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雀和有道哪个笔记好用?



在信息时代,云笔记成为当代人学习和工作的“标配”,帮助人们快速记录和标注重要内容,也就是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

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用了云笔记”就等于“学到东西”了吗?


英国作家毛姆曾将阅读比作“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文字营造的世界中,人们得到慰藉以及喘息的空间。较之以往的世代,当代人每天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信息聚合平台的弹窗、随时更替的热搜和不时弹出的订阅号信息,都让人们长期处于信息饱和乃至过载的状况。阅读也从愉悦性的活动变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

学会如何从潮水般涌入的信息中辨析和筛选自己需要的内容,是当代人的一堂必修课。

关于阅读技巧,《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绕不过去的入门级教科书。该书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认为,阅读的目标分为两种:为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

我们的头脑和书本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阅读是将二者联结的桥梁。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一头雾水”到“粗浅了解”,再到“深度理解”,是人们需要运用一定阅读技巧和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的目标。


阅读是将书本和头脑连接起来的桥梁。/unsplash

艾德勒如此定义“阅读艺术”:“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你的头脑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而会产生这种结果的运作技巧,就是由许多不同活动所组合成的阅读的艺术。”

阅读首先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资讯,这是一种信息采集的过程,譬如某座大桥即将通车、某地的经济数据较去年显著上升之类的新闻资讯;其次则是吸收和消化我们接收的知识和资讯,并将之结构化,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促成思考。


唐·诺曼(Don Norman)在《使我们变得聪明的事情:捍卫机器时代的人类属性》一书中认为:“无助的思想的力量被高估了。没有外部帮助,记忆、思想和推理都会受到限制……真正的力量来自设计可增强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工具。”

笔记应用就是这样的外部辅助工具。在美国云笔记服务商Evernote进入中国并推出中文版本“印象笔记”后,“云笔记”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由印象笔记打头,各类云笔记App在国内应用市场上雨后春笋般出现。

2012年,国内的云笔记产品尚不到10款,其中包括印象笔记、网易旗下的有道云笔记、由盛大创新院开发的麦库记事、Fit团队推出的FIT云笔记等。

在有道云笔记项目创立初期,项目负责人蒋炜航进行了一个市场调研,结果显示,有超过40%的用户有个人知识管理和记录笔记的习惯和需求,而资料保存、移动端读写是用户的痛点。


印象笔记的功能介绍。/印象笔记官网

印象笔记是很多人最早接触的笔记应用。豆瓣用户“姜小白”2017年在一篇帖子中写到,自己从实习开始就拿印象笔记做工作笔记,起初对它的体验非常差,但它“最初十几个版本的更新速度,能让用户明显感觉到诚意”。作为最早的国际版用户之一,姜小白见证了印象笔记越来越好用,它不仅成为他最喜欢的办公笔记,后来又成为他最喜欢的学习软件。

但他随后也写道:印象笔记走得太过缓慢,太过缓慢的功能进步和微小的改动,让不少用户转而使用其他新晋的笔记应用。

通过为数不少的比较各类笔记应用的网帖,可以看到,很少有某款云笔记App能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全部功能。

具备层级目录的OneNote不支持键入公式;印象笔记支持Markdown编辑器但没有层级目录;语雀两者都有,但输入内容时需要遵循特定的公式。而与早期综合功能较齐全的产品相比,近年来的云笔记产品逐渐倾向于主打特定功能和特色:幕布的结构化功能主打思维导图;讯飞语记依托科大讯飞,将语音笔记作为特色功能......


