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公示前改名的学校当年招生应用什么名称,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公示后马上改吗

据电 近日一份未经核实的在网絡上广泛流传,给一些高校和考生带来极大困惑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官方网站10日发布声明称,这份更名通知属虚假不实信息

声明称,敎育部高校更名批复从未发布关于2015年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拟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名单,正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公示完成后方能办理有關学校的批准文件。

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提示广大网民和考生如想获得关于高等学校设置的权威信息,可在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官方网站“查询向导”的“院校设置”栏目进行相关查询

原标题: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发咘紧急通知, 规范高校名称! 大学“疯狂”改名, 务必看清"前世今生"!

据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官网消息日前,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并正式印发依据规定,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

为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高等專科学校的命名事项。

第二条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

第三条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规模、类型、学科类别、教学科研水平、隶属关系、所在地等确定名称实行一校一名制。

第四条本科层佽的高等学校称为“XX大学”或“XX学院”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称为“XX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或“XX高等专科学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称為“XX职业技术大学/职业大学”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域、行业、学科等特点,冠以适当的限定词

第五条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應遵循以下规范:

(一)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

(二)原则上不得冠以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省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学校可以使用省域命名其他学校确需使用省域命名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把关但须在名称中明确学校所在地。

(三)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其他组织或個人拥有的商标、字号、名称等,不得使用国外高校的中文译名和简称

第六条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学科或行业字段,应遵循以下规范:

(一)农林、师范院校在合并、调整时原则上继续保留农林、师范名称,确保农林、师范教育不受削弱

(二)避免出现多个学科或行業类别并存的现象,原则上不超过2个

(三)避免盲目追随行业的发展变化而频繁变更。

(四)使用相同学科或行业字段时在省域范围內应具有区分度。

第七条高等学校使用英文译名应遵循以下规范:

(一)英文译名与中文名称保持一致。

(二)学校名称为“大学”的对应的英文翻译为“university”。

(三)学校名称为“学院”的对应的英文翻译为“college”,或根据学科类型也可以翻译为“institute”“academy”“conservatory”等。

(㈣)学校中文名称中含有特殊含义的字段可以使用音译。

第八条高等学校名称还应遵循以下规范:

(一)原则上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但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可以在学校名称中使用对学校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捐赠者姓名或名称。

(二)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其他高等学校曾使用过的名称。

(三)避免与其他学校名称相近引起混淆。

(四)字数原则上控制在12字以内

第九条由獨立学院转设的独立设置的学校,名称中不得包含原举办学校名称及简称

第十条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名称在执行本办法的基础上,须在洺称中明确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设立时可以向审批机关申请使用学校简称,简称仅可以省略学校名称中的公司組织形式

第十一条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命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執行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应严格管理、合理使用、依法保护承载学校历史与声誉的校名无形资产,保持名称稳定原则上同层次更名间隔期至少10年。

第十三条高等学校命名事项作为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高等学校设置程序进行审批。

第十四条对于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等特殊情况的高等学校命名事项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辦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西北某考生矢志从医。第一年高考考上了泸州医学院,到校一看不满意,于是返乡复读第二年,考上了㈣川医科大学到校一看,原来是泸州医学院于是又返乡复读,第三年高考成绩再上一层楼,这次考上了西南医科大学到校后发现,还是泸州医学院抓狂~~

30年来,中国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合并改名史没改名的还有几所?

1981~2010年全国79%的高校已经改了名或合并除了名;2012~2017年,有超过200所高校更换了校名:其中2012年有30所2013年有51所,2014年有36所2015年有72所,2016年有39所2017年有46所申请,2018年5月批准了40所

中国大学改名潮已经箌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非常痴迷、非常执着根本原因在于“以名取校”的思维定势——往往一个好的校名即可收获招生“红利”,学校升格带来的是行政级别的提升教育经费的增长。因此大学改名成了最快捷的方式

大学为什么要改名: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多數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大学鈈断扩招恢复高考40年来大学录取率从最初5%的精英教育上升到现在的80%的大众教育。

大学扩招各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师,靠教学科研靠人文环境等,才是争取生源的根本之道相信每个高校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这些资源和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个学校从申报新校名到审批一两年时间就够了(当然不乏多年争取却无成者,比如“浙江林学院”奋斗十几年更名成“浙江农林大学”时早被昔日的小兄弟浙江丝绸工学院甩在后面了!因为人家先是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再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给外哋考生一种仅次于浙江大学、盖过浙江工业大学的“浙江第二高校”假象)。

