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下架山姓邓的是哪个村?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普宁市不可移动文物。迄今为止,我市境内发现的七处石刻革命标语均位于下架山镇碗仔村。下面请跟随记者镜头一起走进这个革命老区村,追忆散落在大南山深处的红色记忆。

碗仔村在市区东南15公里处,是一个以马姓为主的聚居村落,户籍人口3300人,由下洋、碗仔、白马坷、龙潭、望岭、岭尾6个自然村组成。因碗仔主村落四面环山,形状就像一个饭碗,故得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碗仔村曾经是红军驻地。至今,村西的洋古金山周围,仍留存着红军卫生所、监护所、缝衣厂、印刷厂等遗址。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红军石刻标语。“苏维埃不杀白军士兵!”“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建立赤色工会”等革命标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南山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和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抗击国民党反动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等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为党的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遗迹。

在碗仔村鲈鳗洞附近,有一条未凿刻完成的革命标语。这条只有7个字的不完整革命标语,背后有一个精彩惊险的故事。1932年5月,春夏之交的大南山苍翠欲滴,繁花似锦,蜂蝶纷飞;红军石匠翁千和儿子在鲈鳗洞旁的大石旁搭好竹架,准备在石头上面凿刻“苏维埃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投红军”的劝降标语。

下架山镇碗仔村委委员、治保主任 马少壮:原来盐岭路从这里经过,这里有一条桥,桥下是深潭。当时翁千父子在这里经过,来凿刻(革命标语),当时打算刻14个字,但是在凿刻的过程中,只刻了7个字之后,发现白军国民党军来围剿红军,父子发现(敌情)之后跳入深潭(逃走),国民党兵用机枪扫射后……水面浮有血迹,国民党以为打中翁千,结果是打中一条鲈鳗鱼。

这是一条注定永远无法完成的标语。然而,正是它的残缺之美,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无限遐思的想象空间,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动人心魄的独特魅力,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接班人,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红色之魂。

下架山镇碗仔村委委员 治保主任 马少壮:我们每年都来除草,上新的红漆。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是大南山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1930年11月,中共潮普惠县委在大南山大溪坝村召开潮普惠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并讨论如何在红五月夺取三县政权。为配合当时革命斗争,潮普惠县委布置了制作石刻革命标语的宣传任务。红军石匠、潮阳人翁千接下这项任务,于1930年至1932年,在纵横几十公里的大南山各个重要隘口的35块石头上共凿刻标语57条。目前在普宁境内发现的7处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共有10条标语,全部分布在碗仔村鲈鳗洞桥头起,沿盐岭古道至普惠交界分水岭亭附近。

1985年,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碗仔村的石刻革命标语于1996年先后被列入揭阳市、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公布为普宁市不可移动文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旧地村,曾名龟地,隶属广东省普宁市占陇镇辖下行政村,位于市区流沙东面14.2公里处,有人口约6000,村民多出外经商务工,部分留守以农为业,或从事二三产业。明清之间,此处有黄、柳等姓聚居,至清康熙年间,相邻桥柱陈氏寿山祖派移居于此,后他姓逐渐迁出。因村寨外地势低洼,常年积水,露出水面陆地形状似龟,故名龟地。1952年因龟与旧潮音相似,改为旧地。属桥柱乡组成,1963年自成行政村。由老寨、新祠、向西片、地底、山顶等角落组成。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传统贝灰三合土结构潮式民居,现代兴建有多处钢筋水泥楼房。有耕地面积1200余亩,主种水稻、番薯、蔬菜等作物。有小学1所,老人活动室1处。每年正二月有游神民俗,同时组织有女子英歌队,颇有特色。有古寨、祠堂、庙宇多座,基本保存完好。桥柱一世祖祖墓位于村北山中。田桥公路在村中南北贯穿,往南接入国道324线广汕公路。

从杉铺过来,进入旧地村。

地处桥柱东北部的旧地村,其东邻青洋山,西接洪厝寨,南与杉铺交界,北隔山为车厝围、平洋山等村。田桥公路由南往北贯穿全村,沿路南起是大驳尾楼局、厝局;中段路西是新祠片,路东为向西片、地底前局片、地底后局片,均为新厝局,规模庞大;三处厝局中间,路边处是旧地老寨,此处有庙宇多座;往北,有旧地小学新址;村北有规模甚大的山顶新厝局,有一世祖墓,还有旧地小学旧址。

