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终止访问怎么解除

从浏览器输入,到看到百度主页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七步:接受请求的gTLD服务器查找并返回此域名对应的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的地址,这个Name Server通常就是用户注册的域名服务器,例如用户在某个域名服务提供商申请的域名,那么这个域名解析任务就由这个域名提供商的服务器来完成
   第八步: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会查询存储的域名和IP的映射关系表,在正常情况下都根据域名得到目标IP地址,连同一个TTL值返回给DNS Server域名服务器
     第九步:返回该域名对应的IP和TTL值,LDNS会缓存这个域名和IP的对应关系,缓存时间由TTL值控制
     第十步:把解析的结果返回给用户,用户根据TTL值缓存在本地系统缓存中,域名解析过程结束

   在实际的DNS解析过程中,可能还不止这10步,如Name Server可能有很多级,或者有一个GTM来负载均衡控制,这都有可能会影响域名解析过程。

   传输控制协议(英语: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缩写: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由IETF的RFC 793定义。在简化的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它完成第四层传输层所指定的功能。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同一层内另一个重要的传输协议。
   TCP 报文是 TCP 层传输的数据单元,也称为报文段,结构如下图:

1.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各占2个字节。
     2. 序号:占4字节。序号范围是0~2^32‐1。TCP是面向字节流的,TCP连接中传送的字节流中的每个字节都按顺序编号。整个要传送的字节流的起始序号必须要在连接建立时设置。首部中的序号字段值指的是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3. 确认号:占4个字节,是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若确认号=N,则表明: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建立连接时,确认号等于序号+1,传输数据时等于序号+包大小)
     4. 数据偏移:占4位。指出TCP报文段的数据起始处距离报文段的起始处有多远。这个字段实际上是指出TCP报文段的首部长度。由于首部中还有长度不确定的选项字段,因此数据偏移字段是必要的。单位是32位,也就是4字节,4位二进制最大表示15,所以数据偏移也就是TCP首部最大60字节
     6. 标志位字段:占6位,每一个标志位表示一个控制功能,各比特的含义如下:
紧急URG:占1位,当URG=1时,表明紧急指针字段有效。它告诉系统此报文段中有紧急数据,应尽快传送(相当于高优先级的数据),而不要按原来的排队顺序来传送。例如,已经发送了很长的一个程序在远地的主机上运行。但后来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取消该程序的运行。因此用户从键盘发出中断命令(Control+c)。如果不使用紧急数据,那么这两个字符将存储在接收TCP的缓存末尾。只有在所有的数据被处理完毕后这两个字符才被交付接收方的应用进程。这样做就浪费了许多时间。当URG置为1时,发送应用进程就告诉发送方的TCP有紧急数据要传送。于是发送方TCP就把紧急数据插入到本报文段数据的最前面,而在紧急数据后面的数据仍是普通数据。这时要与首部中紧急指针字段配合使用。
占1位,当两个应用进程进行交互式的通信时,有时在一端的应用进程希望在键入一个命令后立即就能收到对方的响应。在这种情况下,TCP就可以使用推送操作。这时,发送方TCP把PSH置1,并立即创建一个报文段发送出去。接收方TCP收到PSH=1的报文段,就尽快地交付接收应用进程,而不再等到整个缓存都填满了后向上交付。虽然应用程序可以选择推送操作,但推送还很少使用。
       4. 复位RST 占1位,tcp连接出现严重差错时释放连接,然后重新建立连接。而可以用来拒绝一个非法的报文段或拒绝打开一个连接。当RST=1时,表明TCP连接中出现严重差错(如由于主机崩溃或其他原因),必须释放连接,然后再重新建立运输连接。RST置1还用来拒绝一个非法的报文段或拒绝打开一个连接。
       5. 同步SYN 占1位,在连接建立时用来同步序号。当SYN=1而ACK=0时,表明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对方若同意建立连接,则应在相应的报文段中使用SYN=1和ACK=1。因此, SYN置为1就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或连接接受报文。
     7. 窗口,占2字节。窗口值是【0,2^16‐1】之间的整数。窗口指的是发送本报文段的一方的接收窗口(而不是自己的发送窗口)。窗口值告诉对方:从本报文段首部中的确认号算起,接收方目前允许对方发送的数据量。之所以要有这个限制,是因为接收方的数据缓存空间是有限的。总之,窗口值作为接收方让发送方设置其发送窗口的依据。并且窗口值是经常在动态变化着。
     8.检验和:2字节。检验范围包括首部和数据两部分。和UDP用户数据报一样, 在计算校验和时,要在TCP报文段加上12字节的伪首部。
     9.紧急指针:2字节。紧急指针仅在URG=1时才有意义,它指出本报文段中的紧急数据的字节数(紧急数据结束后就是普通数据)。因此,紧急指针指出了紧急数据的末尾在报文段中的位置。当所有紧急数据都处理完时,TCP就告诉应用程序恢复到正常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窗口为零时也可发送紧急数据。

