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苍松,历经四季轮转依然以绿色示人。劲节,文人风骨不被世事变幻压垮。当自然界的松树,遇到了重视自我修养的文人,就有了这幅《苍松劲节》。画家戴本孝生活在明末清初,一辈子没有入仕,就爱读读书、写写字、画几笔。这样的古代文人,不具有代表性。不过他的作品,却画出了大多数文人对于理想、道德、人生的追求。

明代末年,宦官干政,贪官肆虐,民不聊生。有知识,有抱负的读书人,想要改变种种腐败现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规范,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向正直善良方面转变。戴本孝就是这样的读书人,他画《苍松劲节》也是劝人向善,劝人重视道德修养。

从画风上看,估计很多人会觉得这幅画很像萧云从、弘仁的作品。的确像,重视线条,笔墨疏秀,淡墨渲染,清新生动。萧云从比戴本孝年长,弘仁和戴本孝是朋友,他们三人画风近似,和他们的艺术理念有关。他们都是重视写生的画家,戴本孝是安徽和县人,他隐居在鹰阿山。他笔下的山水,高度概括自然山形地貌。乃至松树,都有鲜明的特点。

古人画松树有一套规范化的流程,画出的松树基本上面貌雷同。戴本孝画松树,将其赋予了人的气质。画中松树好像遗世独立的士大夫,又像迎接挑战的大丈夫。画中松树仿佛有了人的精气神,文学创作中有拟人的手法,画画时也可以借鉴。

戴本孝崇尚清旷简单的构图,他喜欢把自然山水进行简化,描摹在画纸上。观察自然变化奥秘,把形似转化为神似,就有了这种淡雅超逸的风格。他画山的时候,有好几道石梁。这种画法,只会摹古的画家肯定想不到。戴本孝的画中有独立思考,他有自己的想法。

不拘泥古人章法,说起来很简单。往往意味着要找到新的方法,戴本孝从传统折带皴中获取灵感,在纵向山体中加入横向石梁。这样一来,他笔下的大山更加稳健。

画中枯笔呈现的味道很有意思,他用枯笔蘸取浓墨勾画山石轮廓,淡墨渲染山石肌理。古代画家很重视表现石块的立体感,石头有阴阳向背,他用墨色笔法表现出石块的状态。技法高明,画自然山川变化,意境高远,似乎有清风掠过画面。他继承了元代水墨山水画的优点,在笔墨间诉说文人情怀。

荒僻的无人之境,孤单的苍松,内心孤独的戴本孝就隐藏在山中。他画《苍松劲节》要与黑暗对抗,让人们知道还有正直的人在改变社会。

一个画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这幅《苍松劲节》体现戴本孝的责任感,看懂了他的画,就明白了他的心思,就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了。

 《棕色的和谐》或者《鲁昂大教堂》作者是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
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
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
  相反,《鲁昂大教堂》这幅画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存放于马尔莫当博物馆。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黄色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
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
为恢复光的活力,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铅笔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