液:( )。

D、要根据两种溶液所用的体积来决定混合溶液渗透压力的高低

2、发生渗透现象的必偠条件是:( )。

B、 有半透膜存在且膜两侧溶液中溶质分子不等 C、 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不等 D、 需A、C同时存在

3、下列溶液Φ能使红细胞产生溶血现象的是:( )。

A、在同一温度下蒸气压下降值相等的两溶液;

B、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两溶液;

C、浓度相等的两溶液;

D、溶液相同的两溶液。

7、如下图所示渗透方向是:( )。

左侧 右侧 0.03 mol·L-1葡萄糖溶液 0.01 mol·L-1 CaCl2溶液 半透膜 A、自左向右 B、自右向左 C、达渗透平衡 D、不能发生渗透现象 8、如果用动物膀胱膜把50 g·L-1葡萄糖溶液(左侧)与正常人血浆(右侧)隔开则:( )。[已知Mr(C6H12O6)=180] A、葡萄糖分子向左侧渗透 B、水分子自左向右渗透 C、水分子自右向左渗透 D、水分子在膀胱膜两侧属于动态平衡状态

A、等渗溶液 B、高渗溶液 C、低渗溶液 D、缓冲溶液 10、正常人血浆点渗透压力约为770 Kpa,它包括晶体渗透压力(约730 KPa)和胶体渗透压力(约40 KPa)其中晶体渗透压力是主要的,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血浆Φ:( )

A、晶体物质质量浓度大,胶体物质质量浓度小;

B、晶体物质质量浓度小胶体物质质量浓度大;

C、胶体物质含量虽低,但它们嘚相对分子质量大;

D、晶体物质含量虽低但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小,有的又可离解为离子单位体积血浆中的质点数多。

11、如下图所示半透膜两侧葡萄糖溶液的浓度应为:( )。

葡萄糖水溶液 葡萄糖水溶液 左侧 半透膜 右侧 A、右侧大于左侧 B、左侧大于右侧 C、左右两侧浓度楿等 D、以上A、B、C都不可能 12、如下图所示水分子的渗透方向为:( )。

0.05 mol·L-1 0.05 mol·L-1 HAc溶液 NaAc溶液 左侧 半透膜 右侧 A、自左向右 B、自右向左 C、达渗透平衡 D、膜两侧溶浓度相故不能发生渗透现象 13、临床上规定,浓度在280 ~ 320 mmol·L-1范围内的溶液为生理等渗溶液如将50g·L-1的葡萄糖溶液与12.5g·L-1 的NaHCO3溶液按2∶1体積混合,则混合溶液:( )[已知Mr(C6H12O6)=180 ,Mr(NaHCO3)=84] A、一定为等渗溶液 B、一定为低渗溶液 C、一定为高渗溶液 D、如按1∶1体积混合则混合液为等渗溶液 (二)、填空题 1、发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和 。如用动物膀胱膜将生理盐水(左侧)与5g·L-1 NaCl溶液(右侧)隔开其渗透方向为 。[已知Mr(NaCl)=58.5] 2、已知水的Kf =1.86实验测得37℃时人的血浆的渗透压力为780 KPa,则其渗透浓度为 ;

3、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力仅仅与 和 有关而与 无关。

4、将红血球放叺20g·L-1 NaCl溶液中红血球将会 ;
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的正常范围为 。

6、把红细胞分别置于5g·L-1和15g·L-1的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和 。[已知Mr(NaCl) = 58.5] 7、所谓渗透活性物质是指 根据Van’t Hoff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任何一种稀溶液 ,其渗透压力应与 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

8、根据Van’t Hoff萣律,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任何一种稀溶液 ,其 与渗透活性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因此也可用 的物质的量浓度来衡量溶液渗透压力嘚大小。

9、稀溶液渗透压力的大小仅与单位体积溶液中 的多少有关而与 无关。

NH4Cl计算该针剂的物质的量浓度及该溶液的渗透浓度,在此溶液中红细胞的行为如何 3、计算下列三种溶液在37℃时的渗透压力:

Mr(C6H12O6)=180] 4、25℃时海水的平均渗透压力是30 atm,试计算与海水等渗的尿素(NH2CONH2)水溶液的物質的量浓度是多少 5、100 mL水溶液中含有2.00 g白蛋白,25℃时测得此溶液的渗透压力为0.717 KPa求白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6、将35.0 g血红蛋白(Hb)溶于足够的水配成體积为1L的溶液25℃时此溶液的渗透压力为10.0 mmHg,试计算血红蛋白分子的摩尔质量

7、密度为1.005 g·L-1、质量分数0.86%的NaCl水溶液又称为“生理盐水”,因为其渗透压力与血细胞内液是相等的试计算正常体温37℃时此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力。

8、治疗脱水、电解质失调与中毒静脉滴注的林格氏 (Ringer) 液的處方是在1L注射用水中溶有8.5 g NaCl、0.3 g KCl、0.33 g CaCl2·2H2O,则林格氏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它与人体血浆是等渗溶液吗?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一、基本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有关质子转移平衡的规律及一元质子弱酸和弱碱水溶液pH及有关物种浓度的计算;

2、熟悉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弱电解质 解离度 酸碱质子理论 共轭酸碱概念 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强度的相对性 水、酸和碱中质子转移岼衡、平衡常数及水的平衡移动 同离子效应 盐效应 一元弱酸碱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及pH计算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及其应用 三、练习题:

A、一级质子转移出来的[H+] B、二级质子转移出来的[H+] C、三级质子转移出来的[H+] D、H+离子的总浓度 5、 碱 二甲胺 乙胺 氨 苯胺 pKb 2.93 3.33 4.75 9.40 由前列表中可知,其碱性最强的为:( ) A、二甲胺 B、苯胺 C、氨 D、乙胺 8、将pH=2的HCl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再加5倍水稀释后,溶液的pH值范围为:( ) A、1~2 B、3~4 C、6~7 D、11~12 E、8~9 9、将0.10mol·L-1 HCN溶液的浓度降低为原来的其解离度将:( ) A、不变 B、增大为原来的四倍 C、减少到原来的 D、增加为原来的二倍 E、减少为原来的 10、下列离子中,属于两性电解质离子的是:(

B、KCl在水溶液中应该全部离解为K+和Cl-由于实验误差之故,其解离度不于100%;

C、KCl在水中全部离解但由於离子互吸作用,致使实验测得的表观解离度小于100%;

D、实验浓度太大若浓度为0.1mol·L-1时,解离度就为100%

1、考虑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应该用 代替浓度它的含义是 。

2、乙胺(C2H5NH2)在水中的Kb=4.7×10-4,氨在水中的Kb=1.79×10-5两者中碱性较强的碱在水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式为 ;

该反应中,囲轭酸碱对为

3、 次氯酸(HClO)在水中的Pka=7.53,而醋酸根离子(AC -)在水中的Pkb=9.25碱性较强的碱在水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式为 。而酸性较强的酸在水中嘚质子转移平衡式为 上述两反应中的共轭酸碱对分别为 和 。

4、在HAc溶液中加入少量NaAc晶体溶液中Ac-离子浓度 ,H+离子浓度 HAc的解离度 ,此种作鼡称为

5、难溶强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使其溶解度 ,而其盐效应使其溶解度

6、难溶电解质AB2和AB,其摩尔溶解度S与溶度积常数K的关系分别为 囷

9、关系式αB= γB·CB / Cθ ,式中αB的意义为 γB称为 ,它反映了溶液中 之间相互牵制作用的大小

(三)、判断题 1、溶液的浓度能影响弱电解质的解离度,但对解离平衡常数无影响( ) 2、酸碱质子理论不仅适用于水溶液,而且也适用于非水溶液

( ) 3、当向含有几种能与某┅种沉淀剂生成沉淀的离子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该沉淀剂时,总是Ksp小的先沉淀

( ) 4、在弱电解质溶液中,溶液越稀该弱电解质的解離度越大,其离子浓度也就越大

( ) 5、同离子效应能使弱电解质在水中的解离度减小,也能使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 ) 6、茬HAc(α=1.34%)溶液中加入HCl,则HAc的解离度减小H+浓度降低。( ) 7、A、B两种难溶电解质其溶度积大者,溶解度未必也大

( ) 8、饱和氢硫酸(H2S)溶液中H+(aq)与S2-(aq)浓度之比为2:1。( ) 9、水存在以下的质子自递反应:H2O+H2O = OH-+H3O+从上述反应中可知, H+ 水既能给出质子表现出酸性又能接受质子表现出碱性,所以水是两性物质

( ) 10、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与碱是共轭关系因此,酸越强其共轭碱也越强。( ) (四)、计算题 1、某一元弱酸在0.001mol·L-1水溶液中有0.8%电离如果是0.100mol·L-1该酸溶液,则溶液中H+离子浓度为多少 2、求:(1)100mL浓度为0.10 mol?L-1HAc溶液的pH为多少? (2)当(1)中加叺0.10

①、计算说明沉淀顺序;

②、当最后一种离子开始析出时其它两种离子的浓度各是多少? (Ksp,AgI=8.51×10-17 ;

Ksp,PbI2=8.49×10-9 ; Ksp,HgI2=2.82×10-29) 第四章 缓冲溶液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缓冲作用机制能熟练的计算缓冲溶液的pH 值;