旧地老寨,坐东朝西略偏南,寨内三街五座,左右后各有护厝,西北角设有朝西寨门,门外相邻建有天地亭,寨前不远处有一弯溪池。寨内南街首座为三间一落式的陈氏房祖祠光裕堂,为桥柱二世大房寿山之专祠,旧地村民则俗称之老祠。据介绍,每年正月元宵间,村里的每家每户都需有一名男丁,沐浴更衣之后,持灯笼到老祠中点灯,点起灯火拜完先祖之后,便返程回家,这途中灯火不能灭,而到家中时候才任灯油自然点完。老祠相邻的巷包,改建有一栋华光楼,是村中每年游神、祭祖做办公用的地点。除了寨门、老祠、华光楼,寨内的房屋大部分已经无人起居使用,年久失修,塌毁得厉害,草木丛生,成为危房。华光楼西南相邻寨外,是朝西建一间式兼一拜亭的大圣佛祖庙,每年正月游神时候,大圣佛祖便被请出同游。老寨北侧相邻,东面有一花园,有一甲首楼,是村中老人会所在;西面则为九天娘宫。

陈氏第76代祖原父(),讳喜郡,福建莆田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以学名贯登庚戌科进士,宋高宗绍兴年间,以官名光出知海丰县正堂,任职期间,修水利、垦荒地,修孔庙、办学堂,政绩显著,任满后,为海丰百姓所挽留,随落居海丰县城西郊。生四子:雷、蒙、功、焕,后裔人口现超过100万,主要分布在海丰、陆丰、惠来、普宁及海内外各地。

77代祖贤斋,名雷,原父长子,为宋朝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因遭诬陷,卸仕归田,隐居普邑洪山,生三子:添兴、谷佐、昆佐。

78代祖谷佐,字提点,生一子文英。

79代祖文英,生二子:正老、正功,即桥柱开基始祖铁峰、安仁和岐石开基始祖梅峰。按陈氏原父系,陈铁峰列为第五世。

桥柱陈氏开基始祖铁峰,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卒于明正统七年(1442)。《桥柱陈氏族谱》中载:铁峰府君因世变乱,自闽游学义安,见三阳俱凤城属邑,而潮阳山川媲美,风俗淳厚,于是,有意于潮为家,直诣棉邑,尤以城域乃集处之所,竟就里都而迁择焉。行至氵戎都之首,见基地与洋贵相盘卫,山川媲美,水陆通邑,潮汐时至,原野淳沃,东以贵山都青洋山为左关,南以洋乌都浮屿山为右顾,兼以青洋板桥枢纽为水口,统要逆流,振收曲水,永作长江砥柱,遂卜宅此处,创而居焉,因名其里曰:桥柱溯。

陈氏房祖祠光裕堂,为桥柱二世大房寿山之专祠。俗称老祠。

自铁峰创居桥柱,距今已有六百四十余年,传下二十余世。现桥柱是传统的地名称呼,指普宁占陇东部方圆十多平方公里铁峰派下裔孙的聚居地,核心村有11个:西楼、新寮、杉铺、旧地、四德、埔栅、练江、洪厝寨、占陈、石港、北沟;外围村17个:占陇六营、下架山横溪陈家村、鸡笼埔、南径神山、新寨、青洋老寨、白暮洋、麒麟月屿、流沙南园、燎原大员松柏山;以及潮阳海门、陇田望上、东寮、惠来仙庵东铺、神泉铜炉、陆丰甲西西山、碣石桂林等,总人口约13万。

一世铁峰有五子,长寿山、次云峰、三少山,四和峰、五少雅。

二世寿山,有一子澄泮。

三世澄泮,有三子:宽洪(衍潮阳望上)、忠顺(衍寮园、陆丰甲西)、宽平。

四世三房宽平,有二子:循隐、深隐(衍潮阳赵厝围、东寮)。

五世大房循隐,有二子:笃信、笃守(衍占陈)。

六世大房笃信,有二子:□□(衍潮阳东寮)、牧村。

七世二房牧村,有四子:南畴、源渠、端成、端兴。

八世大房南畴,有四子:仰畴、怀德、怀宇、怀省,前三子皆居旧地,第四子传至十五世瑞英分衍大员松柏山。

光华楼,即村中每年关于游神、祭祖的办公用地。

几百年的老寨,由于渐无人起居,缺乏修缮,许多房屋已成危房。

老寨东面相邻的向西片厝局。

老寨北侧相邻的甲首楼,即老人活动中心。

据庙记而知,九天娘宫自康熙年间已经存在。其朝坐南朝北,为三间二进龙虎井格局,庙前配建有拜亭,是旧地的地头神庙,内奉祀有九天娘娘、大德娘妈、七圣娘妈。据介绍,旧地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有营娘妈的游神习俗。游神期间,神明于神厂中,村民备办仪品来此祭拜时,需有甘蔗。游神时候,有一环节比较特殊,即队伍来到寨门前,轮值者从香炉架中请出香炉顶于头上,然后于寨前跑上一会,周边围观的村民,特别是新婚想要生男丁者,就拿出香支往奔跑的香炉镖过去,若是能镖插入香炉,来年就能添丁。后来随着发展,跑香炉镖香支的习俗渐改,有拦住香炉停下而走前插香者。此外,在正月间,村民特别是做生意者,有到庙中娘妈神前借财的习俗,即借几十或百多元,以祈祷接着一年中生意兴隆,而来年就需回庙中还愿。旧地的娘妈甚显赫,相邻杉铺村民也有来此朝拜,且每年游神也来此上香。

