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清真寺斋月里能开吗

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礼拜和举行宗教功课、宣教等活动的场所,是穆斯林居住区必不可少的建筑。这些年国内国外去过许多地方,清真寺也见过不少,尤其是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清真寺总是建的恢弘无比,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游客到访时必打卡的地点,比如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阿布扎比的大清真寺、布城的粉红清真寺、沙巴的水上清真寺等等。虽然这些有名的清真寺规模大小不等,建筑样式各异,但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式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有着大圆顶和高耸的宣礼塔,然而我们在宁夏旅行的时候,却遇到了一座纯中式建筑风格的古老清真寺,极为罕见,据说是中国四大古代清真寺之一。

这座中式清真寺名为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同心县,隶属于吴忠市管辖,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单从外观而言,如果不仔细看,外人一般不会联想到这是一座清真寺,歇山顶式的大殿、四角攒尖式阁楼,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只有在屋顶和阁楼顶上的新月标志,才透露出一丝伊斯兰教的特征。

这座清真寺建于明万历年间,主体均采用黄土烧制的土坯砖,庄重朴素。除了门口的照壁外,其他建筑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拾梯而上,内院礼拜大殿前静坐着几位白帽白衣白须的回族老人,左边的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每天来此做礼拜。

老人身后的墙壁上,有着精美的砖雕,刻画着书本、花瓶、陶器等物件,虽然是平面的浮雕,却做出了立体的视觉效果,可谓是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内院为三合院式布局,正中的单檐歇山顶式礼拜大殿为清真寺的核心建筑,殿内可容纳八百多人同时作礼拜。因礼拜大殿不对非穆斯林开放,所以无缘得进内部观赏,据说大殿由二十多根巨大的圆木柱支撑梁架,全部为榫卯结构,未用一颗铁钉。

在礼拜大堂的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原来这座清真寺还曾经见证过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1936年,工农红军西征时,曾在此地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大殿两侧各有一幢对称修建的厢房,为五开间,平常也做为清真寺的办公室使用。建筑两侧同样有着精美的砖雕,立柱之间的雕刻也同礼拜大殿一样,虽为中式花纹,却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弧形线条。

同行的外国友人伊恩先生与两位回族老人合影留念,老人家神态慈祥、气质超凡脱俗,很是健谈。

同心清真大寺规模虽然算不上太大,但整体中式建筑的风格中却融合了伊斯兰教的特征,体现了回汉文化的交融。寺前照壁的背面,有着精美的砖雕“月藏松柏图”,一轮明月隐隐约约,藏于松枝柏叶之间,寓唐朝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

  回族是个神奇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系统,尽管形成的年代并不久远,但是对于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回族禁忌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让阴阳、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也不去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等等。回族认为求签、算命等这一切都是不正当的污秽行为。因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全由真主前定。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头塑像,家里忌摆各种人物和塑像,墙上也不愿挂人头画像,只挂山水。有的回民家里虽挂了人物或像,但礼拜时,在画像的眼晴上盖一张白纸。因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灵,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养成了在家里不摆偶像的习惯。

  回族还严禁玩赌,认为玩赌对己、对别人、对社会都不利,认为玩赌是“哈拉姆”(阿拉伯语),所赚之钱不劳而获,是不义之财,使不得。过去回族当中也有个别人玩赌,其结果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新中国成立前,有首回族民歌形象地表现了“十人玩赌九人穷”的下场:“一病未好百病缠,腰子曲得像笼袢,头上枕的半截子砖,屁股上盖的是窟窿毡。”

  回民还严禁放高利贷。认为放高利贷使不得,但现在民间有人却实行变通。另外回民还禁止用食物开玩笑;禁止妇女袒胸露臂;忌汉民到回民家里借餐具;回民还禁止男子戴金饰;不许过度装饰;严禁扎青(黥墨、纹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回族人提倡保持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想,热诚的精神和的身体,在生活方面杜绝污秽、肮脏、贪婪、懒散、愚蠢等。所以本身不纯净,并且对人无益,甚至有害的事物和食物都应该远离,在方面也形成了回族的特点。很多人都知道不食用猪肉是回族的饮食习惯之一。其实在中国境内除回族外,有此饮食习惯的民族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这些民族不养猪,不吃猪肉,对猪都比较反感,回族人称其为“恨子尔”

  中国古代家曾提道: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在现代社会文明中也是同样,上述的这些习性猪最能完整的体现出来,不吃也就意味着远离它所具有的不良习性。牛羊吃清水青草很干净,而猪就有很大不同,且形象也丑陋。唐、宋、元时期来华的回回人中既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中西亚各族,也有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术忽回回)和景教徒(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拜火教等,这些中西亚来华者统称为回回。他们的信仰随不尽相同,但不吃猪肉、同是中西亚来华定居者却是他们的共性。《古兰经》第六章一四五节中提到“、猪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用。”又说:“你们不要吃那未诵真主之名而宰的,那确是犯罪。”(6:121)如犹太人的经典《圣经》(即基督教的《旧约全书》)中这样写到:“凡蹄分两瓣、倒嚼的走兽,你们都可以吃。…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 回族人的饮食禁忌方面吸收了穆斯林、犹太人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中国回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回族人通过与中国境内的汉、蒙等民族的女性结合形成回族后,这种饮食习惯也就传承下来。