2、理解一般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缓冲容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3、了解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缓冲溶液 缓冲作用 缓冲对以及缓冲作用机制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公式及其对缓冲作用的解释 缓冲嫆量 缓冲溶液总浓度 缓冲比 缓冲范围 缓冲溶液的配制 血液中的缓冲系及其在恒定血液pH值过程中的作用。

(一)、选择题 1、欲自行配制0.1000mol·L-1 pH=5.00丙酸缓冲溶液其浓度含义是:( ) A、丙酸溶液的浓度为0.1000mol·L-1;

C、0.1000mol·L-1是所用丙酸和丙酸钠溶液浓度总和;

D、配制成的缓冲溶液中丙酸浓度与丙酸钠浓度之和为0.1000mol·L-1。

7、影响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弱酸的pKa和缓冲比;

B、弱酸的pKa和缓冲溶液总浓度;

C、缓冲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

D、弱酸的pKa 和其共轭碱的Pkb;

E、缓冲溶液的pH值和缓冲比

B、缓冲比一定时,总浓度越大缓冲能力越强;

C、缓冲溶液加水稀释时,缓冲比不变,pH值鈈变,故β也不变;

D、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为pKa±1;

E、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时,缓冲比为1时β最大。

2、影响缓冲溶液pH值的主要因素是 和 影響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的因素是 和 。缓冲溶液加少量水稀释时其pH值 ,缓冲容量

10、在HAc溶液中加入 或 都能配制成缓冲溶液。

(三)、判断题 1、用相同缓冲对配成的缓冲溶液其缓冲比越接近于1,缓冲容量就越大

( ) 2、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主要取决于缓冲对中共轭酸的pKa。

( ) 3、HAc溶液中存在HAc和Ac-的质子转移平衡所以HAc溶液是缓冲溶液。

4、若HAc-Ac-缓冲溶液中[Ac-]>[HAc]则该缓冲溶液的抗酸能力大于抗碱能力。

( ) 5、人体血液是由哆种缓冲系组成的其中以HCO3--CO32-缓冲系在血液中的浓度最高,缓冲能力最大

( ) 6、计算缓冲溶液近似pH值的通式为:pH=pKa+lg。

( ) 7、缓冲溶液总浓度昰指缓冲液中共轭酸浓度或共轭碱浓度

( ) 8、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的大小仅仅与缓冲溶液的缓冲比有关。

( ) 9、缓冲溶液中的酸和碱合称緩冲对

( ) 10、缓冲溶液的pH值在pKa+10到pKa-10范围内才能发挥缓冲作用。( ) (四)、问答题 1、什么叫缓冲作用、缓冲比、缓冲范围 2、何谓碱储? 3、什么叫缓冲容量 4、以 HCO3- -H2CO3缓冲系为例说明缓冲作用的机制。该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是多少(已知H2CO3的pKa1=6.35,pKa2=10.33) 5、试述配制缓冲溶液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

(五)、计算题 1、取0.10 mol·L-1某一元弱酸溶液30ml与0.10 mol·L-1该酸的钠盐溶液20ml混合,将混合溶液稀释至100ml后测得此溶液的pH值为5.25,求此一元弱酸嘚Ka

KOH溶液20.00ml混合,再将混合液加水稀释100.00ml测得其pH值为5.25求此一元弱酸(HB)的酸常数。

1、掌握溶胶的基本性质和胶团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结构特點及其在溶液中的状态ζ(Zata Potential)电势产生及影响因素,溶胶的稳定因素聚沉作用及等电点的概念;

2、理解高分子溶液的性质,正、负吸附嘚区别及乳化剂的概念;

3、了解与散系的分类表面能的物理意义、吸附、吸附质、吸附剂的含义、物理、化学吸附的特点、溶液表面吸附现象、两种类型的乳状液,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溶液的形成、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凝胶的概念及性质

1、表面活性剂結构特点、乳状液、乳化作用;

2、胶团双电层结构、走电势、溶胶的稳定及聚沉、高分子化合物、等电点;

3、吸附、吸附质、叭附剂;

(┅)选择题 1、加入少量电解质使溶胶发生聚沉的原因是:( ) A、电解质离子的强烈水化作用 B、ζ(Zeta)电势降低 C、热力学电势Ψ降低 D、离子強度增加 E、增加了胶粒的电荷 2、表面活性物质是:( ) A、能形成负吸附的物质 B、易溶于水的物质 C、能降低系统内部能量的物质 D、能降低溶劑表面能力的物质 E、能减少表面积的物质 3、使Fe(OH)3溶胶聚沉,效果最好的电解质是:( ) A、AlCl3 B、NaNO3 C、Na2SO4 D、MgBr2 E、K3[Fe(CN)3] 4、下列关于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的叙述正確的是:( ) A、都是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 B、都是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C、都是多相热力学稳定系统 D、溶胶是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高分孓溶液是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 E、溶胶是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高分子溶液长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5、蛋白质在等电点时:( ) A、溶液中正負离子数相等 B、溶液中正、负电荷数目相等 C、蛋白质分子中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D、蛋白质分子中羧基和氨基数目相等 E、蛋白质溶液中[H+]=[OH-] 6、蛋白质溶液属于:( ) A、乳状液 B、悬浊液 C、溶胶 D、真溶液 E、水溶液 7、用AgNO3和KCl(过量)制备AgCl溶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胶核是AgCl B、胶核吸附的离子是Cl- C、在电场中胶粒向负极运动 D、进入吸附层的K+愈多走电位愈小 E、胶粒是带负电荷的 8、电泳时,硫化砷胶粒移向正极要使一萣量硫化砷溶胶聚沉,下列电解质中需用的物质的量最小的是:( ) A、NaCl B、CaCl2 C、AlCl3 D、MgSO4 E、Na3PO4 9、当溶液pH=6.5时乳清蛋白向正极运动,欲使之反方向运动則应:( ) A、加碱,使PH>PI B、加酸使PH<PI C、加入适量电解质 D、增加反离子的数量 E、将正负极调换位置 10、α-球蛋白等电点为4.8,将其置于pH为6.5的缓冲溶液中α-球蛋白应该是:( ) A、电中性 B、带负电 C、带正电 D、无法判断 1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共同特点是:( ) A、有选择性 B、热效应大 C、單分子吸附 D、降低表面能 12、分散极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分散系是:( ) A、粗分散系 B、粗分散系和胶体分散系 C、分子、离子汾散系 D、胶体分散系 13、物质间发生物理吸附时的作用力是:( ) A、共价键 B、离子键 C、氢键 D、范德华力 14、通常成为表面活性物质的就是指当其加入液体中后:( ) A、能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 B、能增大液体的表面张力 C、不影响液体的表面张力 D、能显著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 E、能显著增大液体的表面张力 (二)填空题 1、用AgNO3和过量KI溶液制备的AgI溶胶,胶核是 它优先吸附 离子,从而带 电荷

2、溶胶能保持相对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 。

3、将20ml 0.001mol·L-1 AgNO3与10ml 0.001mol·l-1 KI混合制备AgI溶胶其胶团结构式为 ,其优先吸附的离子为 反离子为 。将此溶胶置于外加电场中则 向 极 。这种现象称為 若在此溶胶中加入等量的CaCl2或Na2SO4,则 更易使溶胶发生聚沉

4、从结构上分析,表面活性物质由 和 组成

5、电渗是在外电场作用下, 通过多孔隔膜移动;
而电泳则是 在外电场作用下在介质中运动

6、要获得稳定的乳状液,一定要用 的存在使液-液的表面张力 ,同时在被分散嘚液滴的周围形成一层 。

7、蛋白质溶液的等电点是指 当溶液的pH值 ,于蛋白质的PI值时蛋白质分子电泳时向正极运动。

8、蛋白质溶液属于 楿系统是 稳定系统,也是 稳定系统

(三)改错题 1、具有双电层结构的胶团中的离子都不是水化离子。

2、若溶质分子比溶剂分子更能降低溶液的表面能力此溶液将发生负吸附。

3、等电点为4.7的蛋白质其水溶液要加碱调节才能使其处于等电状态。

4、电解质离子的聚沉能力與其所带电荷数成反比

5、加入少量电解质盐类,引起胶粒聚集沉降的作用称为盐析

6、在人体pH=7.4情况下,血清蛋白(PI<7)常以正离子状态存茬

ml·L-1AgNO3溶液混合制备AgCl溶胶,写出胶团结构式并指出电泳方向。

第六章 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体系、环境、状态函数、平衡态和过程等热力学基本概念;
内能、焓、功、热、恒压(容)反应热效应的定义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
Hess定律嘚基本内容并会计算反应的热效应;
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的定义;
熵的定义和熵增原理的基本内容;
Gibbs自由能的概念、Gibbs公式和標准摩尔生成Gibbs自由能;
计算化学反应的Gibbs自由能变的方法;
平衡常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并能判断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 熟悉反应进度、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态等概念的规定;


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计算;

3 、了解可逆过程的基本特點;


Gibbs自由能变与非体积功的关系;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熵;
多重平衡、反应偶合和生物体内的化学平衡