1. TCP以三次握手的方式建立连接

1. 服务器接收到请求,根据报头中的content‐type的值来判断如何解析请求的数据(是html,还是img,还是文件下载),然后进行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多种多样,但最后必定是拼出一个响应报文发回客户端。

1. 响应报文由响应头加响应体数据组成,响应头又由状态行和头字段构成。
状态行的结构,有三部分:
   2. 后面的 Reason 部分是原因短语,是状态码的简短文字描述,例如“OK”“Not Found”等等,也可以自定义。但它只是为了兼容早期的文本客户端而存在,提供的信息很有限,目前的大多数客户端都会忽略它。
   3. 所以,状态行里有用的就只剩下中间的状态码(Status Code)了。它是一个十进制数字,以代码的形式表示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结果。

   要注意,它的名字是”状态码“而不是”错误码“。也就是说,它的含义不仅是错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表达 HTTP 数据处理的“状态”,客户端可以依据代码适时转换处理状态,例如继续发送请求、切换协议,重定向跳转等,有那么点 TCP 状态转换的意思。

   状态码目前 RFC 标准里规定的状态码是三位数,所以取值范围就是从 000 到 999。
   但如果把代码简单地从 000 开始顺序编下去就显得有点太“low”,不灵活、不利于扩展,所以状态码也被设计成有一定的格式。
   RFC 标准把状态码分成了五类,用数字的第一位表示分类,而 0~99 不用,这样状态码的实际可用范围就大大缩小了,由 000~999 变成了 100~599。
       1××:提示信息,表示目前是协议处理的中间状态,还需要后续的操作;

1. 在HTTP/1.0中,默认使用的是短连接。也就是说,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如果客户端浏览器访问的某个HTML或其他类型的 Web页中包含有其他的Web资源,如JavaScript文件、图像文件、CSS文件等;当浏览器每遇到这样一个Web资源,就会建立一个HTTP会话。
   但从 HTTP/1.1起,默认使用长连接,用以保持连接特性。使用长连接的HTTP协议,会在响应头有加入这行代码:
   在使用长连接的情况下,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 TCP连接不会关闭,如果客户端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会继续使用这一条已经建立的连接。Keep-Alive不会永久保持连接,它有一个保持时间,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软件(如Apache)中设定这个时间

2. 以四次挥手的方式关闭连接

   1××类状态码属于提示信息,是协议处理的中间状态,实际能够用到的时候很少。我们偶尔能够见到的是“101 Switching Protocols”。它的意思是客户端使用 Upgrade 头字段,要求在 HTTP 协议的基础上改成其他的协议继续通信,比如 WebSocket。而如果服务器也同意变更协议,就会发送状态码 101,但这之后的数据传输就不会再使用

   2××类状态码表示服务器收到并成功处理了客户端的请求,这也是客户端最愿意看到的状态码。
       1. “200 OK”是最常见的成功状态码,表示一切正常,服务器如客户端所期望的那样返回了处理结果,如果是非 HEAD 请求,通常在响应头后都会有 body 数据。
       3. “206 Partial Content”是 HTTP 分块下载或断点续传的基础,在客户端发送“范围请求”、要求获取资源的部分数据时出现,它与 200 一样,也是服务器成功处理了请求,但 body 里的数据不是资源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状态码 206 通常还会伴随着头字段“Content-Range”,表示响应报文里

   3××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请求的资源发生了变动,客户端必须用新的 URI 重新发送请求获取资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定向”,包括著名的 301、302 跳转。
           301 和 302 都会在响应头里使用字段 Location 指明后续要跳转的 URI,最终的效果很相似,浏览器都会重定向到新的 URI。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语义,一个是“永久”,一个是“临时”,所以在场景、用法上差距很大。
         比如,你的网站升级到了 HTTPS,原来的 HTTP 不打算用了,这就是“永久”的,所以要配置 301 跳转,把所有的 HTTP 流量都切换到 HTTPS。再比如,今天夜里网站后台要系统维护,服务暂时不可用,这就属于“临时”的,可以配置成 302 跳转,把流量临时切换到一个静态通知页面,浏览器看到这个 302 就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情况,不会做缓存优化,第二天还会访问原来的地址。
       2. “304 Not Modified” 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状态码,它用于 If-Modified-Since 等条件请求,表示资源未修改,用于缓存控制。它不具有通常的跳转含义,但可以理解成“重定向已到缓存的文件”(即“缓存重定向”)。301、302 和 304 分别涉及了 HTTP 协议里重要的“重定向跳转”和“缓存控制”,在之后的课程中我还会细讲。

   4××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报文有误,服务器无法处理,它就是真正的“错误码”含义了。
   1. “400 Bad Request”是一个通用的错误码,表示请求报文有错误,但具体是数据格式错误、缺少请求头还是 URI 超长它没有明确说,只是一个笼统的错误,客户端看到 400 只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所以,在开发 Web 应用时应当尽量避免给客户端返回 400,而是要用其他更有明确含义的状态码。
   2. “403 Forbidden”实际上不是客户端的请求出错,而是表示服务器禁止访问资源。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例如信息敏感、法律禁止等,如果服务器友好一点,可以在 body 里详细说明拒绝请求的原因,不过现实中通常都是直接给一个“闭门羹”。
   4. “404 Not Found”可能是我们最常看见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状态码,它的原意是资源在本服务器上未找到,所以无法提供给客户端。但现在已经被“用滥了”,只要服务器“不高兴”就可以给出个 404,而我们也无从得知后面到底是真的未找到,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某种程度上它比 403 还要令人讨厌。
   4××里剩下的一些代码较明确地说明了错误的原因,都很好理解,开发中常用的有:

