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校园暴力,家长向学校反应,学校偏袒施暴者怎么办?

  校园暴力案件的受害者有没有过错?校园暴力问题在多发生在中学年代,或是由于身处叛逆期、或是源于心理阴影、或是实施暴力者对社会的仇视,但不论是哪个因素,这种行为都严重形象着社会治安,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健康成长。通常情况下,发生校园暴力现象后,学校会对实施暴力者予以警告,但对受害者却只是采取安慰的手段,殊不知校园暴力受害者也有错的。

  1、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都有性格缺陷

  心理专家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这种压力也渐渐蔓延到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在压力之下,一部分在同伴关系中处于“强势”的孩子将怨气发泄到性格懦弱的同学身上,当自己学习、生活、社交遇到困难时,往往通过欺负、压制他人的途径来发泄,有时甚至单纯为了“找乐子”而要让朋友出出洋相。专家认为,这样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而另一部分孩子,性格柔弱,在同伴面前低声下气、逆来顺受,成了一些同学的“出气筒”,却委曲求全不愿告诉老师和家长,也从不反抗。而实施暴力的孩子往往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用“巧妙”的手段,对受害者进行长期的隐性伤害。同时,在伤害的初始阶段,强势的一方总会以孤立或更严重的伤害相威胁,强迫弱势的一方接受这种虐待,甚至在他人面前仍然保持“好朋友”的关系。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副主任陈冀京分析,相对于显性暴力,隐性暴力是一种无形的、渐进的、更深的伤害,又由于实施隐性暴力者会有一种伪装,老师和家长也很难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因此,大人也难以对这种不良的关系双方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

  2、精神伤害需要注意

  在一些隐性暴力事件中,受害者除了身体上的伤痕之外,还存在着更严重的精神伤害,这种看不到的伤害比疼痛往往更让人忧心。在受到侮辱之后,有些孩子可能闷闷不乐或者不想上学,有的父母会发现原本乖巧的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晚上常做噩梦、说胡话,成绩下降,很多父母这时才开始警觉。如果受虐者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2005年马加爵一案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弱者长期处于被欺压的地位,不良情绪压抑到极点、寻求突破口爆发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施暴者,往往是一些问题学生,人们常常把他们的错误归咎于“家庭溺爱”、“道德教育失败”、“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原因,甚至把祸根推给了网吧、录像厅或不良书刊。但也有教育者认为,持这些观点的人不应该忽略表面现象之下的根本所在:即这些学生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解决人格成长中的问题,需要教育者,无论学校还是家庭,给予每个孩子关怀和爱心,给予他们正确的行为榜样。

  校园暴力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家庭或者社会问题,实施暴力者通常经历着某种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或对社会有仇视心理。当然校园暴力受害者也有错的,他们在遭受到侵害时迫于实施暴力者的威胁,不敢向他人反映该侵害实施,久而久之,造成了心理阴影,被侵害也变成了逆来顺受的现象。


你如何看待男孩制止校园暴力反被打死?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


十五岁孩子制止暴力被打死

图中发微信的母亲的儿子,正值青春的少年,勇敢善良,不在世上了。


江苏南通,15岁男孩小盛,

因制止范某对同学施暴,

凶手范某怀恨在心,叫来社会人员蔡某围殴小盛,

拳打脚踢之下,小盛竟被活活打死。

而截至到目前,打人的两个孩子的家长从未出现过,至今未道歉。

家属称,"虽然殴打者中有一未成年人,但依旧希望他受到严惩"。


这名15 岁男孩被同学伙同他人殴打至死 出事前曾遭同学威胁

小盛出事当天,其母亲葛女士在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到医院,但却得知儿子被诊断为脑死亡,最终经抢救无效后去世。