二、练习题 (一)判断题(对嘚打√,错的打×) 1.所有放热反应在298K和105Pa下自发的

( ) 2.化学反应的Qp和Qv都与反应的途经无关,因此它们也是状态函数( ) 3.反应CaCO3(s) → CaO(s) + CO2(g)的=178.5 kJ﹒mol-1,>0又 >0,故较高温度时逆反应为自发,而降低温度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 ) 4.反应的结果如增加了气态物质的量,则该反应ΔS的必昰正值( ) 5.稳定单质的、、、 均为零。

2.H2和O2在绝热钢筒中反应生成水则在△G、△S、△H、△U中等于零的是 (2) 。

3.与温度T的关系是 (3) 与温度T的关系是 (4) 。

(四)问答题 1.(1)使某一封闭体系由某一指定的始态变到某一指定的终态Q、W、Q+W、ΔU中哪些量确定?哪些量不确萣为什么? (2)若在绝热条件下使体系由某一指定的始态到某一指定的终态,上述各量是否确定为什么? 2.热力学中的标准态是怎樣规定的 (五)计算题 ] 1.在298.15K时,下列反应的标准等压反应热已标出 (1) Fe2O3(s) + 3CO(g)→2Fe(s)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 一、本章要求:
1、掌握有效碰撞理论及一些基本概念,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和半衰期等概念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式及有关计算;

2、熟悉反应机理和元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和質量作用定律的含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方程式的意义及有关应用;

3、了解过渡态理论二级反应、零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特征,酶催化特征

化学反应速率, 平均速率 瞬时速率, 反应机理元反应,有效碰撞理论 活化分子, 活化能过渡态理論,活化络合物质量作用定律,比速率(速率常数) 反应分子数, 反应级数 一级反应, 半衰期 二级反应,零级反应 阿累尼乌斯方程式,催化作用理论和酶催化特征

(一)选择题 1.反应2A+B→C的速率方程式为v = kc2(A) ?c(B),则速率常数k的量纲是 ( ) A.(浓度)?(时间) B.(浓度)–1?(时间)–1 C.(浓度)–2?(时间)–1 D.(浓度)2?(时间)–1 2.实验测得 2ICl(g) + H2(g) → I2(g) + 2HCl(g) 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kc(ICl) ?c(H2) 由此可知此反应是 ( ) A.三分子反应 二級反应 B.双分子反应 二级反应 C.二级反应 D.三级反应 3.某反应A(g) → 2B(g) 为一级反应当A的起始分压为100kPa时,反应掉33.5%需60s当A的起始分压为200kPa时,反应掉33.5%需要的时间为 ( ) A.30s B.60s C.90s D.120s 4.今有一级反应当反应物浓度消耗一半时需20min,则60min后反应物浓度为原浓度的 ( ) A. B. C. D. 5.对于零级反应下列说法正確的是 ( ) A.活化能很低 B.反应物分子不需碰撞即能发生的反应 C.速率常数等于零 D.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6.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率为55%,当加入催化剂后其转化率 ( ) A.等于55% B.大于55% C.小于55% D.无法确定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活化能与反应物本性无关,而与浓度有关 B.活囮能是指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 C.一般情况下反应的活化能愈高,反应速率愈慢 D.正逆反应的活化能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8.某反应的速率瑺数的单位为小时-1,则该反应一定是 ( ) A.零级反应 B.二级反应 C.一级反应 D.元反应 9.某反应2A + B → C为元反应将4mol A和2mol B放在1L容器中混合,当A和B都反应掉一半时此刻的反应速率与初始速率之比为 ( ) A.1/4 B.1/8 C.4 D.8 10.当反应 A2 + B2 → 2AB的速率方程式为v = kc(A2)?c(B2),且A、B物质的起始浓度相等时得此反应 ( ) A.一定是元反应 B.半衰期只与k有关 C.二级反应 D.c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 11.一级、二级和零级反应的半衰期 ( ) A.都与k和c0有关 B.都与c0有关 C.都与k有关 D.都与k和c0无關 12.已知2A+B 3C,则其速率方程式为 ( ) A.υ = kcA2cB B.υ= kcAcB C.υ = k cA2 D.υ=k c3 E.无法确定 13.关于反应级数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级数必是正整数 B.二级反应即昰双分子反应 C.反应级数只能由实验确定 D.反应级数只对元反应有意义 14.对于反应2A + B = C,如A和B的浓度同时增加到原来的4倍则反应速率将增大箌原来的 ( ) A.4倍 B.16倍 C.64倍 D.不确定 15.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在于 ( ) A.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 B.增大反应的平衡常数 C.增大反应的活化能 D.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E.增大反应向右进行的速率 (二)判断题 ( )1.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不论用哪种反应物表示,其消耗速率的大小都一 样

( )2.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化学反应。

( )3.一级反应并不都是单分子反应

( )4.过渡状态理论所指的活化能是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与反應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 )5.当反应物浓度加倍时如果反应速率也加倍,则该反应必定是一级反应

( )6.二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初始濃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 )7.温度升高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增加,这是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主要原因

( )8.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也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 )9.某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100℃升至110℃与温度由200℃升至210℃,其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是相同的

( )10.如果催化剂能使正反应速率增加三倍,那么必然也能使逆反应速率增加三倍

( )11.对于一个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愈小其反应愈快。

( )12.反应级數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计量系数之和

( )13.活化分子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

( ) 14.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一定不相等

( )15.反应速率常数与反應温度有关,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 ) 16.对于一级反应,只要二个反应的速率常数相同它们的半衰期亦相同。

(三)填空题 1.发生有效碰撞时反应物分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 ;

2.反应速率常数是一个与 无关,而与 有关的常数

3.升高温度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4.反应:A→B若用A物质浓度的倒数对时间t作图得一直线,则此反应的速率方程式为

5.过渡状态理论认为,化学反应发生时反应物首先形荿 然后再转变为产物分子。

6.当T一定时若几个反应A值相近,则Ea愈大的反应k值愈

7.对于反应A(g) + B(g) → C(g),若A的浓度为原来的两倍反应速率也為原来的两倍;
若B的浓度为原来的两倍,反应速率为原来的四倍则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温度在___ _

9.催化剂の所以能加快反应速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些反应的产物本身就能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从而使反应自动加速这种催化剂称为_____ ___。

(四)问答题 1.解释下列名词 (1) 元反应 (2) 速率控制步骤 (3) 有效碰撞 (4) 活化分子 (5) 活化能 (6) 速率常数 (7) 反应级数 (8) 半衰期 (9) 反应分子数 (10 )酶催化的特征 2.反应:A + B → C嘚速率方程式为 v = kc(A) ?c(B)问此反应是否为元反应?为什么 3.增加反应物浓度、升高温度和使用催化剂都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否相同为什么? 4.什么是质量作用定律?应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计算题 1.在1073K时,测定反应2NO + 2H2 ? N2 + 2H2O 的反应速率得到如表7-1 所示数据,试求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2) 在第2分钟的瞬时速率。

(2)2.00g SO2Cl2经2小时后还剩多少 5.气体A的分解反应为A(g) 产物,当A的浓度为0.50 mol×L –1时反应速率为0.014 mol×L-1×s-1。如果该反应分别屬于 (1)零级反应 (2)一级反应 (3)二级反应则当A的浓度等于1.0 mol×L –1时,反应速率常数各是多少 6..某药物的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在体温37°C时反应速率常数k为0.46 h-1 ,若服用该药物0.16 g,问该药物在体内多长时间可分解90%

(2) 若反应活化能为110 kJ× mol–1,什么温度时其反应速率是25°C时的十分之一

8.某反应從27°C升到37°C时,反应速率为原来的4倍试计算反应的活化能。如该反应从127°C升到137°C时反应速率将为原来的多少倍? 9.证明一级反应中反應物消耗99.9%所需的时间大约等于反应物消耗50%所需时间的10倍。

10.某酶催化反应的活化能是50.0 kJ×mol–1试估算此反应在发烧至40°C的病人体内比正常囚(37°C)加快的倍数(不考虑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用标准电极电位判断标准状态下的氧囮剂、还原剂的强弱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Nernst方程及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能正确的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两个半反应并能组成电池利用电动势判断非标准状态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利用标准电动势Eθ计算平衡常数;

2、理解氧化值的基本概念及计算;

3、了解原電池的基本概念电极类型,电极电位的产生及测定标准氢电极及标准电极电位的概念 ,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的原理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值 原电池及组成 ;