   5××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请求报文正确,但服务器在处理时内部发生了错误,无法返回应有的响应数据,是服务器端的“错误码”。
   1.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与 400 类似,也是一个通用的错误码,服务器究竟发生了什么错误我们是不知道的。不过对于服务器来说这应该算是好事,通常不应该把服务器内部的详细信息,例如出错的函数调用栈告诉外界。虽然不利于调试,但能够防止黑客的窥探或者分析。
   2. “501 Not Implemented”表示客户端请求的功能还不支持,这个错误码比 500 要“温和”一些,和“即将开业,敬请期待”的意思差不多,不过具体什么时候“开业”就不好说了。
   3. “502 Bad Gateway”通常是服务器作为网关或者代理时返回的错误码,表示服务器自身工作正常,访问后端服务器时发生了错误,但具体的错误原因也是不知道的。
   4. “503 Service Unavailable”表示服务器当前很忙,暂时无法响应服务,我们上网时有时候遇到的“网络服务正忙,请稍后重试”的提示信息就是状态码 503。503 是一个“临时”的状态,很可能过几秒钟后服务器就不那么忙了,可以继续提供服务,所以 503 响应报文里通常还会有一个“Retry-After”字段,指示客户端可以在多久以后再次尝试发送请求。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韩哥有话说”,100G人工智能学习资料,大量后端学习资料。

本吧头图、背景、导航顶部以及页面右侧信息由第三方提供,可能存在广告,请您仔细甄别。

大家好!我是浏览器太空熊熊~每天我都在贴吧等大家哦~ 熊熊最喜欢交好多好朋友了,快点加入QQ群 找到我!找到一起使用浏览器的小伙伴们! 让我们一起玩耍,一起拿奖,一起测试并见证百度又一个奇迹产品

网站在百度浏览器打开被提示经百度手机卫士检测,你正在访问风险网站,建议立刻终止对该网站浏览。在百度安全监测中心监测过网站并未被挂马入侵等情况,并且在其他浏览器打开网站也不会有此提示,请求解除误报。



百度网址安全中心检测一切正常,搜狗也是加绿的。



  1、约定终止条件应是法定解除条件之外的条件。

所谓法定条件,是指法律规定的可以的条件,只要符合这些条件,用人单位就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既然这些条件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就不能作为的条件来约定。对此,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 [号)明确规定,无固定期限的不得将法定解除条件约定为终止条件,从而防止用人单位规避应承担的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的义务。


  2、约定的终止条件应当是除时间之外的某种事件或某种行为。

在任何情况下,时间都不能作为约定条件。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只能是时间之外的某种事件或某种行为。对用人单位来说,主要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某种事件,如生产线报废;对职工来说,主要是个人的某种行为,如出国定居考上大学或在社会上,经批评教育不改,其劣迹反复出现等。


  3、约定的终止条件必须是前尚未出现的客观情况。

如果是劳动合同生效前就已经出现的事件或行为,就不能作为终止条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而这里所说的客观情况,是指不能确定的情况是自然出现的,不是人为制造的,即可以预见到的,但不能是事先预谋的。这就是说,用人单位不能在劳动合同中把本单位主观制造的条件约定为条件。例如,机构合并、人事调整等。


  4、约定终止条件要充分考虑生产经营特点。

用人单位约定劳动合同终止条件,目的是要在这种条件出现时终止合同。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因为不同性质的生产性单位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生产经营单位可能遇到的情况在一些经营单位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把本单位生产经营中根本不可能遇到的情况约定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约定条款根本出现不了,约定的终止条件就失去了意义。


  5、约定终止条件要兼顾到双方的情况。

由于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和职工都可能出现某些客观情况,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意继续履行合同,而又不能,因此,用人单位既要把本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种情况约定为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也要把职工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种行为约定为劳动合同终止条件。例如,企业聘用的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有的业务能力不差,工作业绩尚佳,也没有违纪问题。但是,其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其他员工不合,多数员工都不肯与其合作一同共事,甚至表现出离职倾向。对于这种情况企业无法继续使用该职工,但又不能解除合同,针对这类问题,可以考虑约定为劳动合同终止条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劳动合同即可终止。具体条款可表述为:乙方(员工)履行职责期间,经年度工作总结或职工民主评议,有一半以上员工不肯继续接受其领导或与其共事,其履行职责出现危机的,劳动合同终止。

对于劳动者而言,掌握该如何判定终止还是解除劳动合同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劳动合同终止,劳动者不能得到,但是若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且不愿意支付经济赔偿金,劳动者是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局提出请求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怎样访问禁止访问的网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