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未来能否广泛使用?

   人工智能正面临机遇与挑战,我们在“脚踏实地”的时候,也需要去“仰望星空”,用想象去构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目前仍缺乏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为之服务,而大众在饱受科幻和小说的洗礼后,对人工智能的到来甚至产生恐慌。但已经活跃在生活当中的人工智能基本上都是在提高生产力、改善人类生活等积极方面。而人工智能在未来如何让交通更通畅、解决医疗顽疾、帮助孩子学习以及改善人类生活更需我们释放桎梏展开想象。

  无人驾驶的吸引力非常巨大,Tesla、Google和百度等科技巨头强势入场。而Tesla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已经上线,虽然也已经发生了系统发布以来的第一起致命事故,但其之后的救人事件也平和了大众忐忑的心。以各大科技巨头目前公布的无人驾驶汽车设计与进程为参考,可以想象到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会给交通带来更新的变革。

  单人车型为主,缓解交通压力。出于对交通压力的考虑、现有车辆空座率和未来人们出行需求,无人驾驶汽车早期可能更多是单一的标准化车型,以满足乘客单人出行需求为主。让原本的单车道并排行驶两辆单人无人驾驶汽车,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成立统一平台,优化出行路程。在无人驾驶普及后,车与车借助统一平台实现互联,目的地相同或相近的车辆会自动在道路上如火车般自动排成一列连在一起,减少占据车道空间,同时可以根据路况共同选择理想线路,相邻区间道路上的车会形成一个区间整体系统,各个系统由统一平台指挥调度,让汽车运行如树木脉络有序高效而非像毛线球一团混乱。同时,现有的地铁线路与地上交通实现互通,无人驾驶汽车根据规划和出行需要地上地下灵活行驶,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交通资源。

  统一平台管理下的单人车型将会成为城市交通的主流,就对车型提出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大规模的信息和数据互动沟通也需要匹配的信息传输设施作为基础,防止因信息超载而导致交通系统瘫痪。

  二、难以定位的人工智能医疗

  医学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发展,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医学体系,但即使是最杰出的医生也无法掌握所在文明的全部医学知识。IBM Watson医疗与生命科学项目带头人罗布·默克尔提供的数据是,在研究领域,每年发表的文章足有70万篇之多。每位研究人员平均每年要阅读200篇文献。“当所有数据来源都被包含在内之后,每个人能够产生1100TB的数据。这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大脑是不可能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量的。”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实现跨文明、跨语言、跨时间的医学学习,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可以“学习”所有获得认可和检验的文献和案例资料,记忆量远超人脑极限。

  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陪护的一大优势就是不受疲劳影响以及情绪波动,可以保持24小时的稳定服务状态。同时通过传感器获取各种与健康相关的数据,包括个人数据和行为数据等。人工智能既可以通过数据的变化判断陪护对象的身体状况,其搭载的系统也可以为普通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通过大量医学、药物、化学等知识的学习,人工智能可以为现有药物拓展新用途提供参考,也可以为药物开发提供全面的药理分析,排除潜在毒素的影响。

  辅助医疗将成为人工智能结合医疗的关键。计算机视觉的发展以及机器的优势使得人工智能可以识别比人类更加细致与复杂的图像,认知计算技术可以从科研文献、教材指南和持续的治疗记录中不断学习,人工智能可以为医生提供全面的相似案例为参考,提出建设性的决策辅助支持建议,有助于医生制定最为恰当的医疗方式。而人类医生是否会被“会思考”的人工智能医生替代,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工智能学习的病例仍然需要医生来产生,高水准且研究性强的医生将会更加重要,而低水准的医生将会被取代。

  三、普惠教育时代来临?

  人工智能到教育领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一改僵化的传统教育模式,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可以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有效发掘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加强教学与反馈,提高教学质量。而AR、VR和MR的兴起及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在线教育解决了互动不足的问题,并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学习,如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或者进入到微观世界一探究竟。

  如今,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北上等发达城市,离教育平等相差甚远。而人工智能应用到在线教育领域后,通过大量优秀教师案例的学习,只要有人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扮演顶级全科教师的角色,真正向着普惠教育前进。