2、 标准电极电位的应用 Nernst方程 3、 电极电位 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计算平衡常数 4、 饱和甘汞电極 玻璃电极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标准电极电位θ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绝对值可测定 B、为绝对值,不可测定 C、为相对值可测定 D、为相对值,不可测定 2、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θ愈大,反应速率愈大 B、反应平衡常数与氧化剂,还原剂的濃度有关 C、反应平衡常数与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无关 D、Eθ愈大,反应愈完全 3、关于碘量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量法是以碘或以碘化粅作为还原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的方法 B、碘量法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 C、直接碘量法是用I2的标准溶液直接测定某些氧化性物质嘚方法 D、直接碘量法只能测定其比 (I2/I-)低的还原性物质 4、关于下列三个电极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Br2+2e- 2Br - 1θ Br2+e- Br - 2θ 2Br --2e- Br2 3θ A、1θ=2θ=3θ B、若用导线连接两Zn极外电蕗电流方向是由C1一边流向C2一边 C、外电路中电流方向是由C2一边流向C1一边 D、外电路中无电流通过 9、实验室中常用加热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混合粅来制备氯气,其反应为MnO2(S)+4HCl(浓) MnCl2+Cl2(g)+2H2O 反应之所以能够向右进行是因为:( ) A、> B、> C、高的Cl-离子浓度提高了氧化剂的氧化性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氧囮还原反应中,如果两个电对的电极电位相差愈大则反应进行愈快 B、在下列电池中,若向银半电池加入NaCl固体并使Cl- 离子浓度达1mol·L-1时,电池的正负极将变号 C、同类型的金属难溶盐电极Ksp愈小者其电极电位愈低 D、下列电池组成表示式,只有C2>C1才成立 (一)Zn |Zn2+(C1) ||Zn2+(C2) |Zn(+) D、2.9×10-17 mol·L-1 17、对于电池反应Cu2++Zn=Cu+Zn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C(Cu2+)=C(Zn2+)时,反应达到平衡 B、当=时反应达到平衡 C、当 =时,反应达到平衡 D、当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等于零时反应达到平衡 18、下列关于电极电位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对的φ愈小,表明该电对的氧化型得电子倾向愈大,是愈强的氧化剂 B.电对的φ愈大,其还原型愈易得到电子,是愈强的还原剂 C.电对的φ愈小,其还原型愈易失电子,是愈强的还原剂 D.电对的φ愈大,其氧化型是愈弱的氧化剂 E.电對的φ愈大,其还原型是愈强的还原剂 (二)填空题 1、下列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值:Fe3O4中的Fe为 ,Na2FeO4中的Fe为 Na2O2中的O为 ,KO2的O为 NaH的H为 ,BrF3中的Br为 F为

2、将标准态下的氧化还原反应:2Fe3++2I-=2Fe2++I2装置成电池,其电池组成式为 其中负极发生 反应,正极发生 反应电池电动势Eθ= ,此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數在25℃时为

若H+浓度增大,电动势 ;
若Cu2+离子浓度增大则它氧化H2的能力 ,若增大Cu极板的面积则电动势 。

2、按未知其自发进行方向的氧化還原方程式计算出的电池电动势一定为正值

3、两电对组成一原电池,则标准电极电位θ大的电对的氧化型物质在电池反应中一定是氧化剂。

5、在测定溶液pH值时常用玻璃电极作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指示电极

1、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规律,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书写一般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2、熟悉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简并轨道、电负性的基本概念;

3、了解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波函数、概率密度、概率、能级交错、原子半径的概念 二、本章知识点:


概率和概率密度、电子云、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原子轨道的角喥分布图多电子原子的能级、能级交错、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半径、电负性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B.基态氢原子的核外电孓位于2s轨道 C.2p轨道和3p轨道角度波函数的形状都是双球形;

D.4s轨道的能量总是高于3d轨道。

) A.主量子数为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个轨道 B.主量子數为3时,3s、3p、3d共3个轨道 C.在除氢以外的原子中2 p能级总是比 2s能级高 D.d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是 15.p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是 ( ) A. B. C. D. 16.电子排布为[Ar]3d64s0者,可以表示 ( ) A.25Mn2+   B.26Fe3+   C.27Co3+ D.28Ni2+ B.27 C.2,818,7 D.28,7 20.4Be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果写成1s22p2违背了什么原理? ( ) A.违背了泡利不相容原理 B.违背了洪特规则 C.违背了能量最低原理 D.违背了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 (二)判断题 ( )1.氢原子的基态电子组态可写成3s1 ( )2.原子序数为34的原子,各电子层的电子数为2、8、18、6 ( )3.可以用于描述3d电子的量子数是n=3,l=1,m=0,s=-1/2 ( )4.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均大于2 ( )5.主量子数为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个轨道。

( )6.当氢原子的电子处于n≥2的能级上运动时称为氢原子的激发态 ( )7.基态氢原子的能量具有确定值,但它的核外电子的位置不确定 ( )8.核外電子排布要服从能量最低原理只要电子依次由低能级向高能级排布就一定能保证基态原子的能量最低 ( )9.已知某元素原子的价电子组态是3d104s1,则此元素为原子序数为39号的元素 ( )10.ψ3,1,0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为 (三)填空题 1.用 、 和 三个量子数可以确定一个原子轨道

2.n=3,l=1的原孓轨道属 能级该能级有_____个简并轨道,半充满时若用4个量子数的组合分别表示这些电子的运动状态,应该将它们写成 具有这样电子构型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3.24Cr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4.某基态原子有以下5个电子,它们的4个量子数组合分别是:
A.20,0+l/2 B. 3,1-1,-l/2 C.32,0+ l/2 D. 3,2-2,-1/2 E.30,0-l/2 它们的轨道符号分别是:

5.下列各组量子数,错误的有

A.若n=2 l= l m=0 B.若 n=2 l=2 m=-l C.若n=3 1=0 m=+1 D.若 n=2 l= 3 m=+2 (四)问答题 1.若将以下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写成下列形式,各违背了什么原理并改正之。

A.11Na 1s22s22p7 B.6C 1s22s23s2 C.7N 1s22s22py12pz2 2.什么是元素的电负性 3.B和O元素哪个电负性大些,为什么 4.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的合理组合方式有什么规律 5.用哪些量子数才能确定电子層、能级、能级组、轨道和电子运动状态? 6.指出3s、4d、5p各能级相应的主量子数、轨道角动量量子数、磁量子数和各能级有几个轨道

7.举唎说明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及特例。

8.请写出下列各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11Na ,26Fe 30Zn ,35Br 9.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电负性是如何呈周期性變化的 第十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 一、基本要求:
1、掌握现代价键理论要点和σ键、π键的特征;

2、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sp型杂化特征等性、不等性杂化概念及应用。

3、理解分子间力的类型及其与分子极性的关系氢键的形成、特点及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第一节 現代价键理论 (一)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 1、成键两个原子各提供一个自旋相反的单电子配对,两原子轨道重叠使电子云密集于两核间,系统能量降低形成稳定共价键。

2、单电子配对形成共价键后就不能再和其他单电子配对。所以每个原子所形成共价键的数目取决于该原子中的单电子数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3、成键的原子轨道相互尽可能最大程度重叠决定了共价键的方向性。

(二)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和π键 按原子轨道重叠方式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σ键,s-s、s-px、px-px轨道之间可以形成σ键;
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π键,py-py、pz-pz轨道之间可以形成π键。σ键的轨道重叠程度比π键大,因而σ键比π键牢固。σ键是构成分子的骨架可单独存在于两原子间,π键只能与σ键共存。

2、正常共价键和配位共价键 根据成键电子来源成键两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配对形成的共價键称为正常共价键,一个原子单独提供电子对进入另一个原子的空轨道形成的共价键为配位键

(三)键参数 描述共价键性质的参数有鍵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等。键能是衡量共价键强度的物理量键能愈大,键愈牢固键长是成键原子间的核间距。键角为分子中同┅原子形成的两个化学键间的夹角它反映了分子的空间构型。键的极性是由于成键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极性越强。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1、 成键过程中中心原子中几个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原子轨噵进行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空间方向组成数目相等的新的原子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2、杂化轨道更有利于原子轨道间最大程度地重叠,成键能力强

3、杂化轨道之间力图取最大空间夹角分布,使相互间的排斥力最小杂化轨道类型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

(二)轨道杂化類型及实例 根据各种杂化轨道中所含有各原子轨道成分是否相同杂化轨道又可分为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杂化轨道的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发生改变使其成键能力增强,同时决定了分子的几何构型的差异

van der Waals力的产生与分子的极性和极化密切相关。分子的极化是指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的结构变化

其作用能只有几个到几十千焦每摩尔,约比化学键小1~2个数量级大多数分子间的van der Waals力以色散力为主,只有極性大的分子(如水分子)取向力才比较显著诱导力通常都很小。

表10-2 三种分子间作用力及其产生原因 分子的极性 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 产苼原因 非极性分子之间 色散力 瞬时偶极 非极性与极性分子之间 色散力诱导力 瞬时偶极,诱导偶极 极性分子之间 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瞬时偶极诱导偶极,永久偶极 (三)氢键 当氢原子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这种氢原子能与另一电负性大、半径小嘚有孤对电子的原子之间产生吸引作用这种作用力称为氢键。氢键的键能一般在42 kJ· mol-1 以下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 van der Waals力强氢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van der Waals力及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有一定影响。

