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帮帮我,父母同意我出家,一定收我把,一个立志弘法佛系青年没工作多么可悲!

大部分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想自己占有不给任何人。

这也导致了许多父母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去分享,才能得到快乐。

但其实,孩子性格太过大方并不一定是好事,父母别高兴太早。

孩子性格大方、不懂拒绝,并不一定是好事

李女士的孩子从小就乖巧懂事,在学校里与孩子们相处得非常好,拥有很好的人缘。

这也得益于李女士的教育,她教导孩子凡事要大度,拥有好东西时要懂得与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大家都会开心。

但逐渐地李女士发现,孩子有些大方过了头。

为了防止孩子在学校会饿着,李女士每天都会让孩子带一些小蛋糕放在书包里,等到下课的时候吃。

但孩子每次回家后还是喊饿,一问才知道原来小蛋糕分给了其他孩子们。

不仅如此,每天应该按时放学的孩子,经常不按时出校门,让在外焦急等待的李女士担心不已。

当她以为是孩子做错事情被老师留堂了时,孩子才说是因为自己不好意思拒绝同学的请求,帮其他同学打扫了卫生。

看着越来越大方的孩子,李女士开始感到忧愁不已,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情的,这一过头了却变成了一件坏事。

看来性格太大方而且又不懂拒绝的孩子,会活得非常累。

为什么孩子会太过大方呢?

大部分父母及老师在教导孩子时,都教育孩子对人要大方,要乐于帮助别人。

这样日复一日的教导下,大方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地便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便是要大方。

孩子们没有真正理解大方这个词的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是与人分享、帮助别人便是真正的大方。

这样的错误理解会让孩子过于大方,还自以为做了好事而很有成就感。

性格过于大方的孩子,长大后难逃3种结局:

太过于大方的孩子将来将会演变成不懂得拒绝别人,无论别人提什么要求,孩子都会不好意思拒绝而答应。

这样会平白无故地给孩子增添了很多事情以及苦恼,还要让自己做不是自己的事情,苦了自己。

太大方的孩子总是会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太为别人着想。

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会先想到别人,怕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而让别人有意见。

这样“讨好型”人格会使孩子活得非常累,也会让孩子变得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从而变得很拘谨。

过于大方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并不重要,一切以别人的主意为主。

就算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别人不同意,那么孩子也会自动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摒弃掉,变得十分卑微。

凡事过了头,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一味只要求孩子懂得大方,要让孩子懂得拒绝,也要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着想。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星云大师首席女翻译:要争气,不要生气


当你遇见糟心的人和事,是否该怒火中烧?当你遇见差劲的自己,是否又懊恼到跳脚?一个从英文只考了3.5分,到成为佛教大师首席翻译的传奇女子,大概会告诉你最好的答案。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唐僧牛仔
网友称她为“首席佛系翻译”
12岁从移民到澳洲时,英语零基础
满分100的英文只考3.5分,饱受嫌弃和欺负
因佛经一句话点悟,她火力全开
英文从最后一名,变成全年级第一
优异的成绩让她顺利入读名校
而今已是星云法师的随侍翻译
而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最好的安排


星云大师,江苏扬州(江都)人,
12岁于南京栖霞寺出家。
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
星云大师的影响力渗透到政治、学术
甚至娱乐圈等各个方面,
头条率比一般二三线明星还高。
他在公众心目中既是一个大宗师,
又是一个和平大使、慈善大使、心灵救护大使


星云大师常年在欧美等世界各地弘法,
而从2000年起,担任星云大师
随侍翻译的就是妙光法师。
拥有新南威尔士大学亚洲研究部文学学士、
佛光大学佛学研究部研究硕士学位的妙光法师,
还是南华大学宗教所助理教授,
佛光大辞典英译总召集人


前不久,一段星云法师谈佛学的视频
原因是星云法师身后的翻译
一位名叫妙光的清秀女僧
对佛学典故更是信手拈来
能够完全展现自己的思想


要知道,佛法中那么多玄之又玄的东西
想要翻译的信、达、雅且清晰易懂
这位英文甚至比母语还棒的妙光法师
被老师嫌弃,被同学欺负
出生在台湾一户富裕家庭的妙光
12岁跟随父母移民澳洲
这个本就性格内向少言的女孩
更重要的是无人交流的孤独感
妙光说自己刚移民那会儿
满分100分的英文,自己只能考3.5分


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生活得极其压抑
为了让她散心,也经常带着妙光同去
直到有一天,妙光在一本佛学书里
看到了“要争气,不要生气”这句话
与其与人争吵,不如改变自己
从那以后,她开始寻找一切机会练习英文
如果,一切就这样发展的话
妙光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移民二代
不会成为今天的“最强佛系翻译”
是一次义工活动中,一位法师的一句话


日常的英语会话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当时很多华人移民二代的子弟
寺庙的法师希望妙光能帮助翻译
“法师愿意让我做,我就尽力将它做好。”
于是从寺庙的刊物翻译开始
乃至三日禅、短期出家等活动的口译


一次夏令营活动,她被叫去做翻译
活动结束后,法师对她说:
“你刚刚翻译得很好哦!”
妙光知道,自己的翻译离“好”差着十万八千里
可就是这声赞扬,让她心生暖意
让妙光的“佛系英文”水平突飞猛进
她也如愿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
在一般人眼里,能够割舍红尘
在妙光看来,这是因缘造化


直到之后星云再次到澳洲
道场的人说有6个人想随他出家
妈妈就给她听星云法师的有声书
她也才能听得懂星云大师的扬州腔
星云大师叫她“妙光佛”
这称呼曾让她觉得惊慌失措
她觉得,佛陀是完美的人