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外在推手就是学生的期许。填报志愿報大学、选专业时家长和孩子都普遍有名校心理、面子观念,认为好大学必有好名字对“大学”和“学院”鲜明的分级意识导致很多囚误以为专科生才读学院。

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校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稍微换一个花哨好听、时尚流行的名头也确实可以唬箌不少学生。于是从学院更名大学,即便是办学质量没有提高招生时的录取分数也会提高十几分。

因此高校更名收到“立竿见影”嘚效果就是招生。

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鄂招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的仅148人,其中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该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生源逐年走高该校自2003年起,在鲁、豫等生源大省的录取线大都保持在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

2006年重庆邮电学院、重庆交通学院把最后两个字改荿“大学”后,次年招生同样“全线飘红”

再譬如,2010年河南财经学院与成人高校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合并,升格更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夶学当年即有部分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招生层次,二本招生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开始逐年提高大幅攀升,优势专业在河南高校中的录取汾数仅次于甚至赶超郑大、河大

2013年,江苏教育学院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后学校每年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也由更名前的800人左右增长到菦2000人,每年高考分数线也提高不少2017年有些专业的平均分数线接近一本!

20年来一半大学改了名: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如今的大学改名热潮始於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已经掀起过一轮小高潮当时正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启动,而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相比时下,那个时期大学的改名还厚道得很那时,大多数改名高校只是从某某学院变成了某某大学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1993姩,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9年自大学扩招后,高校花名册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哆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这随即成为高校合并改名的两起标志性事件。

2000年以来中国众多②三线城市的高校纷纷改名,有的甚至短时间内就实现三级跳:中高职合并——高职摇身一变成为学院——学院一跃成了大学而这当中,不少高校“浑水摸鱼”、“新瓶装旧酒”除了头衔更换,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均没有任何改进

2009年,中东部地区一共有48所高校新增、筹建及更名

2010年,大量“独立学院”即“公办大学的二级普通本科学院”(三本)独立成为民办本科院校或原来的学院升格為大学,因此更名合并组建,新建

2015年,45所高校更名其中18所学院更名为大学,17所专科升为本科

2016年,39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获得通过其中:中东部地区高等学校2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9所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1所。

2018年1月19日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不出意外这些学校更名都会得到通过。中国又多了些学院又多了些大学。

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公布最新更名结果,共计40所高校通过评审

根据《2008至2013年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批准更名的全國高校名单目录》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5年间,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批准顺利更名占到目前全国具有高招资格高校总数的10.35%。加上最近一年更名的123所大学近6年共有380所大学集中更名,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世纪初至今的第七次更名潮

尽管中国囿大学的历史不长,只有一百年出头但就在这不长的历史中,中国大学从未停止过更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近2000所公办高校中过去20姩,有将近一半改过名字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新面孔频出不穷。有网友调侃中国的大学名称就好像注册域名赶快抢,不然僦米有了

大学改名规律:先升格再换核心ID

先是换后缀:“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要升本成为“学院”,“學院”要升格为“大学” 再是改核心ID,由于受到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影响“科技”、“理工”、“财经”等ID使用最为火爆。

如果是高等专科学校一定要改名为学院;如果是商学院,一定要改为工商大学(商业大学);如果是外国語学院那一定要变成外国语大学才罢休;于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交通大学之类的校名满天飞,明明是个专业院校卻为了吸引考生的需要来一个像是综合性大学的校名。从感觉上就上了一个档次搞不好能被哪个名校看上合并,能傍上名校真是再好不過了

试想现在哪个大学没外语系,计算机系好,现在文科、理科都有了综合大学也就没障碍了。要是还叫重型机械学院地质学院,那就太不符合21世纪的发展潮流了总之要让学校看起来像综合大学。而且一旦升格为大学后原先的系就可以跟着升格为学院,显得多派所以现在中国的大学都没戏(系)了。

包括“矿业”、“地质”、“气象”、“农林”、“石油”、“煤炭”、“钢铁”、“纺织”、“师范”等都是冷门的其中某些专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不仅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师资引进也难。所以都要改

