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u官网要翻墙吗

这个事儿纠结了一个多月……我自己感觉差不多该结了。虽然目前还认不出大部分步法,但是心里思考的东西不写出来的话这个事儿放不下,会影响到我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趁着五一刚放假,就尽量把能写的写了吧。字数将近两万,懒得分开了。想看的慢慢看,不想看的不用浪费时间。我自己也在尝试滑冰,最近花800元买了一双二手的risport rf3带mk professional的冰鞋,在这里小秀一下hhh。难得体会到了个子小脚小的好处。

首先说曲教练吧,他确实是倾向于陈巍,从他说话和做视频挑的素材都可以看出来。比如我上次在评论区提到的21年世锦赛陈巍短节目4lz存周摔倒裁判只判了q没扣bv,为了防止有人说我冤枉他,视频链接和小分表都贴这儿了(/SD/777a3b1c-a4ce-11ec-909a-/SD/a78c2c12-9cfd-11ec-ba36-/SD/b73a36cc-9cfd-11ec-a562-ea54ac52d16d.mp4?disable_local_cache=1&bu=078babd7&c=avc.0.0&f=mp4&expiration=&auth_key=-0-0-a9d0a7de2f2dbc05c90d&v=ali&pu=078babd7)。我不知道怎么贴动图就放链接了。就……咋说呢?我们要理解选手都会出现失误,但这个对比确实反映出羽生结弦在单足滑行上的优秀。在这个上领奖台的过程中,他是单足滑行加手部动作,完美刹车上地毯,展现出他用刃的精确性、有效性以及对身体重心的完美控制。b站上还有他平昌赛后训练馆的刹车小视频大家可以看一看,是靠重心后仰单足刹车的,这个真的……没有对滑行技术的绝对自信千万不要学,会摔得很惨的hhhh。羽生和其他男单的单足滑行时长统计很多人都做过了,这里就不再说了,他单足转体的质量真的是尤其优秀。知乎上竟然还有人拿压步少来黑他滑行技术的……我只能说一看他就没上过冰。即使是新手,平衡感好的基本第一次上冰都可以双足滑起来,身体素质好的甚至可以滑出不错的速度(姿势可能不太对),但是一单足,这个重心怎么放,刃怎么摆,怎么加速,都是需要专门训练的。我们去看b站上花样滑冰的教学视频,单足步法也是放在包括压步在内的双足步法后面讲的,反映出单足滑行的困难性。羽生的单足滑行确实是他滑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所在,观众常常觉得他和冰刀融为一体,以及他的滑行特有的“磁悬浮”感,其源头也在于单足滑行的质量,因为在单足滑行时,观众往往难以理解他如何取速,只会觉得他的滑行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轻松自如。

       当然,我们不能说单足滑行少就是不好的滑行技术。陈巍的单足滑行时长和羽生比起来是短,但和其他一线男单比起来还是可以的。在滑行上也分为俄式和北美两派,俄式的压步多、速度快,北美的压步少,单足多,灵活多变,陈巍的滑行是典型的俄式滑行。

说了这么多,陈巍在滑行方面的最大问题在哪里呢?其实还是出在他的用刃上。b站up主、专业裁判诶嘿VONacl分析了陈巍的pcs,必须承认她也有自己的主观因素,但是她抓出来的陈巍的外勾做成转三,以及括弧步使用平刃等问题确实是存在的。这个不仅会影响pcs中滑行和衔接的分数,还会影响步法定级(知乎的一名博主指出陈巍的步法要严格抓的话基本都要定为2级,这里就不给名字了,大家自己搜,或者想要的评论区留言)。陈巍的单足转体,可能是重心变换急了点,往往在转体前就变刃,严格算的话他的很多难度步法都不能被承认。这也使得他的滑行动作缺乏重心和步法的协调一致感(这个其实是我看冬奥花样滑冰的最大疑惑,就是其他选手的滑行能看出一些统一的特点,但是陈巍的滑行缺乏这种特点)。羽生的话刃确实从来都不错,这个推荐大家看花滑小X的节目解析,无论动作多快,他的每一个用刃都是经得起细看的。当然和陈伟群相比,羽生的一些步法用刃确实不够深(但是不错,内刃外刃很清楚),在步法速度很快的情况下,裁判容易看不清楚用刃,如果没有合适角度的回放的话容易给他的步法定为3级。这种速度快的步法也有好处,就是能够表现的音乐风格更多,比如let's go crazy这样的快节奏摇滚就适用这样的步法。再一个是羽生的上肢动作有自己独创的地方,比如seimei最初编排的后外摇滚步,用刃确实是清楚的后外刃,但是他的上肢动作是根据音乐风格编排的,与教程中的后外摇滚步的姿态不同,这个很可能是步法被定二级的原因。