  正如热播美剧《西部世界》中展现的那样,人工智能可以搭建出任何一个历史长河的场景,供游客去体验。没有比“身临其境”更加适合讲述历史传播文化的方式了,想象一下,在未来,可以在春秋战国的牛车中听诸子思想碰撞,也可以跨上战马看霍去病封狼居胥;可以在会稽兰亭小酌吟诗,也可以看公孙大娘轻舞剑器;可以站在黑云压城的边塞远望,也可以伫立天坛观祭天盛典,这些场景都流淌在文化的血脉当中。如果说中华文明传承千年依靠的载体是汉字,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依靠的还有“复活”的历史文化本身。

  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可以积累大量的文化资料与数据,重现文化节点,但却无法发挥人脑的思考能力,只是单纯的机械式表达。机器思考犹如人类思考一样无法明晰,但当有一天机器“自主思考”的黑箱突然打开了,我们又将如何面对人工智能?

导读:12月28日消息,人工智能究竟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困扰了人类数千年的未解之谜,能否依靠人工智能来解决?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具有逻辑思维,并会对人类产生威胁?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录制现场,腾讯科技带着这些问题对话中科院院...

12月28日消息,人工智能究竟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困扰了人类数千年的未解之谜,能否依靠人工智能来解决?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具有逻辑思维,并会对人类产生威胁?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录制现场,带着这些问题对话中科院院士张旭、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语音智能研究专家胡郁等权威专家,就人工智能的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人工智能就是要解决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

1997年,人工智能“深蓝”在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特洛夫;2016年和2017年,阿尔法狗又接连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李世石和柯洁;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两季的《机智过人》节目上,诸多人工智能产品在接受人类检验的过程当中也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

但人类似乎并不感到满意,因为人工智能击败的选手,尽管出类拔萃,但并不意味着达到了人类的极限。而在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还有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世界难题横亘在人类面前,对于这些难题,人工智能是否有希望解决?

对此,王坚对表示,人工智能就是要解决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好像摄像头并不是人的眼睛,但它却可以捕捉到更多的信息。比如《机智过人》先锋盛典里面提到的城市大脑,就是要去解决今天人类自身不能解决的城市问题。

但王坚也强调,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很多的事情都交由机器人来干,但这不能表明它打败了人类,只是人与机器在做不同的事情而已。

面对人工智能的异军突起,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危害,尤其是特斯拉CEO马斯克。马斯克近日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表示,随着算法和硬件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将会大大超过人类智力,自己正在开发一种让人类和人工智能可以共生的技术,以防止人工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对于这样一种说法,王坚对表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挑战自己的历史,所以如果不会挑战自己,就今天也不会有现在的人类。如果把人工智能当成一种对人类自身的挑战,那么这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促进技术的完善。人类已经解决了那么多自身的问题,应该有信心解决自身产生的问题。

让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交流更顺畅

在今年9月的一期《机智过人》的节目现场,由科大讯飞研发的灵犀速记亮相,在人类说话的同时,它可以准确、同步地将语音录入成文字,让打字变得像说话一样轻松。

在节目现场的挑战环节中,灵犀速记成功挑战了五位来自各大顶级中文打字赛事的冠军选手,还成功识别快速转写了五地方言(上海、湖北、陕西、广州和四川)。

尽管灵犀速记已经创下了多项纪录,但在胡郁看来,当前的技术仍面临三座大山:第一就是口音的问题;第二是环境噪声的问题;第三是内容的问题,比如中文和英文混搭在一起,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出来。

胡郁对表示,目前科大讯飞已经在这三座大山面前,取得了一些进展。首先是在口音方面,科大讯飞支持20多个中国方言的识别,而在关于环境噪声评比的世界大赛上,科大讯飞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外,如果在中文里面夹杂有英文单词,科大讯飞的识别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当前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胡郁总结道。

在胡郁看来,将来会在两个领域得到最佳广泛的应用,一个是帮助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如说人工智能翻译,能够让所有人自由地交流,另外一个就是人和机器之间的交流,在脱离了开关、键盘、鼠标、屏幕等触摸形态之后,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交流就是语言。

人工智能未来会具备情感

有人把人工智能称之为“大脑”,在这个“大脑”里面有,这个“大脑”的进化,需要深度学习。由此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构成和进化,与人类的大脑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张旭院士看来,人工智能很多技术的进展都受到了脑科学的启发,在数据积累、信息传输和处理等多方面,脑科学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比如,人工智能的里面有一些特别的通道,这些通道如何在使用时打开、不用时关闭,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通道,脑科学都可以来解答这些问题,并且应用在智能芯片等领域,帮助人类设计出传输又快又准、同时耗电小的智能芯片。