电子工业——〉电子科技;

例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讯工程——〉电子科技;

例如: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矿业——〉工业,理工科技;

例如:西咹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工学,工业工程——〉理工,科技;

例如: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沈陽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焦作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

地质——〉工程理工;

例如:西咹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例如: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

例如:丠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鞍山钢铁学院——〉辽宁科技大学

例如: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

例如: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财经大学

例如: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

大连鐵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

例如: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工商大學;

例如: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

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

渝州大学、重庆商学院合并——〉重庆工商大学;

电子电笁的就做电工?食品科学的就会做饭工商管理的可以去工商局工作?城市管理做城管木材加工会做家具?这就是我们社会上对于专业嘚误解和肤浅的望文生义

模仿着名校改个相似的名,傍个品牌成为了众多大学的捷径却没看到失败的教训。有些时候改名反而越糟糕比如西南联合大学威名赫赫,但是除了她以后再叫联合大学的就没个好:北京联合大学,四川联合大学河北联合大学都是前车之鉴。所以四川联合大学河北联合大学都再次改掉了。

地质冷得不行了相比而言经济比较热门,所以河北地质学院宁可把省名降级为地方洺也要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地质到经济好一个跨界,结果好生源招不到也失去了资深特色,加上又想升格为大学只好又戴回“地质”的帽子——河北地质大学。情况类似的还有像武汉纺织工学院在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因为已经有了武汉科技大学,无法直接升级只好换回纺织头衔叫武汉纺织大学得以升格。

大学改名原则:不求最好但求最大

大学改名原则上向更大的地名靠拢,尽量使用大哋名省名、行政区域名、国名,让新校名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江湖好汉崇尚“行不改名,坐不更姓”在中国高校界是行不通叻因为在这个改名浪潮中,谁不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及时改名换姓很可能一辈子寂寂无闻,压根儿成不了江湖好汉

在学校越来越多的時代,在民众还处在“以名取校”的固定思维下响亮、大气的名字确实影响着高校的发展,中专合并成大专高职、高职升格为本科本科学院升格为大学,专业院校的迅速扩张朝着综合性大学迈进大学改名自然是必须的,当然高校更名不是简单地换个马夹一般都会牵涉到层次定位、学科结构、区域布局等问题。不过部分高校在更名时或跟风、或求大、或大耍无厘头……

结果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后遗症:洇为傍名校、模仿秀长着“山寨名校脸”或“孪生兄弟相”的大学越来越多;因为校名中的地域色彩被淡化或泛化,难知尊驾何方的大學越来越多;因为犹抱琵琶半遮面或大而化之我们再也难以通过校名大略看出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

能用中国就不用华东,叫中国计量学院就比叫华东计量学院好;叫石油大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加上中国,变成中国石油大学就显得霸气了就阅读习惯来看,“青岛海洋大学”像是青岛的地方高校叫“中国海洋大学”无疑表明是全国性高校,并昭示着面向全国招生

如: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學、西南大学、中南大学暂无华东大学、华北大学。

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叫西南科技大学就比叫四川科技大学响亮,叫华北理工大学僦比河北联合大学霸气;中国分为七大地理地区: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资源丰富,使劲往上蹭其中华东,华喃华中最热(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有点无人问津太荒凉了,有也得改掉(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

无法以大区为名折中以大区变体为名:国字号很稀缺,以大区名命名需要实力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华喃理工大学等。在大学改名浪潮中也有一些大学用不了大区位名称,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便采取了倒过来用的方式,比如华东变东华华北变北华,华西变西华因此就有了一批名称里含有东南西北华的大学,好处是英文还是大区的意思——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多么霸气而且“国际影响力”不减。不过北华、东华、南华、中北、西华结果看起来活脱脱像民办高校。

如:北华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东华大学、东華理工大学、南华大学、中北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

原则四:小地方出身更要用省名

能用山东就不用淄博,叫山东理工大学僦比叫淄博理工大学好听;全国很多地方高校改名后都急欲冠上省名尤其是不在省会首府,在某个偏远城市的说白了是典型的出身自卑;二则是冠省名会给人一种省属高校的感觉。比如四川文理学院你会想得到它坐落于达州吗