       陈巍的滑行用刃确实有他自己的问题,不过也不算特别严重,毕竟他不是冰舞选手,在用刃方面完全不需要这么严格。但是既然有人用刃比他更精确(不止羽生结弦一个),再加上滑行的用刃是很重要的基本功,他在滑行上打9.71分确实偏高,可能打9分刚出头比较合适。

衔接(transitions)的定义翻译为“运用多变的/有意图的复杂步法、姿势、动作和握法来连接所有的技术动作”。“握法”(holds)是冰舞中的,不用考虑。衔接确实不仅仅指步法,并且俄式花滑确实是压步滑行加手上的动作,所以我们不能说陈巍没有衔接。但是“复杂步法”这一条是排在第一位的,并且对衔接的丰富性、难度和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羽生属于北美派教出来的衔接,更多表现在步法衔接上,其衔接的多样性、难度和质量要比陈巍好,尤其是在陈巍的难度步法用刃不清的情况下更是这样。技术手册中没有对什么叫“好的衔接”进行更多说明,但是维基上还留有旧规则中对衔接的评判标准:

      翻译一下是“不好的衔接有时是不存在,有时是仅仅放置于技术要素之间,却在选手开始下一个要素准备处有明确的‘停顿’点”。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hhh。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意大利评论员M叔A叔认为陈巍的衔接不够好。以他在本次冬奥会上自由滑的表现来说,他确实在跳跃前有明显的停顿,这使得他的跳跃准备看起来非常明显。以前的人们为什么看重迅速果断的、出乎意料的起跳也是因为它反映出更好的衔接水平。它使得跳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要素,而是完整节目的一部分。加拿大的蟋蟀俱乐部在衔接上下的功夫要比我们想象的深,当年在节目中加丰富衔接的潮流也是金妍儿带起来的,所以说所谓的艺术表现力,都是有牢固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巧思支撑的。当然,既然这一条是旧规中的内容,我们不能拿他来要求现在的陈巍。《火箭人》这个节目,手臂动作还是很丰富的(虽然大部分舞得莫名其妙),这一条我个人愿意给他9.25分。

表演(Performance)定义翻译为“单人、双人、冰舞运动员通过身体上的、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表达来传递音乐与节目的意图”。小项为“身体上的,情感上的,思想上的联系”、“表现”、“动作完成的清晰明确”、“动作多变且富有活力”、“具有个性特征”,最后两项是说双人和冰舞的不用考虑。这一点怎么说呢?陈滢在介绍选取时讲了《火箭人》这个故事,可能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固有印象。《火箭人》这个编排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动作确实不多(可能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还是最后的编排步法了,这个hippop我个人感觉……真的不适合亚洲人体型,除此之外我只能记得一个捂耳朵的动作是和歌词相符的),整个节目完全没有表现出该有的叙事性,主人公在低谷时的彷徨、如何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重新振作并走向新生的故事,他这次确实没有演绎出来。陈巍冬奥会自由滑给我的整个印象就是:“我好想拿这个金牌。”他起跳前回头看冰面的动作也很明显(不过这个可能有助于帮他防止踩坑hhh),就跟做题似的,没有完全沉浸在表演中去。再一个他这次确实肢体动作做得比较散,可能是因为芭蕾的动作力量比较收的原因,音乐本身应有的活力没有表现出来。再加上他跳空了一个连跳,4S落冰不稳,确实影响了节目的完整性。考虑到《火箭人》的编排还挺有个性的,表演这一项可能9分出头比较合适。当然这个有我个人的主观因素在,不过反正国际裁判也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大家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羽生的表演,我个人以为目前的男单中没有比他好的,他如果不滑冰的话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这个不仅仅是天赋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关键的转折点是311大地震和60场商演。311大地震对日本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今年三月日本东部再一次地震,依然是十一年前的余震。311大地震与其他地震不同的地方在于引发了海啸,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预料到会有如此严重的海啸,当十米高的巨浪冲过来时,好多人就站在那里呆呆地看着,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就这么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我的一位日籍教授给我们讲过他在311大地震时的经历,讲海啸是如何冲走车辆和房屋,讲他如何担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如何联系亲友,我光听着都能感受到这次地震对他内心的冲击。我的老师当时是成年人都尚且如此,更别提当时只有十六岁的羽生结弦了。这种自然灾害对一个早慧的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至今大地震依然影响着他,一方面锻炼了他比常人更加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也使他背负了太多重担。而地震后的60场商演也确实磨炼了他的表演技能。羽生青年组和刚升组头一年的节目,在表演方面其实和现在的陈巍有点像,就是他知道该做什么样的表情,却很难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表演中。但到了2012年,我们看到十七岁的小罗密欧在经历磨炼后所爆发出的惊人的张力和感染力,在那一刻他将自己的感情自然地融入到了表演当中,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表演风格,这个节目也成为很多人的白月光。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下羽生结弦与野村万斋的访谈,他所表现出的悟性是惊人的,野村万斋也在之后的采访中说二十岁的年轻人中没有人像羽生那样如此快地理解他讲的是什么,还能做到举一反三,这说明他平时就在认真思考如何表演,何为艺术的问题。这种经历真的……非常特殊,可以说这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才能造就出这一个羽生结弦。陈巍的话,我个人感觉他不太适合和观众互动,比较适合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节目,看他采访感觉也不是很外向的人,基本问什么答什么(羽生确实是社牛hhh,不知不觉就话痨),他的《波希米亚人》和《格拉瑟组曲》我还是喜欢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点(《火箭人》真的……看他和观众互动我觉得尬得慌)。

