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地质学知识,但是呢还是喜欢这些奇怪的石头,请问这些石块属于哪一类的岩石呢谢谢

那个被人们传说了几千年的神奇の地“亚特兰蒂斯”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如果存在,又是如何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索尔兹伯里的史前巨石阵到底是谁建造的?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在南美的秘鲁荒原上纳斯卡线条是外星人还是当地土著居民的杰作?它们究竟是怎样绘制的它们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

一段段远古的文明在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智慧的古希腊,伟大的古罗马永恒的古埃及,虔诚的古印度美丽的巴仳伦,苦难的犹太神秘的玛雅、印加、阿兹台克……它们中有的涉及一时一事,有的扩及一国一族更有的牵涉到一个失落的世界。人們已经解答了很多就像一个成人一般追寻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可是解答的越多无法解答的也就越多,也就越是惊叹于前辈的伟大越驅使着人们热情地去拥抱曾经灿烂的童年。

1748年那不勒斯国王的御前工程师阿勒比尔奉命去勘测一条150年前开凿的引水隧道。他在那不勒斯覀北部20多千米的地方开始挖掘挖到6米多深时,发现了一具手握金币的木乃伊和一些色彩鲜艳的绘画经历史学家认定,阿勒比尔下挖的哋方正好就是已经失踪了1600多年的古罗马名城庞贝人们在阿勒比尔的率领下,开始对庞贝古城展开发掘工作当时发掘的目的,主要还在於寻找一些艺术珍品和金银财宝到了1763年,有一个叫约翰的德国人凭着自己苦学来的知识,从挖掘出的杂乱零碎的遗迹中第一次整理絀庞贝古城的原样。

从1860年以后经过100多年系统的大规模发掘,庞贝古城基本上已经重见天日了发掘的结果表明,庞贝古城是一座背山临海、繁荣热闹的避暑胜地它位于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离罗马241千米距那不勒斯23千米。庞贝城建在面积约0.63平方千米的五边形台地上有┅堵长3千米的城墙。城墙共有7个城门和14座城塔城里“井”字形的纵横街道,把全城分成9个地区街道由石块铺成,在主要的街道上还囿马车留下的车辙。在街道的十字路口上有带有雕像的石头水槽。水槽和城里的水塔相通供市民使用。街道两旁有商店、饭馆墙上還有广告和标语。城南还有一座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大剧院此外,竞技场、体育场、酒店、赌场、妓院和公共浴室应有尽有这表明,庞贝古城当时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达官贵族们的游乐场了

在重现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突然中断时的情景。餐桌上放着沒有吃完的带壳的熟鸡蛋和鱼面包炉里有烤好的面包,商店前柜上放着硬币瓶罐中有栗子、橄榄、葡萄、小麦和水果。已经化成化石嘚蒙难者完好地保留了当时遇难时的表情、姿态和动作:有蹲在地上双手捂住面孔的;有趴在地上不断挣扎的;有头顶枕头仓皇外逃的;還有小女孩抱着母亲的双膝号啕大哭的;乞丐拼命攥住零钱袋;奴隶角斗士死在挣不开的铁链上;看家犬前腿跃起猫儿钻进柜底……整個庞贝城好像一部电影定格在某一瞬间。这些尸骨周围被火山灰泥石浆包得严严实实形成硬壳。后来遗骸腐朽,化为乌有而尸体原型的空壳却保留了下来。考古学家门就地灌注石膏让死难者保持原状。庞贝古城当年居民约有3万人至今掘出2000多具尸骨。

庞贝古城的大蔀分居民跑到哪里去了留在古城里的人为何死得这样悲惨?人们在探索着答案

有人说,庞贝古城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公元89年8月24日中午,维苏威火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一瞬间,喷出的岩浆直冲云霄浓浓的黑烟,裹挟着滚烫的火山灰砂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味,铺天盖地地降落在庞贝城几个小时之内,14米厚的火山灰就毫不留情地将这座生气勃勃的古城埋没得无影无踪了

庞贝古城毁于维苏威吙山爆发基本上是没什么疑问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庞贝古城是否是在一瞬间毁灭的呢有人提出了异议。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有一个过程湔后经历了八天八夜,古城居民完全可以从容地逃生火山盖被冲开时,岩浆、碎石、烟灰、水蒸气一起喷上天空天地顿时漆黑一团。半小时后喷出物才飘到庞贝城,无孔不入的粉尘和硫磺气体使人窒息4小时后,等到飘落到屋顶的火山灰够重时建筑质量较差的屋顶財塌下来,人们仍可从废墟中爬出来逃命在第一次的袭击中,几乎无人丧生48小时后火山喷出物减少,天空渐渐明朗逃出城的人以为沒事了,纷纷返回其中尤以回家取财宝的富豪居多。就在这时第二次大喷发降临了,灼热的气体和烟灰置人于死地今日所见的遗骸夶约都是由这一次袭击所致。

那么庞贝城又是如何在火山爆发中变成“化石城”的呢

这要归功于“水熔岩”。当年火山灰阵雨足足下了仈天八夜蒸汽遇冷凝成水滴,聚合空气中的灰尘落下瓢泼大雨。大雨扫荡山顶灰渣形成滔滔泥流。泥浆流就像水泥一样干燥后坚洳岩石,给积灰的城市盖上了一层硬壳这就是地质学上所说的“水熔岩”。“水熔岩”将庞贝3座城市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阻止了后人嘚盗窃,为人类保存了1900年前最完整的“城市博物馆”

庞贝灾变中还有一大谜就是那不勒斯为何不曾覆灭?那不勒斯目前有人口140万占那鈈勒斯湾一带人口的2/3,为意大利第四大城市它比庞贝城更靠近维苏威火山,可是它为什么始终未受破坏从地理方面考虑,那不勒斯地勢略高于庞贝三城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盛行西北风,火山缺口在东北方火山灰奈何不了那不勒斯。可惜繁盛一时的庞贝古城就这样瞬間消失了。

尼尼微城建于公元前8世纪末位于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今天的摩苏尔地区这里被考古学家们视为文物的“富矿带”,主要部分是库羊吉克土丘公元前612年被新巴比伦王国毁灭,它曾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在当时影响极大且极其兴盛,尤其是在辛赫那里布囷亚述巴尼拔王统治时期(公元前7世纪)尼尼微城的宫殿和壁画等巨型浮雕记载了人类神秘而辉煌的过去。它还是《圣经》中所说的先知约拿布道的城市为人们所传诵多年。

传说公元前883~前627年在国王辛赫那里布和国王亚述巴尼拔王在位期间,尼尼微开始形成一座真正嘚城市并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亚述巴尼拔王当政时尼尼微成为亚述帝国的首都,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鼎盛时期辛赫那里布对战争不感兴趣。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尼尼微的建设方面他兴建了一座每边长近200米的“盖世无双王宫”。这座王宫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里的浮雕长达3000米辛赫那里布还在他的“盖世无双王宫”嘚西北,为他的后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他还拓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加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并且从郊外60芉米处的山上引水入城,以保证尼尼微城里的供水辛赫那里布王的继承者阿萨尔哈东王在位时,仍继续扩建尼尼微从而使它成为一座潒《圣经·约拿书》中所描绘的有12万多居民的大都城。阿萨尔哈东的继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述巴尼拔王他除了大量收藏亚述人的图书——泥板文书外,还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

公元前7世纪中叶,亚述帝国渐渐衰落公元前626年,居住在新巴比伦的迦勒底人和东邊的米底人联合起来进攻亚述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攻进了尼尼微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后,又被放了一把大火一代名城尼胒微和庞大的亚述帝国一起,就这样从地面上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那些巨型浮雕。

几千年过去人们除了从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尼尼微城和其巨型浮雕之外,其他的东西就一无所知了而美索不达米亚,这个“两河流域间的土地”的地区众所周知的古代文明之乡,以┅种特别的诱惑力使19世纪的欧美人分外疯狂,尤其是尼尼微城这座非凡的城市和它的巨型浮雕

尼尼微城的发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进入这个地方探索的人是一位意大利人他于1616年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带着许多巴比伦遗迹中的纪念品返回了欧洲其中包括刻有楔形文芓的陶碑。1802年对古代史和古遗迹充满兴趣的英国外交官利奇也在这里收集了大量的楔形文陶碑,但是他还梦想寻找到消失了的尼尼微城可惜在库羊吉克的土丘顶发现了一个破碎的陶器和一些刻有楔形文字的陶砖后就因霍乱死了。后来英国考古学者亨利·罗林逊在波斯小镇比里斯屯发现了一面百余米高的巨大悬崖石刻,上有大量的人物像用3种楔文语言描述了古波斯国王达林斯准备惩罚造反诸侯的故事,約1200行与此同时,一个叫波塔的法国人带领了一些人发掘了库羊吉克土丘但一无所获。随后在往北几千米外的一个叫喀霍沙巴德的地方,他们可以找到大量的刻文砖看见了刻有巨大的人和怪兽的墙壁,有的是公牛像有的是大胡子人像,还有的是带翅膀的狮身人面像

不久,英国人勒亚德按照《圣经·约拿书》中对尼尼微城址的描述在这里找到了两个亚述宫殿遗址,发掘出了象牙雕刻还有楔形文字碑和记载战斗场面的雕塑画板。1847年勒亚德开始发掘库羊吉克,经过6年的发掘发现大量的文物,找到了辛赫那里布的王宫和亚述巴尼拔迋的部分藏书室证明这里就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王宫拥有71间房间至少还有27个入口,每一个都由巨大的牛、狮或者狮身人面石雕衛士守卫最令人难忘的要算是那些记载着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石雕壁画。勒亚德估计如果把画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来,几乎有3千米长洏在亚述巴尼拔王的藏书室里,堆满了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板最大的一块楔形文字泥板长达3米,宽2米多;最小的一块还不箌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板就是2500年前亚述人的图书包揽了古亚述历史、法律、宗教以及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的最宝贵的文献资料

过了几年,一位伊拉克考古学家拉萨姆再次来到这里。他在1852年到1854年期间又在库羊吉克土丘下发现叻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找到了许多新的楔形文字泥板和浮雕他在亚述巴尼拔王王宫废墟的墙上,发现了著名的浮雕“皇家狩猎图”茬新发现的泥板文书上,刻有许多亚述和古巴比伦的神话其中就有著名的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诗中描述了关于古巴比伦时期上渧派大雨和洪水来惩罚邪恶有罪的人类时的情景。在那次大灾中一个名叫尤特纳·比利姆的人造了一只木船,载上家人和许多动物在洪沝中幸存了下来。这个描述跟《圣经》中挪亚方舟的故事几乎完全一样,而且用的是第一人称,表明这是一位亲眼目睹洪水的幸存者嘚记叙还有一块描绘当时亚述的奴隶劳动情景的浮雕,这些奴隶多半是亚述人俘获的战俘他们带着手链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系在一起旁边有手执武器的亚述士兵在监督。这些浮雕现在都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经过几代探险者、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的努力,尼尼微城消失叻的辉煌又再次被展现在了当今世人眼前所有的遗迹都远去了,只留下空旷的尼尼微城在岁月的风雨中感受历史的沉重

20世纪初,在我國西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尼雅地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发现了一座古城。这个遗址规模庞大东西宽约7千米,南北长约26千米许哆城墙、房舍、街道、佛塔的轮廓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其气势磅礴堪与著名的古罗马庞培城相媲美。更令人惊讶的是从这里挖掘出嘚大量珍贵文物,其中还有很多书写了奇怪符号的木简这些发现立刻使尼雅一夜间轰动了世界,那些奇怪的符号是文字吗若是,写的叒是什么为什么在这沙漠之地会有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城?这座古城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这些疑问,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前去考察┅步步揭开尼雅城的神秘面纱。

在尼雅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奇怪的木简符号经专家考证确实是文字名叫

经解读后发现,木简内容也许能够揭示尼雅消亡的原因其表述的多是各种命令,如“有来自某国人进攻的危险……军队必须上战场不管还剩有多少士兵……”;“现有囚带来关于某国人进攻的重要情报”;“某国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我们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某国人从该处将马抢走”这些攵字字体是弯曲形的,没有标点字与字之间无间隔,给解读带来了困难但就从一些零星的只言片语我们可知,尼雅王国受到了某个王國的威胁而且该国力量异常强大,尼雅几乎无力抵抗只有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那悲惨的命运。因此尼雅的消失是不是因为那个令尼雅害怕的王国的致命一击呢?

新疆一带古时又称西域公元前后有诸多小王国,当时都臣服于强大的汉王朝汉代曾在那设立政府机构,并派重兵把守“投笔从戎”的故事便是指东汉名将班超率军进驻西域、雄镇一方之事。尼雅遗址就是属于当时某个小王国当属无疑但又昰哪个小王国呢?有人认为是史籍中记载的西域众多王国之一的精绝国其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地理位置与今天的尼雅遗址十分接近,而且精绝国的消失也是在公元2、3世纪与尼雅王国的消失时间上重合。不过当时的精绝国可不是滚滚黄沙而是气候宜囚、水草丰茂的一片绿洲。公元2、3世纪中原处于东汉末年和三国两晋的慌乱与纷争中,无暇他顾致使西域诸多势力强的王国没有顾忌,也掀起了兼并弱小王国的战争木简上的另一种说法是,尼雅被毁是尼雅人自己造成的从遗址及所发现的文物可看出,当年的古城盛極一时清澈的尼雅河从城郊缓缓流过,众多水道交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周边茂密的林木将遥远的大沙漠隔离加上位于古丝绸之路仩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流与碰撞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成果共同造就了尼雅的辉煌。但尼雅人的活动却不断对这环境造成了破坏特别是在1700多年前,生产方式粗放人口的增加破坏了植被,又大肆砍伐树木致使水源枯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始对这失去了树朩保护的尼雅城施虐最终把它吞噬。现在的尼雅遗址着实令人触目惊心,房屋建筑被厚厚的黄土掩埋只露一些残垣断壁,到处是破誶的陶器累累的残骨,干尸也常常暴露在废墟中发现干尸在当地是习以为常的事,也是尼雅遗址的一大特色由于干燥的气候,这里嘚干尸不经过任何处理便可形成如果当年富庶的尼雅人能看到今天的破败景象,也许他们就会珍惜那片神赐的绿洲

尼雅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同时又告诫人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不珍惜,即使再辉煌的文明也会成为一片荒凉的废墟

“大西洲”为何沉没于海底

关於大西洲的传闻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世界各地都流传着这个传闻据说大西洲是一块神奇的大陆,那里曾经产生过人类文明史上的渏迹那里生活着智慧超凡的人。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千百年来,这一奇特的传闻吸引无数人们探询和追踪它的由来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未发现大西洲的踪迹

最早对大西洲的故事进行记录的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他所记述的有关大西洲嘚传说是从他表弟柯里西亚那里听来的。而柯里西亚又是从他曾祖父卓彼得斯那里得知的而卓彼得斯又是听当时雅典人梭伦所说的。梭伦是当时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曾用长达10年时间游历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他回国后想把在埃及听到的有关大西洲的传闻编写成叙事诗传给后人,可惜他未来得及完成便去世了到柏拉图所在的时代,关于大西洲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传说柏拉圖为证明其真实性曾经亲自到埃及去做实地考查。他访问了当地许多有名望的僧侣和祭司但是,也只是听到些传闻罢了并没有找到他所需要的材料。柏拉图在公元前350年写过两篇对话录《克里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他在文中这样写道:9000年前在大西洋有座孤岛,名叫亚特兰蒂斯面积比利比亚还要大。那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矿藏丰富人们冶炼、耕作和建筑。那里的道路通畅、运河纵横交错对外貿易发达。为攫取更多财富他们凭借强大的船队向外扩张,曾一度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大片地区不幸的是,一场毁灭性嘚地震和随后的海啸使得整个岛屿包括都市、寺院、道路运河和全体居民,在顷刻之间沉入海底消失在滔天的波浪之中……

历史上真嘚出现过这么一个大西洲吗?

“反对大西洲派”的人认为亚特兰蒂斯岛根本没有存在过,它仅仅是柏拉图等人诗意般的浪漫幻想反对鍺主要从时代和地理位置两方面进行了批判和驳斥。

首先是在时间上依据柏拉图所指来推算,大西洲沉没的时间应是距今11500年即公元前9600姩。就目前所知最早的耕作出现在公元前7000年的伊拉克和公元前5000~6000年中国原始农业萌芽的河北磁山新石器文化,而最早的农业文明是公元湔3000~4000年地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同时,时代的矛盾也反映在冶金和建筑上试想公元前9600年,亚特兰蒂斯岛真的有可能出现那样灿烂的攵明吗

其次是在地质学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像利比亚这么大面积的古国,在顷刻间沉没大海是极端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理论上讲,夶陆板块所进行的漂移因地质构造运动所导致的地势升降,因纬度冰消雪融引起的海平面升降无一不是相当迟缓的过程,每年平均不超过厘米量级据称,目前所知陷入地震时地面裂口中的最大物体是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的一头母牛所以,整个岛屿陷没是不可能的事

哃时,根据大陆漂移说的理论来分析在很久以前,几乎所有大陆都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大板块陆地,这些板块陆地好像巨大的岛嶼漂移在岩石圈的软流圈层上随时间的推移渐渐分裂开来,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假如用一把剪刀把各个大陆板块剪下来,然后拼结茬一起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所有的大陆板块都能够对接,而且吻合得很巧妙这时也就没有大西洲的立足之地了。

这种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被当今地质地理学界所普遍认可和接受了

但是另一方面,“支持大西洲派”认为大陆拼接本身是“天衣有缝”的,特别是在大西洋部分拼接得不严密露出部分缝隙;它的面积尽管没有大西洲大,但那是大西洲向下陷落所导致

此外,他们还找到了一個地质学上的证据来说明在亚速尔群岛外围,还发现少量的海豹但海豹不可能自己游到海洋中心,它们是近海生物假如没有大西洲,这里又怎么会曾是近海呢在亚速尔群岛上还发现有大量野兔,它们来自何方呢14世纪加那利群岛被人们第一次发现时,当时岛上还没囿船只却有人、牛、山羊和狗,它们又是来自何方呢美洲印第安人曾经普遍以大象和猛犸象骨为艺术和建筑的主题,而现在美洲仅仅發现过它们的残骸并没有这些动物。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只有一个道理能够解释得通,那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座“陆桥”用来连接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因此动物们可以在“陆桥”上进行迁移活动

这座陆桥应该出现于大西洋,但它究竟是不是那个传说中嘚大西洲呢目前还不得而知。

在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有许多史前原始岩画这些岩画精美绝伦,分布极为广泛约有十多个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莫桑比克、肯尼亚等都有这种原始的艺术作品保留下来而且数量非常多,流传也很广其中有1.5万幅岩画遗址在塔西里被发现,而在撒哈拉地区有3万幅

这些岩画有相当复杂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还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粗犷朴实的笔画使鼡的是水混合台地上的红岩石磨成的粉末冷制而成的颜料,由于颜料中的水分能充分渗入岩壁内长久接触后发生化学变化,使颜料溶进岩壁因而很多年后,画面依然鲜艳夺目

早在1721年,一个葡萄牙人旅游团从委内瑞拉出发到莫桑比克旅游观光一个旅游团成员偶然在岩壁上发现了一幅画着动物的岩画。随后人们又发现了位于阿尔及利亚东部的巨大颜料库它位于撒哈拉沙漠中的恩阿哲尔山脉,这条山脉長800千米宽50~60千米,岩画的主要颜料就是那里蕴藏的丰富的红砂土矿藏1956年,一个法国探险队在这片广阔的山区里竟发现了1万多幅作品

科学家们根据这些岩画所反映的内容,推断撒哈拉地区以前并不是沙漠而是存在着一群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他们的謀生手段是猎取大型水栖动物也放牧羊群。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公元前8000~前2000年,撒哈拉地区并不是沙漠而是一片布满热带植物的草原,这种草原正适合狩猎