据公安的鉴定意见通知书所称,

小盛的头面部遭受钝性暴力作用,致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


葛女士称,她和丈夫此前在武汉工作,但因为小盛中考需要回到原籍考试,便在 2019 年将小盛转回江苏读书。

但没过多久,原本开朗爱笑的小盛便有了厌学情绪。

起初,葛女士以为小盛厌学是因转学跟不上学校进度,

但小盛出事后,葛女士却发现他的手机聊天软件里,小盛竟遭到同班同学范某的威胁。

"你就等着挨打",范某称。


"那天儿子收到威胁后都没敢去学校上课,可是范某还是穷追不舍。

5 月 7 日,她从社会上叫来蔡某,把我儿子引到一个隐蔽处,两人合伙把我儿子往死里打。

范某为了证明自己厉害,还通知了几个同学来观看,

我儿子倒地后他还不解气,两人在我儿子身上补踹了几脚,说我儿子诈死。"

对于小盛被打的原因,葛女士了解到,此前小盛曾阻止范某殴打一个初一的男生。

当时,小盛出于好心,曾将这一消息传了出去,没想到引来他人对他的殴打。

我们身边全是让人捏碎拳头,却也无能为力的校园暴力


宿舍内,一名女生被数名女生围殴,

她们轮番抓着被围女生的头发,持续打她的脸。

被打女生孤立无援,一旁其他女生则有说有笑,她们还对这名遭遇霸凌的女生进行拍摄。


从视频中可以听到,多名打人女生不时爆出雷人话语。

比如,“打到我累完(广西方言)。

”还有围观学生“埋怨”打人者打得不够狠,“(你打得)不给力呀。”

仅仅因“看不顺眼”,8名女生就来到视频中被打女生的宿舍,对这名女生实施抓头发、打脸等行为。

被打女生姓陆,今年13岁,是该南晓中学一名初一学生。

围殴小陆的8名女生则是该校初二学生,年龄大都14至15岁。

“事发后,小陆没告诉家长,也没报告老师。”

上述负责人说,“但事发当晚10时,老师还是发现了这一情况,因为有视频流出。”


9月16日的广西省河池市都安县某中学,教室外的走廊上站了不少学生,

突然一名黑衣男生被另外一名高个男生抱起,直接从教室楼4楼扔了下去。

将人扔下后,这名男生看了几眼,便头也不回就离开现场,留下一群惊慌失措的同学。

很多人看到视频后,都在深深担忧这个被扔下楼孩子的安危。

因为巨大的冲击力,受害者多处内脏破裂,多处骨折,

这么多天来一直躺在重症监护室内,需要呼吸机和输血.......

究竟是多大的仇恨要将自己的同窗置于死地?

据悉,是因为两人在课间休息时在厕所发生了一些争执。

对此,肇事者方家长说自己儿子虽然身材高大健硕,

但为人很老实,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这次可能是被激怒了才这样。

而受害者方父亲说自己家孩子只有1.59米的个,怎么会欺负一个身高1.9米,体重超200斤的学长?

再说了,受欺负就要置对方于死地吗?

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这件事件的矛头被清晰明了地指向“校园欺凌”。

校园应该是知识的海洋,人才的港湾,

可近几年来,应是静美之地的校园,不断涌出各种暴力欺凌时间,并愈演愈烈


应该教育孩子有正义感吗

15岁少年制止校园暴力反被打死,

学爸发现有很多网友说,

一定不要教育孩子太有正义感,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被卷入校园暴力。

学爸在这里想发表一点自己的观点,

事件中错的真的是父母的教育吗?

影片《少年的你》中,胡小蝶跳楼的那一刻,很多同学都在冷漠围观,只有陈念为胡小蝶盖上了衣服。


可是,就因为这一个小小善念,竟然让她成为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

是陈念错了吗?她应该老老实实的遵守“规矩”吗?