  回族除忌食猪肉外,对奇形怪状、污秽不洁、爪利牙锐和性情凶恶的飞禽、猛兽及鱼类,回族都禁食。就禽类来说吃谷的、有胃的、似鸡嘴的可以吃,如鸡、鸭、鹅、鹌鹑、鸽等,而似鹰嘴、食肉的则不能吃,如老鹰、枭、骛、秃鹫、乌鸦等;凡兽类是吃草的、反刍的、有四蹄的、性情驯善的可以吃,如牛、羊、骆驼、鹿、兔等,反之则不可以,如虎、豹、狼、狮、鼠、蛇、驴、马、骡、狗及猴、熊、象等;海中之鱼可以吃的是腹下有翅膀,身上有鳞,脊上有刺,有头尾的,如鲤鱼、鲢鱼、鲫鱼、黄花鱼、带鱼等,不能食用的有鲸鱼、鲨鱼和乌龟等,海豹、海狮等也在禁食范围之内。回族还禁食用火器击毙的“可食类”畜禽。禁戒动物的羽、革、毛、角等,可以为人所用。除鱼类之外的动物须要诵安拉之名宰(非“杀”)后才可食用,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时食之无过。另外牛羊身上的内外生殖器、睾丸、血液、鼻须、耳朵、胰子(即淋巴结)等也不可食用。现代的事实也证明,这些部位和物质都是各种病菌高滋生地,是藏污纳垢所在。所以卖牛羊肉的回民要把牛肉、羊肉收拾得干干净净,规置得利利索索。什么肉棘、胰子、污血管、淤血块、散脏毛等各种污物,都应该给去掉。特别是绞馅尤其要洗净弄清洁。清代回族学者刘智说道:“饮食,所以养性情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则益我之性善;彼之性恶,则滋我之性恶:彼之性污浊不洁,则滋我之污浊不洁性。”(《天方典礼,饮食》)解释禁食猪肉时说道:“猪是畜类中最污浊的,其性贪,其气浊,其心迷,其食秽,其肉无补而多害,乐从卑污,有锯牙,好攫,啮生肉,愈壮愈惰,老者能附邪魅为祟,乃最不司食之物也。”

  可见,回族人的饮食习俗是有本民族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是民族固有的特征,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差异,并非有意要与任何一个民族在饮食习惯方面对立。由于大多以小聚居的方式散居在中国各地,周围又以汉族居多,所以不吃猪肉的风俗习惯很容易受到误解、嘲弄和污蔑,更增加了回族人对猪的强烈反感,所以对于回族人来说,不吃猪肉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那就是反抗民族歧视、民族同化。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在元代开始进入云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万余人,占中国回族人口的6.31%。分布广泛,各市县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线的城镇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历史上,元朝回族家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当政期间,领导各族人民兴建昆明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工程。明朝,出身云南的“三宝太监”郑和在30年内,率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促进了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郑和成了伟大的回族家。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的穆斯林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穆斯林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回族穆斯林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和彩灯。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有许多回族穆斯林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并问他的儿子:“儿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儿子仪斯玛仪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世人要学习的。是全人类学习的楷模。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

  每年回历九月,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开始进入斋月。斋月也是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回族人口约860.2万,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从事农业。偏爱面食,尤其擅长制作油炸面食。回族是中国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古兰经》规定,禁食猪马驴骡狗及一切自死动物。无论牛羊鸡禽,均须经屠宰才可食用。

  节庆习俗:斋月。斋月回历九月,每个成年穆斯林(回教徒)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斋”才恢复正常饮食生活。届时要欢庆三天,家家宰羊,牛等招待亲朋好友庆贺,并做油香馓子等二十多种节日食品。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开斋节是中国的一个民族节日,也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开斋节的来历,欢迎阅读!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称其为“肉孜节”,“肉孜”的意思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称其为“过年”。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却是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如汉族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佳节。

  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公元610年莱麦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穆罕默德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示纪念。

  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戒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渴滋味,以使他们不要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周济穷人”。历经1400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人们的传统文化节日。

  开斋节又称“大尔德”、或“尔德.费特尔”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斋月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这个月里,人们在东方发白前吃好喝好,直到太阳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阳落山后再进饮食。十月一日(教历)为开斋节。穆斯林沐浴盛装,上寺礼拜,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又叫“济贫节”。走亲戚,拜邻里,互相问候。家家户户置办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传统食品。有不少男女青年喜欢在开斋节举办婚礼。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这一月,回族等穆斯林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斋戒期满,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夏封斋几点到几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