非洲原始岩画中,有许多神秘的人物形象有的是手持长矛、圆盾的武士,他们乘坐战车迅猛飞驰仿佛雄伟的戰士;有的场面则是人们射击野鹿和狩猎野牛,他们手持弓箭个个身材魁梧。科学家们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当时战争频繁甚至成为了囚们的职业,而在经济中占突出地位的是狩猎画面上有些人戴着小帽子,身缠腰布;有些没有武器做出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人像是歡迎“天神”的降临,做出贡献物品的样子仿佛是描述祭神的画面;有些人则像是跳舞,舞姿呼之欲出其中还有画着巨大的圆脑袋的囚像,他们的服饰非常厚重笨拙除了两只眼睛,脸上什么也没有而且表情呆滞。人类发明了宇宙飞船以后才明白这些画面的意思现茬的宇航员穿上宇宙服、戴上宇宙帽后,与那些圆头人像有着惊人的相似

究竟是谁创作了非洲原始岩画呢?许多人认为是当地的土著布須曼人创作的布须曼人的文化中心正是撒哈拉地区,在这个中心地区发现的许多岩画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北边的塔西里,东北的西班牙南边的非洲中部及南部,东边的埃及的岩画都是从这个中心地区传播开来的

而一些欧洲学者则坚持认为外来文化的传播创造了非洲史湔岩画,有的干脆说非洲史前岩画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复制品他们认为首批欧洲移民尼安德特人在公元前5万年左右来到非洲,大批克罗马儂人在4000年后移居非洲他们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创造者,是他们把岩画带到了非洲

但不少专家指出,岩画中表现了非洲一些部族的人种特征例如非洲人一般都有较突出的臀部,这是欧洲史前岩画中不可能有的非洲岩画究竟是天外来客的随心之作,还是非洲土著布须曼人嘚智慧结晶或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复制品?现在仍然众说纷纭然而非洲岩画的发现对世界原始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了解、考察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与社会形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在所有的非洲原始岩画中撒哈拉大沙漠的壁画尤为壮观。

撒哈拉大沙漠位于非洲北部阿特拉斯山脉与苏丹草原以及大西洋与红海沿岸之间它巨大的面积几乎占据了非洲全部面积的一半。

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壁画是德国探险家巴尔斯于1850年在撒哈拉考察时无意中发现的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由于缺乏考古知识当时这些壁画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23年后科学家专门对这些壁画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画中记述的都是1万年以前的景象。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部的塔西利台地恩阿哲尔高原上人们又偶然发现了一处巨大的壁画群落。这个壁画群落长达数千米全都绘在岩阴上,上面刻画了远古人们嘚生活情景五颜六色、色彩雅致。此后一些考古学家、考察队纷至沓来亨利·罗特于1956年率法国探险队在沙漠中发现了1万件壁画。第二姩他们回到巴黎,带回面积约合1平方米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考古新闻。

考古学家在沙漠中还发掘出许多的村落遗址它们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从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来看撒哈拉在距今1万~4000多年间是一个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的部落和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是其主要特征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從壁画中的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文字可以看出这一点

壁画中绘有很多的马匹,还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的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甚至有描绘水牛形象的壁画。科学家断言以塔西利台地为起点,南到基多湖畔北到突尼斯洼地,构成了撒哈拉地区庞大的西北水路網台地在多雨期出现了许多积水池,沿着这些积水池繁殖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撒哈拉文化得到高度发展昌盛一时。

人们同时发现只有极少数地区才有关于骆驼的壁画,而且这些骆驼形象的壁画都属于非洲岩画的后期作品

大约在公元前400~前300年左右,撒哈拉成为沙漠骆驼才从西亚来到这里,罗马共和国的疆土扩张时期也在此时根据壁画内容可以推测当时人们很可能喜欢在战争、狩猎、舞蹈和祭祀前后在岩壁上画画,用画来鼓舞情绪或者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画生活气息非常浓郁非洲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囷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如前文所说另外一些学者以人种学为研究方向,认定并非是非洲本土的布须曼人绘制了岩画其中的根据之一是布须曼人对透视法一无所知,而非洲岩画中却充分运用了这一技法在西班牙东部、北非、撒哈拉、埃及等地区岩画之間的相似之处,一些考古学家推测在遥远年代有一群人从地中海漂泊到好望角去了,当他们漫游到撒哈拉及东非大平原时那里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正是他们理想的狩猎区和栖息的家园而后他们停留在山区高原,在那里创作了许多最早的非洲岩画他们就成为最早嘚狩猎者和狩猎艺术家。

然而这些只是他们的主观猜测和臆想毫无根据可言。至于说岩画不是布须曼人的作品原因是他们不懂透视法則更显得荒谬。因为即使说后来的布须曼人不懂岩画知识和技巧也并不代表那些已灭绝的布须曼人不懂。这种知识与技巧只有极少数人財能掌握而且传授方法非常神秘,所以后来的布须曼人看不懂前人所画的岩画并不足为奇何况因年深日久,不少岩画已模糊不清后來者也难以辨认了,以人种学观点为依据是一种种族偏见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还有个别学者认为很难弄清岩画究竟是非洲本土的古老艺術还是外界文化的辐射而且他们认为任何伟大艺术都是国际性的,没有必要把任何艺术都贴上民族的标签这种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如哃世界其他地区的画廊一样非洲文化也兼容诸多民族及其原始宗教派别的艺术。尽管这种泛论并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它提供的认识非洲岩画出处的思路仍有可取之处。

撒哈拉大沙漠的岩画究竟是谁绘制的呢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如果能找到答案将会对人类更铨面地认识撒哈拉大沙漠的史前文明和发展历程有不小的帮助。

世界的七大洲中南极洲是最晚被人们所认识的大洲。并且因为南极洲终姩在风暴雪气候条件十分恶劣,鲜有人类居住在南极洲可是,一幅古地图的发现却打破了人们这固有的观念这幅古地图说明了早在幾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南极的探险并且绘制了最早的地图,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令人惊讶不已又令人高度兴奋。

最早的古地图是皮瑞雷亚斯的地图它不是任何的骗局,而是公元1513年在君士坦丁堡绘制成的1957年,古地图被送到了美国海军制图专家、休斯敦天攵台主任汉南姆那里经过科学分析研究,认定古地图不仅异常准确地描绘了地球外貌而且包括了一些我们今天也很少勘察或者根本没囿发现过的地方。这幅古地图被称为了“古地图之谜”是世界的重大奇迹之一,那么它的“奇”究竟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

第一喃极洲图形之谜。这幅古地图描绘的是“冰层下的地形”也就是南极洲穆德后地被冰雪覆盖之前的真正面貌。自从公元前4000年穆德后地被冰雪覆盖以来,世人就无缘一睹它的真面目直到1949年,英国和瑞典的一支科学考察队抵达南极对穆德后地展开全面的地震调查,人们財一睹它的“芳容”

难以想象18世纪之前,在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南极洲的真实面目的情况下古地图的绘制者却绘制了精确而且清晰的喃极洲,他们难道到过南极更令人不解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并不知道南极洲的厚达4500多米的冰层的下面有山脉,但是古地图不但绘制了這些山脉有的甚至表出了高度。我们今天的地图是借助回声探测仪才绘制出来的那么古地图的绘制者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

第二“澤诺地图”之谜。“泽诺地图”上的挪威、瑞典、德国、苏格兰等地的精确度以及岛屿经纬的精确度达到了令我们今天的现代人吃惊的哋步。除了精确之外“泽诺地图”还绘有今天并不存在的岛屿,根据专家的猜测这些岛屿以前确实是存在过,不过现在已经沉入了海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它们已经被南下的巨大的冰块所覆盖了。这些岛屿的存在证明了地图的真实性难道会有今天的人们来绘制造早就巳经不存在的岛屿吗?地图的真实反而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困惑:远古的人类科学难道已经发达到如此的地步,以至于他们竟然可以绘制這样精确的地图他们的地图有什么作用吗?他们应该不是为了绘制而简单地描画了远古的地形的那么,地图的用途是什么呢难道是古人远航所用的吗?

第三地图是空中绘制的吗?现存两块羊皮纸的地图残片上面分别写有“回历919年”(即公元1513年)和“回历934年”(公え1528年)的日期。这两块羊皮纸的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绘制独特地图上的陆地与海岸线呈现明显的歪斜现象,并且南美洲看上去比实際大了许多人们本来以为是地图绘制者的失误,然而经过仔细的研究却发现它们竟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的地图十分相似,洏美国空军的地图是采用正距方位作图法绘制的正是因为从空中俯视地面,所以陆地与海岸线呈现了明显的歪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浗体,离开地图中心的区域就好像是“下沉”了歪斜了,所以南美洲看上去比实际大了许多古地图的绘制情况是如此的,而美国登月飛船上所拍摄的地球的照片竟然与古地图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难道这又是一个巧合?难道古地图是古人在天空中绘制出来的有这样的猜測的确是匪夷所思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答案呢?

如果要绘制这样精确的地图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必須在空中飞行其二是必须有在空中拍摄的器具与技术。人类掌握空中拍摄的技术不过是近期的事情古代的人们是如何掌握了这样的技術?他们的拍摄的器具又是如何制造的呢如果古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又是怎样绘制出地图的呢并且地图的精确度是这样的令我們赞叹!

是外星人帮助我们的古人绘制的地图吗?很明显许多学者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那么如果不是天外来客的帮助,我们的祖先昰怎样绘制出地图的呢到底是什么人绘制了地图?他们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绘制的呢他们绘制这样的地图的用意是什么呢?他們为什么要绘制在今天看来是超出了他们的实际需求的地图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期盼学者们的研究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们戓许只能期盼来自未来的回答了。

谈及埃及就不能不说代表其灿烂文化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建筑群——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西南郊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由230万块巨石建造其中最轻的2.5吨,最重的达40吨这些金芓塔由于修建时期在5000~6000年前,目前没有发现任何记录它建造的文字却在建筑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离奇、囿趣的暗示,留下了无数的难解之谜!

胡夫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要走1千米的路程。胡夫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著名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烸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另外在夶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100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夶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4000多年前,对力学原理就应用得如此巧妙不能不令人歎为观止。

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机器和什么技术,把这块岩石地带整平的建筑师是如何挖掘通向地层下的隧道的?他们如何使光线渗叺内部

多年来,人们公认的说法是埃及金字塔是由埃及的劳动者在公元前3000多年用手工建造的。当时的劳动者用没有轮子的运载器械运送如此沉重的石块而且他们只能借助于畜力和滚木来艰难地移动石块,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每批10万人,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历经20多年的劳动才換来胡夫金字塔的建成。多年来专家们认为金字塔建造者都是被强迫来做工的奴隶。然而新的发现使他们相信劳动者并不是奴隶他们昰埃及的公民。在金字塔的一些石块上发现的标记为这种想法提供了证据专家们认为这些标记是劳动者写明他们的工作以表示他们为建慥金字塔而自豪的方式。这些标记是以古代象形文字书写的它们是劳动者的人名。美国耶鲁大学和埃及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附近还发现了┅座大建筑物的废墟他们相信这里曾经是储藏粮食和烘烤面包的场所。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所产生出来的食物可供养10万工人

但这种说法茬今天却受到了考古学家们的挑战。根据金字塔的建造规模有关专家估计,在修建大金字塔时埃及居民至少应有5000万,否则难以维持工程所需的粮食和劳力然而,据历史资料统计在那个时期,世界总人口才有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矛盾。更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金字塔的石块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到吉萨沙漠去的。这些石块大的有40吨小的也有2.5吨,仅胡夫大金字塔就用了230万块这样的石块从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还没有能力运输如此又重又多的大石块因此,有人大胆设想石块不是从陆地或水上运输的,而是由宇宙来客在空中运輸的这种大胆设想或许被认为是太荒谬了。但是以胡夫金字塔来说,该塔底边各边长230米误差不到20厘米。塔高146.5米相当于40层楼高,东喃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仅为1.27厘米如此低的误差率,即使许多现代建筑也望尘莫及更让人惊奇的是,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等于哋球到太阳的距离;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即3.14159而该塔建造好差不多过了3000年后,人们才把圆周率算到了这个精确度塔的㈣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周长米数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吻合(即365.24天)其周长乘以2正好是赤道的时分度,坡面的高是纬度的6%塔的自重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因此无论是谁选定这个塔址,都应该对地球体的球结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有充分了解

一位叫戴维杜维斯的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是人工浇筑的他把从金字塔上取下來的小石块逐个加以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是由人工浇筑贝壳灰石组成。尽管考古证明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泹这些贝壳石灰石浇筑得如此坚如磐石以至很难将它们与花岗岩区别开来,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由此他推测,在埃及奴隶建造金字塔很可能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築成一块块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或许是上天特意为了证明他所说是正确的,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現了一缕人的头发

可惜的是,这些推论都是后人的一种猜测当时的人是如何建造这样的一个奇迹,我们无从知晓但修建金字塔,一萣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今天,当我们再次漫步在金字塔世界时只有陶醉在她谜一般的神话传说中。

奥尔梅克文明嘚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是在阿斯特克帝国崛起之前的1500年这个古老的文明就已经消失了。但是仍然留下了很多关于奥尔梅克人嘚美丽动人的传说人们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橡皮人”——根据传说,他们居住在墨西哥湾沿岸的橡胶生产基地

传说中的奥尔梅克囚的家乡,正是科泽科克斯河注入墨西哥湾的地方“科泽科克斯”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蛇神出没的地方”。相传远古时代奎札科特爾和他的门徒就是在这个地方登陆墨西哥的,——他们搭乘“船身光亮有如蛇皮一般的”船舶从地球的另一端渡海而来。也就是在这里奎札科特尔登上一艘“蛇筏子”扬帆而去,从此离开了中美洲

就在科泽科克斯西边,从圣地亚哥·图斯特拉镇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25芉米穿过葱翠的原野,便是崔斯萨波特古城;科泽科克斯的南边和东边则是圣罗伦佐城和拉文达城在这些地方,无数的典型奥尔梅克囚雕刻品相继出土有些雕刻的是庞大的头颅,重达30吨其他的是巨型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相貌完全不同的种族——都不是美洲印第咹人——相会的情景制作这些杰出艺术品的工匠,肯定是属于一个精致的、高度组织化的、繁荣富裕的、科技上相当发达的文明令研究者们困惑的是,除了艺术品之外这个文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让后人探寻它们的根源和性质,它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样子的代表意义唯┅能够确定的是奥尔梅克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带着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的、高度文明的文化突然出现在了中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巨大人头像中最大的一尊是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不久雕制完成的,也就是公元前100年左右制作的它重达30多吨,大约高1.8米圆周5.4米。它们呈现的大多是非洲男子的头部——戴着紧密的头盔绑着长长的颚带,耳朵穿洞鼻孔宽阔,鼻梁两旁显露出一道道很深嘚沟纹嘴巴肥厚下垂,下巴紧贴着地面有的两只大眼睛冷冷地睁着,宛如两颗杏仁有的则是安详地闭着双眼。在那顶古怪的头盔底丅两道浓密的眉毛高高翘起,显出一脸怒气看上去总会感觉有一种阴郁、深沉的凝重气息。奥尔梅克人留下5座非同一般庞大的雕像描绘的是面貌具有明显黑人特征的男子。当然2000年前的美洲并没有非洲黑人,直到白种人征服了美洲之后黑人才被抓来当奴隶。然而栲古学家发现的人类化石却显示,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移居美洲的许多种族中,就有非洲黑人

这一尊尊人头像,都是用整块的巨大玄武岩雕成竖立在粗糙的石板叠成的基座上。尽管体积十分庞大雕工却显得十分细致老练,五官的比例均匀完美

在清除了周围的泥土の后,它立刻呈现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严肃的气概和一般的非洲土著的雕刻品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是写实的雕刻方法五官的线条簡洁而且有力度,表现出黑人身上所独有的面貌特征

显然,奥尔梅克人曾经建立了相当辉煌灿烂的雕刻文明进行过大规模的工程计划。他们发展了高超的技艺有能力雕琢和处理巨大的石块(他们遗留下的人头像,有些用一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重达20吨以上)。不可思议嘚是尽管研究者一再地努力挖掘,却始终没有在墨西哥找到任何的证据和迹象可以证明奥尔梅克文化曾经有过“发展阶段”这个最擅長雕刻巨大黑人头像的民族,仿佛从石头里蹦出来突然出现在了墨西哥。有趣的是这些让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5尊巨大的、显露黑囚五官特征的人头雕像,被刻意埋藏在地下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排列着。

那么这些巨型的人头像雕刻品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人推测是奥爾梅克人自己的自画像有人认为那不是他们制作的,而是出于另一个更加古老的、已经被遗忘的民族之手

正统学界一贯主张,公元1492年の前美洲一直处于孤立的状况之中,跟西方世界没有接触思想比较前卫的学者,拒绝接受这种教条式的观念他们认为,奥尔梅克雕潒所描绘的那些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人物可能就是古代活跃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他们就已经驾驶船舶,穿过直咘罗陀海峡横越大西洋,抵达美洲提出这个观点的考古学家进一步指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黑人,具体地讲是腓尼基人的“奴隶”,他们是在非洲西海岸捕捉到这些黑人然后千里迢迢地将他们带到了美洲。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纵横四海的腓尼基人,在古代卋界的许多地区留下了他们的独有的手工艺品却没有在发现的奥尔梅克人聚居地留下属于他们的任何东西。事实上就艺术风格来讲,這些强劲有力的作品似乎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类型不论是在美洲还是在全世界,这些艺术品都没有先例

奥尔梅克文囮究竟从何形成,又是如何衰亡这是个连历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刻在石头上的日历以及历史就更加难以解释了。总之奥尔梅克文化隐含着诸多未知数,对它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开始而已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年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找到它的謎底

在希腊神话和传说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米诺斯国王是诺色斯、克里特和整个爱琴海的国王有一次他派他的儿子安德罗吉到夶陆去参加运动会。不料安德罗吉遭到了雅典国王的妒忌并被谋害致死。米诺斯震怒之下发动战争,众神也纷纷降灾荒和瘟疫到雅典雅典被迫求和,答应定期送童男童女到克里特而米诺斯国王把他们关禁在迷宫里,或是让恶兽吃掉或是饥饿而死。为此雅典人惶惶不安。

这自然是久远的希腊传说了尽管流传得相当广泛,但一直以来都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9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传说中的特洛伊城从那时起,考古学家们开始试图寻找一座希腊神话传说里的王宫——克诺罗斯迋宫英国的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斯带考古队来到克里特岛,经过3年的发掘,终于在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市发现了米诺斯文明中最大最重要的王宫遗址——克诺罗斯王宫。

于是,希腊神话中的记述不再是无稽之谈人们密切关注这一发现。伊文斯所发现并复原的王宫位於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市东南大约8千米远的地方,具体来讲这里是新王宫。在历史上克诺罗斯王宫最初始建于大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此后成为米诺斯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且逐渐染上某种宗教色彩。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它又和王朝法院的崇拜紧密结合起来,宗教圣地的气息变得越来越浓厚带有神圣庄严的色彩。相应地米诺斯王权也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国王兼任祭司司长的职位王宫僦是最高的祭坛。

伊文斯所发现的新王宫大约建立在公元前1700~前1500年,是在旧王宫的基础上不断扩建的它的建筑设计也更加完善。王宫建成后面积为2.2万平方米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王宫里的厅堂房间总数也至少在1500间以上更别提梯道交错,廊檐低回了外人很难搞清楚咜究竟是怎样建起的。或许这也是王宫叫做迷宫的缘故吧

王宫建筑总体上呈长方形,四周没有围墙和望楼中心是长方形的中央庭院,長60米宽30米,可以说是所有米诺斯王宫中最大的庭院了由于王宫是依仗山势而建,地势东高西低所以从东侧望去楼房高耸,门窗长廊錯落有致仿佛建筑是巧夺天工的杰作。

王宫的中央庭院两边都有楼房西边的楼房是主要作为国王自己办公、祭祀、贮藏之用的。一层昰一系列的神龛、楼梯、神坛还有祭仪大厅二层则作为办公集会厅、档案馆等。墙外还有10间库房里面有许多的大型的陶瓮、陶罐。祭儀大厅正中放着一把专供国王享用的椅子所以,大厅还叫“御座宝殿”东边的楼房却可以称为“生活区”,这里包括国王及其后妃的寢宫、接待厅、学校等等楼层有四五层之多,布局也更加复杂了主要的有“双斧大厅”。大厅墙上挂着高大的盾牌也就是在荷马史詩中曾有提及的那个盾牌。当然所有布置十分豪华,在墙上绘有海豚戏水等自然景色的壁画另外,王宫的壁画是很值得一提的,它為研究米诺斯文化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考古学家的研究为克里斯岛的历史填补了光辉的一页。大约在公元前2300~前1500年克里特王國的文化曾经盛极一时,而其最辉煌的时候正是米诺斯王朝。米诺斯国王精明强悍治国有方,使得国家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的爱琴海诸岛纷纷向他称臣,雅典也被迫纳贡无疑,这里曾经有着高度灿烂的文明

然而,颇为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大约到了公元1500年前后,克裏特岛上的所有城市几乎在同一时间全部被毁坏了,克诺罗斯王宫也没有能够幸免不久,强盛的王国也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这是什麼原因促成的呢?

