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降雨量比往年多,是短时间内降落还是分布整个雨季?

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

(1)降水量: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降水包括了降雨、降雪、冰雹、雨淞、霜、露、雾和雾淞等各种降水形式。从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气象部门统称为“降水现象”。

(2)可降水量:空气柱里含有水汽总数量称为可降水量。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所能形成的降水量。

(3)实际降水量: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过程过受地形、锋面、气旋等因素影响,最终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降水的降水量。

(4)6小时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

(5)24小时降水量(日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

(6)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

(7)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即得到年降水量。

(8)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多年平均年雨量”。

◆ 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传感器、雨量器和量杯等。目前降水量测量多使用自动气象站,可以实现每分钟对数据进行采集。气象站分为3类:基准站,每天24小时,每个小时观测一次。基本站:每天24小时,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等8个时次观测。一般站,每天8时、14时、20时等3个时次观测。

二、降雨量的等级划分及判断降水强度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

24小时内降雨量<0.1毫米之间为微量降雨(零星小雨);

12小时内降雨量0.1~4.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0.1~9.9毫米之间为小雨;

12小时内降雨量5.0~14.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在10~24.9毫米之间为中雨;

12小时内降雨量15.0.1~2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25~49.9毫米之间为大雨;

12小时内降雨量30.0~6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50~99.9毫米之间为暴雨;

12小时内降雨量70~13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

12小时内降雨量≥140.0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250.0毫米之间为特大暴雨。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屋顶有哗哗雨声;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一)年降水量空间分布

季节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1)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西北内陆地区。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2)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3)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4)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四种干湿地区类型。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四、降雨量的适宜值及暴雨的预警值范围参照

当水分和热量配合的好的时候有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一般而言,年均降水量在毫米是最佳值,800~1200毫米属于降水合宜但偏少的值,毫米是降水合宜但偏多的值。【提示: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亚热带地区适宜降雨量在毫米;暴雨预警值:12小时降水总量30~69.9毫米或24小时降水总量50~99.9毫米】

(1)各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

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毫米以上;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亚热带季风性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年降水量300~600毫米;温带沙漠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00~300毫米;温带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毫米;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寒带苔原气候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

(2)暴雨的预警值范围参照

根据暴雨的危害程度的不同,中央气象台针对暴雨,按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递增顺序,依次发布蓝、黄、橙、红四级预警信号。

(1)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2)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橙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4)红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一)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在持续性的降雨作用下,由于农田土壤水分一直处于过饱和状态,且雨后阳光直射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在高温高湿且缺氧的土壤环境中,作物根系发育迟缓、甚至停止生长和沤根,影响后期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降质。

(1)土壤湿度增加、土壤中氧气减少,不利作物根系生长。

(2)下雨持续时间长,阴云密布,长期见不到阳光,而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不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和积累,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3)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使土壤中的泥沙大量流失,破坏土壤结构和肥力。

(4)大雨伴随大风,把高杆类作物如玉米等吹冲倒伏,使农作物滋生病虫害,降低品质和产量。

◆ 连阴雨(梅雨、黄梅天)是指连续几天以上的阴雨天气过程,一般连阴雨是连续≥6天阴雨且无日照,其中任意4天白天雨量≥0.1毫米;严重连阴雨是连续≥10天阴雨且无日照,其中任意7天白天雨量≥0.1毫米。连阴雨出现时,日照少,空气湿度大,而且春、秋季连阴雨往往伴随着低温,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农业减产。

◆ 对于一些在生长盛期极为喜光的农作物来说,一些持续性的降雨天气会影响其自身的正常生长,致使这类的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出现下降的情况。大量的降雨还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对于农田土壤在受淹的过程中,会使得土壤肥力大量流失,而农田中的水排尽之后,农作物也会因为土壤养分不够影响正常生长,进而降低整个农田的产量。

◆ 在所有的降雨天气中,暴雨天气属于一种灾害性极强的天气,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极为严重,暴雨天气的降水量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降水天气会更多,大量的降水会将整个农田淹没,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让人们的财产受到损失,更为严重的情况可能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除此之外,大量的降水会对水库的堤坝造成极大的冲击力,致使水库堤坝被冲垮,进而引发泄洪灾害。

干旱和高温均属于气象灾害。干旱是一种较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灾害,而高温是一种较短时间尺度的天气灾害。

干旱和高温既有差异和区别,但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呈负相关,温度高就意味着降水少,夏季伴随干旱过程很可能就会出现高温酷暑天气,使干旱继续维持。当高温天气频繁发生,大气降水量就会明显减少。高温加快了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大了植株水分的散失,这种情况在夏季尤为显著。从而造成干旱的发生或加重干旱的严重程度,而干旱又是高温的背景。