“AI无论是原理性设计,比如智能芯片或智能机器,还是工程化设计等,都将与脑科学合作得越来越密切。”张旭对表示,智能技术发展面临新瓶颈,需要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而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脑科学取得进一步突破,比如深度学习处理器、及多语种翻译技术等。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从脑科学获得很多借鉴,但张旭认为,人工智能的进化远远不能和人脑进化相比,毕竟人类的大脑已经经历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具备推理和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所不能相比的。

在《复仇者联盟2》之中,人工智能奥创的出现,给超级英雄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它有情感、会思考、懂得保护自己。这样的场景是否过于科幻呢?对此,张旭院士强调,未来的人工智能经过不断地知识积累和深度学习之后,是可以具备自我学习、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具备情感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的。

  编剧、医生、服装设计师和通信行业从业者,他们如何想象自己职业的未来图景?

  无论是《推背图》还是“2012末日预言”,抑或是声称来自火星的男孩的奇怪发言,人们总是对这些与未来有关的话题乐此不疲。

  在谷歌输入“工业未来”,有惊人的22亿次搜索频次;而在百度上搜索“未来是什么样子”,相关结果也达1亿多个。

  太空殖民地度假岛屿艺术品。/图虫创意

  未来,今天我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是否还存在?如果还存在,它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就此,我们和四个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聊了聊他们的未来职业想象。

  未来电影或尝试用AI代替演员

  被问及未来电影院是否继续存在时,电视剧《法医秦明》《十宗罪》的编剧、电影《追凶十九年》的导演徐翔云肯定地表示:“起码三十年左右,它不会消失。”他认为,有些电影在小屏上呈现,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比如3D电影《阿凡达2》。另外,电影院作为约会场所,也是无可替代的。

  徐翔云说,自己的童年是和港片一起度过的,人生中第一场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就是周星驰的《功夫》。电影里的故事让他着迷,他不仅自己看,还将看过的僵尸片、黑帮片、喜剧片里的故事复述给其他小朋友,看到他们听得十分认真,这让他觉得“就像自己参与过这部电影一样”。

  多年后的电影行业,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颠覆性突破?对此,徐翔云表示:“讲故事的行业存在了几千年,在短短几十年里很难说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在叙事方法和镜头语言上,一定会有变化。尤其是,目前VR观影技术已相对成熟,观众会有更多观影方式选择,也会有更强的体验感。不论是3D还是VR,未来的电影都跟沉浸感、真实感分不开。”

  2021年6月27日,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名男子在全球移动大会现场试用虚拟现实眼镜。/视觉中国

  他还认为,未来,应该有部分影视剧作品会尝试使用AI换脸替代真人演员。但他仍然坚持,“AI换脸的表演是僵硬的,它的背后是技术驱动,而不是角色或人物在驱动”。

  “所有的技术都愈加成熟,也许未来真的有一天,电影行业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演员,凭借电脑技术就能设计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徐翔云说。

  被问到几十年后他作为职业电影人会面临哪些变化时,他笑了:“那时候的我可能正处在退休的边缘,能否继续从事导演、编剧这些职业,要看创作力和身体状况是否允许。退休的生活我倒是畅想过,可以找个地方开一个火锅店,也可以开出租车。”

  未来医疗,手术会越来越少

  享誉全美的医疗预言家埃里克·托普在《未来医疗》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下,医疗领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对这种说法,北京协和医院前妇产科医生龚晓明表示赞同,他认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是不可逆的潮流。“现在医患关系紧张,根本原因在于看病难。但医疗行业本质上就是服务行业,患者的口碑比什么都重要。”

  2013年,龚晓明从北京协和医院离职,成为中国第一位自由执业的妇产科医生。离职后,龚晓明每个月的工作量比在协和时有所减少,但依然要做四五十台手术。

  2021年2月16日,俄罗斯莫斯科,在一所临时医院参与抗疫工作的莫斯科叶夫多基莫夫州立大学医学院学生正在休息。/视觉中国

  就技术上来说,龚晓明称医疗行业未来可期。“手术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手术终究不是患者愿意的事情。就拿子宫肌瘤来说,从我1998年刚毕业时的‘开刀’,到最近10年的宫腔镜、腹腔镜的5到10毫米切口,再到现在的消融治疗只需‘针眼小口’,变化很大。作为医生,我希望未来医疗行业能够取得药物以及基因治疗方面的进展,让吃药和打针代替手术治疗。”