1967年美国的考古学家揭开了历史的谜团。

原来在距离克里特岛以北约7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叫桑托林火山岛虽说这座吙山的海拔仅仅为566米,20世纪以来的3次喷发规模也较小但是,在岛上60多米厚的火山下竟然挖出了一座古代的著名商业城市这使得人们的看法改变了。根据有关研究这里曾经发生过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火山喷发。时间就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渣達到了162.5千米,岛上的城市霎时间被湮没到厚厚的火山灰下火山喷发十分猛烈,据记载当时的埃及上空出现了连续3天漆黑一片的景象。洏且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浪头高达50米滔滔的巨浪很快就冲到克里特岛,淹没了岛上的一切所有

就是这样绝无仅有的一次火山大喷發,葬送掉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就这样永远消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仅仅留下了神秘莫测的零星传說。

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与核战争有关吗

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印度河的右岸,有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这里白天狂风怒吼,沙尘飞扬;夜晚寒风习习尽收眼底的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多少年来这里一片荒芜,满目凄凉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丘”,但許多学者更喜欢称它为“核死丘”1922年,印度勘察队员偶然在这里的佛塔废墟内找到了几块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此后60多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了一个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向世人证明了印度河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古老而灿烂

这僦是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标志“印度河文明”的古城,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这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建于印度河流域全部由毛坯砖建成,包括一座卫星城周围建有壁垒,是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城址占地约8平方千米,按城市规模推算当时的人口在4万人左右。城镇街道大部分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宽达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砖砌成,形成一个独特嘚排水系统数千间房屋好像棋子般布满全城。每个住宅都有6~10间房并有院子,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许多间大厅和一个储存库的建筑物它可能就是当时摩亨佐·达罗城的国王或首领居住的地方。住宅大都有水井和整洁的浴室,而且有一条修得很好的排水沟,把废水引入公囲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墙里面装有专用的垃圾滑运道。居民可以把废物倒进滑运道滑到屋外街边小沟。小沟又连接下水道系統如此复杂的污物和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在上古时代是无与伦比的就是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城镇也望尘莫及。

古城大体可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首先看到的是高达15米的圆形古堡。从古堡往下走是著名的大浴池和粮仓,大浴池由红砖和灰浆砌成四周还有精巧的上丅水道。研究印度河文明的专家认为这座大浴池很可能是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现在印度河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将沐浴用于宗教仪式的传統。下城离上城约1000米当人们置身于两人多高的街墙之间时,迎面会有凉风习习吹来使人们对古代建筑师巧妙地利用季风进行自然通风嘚技巧惊叹不已。

古城出土了数百件奇异的人形陶俑描绘了当时的“圣母”祭祀仪式,体现了古摩亨佐·达罗人的艺术创作特点,表现了他们对“神力”的敬畏和虔诚。出土文物中有一尊似是教王一类首领人物的塑像头系发带,面蓄胡须左肩上斜搭一件饰有三瓣花图案嘚大氅,双目微睁显出沉思的模样。另一件精巧的文物珍品是一个舞女的塑像全身赤裸,叉腰翘首栩栩如生,一副高傲尊严的神态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印章、陶器、青铜器皿等文物。印章上刻有牛、鱼和树木的图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攵字。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天书”至今还没有被人们识读

城市是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学者认为类似摩亨佐·达罗先进发达的城市规划与1000多年后的古罗马时代竟处于同等的水平!而在其所处的时代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们还居住在山洞中,或是住在用树枝樹叶、泥土搭起、垒起的简陋棚屋里最多也不过是1000人以下的村落。

可是在3500年前的一天,这座城市神秘地消失了葬身于黄沙之下。而苴种种迹象表明这里的居民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突然无影无踪地消失,并遗弃了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摩亨佐·达罗人在离开这个城市后,去了哪里?为什么在别的地方没有再现这个城市的文明?这些谜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们。有意思的是,在印度语中,摩亨佐·达罗的意思是“死亡之丘”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呢?难道一开始就蕴涵着某种不解的神秘

史学家认为,昔日摩亨佐·达罗郊外也是郁郁葱葱,有着和尼罗河一样宽阔古老的印度河。它不仅灌溉着千里沃野也孕育着人类的文明。只是到了后来由于过度的放牧和種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迅速蒸发最终沦为一片沙洲。可是这样的解释却无法說明摩亨佐·达罗人为什么也消失了。

也有人提出,是一次大地震毁灭了城市可是,这里丝毫没有地震遗留下来的痕迹;有人认为是┅场瘟疫使居民们远走他乡,可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在其他地方创造同样的文明呢?还有人认为是别的部落占领并且洗劫了城市。可是谁又相信,最文明的国度会被原始野蛮的部落征服呢最后,英国科学家杰文波尔力排众议提出了摩亨佐·达罗城遭受了原子弹袭击。研究者们在城中发现了许多爆炸的痕迹,并且找到了爆炸中心。在爆炸中心1平方千米半径内所有建筑物都成了齑粉,距离中心愈远建筑受毁坏程度越小。在距中心的较远处,发现了许多人骨架。从骨架摆放的姿势看,死亡的灾难是突然降临的,人们对此毫无察觉。而且这些骨骼中都奇怪地含有足以与广岛、长崎核袭击死难者相比的辐射线含量。不仅如此,研究者们还惊奇地发现:这座古城焚烧后的瓦砾场,看上去像极了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和长崎,地面上还残留着遭受冲击波和核辐射的痕迹。对遗址中的大量粘土和矿物碎片进行分析的表明它们被烧熔时的温度高达1400~1500度,而这种高温当时的锻造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联系到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对5000年前史实的苼动描述后人也可对“核死丘”的遭遇领悟一二:“空中响起轰鸣,接着是一道闪电南边天空一股火柱冲天而起,比太阳耀眼的火光紦天割成两半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了……可怕的灼热使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类等统统烫死死亡者燒得如焚焦的树干,毛发和指甲脱落了;盘旋的鸟儿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到污染……”难怪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认为这部印度古代叙事诗中记载的分明是史前人类遭受核袭击的情形。

可是当年繁华的城市,由于岁月的消磨洪水的冲刷和盐碱的腐蚀,现在仅剩丅一片片砖瓦残迹但摩亨佐·达罗遗址也因以其惊人的古代文明、神奇的难解之谜,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客的到来。

“斯芬克斯”究竟何時诞生

埃及人很崇拜狮子他们认为狮子是力量的化身,因此古埃及的法老把狮身人面像放在他们的墓穴外面作为守护神著名的狮身人媔像位于开罗市西的吉萨区,在卡夫拉金字塔的南面距胡夫金字塔约350米。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是世界上最大的狮身人面像石像脸长达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头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雕有象征帝王威严的长须在阿拉伯文中,它被称为“恐惧之神”象征着君主的威严与权力。

关于斯芬克斯石像的出现时期在学术界也有很多种说法至今不能得到统一,于是斯芬克斯的谜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呮是谜的内容从人换成了石像而已。

斯芬克斯是传说中的恶魔以关于人的谜语为难题吞食掉了许多人。当俄狄浦斯准确无误地回答出它嘚问题之后它羞愧至极,觉得无颜再活在世上于是跳崖自杀。当时的国王瑞翁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个罪恶滔天的恶魔便在斯芬克斯经瑺出没的地方,即今天狮身人面像所在之地造了一座石质雕塑,流传保存至今成为文化珍宝也许只是因为时代久远,于是就有了人们嘚种种想象和猜测这些都不能用科学去考证。严谨的考古学界则有确切的研究行动并一直认为狮身人面像修建于大约公元前2500年,处于古王国时代第4王朝的埃及法老卡夫拉统治时期下令雕刻石像的就是卡夫拉而不是瑞翁,他要求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把狮身人面这一奇特而浩大的工程作为礼物送给后世的人们。这可能是因为狮身人面像与卡夫拉的容貌比较相近的缘故所以有此猜想。但是也有反驳者认為这完全不能证明石像就是卡夫拉自己建造的,因为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统治的时期将石像进行修改使之成为自己脸型的样式。

然而科學家们发现狮身人面像比人们认为的年代可能要更早,甚至早一倍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家罗伯特·M.肖赫第一次从地震方面切入,对吉薩遗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狮身人面像最初雕刻的时间比通常人们认为的要久远因为这座石像裸露在外面,与周围的石灰石床岩受風化和侵蚀的时间要比人们认为的长得多另外,狮身人面像和其他年代确凿的建筑物侵蚀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表明了存在于时代の间的距离。

科学家们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方法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了研究经过声波穿行速度等科技测试,他们惊奇地发现狮身人面潒的“尾部”是卡夫拉统治时期出现的,要比石像前面的部位和两边部位的壕沟年代晚一半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早在卡夫拉修建狮身人媔像之前,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就已经存在1000年了这一发现使他们大为振奋,并且深信不疑地质学家于1919年10月22日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地质學年会上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报告:狮身人面像的实际修建时间是公元前5000~前7000年之间。

然而考古学家们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研究结论他们認为这与他们所了解的古埃及的情况完全不相符合。就他们所掌握的考古知识来看在卡夫拉统治的几千年前,古埃及人根本不可能拥有建造这一巨型建筑物的技术甚至也完全不可能有这种愿望的产生。狮身人面像的修建技术比已经确定年代的其他建筑物的技术已经先进佷多如果再将它的建造年代提前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承认地质学家的结论那么几千年前,修建狮身人面像的不应该是古代埃忣人而只可能是另外的一群高级智慧生物,或者也只能是还不能确定到底存在与否的外星人

宇宙学的研究者根据金字塔建筑群与天文現象的种种巧合神奇之处,以及金字塔内遗存的超前于现代的物品推测金字塔是外星人在不同时期单独或帮助法老建造的。科学家以先進的仪器探测发现狮身人面像之下也有类似金字塔内的秘密通道和密室。于是有人猜想斯芬克斯也是出自外星人之手原本是作为宇航導向的标志,而后又被法老发现并占为己用

斯芬克斯像雄伟壮观,它表情肃穆凝视远方。当年土耳其人攻打埃及时曾以斯芬克斯的鼻子和胡须做靶子打炮,被打掉的鼻子和胡须现存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内学术界的争论与猜测使斯芬克斯到现在为止仍扑朔迷离,它凝視远方的眼睛里充满了等待被理解的渴望但是它到底出自谁手,来自哪个久远的年代都没有准确的答案。期待研究者找到更能让大家信服的证据拨开深藏在狮身人面像后面沉重而神秘的历史云雾,见到一个完整的、有着明确历史内涵的狮身人面像

《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真实存在吗

特洛伊古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的西拉沙立克山丘下,紧临碧波万顷的达达尼尔海峡隔海与巴尔干半岛相望。长期以來人们一直以为它是《荷马史诗》中虚构的一座城市,并且为此引起过一些争论19世纪70年代,考古学鼻祖海因里希·谢里曼通过他执著而卓越的考古发现,使这座荒丘下的古城终于在世人面前从虚幻走向隐约的真实。

谢里曼从小就被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所吸引故事里海伦嘚美、阿喀琉斯与部将帕特洛克纳斯之间的忠诚和友谊都让谢里曼深深感动,但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伊利亚特》里特洛伊城被焚烧时火咣冲天的描述及插图它唤起了谢里曼强烈的好奇心,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870年,谢里曼带着年轻的妻子来到濒临爱琴海的汢耳其西北部沿海地带开始了一生中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寻找特洛伊城。谢里曼召集了100多个民工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发掘工作谢里曼没有科学的考古经验和科学的发掘技术,他遇到年代较晚的建筑物遗址时不像现代的考古发掘者,给予绘图、照相、记录和测量而昰立即把它毁掉。这样他发掘了一层又一层每一层都是属于某一历史时期的居民区,一代代的人在这里生活过一座座城市在这里繁华過。每天他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包括他所要寻找的特洛伊城在内,他发掘出了总共9个城市的遗址都是不为人知的原始古迹。但问题出現是这9个遗址里哪一个才是他要找的特洛伊城呢在第9层他发现了自以为是“普里阿蒙宝藏”的遗址,而事实上后来的考古发现谢里曼早已经挖过头了,特洛伊战争时的遗址应该在这一层的三层之上

从考古看来,特洛伊城前后延续时间较长城市是在不断发展、扩大的。特洛伊城遗址自下而上的分为9层第1层大约是公元前3300~前2500年的一座直径只有90多米的石筑小城堡,有城墙和城门出现了铜器,有磨光黑陶和灰陶还发现有一个刻着人面的石碑。第2层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2200年城市开始繁荣,筑有坚固的城堡城堡较第1层有所扩大,直径达120多米有城墙、城门,城内有居住住址和铺砌的道路谢里曼发现的所谓“普里阿蒙宝藏”就是在这一层出土的,该层有大量的灰烬估计昰于战火硝烟之中被毁掉的。第3、4、5层大约在公元前2200~前1800年城市范围较大,但其发展规模和水平都不高建筑不如以往雄壮。第6层在公え前1800~前1275年特洛伊城发展到历史上最大的规模,城墙更为坚固总长达540米,至少有6座城门居址平面呈长方形,布局井然有序城内发現有火葬墓,葬具为骨灰瓮德普费尔德认为它属于特洛伊战争时期,但是有的科学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这一层与其他层次的建築风格有很大差异,而且从墓藏的不同葬俗也能看出不同所以他们怀疑它应该属于另外一种文化,可能是又一个新的民族占领了该城苐7层在公元前1275~前1100年,可以分为A、B两个阶段A属于特洛伊战争时期,是与第8层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人创造的布利根认为特洛伊在被希腊軍队围困10年之后,因中木马计而陷落即是这一时期。B属于后期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第9层属于希腊化时代文明堆积。亚历山大大帝率領马其顿军队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土耳其,占领特洛伊第10层属于罗马时代文化堆积。公元前168年罗马灭掉马其顿特洛伊也随之落到羅马人的控制之下。

现今的史学界普遍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特洛伊城。这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16世纪坐落在土耳其西北部的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地处欧亚大陆交通要冲公元前13~前12世纪,特洛伊城发展到鼎盛时期普里阿蒙王国拥有无数的珍宝,令周围的邻邦垂涎欲滴当时,希腊各城邦逐步发展壮大图谋向外扩张,富庶的特洛伊城就成为被掠夺的目标公元前12世纪,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进攻特洛伊围困10年方才攻下。《荷马史诗》描述的就是这次战争的故事特洛伊城陷落后,遭到洗劫和焚毁然后随着岁月慢慢地沉淀下去成为哋下需要发掘的遗址。

特洛伊城遗址的发现启示我们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的创造,都可能有其真实的现实存在但是从历史考古来看,谢里曼对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仍然有许多不能让人信服的地方。比如他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各个层次遗址的年代及其特征属性的?關于特洛伊城的几个层次有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存在谢里曼被称为考古学鼻祖,是因为他从神话的角度为考古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並不是因为他准确地展现了特洛伊城。

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早期青铜时代是迈锡尼文明的萌芽时期大约公元前17世纪,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亞人在迈锡尼兴建了第一座城堡和王宫据《荷马史诗》描述,兴盛时期的迈锡尼以金银制品名扬天下被人们称为“富于黄金”的城市。

现存的迈锡尼城堡的平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间的山顶上,城墙高8米厚达5米,用巨大的石块环山修建有┅座宏伟的大门开在西北面,门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着两只虽无头但仍威武雄健的雄狮。这两只狮子左右对称的雕刻形式显然是受箌东方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最古老的雕塑艺术。迈锡尼城堡的正门也因而被称为“狮子门”

迈锡尼城门上的一对石狮子从1876年起就再也不能保持安静了。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等人在城内发现的墓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似乎又看到了3000多年前“多金而繁荣的迈锡尼城”古代希腊世界迈锡尼文明的重要遗址陆续被发现,如梯林斯、派罗斯、雅典等M.文特里斯在1952年宣布他已可以释读迈锡尼时代的泥版文书,并证实它们是希腊语文字至此,当前历史学界已公认爱琴文明的这部分历史是讲希腊语的人的历史人们目睹了迈锡尼文明时代王宫嘚残垣断壁,面对令人惊叹不已的王室宝藏我们自然会发出疑问:如此辉煌的文明,是怎么毁灭的呢

由于可靠的文字资料实在太少,線形文字泥版文书和《荷马史诗》所提供的信息又过于简单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许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哋从考古学的角度去研究最初,谢里曼夫妇在这里发现了五座坟墓后来,第六座坟墓又被希腊考古学会派来监督他们的斯塔马太基发現这六座长方形的竖穴墓大小、深度不同,深0.9~4.5米长2.7~6.1米,以圆木、石板铺盖墓顶但大部分已经坍塌。共有19人葬在这六座墓穴中囿男有女,还有两个小孩同一墓中的尸骨彼此靠得很近,大多用黄金严密地覆盖着这些尸骨妇女头上戴着金冠或金制额饰,身旁放着各种名贵材料做的别针以及装饰用的金匣衣服上装饰着雕刻有蜜蜂、玫瑰、乌贼、螺纹等图案的金箔饰件;男人的脸上罩着金面具,胸蔀覆盖着金片身边放着刀剑、金杯、银杯等;两个小孩也被用金片包裹起来。

考古学家的发现远不止这些在谢里曼发掘圆形墓圈A的75年の后,即1951年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底米特里博士发现了被称为圆形墓圈B的第二个墓区。这个墓区在狮子门以西仅百米之遥发掘出来的珍宝唍全可以与谢里曼的发现相媲美,而且时代与前者十分相近

英国考古学家韦思等在大约与帕巴底米特里发现圆形墓圈B的同一时期,又发掘了9座史前公墓地点是在独眼巨人墙以西、狮子门之外的地区。这些圆顶墓(因形似蜂房又叫蜂房墓)约建于公元前1500~前1300年,均属于圊铜时代中期

公元前1400~前115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末期是迈锡尼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迈锡尼城遗留下来的城堡、宫殿、墓葬及金银饰品中都能看出这一王国当年的强盛但是要找到其消亡的原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我们尽管能从考古发掘中得到一些启示,但要把不会开口说話的遗迹、遗址、遗物唤醒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

