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段话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1

  《爱莲说》(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 ) ②亭亭净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陶后鲜有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什么物?言什么志?(2分)

  小题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小题1:洗涤 立 亲近而不庄重 少

  小题1:莲 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理解要精准,这里应注意:④“鲜”古今义,这里是“很少”而不是“新鲜”。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要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应注意“染”“濯”“清涟”“妖”等文言实词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之”“而”等文言虚词的理解。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将“莲花”象征以作者为代表的具有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的人。

  小题1:试题分析:能围绕所选的花的品性和象征含义来谈理由,表达合理即可。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爱者甚蕃( ) ⑷、亭亭净植(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地区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六安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小题1:(1)、少(2)、洗涤(3)、多 (4)、立

  小题1:(1)、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六安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六安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六安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3

  《爱莲说》(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⑥陶后鲜有闻( )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小题3:.简答。(3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2分)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4

  阅读《爱莲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B、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C、精益求精 香远益清

  D、因地制宜 宜乎众矣

  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_________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5、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2、①的 ②却、可是 ③多 ④洗涤

  3、①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②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4、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意思对即可)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5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3)不蔓不枝( )

  (4)陶后鲜有闻(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作者再三强调自己爱莲与陶渊明爱菊的不同。请结合本文及你平时的有关积累,说说两者的不同内涵。

  4、请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历史文化名人的例子。

  (3)蔓延,牵牵连连

  (4) 很少(意思对即可。)

  2.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得愈远愈清香,(莲花)笔直而洁净地站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玩弄它。(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陶渊明爱菊花意在表明他的隐居思想,他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揭示了他远离俗世的愿望。周敦颐觉得莲花是完美的事物,爱莲花表现了他直面社会的乐观态度及不为浊流玷污的高洁品格。

  4.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古人子罕,当一个善于巴解的小人向他献美玉的时候,子罕以不贪为宝的理由拒绝了。子罕拒绝贿赂,保持了自己的高尚节操。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6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读【甲】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4.【乙】中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5.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②同“邀”,邀请;

  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对即可)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意对即可)

  3.为桃源外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意对即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类比),进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对即可)

  5.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意对即可)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7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C.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D.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4分)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是:

  【小题4】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乙文 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小题1】(1)我只(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小题1】(1)赞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莲,花之君子者也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D项中两个益的意思都是更加。选项A中,有仙则名 的名是出名的意思;莫名其妙的名意思是说出;选项B中宜乎众矣 的宜的意思为应当,因地制宜中宜的意思为方法;选项C中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的意思为唯独,无独有偶的意思为仅仅。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所以翻译时除了要注意独、之、而、染、乱、劳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1)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经分析,B项答案是错误的。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8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香远益清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的“独爱菊”与周敦颐的“爱莲”分别表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谁?(4分)

  【小题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1】①益:更,更加。②亵:亲近而不庄重。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小题2】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评分:意思对即可。每题2分,共4分。

  【小题3】陶渊明的“爱菊”表达的是一种看不惯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避世做隐士的人生态度,而周敦颐是一种不追逐功名富贵,不趋炎附势,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用自己美好的品格来影响他人。对比来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比较消极,而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也可欣赏陶渊明,自圆其说即可。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9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节选)

  【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④矣。迨⑤至菡萏⑥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节选)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 ②荷钱:初生的荷叶。 ③妍:美丽,好看。④逸致:情趣。 ⑤迨:等到。 ⑥菡萏:花苞。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2分)

  ①日上日妍( ) ②及花之既谢( )

  【小题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3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小题3】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3分)

  【小题1】⑴ ⑶一天比一天(或:一天天) ⑷等到

  【小题1】(1)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

  却不显得妖艳。(2分)

  (2)这些(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看)的方面。

  【小题1】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染、濯清涟、妖、目”等关键词语的理解。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1.(1)多(2)洗涤(3)长枝节(4)很少

  2.(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爱莲说》的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原标题 奥迪广告陷抄袭“套娃”?这事得从古人那里说起

  前两天有一个事闹得沸沸扬扬,奥迪发布的《人生小满》视频被质疑抄袭“北大满哥”,连带着迫使老牌艺人刘德华出来澄清。

  后来又传出事有蹊跷疑有反转,根据网友的整理和考证,对于小满的诠释许多是来自公开资料,且微博@yoli尤琳早有类似表述。

  此外满哥自拟的诗中第一句“花未全开月未圆”出自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并非他自己的原创。

  这句诗后来曾国藩老是挂在嘴边,说“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惜福之道”、“知道”,这也是满哥说他借鉴了曾国藩的原因。

  而后面三句诗,“半山微醉尽余欢、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能够明显得看出是当代人的作品,在许多地方被误会为曾国藩作品(可见越抄越走样,到了广告公司就深信不疑),然而其实并非如此。

  仔细比对的话满哥的文案和这些仍有差别,虽然这一整段话并非多么高明或者不可替代,但是确实有他自己的理解和逻辑,似乎并不足以成为他抄袭的证据(具体的认定过程还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