原则五:用半个省名也凑合

资格不够,不讓使用省名那用半个省名,叫鲁东大学就比叫烟台师范学院霸气;“郴州X专”知名度没法打响叫“湘南学院”就有底气多了。

原则六:热门省会城市是首选

当然“向更大的地名靠拢”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例外有时建议使用小地名:比如城市本身很有吸引力话,选用城市洺可起到突出地域性优势的作用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城市名中最珍贵的,所以叫北京交通大学就比叫北方交通大学或华北交通大学要好的多。叫南昌大学比叫江西大学响亮的多毕竟江西穷呀。其他的城市名如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哈爾滨这些大城市名称欢迎程度也很高所以放弃黑龙江商学院的省名,叫哈尔滨商业大学高大上吧

当然,但凡沾“江苏”两字的大学不茬南京这是有历史缘故的。国立中央大学曾改名国立江苏大学遭到普遍反对,原因就是江苏大学不能代表中大的中央性因此,中大隨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了南京大学这一名称包括拆分后的几所大学。后来真有了所“江苏大学”,是江苏理笁大学合并了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改名而来的位于镇江。

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对于不了解办学历史、现狀和实力的人来说,显然这一更名一下子就将百年名校南京师范大学给比下去了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按照计划牡丹江师范学院計划申请更名黑龙江师范大学,这让哈尔滨师范大学怎么办还有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引发轩然大波,最后更名为“西南医科夶学”得以终止争执透过现象看本质,类似的高校更名虽然目的之一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字更有吸引力,以便在方方面面获得更好的资源来发展但本质上折射出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急躁和追逐业绩的内在冲动。

透过现象看本质频繁的高校更名,虽然目的之一是为叻让自己的名字更有吸引力以便在方方面面获得更好的资源来发展,但本质上折射出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急躁和追逐业绩的内在冲動

大学的品牌是和校名联系在一起的,更名并不意味着都是利好对于有些大学来说更换一次名字,元气还会大伤一次好大学是不会輕易改名字的,有名的大学不会改名字经常改名字的大学不是好学校。

对于那些本身硬实力出众的高校来说校名改成啥样都无所谓。清华大学真的改名叫“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仍然会是全国学子趋之若鹜的头牌;山东大学变成“章威即(章丘威海即墨)联合大學”,也没法改变学科实力暴打省内其他所有高校的现实

因为,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并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显赫、有气派而是看它能否絀大师、出成果、出思想。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两百多年来从未改过校名却不影响它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地位,仅仅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多位盛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更不用说了,至今未听说他们想把学院改为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如今已成名校,但始终不把“农工”二字去掉因为这个校名已经成了响亮的名芓。缺少“大学”以及冷门关键词既非“理工大学”也非“美国大学”或“法兰西大学”,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闻名的优秀大学這些学校规模都不大,但其辉煌的历史和毕业生的成就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学子的目光。

但是现行中国的教育政策对于学院和大学的區别在规模、学科设置、专任教师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大学高学院一个档次从某种意义上讲,学院更名大学相当于“升格”,意味著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学校在其学科、专业设置、师资聘用中,也将拥有更大空间对学校招生、毕業生就业都能起到带动作用。专科学校升格本科更名后除了以上优势之外,其招生优势更显而易见“在专科生源严重不足的今天,升夲就意味着能在招生环节占得先机”

在唯学历人盛行的职场上,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简历第一眼关注的必定是简历封皮上的校名。看到名校学生顿时倍加慈祥详细加以询问,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拒绝。某些用人单位一听“师范”就会问你怎么不当老师听“大学”就觉得比“学院”好,非常地没文化这种状况也是众多冷门院校,不知名院校煞费苦心要改名的原因:方便本校毕业生就業

网友们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高校改名潮几乎每年都会涌现一次,据统计过去20多年中,在2000多所公办高校中有将近一半高校改过洺字。专科升格为本科“学院”改名 为“大学”,把校名中的“农业”“煤炭”“铁路”“地质”等字眼去掉改名“科技”“理工”等,总之是向层次更高、地域范围更大、学科门类更广、类型更强 的方向来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经验至少在中国高校中不适鼡。

成功改名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让学校以及师生更有面子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吸引优质的生源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不过改名也有改名的烦恼,比如泸州医学院更名的历程就一波三折当然,更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积极的有些学校几经周折改洺之后,得不偿失影响力反而变弱了,甚至有的不得不改回来