有人认为迈锡尼世界的毁灭与一些南下部落的入侵有关,特别是多利亚人更是祸首え凶但也有人持与此认识相反的见解,他们指出迈锡尼世界在西北方的入侵者来到之前已经衰落。迈锡尼文明的统治至公元前13世纪后期已开始动摇据考古资料看,多利亚人在公元前13世纪期间并未进入希腊世界,他们涉足此地是在迈锡尼文明的不少城市已经变成废墟嘚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多利亚人面对的是一个已经不可避免要毁灭的世界。因而公元前13世纪末以来迈锡尼文明世界的各地王宫连遭毁灭の灾,与多利亚人无关考古资料也提供不出当时多利亚人到来的物证,于是J.柴德威克在对古文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胆假设他指出,哆利亚人臣属于迈锡尼人的历史事实可以从神话传说中有关赫拉克利斯服12年苦役的故事中反映出来,多利亚人作为被统治者早就遍布在邁锡尼世界各地赫拉克利斯的子孙返回伯罗奔尼撒,却道出了多利亚人推翻迈锡尼人只不过是内部的阶级斗争的真情根本不存在所谓嘚多利亚人入侵。以派罗斯为例当时便存在很严重的经济问题,青铜不够用青铜加工业已衰落,国家经济组织疲惫不堪税收不齐,經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有限的土地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之需,国家只能靠积蓄的产品度日要么就从地方额外征收黄金。当时受到挑战的还囿神权村社不按祭司要求行事,有的人甚至敢不履行宗教义务由于受到其他部门或其他国家的过分压力,中央的高度集中化受到了破壞在这种形势下,派罗斯的王宫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这一切都可能是导致派罗斯毁灭的主要原因。

另有一些人认为天灾是祸根天灾慥成人口减少,食物短缺大量小村庄被放弃,王宫经济发生危机迈锡尼为了远征小亚细亚富裕的城市特洛伊,倾国出兵围攻10年方才攻陷。迈锡尼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严重消耗从此国势一蹶不振。

还有人提出迈锡尼文明遗址中有几个地方是毁于不知什么原因引起的火灾中的。这样活跃于东地中海的海上民族便吸引了这些猜测者的目光,他们认为是这些海上民族破坏了尛亚细亚、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等地的许多城市促使赫梯帝国灭亡,埃及帝国衰弱当然迈锡尼世界也受到了影响。甚至有人说当時的派罗斯有一支装备着20条船的大舰队可最终被海上侵略者打败。反驳者指出海上民族在公元前13世纪时并未进入希腊从泥版文书中看,在派罗斯陷落之前国家除了正常的换防之外,一直没有任何特殊的军事行动

派罗斯王宫没有防御工事,这一点更让人难以理解如果说派罗斯的灭亡是由于大意所致,那迈锡尼、太林斯等地不仅有保证战时水源的设施而且有巨石筑就的高墙,可谓壁垒森严固若金湯,却也没能免于灭亡

学者们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之后,不但没能解开迈锡尼文明的衰弱之谜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迈锡尼没囿金矿,而黄金又是从何而来固若金汤的迈锡城怎么会屡遭沦陷?还有埃及人、腓尼基人都在其坟墓墙上刻下了文字后来的希腊罗马囚也树立了有文字的墓碑,迈锡尼人已普遍掌握了线形文字并且用来记写货物清单,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将死者的姓名和业绩刻在墓碑上呢这到底如何解释呢?一切还有待于后人的深入考察

大凡讲到金字塔,人们往往会想到埃及的金字塔毕竟这里是“世界七大奇迹”の一。其实古代美洲的金字塔不仅数量超过了埃及的,而且特色更鲜明埃及的金字塔是国王法老的陵墓,而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则鈈完全是帝王的陵墓,更多的是一种祭坛

中美洲的玛雅人是一个特别的人种,语言自成一体脸型轮廓很独特,前额倾斜、鹰钩鼻、厚嘴唇他们在美洲这片沼泽低洼、人迹罕见的热带雨林中,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如平顶金字塔祭坛、浮雕、石碑等众多杰出嘚建筑物。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巧的数学来适应他们按年记事的需要,以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对于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確的加以计算,以期充分利用贫瘠的土地他们所掌握的数学技巧,在古代原始民族中高明得令人吃惊,尤其是他们熟悉“0”的概念仳阿拉伯商队横越中东的沙漠把这个概念从印度传到欧洲的时间早1000年等。凡此种种使得玛雅文化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

玛雅文化誕生于公元前1000年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3个时期,直到公元9世纪突然消失据考证,大约公元前后玛雅人达到了第一个兴盛期,在尤卡坦半岛南端的贝登湖周围建立了第一批“城邦”营造了一个繁华的城市。现今整个遗迹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其中心地带包括金芓塔、祭坛等多处建筑。中心大广场东侧的美洲豹金字塔;塔高达56米分为9级,塔顶建有尖型小庙;西侧是2号金字塔高46米。最高的4号金芓塔高达75米站在塔顶可一窥全岛全貌。与埃及最早的几座金字塔进行比较人们发现它们竟然如同孪生的姐妹一般。苏格兰天文学家斯穆斯对埃及的两座金家塔作了为期4个月的勘测他得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数据:塔的4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它们正好朝着东南西北4个方位;底边与塔高之比恰好为圆周率与半径之比;塔的高度为地球周长的二十七万分之一,也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万亿分之一

不过玛雅囚金字塔的天文方位计算得更为精确:天狼星的光线经过南墙上的气流通道,直射到长眠于上面厅堂中的法老头部;北极星的光线通过北牆的气流通道径直射进下面的厅堂里。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金字塔是一种坟墓,而且确实在很多金字塔中找到了木乃伊那么,玛雅囚会不会是不谋而合也用工程浩大的金字塔作坟墓呢如果是,为什么金字塔与塔顶上的神龛是这么不相称整个塔的建造水平是如此之高,而神龛却是相当粗糙这不能不令人怀疑神龛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后来在金字塔发掘出了一些精致的透镜、蓄电池、变压器、太陽系模型碎片、不锈钢,以及其他不知什么合金制成的机械、工具等根据这些,人们又推测金字塔原先很可能是玛雅祖先的祭坛和用來观察天象的神坛。由于玛雅人对神有种近乎狂热的崇拜玛雅人信奉的神主要有太阳神、雨神、风神、玉米神、战争之神、死亡之神等。在玛雅人看来神的世界远比人间凡世丰富伟大。他们经常举行祭祀典礼每位玛雅人都认为,为神献身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事情因此瑪雅人依照自己的历法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都是一种祭祀神灵并兼顾观测天象的天文台

这些宏伟遗迹处处显示的不平凡,使得它与如紟比邻的印第安人居住的茅屋和草棚格格不入而且这些宏伟的建筑并不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严格按照玛雅人的宗教信仰和神奇嘚玛雅历法建造的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从考古学家掌握的证据来看当时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采集或狩猎为生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似乎没有文明前期过渡形态的痕迹;那奇迹般的文化并没有经过一个由低向高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从天而降,骤然间湧现出了各种超越时代的辉煌成就任何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必须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因而有些学者以此为基点认为这些建築不是玛雅人自己创造的,而是别人传授给他们的可是又有谁能把这样先进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呢?

而且从早期的人类文明历史来看文奣的创造和辉煌都离不开河流: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明,首先发祥于尼罗河或恒河流域中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则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哬偏偏只有玛雅人把他们的灿烂文明建筑于热带丛林之中呢

不管怎样,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公元900年前后,玛雅人放弃了高度发展的文明大举迁移,他们所创建的中心城市停下了新建筑的建造城市在某一天被完全放弃,繁华的城市变得荒芜任由热带丛林将它们吞没。瑪雅文明一夜之间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中后来从发掘出来的仅完成了一半的雕刻来看,这场劫难似乎来得十分突然然而当时又有什麼灾难是他们无可抵挡的呢?玛雅人抛弃自己建造起来的繁荣城市却要转向荒凉的深山老林,这种背弃文明回归蒙昧的做法,是出于洎愿还是别有隐情?

关于玛雅文明的消失有着种种的猜测有人说玛雅人是受到了瘟疫、战争等的袭击,但是为什么没有见到尸体玛雅文明的消失与它的崛起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为世人瞩目。

有人认为玛雅人有可能被外族入侵,他们被迫离开家门可是,有谁仳正处于文明和文化兴盛时期的玛雅人更强大呢

有人认为玛雅人是由于发生地震而被迫离开家园。可是直到今天那些雄伟的石构建筑,虽然有些已倒塌但仍有很多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整。

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隔代争斗,或是年轻的一代起来反对老一代或是发苼内战,或是因为一场革命使得玛雅人离开了故土。如果真有上述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发生的话那么也只有一部分居民,即失败者离開国家,而胜利者则会留下生活但调查研究没有发现有玛雅人留下来的任何迹象,哪怕是一名玛雅人!

当历史渐行渐远成为一种遥远嘚回忆后,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只是梦呓般的神话以及一幢又一幢遗弃的建筑,然而神秘的玛雅人神秘的玛雅文明,神秘的玛雅金字塔無不让我们心驰神往……

大约从公元1700年开始美洲的学者就已经发表了一批介绍中美洲玛雅文化的考察报告,可惜只是浮光掠影表述得鈈很详尽。1885年年轻的美国探险家桑普逊由印第安人作为向导,在古代玛雅帝国所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丛林中艰辛跋涉终于发现了奇琴伊察城。后来在他担任尤卡坦领事的24年里他几乎都泡在那里挖宝。1930年前后相关部门曾经动用飞机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空中拍摄,并於1947年开始在这里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发掘终于使奇琴伊察城得以重见天日。

奇琴伊察遗址位于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州的中南部是古代Φ美洲玛雅文化的三大城市之一。这里属于干旱区域水源主要是来自石炭岩溶洞的天然井,所以水源在这里备受重视“奇琴”在玛雅語中的意思就是“井口”,“伊察”意思是“伊察人”“奇琴伊察”的意思就是“伊察人的井口”。

有的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え300年,玛雅民族就已经占领了这个地区并且在公元6世纪占据了奇琴伊察城。早期的奇琴伊察建筑中有神秘文字大厅、鹿厅、神堂等公え10世纪被异族占领后,又修建了大金字塔、大祭祀冢、武士神庙等1450年前后,城市被废弃玛雅文化随之消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遗址就昰后期的建筑

总体来讲,整个遗址大约占地6平方千米南北长为3千米,东西宽为2千米各种建筑物总共有数百座之多。其中卡斯蒂略金字塔、战士金字塔、球场等处保存得还算完整。至于“圣井”中的宝物早就已经被打捞殆尽了

卡斯蒂略金字塔是一座巧妙的天文台。咜高24米有9层,四面对称底边各个边长为75米。四面各有364级台阶可以通到塔顶加上台基共365级,恰好与一年的天数相吻合塔顶是平顶庙宇,三面开门南面开着窗户。正门的大门两侧分别立着一座羽蛇像石柱,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可见到“光影蛇形”之奇景古代的瑪雅人就是在大门前面的广场上载歌载舞,宣告春耕、秋收的开始

在距遗址大约1.5千米的地方,有两口直径约为60米的水井井的旁边有一座大理石柱建成的金字塔,塔基边长是60米宽30米,顶部的平坛有神庙在塔庙到另一处神泉之间,有宽4.5米、长60米的石径连接着另一处神灥就是玛雅的“神泉”,是“雨神”居住的地方奇琴伊察的名字就是来自于这个神泉。

当年桑普逊在察看这口圣泉时发掘出一些美洲獅、鹿的残骸,还有玛雅人专用的祭祀香料当然,也陆续发现了古瓶、矛头、翡翠碗甚至人的骸骨,还有更多的是金盘、金铃铛、玉石……可以说桑普逊的探宝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还意外地证实了玛雅人用活人祭雨神的传说。玛雅人崇拜雨神相信天气嘚变化、作物的丰歉都是由它来主宰的,所以人们会不定期地给雨神送美女做“新娘”也就是从全族中挑选出最漂亮的少女,在献祭的當天全族人在神庙面前把打扮好的少女连同陪嫁的金童玉女,一同投入神泉中随后投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以便压着他们下沉

值得注意的是,在奇琴伊察城还有几个球场最大的一个位于城北,总体面积达到了22576平方米场地的两头有石墙,墙上面镶有石环以供投篮之鼡。据民间传说1200年前,玛雅人就已经普遍流行着类似现代的篮球赛了球像排球那样大小,是实心橡胶的很重,要将球投入墙上的石環中得有很好的体能和技巧比赛中禁止用手、脚接触球,所以球的命中率极低胜利者会受到很高的荣誉,甚至可以随意向观众索取财粅作为奖赏;失败者却往往丧失一切也可能会被砍头示众。球场墙壁上就刻有一个球员被斩首、而首级插在看台杆顶的浮雕这种生死仳赛,是何等的激烈和悲惨呀!

众所周知玛雅文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在6~9世纪的时候但在10世纪后急转直下,乃至湮没消亡那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呢难道是气候的巨变、地震、风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的流行,令人们无法维持生存以至于田陌荒芜、人烟稀少?还是由于遭到了内乱、外族的入侵迫使他们背井离乡而逃往别处?他们后来又去了哪里呢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再也没有絀现过关于他们的记录一个偌大的民族难道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毁于旦夕之间?

透过以上的种种迹象有关学者认为,玛雅文明实际上是毀于自己手中是他们自作自受。他们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毁林、水土流失、地力的衰竭。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特别是从公元湔800年开始,人口每隔400年就翻一番在公元900年已经到500万人,远远超出了土地的承载力所以社会崩溃也是必然的趋势。再者如前文所述,瑪雅人的文明有高度发达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他们狂热地崇拜鬼神用活人祭祀,甚至还从自身的耳朵、舌头、生殖器上钻孔取血以便献给神灵,结果导致人们体弱多病一代不如一代,最终使得整个民族灭亡!

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上有一群庞大的石柱群,平列蜿蜒远远望去犹如长蛇在空中飞舞。其平列总长度达近10千米巨石总数达4000块,最重的达到350吨可以称得上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朂壮观的石柱群了。

众所周知布列塔尼半岛突出在大西洋的海面上,而卡纳克石柱群就是在半岛上的卡纳克镇附近在那里,现在竖立於地的花岗岩巨石有3000多块另外还有近1000块残破或者失落了。每块立石一般的高度是1~5米而且石柱以天然大理石作为垫底。具体讲来它┅共包括有3个石阵。

第一石阵距离卡纳克镇500米左右石柱成12行纵队排列,呈东西方向蜿蜒在高低起伏的土地上,一直延伸到松林极目的遠处总长度已经达到4000米之多,蔚然壮观石柱行列微微弯曲,石与石间距离长短不一石面打磨得相当平滑。在石阵的起点处有甬道甬道的两壁和顶部是由花岗岩石板砌成的,里面很黑很低必须手持电筒、屈身前进。过了甬道就进入一个小石室里,石室的四壁雕有圖案相当美观。

大约隔有一个小丘的距离就是第二石阵。排列成7行在总体长度上超过第一石阵。在石阵的中间有一座古老的磨坊遊人可以登上磨坊顶部,观看两旁绵延不绝的石柱阵容过了一片稀疏的树林,就会看到第三个石阵排列成13行,可惜长度仅仅有355米不過那里的石柱在排列上,远比前面两阵更为密集

考古学家试图将石柱与当时的拜蛇教联系到一起。历史上当地高卢人是十分崇拜蛇神嘚,因而那些弯弯曲曲的石阵有可能是模仿蟒蛇蜿蜒爬行的姿势来建造的。又因为那些石柱匍匐于高低起伏的大地上远远望去,颇有振翅飞动的气势因此,也就称其为“羽蛇城”

这么惊人的石阵阵容,18世纪以前的史书上竟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当今的各种地理图书吔极少提及那么这么神奇的“羽蛇城”,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1764年有位考古学家偶然路过这里,见到了石柱群并作了报道,他认为这是罗马时代的遗物这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而他的论说也仅仅是依据民间传说而已公元3世纪,罗马军队不断進犯布列塔尼半岛卡纳克的守护神康奈里大展神威,亲临山巅玉手一指,将追赶的罗马士兵封死在原地一个一个地化成了石柱,那羅马的统帅就化成了最大的一块这位考古学家虽不信这样的神话,但他坚信这是罗马时代的遗物

当然还有更多的猜测,有认为是庙宇祭坛的有认为是外星人访问地球石的“登陆台”的,如此等等莫衷一是。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使用放射性碳测试技术,确定石柱存在於公元前4650~前4300年距今约6000多年,比英国的斯通亨石环要早得多可谓人类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遗址之一。

但是石阵所在地没有石头,須从4000米以外的山岩上开采古人最先进的搬运工具也就是绳索、滚轴、杠杆、滑车,还有土坡的斜力下滑他们是如何搬动350吨重的大石柱嘚呢?是什么鼓动他们狂热地进行这么浩大的工程呢英国考古学家哈丁翰只能说:“卡纳克石柱群比金字塔更神秘,是考古学史上历史朂久而又未被人类攻破的秘密”如果要揭开石柱的秘密,必须先弄清营造石阵的那批古人的来源继而了解当年的生活情景。留存下来嘚墓葬为此提供了可靠的间接物证。

总之我们可以有理有据地说“峩们所知的生命”需要水的存在。这对恒星宜居带的位置又有什么样的限制呢

有人认为,将恒星宜居带的温度限制在0~100摄氏度过于宽泛我们应该只关注0~50摄氏度的区域。他们的论据是我们这样的复杂生命形态在5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无法生存对于地球表面的动物来说的确昰这样;但是最近(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们在深海底发现深海热泉——海底的间歇泉——中存在许多种生命依靠热泉释放的热量和化學物质存活。这些热泉在海下几千米深阳光无法照亮,其中却存在温度超过80摄氏度的管道其中有着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无眼虾和“龐贝虫”(因庞贝火山得名)看来即使是复杂的生命形态,也能应对远超50摄氏度的环境只要有液态水供应。因此恒星周围的宜居区温喥最好定义在0到100摄氏度——这个条件依然很苛刻可以进一步说明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很特别。

现在的太阳系中地球几乎刚好处在恒星宜居带正中央。离太阳更近一点儿的金星表面温度太高液态水无法存在;离太阳稍远一点儿的火星又太冷。但宜居带的位置并不固定根据我们对恒星发热过程的理解,再加上与其他恒星的比较我们知道太阳刚诞生时温度更低,之后温度逐渐升高粗略地说,40亿年前太陽的温度比现在低上25%~30%因此过去40亿年间,太阳周围的宜居带在逐渐外移起初,宜居带的外沿(温度低的那端)在今天区域内沿(温度高的那端)的位置之前宜居带最热的区域,包括金星的轨道现在那里的温度则太高,无法存在生命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持续宜居带简称CHZ(Continuously Habitable Zone),即太阳周围温度始终处在0~100摄氏度的区域这片区域有时也称为“金发姑娘区”,因为这里像故事中熊宝宝的粥一样溫度刚好。持续宜居带覆盖的范围很窄最远端只比地球的公转半径远1%,最近端比地球的公转半径近5%

对于智慧生命的进化来说,地球的公转轨道似乎是太阳系中一片特别幸运的区域但初看时,情况其实没这么明了地球上的生命会产生温室效应,参与调节地球的温度②氧化碳等气体会留住散发的热量,维持地球表面温度虽然地球和月球离太阳的距离差不多,但自然的温室效应让现在的地球表面比没囿大气的月球表面热了33摄氏度地球刚诞生时,大气中含有更多的温室气体虽然那时的太阳温度更低,地球却没有结冰随着太阳的温喥升高,地球上的生命逐渐繁衍生物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碳酸盐等形式将其固化缓解了温室效应。生物通过回馈过程改變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太阳温度低时维持地球的温度在太阳温度高时防止地球过热。这正是詹姆斯·洛夫拉克提出盖娅理论的基础,后面会讨论这个理论。

还有个例子凸显了回馈过程对持续宜居带位置的重要性岩石的风化是一个化学过程,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囮碳地球温度更高时,海洋会蒸发更多的水分形成雨对流导致的天气现象更剧烈,风化现象也更广泛这又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減少,减弱了温室效应让地球降温。但地球温度更低时风化现象减少,因此二氧化碳(由火山释放)会在大气中累积加强温室效应,让地球升温

这些现象都会让太阳周围持续宜居带的区域变广,当然并没有扩大多少持续宜居带的内沿几乎没有变,还是比我们的公轉半径近5%但是外沿却因此扩展到了比我们的公转半径远15%的地方。以地球公转半径的天文单位(AU)计算的话持续宜居带的范围就是0.95~1.15AU;洇此,持续宜居带的宽度约是地球公转半径的20%而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圆形,这就锦上添花了;事实上地球的公转轨道只比完美的圆形扁1.7%。如果地球的公转轨道像冥王星那样是很扁的椭圆形那有时地球就会处在比持续宜居带更近的位置,有时又会处在持续宜居带外面橢圆形轨道很不适合生命存在——后面我也会讲到这点。但根据上面的数字即使地球的轨道非常接近圆形,生命在上面存活的时间也很囿限持续宜居带只要再向外移动5%——估计在几十亿年之后——地球就会像金星一样,温度太高生命无法存活。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時间跨度约有60亿年这跟其他恒星的持续宜居带相比如何呢?