  也有律师和学者表示,即便北大满哥是抄袭,也不影响奥迪公司侵权的认定,因为它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搬完全没得洗,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问题还涉及智商问题,你照抄一两句有小满没有大满,再说几句中国人智慧什么的,这种常识并不具有独创性,也就不会惹上类似的纠纷。

  那么就有人提到了,小满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智慧,“抄袭”也是我们祖传的一种智慧,有小抄就一定有大抄,它表明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态度,就是我们没有十全十美,只有会抄的瞧不起不会抄的,还有抄得好的瞧不起抄得坏的,最次的就是Ctrl C+Ctrl V的。

  这么说有一定道理,古人似乎是不讲究抄袭的。比如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种诗词体裁,叫集句诗。顾名思义,就是拼凑古人的诗句成一首新诗。王安石晚年就偏好这种体裁,他的集句也做得极为出彩。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但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不就是明晃晃的抄袭吗,还是“缝合怪”的那种。

  “抄袭”的名头在今天不好听,可是对古人不讲究抄袭的笃信好像给了一些人勇气,借用一些其他词语的名义,行的却是抄袭之实,比如借鉴、模仿、致敬、洗稿、过度引用。

  话又说回来,写文章不是自说自话,免不了引入一些别人的看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对其进行反驳。从高考作文也能看出来,高密度的引用,不管读者看得累不累,阅卷老师还是很喜欢的。

  引用和抄袭间的界限,其实牵扯到一个问题:写文章的人如何在文章中处理他人的言论观点?而这一切都要回到古代和西学东渐时候的特殊语境。今天小北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旧文,其中内容主要来自陈平原老师的《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听说古人引用都不注明出处?

  确实,引用了他人的言论观点一定要注明,在中国这是从晚清才开始的。

  这不是说,过去的读书人就崇尚做复读机了。传统中国的读书人,也在认真思考,也讲知识创新,但一般来说,并不刻意追求、更不会着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反过来,“含英咀华”“述而不作”,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难能可贵的美德。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那时候读书人要做的,只是如何更准确、更出色地表述往圣先贤的思想观念,并用以解决当下的困惑。

  知识和真理,圣人已经说了,该做的就是更好地理解、融会贯通,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因而,不必刻意突出自己的形象与观点。

  即使是有“忌剽窃”这样的禁忌,指的也是诗文。而做学问的,陈陈相因的论述很多。

  许多勤奋的文人学者,以笔记形式博采众长,把前人各种各样的佳言妙语,全部抄在自己的书里面。

  洪迈就是这样写《容斋随笔》的,事实上宋元以来的笔记,经常互相抄,而且不注明出处,也不用担心被批评是“抄袭”。

  为什么不注出处呢?

  一方面是为了文章漂亮,另一方面,大家都是读书人,用的典故你看不懂,那是你的问题。

  比如宋代的好几部笔记都记载了一个故事,说苏轼在考场上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时的考官是梅尧臣。

  苏轼在卷子里写了这么几句:“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个典故,梅尧臣没见过,去问欧阳修,也不知道。直到揭榜之后去问苏轼,苏轼的回答是,想当然尔,何必要有出处?

  到了清代,才有人开始强调写文章要注明出处,但这种声音还是十分微弱。把暗引转为明引,是到1900年之后才变得正规起来。

  这也与晚清汹涌而来的西学大潮有关,留学生归国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使得写文章时注明出处这个西方史学著作的通例,逐渐被中国学界接纳。

  我翻译过来的句子,总不算抄了吧?

  错了,晚清那时的许多人也这么想。

  即便是注明出处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研究中国文史和介绍西方学术,在当时还是完全不一样。

  整体来说,谈论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的,逐渐不再大段引录古人的见解,而是在自己的理论预设下,把古人的言论作为原始文献来引用,也就是基本完成了从暗引到明引的转变。

  但是西学不一样。对于西学的引介,刚开始睁眼看世界时,还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做精密的引证,因此大多采用编译而不是直译的办法,也就是“译意不译词”,还有译者对自己的翻译“似更优于原文也”而沾沾自喜。甚至,根据自己的见解,随意处置“西儒学说”,也很常见。

  这就引来了不少“抄袭”的指责。比如梁启超,曾经就有一位日本学者撰文指责他抄袭,因为他的文章里面,有好多是日本人的说法。

  现在看来,也许不应该这么苛责。因为严格说起来,晚清介绍西学的,大部分都有类似问题。甚至有撰写教材的,随便把外国的教材译过来,删删改改,就署上自己的名字来出版。

  到今天,这种做法就会遭受严厉的批评。胆子大到整本抄袭的不多,更多的可能是部分摘抄或编译,有意无意的忘记加上引号和注明出处。

  国外学界在调查一篇被控抄袭的论文时,有过一个提示:

  从已经发表的资料中哪怕只抄了一小段,而不注明引用的参考文献,也是不能接受的做法。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采用模棱两可的方式暗引,有意无意隐瞒资料来源,或者“译意不译词”,借变换句式把别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又或者黑虎掏心,袭取关键史料后倒打一耙,还有偷梁换柱,故意把引号加在不重要的地方,其实都有变相抄袭的嫌疑。

  那只要引用都注明出处就可以了?

