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老外都不学中文?

上海 建立有效的学习目标是关键
中国的快速发展让许多老外不远千里而来,然而他们的目的却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工作,有的是为了游玩,有的是为了留学。来中国的目的不一样,的目的也不一样,不同的目标,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也不同。
一般来说,的目标共有两种:①交流→会话→学习②学习→会话→交流。细心一点,大家会发现这两种学习目标其实就是两种学习顺序,那哪种会进步更快呢?显而易见,第一种是优选。因为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学生会注意学以致用,学到的东西马上就会想说出来,所以学习的速度快、效果也好。第二种,也不能说这样做不对,但是从学习进度和效果来看,远远不如第一种。很多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公司里配有翻译,出差或者出去工作都有翻译随行,所以他们的学习需求并不明显。可是,公司的翻译不可能24小时都在外国人身边,总会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所以一点汉语也不会,真的很不方便!这样一来,很多外国人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应付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就可以,学起来自然也就慢了。
作为汉语学校,上海儒森教育非常不赞成第二种学习方法。中国有“入乡随俗”、“干一行爱一行”等俗语,既然来到中国了,这大好时机的,给自己些学习动力多好。语言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所以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尤其要注意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大胆、主动、积极地进行各种语言技能的实践。久而久之,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与“起”有时意思相同,但如果分别搭配,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上床”与“起床”便是两回事情,而“上床”还有一起**那层意思。一美国女孩与临时教她汉语的中国男邻居一起应邀参加朋友PARTY,因时间太晚,又喝多了,便留宿下来。临休息前,美国女孩给中国男邻居递了一张纸条——“我们一起上床吧!”她的本意是明天一道起床离开,却害得中国男邻居胡思乱想半宿。
  帽子是套在头上的,有时外国朋友便会弄混。有一中国老师讲过一个发生在他教授的在京外国留学生身上的故事——这名留学生告诉老师,他常骑摩托车外出。老师提醒他北京车太多,要小心。他接了一句,“没关系,我会戴安全套的。”
  “你我都不是东西”。
  这则笑话南师大汉语专业的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在谈到准确理解“东西”的词义时,他作如下的表述:汉语中,“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这样表示——比如,你我都不是东西!”
  六、“方便时候不能来”。
  一次,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同学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这是去厕所排泄。这名学生记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拜访他,这位留学生立即摆手,“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还把服务行业常见语“为顾客提供方便”,理解为向顾客提供上厕所服务,一时成为笑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老外学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