  此外,从临床医学角度来说,有很多疾病会影响生育,所以他支持体外子宫等需求。对于在多年后能否达成这项技术,他表示:“你也许认为现在的医学很发达,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非常多。关于未来生育的发展方向,不是仅靠医生就能完成的,还需要胚胎学家、基因学家等一起努力。因为这实在是太复杂,也许三十年的时间完不成目标,但依然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和环保布料

  对于外在美的追求,刻在人类的基因里。

  古往今来,服装革新的原动力,几乎都来自材料的进步。在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买手、店主、批发商聚集的杭州,服装设计师许嘉琪及男友赵润东也在思考,使用什么样的材料与外观,才是未来服装升级的秘诀。

  这对年轻的艺术家情侣分别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并一起成为杭州服装品牌“virola”的主理人。作为艺术家而投身服装行业,因为他们认为“衣服”恰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完美创作载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蔽体之衣,能很好地传达情绪。

  此前,许嘉琪在一本叫《众神的植物》的植物图鉴里看到了“virola”这个词,她认为,它的字形与发音,集合了西班牙语的浪漫与艺术世界中的“想象”与“奇幻”,于是用它给自己的服装品牌命名。在她心里,“随机灵感”本身就是未来服饰文化的一种可能性。

  AR眼镜在未来将会成为主流。/图虫创意

  在许嘉琪的家兼工作室,她给我们展示了男友刚完成的第一季产品概念视频,画面中,一群3D模特正在一个矿洞里进行服装走秀。对于不起用真人模特,而大胆采用电脑制作的假人的想法,许嘉琪说:“除了概念视频,未来的服装形态也一定会越来越偏向虚拟化。我的终极理想就是,未来我们只需穿纯色服装搭配AR眼镜,品牌方设计虚拟服饰滤镜及其插件即可。这样就不需要再考虑布料、剪裁之类的问题,可以仅考虑防寒保暖。”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眼下,这对情侣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服装设计的未来。许嘉琪说:“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对于菌类布料和蛋白质涂层布料的研究,未来服装一定是以更高效、更环保的布料为主。希望未来,我们能成功地与创新再生面料研究者一起合作,借助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的力量,使用类似鱼皮、甘蔗、菌丝等自然界天然环保的物质制作服装。”

  未来所有行业都是万物互联

  移动通信的发展,让人类可以跨越时空,紧紧相连。如今,5G已然到来,未来的通信行业发展,不可小觑。

  2016年,王浩然从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通信公司,担任研究员,他认为,未来,通信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将成为重中之重,而他也会继续加深对通信技术、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性的科技的研究,努力使20年后的自己不被时代淘汰。

  2021年7月7日,上海世博展览馆,一名男子试用优必选全新一。/视觉中国

  他补充道:“咨询和研究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数据,国家更是把数据定义为一种资产。之前的数据获取途径乱象频出,有很多灰色地带,数据安全堪忧。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数据资产将会被更规范地保护起来,可能会出现数据银行等形式,通过合规的交易来获取数据。整个咨询行业会因此变得更规范化、高效化,而这个职业也更有前景。”

  身处通信行业,王浩然对科技迅捷发展的感受更深刻。他希望,未来,中国能够经过自主创新与突破,在“卡脖子”技术上赶超发达国家,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之巅。

  此外,他认为,万物互联时代开启,人类生活会进入智能化的新时代。

  “就像第一代通信(1G),只支持有线;第二代移动通信(2G)能够支持短信息;第三代移动通信(3G)可以支持浏览网页;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速变快,可以发视频——通信的发展,也助推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最初QQ、新浪微博的兴起,到如今抖音、快手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这都是科技的力量。5G将把工业从传统时代带入工业互联网时代,将来的通信会带来更广泛的应用,比如说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园区、智慧工厂等,所有数据都会互联互通,从政府治理到城市治理,从个人生活方式到工业智能,都会有一个彻底的改变。”

  机器学习分析识别智能城市中的人技术。/图虫创意

  “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连接和控制各种设备。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你可以掌握你需要的所有信息。你开的车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信息载体,而你可以随时随地处理信息。”王浩然说。

  此外,他也相信,未来通信行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上算力的不断提升,会让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能够精准地感应到周围的人和事物,精确计算路线;远程医疗、VR/AR全息影像技术蓬勃发展……所有这一切,在未来可能成为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