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香港某大学在深圳设分校招收内地硕士,研究生吗

  不少学生担心深圳分校的师资,该校商学院院长黄德尊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在花很多时间去考虑怎麽安排人手,另外也会考虑课程设置问题。
  “老师的薪资问题,现在还没谈得很具体的,要请最好的老师,当然要有很好的薪酬,可能会较接近港中大的水平。”沈祖尧告诉记者,学校会进行全球招聘,打造一流的研究师资和领军人才,可在香港本部和港中大(深圳)之间流动。
  “我们有一批老师是从全世界招聘的,有一批则可能是我们已经退休的老师,这样就可以维持港中大的传统和教学质量。”黄德尊向记者透露,在深圳分校的老师,有可能也是港中大的老师。
  港中大教授提点内地学生:多出去走走,别“死读书”
  对於想报考港中大深圳分校的内地学生,一位不愿具名的港中大在职教授提醒,港中大不管是在深圳校区还是在香港校区都是双语教学,所以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准备就要多加注意。他告诉记者,英语是内地学生的短腿,还需要多加练习,“要不然上课听不懂不是很惨?”
  这位教授还特意提到,希望内地的学生要注意生活独立以及善於与人相处,“内地很多独生子女都有点自我,还是需要多交些朋友,才能健全人格。”他也希望内地的学生不要死读书,要多出去走走放宽视野。
  深圳中学生谨慎观望
  管理模式会否换汤不换药?录取分数会不会高得离谱?
  明年,在深圳就可以念香港中文大学,这一消息会不会在深圳的中学生中扔下一个重磅“炸弹”?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对深圳8所中学近60名高三学子进行随机采访,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此消息都较为谨慎,持观望态度。
  谈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准备招生,大多数同学第一反应是———“录取分数是多少啊?”
  “如果分数低的话,可能会考虑报考。”深圳中学的李同学说,报考香港中文大学的分数要求很高,“但不知道深圳校区分数会不会也这麽高,有点怕怕哦。”
  出於是对分校的观望态度,李同学说,如果要报考港中大,还是会首选香港校区。“深圳香港挨得很近,去香港读书也很方便。”
  “看分校是如何管理的,如果是按照香港中文大学的管理方式就会填报,但如果是按内地普通大学的管理模式办学,就不会考虑。”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小黄说,对於香港中文大学,自己最看重的是他们国际化的管理水平。
  不少学生也认为,选择学校,就像选择城市一样,学校所在的城市背景大相径庭,更别提学校的管理模式。
  “报考当然要看学校的师资力量。”深圳高级中学的小胡担心如果奔着香港中文大学的名头去读深圳分校,最终选择的只是另外一所深圳大学。为了保险,他不会选择港中大深圳分校。
  深圳中学的小蔡说,他明年准备报考港校,港中大是他的不二之选,但他表示,他只会报考香港校区,“当然是冲着港中大的名气和师资力量。”
  “第一,它的名气很响,想去

原标题: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促内地香港高等教育双向互补合作

中新社深圳3月1日电 题: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促内地香港高等教育双向互补合作

中新社记者 郑小红 唐贵江

3月1日,即将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在深圳接受采访,他将向大会提交建议,其中之一是针对如何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议题积极发声。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框架下,积极推动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更高水平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李清泉说,高等教育交流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并且提出了多项任务和措施。例如“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等等。

香港回归以来,随着两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互动发展,两地高校间联系不断加深。近年来,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两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速度明显加快,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如以高校为主体已经设立了多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两地高校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相互招生、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等方面,纷纷签订校际合作协议。

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体现和标志性进展是:香港高校纷纷在内地设立办学机构。目前,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办学并快速发展外,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香港公开大学在肇庆、香港大学在深圳等也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当中。

李清泉认为,从生源、产业支撑、就业市场、学科水平、师资队伍、国际学术声誉等多维比较看,广东高校与香港本地高校各有优势和不足。香港高校虽然国际化程度高,学科和科研整体水平较高,但科研成果的转化偏弱,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受到局限。因此,两地高等教育合作完全有双向互补的空间,应当努力实现双向互补的合作交流格局。

据悉,深圳大学对此已经有了初步设想,希望在“十四五”期间,面向香港需求,打造学科特色和新型智库。包括计划在现有基础上,与香港高校设立有关法律硕士、社会工作、新闻传播等跨界联合培养项目,加大招收和培养香港学生的力度(本科生、研究生、高级研修班);鼓励支持面向香港需求的学科方向、目录外二级学科或学科团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支持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发展,增强核心服务能力。

其实,深圳大学一直注重与港澳高校的合作,在2019年,深大与香港高校联合成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2020年,深大联合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组建了“粤港澳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学校还分别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基金扶持、参访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等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生活、创业就业。

李清泉说,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推动三地政—产—学—研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和深入合作,在深港创新科技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地建立一批不同领域、不同应用的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战略合作平台。(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收新能源方向研究型硕士(mphil),申请制,学费自付

研究方向:?2. 网申系统提交申请材料:*入学/申请截止时间: 2021年秋季8月份入学:最终申请截止日期6月15日。

学制学费:学制2年, 学费每年9.5万元;要求雅思6.5分/托福79及以上;本科毕业于211及以上高校

导师介绍:纪冬旭博士2009年-2013年于哈尔滨工程大学陈赓实验班学习,2013年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核能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18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罗尔斯罗伊斯-南洋理工联合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船用超临界水冷核反应堆以及热电发电。获得博士学位后,年于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从事能源回收利用和存储相关研究工作。2019年9月回国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讲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大学在内地的分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