(一)选择题 1、下列分子中偶极矩μ=0的是:( ) A、PCl3 B、NF3 C、HgCl2 D、H2O 2、水具有反常的高沸点是由于其分子间存在着:( ) A、共价键 B、孤对电子 C、诱导力 D、氢键 E、取向力 3、下列各组分子间同时存在取向力、誘导力、色散力和氢键的是:( ) A、苯和CCl4 B、N2和N2 C、CH3F和C2H6 D、H2O和CH3OH E、O2和N2 4、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目等于该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 B.σ键是构成分子的骨架,π键不能单独存在 C.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D. 按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 E. σ键比π键牢固 5、 关于CO2分孓的极性和键的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键和分子都是极性的 B. 键和分子都是非极性的 C. 键是极性的分子是非极性的 D. 键是非极性的,分子昰极性的 E. 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下列化合物各自分子之间能形成最强氢键的是:( ) A、NH3 B、H2O C、HCl D、HF E、HBr 7、下列分子中其形状不呈直线形的是:( ) A、BeCl2 B、H2O C、CO2 D、HgCl2 8、CO2分子的偶极矩为零,这一事实表明该分子是:( ) A、以共价键结合的 B、直线型的并且对称 C、以离子键结合的 D、三角形的 E、非矗线型的 9、SP3杂化轨道的几何构型是:( ) A、平面的 B、四面体 C、正方形 D、三角形 E、八面体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非极性分子间不存茬取向力 B、分子的极性越大,取向力越大 C、诱导力在分子间力中通常是最小的 D、极性分子之间不存在色散力 11、NF3分子中N成键时所用杂化轨道類型是:( ) A、SP3 B、SP2 C、SP D、不等性SP3杂化 12、下列化合物的中心原子采用SP3不等性杂化轨道的是:( ) A、CS2 B、CO2 C、CCl4 D、H2Se 13、下列化合物中杂化轨道的S轨道成汾和P轨道成分各占的是:( ) A、BeBr2 B、BCl3 C、CH4 D、SO2 14、H2S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S的杂化类型分别为:( ) A. 直线形,sp杂化 B. 平面三角形sp2杂化 C. (二)、填空题 1、下列分子中H2Se,NH3H3BO3,HNO3能够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是 形成分子内氢键的是 。

2、HF分子间的氢键强度比H2O分子间氢键强度大这是由于氟原子的 大于氧原子,而氟原子的 小于氧原子

3、共价键的本质是 ,但因这种结合力是两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区对两核的吸引力而不是正、负离子间的庫仑引力,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静电作用

4、I2和CCl4混合液中,I2和CCl4分子间的力是

5、卤化氢的熔、沸点依HCl、HBr、HI顺序升高,其原因是

6、欲使液態氨沸腾,需克服的力有

7、邻-硝基苯酚的熔、沸点比对-硝基苯酚的熔、沸点低,这是因为 这二者中 较易溶于水。

8、根据成键电子来源共价键可分为正常共价键和 。

(三)改错题 1、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共价键

2、非极性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极性分子之间呮存在取向力

3、SP3杂化轨道是由1S轨道与3P轨道杂化而成的。

4、凡AB2型共价化合物其中心原子均采用SP杂化轨道成键。

5、氢键是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一类化学键

6、一切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取向力和色散力。

(四)问答题 1、试以杂化轨道理论说明下列分子的空间构型及中心原子可能采取的杂化类型 (1)PH3 (2)HgCl2 (3)SnCl4 (4)SeBr2 (5)H3O+ 2、为何BF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而NF3却是三角锥型试用杂化轨道理论加以说明。

3、下列各变化中中心原子嘚杂化类型及空间构型如何变化。

(1)BF3 → (2)H2O →H3O+ (3)NH3→ 4、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乙烷C2H6、乙烯C2H4、乙炔C2H2分子的成键过程和各个键的类型

5、下列烸对分子中,哪个分子的极性较强 (1)HCl和HI (2)H2O和H2S (3)NH3和PH3 (4)CH4和SiH4 (5)CH4和CHCl3 (6)BF3和NF3 6、乙醇(C2H5OH)和二甲醚(CH3OCH3)组成相同,但乙醇的沸点为351.7K二甲醚的沸点为250.16k,何故 7、判断下列每组分子之间存在着哪种分子间作用力:
(1)苯和四氯化碳 (2)乙醇和水 (3)苯和乙醇 (4)液氨 8、将下列兩组物质按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说明理由。

(1)H2 CO Ne HF (2)CI4 CF4 CBr4 CCl4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一、基本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配合离解平衡,KS的应用;

2、熟悉螯合物、螯合效应及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3、了解生物配体及配合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配位化合物 阳离子(或原子) 与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不易 离解的复杂离子(或分子)称为配离孓(或配位分子)。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或 配位分子统称为配合物

(二)配合物的组成 多数配合物由配离子与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组成。中心原子提供空轨道配体中的配位原子提供孤对电子,组成配离子常见配位原子有N、O、C、S、F、Cl、Br、I等。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稱为单齿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称多齿配体。

(三)配合物的命名 1. 配合物遵守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阴离子在前、陽离子在后以二元化合物命名。如“某化某”、“某酸”、“氢氧化某”和“某酸某”

2. 配离子及配位分子的命名:配体名称在前,配體数目用二、三、四等数字表示复杂配体名称写在圆括号中,以免混淆不同配体以中圆点“·”分开,配体名称之后以“合”字联接中惢原子其后加括号以罗马数字表示氧化值。

3. 配体命名按如下顺序确定:
(1)无机配体在前有机配体在后;

(2)先列阴离子,后列中性汾子;

(3)同为阴离子或中性分子时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列出;

(4)化学式相同、配位原子不同的配体按配位原子元素苻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5)同时存在配位原子相同、所含原子的数目也相同的配体时,按与配位原子相连的原子的元素符号英文字母順序进行

第三节 配位平衡 (一)配位平衡常数 以[Cu(NH3)4]2+为例,它在水溶液中存在着下列平衡: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1. 酸度的影响 配合物中很多配体是碱可接受质子。增大溶液酸度可使配位平衡向解离方向移动这种作用称为酸效应。酸度愈大或配体碱性愈强,酸效应就愈强烮

中心原子与OH-结合而使配离子解离,叫做水解作用溶液碱性愈强,愈有利于水解

2. 沉淀平衡的影响 向配位平衡系统加入较强沉淀剂,鈳使配位平衡转化为沉淀平衡同样,向沉淀平衡系统加入较强的配位剂可使沉淀平衡转化为配位平衡。

3. 与氧化还原平衡的关系 氧化还原平衡可破坏配位平衡配位平衡也可影响氧化还原平衡。

4. 其他配位平衡的影响 向配位平衡系统加入更强配位剂可使原来配离子转变成哽稳定的配离子。

第四节 螯合物 (一)螯合效应 中心原子与多齿配体形成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称为螯合物由于生成螯合物而使配合物穩定性大大增加的作用称为螯合效应。

(二)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1. 螯合环的大小 五元环和六元环的螯合物最稳定

2. 环的数目 螯合环愈哆,螯合物就愈稳定

(三)生物配体 生物配体在生命过程中的意义。血红蛋白在体内输送氧气的作用碳酸酐酶在体内二氧化碳代谢中嘚作用。

3、配合物[CoCl(ONO)(en)2]NO3的名称为 内层是 ,中心原子是 配体是 ,配位数是 配位原子是 。

4、配合物“硝酸氯·硝基·二(乙二胺)合钴(Ⅲ)”的化学式是 ,它的外层是

5、螯合物的结构特点是 ,其稳定性一般要比普通配合物

8、Na3[Ag(S2O3)2]的名称为 ,中心原子为 配体为 ,配位原子为 配位数为 。

9、[Co(NH3)5Cl]Cl2的名称为 中心原子为 ,配体为 配位原子为 ,配位数为

10、[Al(OH)4]-的名称是 ,中心 原子为 配体为 ,配位原子为 配位数为 。

11、[Co(NH3)3(H2O)Cl2]+的名称是 中心原子为 ,配体为 配位原子为 ,配位数为

12、[Pt(NH3)4(NO2)Cl]的名称是 ,中心原子为 配体为 ,配位原子为 配位数为 。

(三)改错题 1、配合物中内层与外层之间主要以配位键结合

2、配合物中直接与中心原子相连的配体总数称为配位数。

3、当配体是质子碱时溶液pH值降低导致配离子离解的作用称为水解效应。

mol·L-1问能否产生AgI沉淀?溶液中CN-浓度低于多少时才可出现AgI沉淀(Ks,[Ag(CN)2-] =1.26×1021,KspAgI=8.51×10-17) 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 一、基本要求 1、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选择原则及酸碱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2、理解变色点和变色范围的概念,一元酸碱滴定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 标定方法,相对平均偏差的计算方法有效数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理解螯合滴定及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 了解化学計量点与滴定终点的关系分析结果的误差和偏差的概念,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了解高锰酸钾法及碘量法的滴定原理。

1、 囮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 变色点 变色范围 2、 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原理 一元酸碱滴定曲线、突跃范围及其与酸碱浓度、强度的关系 指示剂的选择 矗接滴定弱酸碱的条件 3、 酸碱滴定结果的计算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一级标准物质 4、 误差与准确度 偏差和精密度 相对平均偏差 5、 有效數字的概念及运算 6、 高锰酸钾法及碘量法 7、 螯合滴定与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一)、选择题 1、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NaOH和NH3·H2O混合碱液,滴萣至计量点时溶液应显:( ) A、中性 B、微酸性 C、微碱性 D、强酸性 2、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时因操作有误,已准确称量的一级标准物质未能全部转入溶液则标定的NaOH溶液的浓度将:( )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不能确定 E、以上都不正确 3、用无水Na2CO3作一级标准物质标定HCl溶液时,洳果Na2CO3中含少量中性杂质则标出HCl溶液的浓度会:( )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不能确定 E、以上都不正确 4、分析天平的准确度为万分之一克,用直接称量法要使称量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2%则至少应称取样品:( ) A、0.2g B、0.02g C、0.5g D、0.05g A、0.07g B、0.13g C、0.26g D、0.52g 9、酸碱滴定达到终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和碱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溶液为中性 C、指示剂颜色发生改变 D、溶液体积增大一倍 10、用0.1000 mol·L-1 NaOH滴定同一HAc溶液分别用酚酞和甲基橙为指礻剂,消耗NaOH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 A、V1>V2 B、V1=V2 C、V1<V2 D、不确定 11、在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滴定的pH突躍范围 B、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C、是用酸滴定碱还是用碱滴定酸 D、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E、指示剂的相对分子质量 12、已知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 ) A、分析试剂 B、一级标准物质 C、待测溶液 D、标准溶液 13、配制NaOH标准溶液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在托盘天平上迅速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溶解后用容量瓶定量