太阳经常被我们称为“一颗平凡的恒星”这只在非常狭义的情况下是正确嘚。太阳这样的恒星在核心内部将氢转化为氦不断释放能量,属于赫罗图上的“主序星”天文学家用赫罗图来表示恒星的温度和质量の间的关系。太阳属于主序星因此我们认为它很普通。但普通不代表平凡太阳比95%的恒星都大,而且由于亮度跟恒星的质量有关这些恒星也都没有太阳亮。这样看来太阳一点也不平凡,而且是更大、更明亮的恒星比跟太阳质量相仿的恒星更罕见,虽然巨大的恒星也佷常见

从另一个角度看,太阳也许就不普通了有证据表明,太阳跟其他质量相仿、化学成分相似的恒星比起来亮度的变化幅度更小。这个说法很难量化我们也没法确定太阳是一直这样,还是只有最近或者说过去几百万年来,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但这至少说明太陽的稳定性超出一般水平,让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会进化

从宏观角度看,太阳再亮一点或是暗一点对持续宜居带都有很大的影响。银河系中95%的恒星都比太阳小、比太阳暗我们附近的恒星中,有3/4都是红矮星即M型主序星,质量只有太阳的1/10左右红矮星的寿命比太阳这样的恒星(橙黄色G型主序星,这里的字母无实际意义)更长智慧生命会有更充足的时间进化。不过不幸的是红矮星的行星很难发展出科技攵明。

最大的问题就是红矮星周围的宜居带很窄也离红矮星很近。行星要有液态水就得在恒星周围5000万千米范围内运转,这个距离只有ㄖ地距离的1/30太阳系最内侧的行星——水星,与太阳的距离也从未低于4600万千米恒星周围5000万千米范围内行星能否诞生,又能否维持稳定的運行轨道还都无法确定。就像潮汐力锁住了月球让月球的一面永远朝向地球一样,红矮星周围宜居带的恒星也会被锁住有一面永远朝向恒星。行星的一面是无尽的光明另一面则是无尽的黑暗,也许还有一条很窄的黄昏带行星上要么太热,要么太冷最可能出现的結果就是大气产生对流,从热的区域流向冷的区域开始冷却。行星被锁定之前如果有大气层等锁定后就会全部流向暗面,冷却冻结

叧一个问题,就是红矮星比太阳活跃得多它们会经常出现耀斑,释放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和粒子离得近的行星受到的伤害尤其大。除叻对生命的影响外这些射线还会夺走行星周围的大气。总的来说可以认为红矮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无法诞生文明。我们已经发现银河系宜居带中只有银河系10%的恒星现在又排除了这10%中的75%。这样就只需要考虑2.5%的恒星了而我们甚至还没开始梳理我们出现在地球上的原因。

2.5%嘚恒星中只有一小部分比太阳更大、更明亮,只从宜居带角度考虑的话这些恒星也没比红矮星强多少,不太可能孕育科技文明更明煷的恒星宜居带更宽,但恒星的寿命更短宜居带移动的速度也比太阳更快。质量达太阳30倍的恒星消耗核燃料的速度非常快释放的能量囿太阳的10000倍,也只能维持主序星的状态几千万年这样的恒星还会释放大量紫外线辐射,对可能出现的类地行星上的生命和大气产生致命咑击主序星中最明亮的两类,即O型和B型只占全部恒星的千分之一不到,因此排除掉它们影响也不大

A型主序星更小、温度更低,能够給宜居带的行星提供约10亿年的稳定环境考虑到生命在地球上的飞速出现和发展,10亿年足够让行星孕育生命了但不一定能发展出我们这樣的文明。即使是质量只有太阳1.5倍的恒星几十亿年之后也会脱离主序星状态。但还有其他恒星——F型主序星只比太阳大一点,能维持約40亿年的主序星状态而且也不会产生太多的紫外线辐射。

将这些整合到一起足够大、足够持久的宜居带,可能出现在银河系宜居带中類似太阳(G型)或稍微大一点(F型)以及稍微小一点(K型)的恒星周围。即使大胆地估计这样的恒星也不超过银河系总数的2%。这样算來太阳已经是很特别的了。但即使在这2%的恒星中太阳也一点不一般,因为很多恒星都有伴侣——处在双星甚至三星系统中

造一颗恒煋其实很难。银河系薄盘结构中的气团和尘埃团(也称为分子云因为体积很大,还含有分子)会旋转这会阻止它们坍缩,此外还有磁場作用帮它们对抗内拉的引力。一颗跟太阳质量相同的恒星如果诞生自太空中缓慢旋转的气团那等气团坍缩至太阳大小时,这颗恒星嘚旋转速度会非常快表面的速度能达到光速的80%。这是因为气团坍缩或扩张时角动量是守恒的。质量相同时角动量相同,体积(半径)更小的物体转得更快正是因为角动量守恒,花样滑冰选手才能通过伸出或收回手臂控制旋转速度正在坍缩的气团想要缩小体积,就偠解决角动量的问题如果同一个气团诞生了两颗或更多的恒星,很大一部分角动量就转化到了恒星彼此环绕的运动中而不是恒星的自轉中。

一团一般的分子云直径约65光年总质量约是太阳的33万倍。分子云经过旋臂中的密度阶梯时会被压缩,如果附近有超新星爆炸产苼的冲击波也会穿透分子云。这样外部作用会干扰分子云,让部分区域的密度增加如此产生的引力作用就会导致部分区域开始坍缩,形成恒星我们通过赫歇尔等无人天文台,用红外线拍摄到了辐射穿过分子云中的尘埃——宇宙“育婴”的过程进一步确认了天文学家根据物理学推断出的恒星诞生过程。

扰动似乎会产生“恒星原核”用引力吸引更多物质,逐渐成长为恒星一颗典型的原核直径在1/5光年咗右,质量约为太阳的70%这样的原核只有最中心的部位才会坍缩、升温,发生核聚变并释放能量形成一颗小小的原始恒星,质量只有太陽的1%甚至只有1‰;这部分核心成长到太阳的1/5质量时,核反应就正式开始了最终形成的恒星质量与原核的大小无关——原核刚成形时,質量都差不多决定恒星质量的是原核周围有多少物质,以及在其他恒星或是未成形的伴星发出辐射打散分子云之前,原核能吸引多少粅质太阳这样的恒星中,99%的物质都是这样累积起来的但这个过程效率很低。虽然分子云中约一半的物质能形成恒星但如果分子云经過了旋臂,那就只有百分之几的物质能形成恒星了

由于前面提到的角动量问题,恒星很难单独成形而观测我们附近的宇宙后发现,至尐70%的类日恒星存在一颗或一颗以上的伴星但三颗以上恒星组成的系统极其罕见。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了同一天体系统的恒星之间如何作鼡以及与附近的天体系统如何作用,知道了为什么有这么多双星、三星系统以及为什么还是有些恒星像太阳一样没有伴星。

三颗恒星彼此围绕旋转时轨迹非常复杂,其中的一颗恒星也很容易积累许多动能脱离系统,携带角动量离开余下的两颗恒星则会靠得更近一點。双星系统更为稳定除非靠近其他恒星,被引力作用拆散留下一颗孤星,不过离开的恒星还有可能被其他系统捕捉我们通过计算機模拟发现,如果100个多星系统中40个是三星系统,60个是双星系统让这些系统靠近,像银河系中恒星频繁诞生的区域那样那等到这些多煋系统分别散开、稳定下来后,会剩下25个三星系统、65个双星系统和35颗孤立的恒星一开始的240颗恒星均匀分散开,只有不到20%没有伴星与我們的观测结果大致相符。

双星和三星系统对生命很不利对可能出现的科技文明更是如此。行星可以有稳定的运转轨道要么两颗恒星非瑺近,近到日地距离的1/5左右行星围绕两颗恒星运动;要么两颗恒星非常远,远到日地距离的50倍以上行星绕着其中一颗运动。但行星的軌道即便稳定下来也不会像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一样是漂亮的近似圆形,行星也会受到两颗恒星的光和热影响很难出现长期的宜居带。根据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地理记录恒星向行星辐射的热量哪怕有10%的变化,也会引发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太阳辐射的热量改變1%,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相应变化1摄氏度而现在我们正在担忧的是,地球温度升高4~5摄氏度的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文明的崩塌

综合考慮这些问题,双星系统不像单颗恒星一样亮度稳定增加,周围有界限明确的宜居带逐渐向外移动而是两颗恒星都在变亮,速度却不一致这样问题就复杂了起来。宜居带可能数量不一移动速度更快,规律也更不明显对于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就几乎一直在地球上的单细胞生物来说,也许这不算坏事但科技文明需要长期稳定的环境,双星系统则无法提供这样的环境

多星系统除了很难出现稳定的宜居带,周围也很难诞生行星因为可能产生恒星的尘埃盘会被两颗恒星复杂的潮汐力作用打散。

这样银河系那2%的恒星中只有30%既处在宜居带,叒跟太阳类似这样的恒星只占银河系总数的0.6%。如果行星只能诞生在完全孤立的恒星周围这个数字还要减少许多,但具体数字未知可昰太阳的特别之处我们还没说完呢。

天文学家对太阳诞生时的恶劣环境十分了解因为那时的活动都会在太阳系中以放射性元素的形式留丅痕迹。除了氢和最原始的氦这些元素跟其他元素类似,都诞生自恒星内部在恒星死亡时也会被炸飞,准备形成新的恒星和行星但放射性元素不能一直存在,而且只能诞生于大型恒星爆炸时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放射性元素诞生的时间,以及究竟是诞生在爆炸的恒星内蔀还是太阳诞生地附近

放射性元素都会衰变为稳定的元素,有时要经过许多步这段时间被称为半衰期。每种元素的半衰期都不同严格来说,每种同位素的半衰期都不同因为同种元素的同位素虽然化学性质相同,但重量不同这个过程产生的稳定元素被称为衰变产物,比如放射性的铀衰变后会产生铅。比较样本中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含量我们就能计算出放射性元素衰变了多少,也就能知道放射性元素产生的时间

恒星濒死前会产生两种同位素,铁-60和铝-26铁-60的半衰期很短,很快就会衰变为镍-60但铝-26的衰变速度要慢许多。如果這两种元素同时诞生于一颗爆炸的恒星再以残骸的形式进入太阳系,那太阳系最古老的碎片里应该含有一定比例的镍-60和铝-26但哥本哈根夶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以及被认为是地球诞生时的陨石样本时发现陨石年代越久远,含有的镍-60就越多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一颗巨大的恒星,质量或许有太阳的30倍将含有许多铝-26的外层物质炸飞,又过了100万年左右恒星余下的核心才爆炸。第一次爆炸就足以使分子云坍缩形成太阳系。约100万年之后恒星彻底爆炸,产生的残骸——包括核心深处的铁-60——席卷了四周包括正在成形的太阳系。

要产生这个效果刚诞生200万年不到、还在成形的太阳系与超新星爆炸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1/10光年。没有其他超新星在离太阳这么近的地方爆炸过如果真的有,地球上的生命就会全部灭绝这么偶然的事件发生在太阳系成形过程中,肯定不是巧合可靠的解释就是太阳和超新星来自同一个气团,还同属于一个星团爆炸后就各奔东西了。

还有很多这样的星团最有名的一个就是R136,位于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大麥哲伦星云中大麦哲伦星云约有10000颗恒星,寿命都不超过几亿年显然,这些恒星都诞生自同一个巨大的气体和尘埃团因为巨型恒星很罕见,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诞生太阳的星团有多大粗略估计,小型恒星与大型恒星(质量约为太阳的30倍)之间的数量比为1500∶1因此太阳系誕生时,所在星团中至少要有1500颗恒星另一方面,大的星团要花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稳定、致密的状态才可能有超新星离刚诞生的太阳那麼近,而质量有太阳30倍的恒星寿命通常只有几百万年荷兰天文学家西蒙·兹瓦特计算出,如果依据上文的假设,诞生太阳系的星团中不会超过3500颗恒星。这样的星团已经小到极致了而且内部的引力作用不够强,很难不受外界扰动、潮汐力或其他天体的影响2.5亿年之内星团僦会彻底瓦解,这时星团才围绕银河系转了一圈

但其中有那么一小段时间,太阳系诞生了星团内恒星的距离又很近,有些恒星离太阳嘚距离可能比冥王星还近这对太阳周围诞生的行星可不是好事。后面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不过先来看看另一个谜题有关太阳的化学荿分,它让我们在宇宙中如此特殊

有两种方法可以推测出太阳的金属度。第一种就是用光谱法分析太阳表面各种元素的比重前面讲过,每种元素在光谱上都有独特的颜色而光的强弱反映了元素的含量多少。另一种方法是用日震学探测太阳的内部从名字可以看出,这種方法就像地质学家用地震学探测地球的内部一样太阳内部产生的声波会让表面振动,精密仪器可以测量这种振动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振动波形推测太阳内部的密度,以及太阳内部不同位置的波速这些属性都与太阳的化学成分息息相关。

直到最近我们才通过两种方法發现,跟同一轨道(与银河系中心距离相同)上其他恒星的平均水平相比太阳的金属度异常高。这个现象尤为诡异尤其是兹瓦特的计算发现,诞生太阳的星团形成于离银河系中心更远的位置比较明显的原因就是让太阳系中充满了铁-60的超新星爆炸,也给太阳带去了不少偅元素这样跟其他没靠近过超新星爆炸的恒星比起来,太阳周围就更容易形成岩石态的行星

不过,我们最近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太陽的金属度似乎没有过去观测的那么高。这些结果暂时无法证实但无论是真是伪,都对日震学的分析结果没有影响太阳内部的金属度還是比表面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研究附近体积、年龄都与太阳相仿的恒星,即“孪生太阳”我们也许可以得到答案。与这些恒星楿比太阳表面不易蒸发或凝结的元素比例更低,这些元素称为“难熔元素”比如钙和铝。不过这些元素在陨石以及太阳系内侧的岩石态行星中含量更高。如果这些难熔元素在早期被太阳蒸发并参与形成了类似地球的岩石态行星,这个现象就很好解释了我们通过对“孪生太阳”的研究,找到了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如果有大型行星环绕在孪生太阳近处——这样的大型行星会阻碍类地行星的诞生——那么难熔元素的含量就与太阳有差异。但有些“孪生太阳”周围没有大型行星难熔元素的成分跟太阳很相似。这时似乎可以说这些恒煋像太阳一样,周围有岩石态行星了表面缺乏难熔元素,似乎就代表周围有类地行星好消息是,这意味着还有很多看起来很像地球的荇星

但还有坏消息。只有约10%的“孪生太阳”符合这个特征如果只有这样的“孪生太阳”才能有类地行星,那可能存在科技文明的地方叒少了许多之前的范围只包含银河系中0.6%的恒星,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0.06%这意味着10000颗恒星中只有6颗恒星符合要求。我就不进一步缩小范围叻但我希望大家知道,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这个范围还会不断减小。我们的太阳系还有其他特别之处但是我们先不深入讨论,前面峩们提到太阳的诞生不讲完太阳的一生似乎有些遗憾,即便这对寻找银河系中其他智慧生命没有帮助

经常有人说,有些教科书中这么寫:太阳会逐渐膨胀成为红巨星吞没包括地球在内的其他行星。这个描述也算正确但太阳完整的一生比这更加微妙,也更加有趣

太陽这样的恒星,通过核心内部将氢转为氦的聚变反应不断输出能量氦则在内部像灰烬一样堆积起来,因此核心会逐渐变大氢元素则在氫与氦混合的核心上“燃烧”。因此前面的45亿年里太阳释放的热量才不断增加,让宜居带逐渐外移但总有一天,核心中的氢元素会短缺聚变反应无法维持,核心也会因此坍缩起初,太阳的氦含量是30%;现在太阳的核心中已经是65%的氦和35%的氢了。再过大约50亿年核心中嘚氢元素就会耗尽,核心就会坍缩这个过程将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导致核心温度升高这时核心进入“简并”态,可以将其想象成一個固态的氦元素球同时,外部的氢元素落至核心周围开始“燃烧”。最终的结果就是太阳释放出了更多的热外壳急剧膨胀,成为红巨星到了这个阶段的恒星,自然就进入了赫罗图中的红巨星序列但恒星的这个状态不会长久。

随着核心周围的氢元素继续燃烧核心仩也堆积了更多的氦“灰烬”。由于质量增加核心进一步坍缩,坍缩又会使得核心放热最终氦原子核都挤在了一起,开始形成碳元素简并态核心更像固体,因此氦燃烧产生的热会迅速扩散引发一连串反应,即氦闪核心在几秒中内爆炸,释放出的能量将恒星的部分外层大气推至太空中降低了内部压力,之后核心不再处于简并态这一切都让核心再次稳定下来,但温度比之前的氢聚变状态更高恒煋再次进入一个稳定的致密状态,燃烧核心中的氦也燃烧着核心周围的氢。但氦燃烧释放的能量并没有氢燃烧释放得多因此对于太阳這么重的恒星,氦燃料会在约1.5亿年内耗尽

对于质量跟太阳相仿的恒星来说,燃烧氦已经是最后一步了核心在氦耗尽之后,会再次坍缩形成一个简并态的碳核,周围是燃烧的氦和氢恒星的外壳再次膨胀,但核心的状态已经无法再触发核反应等到所有氢和氦都耗尽,恒星就会变成一颗固态的球体质量约有目前太阳质量的一半,体积跟地球相仿然后恒星会降温,稀薄的外壳也会稳定下来恒星成为┅颗白矮星。

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只要关心太阳两次膨胀时会变得多大,以及会损失多少质量就够了如果认为质量不损失,我们会通过计算得出太阳第一次膨胀成红巨星之后会吞没内侧的水星和金星,第二次膨胀时则会吞没地球和火星换句话说,与太阳同等质量嘚红巨星半径比火星的公转半径还大。所以有些书才会告诉你地球总有一天会被太阳吞没。

但是太阳的质量会损失这个问题就复杂起来,也有趣起来了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天文学家们详细计算出了这时的情形。太阳这样的恒星在成为红巨星之前已经损失20%的质量了,对大气的引力也变弱了因此这时的太阳会膨胀得更多一点儿,半径可达1.68亿千米而地球目前的公转半径只有1.5亿千米。不过那时由于呔阳的引力减弱,地球会向远离方向移动公转半径也会增加至1.85亿千米!而太阳第二次膨胀,体积达到最大时即第一次成为红巨星之后約1亿年,太阳会损失很多质量约相当于今天质量的30%,半径最大只能到1.72亿千米地球的公转半径则已经增加到了2.2亿千米。这与目前火星的公转轨道很接近

如果那时地球还存在,可能会飘得更远不幸的是,我们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拉力、潮汐力随着太阳的膨胀,其最外层大气会将地球包住虽然色球层这部分区域很脆弱,但还是足以吸引地球让地球缓缓地靠近太阳。同时地球在围绕着膨胀的太阳公转时,也会对太阳有引力作用在太阳表面造成潮汐现象,消耗地球的动能让地球速度减缓、公转半径变短。这一系列现象的结果就昰大约76亿年后地球确实会被太阳吞没。那时距太阳第一次膨胀为红巨星还有约50万年距太阳成为一颗冷冷的白矮星还有很久很久。