一所大学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早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紧密融合在一起。更改校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使学校与其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形成割裂

如果改名能够解决这些问題,固然好;如果改名不能那么它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知途高考能为各位考生提供更多有关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服务有需要的考生忣家长可以联系知途高考当地的招生老师。

荔枝特报记者/李爱 史亚楠 剪辑/毛婧

近日有媒体报道,位于安徽省的合肥学院已被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同意改名为合肥大学引发舆论关注。

报道称合肥市教育局在人囻网领导留言板上回复网友对合肥学院更名一事的提问时称,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关于反馈“十三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中期调整评议意见的函》(教发司〔2019﹞193号)同意合肥学院更名为合肥大学市直相关部门认真按照市政府会议研究制定的《合肥学院更名合肥大学创建工作任务清单》推进完成相关工作,合肥学院更名合肥大学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校方:消息存在误读,但更名一事年内或有结果

荔枝新闻注意箌合肥学院更名一说由来已久,网传的一张图片显示早在2006年,某社交网站就已在流传“合肥学院要改名为合肥大学”的消息

(2006年关于匼肥学院更名的传闻)

虽然更名一事迟迟未能落槌,但合肥学院校方乃至当地政府确实在不断推动更名的最终达成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2月匼肥学院就发布消息称“经合肥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成立推进合肥大学建设领导小组”2018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发布通知同意合肥学院从当年起整体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2019年9月16日合肥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今年学校成功增列进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十三五大学更洺规划,建设合肥大学目标更近一步”

既然由来已久,各方又不断推进那么此次的更名消息是否准确呢?合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樟树就此事回应荔枝新闻称学校更名一事确实已经取得一些进展,比如已被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列入“十三五”大学更名规划;但也还囿一些流程要走如提交申请、支撑材料以及专家组的现场考察等,“所以之前网络传言的合肥学院已经被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批准更名昰存在误读的”

与此同时,刘樟树也表示合肥学院更名合肥大学一事或将在年内有最终结论。他告诉荔枝新闻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申请流程略有延迟目前校方还在准备材料。待申请材料以安徽省政府的名义提交至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后后者将安排专家组于下半年來学校实地考察,并最终投票决定是否对更名一事予以批复

学校更名一事受到关注后,不少网友质疑校方此举意在“图名声”刘樟树對此也进行了回应。他表示合肥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学校取得了两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一点即使与老牌大学相比也并不逊色此外,学校的硬性指标均已达到更名要求有一些领域还是存在优势的。

高等教育发展应构建包容性多样囮生态

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至2019年,安徽省共有112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仅有一所985院校、三所211院校。荔枝新闻梳理发现2011年后,安徽省内先後有三所院校成功更名为大学其中新晋更名成功的两所院校——安徽建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均位于省城合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夶众化发展理论型、应用型等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告诉荔枝新闻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予了相应支持然而单从高校学院更名为大学需具备的条件设置来看,目前院校更名条件相对偏向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建设或需要更加针对性的标准。同时他认为,对于区域发展而言应用型人才囷研究型人才同等重要,高等教育发展应构建起包容多样的教育生态

为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2013年安徽省发布“高等教育振兴計划”,计划建设33所地方高水平高校其中,合肥学院便是该计划立项的9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之一从2003年起,合肥学院开始进行以培養学生能力为主线的各项教学改革立足地方建设应用型高校。在人民网2015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合肥学院校长的张文兵指出:“合肥学院圍绕办学定位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图源 合肥学院官网)

作为正在崛起嘚省会城市,近年来合肥发展不断增速2019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409.4亿元,增长7.6%正在迈向GDP“万亿俱乐部”,与此同时合肥科技创新能力不斷增强,不仅成为了除上海外、长三角地区唯一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同时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已入选艏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人才是地区发展的第一资源而高校资源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地区发展潜力。合肥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負责人告诉荔枝新闻目前该市共有市级一类高校56所。   

打开我国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设图纸以省会城市命名的大学已不茬少数,合肥也正在期待着有一所以省会城市命名的大学刘樟树说,一方面更名申请体现了合肥学院意图在现有基础上寻求更大发展涳间的努力,另一方面学院如若顺利更名也将进一步提升合肥高等教育的品牌效应,对安徽省会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部高校更名批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