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读音是谁定的?

谢题主邀,本来想把我的理论和观点再来一篇长篇大论的,但是有另一位知友的回答说的非常好了,基本上完全同意本题下答主 @冬生 的看法,即: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文字只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首先纠正题主,现行《规范汉字表》收录汉字8105个,即便是除去较为生僻的第三表,也有六千五百余字,这些字覆盖了生活中汉字99%的使用,并不像题主说的那么少。

而且关于“马”旁和“鸟”旁,这里再次抛出我的观点: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是只有奴隶主阶级和他们附庸才有机会学习汉字,认识汉字的,奴隶阶级受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只能因生活所迫从事辛苦劳动。所以造字的一帮人等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这里只涵盖了商代以后,商代以前无从考证)。而马,鸟,等完全是供上流社会娱乐消遣的东西,综合两点,也就是为什么马和鸟旁的字特别多的原因。其实马旁的字比马种类多出很多,比如“四匹马拉的车”:驷,三匹马拉的车:骖,两匹马拉的车:骈;纯黑色的马:骊,黑鬣黑尾的红马:骝,黑白相间的马:骓,黑色的马:骐,浅黑带白的马:骃……

可以看出,这些字造出来完全是为了上流社会的人聚在一块堆互相吹牛用的。


关于形声字,题主想问,形声字到底是现有声,还是现有义,我的回答是:既有先有义的字,也有先有声的字,还有“形声同时有”的字,看你如何理解形旁和声旁。汉字造字法中六书:象形,指事,形声,假借,会意,转注,形声可谓是“高级造字法”,早期几乎不见于甲骨文,但是,因为他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可以说汉字简化之前形声造字法还没有完全消失。

先说第一种,先有声后有形,这主要见于汉字字义的分化时期,这里不得不说六书中另一个种类,假借。随着人类的发展,人想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造字速度却跟不上,所以出现的同音假借的现象,用一个同音的字表示另一个字(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白字)。这就导致了一个字表达了很多的意思,这时汉字就会出现分化,一个字分裂成好几个字,分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形旁,高中学过很多通假字,都是这样,“反”加了形旁成了“返”,莫加了形旁成了暮,戉加了形旁成了鉞。这里边,作为声旁的部分先于形旁出现,当然,上边三个例子都是分化出来的意思是未分化前的字的本意。

再说先形后声,主要是因为由于汉字增多,人们无法识别这个字的本意,于是为了方便加了声旁。比如“网”,网本为“网”或“冈”形,为象形字,后来人们不认识了,加了声旁“亡”,成了“罔”,(后来人们又开始不认识这个字了,因为形旁产生了变化,加上多了新的意思,于是又加了形旁变成了“網”,建国以后汉字简化做“网”。)

先写这么多有时间了再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汉字的人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