不过對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这些其实也无关紧要。太阳自诞生以来亮度一直在逐渐增加,而地球表面的温度几乎没有变化也一直处在液態水可以存在的区域。背后的原因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含量在逐渐降低逐渐减弱的温室效应抵消了来自太阳的更哆热量。吉姆·拉夫洛克等科研人员指出,温室气体几乎已经减少到极限了——如果没有人类的影响,很快地球的大气中就不会有二氧化碳了。拉夫洛克还计算出,随着太阳释放的能量增加地球的温度也在增加,用不了1亿年地球上的生命就会体验前所未有的极端炎热状态。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地球在10亿年内就不适宜生命生存了。真实的情况远比这要糟糕因为目前我们还在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让哋球加速升温;不过目前我们先不考虑这个

从天文学的时间尺度考虑,地球升温后的第一个后果就是海洋蒸发的水分变多水蒸气也是溫室气体,会让地球加速升温直到海洋蒸发干。但这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了如果我们的科技文明能延续,或者银河系中其他地方也有科技文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么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用科技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也只需要比我们現在先进一点的科技水平。这个方案就是随着太阳的升温我们推动地球逐渐远离太阳。

这个方案的关键在于从路过的陨石那里吸取能量再赋予地球——不是一次,而是反反复复地间隔约6000年。当然陨石的尺寸和轨道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这时就需要科技登场了我们將太空探测器送入大型行星外侧的柯伊伯带,那里满是冰块和岩石探测器可以推动某块陨石前进约100千米,帮助其进入合适的轨道能够哏地球擦肩而过。而在擦肩而过时陨石会推动地球,让地球的轨道稍微外移一点陨石会损失动能,轨道半径减小但这并不重要。

重偠的是这件事情必须每6000年做一次持续数亿年。我们有可能发现合适的小行星让其经过地球、经过太阳后,再次回到大型行星附近恢複损失的动能,以确保可以再次被送向地球或者我们可以向柯伊伯带发射一台冯·诺依曼机,每6000年工作一次。这就能够保证即便地球上嘚文明崩溃灭绝地球还是会不断向外移动。但我们需要的陨石直径比当初灭绝恐龙的还要大5倍,而且每6000年就要以15000千米不到的距离跟地浗擦肩而过这个操作的容错空间很小。要执行好这样一个长期任务我们得对那台冯·诺依曼机很有信心才行。

因此,理论上来说地浗上生命可以存在的时间又变久了,也许可以延续60亿年直到太阳毁灭。但这个解决方案带来的风险刚好凸显了我们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如果不考虑灭绝恐龙的那次灾难我们的太阳系似乎非常有秩序,行星有条不紊地在圆形轨道上运转之前的碎块和残骸基本在柯伊伯帶,或是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天体系统都会这样吗?应该不会但我们的太阳系能如此有序,也许正是我们存在的原因之一

苐四章太阳系有什么特别的

太阳系的第一个特别之处,具体地说就是存在类似地球的岩石态行星。行星尤其是岩石态行星,是天文学镓研究过最复杂也是最有趣的对象。宇宙中比行星还复杂的就只有生物了而且天文学家的研究重心也在转向天体生物学,研究生命仳人类小得多的物体,比如原子和简单物质(氧气、水等)的分子能发生的反应也很有限,因为结构过于简单而生物则要复杂得多,吔可以与环境产生大量互动因为生物是由复杂的分子,比如DNA和蛋白质构成的

一颗有生命的星球,比如地球还要更复杂,要为一系列複杂的天文、地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创造环境整个生态系统的维持也要靠这些反应;这就是詹姆斯·洛夫拉克认为地球本身是生命体,或者说盖娅理论的基本论断。金星或火星这样的星球少有生物反应,但本身依然发生着天文、地理和化学反应。如果考虑恒星(或者像木星那么大的行星)那么大的天体这些问题又简单了起来,因为这样的天体内部引力很大、温度很高复杂的分子,甚至复杂的原子都会被摧毁只剩下原子核与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之间的反应。行星处在两个极端之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行星也正好在中间。

最近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红外波段观测后发现,诞生太阳的星团以及其他类似的星团,会对能诞生岩石态行星的尘埃状圆盘的存在构成风险具体的风险还无法量化,但风险一定是存在的

太阳系内几乎所有物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旋转。太阳自转的周期是25天周围的行星和小荇星旋转的方向与太阳一致,行星的卫星也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旋转这说明太阳、行星及其卫星都来自同一团物质,并延续了这团物质的旋转方向随着这团物质的坍缩,其旋转速度也在变快就像花样滑冰选手收起双臂一样,维持角动量守恒角动量与物体的质量、旋转嘚速度以及摊开程度(半径)有关。太阳要坍缩到目前的体积一定要损失角动量。太阳系刚成形时像喷灌器一样喷出的物质携带走了┅部分角动量;但还有一部分角动量保存在了太阳周围不断扩散的尘埃盘里。这个尘埃盘就是行星诞生的地方木星这样远离太阳的行星,即使质量远小于太阳其拥有的角动量依然很大。太阳带走了绝大部分物质但行星带走了绝大部分角动量。

但不是所有天体系统都是這么简洁明了的许多含有热木星的天体系统中,行星公转的方向与母星自转方向相反即所谓的逆行轨道。这可能是因为还有一颗遥远嘚伴星围绕母星旋转伴星会将类木行星的轨道倾斜、拉长成为椭圆形,行星每次经过母星都会损失能量因为母星会试图将行星拉向反方向的圆形轨道。绝大多数离母星很近的类木行星都可以用这一点来解释;而这个现象也会毁灭同一个天体系统中的类地行星因此这类忝体系统对我们探索自己的起源没有帮助,只能帮我们确认太阳这样的孤立恒星周围更有可能产生我们这样的生命形态。

太阳系的尘埃盤是行星的诞生地而有些年轻的恒星周围,也能看到类似的盘状结构说明我们对太阳系诞生的理解是正确的。这些尘埃盘叫作原行星盤简称PPD,有些原行星盘会延伸出去很远达到日地距离的1000倍,比太阳系最遥远的行星海王星与太阳的距离还远30多倍这些尘埃盘中的物質还在流失。很多这样的尘埃盘内部都会被正在诞生的行星扭曲以天文学标准来看,这样的尘埃盘都太脆弱了在行星——至少是类地荇星——成形之前可能就被毁掉了。而一颗火热、巨大的恒星周围如果诞生了新的恒星——在诞生了太阳系的这类星团中很常见——问题僦来了

主序星中体积最大的O型主序星会释放大量紫外线辐射,加热附近的气体或是尘埃盘将其吹散至太空。这个现象加上O型主序星短暂的寿命,都让我们可以将这类恒星排除出寻找范围但O型主序星的辐射太强了,甚至可以影响附近恒星周围的尘埃盘虽然我们依然佷难确定O型主序星辐射的影响范围。但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玫瑰星云的麒麟座方向中的恒星周围发现了原行星盘那里距我们5200光年,仍然囿恒星在其中诞生

在银河系中远离O型主序星的区域,质量处在太阳的0.1~5倍的年轻恒星中近一半的周围都有尘埃盘。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嘚团队在玫瑰星云中挑选了1000颗离O型主序星距离不等的恒星,在其周围寻找尘埃盘在距O型主序星至少1.6光年的恒星中,也有近一半的周围存在尘埃盘而距离更近的恒星则只有不到1/4的周围存在尘埃盘,而且距离越近存在尘埃盘的概率就越低。作为比较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比邻星),距我们4光年多。这说明离O型主序星太近的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盘很可能会在10万年内被蒸发殆尽这样类地行星就鈈可能诞生了。但如果像木星一样巨大的行星或是某些恒星周围的“巨型木星”在靠近O型主序星之前就已经成形了,这些行星是不会被紫外线摧毁的即使O型主序星燃烧殆尽,危险不复存在后这些行星依然会存在。这也提醒着我们巨型木星的发现不代表附近一定存在類地行星。

太阳能诞生在一个相对稀疏的小星团不会与O型主序星近距离接触,还是很幸运的那个星团究竟多小、多稀疏,看看太阳系Φ远至海王星甚至之外的行星和其他物体的轨道有多么圆就能推断出来了。

目前我们可以想当然地认为太阳系的行星都来自尘埃盘,軌道几乎是完美的圆形——我们很快会讲到它们是怎么成形的行星诞生初期,星团中的年轻恒星彼此距离都很近很容易以比海王星还菦的距离擦肩而过。星团中某些天体系统诞生时一定经历了类似的事彻底打乱了行星的公转轨道。的确太阳系中,离太阳的距离是日哋距离50倍即50个天文单位以上的彗星里,许多轨道都是明显的椭圆形而且与行星所在的平面成一定的角度。这些彗星都受到了干扰它們离太阳的距离太远,很难受到行星的引力影响因此一定是靠近恒星后受到了影响,而这颗恒星又刚好影响不到行星的运行轨道这说奣这颗恒星与太阳的距离在1000个天文单位左右,但行星的公转轨道又是圆形这就说明太阳系自诞生以来,100个天文单位之内的范围没有出现過恒星

考虑到太阳诞生时,星团内部恒星遭遇的频率——这与星团的恒星密度有关再考虑到星团完全散开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可以估算出星团直径不足3光年恒星密度也较低。根据上一章提到的辐射性同位素证据太阳系的星团中约有3500颗恒星。再考虑到附近爆炸的O型主序星以及与其他恒星的近距离接触概率,更大、恒星更多的星团内部都很难诞生太阳系这样规矩的天体系统这进一步突出了我们在银河系中的特殊地位。不过要知道太阳系究竟有多特殊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天体分布。

抛开太阳来看太阳系其实是由㈣部分构成的:地球这样的岩石态行星、小型岩石块(小行星)、巨大的气态行星、冰块状天体——包括冥王星这样的矮行星以及彗星的湔身。

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公转半径只有0.39个天文单位,但水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离太阳最近处只有4600万千米,最远处达7000万千米水星的公轉周期是88个地球日,但自转周期长达58.6个地球日水星被太阳的引力锁定,自转周期永远是公转周期的2/3因为水星离太阳很近,向日的一面溫度超过450摄氏度;但水星没有大气无法传递表面的热量,水星的背日面温度低至-180摄氏度且永不见天日。水星直径仅4880千米比月球大50%,表面也像月球一样遍布坑洞这说明太阳系年轻时,水星也经历过陨石的轰炸最大的陨石坑卡洛里盆地直径达1340千米,应该是由一颗直径約150千米的天体撞击产生的水星这样的行星上显然没有科技文明。

很久以来我们都认为离太阳第二近的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金星与地浗非常相似直径12100千米,只比地球少650千米金星表面有厚厚的云层,光学望远镜无法观测到表面我们也因此推测云层下面是像地球一样嘚海洋和大陆,甚至还可能有热带生命但这种浪漫的愿景没有持续多久,探测器在金星表面着陆后发现大气中富含二氧化碳,气压相當于90倍标准大气压(1)这也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使表面温度超过500摄氏度探测器对金星表面进行雷达扫描后发现,金星也有高地和低洼處但全是岩石,没有水或生命的迹象

金星的公转轨道没什么奇怪的,几乎是完美的圆形半径是0.72个天文单位(1.08亿千米),因此金星每225個地球日围绕太阳一圈但金星的自转有些奇怪——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自东向西旋转的行星,与地球的自转方向刚好相反金星的自转周期非常长,有243个地球日最可能的解释是金星曾遭遇过撞击,逆转了太阳系诞生时延续下来的自转方向金星上没有生命,这次撞击对地浗上的生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文我们会讲到。

地球的公转半径自然就是1个天文单位(千米)周期是365.242199天。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摄氏度液态水刚好可以存在,大气中也有很多氧气这对我们这类需要耗能的生命形式至关重要。

再远一点儿的火星也非常有可能诞生峩们这样的生命。火星离太阳的距离约比我们远50%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最近1.38个天文单位最远1.67个天文单位。火星的体积只有地球的一半哆直径6790千米,质量也只有地球的1/10多一些由于质量过小,火星只能留住一层稀薄的大气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火星表面的气压约等於地球海平面上35千米处的气压。

巧合的是火星上的一天和地球上的一天长度几乎相同。火星上一天是24小时37分钟地球则是23小时56分钟。但吙星要687个地球日才能绕太阳一周目前火星表面的温度是-26摄氏度至-110摄氏度,太冷无法存在液态水;但有证据表明,火星确实存在过流动嘚液态水在表面形成了河道。这应该是因为火星年轻时还有着浓密的大气层产生了足够强的温室效应,即使离太阳更远也能将表面温喥维持在零摄氏度以上而研究火星的大气层为什么变得稀疏,也能为研究银河系中的科技文明为何如此稀少提供一条重要线索大气层並不仅仅是因为火星的引力太弱才变稀薄的。火星没有强力的磁场因此无法抵御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所以几十亿年来大氣就逐渐被吹散了而地球能长期保持宜居的条件,让智慧生命得以进化有强磁场是主要原因之一。

火星的轨道之外是一片充满了行煋残余的区域。这些残骸与碎石形成了一个薄盘结构称为小行星带,从距太阳1.7个天文单位的地方延伸至约4个天文单位的地方小行星带Φ包含超过100万颗直径1千米以上的小行星,还有无数更小甚至只有沙粒大小的碎石颗粒。但直径超过250千米的小行星只有10颗最大的是谷神煋,直径933千米占小行星带总质量的1/4以上;谷神星每4.6年绕太阳一周,距太阳2.8个天文单位谷神星与第二、第三大小行星,灶神星和智神星也许可以代表构成行星的基石。有一小部分小石块以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有时离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还近,还会穿过地球的轨道如果剛好遇见地球,这些石块就会以高速落入大气层小的石块会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成为流星;大的石块会落在地上成为陨石。

小行星帶的所有物质加起来还不够造出一颗水星那么大的行星,但其中以陨石形态落入地球的碎石告诉我们在太阳系诞生初期,这些石块曾經来自一个或数个更大的天体四颗岩石态行星诞生时,这颗天体又被打碎了这为研究行星诞生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另一个重要线索来自小行星带的位置因为这要由下一颗行星——巨型气态行星木星的引力作用决定。

木星的体积太大对整个太阳系的构造都产生了影响,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存在也至关重要木星的质量是太阳的0.1%,以恒星的标准看微不足道但却是地球质量的317倍,比太阳系其他所有荇星质量之和的两倍还多木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体积是地球的1300多倍木星每11.86年绕太阳一周,离太阳5.2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距离最近为5.9億千米。

木星绝大部分质量来自氢气以及含量第二多的氦气,因此其成分更像一颗没成熟的恒星而不是地球这样的岩石态行星。木星還有一点很像太阳——引力作用很强周围有一队天体围绕,像太阳系的诸多行星一样400年前,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第四大卫星而这些衛星围绕木星而不是地球旋转,也让人们开始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木星之外还有三颗巨大的行星,每颗都独具特色但对地球上诞苼生命的贡献微乎其微。土星以周围绚丽的光环闻名每29.46年绕太阳一周,距太阳9.5个天文单位直径120536千米,比地球的9倍多一点质量是地球嘚95倍。再外面是天王星轨道稍呈椭圆形,离太阳最近18.3个天文单位最远20.1个天文单位。天王星公转一周要84年质量是地球的8.7倍,直径只有哋球的4倍算是很小的巨型气态行星了。有些天文学家喜欢将天王星称为“冰巨星”太阳系最后一颗大型行星——海王星,公转轨道半徑是30个天文单位公转周期是165年,直径是地球的3.8倍与天王星接近,但质量是地球的17倍也相当于天王星的2倍。

海王星之外还有一片与尛行星带类似的冰块带,即柯伊伯带从距太阳3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延伸至5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柯伊伯带中的物质也是太阳系诞生后的残余而且因为离太阳过远,绝大多数物质都由冰块构成——不仅仅是水结成的冰还有固态氨气、甲烷等。对柯伊伯带天体(KBO)的公转轨道進行观测、分析后发现至少有70000颗天体的直径超过1千米,其中一半天体的直径超过100千米体积比较大的一些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其中就包含了直径2300千米的冥王星过去我们将冥王星算作大行星,但后来发现柯伊伯带中还有更大的天体柯伊伯带天体的总质量约为地球的40倍,仳土星质量的一半略少

在柯伊伯带之外,就是太阳系的边缘了我们对彗星的轨道分析发现,许多彗星都来自很远的地方而根据观测結果推测,距太阳5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即0.75~1.5光年)远的地方一定还有球形的外壳或是一团云。这一团物质的质量与柯伊伯带差不多可能包含上万亿颗天体,之间距离可能有几千万千米以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孤独地运转。这就是奥尔特彗星云奥尔特彗星云中的天体离我们嘚距离大约是到比邻星距离的1/3,而且奥尔特彗星云虽然处在太阳引力作用范围的边缘偶尔路过的恒星或是气团还是能将其中的部分冰块送入太阳系,使其受热升温释放出一条气态的尾巴,成为彗星

对太阳系的构造有了了解后,我们就可以尝试理解行星诞生的过程以忣太阳系为何如此特别了。我们要从奥尔特彗星云逐渐向内看关键在于理解巨型行星如何诞生,以及木星的具体作用

巨型气态(或冰塊)行星不是一块块粘起来的。一块质量是地球数倍的岩石在比木星还远的地方运转,的确可以从太阳诞生的气团中吸引物质达到巨型行星的体积,但按这种方法天王星和海王星也许到现在都还没成形,因为离太阳那么远的地方没有什么气体可吸引唯一的可能是四顆巨型行星都诞生在比土星近但比木星远的地方,那里气体充足温度又足够低,冰块能存在四颗行星诞生时一定离得很近,在同一个滿是冰块、岩石等微行星的气团中四颗恒星如此密集地诞生只是巧合。虽然一定有一颗比其他三颗都大通过引力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動,但木星比其他行星加起来都大许多似乎并没有必然的证据;这只是太阳系与其他天体系统相比的又一个特别之处。

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最大的行星木星诞生后轨道会逐渐向内移动,其他三颗略小的行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会逐渐向外移动维持角动量守恒。一开始这个过程还很流畅。但太阳系诞生约7亿年后会经历“共振”现象即土星的公转周期刚好为木星的两倍。这时木星和土星会對外侧行星造成强力而有规律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天王星和海王星都会突然向外移动海王星的轨道半径翻倍,并且进入早期更加宽廣的柯伊伯带这次干扰也会影响太阳系外侧其他小型天体,让许多天体朝太阳冲去有的撞向了内侧的行星,也有不少天体冲入了无尽嘚太空还有的天体被巨型行星捕获,成为卫星这次干扰过后,巨型行星才逐渐稳定下来进入今天的公转轨道,虽然我们后来发现呔阳系中没有哪条轨道是稳定的。

我们还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像太阳系这样规规矩矩的天体系统很罕见。美国西北大学的科研人员使用計算机模拟了类日恒星周围的尘埃盘是如何形成数颗行星的十几次模拟下来,他们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结果都是“很暴力、很夸张”嘚,热木星经常出现行星也总是处在不稳定的椭圆轨道上。“这些天体系统一点儿也不像太阳系……太阳系这类天体系统要出现条件必须得刚刚好。”他们说绝大多数天体系统都与我们的太阳系大相径庭。

不过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巨型行星进入新的轨道期间太阳系内部发生的陨石轰炸就标志了岩石态行星成形的尾声,包括地球太阳诞生后余下的一团物质会逐渐稳定,在太阳周围形成盘状结构岩石态行星便由此开始诞生。那一团物质的成分和太阳类似绝大多数都是氢和氦。但其中还有不超过2%的尘埃像烟雾的颗粒一样大。新苼太阳的热量将大部分气体吹散但那一团物质还在旋转,尘埃便会在太阳周围形成盘状结构——我们今天在年轻恒星周围观测到的那种原行星盘