学爸认为这个男孩的父母教出了一个很优秀的孩子,只是没有在一个很优秀的社会中。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遇到这种事大多是冷漠的,

如果事件是孩子被打,周围的同学视而不见,避而远之,

我想大家又会感叹人心的冷漠,国家将交给这样的孩子。

这种极端个例并不是让大家更加冷漠的理由,

也不是让大家立马跟自己身边的孩子说,以后遇到这种事躲远点,别多管闲事。

而是希望大家为受害者发声,给有关部门信号,让它们采取措施。


我记得有人这样回答校园暴力事件,

他从施暴者的家庭背景,社会角度剖析,并反问:

你认为,李刚和李双江们的孩子,和留守的孩子,哪个更容易被欺凌呢?

孩子的父母,哪个又更有能力和影响力,推动法律的完善呢?

学爸以为考虑霸凌者心里原因,家庭,社会因素,那是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专家该做的事情的事情,

你我绝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不要说不该见义勇为了,那么多的校园霸凌有多少是见义勇为造成的?

校园暴力大多数都是由于校方监管不到位,甚至不作为而加剧的,

在霸凌者第一次施暴后校方没有严格处理,让施暴者从心怀侥幸到无视校规,

行为从轻微暴力到严重恶行,

这其中校方责任重大,而不是一句放学后,不在校内,就能够洗脱的。

学爸呼吁大家,如果自己受到校园暴力,一定不要忍气吐声,

第一时间告诉家长,让家长学校同时介入,

如果学校有明显的和稀泥,处罚不严厉,那就把事情闹大一些,

有伤就报警,没受严重伤就说得了忧郁症闹自杀,

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社会势力介入。

也别再让每学生死亡了,引起社会舆论了,学校才加强管理,政府部门才重视,

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家庭。

反校园欺凌指南的发起者涂国强老师在文章里说:

“做一份指南,并不能改变太多,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良心却无处安放。”

也希望大家在此类事件中不要仅仅是学会了明哲保身,

其实这是推动了校园暴力。

学爸记得艾玛沃特森在一段演讲的最后是这么说的:

“如果不是我,谁会站出来?如果不是现在,要到何时?”

所以请大家勇于发声,别再沉默,别再做看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中国侨网12月9日电 据西班牙欧浪网报道,近日,西班牙一名华人学生遭遇了校园暴力,这名儿童的母亲按照程序与老师交流和报警,带孩子讨回一个公道,也为广大华人家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当地华文媒体指出,校园暴力不是一个可以被概括为“孩子之间打打闹闹”的普通事件,未成年人的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在校园中度过,校园中的经历和体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三观以及处事方式造成许多影响,因此,孩子在校园中度过的时光是最应该被家所关注的。

  一些华人家长因为工作忙时间少,对孩子缺乏关注。也有一些华人家长在孩子讲述自己遭到校园暴力之后,仅安慰孩子几句就不了了之,最终孩子逐渐发生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甚至出现厌学等现象,而家长还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近日,一名华人学生遭遇了校园暴力,这名儿童的母亲既不忍气吞声也不以暴制暴,而是按照程序,与老师交流,报警,并带孩子讨回一个公道,让孩子清楚的明白,不必对暴力容忍,母亲始终与其站在一起。

  首次成为施暴受害者

  11月初的一个下午,11岁的华人学生小宇回到家中,其母亲林女士发现孩子状态不对,于是与孩子聊天,孩子告诉林女士,自己在学校被同学殴打,可是自己与该名同学并没有矛盾。林女士检查了孩子的身体,没有伤痕,得知是在当天课间休息时,班级中的一个西班牙学生突然扑到小宇,并用力掐小宇,好在旁边的同学们立即上前,将该名打人的西班牙小孩拉开。

  这一事件首次发生,且孩子并没有受伤,于是林女士在对孩子进行安抚之后,告诉孩子自己会与班主任就此事进行交流,以后如果发生类似事件,还是要说出来。在与班主任沟通之后得知,小宇确实没有任何错,打人的孩子非常调皮,经常挑衅同学,随后班主任表示会注意这一问题。