(一)降雨天气不良影响的有效措施

加强对降雨天气的重视,做好预防工作。适量降雨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大量的降雨则会造成农作物的损毁。因此,对降雨天气情况加强重视,要每天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并且注意每一次降雨天气的降水量,以免降水量过多导致农作物出现受淹情况。一旦发现大量降雨天气,就要组织各地工作人员对相应的排水管道进行检查,还要对出现损毁情况的相关管道进行及时维修,使其能够在降雨天气中正常排水,避免农作物生长的地区出现积水情况,影响农作物生长。

◆ 对于一些农业设施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加固,比如大棚等,在大量降雨的天气中,一些农业设施会因为年久失修出现坍塌的情况,提前做好加固工作,提高其安全性与稳定性,避免因设施接受不稳坍塌导致相关农作物受压受损。

◆ 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生长环境加以关注,明确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养分与水分,加强对农作物的生长管理,以此促进良好产量的形成。

(2)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降雨天气在产生之前会出现相应的气象情况,而气象情况也会反映出降雨天气的降水量以及分布地区。实现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为预防灾害,制定应急预案争取时间。

(3)做好农田的疏通排水工作。在降雨天气中,其降水量的多少决定着农作物的受损程度,少量的降水会为农作物提供有力的生长条件,反之,大量的降水就有极大可能导致农田出现洪涝情况,尤其是处于一些地势低洼的地区,这些区域的农田一旦遇到强降雨的天气,其农作物肯定会出现受淹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加强相应的疏通排水工作。

◆ 及时排水,晾晒被淹农田,并在农田增施适量的氮肥,增强农田的透气性,促进农作物根系的健康生长。

◆ 在洪涝之后及时追肥,让农作物能够恢复正常的生长,避免减产情况的出现。

◆ 在暴雨天气中,做好农业生产的防护工作以及人员的疏散工作,以此减少人身财产的损失。

(二)大雨过后,产生涝灾的农作物如何补救

(1)受涝灾地区要利用降水间隙,组织劳力抢排田间积水,对农田内外三沟进行排查,做好田间三沟的疏通、清淤工作,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尽快恢复作物生长。

(2)对因大风造成倒伏的作物,要及时搞好扶理工作,注意搞好壅根,提高扶理质量。

(3)由于降水强度较大,土壤肥力流失严重,加上作物倒伏后受伤,因此必须及时施好补伤肥。在做好棉花、玉米等作物扶理的基础上,结合作物特性施好当家肥。

(4)对受淹死苗严重乃至绝收的田块,要迅速实施改种措施。重点改种速生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等,如小白菜、菠菜、黄瓜等蔬菜品种。

(5)土壤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田间杂草滋生,病虫害有蔓延流行,因此雨后要及时中耕锄草喷药,积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耕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以10公分左右的浅中耕为宜,并采取追肥。追肥要遵循薄肥勤施、由淡到浓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而造成的损失。对于受涝灾较重的果树还应当扒开树盘晾晒树根,过个三两天晴好天气水分蒸发后再回填覆土。

(6)清洗植株、清理杂物,把被污泥等覆盖了的叶片用水冲刷干净;对于没有排水沟的田地要开挖排水沟,有排水沟的要做好排水沟的清理工作,防治田地排水不畅。

(7)长时间阴雨天气不但会严重降低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阴雨后的突晴暴晒也会造成叶片蒸腾过量导致植株失水而死亡。所以在雨停后应当叶片喷施光合菌、0.3%的尿素液或0.5%的磷酸二氢钾等并覆盖遮阳网,增强叶片光合作用补充养分、防止水分营养过度流失等。

大部分农作物被水淹超过48小时就会导致根系发黄、发褐及腐烂。而且经水淹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虚弱期,这段时间农作物的抵抗力比较差,所以我们一定要精心管理!

此期以红蜘蛛、潜叶蛾、卷叶蛾、苹果棉蚜以及轮纹病、炭疽病、早期落叶病等病虫害为防治重点。防治红、白蜘蛛要根据当地气温、降雨和发生情况适时用药,常用的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000倍液、20%螨死净悬浮液2000倍液等。潜叶蛾、卷叶蛾应在5、6月份预防的基础上,7月上旬再用药防治,常用药剂为: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2.5%功夫或杀灭菊酯3000倍液;苹果棉蚜选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

7、8月份是预防轮纹病、炭疽病、早期落叶病危害的又一关键时期,一般雨前用保护性杀菌剂,雨后及时喷内吸性杀菌剂。于7月中旬、8月上旬和8月下旬各喷1次药,有效药剂为:1:2:200-240的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波尔多液与上述杀菌剂之一交替使用效果好,一般隔20-25天喷一次波尔多液。

(四)多雨天气,如何施农药才会更有效

(1)内吸性农药。可通过植物的根、茎、叶等进入植株体内,并传输到其他部位。具有迅速传导作用的硫菌灵、多菌灵、三唑酮等,以及除草剂乙草胺、精喹禾灵、草甘膦等,施用数小时后,被植物吸取到组织内部,药剂受降雨的影响较小。