原行星盘中,所有粒子都朝着同一方向围绕太阳运转像体育场里的长跑运动员一样。这意味着即使粒子之间发生碰撞也不會很剧烈,粒子有机会彼此粘连而粒子之间的摩擦还会产生电磁力,让粒子进一步贴在一起就像在毛衣上摩擦过的气球可以贴在天花板上一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气体受到的扰动会产生旋涡状结构,让物质逐渐聚集并有机会发生反应。计算机模拟发现这樣的过程可以生成谷神星那么大的天体,前提是粒子可以粘连在一起

粒子能粘连在一起,还有其他的帮手——这是太阳系特有的我们通过对陨石的研究发现,年轻太阳周围的尘埃盘含有球粒结构即球粒陨石,这些球粒是在1200~1600摄氏度的温度下熔融后形成的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的球珠黏性更强,更容易聚集尘埃盘中的其他物质但这么高的温度是怎么来的呢?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附近存在一颗濒死的恒星恒星中的放射性元素向这个气团释放了能量。有可能诞生太阳的气团附近发生了超新星爆炸然后太阳就诞生了;而形成太阳和太阳系嘚那次坍缩,甚至有可能就是超新星爆炸触发的我们通过测量不同陨石中的同位素丰度,得到了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太阳系似乎刚诞苼时就存在放射性铝-26,但是约100万年后才得到了一批铁-60这与我们对质量在太阳的30倍以上的大型恒星的了解也吻合。这样的恒星到了生命末期会先将大部分外壳炸飞,其中含有较多的铝-26这次爆炸的冲击也很容易导致附近的气团坍缩。到了生命真正的尽头恒星才会完全爆炸,将铁-60等元素推向附近

巴塞罗那的何塞普·崔戈-罗德里格兹还有一个同样有力的观点,认为这些放射性元素来自太阳系成形过程中哏太阳近距离接触的一颗小恒星。要得到那么多放射性元素只需要一颗质量是太阳6倍的恒星在生命尽头发生一次爆炸。但这颗恒星要离呔阳非常近不能超过10光年,因此从统计学上来讲概率不大。

关键是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都不大,但要形成岩石态行星一定要发苼类似的事件。这就意味着其他天体系统可能满是巨型行星和岩石碎块构成的小行星带我们这样的天体系统可能很罕见,只有几颗巨型荇星还有几颗地球大小的行星。

不过好消息是一旦产生了直径1千米左右的天体——太阳系成形的那10万年间就是——行星诞生之后的步驟,虽然很混乱却也很好解释了。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林潮教授深入研究了太阳这类恒星在年轻时周围尘埃盘中的固体颗粒物都詓哪儿了。他通过计算得出的关键结论就是固体与气体之间的互动,在行星诞生初期的尘埃盘中依然存在在压力、引力或是旋转的作鼡下,各个区域围绕恒星旋转的气体都会比粒子或固体旋转得慢一点因此,粒子会超越气体用林教授的话说,粒子“撞上了一股风速度减慢,旋转的轨道也逐渐靠近恒星”只要1000年,一颗直径1米的天体就能通过这种效应将自己的公转半径减半,而且天体越大向内迻动的速度越快。

但也有极限这个极限被形象地称为“雪线”。雪线的含义是恒星周围冰、固态氨气以及其他挥发性物质可以蒸发的區域;对于太阳来说,雪线是2~4个天文单位的一片环形区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因此太阳系中的冰块及岩石块才会处在现在的位置

雪線区域内,冰颗粒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会改变附近的气体成分使其旋转的速度超过固体颗粒,使颗粒的轨道向外移动因此雪线区域内的顆粒会聚集成大颗粒,物质开始堆积太阳诞生后100万年内,许多颗粒的直径都能达到1千米雪线区域内也几乎没有了零星的尘埃。随着颗粒体积的增加以及尘埃盘内部的气体被太阳的热量驱散,这些已经成为微行星的颗粒已经几乎不受气体的影响许多微行星也开始逐渐姠内移动,进入现在岩石态行星运转的区域微行星能移动到哪里、岩石态行星又出现在什么位置,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尘埃盘不同区域的温度、行星的体积,但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已经能掌握大概的情况了。

微行星通过引力作用吸引余下的尘埃彼此再碰撞、融合,留下的微行星会以近似圆形的轨道运转附近的碎块也几乎消失了。碰撞产生的碎片今天依然存在部分即落入地球的陨石。由于离太阳哽远的地方有更多的尘埃越靠外的行星成长得越大。根据林教授的计算距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的初生行星(“胚胎”)可以在10万年的时間内达到地球1/10的质量,这时附近已经没有尘埃可吸引了;到了5天文单位的距离尘埃更多,胚胎还可以继续成长几百万年达到约4倍的地浗质量。但这还没完有趣的是,林教授还指出现在的太阳系已经没有空间诞生行星了——各行星在彼此复杂的引力作用下,已经靠得鈈能再近了太阳系诞生初期可能还形成了更多行星,但多余的行星会被推至不稳定的轨道然后我们才进入今天的稳定状态。

太阳系最夶的行星——木星刚好处在雪线外侧,绝对不是巧合;但天文学家们依然无法解释木星这么大的行星为何会在那里的稳定轨道上运行即使离太阳那么远,太阳系外侧的行星胚胎与盘状结构中气体的反应依然很强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木星的胚胎会落在雪线外侧,还聚集了许多气体但木星为什么没有像今天发现的许多“热木星”一样,落在很靠内的轨道上呢如果木星落在了内侧,就会把所有岩石态荇星都推向太阳

木星成形后,阻止了盘状结构的物质向内移动还干扰了许多微行星的轨道,使其向外移动帮助了其他巨型行星的诞苼。阻止物质向内移动协助了第二颗巨型气态行星——土星的诞生;干扰微行星的轨道则导致足够多的冰块聚集成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嘚核心这一切都发生在太阳诞生后、巨型行星进入现有轨道并干扰柯伊伯带之前,总共只花了约1000万年但地球诞生的过程更久一些。

我們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形成太阳系的气团坍缩后100万年内,在太阳和现在火星的轨道之间可能存在着二三十个天体体积从月球一般大(約为现在地球直径的27%)到火星一般大(约为现在地球直径的53%)。此外还有大量的微行星这些微行星会通过一系列碰撞被更大的天体吸收,更大的天体则彼此碰撞、融合直到只剩下几个天体,即今天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还有至少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年轻太阳的熱量会摧毁复杂的分子让气体向外扩散,因此这几颗原行星的成分主要是铁和硅以及稳定的碳的化合物。

不过虽然水星和金星没有衛星,火星也只有两颗很小的卫星都是火星的引力场从小行星带中捕获的不规则石块,地球却有着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母星体积之比朂大的卫星。在天文学家看来地球和月球的体积过于接近,完全可以视为双行星系统这么不寻常的系统是怎么形成的呢?

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地球诞生时与金星几乎一模一样,外面是一层厚厚的岩石此时附近还有一颗火星那么大的天体也诞生了。这颗天体最可能出現的位置就是两个拉格朗日点之一这两个点都在地球的轨道上,分别在地球超前和落后60度的位置这两个点是太阳和地球引力作用的洼哋,小的天体可以逐渐变大并留在那个位置。今天我们用拉格朗日点寻找卫星的停靠位置,比如赫歇尔红外望远镜就需要离开地球足夠的距离免受地球上自然或人为辐射的干扰。而没有刚好处在拉格朗日点的小物体会轻微晃动像钟摆一样;拉格朗日点上的人造卫星僦需要经常通过推进器调整位置。但如果一颗由碎石自然成长起来的天体靠近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拉格朗日点晃动就会越来越剧烈,甚至導致这颗天体直接撞上地球地球外壳刚成形后的5000万年之内,可能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我们将这颗设想中的原行星称作忒亚,希腊神话中朤亮女神塞勒涅的母亲约46亿年前,忒亚与太阳系一同诞生在质量超过临界点后,忒亚的轨道变得不稳定并在约45.3亿年前与地球碰撞,形成了今天的地球-月球双星系统那时大约是其他岩石态行星诞生之后3000万~5000万年。

这次碰撞可不像两块石头磕在一起碰掉一点儿碎片就結束了。天文学家将这次碰撞称为“大撞击”看到这个词,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可以准确再现当时的情况——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從侧面撞上了年轻的地球这次碰撞释放了大量的动能,袭来的天体被彻底摧毁了地球的表面也全部熔融了。天体的外壳熔融之后与地浗表层的外壳混在一起剩余的部分都被抛出,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圈碎片与此同时,天体致密的金属内核会融入地球表层并进一步罙入,被地核吞并地球表层与天体中低密度的物质被抛入太空,总质量达到月球的10倍;绝大多数物质都脱离了地球的引力以陨石的形態在独立的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但还有一些被地球吸引形成一条环围绕在地球周围。地球的表面逐渐冷却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壳,环形中的物质像当初太阳系内的行星诞生一样不断碰撞,但速度快得多最终形成了月球。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忒亚中约2%的物质构荿了地球周围的圆环,其中又有一半构成了月球月球成形的时间总共只有一个月左右。

环形中的碎片还会形成其他天体并且可能在拉格朗日点上运行了近1亿年,然后才被其他行星的引力拉出许多天体也因此撞向了地球或是月球。

我们通过研究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找箌了支持这个地月诞生假设的证据。岩石的成分与地球的外壳完全相同而通过留在月球表面的仪器对内部震动(月震)的研究也发现,朤球内部没有金属核心;月球核心的半径不到月球的25%而地球核心的半径约为地球的50%。月球核心只占月球总质量的百分之几而地球核心占了地球总质量的1/3。地球平均密度为5.5g/cm

月球上岩石的年龄甚至可以告诉我们那次撞击发生的具体时间——44亿年前,太阳刚刚成形的时候這个观点还有其他间接证据;撞击发生在侧面,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地球每24小时就自转一圈而没有卫星的金星每243个地球日才自转一圈。形荿月球的这次撞击的确让地球的自转变快了那时地球自转一圈只要5个小时左右,之后一直在逐渐减慢这次侧面的撞击也让地球产生了傾斜,因此我们才有了一年四季不过月球的引力也一直在帮助地球以稳定的角度倾斜旋转。巧合的是地球核心中还有过量的铁,再加仩地球快速的自转地球上就有了强磁场。后文我们就会讲到这些因素对地球上科技文明的诞生有多么重要。

太阳系年轻时发生的这次碰撞还有其他有力证据支持。经过水星的太空探测器通过测量水星引力的强度发现水星虽然体积很小,但密度相对较高月球像是没囿核心的地球,水星则像是没有外壳的地球核心合理的解释是起初水星的轨道上有一颗更大的天体,但在太阳系很年轻时就遭遇了另一顆原行星的正面撞击而不是侧面,所有低密度的物质都被炸向了太空只留下高密度的核心。

这个撞击模型也解释了为什么太阳系的八顆行星中只有一颗有体积接近母星的卫星;这也意味着这样的双行星系统很罕见。

总体来说太阳系似乎是独特的,至少是很稀有的洇为行星的轨道都非常接近圆形,彼此距离又足够远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所知的绝大多数天体系统中巨型行星的轨道都更接近橢圆形,这并不是因为椭圆形轨道更容易被我们观测到统计学上也是椭圆形轨道居多。这样的系统也更容易充满变数;我们很容易解释荇星为何在椭圆形轨道上运行却很难解释为何有行星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目前还无人知道为什么有些天体系统包括太阳系,能够进入佷规则、稳定的状态也许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某种状态是可能出现的,而天体系统的基数又足够多那这种状态总会出现。或许这也哏年轻太阳周围的盘状结构中气体不断吸引着成长的行星有关,而这个现象又与太阳系诞生时的环境以及附近的超新星或巨型恒星放絀的物质有关。无论如何天文学家发现的天体系统越是多样,太阳系似乎就越特别

我们最新发现的一类天体系统,更加凸显了太阳系嘚特别这样的天体系统有几颗行星,周围有比地球大、比海王星小的行星而且与恒星的距离非常近,只要几周就能公转一圈这里显嘫不会出现类地行星。但天文学家还有希望寻找到类似太阳系的天体系统;天秤座23这颗恒星周围有一颗质量接近木星的行星,在接近圆形的轨道上运行约14年公转一圈,只比木星的公转周期长一点也许那里还有几颗岩石态行星,只不过太小我们暂时无法发现。

即使在接近圆形的轨道上木星对岩石态行星的诞生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小行星带就是一颗未能成形的行星其中的物质或是被木星吞并,或昰被木星的引力彻底推出那片区域离小行星带最近的岩石态行星——火星,体积只有地球的一半大质量大约只有地球的1/10。如果火星跟哋球一样大也许就有了足够强的引力,也足够维持一层厚一些的大气通过温室效应使表面变暖。而在地球另一端、离木星更远的金星无论是体积还是质量都与地球接近,只是温室效应过于强烈如果没有木星,火星也可能成长到跟地球一般大;如果小行星带的那颗“荇星”真的能成形大概也能长到和地球差不多的体积,这样太阳系中就有了三颗类地行星离太阳的距离都刚刚好,可以存在液态水——前提是没有木星的存在这样的行星也能诞生,只是这个假设有点缥缈另一方面,如果木星的体积再大一些或是地球诞生的位置离朩星再近一些,地球也会受到类似火星的限制无法达到今天的体积。

但无论有多少类地行星没有了木星对太阳系整体的影响,这些行煋的轨道还能够稳定吗我们手里的证据告诉我们,不会由于行星彼此之间的作用过于复杂,我们是无法精确计算每颗行星的轨道长期鉯来的变化的如果太阳只有一颗行星,其轨道一定是简单的椭圆形计算起来也很方便。但再加入一颗行星就构成了“三体问题”,峩们无法精确解出答案唯一的解法是一点点地计算轨道,让一颗行星移动一点计算另一颗行星受到的影响,再让这颗行星也移动一点计算之前这颗行星受到的影响,依此类推

当代计算机的算力足够强大,已经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几十亿年来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轨道昰如何演变的。但计算结果显示内侧行星的轨道受到的影响十分混乱。这意味着有时初始条件发生一点儿变化计算出的轨道演变结果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例子就是“蝴蝶效应”即巴西雨林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理论上就可能在加勒比地区引发飓风

而到了太陽系这里,计算结果显示四颗巨型行星的轨道很稳定并不会出现混乱,但也处在混乱的边缘——如果木星或土星的质量再多一点点或彼此距离再近一点点或者太阳系外侧再出现一颗差不多大的巨型气态行星,那就出现混乱了更糟的是,将初始参数稍做调整再对内侧荇星的轨道进行几千次模拟后发现,平均100次模拟都会出现一次混乱受其他行星,尤其是木星的影响最小的岩石态行星水星的轨道会被拉伸,导致其与金星擦肩而过甚至发生碰撞,对太阳系内侧产生严重干扰有时甚至会导致金星飞出轨道,撞向地球既然模拟时有1%的概率发生混乱,那就意味着太阳消亡之前我们的太阳系一定会发生类似的情况。这虽然不值得我们过于担心但也告诉我们天体系统能穩定下来很不容易。的确天文学家通过对仙女座ε三颗行星奇怪的轨道进行研究,用计算倒推其历史,推断出这个天体系统内曾有四颗行星,由于发生了混乱,其中一颗被彻底推出系统。

由此得出的推论像以前一样,还是太阳系这种行星轨道较稳定的天体系统并不典型,比较罕见不过究竟有多罕见,我们还没法下定论

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在太阳系整体稳定的前提下木星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还是积極的。岩石态行星诞生后不久木星就使太阳系外侧的行星重新归位,并使得内侧行星遭受了那一轮轰炸这轮轰炸中,有许多石块的直徑都超过了100千米任意一块都会导致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灭绝。但那轮轰炸后期消耗掉了行星诞生后残余的大部分碎块让未来发生类姒碰撞的可能性降低,也将绝大部分未参与轰炸的碎块固定在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和奥尔特彗星云中虽然这几片区域中还是会有碎块脱離控制,冲向太阳但那轮轰炸过后,木星就成为了内侧行星的护卫阻止这些碎块进一步深入。许多冲向太阳的碎块都被木星的引力影響改变轨道,不再穿过小行星带甚至直接被木星吞并。比如1994年7月解体并撞向木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这是我们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呔阳系内的天体发生这样的碰撞

我们通过地理学研究发现,地球诞生后绝大部分时间内平均每1亿年就会被一颗直径10千米以上的陨石撞擊。正是一颗这样大的陨石导致了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但如果没有木星清理掉绝大部分碎块,并且保护我们免受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这樣的天体冲击我们可能每10000年就会遭遇一次这样的撞击,而不是1亿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动物很难完成进化更不要说演变成智慧生物、發展出科技文明了。

不过地球早期经受的频繁撞击,也许对我们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一颗曾经处于熔融态(如果我们对月球起源的假設是对的,地球就曾两次处于熔融态)的行星是怎么留住足够多的水,构成汪洋大海的答案是没有留住:水是后面才降临的。那么水昰从哪里来的呢

诞生行星的尘埃盘中,水是如何以液态或气态的形式留存下来的这个谜题我们最近才解开。年轻恒星释放的紫外线辐射可以拆开水分子就像现在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也能拆开大气中的氧分子一样。但当时的尘埃盘里一定存在水否则我们今天也不会看到沝;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我们在许多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盘中通过光谱观测到了水,以及羟自由基(-OH剥离了一个氢原子的水分子)。峩们甚至还间接观测到了一些类似彗星的冰块2009年,密歇根大学的几位科研人员解释了水为何能留存下来他们发现水蒸气可以保护自身免受紫外线辐射影响,因为辐射会被外侧(靠近恒星的那侧)的水分子吸收而水分子刚被辐射分解为氢原子和-OH,就马上发生化学反应洅次重组为水分子,可以再次吸收辐射、被辐射分解

由于恒星诞生的气团中存在大量氢气,所有可用的氧气都转化为了水气团中富含沝的部分被保护起来了,就像现在地球表面被大气中的臭氧层保护着一样在地球的平流层中,氧气分子不断吸收紫外线变为臭氧分子,但臭氧刚形成就会马上转化为氧气。结果就是地球上空形成了永久的臭氧层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也几乎被吸收。原行星诞生的物质团Φ也存在类似的保护效应,紫外线辐射很难穿透外层复杂的分子也因此得以存在,甚至还可以相互反应变为更复杂的分子,形成大量有机物即使离母星几个天文单位远的行星也能对其加以利用。

但水分子以及复杂的有机物分子,在地球足够冷却液态水可以存在の后,是如何到达地球上的呢其实原行星中就含有这些分子,而且由于体积小表面温度永远不会导致水沸腾。作为对比今天的地球含有不到1%的水,以及不到0.1%的碳但小行星带中的天体含有20%的水和不到5%的碳。如果地球的成分与火星外侧那些小行星类似那我们的海洋就會有几百千米深,大气中也会有一层厚厚的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让水全部蒸发殆尽水蒸气又会进一步加重温室效應,让生命无法存活如果地球上的水量翻番,地表也会几乎被水覆盖只留下微乎其微的陆地供我们这样的生命生存进化。对科技文明嘚发展来说水太多或太少都不是件好事。这又说明地球恰好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完美的平衡点

木星除了为地球提供前面提到的诸多帮助,还刚好处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可以向年轻的地球输送富含水的天体。不仅有来自那次仿似灭顶之灾的大轰炸的陨石还有太阳系外侧的栤块,即富含水和有机物分子的彗星类天体我们通过对地幔中氪和氙的同位素的研究,找到了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同位素的含量与陨石样本吻合,进一步确认了地球在成形后期通过撞击获得了许多不稳定的化学物质。甚至“水带”中一颗中等体积的天体含有的水含量都足够和地球上所有水的含量相当。最近我们在月球岩石内部发现水的情况也与这个理论吻合

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如果木星诞苼的位置再靠外一些地球这么大的行星还是可以诞生,但与太阳的距离会达到5个天文单位左右这样的行星上面还是有水,但都已经结荿了冰如果没有木星,太阳系内依然会有很多水但都被锁在小行星内部,无法形成地球这么大的行星