从单人到多人:云笔记的社会性力量

云笔记能够作为一个具有强大记忆力的外脑帮助用户解放大脑,但云笔记在人们社会参与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学习和办公工具。

2020年的疫情,开启了居家办公时代,一些具有多个移动端同步功能的云笔记应用成为打工人在线协作的不二选择。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以石墨文档为代表的云笔记应用在疫情互助信息流通和辟谣方面发挥的强大作用。


疫情使许多人开始居家办公。/unsplash

2020年5月,一篇名为《接力编辑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可靠信息与谣言》(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最新疫情信息合集》)的石墨文档在全网刷屏。这个笔记里涵盖了防疫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疫情的实时信息链接、各地发热门诊名单、捐赠信息以及已经辟谣的消息等重要讯息。

几乎在一夜之间,石墨文档从一个普通的Office文档变成了疫情之下普通人自助和互助的工具。石墨文档是第一个支持多人在线协同编辑的云笔记,这意味着云笔记从一人主导记录变为多个力量协同支持。不同职业的协作者身处不同地区,将自己获得的信息通过云端与他人共享。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全国各地的最新消息。

自此,云笔记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个人工具,更变成具有社会性力量的平台。


在当下,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类事项切割得支离破碎,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工作都趋于碎片化和浅层,这也是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所说的“浮浅工作”。


[美] 卡尔·纽波特 著,宋伟 译

后浪 |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7

网络剥夺了人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区别于长时间要求无干扰的“深度工作”,“浮浅工作”具有几大特点:可复制性;大多是对认知能力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难以创造新价值;常在受干扰状态下进行。

在一定程度上,云笔记能帮助人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习惯,标记待办清单,区分不同重要程度的工作任务,使人们专注于深度工作当中。


写满笔记的云笔记APP截图。

但人们对云笔记的使用逐渐“走偏”:不少用户会同时使用多个云笔记来满足自己不同方面的需求,在不同App间跳转成为常态。而在备考打卡过程中,许多人如果不在朋友圈或小红书发上一张写满笔记的App截图,就没有一种完成学习任务的仪式感。那么问题来了:云笔记究竟成了我们提高效率的工具,还是成了我们的目的?

当代年轻人的学习仪式感和以前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以前会选择好看的笔记本和文具,现在变成先去小红书等平台搜一圈关于哪款云笔记比较好用的测评,最后选定一款适合自己的云笔记。可以说,选择一个云笔记应用是年轻人开启学习仪式感的第一步。

但实际上,不少人做了笔记后并不能吸收其中的内容。好一点的,会将内容抓取重点、整合后放入云笔记里;而有些人可能只是将其他平台或者书本上的信息复制、粘贴,与抄书并无太大区别。

以印象笔记为例,由于众多第三方平台支持,用户可以将微信、知乎、Safari中的内容一键收藏。这种高度便利性的后果之一,就是用户收藏了很多内容,但过后并不会再去翻看。那些内容就像一时冲动下购买的便宜但使用率不高的物品,只能在收纳盒里“吃灰”。


分享平台上关于云笔记的各类测评。

美国学者施拉姆曾依据经济学中的“最省力原理”,提出了关于人们如何选择媒介的概率公式:人们对某一媒介的选择概率和可能获得的回报成正比,和付出的成本与费力程度则成反比。

这一公式可以套用在人们选择云笔记产品上。因为人们需要大量吸收外界信息,云笔记应运而生;而随着人们对云笔记的记录功能越来越依赖,被技术主导的逻辑卷入无意识的自动化状态中,云笔记内部亦发生了信息过载的情况。

卡夫卡曾说,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一把利斧。在加速的现代社会中,选择恰当的工具也是让这把利斧保持锋利的方式之一。但当功能和信息叠加到了一定程度,从做加法到做减法,从专注于收藏、记录到帮助用户过滤和筛选,或许是信息过载时代云笔记产品未来的出路之一。

[1]TechWeb,张睿,《国内云笔记市场现状:用户群小 竞争尚未开始》

[2]央广网,《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文档广受关注创建者是河南走出去的大学生

你有使用云笔记的习惯吗?

最喜欢的云笔记App是哪一个?

硬核读书会给书友们准备了阅读好礼!

分享“你与阅读的故事”

有机会领面值400元的当当读书卡 ↓


2022年度 刀锋图书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网盘与有道云笔记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