  第二次受伤害,林女士选择报警反击

  当地时间11月29日,林女士下班后去接孩子,因为着急直接拉着孩子就走,但是离开时,孩子的班主任做了一个打电话的手势,等到了车上坐稳之后,林女士仔细看了一下小宇,发现孩子竟然右眼下方淤青,于是立即带着孩子返回学校,找到刚才的老师,询问情况。

  老师告诉林女士,有两个孩子打了小宇,随后小宇告诉林女士,事情发生在学校食堂,当时大家已经吃完饭,可是突然有两个同学冲到自己面前,一个男孩绑住自己的双手,另一个女孩拿着雨伞朝脸上打,据老师解释,由于小宇学习很好,其中一个孩子很不服气,所以才拉着另一个朋友要一起“教训”小宇。

  女孩打了小宇几下之后,同学和老师看到这一幕,老师立即阻止,并带小宇去处理脸上的伤,为其冰敷涂药。一个多小时之后,学校放学。在与班主任沟通后,老师一直表示“我很遗憾”,这一次,林女士并没有就此了事,而是直言无法接受,因为已经是第二次了。

  当时,学校方面并没有立即通知施暴孩子的家长,于是林女士暂时带孩子离开学校,并拨打了092报警电话,警方告知林女士需要先去验伤。于是林女士带孩子去做了验伤报告,并带着孩子前往警局,警方在对二人进行接待之后,向当事人小宇详细的了解了整个暴力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细节。了解清楚所有的情况之后,警方表示将立即展开调查,将在周一前往孩子的学校。

  此外,警方对林女士的做法表示赞同。警方称,虽然施暴者没有年满14周岁,但这依旧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林女士选择报警非常正确。

  警方立案调查,施暴学生道歉,学校加强监管

  12月1日,警方去了孩子的学校,对这一校园暴力事件展开调查,并找到了该学校的校长,孩子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随后林女士接到校长电话,也前往学校,校长向林女士和孩子表示歉意,称“不敢相信学校里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并与施暴的孩子谈话,其中使用雨伞打了小宇的女孩面对警方和校长,当场吓哭,并向小宇道歉,称自己当时并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不知道自己下手能为小宇带来这么大的伤害。

  随后,学校方面也与施暴孩子的家长进行面谈,但是林女士并不想见施暴孩子的家长,只想为孩子找回公道,只是到目前为止,另一个在施暴时绑住小宇双手的男孩还没有正式道歉。

  这一事件暂时告一段落。当被问及为何不上诉的时候,林女士叹了一口气,“警方说了我可以选择告上法庭,可是说实话,如果我有钱有精力,我也想告,但是侨胞真的都很忙,很难很难,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我能做的就是这些。”目前,小宇已经恢复情绪,重新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事情过去后,小宇说:“只要对方道歉了,他们就还是好朋友”。

  真正的关怀,是与孩子一起面对校园问题

  当地华文媒体指出,林女士虽然最终没有将事情闹上法庭,但是其从头到尾关注孩子状态,询问孩子在校情况,与孩子一起走正规程序寻找解决办法的这一系列做法,是十分值得赞扬的,而一些家长选择忍气吞声或者直接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行为则较为不妥。

  林女士说,“我们与人为善,但是也不会对暴力容忍,我要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都跟他一起面对。”

  这件事情过后,学校方面一再表示不会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将严格监控,一切仿佛又回归平静,可是,依旧有许多华人小孩与小宇有着类似的遭遇,却没有告诉家人,或者家人选择了沉默。

  当地华媒提醒广大家长,孩子始终需要一个能有安全感的校园环境去学习去成长,作为家长,在孩子遭遇类似事件时,一定要为孩子发声,并让学校方面和施暴孩子及其家长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及受害家庭对于该类事件的零容忍,不要让孩子被当作“软柿子”。(以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严重的校园暴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