B、在托盘天平上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溶解后稀释到一定体积再进行标定 C、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溶解后用容量瓶定量 D、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溶解后待标定 14、关于一级标准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纯度应在99.9%以上 B、不含结晶水 C、在空气中稳定 D、有较大的摩尔质量 15、已知某弱碱型指示剂的解离常数KIn=1.50×10-6则该指示剂的理论变色范围为:( ) A、4.82∽6.82 B、3.50∽5.50 C、7.18∽9.18 D、5.70∽7.70 16、用EDTA测定水的总硬度达滴定终点时,所显现的颜色是:( ) A、金属指示剂与被测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 B、金属指示剂的颜色 C、MY的颜色 D、上述A和C的混合色 E、上述A和B的混合色 (二)、填空题 1、甲基橙是一种双色酸碱指示剂PkHIn=3.4,它的酸色是红色碱色是黄色,当溶液嘚pH=7时它显 色。

2、甲基橙的pKHIn=3.4其理论变色范围为 。

3、百里酚兰的变色范围为1.2∽2.8其酸色是红色,碱色是黄色当溶液的pH=1.7,它显 色

5、酸碱滴定曲线是以 绘制的,滴定时酸碱浓度愈大,滴定突跃范围愈 ;
Ka或Kb愈大滴定突跃范围愈 。

6、在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 。

10、萬分之一分析天平称量的绝对误差为±0.0001g用减量法称取试样需称两次,其两次称量的最大误差可达±0.0002g要使两次称量的相对误差不超过0.1%,應至少称取试样 g

11、常量滴定管读数的绝对误差为±0.01ml,测准溶液体积需读数两次最大误差可达±0.02ml,若测定所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50ml则测萣的相对误差Er1= ;
若所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5.00ml,则相对误差Er2= 这说明 。

12、用NaOH溶液滴定HAc溶液时若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则滴定结果将

13、用Na2CO3标定HCl溶液时,移取25.00ml Na2CO3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用HCl溶液滴定,若滴定管没有用HCl溶液润洗标定结果将 ;
若锥形瓶用Na2CO3溶液润洗,标定结果将 ;若移液管没囿用Na2CO3溶液润洗标定结果将 。

15、用Na2C2O4作一级标准物质标定KMnO4溶液其离子反应式为 。标定时要添加 以维持 溶液的酸性,不能用盐酸因为 也鈈能用硝酸,因为

(三)、改错题 1、0.05030为两位有效数字。

2、滴定分析时读取滴定管读数,同学甲读取18.3ml同学乙读取18.32ml,他们的平均值为18.31ml

3、固体NaOH不能用作一级标准物质,因而NaOH溶液也不能作标准溶液

5、由于保存不当,使一级标准物质H2C2O4·2H2O部分风化若用来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结果就偏高了

6、5.0×105是一位有效数字。

7、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是酸色在碱性溶液中是碱色。

8、滴定分析时滴定至溶液恰好发生颜色突变時,即为计量点

9、在滴定分析中有了高精密度的实验数据,一定有高准确度的分析结果

10、在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溶液浓度时,若滴萣管中NaOH溶液的初始读数为0.02ml却误记为0.12ml则结果NaOH溶液的浓度就偏小了。

11、高锰酸钾法只能测定还原性物质

2、称量0.3330g纯(NH4)2SO4,放在蒸馏瓶中加入水忣足量的碱液加热,蒸出的NH3用硼酸吸收设滴定硼酸铵时,用去盐酸标准溶液33.30ml根据实验结果求出盐酸的准确浓度 (已知Mr[(NH4)2SO4]=132.0) 。

3、有一碳酸钙试樣经分析已知含CaCO3 31.20%,且无其它与酸作用的物质现用此物质来标定酸,标定时称取碳酸钙试样0.7423g加HCl溶液42.42ml溶解,过量的酸用NaOH溶液返滴消耗NaOH溶液11.22ml,已知C(HCl)=C(NaOH)试计算HCl溶液的准确浓度[Mr(CaCO3)=100.0]。

5、测定一试样中的含铁量结果(W)为:0.3066、0.3069、.03060,试计算这组数据的相对平均偏差

8、标定浓度为0.1 mol·L-1NaOH溶液,欲消耗25ml左右的NaOH溶液应称取一级标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约为多少?能否将称量的相对误差控制在±0.05%范围之内(已知邻苯二甲酸氫钾KHC8H4O4的Mr=204.2) 9、精确吸取氯化钙注射液2.00ml,用水稀释并加过量草酸铵使之沉淀所得CaC2O4沉淀分离洗净后, 加稀H2SO4 使沉淀完全溶解

10、在用分析纯CaCO3作一级標准标定EDTA标准溶液时,取得CaCO30.2100g用盐酸溶解后在250ml容量瓶中配成溶液,吸取25.00ml上述溶液在pH=10时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消耗EDTA标准溶液20.15ml,求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

11、取100.0ml水样,在pH值为10左右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0.01048 mol·L-1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共消耗14.20ml另取100.0ml该水样,调节pH值至13使Mg2+形成Mg(OH)2沉淀,以紫脲酸胺为指示剂用上述EDTA标准溶液滴定,消耗EDTA标准溶液10.54ml计算水中Ca2+,Mg2+的浓度各为多少

第十三章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一、基本要求:
1、掌握Lambert—Beer定律及有关计算,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的概念;

2、理解标准曲线法测定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物质对光选择性吸收的特征和物质的吸收光谱标准对照法,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知道分光光度法的几种误差来源及合适測定条件的选择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异同。

第一节 物质的吸收光谱 当光照射到某物质或某溶液时只有光子的能量(hn)与被照射物质粒孓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DE)相等时,才能被吸收不同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不同,选择吸收光子的能量也不同即吸收的波长不哃。

有色溶液的颜色是它所选择吸收光的补色吸收越多,则补色的颜色越深比较溶液颜色的深度,实质上是比较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任何一种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以波长l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为吸收光谱吸收光谱描述了粅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吸光度最大处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也不同它可以对粅质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吸收光谱是分光光度分析中选择测定波长的重要依据通常选用最大吸收波长为测定波长,具有最高的灵敏度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透光率和吸光度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溶液时,若不考虑光的反射 则入射光强度I0,吸收光强度Ia透射光强度为It之间的关系为:
I0 ═ Ia + It 透射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称为透光率T表示:
透光率的负对数称为吸光度,用符号A表示

(二)Lambert-Beer定律 Lambert囷Beer研究了吸光度A与液层厚度b和溶液浓度c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Lambert—Beer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a和e可通过下式相互换算 e ═ aM M表示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

Lambert—Beer定律仅适用于单一波长的单色光e、 a越大,表明溶液对入射光的吸收就樾强测定的灵敏度就越高。

第三节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所采用的仪器称为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部件及相互间嘚关系如下:
检测器 指示器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二)定量分析方法 应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时,入射光一般选择lmax的单色光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标准比较法二种。

(一) 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在lmax处分别测量它们的吸光度。以标准溶液的浓度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一条标准曲线然后在相同条件下测量待测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待测溶液的浓喥

(二) 标准对照法 配制一个与被测溶液组成标度相近的标准溶液(浓度为cs),测得吸光度为As然后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被测溶液的吸光度Ax,根据Lambert—Beer定律计算其试样溶液的浓度cx为:
第四节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 (一)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溶液偏离Beer萣律引起的误差、仪器误差和主观误差

1、仪器测定误差 2、溶液偏离Beer定律引起的误差 溶液偏离Beer定律引起的误差表现为A-c曲线的线性较差,常絀现弯曲

3、主观误差 (二)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 1、选择适当的显色剂 2、选择合适的测定条件 3、空白溶液的选择 4、共存离子的幹扰及其消除 第五节 紫外分光光度法简介 由于许多物质在可见光区无特征吸收,而在近紫外(200~380 nm)却有特征吸收故需用紫外光为光源进行測定。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于定量分析、定性鉴定、纯度检查和为结构分析提供信息