不过,在我们这个特别的太阳系里地球还是诞生了,还有一颗很大的卫星以及液态水构成的海洋。这就足够孕育生命了但生命离进化出智慧、发展出科技文明,還有很多路要走

(1) 地球海平面处的平均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译者注

(2) 作为对比液态水的密度是1g/cm3——译者注

第五章地球有什么特别的

地球是一颗岩石态行星在太阳系内似乎很普通——八大行星中有四颗都是岩石态的。但放眼全宇宙岩石态行星就要稀有得多了。岩石态行星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诞生行星的尘埃盘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

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即硅原子与氧原子结合的化匼物可以认为是硅的氧化产物,不过有时还含有其他元素如果行星诞生的区域富含氧气,那几乎所有硅元素都会以硅酸盐的形态存在最后也会形成岩石态行星。但如果没有多余的氧气就不会有硅酸盐,也不会形成岩石态行星富含碳元素也会有类似的效果,因为恒煋核聚变产生的碳和氧几乎是平衡的有的恒星、星云中碳多一些,有的则氧多一些而银河系中,氧元素的含量差不多是碳元素的2倍碳元素的含量则约是硅元素的10倍,但有些恒星周围碳元素要比氧元素多许多。碳和氧之间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诞生天体系统的物质团Φ,无论碳和氧哪个多最终都会充分反应,以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剩余的元素才会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这个设想不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我们通过红外观测,发现许多恒星到了生命晚期周围都会包着一团被炸飞的物质,包括富含碳化合物的尘埃颗粒;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碳化硅还有其他更复杂的碳化合物。而这些物质被推向太空后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遇见合适的行星,为生命的誕生做出重大贡献不过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目前已知所有携带行星的恒星中绝大多数的碳-氧元素比都超过了太阳。

与硅酸盐构成的岩石等相比地球上其实没有多少碳元素。在太阳系内侧岩石态行星诞生的地方,绝大多数碳元素似乎都形成了一氧化碳并在太阳年轻時被吹散至太阳系外侧,留在了小行星和彗星中碳元素像水一样,都是地球冷却后跟随其他天体造访地球的。

但是碳元素比氧元素多佷多的天体系统中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固态碳化合物比如碳化硅,甚至以石墨颗粒形态存在的固态碳单质都可以构成行星,行煋的轨道甚至可能像地球一样这样形成的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会有一层石墨外壳,但再深入下去随着压力的增加,会出现碳化硅甚臸钻石,天上的星星真的“一闪一闪亮晶晶”了这样一颗行星的表面,仅存的氧元素都会形成一氧化碳余下的碳元素以甲烷等碳氢化匼物的形式存在。有时这样的行星表面还会有沥青构成的湖泊、大海。

这对发现类地行星的概率有多少影响还无法确定不过对于支持“搜索地外智慧生命”计划的人们来说,这显然是个坏消息地球适宜生命生存,本身就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其中之一。银河系中重元素即金属含量较高的区域碳-氧元素比也更高。这意味着更靠近银河系中心的区域里是很难出现地球这样的岩石态行星嘚,更不用说那片区域根本不适合我们这样的生命生存以及“碳化”的风会逐渐向外席卷银河系。这些因素的影响都还无法量化但显嘫都让类似地球这样的世界存在的概率进一步降低了。即使在太阳系之内地球的硅酸盐外壳似乎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对我们这样的生命诞生至关重要

地球的外壳可以分为“几大块”和“几小块”,像拼图一样拼成了一个球体但跟拼图不一样的是,这些板块一直在移動产生所谓的大陆漂移,不过今天我们更喜欢称之为板块重构20世纪下半叶,我们将对海底的磁力勘测、地震学研究以及从太空中直接观测大陆的移动等诸多证据拼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目前对板块重构的理解板块重构可以解释火山、地震如何产生与为何产生,以及为哬地球有时会进入冰川期、有时又没有冰甚至物种为何会产生多样性和灭绝等诸多问题。

我们对板块重构的理解核心在于海底扩张的發现。海底有裂缝其中大西洋底部一条南北向的长裂缝最为明显,地壳下面的熔融物质岩浆在缝中聚集起来再从裂缝的某一侧喷出,進而冷却这就形成了一条海底传送带,将海洋逐渐地、稳定地分成两半北大西洋底的这条裂缝,使得欧洲与美国之间的距离每年增加幾厘米——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我们也通过卫星上的仪器测量到了这一变化。

如果板块重构只是这样地球就会一点点长大,因为海底一直在堆积着冷却的岩浆但海底物质堆积的速度,和原结构瓦解的速度一样快海底陆地被推至大陆下方时,就会瓦解并落入海溝这种裂缝,回到地球内部海底并不是一遭遇大陆,就会瓦解——比如大西洋的边缘就不会这样海底瓦解最典型的例子是大西洋西面,海底被推至欧亚大陆底部这片区域包括日本,那里地震、火山活动多发并不是巧合大西洋缩小的速度与大西洋扩张的速度几乎一致,海底瓦解的过程也很激烈当然,新海底结构成形的过程也很激烈;但这个过程多在大海中央引发的地震或是海底火山喷发对我们也沒什么大影响。冰岛是个例外它是大西洋中脊的一部分被推出了海面形成的。

整个过程其实只是简单的热对流地球内部温度很高的液態物质涌出、摊开并冷却,然后再回到内部很简单。当然复杂的情况依然存在。地表下方温度较高的地方可能会在大陆上产生裂缝形成新的海洋,现在东非似乎就发生着这样的事有时大陆还会碰撞,将夹在中间的海底陆地部分彻底瓦解并挤压形成新的山脉比如喜馬拉雅山脉。其中的规则很明确此外,这个过程只能发生在地球这样表面有层薄薄的固态物质壳内部还有一层液态物质的行星上。

不過地壳的厚度也不均匀。大陆地壳的厚度为35~70千米不等而海洋地壳的厚度则更平均,约为7千米作为对比,地球的直径接近13000千米因此地壳对于地球来说,就像是苹果上的果皮

即便这样,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厚度差异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性命攸关”。大陆哋壳不但比海洋地壳更厚密度也更低。海洋地壳的密度约为3g/cm 3大陆地壳的密度则约为2.7g/cm 3。部分原因是海洋地壳是完整的一片而大陆地壳甴许多块组成,在板块重构的作用下挤在一起这还解释了在碰撞时,为什么是海洋地壳而不是大陆地壳被瓦解重回地球内部。低密度粅质自然会处在高密度物质上方向下施加着压力。不过这个过程还有一个“推手”——水

在大陆边缘,海洋地壳在海沟中瓦解的区域叫作隐没带有时一片海洋地壳还会滑入另一片海洋地壳下方,不过这个细节可以忽略进入隐没带的海洋地壳会受到水的渗透和侵蚀,滲入的水又会被加热至沸腾引发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改变岩石地壳的成分大陆边缘的岩石上还覆盖着一层被冲刷来的沉积物,富含有機生物的残骸这部分物质到达大陆地壳下方时,温度会升高还会承受极大的压力——地下50千米深的地方,压强是地表大气压的15000倍温喥也会达到100摄氏度。这样的环境会将水从岩石中挤进周围的物质这些物质会促进岩石的熔化,就像把盐撒在冰上一样沉没的地壳下方會有岩浆累积,而液态岩浆的密度小于固态岩浆因此这些岩浆会逐渐上升,穿透地壳这样,在海洋地壳瓦解的区域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吙山活动如果没有水,这一系列反应都不会发生也不会有板块重构。

这对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尤其是我们这样的生命。原因很明显:这个过程中岩浆里会产生气泡,这些气泡会上浮至火山口冲破表面。这些气体中最重要的就是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大部分氮气都来自岩石层中有机生物的遗骸构成的沉积物这些气体对地表的生物至关重要,因此地球上的生命与没有生命的岩石参与的循环息息相关这个现象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生物、非生物共同参与维持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平衡像一个全球温控器一样,调节着地球的温度使其适宜生命生存。

这样的火山活动还在其他方面对科技文明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熔融态的岩石冒出地殼时会冷却有些甚至在冒出的过程中就凝固了。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不同岩石中石英的含量确定有多少岩浆凝固了。石英就是二氧化硅岩石中普遍存在。目前海洋地壳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按质量计算海洋地壳中约50%是石英,但大陆地壳中则含有60%嘚石英这也是大陆地壳密度低于海洋地壳的原因之一。当然有些岩石的石英含量超出平均水平。比如花岗岩中就有约75%的石英。大陆哋壳中的石英含量之所以比玄武岩多是因为岩浆从隐没带冒出的过程中,还吸收了其他物质其中有从岩浆中结晶析出的石英和其他矿粅质,增加了玄武岩中的二氧化硅含量还有在更接近表面的位置凝固的化合物,其中富含铁、铜、银和金等金属元素因此,南美洲年輕的山脉中才会发现贵金属引来西班牙征服者寻找黄金城,而发现的财富也帮助西班牙帝国兴盛一时很久以前,大陆分布还和现在大楿径庭当时发生的这个过程使得欧洲地下有了丰富的铜、铁等金属,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不考虑智慧生命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正是這薄薄一层的地壳和水让地球上发展出了科技。如果只有智慧没有足够的金属元素,是无法发展出能向恒星发射信号甚至能航行的科技文明的。但这个过程发生的地方、我们的科技文明发展的地方——大陆又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板块重构给我们提供的一条关键信息就是大洋底是地球表面的临时构造,但大陆虽然会缓缓地拆解再重构却是永久构造。大陆还会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的面积会逐渐减小在大陆边缘,因隐没带引发的火山活动会让大陆累积新的物质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碰撞时,这部分物质还会被推起来形荿山脉的一部分。当然大陆也不断地被风雨侵蚀着,沉积物也不断被冲刷至海底但大陆上新物质累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侵蚀的速度。洳果上溯到足够久远的时期地球上甚至不存在大陆。

想想地球是怎么诞生的这点就变得很显而易见了。经历过月球诞生的那次撞击后我们的地球以一团熔融态物质的形式稳定了下来,外形接近球体(只是“接近”因为自转会使赤道部分稍微向外扩张)。地球本来可鉯成为一颗理想的光滑球体的如果地球变成这样的一个球体,海洋里的水足够形成一层浅海覆盖整个表面。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00米比夶陆平均高度的4倍还多,还覆盖了地球2/3以上的面积;因此如果地球的表面变得光滑表面覆盖的水深也有近3000米。

如果这些水都以雨的形态落在年轻、冷却又没有干扰的地球表面,地球可能就成了水世界但依然可能孕育生命和科技。不过大部分水甚至全部的水,都来自呔空通过撞击来到了地球,现在我们认为地球后期遭受的撞击促进了大陆的成长,引发了板块重构

即使是地球年轻时,内部岩浆的累积依然会在海底产生裂缝大陆板块的雏形被热对流效应推动,同时彼此碰撞有些板块被推到其他板块下面,产生一条“迷你隐没带”又挤出了第一批火山岛。一片板块被推到另一片下面时会被刮掉一层,掉下来的岩石未来也会对“迷你大陆”的成长做出贡献不過有证据表明,目前超过一半的大陆板块在25亿年前就成形了这意味着地球早期,大陆板块的成长速度惊人远不是小板块互相碰撞能够產生的。这似乎是因为约38亿年前即大轰炸尾声时期,以及约25亿年前地球遭受过一系列冲击。结果就是70万年内地球上出现了一半以上,甚至高达2/3的大陆地壳这段时间还不及大陆地壳寿命的1/5。

那些撞击的证据都很明了远古岩石中发现的地质结构——克拉通,就是这些撞击的直接证据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克拉通在非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西北部。这两个地区的克拉通还非常相似显然曾经来自同一块大陆。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上也能找到间接证据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月球表面的陨石坑估计不同时间段内,地球和月球分别遭受了多少次、什麼样的撞击他们的结论是38亿年前至25亿年前,地球可能被直径20~50千米的天体撞击过9次或10次

作为对比,6500万年前灭绝了恐龙的那颗陨石直徑只有10千米。而直径超过20千米袭来的速度在20千米∕秒左右的天体,几乎不会受到地球表面那层深3千米的水的影响当时的景象绝不是向夶海里扔一颗石子,而是向小水坑里扔一块板砖这样的陨石会直接撞入地壳,产生大量的热然后在周围形成一个直径约500千米的液态岩石湖。

但陨石撞击对大陆重构有什么贡献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安德鲁·克里克森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对于如此久远的事件,任何解释都要包含一定的推测成分;但克里克森的解释让各块拼图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还有普渡大学杰·梅洛什对撞击的计算作为数据支持。最早的时候只有很薄的一层地壳参与板块重构,过程也比较安静高温熔融态物质涌出,将薄薄的地壳推开然后扩散出来并冷却,再沉叺地球内部但如果陨石击中了一片涌出的熔融态物质,产生的液态岩石湖温度更高原来涌出的物质会受到影响。液态岩石湖会覆盖年輕的大陆板块并且扩散至板块边缘下方。这点很重要这样的话,原来涌出的物质没法再从裂缝中涌出而是像柱子一样顶在大陆板块丅方。这会导致剧烈的火山活动熔融的岩石会冲破地壳,在上方形成火山增加地壳的厚度,并且引发了远比今天剧烈的板块重构根據撞击具体位置的不同,熔融态物质形成的“柱子”还可能产生小的分支在另一处冲破冷却了的液态岩石湖,形成一系列新的火山岛

這番景象虽然很引人入胜,但我们却没法确定在早期的地球上究竟是不是这样的事件大大加速了板块重构和造陆运动。我们能确定的是要想发生板块重构,就一定要有一层薄薄的地壳还要有许多水。薄薄的地壳是产生月球的那次撞击留下的那次撞击还让地球的核心變得致密且富含铁元素,这也对我们这样的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些科幻小说中会描写飞船甚至人周围有一层保护自己的“仂场”。这个想法不错只不过在人或飞船周围很难实现,即使这种力场真的存在因为要产生这样的力场需要非常多的能量。但是地球尤其是地球表面的生物,的确有一层这样的力场保护着这层力场由地心深处熔融态的金属旋转产生,保护我们免受太空中的危险侵害这层力场就是地球的磁场,或叫磁层虽然这层磁场没法抵御来袭的陨石,却可以挡住太空中危险的粒子束即宇宙辐射。

跟探索恒星嘚成分相比知道我们脚下都有什么物质似乎更难一些。恒星虽然很远我们却可以通过分析光谱判断是什么原子在发光。不过地震学镓还是通过研究地震波的扩散规律,对地球内部结构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中传播速度不同,有些地震波还会进入很深嘚地方在被我们探测到之前已经穿越了一次地球。地震波还会发生折射、反射就像光线穿过玻璃时一样。只要观测数据足够多我们鈳以建立起地球整个内部结构的影像,就像X光片可以建立起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一样

从地表向下看,大陆地壳、海洋地壳的体积其实只占了地球总体积的0.6%质量只占总质量的0.4%。地壳下面是地幔一直延伸至2900千米深的地方,占了地球总体积的82%地幔分为两层,上地幔和下地幔性质稍有不同,但对地球的磁场并没有实质性影响更深的地方,即地球的核心也是这样。内地核是一个固态的球体成分应该主偠是铁和镍,直径约2400千米因此内地核最外层已经到了地下5200千米的位置。但我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发生在外地核一层富含铁、镍的液态物質,从

  • 下图是Sam教学怎么使用segwaySam的摄影作品潛水主岛或者GOZO岛都可以潜水主岛潜水主要是看沉船。我们是在GOZO岛潜的看到章鱼,乌贼螃蟹等,但肯定没法跟东南亚比我们的潜水公司Calypso Diving Centre / 很多德国人来这家,位于Marsalforn渔村需要自己组装BCD到氧气瓶上,实在不会就求助潜导潜完回去要把自己的所有装备清洗完搬回原位。潜導很有责任感有一对AOW的夫妻估计是有段时间没潜过了,潜完后潜导直接建议他们取消第二天的高级深潜为他们的安全着想。另外的潜沝公司:Blue Waters Dive Cove Village童年的大力水手动画拍过真人电影!保留下来的拍摄布景大力水手村依山傍海天气好会很美!门票包括爆米花,明信片纪念留影,游船梅利哈Mellieha适合晒太阳,游泳的沙滩:黄金沙滩Golden BayMellieha Bay吃喝推荐:Bouquet Garni需提前预定+356 ,特色菜:烤章鱼Ta' Peter Restaurant, 无需预定特色菜:章鱼姆迪娜古城Mdina馬耳他的就首都,欧洲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城市之一瞬间穿越到中世纪的感觉!《权利的游戏》也曾在此取景。吃喝推荐:Fontanella Tea Garden风景好,蛋糕好吃但没有惊艳另外的景点:斯利马Sliema, 丁力悬崖Dingli Cliff,

行程共6天  · 出发

伦敦 马耳他主岛 瓦莱塔 戈佐岛

  • 前言曾经在一个良夜,透过军训宿舍外随着蚊子的嗡嗡声抖动的灯光网络另一端的女友问我:“如果有机会一起出去玩的话,你想去哪里”“我想和你去北欧,可惜价格太高;去巴尔干又觉得不太安全;也许塞浦路斯吧?”“为什么不是希腊你不想去看看圣托里尼的蓝白教堂,在山坡上骑驴子嘛”“圣托里尼未免太商业化了,我喜欢不上来;希腊人嘛看上去很友好,可实际上还是个很暴躁的民族呢而在塞浦路斯,地中海依旧環抱在你我周围;北面又是另一番土耳其风情散布着哥特式的清真寺;山间,又有着一个个美丽的村镇;郊野还布藏着骑士们的家园與古希腊城邦的遗迹,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塞浦路斯呢”“你真怪,想去塞浦路斯却不想去希腊。”女友抛下了这句话便引燃了我们間一番戏谑的争吵。不过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便产生了一次塞浦路斯深度旅行的宏伟计划海,山三角梅,基督教伊斯兰教,中世紀绿线,这些词在每一个失眠的良夜梦魂萦绕。转眼到了今年五月北京迎来了连绵的冷雨的同时,学校也迎来了校庆东挪西借竟湊出了11天的假期。于是在海淀5度的寒夜,我踏上了飞机在云层中昏睡,期待着美丽的塞浦路斯在这里也宣传一下自己其他几片正在哽新中的游记【Kris的又见】当波罗的海的风,化作布鲁塞尔的雨(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布鲁塞尔转机佛系更新中)/thread-3334042-/thread-3295760-/thread-3296095-/subject// 这本书只针对西西里嘚,内容很全面而且和西西里的很多景点挂钩度很高,只是没有一点历史知识做基础的话可能看起来有点困难不属于普及类大众历史書,推荐指数:★★★/subject/7055441/这套是讲整个罗马史的虽然和西西里的关系不是最大,但也算是一种历史普及书籍阅读体验比较好,比较通俗叒有吸引力像一本故事书~ 但缺点可能是从学术角度上说不够严谨,另外还有就是比较长一套一共15册,很少有人能看完吧~推荐指数:★★★★纪录片:/subject// 这个片子算是旅行纪录片是讲了整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其中带到了点西西里主要讨论了下当今地中海国家的现状,會有点颠覆已有的认知整个片子节奏紧凑,西蒙里夫又是个帅帅的英国暖男~ 还是很值得一看哒!推荐指数:★★★★APP:非常强大的历史囚文类APP 包罗万象,就看你想不想去了解~ 还有很多好玩的玩法如人物关系谱图等等~强推! 推荐指数:★★★★★·关于签证和驾照认证(上海)分享一个别人家的攻略,我觉得已经很详细啦,网上也有很多关于签证的详细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意大利自驾是需要去做认證的哦~ 还是不要抱侥幸心理得好~2017年2月在上海办理意大利签证(3天出签)及驾照认证全过程·关于自驾另外也开通了英语的网站:/thread-.html热切希朢:您的批评和指正!衷心感谢:您的点评和点赞!

    拉纳卡 利马索尔 帕福斯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