老寨西面不远处,是朝南建的新祠片厝局,为十三街十二座格局,不过其中不少房屋还未建成,其因厝局中有俗称新祠的十世维钦祖祠维德堂而得名。老寨南面相邻,是向西片厝局,这一片房屋年代稍微旧一点,多为下山虎厝,其中最前街中座,是九世峰成祖祠成德堂。向西片的东侧相邻,是村中规模最大的地底新厝局,其分为十三街四座的前局、十九街十座的后局,均坐北朝南,均为下山虎厝,当然其中有少部分房屋没有建成。在地底北面,有旧地小学新址。向西片南面是大驳尾,该处有一片朝东建的厝局,及路边新建中的楼房。

十世维钦祖祠维德堂,俗称新祠。世系:八世南畴——九世三房怀宇——十世大房维钦。

向西片的中街主座,九世峰成祖祠成德堂。

山顶片位于村北,大概因其近山边而远于寨内所得名吧,其坐北朝南,有十九街十一座,均为下山虎厝,厝局前有大阳埕。山顶片的东面临接村道处,多建起楼房,规模渐大。在村道北段东面,有座民国间的四方形雨亭,据介绍说,雨亭前是以前的旧官道。村北山边,有旧地学校旧址,还有桥柱陈氏一世祖墓。最北与青洋山村交界的地方,有安仰堂,及多村共有的正德寺,颇有规模。

村最北侧与青洋山接壤处,安仰堂、正德寺等建筑。

正德寺,位于旧地与青洋山交界处的狮山地,属万人冢范围。旧时,万人冢常现无主墓,因泥土剥蚀,骸骨裸露,有伤风化,为此,于1919年,青洋山、碧屿二村组成崇义善堂,设于青洋板公庙,并请来大峰幢幡,及时清理、收埋尸骸。后因万人冢墓主遍及数县范围广,经崇义善堂倡议,与潮阳贵屿的贵德、桥柱的怀仁三个善堂合并,组成潮普狮山正德堂。1980年,重新修建堂址,从和平报德堂引来大峰香火,由贵屿八个村、桥柱八个村及青、碧二村等二十多个乡村派代表组成理事会,进行共同管理。正德堂主办恤孤怜寡、收埋野尸遗骸、施舍贫病孤寡老人及造桥修路等等善事。2007年,正德堂全面改建,至2009年秋竣工,并更名正德寺。

村北的一处治安执勤点。

村北山上的桥柱陈氏一世祖墓。

据陈氏族谱载,一世铁峰祖于明正统七年(1442)逝世,与林氏妈合葬于洋尾山,有三峰发落穿田三四里、二水夹一龙至墓前处交汇,坐洋尾山三台峰,左右后湖山、石港山相顾,面有峡山塔笔峰,似莲叶盖金龟。1958年因练江改直,祖墓所在处属河底,乃移临近万人冢三狮朝麒麟地方,喝形韩信点兵。1973年,破四旧、开荒造田,祖墓所在被规划入开荒区域,是夜族人遂将金斗取起,暗中请地师择吉地于旧地水库内落葬;改革开放后,1989年,因原墓造简陋,加之墓场狭窄,每年祭扫之期拥挤不便,经理事会、各房老多次商议筹划,乃兴工重修,并于是年九月完工,墓喝形雄狮戏球。

很久以前就听闻龟地的村名,不过一看地图,实在离得远,要去走走一趟村落,并不容易,所以一直都没计划上。不过,自然而然,想着想着就来到村中。龟地,顾名思义,其地形似龟而得名,在登高望老寨的时候,发现的确有几分相似。龟地,行政上作旧地,据说在解放后政府收集地名资料时,因错把龟听成了旧而书写上报,结果变成如今这样。说到龟地,这里有闻名全普的女子英歌,不过据村民介绍,由于女子成长之后便要出嫁,队员流失得厉害,每年组织英歌队都要纳多新人,很不便,故而现也渐组织男子英歌。关于龟地的各种村落元素,都十分有趣,不过暂仅此了,其他还待以后补充。

匆匆之行,所获如上,仅以为记。

因个人能力有限,图志存有诸多不足,敬请指正。

感谢村委的陈叔从头到尾一路相伴,感谢陈钦佳兄弟提供各种信息资料。

未经同意,普宁本地网站请勿转载,特别谢绝文字文段剽窃式的转载。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普宁城市网】【普宁村落(Q群)】荣誉出品。

非商业性质,仅限于网络分享与交流之用,请勿恶意歪曲传播。

若有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的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文字、文段的非完整性转载!请勿剽窃性抄袭。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原创图片、文字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宁汤坑温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