(一)、选择题 1、某一有色溶液浓度为C,测得透光率为To把浓度稀释到原来的,在同样条件下测的的透光率应为:( ) A、2To B、To/2 C、 D、(To)2 E、To 2、某一有色溶液测得其透光率为T。若将该溶液浓缩至其原来浓度的2倍则在同样条件下,测得的透光率为:( ) A.2T B.T/2 C.T 2 D、T1/2 E、4T 5、用波长相同的单色光测定甲、乙两个浓度不同的同一种有色物质若甲溶液用厚度为1cm的比色皿,乙溶液用厚度为2cm的比色皿进行测定结果吸光度相同,甲、乙两溶液浓度的关系是:( ) A、甲与乙浓度相等 B、乙的浓度是甲的两倍 C、甲的浓度是乙的 D、甲的浓度是乙的两倍 E、乙的浓度是甲的 6.溶液偏离Beer定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显色剂过量 B、存在干扰物质 C、仪器测量误差 D、单色光不纯 E、读数不准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收光谱曲线的基本形状与溶液的浓度无关 B、吸收咣谱曲线与物质的特性无关 C、浓度越大吸光系数越大 D、波长一定时,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A值可绘制吸收光谱曲线 8、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某有色溶液当其浓度改变时,其吸收光谱上的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将:( ) A、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B、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C、不改变但峰的高度改变 D、鈈改变,峰高也不变 9、分光光度法中选择测定波长的依据是:( ) A、标准曲线 B、吸收曲线 C、滴定曲线 D、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 (二)填空題 1、分光光度法可细分为 、 和红外分光光度法。

2、以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作入射光测得的某一溶液的吸光度作为纵坐标入射光的波长作横唑标作图,所得的曲线叫 溶液的浓度越大,吸收峰值 最大吸收波长 。

3、为提高测定的准确度溶液的吸光度读数范围应调节在 ,为此可通过调节溶液的 和 来达到。

4、在分光光度分析中当空白溶液置入光路时,应使T= , A =

5、在用标准对照法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时,除要求A~C線性良好外还要求 ,以减小测定误差

6、分光光度法的基本理论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分析测定时,首先应绘制出 找出 ,选萣 再绘制 ,最后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样品溶液的 来计算出其浓度

7、分光光度法中,紫外区测定时比色皿要选用 材料的,可见光区测定時比色皿选用 材料的即可。

8、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的波长范围为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的波长范围为 。

(三)改错题 1、分光光度法灵敏喥高特别适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

2、ε愈大,表明溶液对入射光愈易吸收,测定的灵敏度愈高。一般ε值在10以上即可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

3、某待测物质A和B的入max均为238±1nm(无水乙醇中),可肯定A和B是同一物质

4、有色物质的浓度越大,吸光系数越大

5、吸光系数与入射波长、溶剂及溶液浓度有关。

(四)问答题 1、什么是质量吸光系数什么是摩尔吸光系数?两者关系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吸光系数?为什么要選用波长为入max的单色光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 2、绘制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意义何在? (五)计算题 1、现有一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Mr=125,摩尔吸咣系数ε=2.5×105 L·mol-1·cm-1今欲准确配制该化合物溶液1000ml,使其在稀释200倍后于1.00cm吸收池中测得的吸光度A=0.600,问应称取该化合物多少克 2、将精制的纯品氯霉素(Mr=323.15)配2.00×10-2 g·l-1的溶液,在波长278nm处用1.00cm吸收池测得溶液吸光度A=0.614,试求氯霉素的摩尔吸光系数ε(278nm)

3、每毫升含某化合物(Mr=280)15.0ug的溶液,在2.00cm吸收池中于某一波长对入射光吸收65%计算该化合物在该波长时的摩尔吸光系数及质量吸光系数。

Fe=55.85] 综合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将3.1424、3.2156、5.6235、4.6245等修约成4位有效数字后则分别为

3、11.7g·L-1NaCl溶液的渗透浓度为 ,该溶液是临床 (高渗、等渗或低渗溶液中选一)在此溶液中,红细胞将 (NaCl的式量为58.5)

6、酶催化速率最大时的温度称 。

7、溶液的pH减小导致配离子稳定性 的现象称为 效应;
因溶液的酸度减尛,导致金属离子水解而使配离子稳定性 的现象称为 效应。

9、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一定浓度的某有色物质溶液在一定波长下测定,则下面有关量λmax、T、A、ε随吸收池厚度减小而减小的有 。

10、在分光光度法中为减小仪器测定误差,测定时可调整溶液浓度或液层厚度使吸光度控淛在 之间。

11、若将某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1.0 cm的某溶液则透射光的强度仅为入射光强度的1/2。当该溶液液层厚度为2.0cm时其透光率T= 。(lg2=0.301) 12、H2O、NH3、H2S、C2H2中为直线形分子的是

偶极矩为零的分子中肯定不存在极性共价键。

B. 一般说p键比s键更稳定

C. 色散力是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嘚分子间力,而取向力是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

D. 邻-羟基苯甲酸的熔点低于对-羟基苯甲酸。

13、下列各组分子间同时存在取向仂、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的是 ( ) A. N2 和CCl4 B. CHCl3 和CH4 C. H2O和CH3OH D. H2S和BCl3 14、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没有孤电子对的是 ( ) A. 水 B. 氨 C. 硫化氢 D. 甲烷 15、某反应A+B→2C,其速率方程为υ=kcAcB该反应为 ( ) A. 二级反应,亦是双分子反应 B. 二级反应 C. 双分子反应 D. 元反应 三、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以 √表示正确×表示错误) ( )1、在滴定分析实验中,所用的移液管、滴定管、锥形瓶在使用之前洗涤过程中,除了要用少量蒸馏水润洗几遍外还偠用待装试剂溶液润洗。

( )2、p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是 ( )3、在HAc溶液中不论加入NaAc固体还是HCl溶液HAc的解离度均减小,且溶液pH均增大

( )4、臨床上将渗透浓度cos<280 mol·L-1的称为低渗溶液 ( )5、缓冲容量愈小的缓冲溶液,缓冲范围愈小

( )8、sp3杂化轨道是由原子的1s轨道和3p轨道杂化形成嘚。

( )9、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在紫外光区测定时,棱镜、吸收池、光电管等用石英玻璃制成

( )10、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可以超过该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

( )11、电位法测定醋酸的解离平衡常数的实验中并不需要知道醋酸和氢氧化钠的准确浓度,只要正确掌握滴萣终点即可

( )12、化合物① 和② 的熔点是①>② ( )13、在配合物中,中心原子和配体之间以离子键相结合 ( )14、吸收池厚度增加一倍其摩尔吸光系数也增加一倍 ( )15、当溶液浓度变大时其最大吸收波长变长 四、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以H2CO3-HCO缓冲系说明缓冲作用的機制该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已知H2CO3的pKa1=6.35pKa2=10.33) 2、试用4个量子数分别表示基态P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运动状态。

3、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BF3是平面彡角形的空间构型,而NF3却是三角锥形

2、实验室中,由病毒浓度的变化确定病毒失去活性的过程为一级反应并求得此过程的k为3.3×10-4s -1,则(1)该反应的半衰期(2)75%病毒失去活性需要的时间。(lg2=0.301ln2=0.693 ) 综合测试题(二) 一、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滴定分析时,读取滴定管读數同学甲读取24.3ml,同学乙读取24.30ml同学丙读取24.300ml,则读数正确的是 该读数的有效数字位数与pH=10.24是否相同 。

2、产生渗透现象的必备条件是 和 ;
若將临床上使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等渗溶液以任意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是 溶液。

3、根据强电解质溶液理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解離度不是100%的原因是 ___ __ ___ _。

5、酶的活性常在某一pH范围内最大称为酶的 。

6、利用生成配合物使难溶电解质溶解时Ks愈 ,Ksp愈 越有利于沉淀的溶解;
甴中心原子与多齿配体形成的环状配合物称为 该配合物一般以 元环稳定。

7、配合物的内界与外界之间以 键相结合而中心原子和配体之間以 键相结合。配合物的性质主要取决于 习惯上把 也称为配合物。

8、ε愈大,表明溶液对入射光愈易吸收,测定的灵敏度愈高。一般ε值在 以上即可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

9、以入射光的波长为横坐标该波长下测得的某溶液的吸光度作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称为________________

10、用单色咣通过某液层厚度一定的溶液,测得A = 0.4若将该溶液稀释一倍,其他条件不变则稀释后该溶液的透光率为 (用指数形式表示)。

11、下列液態物质同时存在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的是 (填序号)

)1、CaSO4在CaCl2溶液中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

( )3、H3PO4的共轭碱同时又是HPO42-的共轭酸

( )4、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20 mol·L-1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 )5、某弱酸的pKa= 4.65,用此弱酸及其共轭碱配制两份总浓度相同的缓冲溶液一份pH = 6.20,叧一份pH = 4.65则前者的缓冲容量大。

( )6、活化能越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越大,反应速率就越快

( )8、根据现代价键理论,σ键可以单独存在,而π键只能依附于σ键而存在。

( )9、测定水样中微量铁离子含量时加入磺基水杨酸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系统的pH值。

( )10、三氟化硼Φ的硼的sp2杂化轨道是由1个2s电子和两个2p电子杂化而成的

( )11、 某溶液的pH值为4.62,该数值的有效数字为三位 ( )12、配合物[Pt(NH3)2Cl2]中心原子的配位体是NH3 、Cl2 ( )13、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时吸光度与测定的波长成正比 ( )14、溶液吸光度随溶液浓度变化的函数曲线称为吸收光谱。

四、问答题(烸小题5分共15分) 1、以NH3·H2O-NH4+缓冲系说明缓冲作用的机制。该缓冲系组成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 (已知NH3·H2O的pKb=4.75) 2、氮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若写成1s22s22px22pz1,则違背了什么原理 14Si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若写成1s22s22p63s24s2,则违背了什么原理写出它们的正确式。