“我希望你发现到,佛代表你心里的发电机
当你心里黑暗,没有光明的时候
这个给你带来力量跟光明
你可以找到更好的自己”
她必须在一个礼拜完成三本书的翻译排版
第四天,她们已经是神智不清了
妙光接到电话,三个小时之后
星云跟山上上课的人讲话,她要翻译


三天没睡觉,会翻译成什么样?
“你继续做,我离开一下子。”
她要给自己一个小时的时间恢复脑力
再回到现场时,女孩非常生气
站起来指着她的鼻子说,
“东西没有做好,你还有脸回去睡觉吗?”
我现在要帮星云大师翻译,不可以生气
可翻译完每句后,她在3秒的空档


大师说,你们要跟我说“我是佛”
就在她翻译完这句话之后
星云大师忽然回头向着她说:
“你都已经说你是佛了,你还要计较吗?”
她不确定星云大师是不是在对她说
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呈现自己
用智慧化解人跟人之间的冲突和误会
她感觉就像一个花瓣落在心里,无比柔软
才是让妙光能成为佛界与人间的传音使者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烦心的事情
是该懊恼、跺脚、怒不可遏
还是放下情绪,找到提升自己的办法

这本书是真的好,那天师父把这个推到我时间线,我去kindle上买了,虽说只有三百页,但每个字,每句话都是经典,值得反思。下面是一些摘抄,来源于豆瓣,毕竟你要我把自己的笔记一字一字的打出来也不太现实,太耗时间了。

1.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2.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3.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4.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5.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6. 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

7.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

8. 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具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

9. 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

10. 曾经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告诉我:“军队最大的问题在任何组织和结构中都同样存在,那就是大堆问题,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更谈不上实际的行动了,似乎顶上几天几夜,问题就会自行消失一样。”

11. 他们推卸责任时,可能感觉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却无法成熟,常常成为集体、社会的负担。

12. 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出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埃里克 弗洛姆将其所著的讨论纳粹主义和集权主义的专论命名为《逃避自由》,可谓恰如其分。为逃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13. 献身真理,意味着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之一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相符合。不然,我们就将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就像是单间牢房,我们“反复呼吸着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如同塞尔维亚 普拉斯(美国女诗人)的比喻,沉湎在个人幻想里。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使我们更容易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的有效性。

14.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15. 只有让接受挑战成为习惯,心里治疗才能够真正成功。…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里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

16. 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保持平衡,意味着要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妨以生气为例。我们心里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或者说,某个人、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我们就会感到生气。要获得正常的生存,生气时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有时候,即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加不利。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提醒后者稍安勿躁。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气、也可抑制其爆发的能力。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我们的“情商”。

18. 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

19. 放弃某种心爱的失误—至少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肯定让人痛苦,但适当放弃过去的自我,才能使心智成熟。…人生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只有放弃过去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

2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作者引用

21.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因为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而且,即便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但彼时的痛苦之烈,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

22. 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种人生原则,目标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综上所述,这四种原则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23. 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24. 首先,坠入情网,通常涉及与性有关的欲望。…只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性冲动,才会使我们陷入情网。…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真正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之为基础。…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自我界限暂时的崩溃吗?在我看来,它与人的“力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动力)有关,或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关。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的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

26.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或者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记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28. 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无须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

29.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让他们获得某种身份或角色,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那是什么身份,对他们并不重要。

30. 长期以来,她饱受寂寞、空虚的趋势,有了感情就紧抓不放,这只能使感情更快地走向毁灭。学会了自我约束,及时调整心态,使他更有机会发挥特长,从事有价值的事业,最终走出病态性依赖的阴影。

31. 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婴儿期,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舒服,只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而不会使情感走向完满,也会使卷入其中的人跟着遭殃。

32. 合理而健康的嗜好,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

33. 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我们豢养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不要长大,乖乖地陪着我们。我们看中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34.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地敦促。

35.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唯一的判断标准时: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36.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

37. 扩充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这就是说,爱可以使我们勇气倍增。所以,爱也是获得勇气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38. 爱最重要的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

39. 不论年龄有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

40. 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宏大的意义。

成长的过程极为缓慢,除了大步跳跃以外,还包括进入未知天地的无数次小规模跨越—例如,八岁的孩子第一次独自骑车到遥远的郊区商店购物;十七八岁的孩子第一次与异性约会等。…即使是心里最健康的孩子,他们初次步入成人世界,除了兴奋和激动,想必也不乏迟疑而胆怯。他们不时想回到熟悉、安全的环境中,想做回当初那个凡事依赖别人的幼儿。成年人也会经历类似的矛盾心理,年龄越大,越难以摆脱久已熟悉的事物。…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

42. 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资助选择,而不是步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43. 你这么多礼没有必要。从你的表现看,就像是个缺乏自信、以为自己不受欢迎的客人。

44. 性爱过程是自我释放,是肉体的体验、精神的探索、情感的宣泄。

45. 要实现自我完善,享受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进而使真正的爱成为人生的重心,就必须无所畏惧,敢于做出改变,而不是墨守成规。

46. 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47. 冲突或者批评,是人际关系中特殊的控制权,如果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进程,继而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

48. 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

49.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着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50. 就我看来,妻子的意义和价值,是尽可能满足她自己的需要,尽可能使她的心智获得成熟。这不仅对我有好处,也是为了她本人乃至上帝的荣耀。

51. 诗人纪伯伦曾这样谈到婚姻中的“寂寞的智慧”:你们的结合需要保留空隙,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可只从一个杯子啜饮,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52. 缺乏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爱,则是推动心里治疗的重要元素。


新开的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更新内容,关于民国影星、民国文人,美的诗词,请多多支持

微信公众号:民国历史图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而且父母同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