  当然还没完。用了别人的论述却不标出处,这是抄袭。但是注明出处了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引什么、怎么引,都有门道。

  引用,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引用的陷阱是容易以一种仰视的姿态,缺乏必要的批判精神,反面引用的陷阱就是可能断章取义,树个稻草人来当靶子,讨论也就变成了自说自话的骂街。

  不难发现,国学中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容易上下其手;至于西学,则始终被我们作为正面引述的对象。

  此外,还有全引和略引。引用总免不了有所剪裁,同样是注明出处,有的尊重原作,引用处一字不差,也有的只取大意,对原文则略有增删。在现代,前者加引号,后者不加引号,也就是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古人当然是更喜欢“略引”的。宋人陈亮《论作文法》中就说:

  经句不全两,史举不全三。不用古人句,只用古人意。但用古人语,不用古人句。能造古人所不到处。

  这就是说,写文章的时候,引经别超过两句,引史不要超过三句。

  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种做法。不用引语吧,显得不学无术,用了又觉得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像打了个补丁似的。写文章的时候,引得过多,自己的论述就少,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

  但是略引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偏离原意。如果误读了,引错了,整篇文章的地基可能都显得摇摇欲坠。因此,受到实证主义理念的影响,晚清以来,全引又开始流行。

  大段大段地全引,同样也会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同一篇文章中,可能需要糅合三种不同的文体:白话、文言以及欧化语。

  这种百衲衣一样的文章,读起来很别扭,或者基本上没法读,只能看。如果真的编织得恰到好处,那实在要下一番大功夫。

  再说了,引多了,查重也通不过呀。

  一切看起来只是修辞上的小问题,似乎抄得好叫引用、抄不好叫抄袭。但是,如何引录他人的言语,怎样衔接、能否驾驭,其实关系重大。

  奥迪广告抄袭门也是今天众多乱象的一个剪影,就像我们隔三岔五就能看到学术不端的新闻。在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下,抄袭成风依旧是痼疾。引用规范深入人心,还有一段路要走。

  注明出处,这是尊重知识产权。而文章的核心观点和框架,这是文章的地基,只能原创,不能抄袭。引什么不引什么,还反映出写作者的文化心态和偏好。引用的时候,在尊重原文和保持文章整体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古人早就意识到:“语出于己,作之固难;语借于古,用亦不易”。引用是一种撰文的手段,它既涉及修辞技巧,更包含学术规范与文化理想。

  至少,了解古人“抄袭”的真相后,不应当再借此作为抄袭的遮羞布。借用曾国藩的一句话,“大抵剽窃前言,字摹句拟,是为戒律之首”(《复陈宝箴》),送你一首不讨人喜欢的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大田后生仔歌词翻译什么意思

大田后生仔歌词闽南话谐音:

  我出生的地方叫做大田县,县里很多的乡镇,他们都很团结

  东街口的路边,有很多奶茶店,零零后的同学,你不会说方言

  做人一辈子,快乐没几天 (大田后生仔普通话谐音:遮浪加西浪啊,快哇波为刚啊)

  一条大路分两边,随你要走哪一边 (普通话谐音:这条大路遮两蹦啊,给里不噶两蹦啊)

  不怕不怕就不怕,我是年轻人(普通话谐音:嗯gia嗯gia就嗯gia,蛙洗好桑gia)

  风大雨大太阳大,我就是敢打拼(普通话谐音:宏大吕大咧头大,我就西嘎发bia)

  呀伊呀伊哟,呀伊哟喂呀伊哟

  呀伊呀伊哟,呀伊哟喂呀伊哟

  我生活的地方叫做大田县,县里很多的姑娘,她们都很安全

  一年四季的秋风,又吹到了这里,我说年复一年,你说多赚点钱

  做人一辈子,快乐没几天 (大田后生仔普通话谐音:遮浪加西浪啊,快哇波为刚啊)

  一条大路分两边,随你要走哪一边 (普通话谐音:这条大路遮两蹦啊,给里不噶两蹦啊)

  不怕不怕就不怕,我是年轻人(普通话谐音:嗯gia嗯gia就嗯gia,蛙洗好桑gia)

  风大雨大太阳大,我就是敢打拼(普通话谐音:宏大吕大咧头大,我就西嘎发bia)

  呀伊呀伊哟,呀伊哟喂呀伊哟

  呀伊呀伊哟,呀伊哟喂呀伊哟

  空中太阳好大个,晒得田间要喝水

  要喝水!我爱你,大田!

大田后生仔是福建方言吗

  大田后生仔是福建方言。具体来说是大田县的方言,福建方言很多,每个县市的方言都有不同之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翻译一下这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