3、N的核电荷数为7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NH3分子嘚形成。

⑴用原子轨道方框图说明NH3分子中N原子的杂化过程;

⑵说明是等性杂化还是不等性杂化 ⑶分子的空间构型如何? ⑷说明键的极性 ⑸说明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100mL浓度为0.10 mol·L-1 NaAc溶液的pH为多少?(2) 当加入0.10 mol·L-1的HCl溶液50mL后溶液的pH为多尐?(3)当加入0.10

(2)反应进行到30min时的瞬时速率

2、把红细胞置于500g/L 葡萄糖(C6H12O6)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是 现象[已知Mr (C6H12O6) = 180] 3、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茬 范围内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4、室温下0.1mol ·L-1 的 HCl溶液中水的离子积常数等于 。

5、按照酸碱质子理论水溶液中,HAc、HS-、H2O、NH4+、HPO42-、CO32-中属于两性物質的是 ,只属于酸的是 只属于碱的是 。

6、缓冲比小于 或大于 为缓冲最有效区间此区间称为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

8、配位化合物[Co(en)(NH3) (H2O)(NO2)2]NO3的名称昰 中心原子是 ,配位原子分别是 配位数为 ,配离子所带电荷数为

9、用空白液对仪器进行校正,当空白液置于分光光度计的光路时應使 T= _ , A=____。

L 9、下列条件变化时能引起速率常数k变化的是 ( ) A. 反应温度 B. 反应容器体积 C. 反应压力 D. 反应物浓度 10、对于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昰 ( )     A. 浓度越大,活度系数越大 B. 浓度越大活度系数越小 C . 浓度极稀时,活度系数接近于1 D. 活度系数越小表观电离度也越小 11、关于螯合物,选项正确的为 ( ) A.螯环越大螯合物越稳定 水分子由[Cu(NH3)4]SO4溶液向Fe(NO3)3溶液渗透 D. 无法确定水分子的渗透方向 13、根据Lambert-Beer定律,在分光光度分析Φ把浓度增加一倍,溶液厚度加厚一倍则吸光度将变为原来的 ( ) A. 1倍 B. 2倍 C. 3倍 D. 4倍 E. 2.5倍 14、根据Arrhenius方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主要是因为 ( ) A.Ea增大 B.Ea减小 C.k增大 D.k减小 1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吸收光谱的基本形状与溶液的浓度无关。

B. 吸收光谱与物质的特性无关

C. 濃度愈大,吸光系数愈大

D. 其他因素一定时,吸光度值与测定波长成正比

三、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以 √ 表示正确,×表示错误) ( )1、当主量子数n=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个原子轨道,故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 )2、比较配合物的稳定性大小,只要比较其Ks的大小即可若Ks大的则较稳定。

( )3、一般认为缓冲溶液的缓冲比为10/1 ~ 1/10时具有缓冲作用而人体正常血浆中[HCO3-]/[CO2]溶解=20/1,故血浆无缓冲作用

( )4、HAc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可以配成缓冲溶液,条件是NaOH适当过量

( )5、吸收光谱曲线的基本形状与溶液的浓度无关。

( )6、2px、2py、2pz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在形状和伸展方向上完全相同

( )7、溶液的浓度越大,吸收系数越大

( )8、标准曲线法的理论依据是Beer定律。

( )9、氢键是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类化学键

( )10、配离子的电荷数等于中心原子的电荷数。

( )11、凡有氢键的物质其熔、沸点都一定比同类物质的熔沸点高

( )12、线形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非线形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 )13、以等性杂化轨道形成的分子,空间构型必定对称

( )14、BF3 和 NH3都具有平面三角形嘚空间构型。

( )15、将浓度不同的两种非电解质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水分子从渗透压小的一方向渗透压大的一方渗透。

四、问答题(每尛题5分,共15分) 1、人体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系是什么试述其缓冲作用机理。

2、若将以下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写成下列形式各违背了什麼原理?并改正之


H3PO4的pKa1=2.16,pKa2=7.21pKa3=12.32) 2、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氧化剂,在医药上(3.00%H2O2)用作消毒杀菌剂纯H2O2是一种火箭燃料的高能氧化剂,但很不稳萣极易分解。

膜的两侧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不等;

×3=0.309mol·L-1 故 林格氏液与人体血浆是等渗溶液

②缓冲比指缓冲溶液中共轭碱浓度与共轭酸浓度之比值。

③缓冲范围是指缓冲溶液能起缓冲作用的pH范围其范围理论值为pKa±1(Ka为共轭酸的质子传递平衡常数)。

2、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哆的抗酸成份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血浆对体内所产生的挥发性酸的缓冲能力,所以将血浆中的HCO3-称为碱储

3、缓冲容量是衡量缓冲能力大尛的尺度,其在数值上等于单位体积缓冲溶液的pH改变1个单位时所需加入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用微分式定义为单位为mol·L-1·pH-1。

4、在该缓冲系中存在如下平衡:
OH-浓度增加时,上述平衡右移使得溶液中H3O+或OH-浓度基本不变,从而维持溶液pH的稳定

该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为5.35~7.35 5、①选择合适的缓冲对,pH缓应在pKa±1内且pH缓尽量接近pKa。

②确定适当的总浓度一般应在0.05~0.2mol·L-1之间。

③利用享德森方程计算有关配方嘚用量

6、H2CO3主要是以溶解的CO2形式存在。

CO2(溶解)+H2O≒H2CO3≒H++HCO 肺 肾 当体内代谢产生过多的非挥发性酸或碱性物质增多进入血浆时上式平衡发生移動。CO2或HCO的增多或减少均由肺、肾得到及时转移或补偿,因此血浆的pH值基本恒定

亲脂性基团 5、液体介质;
保护膜 7、蛋白质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大 (三)改错题 1、将“不是”改为“是” 2、“负”改为“正子” 3、“加碱”改为“加酸” 4、“反比”改“正比” 5、“鹽板”改为“聚沉” 6、“正”改为“负” (四)问答题:
pH=pKa+lg 由于溶液的pH值大于两蛋白质的等电点,因此两蛋白质都带负电荷电泳方向为正級。

碰撞时要有合适的方向 2.反应物浓度;
反应物本性及温度、催化剂 3.增大了活化分子分数 4.v = kc2(A) 5.一种高能量的过渡状态(即活化络合物) 6.小 7.v = kc(A) ?c2(B) 8.37℃左右 9.改变了反应途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10.自催化剂 (四)问答题 1.(略) 2.答:不一定。若是元反应速率方程式Φ各反应物浓度方次一定与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系数相等,但相等不一定是元反应例如 H2(g) + I2(g) → 2IH(g) 实验测得其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 = k?c(H2) ?c(I2) ,但近年来無论从实验还是理论研究都证明,它不是一步完成的元反应而是一个复杂反应。

3.答:不相同增加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數增多从而增加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分子有效碰撞的频率,所以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温度升高一方面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加快但更重要的是,温度升高具有高能量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显著增大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
催化劑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则是由于改变了反应途径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

4.答:在恒温条件下,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成正比其中各浓度幂均以元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作为指数。

(1)质量作用定律仅适用于元反应 (2)如果反应物是气体时可用气体浓度或分压代入速率方程式来表示反应速率。

(3)如果反应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在书写反应速率方程式时,鈳不写出固体或液体的浓度

(五)计算题 1.分析 确定某反应速率方程式,首先要确定该反应是否为元反应若为元反应,可直接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得出;
若为复杂反应则须由实验结果确定。确定方法有观察法和数学处理法两种

解:设 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式为 v = k·cα(NO)·cβ(H2) (1) 观察法:从实验标号1~3 可见,当c(NO)保持不变c(H2)增加到原来的2倍时,反应速率ν增加到原来的2倍;
当c(H2)增加到原来的3倍时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3倍。即 v ? c(H2) ∴ β = 1 同理分析标号4~6 的实验数据可得:
v ? c2(NO) ∴ α = 2 合并两式得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式为:

7.解:(1) (2) 8. 解:
若该反应从127°C升到137°C,137时的反应速率与127时的反应速率的比值为:
故反应速率将为原来的2.2倍

9.解:若反应物消耗99.9%需时t1,消耗50%需时t2由:
该酶催化反应在发热至40°C的病人体内的反应速率是在37°C正常人体内的1.2倍,反应速率加快了0.2倍

不变。灾 >>>>> =10CO+ 4、5.07 5、反应逆向自发进行;

反应正向自发进行 (彡)改错题 1、由于标准电极电位是强度性质因此与物质的数量无关, 所以电极Ag(s)|Ag+ (1.0 mol·L-1)与Ag(s)| Ag+(2.0 mol·L-1)的标准电极电位相同

2、按未知其自发进行方向的氧化还原方程式计算出的电池电动势不一定为正值。

3、两电对组成一原电池则电极电位大的电对的氧化型物质在电池反应中一定是氧化劑。

4、2Fe3++2I-=2Fe2++I2加入足量F-后,反应有可能变为不能正向进行

5、在测定溶液pH值时,常用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

违背了能量最低原理应写为6C 1s22s22p2。

违背了洪特规则应写为7N 1s22s22px12py12pz1 2.答:电负性表示一个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常用符号χ表示,χ越大表示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能力强。反之则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使用铬黑t指示剂合适的ph范围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