(2)耐雨性农药。如波尔多液、碱式硫酸铜、松脂酸铜、井冈霉素、毒死蜱等,在施用后2-3小时,即使遇到中雨,也不影响施药效果。

(3)微生物活性农药。真菌、细菌农药,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繁殖速度会加快,杀虫作用才会提高。常用的微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781、白僵菌、青虫菌等。

(4)选用速效性农药。速效性农药可以在下雨间歇期的短时间内将害虫杀死,从而避免“慢性农药”因降雨对药剂的淋失而降低药效,如抗蚜威施后数分钟即可杀死作物上的蚜虫。

(1)改进施药方法。根据药剂性能选用适宜的施药方法,例如内吸性杀虫剂,采用根区施药法可避免雨水冲刷,防止农药流失;根据病虫发生和活动规律采用适宜施药方法,对夜间取食的害虫,如稻纵卷叶螟,选在黄昏前后施药,使药剂很快渗入稻株组织内,害虫在2-3小时死亡。

(2)在药液中增加增效剂。配制药液时,适量加些洗衣粉或皂角液等,能增强农药在作物及害虫体表的附着力,施药后即使遇上中雨也不易把药物冲刷干净;在粉剂中加入适量的黏度较大的矿物油或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可明显提高黏着力。

(五)如何科学应对各种灾害性天气

雨后洪涝会抑制根系生长和吸收活动,叶片萎蔫、变黄、生长缓慢,甚至幼苗大面积死亡。应对措施是:注意清理排灌沟渠;雨后及时排涝,清洗叶片上的淤泥;浅中耕、锄划,通气散墒;及时追施速效套餐营养,恢复根系生长,促弱转壮;死苗60%以上时,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

幼苗倒伏和折断,造成幼苗被泥土覆盖、叶片损伤。应对措施是:土壤深松、破除板结;苗期倒伏常伴随降雨多、涝害,灾害后及时排水。加强管理,如培土、中耕、破除板结,还可增施嘉美金点,提高植株生长能力。

直接砸伤植株;土壤表层被雹砸实,地面板结;茎叶创伤后感染病害。应对措施是:苗期灾后恢复能力强,只要生长点未被破坏,都能恢复生长,慎重毁种。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追施800倍液嘉美红利淋根灌根,促进新叶生长。

(4)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防治方法如下:

(1)分析了解当地高温干旱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调整农业布局。根据高温干旱灾害发生的季节和地区特点,改水作为旱作。

(2)选择适合当地的耐高温干旱的品种,适当调整播期,使高温干旱发生的时段处于作物抗高温干旱的生育期。

(3)建造农田防护林。可改造农田小气候环境,削弱风速,减少地面蒸发,还可减小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空气湿度,降低农作物冠层温度。

(4)兴修水利设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5)高效益的经作区,可安排喷灌设施、滴灌设施、遮阳网等,达到抗旱降温的作用。

◆ 高温干旱灾害已出现时采取的应急减灾措施

(1)旱地作物进行中耕松土、覆盖地面,达到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蒸发的目的。

(2)水田做到节水灌溉。根据发育期对水分的要求,适时适量灌溉。

(3)在日最高气温(14时前)出现前,对农作物冠层进行喷灌,以提高冠层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温度,达到改善作物田间小气候的目的。

(4)抓住一切有利天气,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今天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天气和气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们,快要考试了,同学们要好好地复习一下哦。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就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⑴纬度因素⑵海陆因素⑶地形因素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1.降水的分布规律: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素

  1.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一般只注意气温,降水两个因素。

  3.热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⑴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⑵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雨季和干季)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4.温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⑴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湿多雨⑵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分配均匀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⑷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⑸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

  5.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⑴极地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最显著。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

大四都要毕业了,但想当初文综地理选择题全对。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吧。

其实地理想要学好,要么你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课下喜欢看这方面),要么你要对课本非常熟悉。

想当年我的高中男神地理老师长的巨像尔康,特别帅…(不要吐槽我的审美…)

然后我本来就特喜欢地理,所以老师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有次他说:其实高考的地理答案就在题目里,题目里没有一句废话。

我就回去研究,真的是这样!通常排除两个剩下两个,然后你就选了错的那个!

但你再仔细看看题,会发现命题人是留下了一些线索的。具体我不举例了,

当然我说的只针对高考真题,平时做的测试卷水平参差不齐的,错了把知识点记住就可以啦。不要有心理负担。

然后就是,毕竟过了四年,还是忘了学习方法啥的。

然后我把我男神的微信公众号给你吧:老丁侃地理。

作为一个省级优秀教师(商业吹捧哈哈哈),每天他都会发推送,你也可以后台问他问题,不过这个人很佛系,可能不会及时回复你,但他一定能看到的哈哈。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被推荐答这个题,正好中午闲,答题就是缘分!

希望你高考加油,这是你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了!一定要抓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年连续降雨是因为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