节目构成定义翻译过来是“根据音乐段落、空间构成、图案和结构的原则进行所有类型动作的编排和创造”,和表演有点像,但表演侧重于选手当时的表现,节目构成更多地是在评价编舞的工作。第一项“节目意图(想法,概念,视觉呈现,情绪表达)”比较主观,和表演有重合的地方,就不再单独说了。第三项多方位的空间使用与移动设计也不用说,能上奥运的选手这项肯定做的不错。第四项表达与形式(节目所有组成部分和移动都与乐句相符)我个人认为做得不够好,因为我确实没法从他的肢体动作中了解他想要表达什么。这一点羽生的节目确实更好,如《与天共地》中的拉弓、拔剑等动作都很明确,他的外刃变内刃大一字表现出了上杉谦信在面对战争所带来的牺牲时的迷茫和苍凉,落叶跳表现出奋不顾身和孤注一掷,是非常有故事性的编排。最后一项节目构成的独创性《火箭人》确实也符合。

第二项“图案/冰面覆盖”单独说一下。虽然冰面覆盖是一项比较可观的评判标准,但是它只占pcs五大项中的一个小项,并且前面还有“图案”这一项。所以冰面覆盖肯定不能作为评价选手pcs的唯一标准,一般来说选手只要在各个方向上都滑过了就可以符合这一标准,同时也要结合选手步法的复杂程度作综合考虑(知乎上居然有黑子拿羽生的短节目和其他人的自由滑的冰面覆盖来黑他的……真的无法理喻)。陈巍的冰面覆盖肯定是不错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音乐表达定义翻译为“在冰面上,通过动作来表现出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和活力的音乐韵律、特点和主旨”。第一小项“动作和步法符合音乐(合拍)”,不得不承认陈巍的乐感是不错的。但是第二小项“清晰准确地展现出音乐的特点/情感和节奏”以及“适宜地反应出音乐的细节和差别”稍稍有点问题。其实还是我上次说过的为合乐而合乐的问题,陈巍的动作确实能精准合拍,但是由于他在用刃和膝盖韵律上的弱势,音乐的特点、情感和细节很难表现出来,尤其是舒缓音乐中的细腻变化,活泼的快节奏部分确实会好一些,看着很有活力。但是《火箭人》这个节目问题就出在舒缓流行歌与快节奏hippop的拼接上,舒缓的部分他没有演绎好,情绪就没有烘托出来,后面的hippop就显得割裂,并且由于他跳跃准备明显,很容易让观众出戏,整体效果就出不来。最后两项是讲双人和冰舞,就不用谈了。综上所述我个人以为9.25比较合适。

take-off各扣一分,优勒跳以过渡步完成和连跳失去流畅性各扣一分,4F他状态好的时候是浅内刃,这次没人指出来就默认他不错了,定级步法我看不出来就不动了,《波希米亚人》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pcs就不动了,综合《火箭人》的pcs算下来大概缩水十分,不影响陈巍拿冠军,也是羽生两套clean可以赢的程度。喜欢陈巍的人不同意我这个打分也别恼,就当我是为平息争论来端水吧。因为裁判双标这个事是事实(21wc陈巍短节目存周摔倒只标了q就能把技术组锤死),你们要怪也要怪裁判,本来在不双标的情况下他也能拿冠军,新规下也是世界纪录,但是这一压一抬出来的分差确实对羽生结弦伤害很大。某些日媒真的……赛前突发哮喘拼着不摔倒拿铜牌也要报道他惨败,更何况如果短节目不压分的话完全有可能银牌。大家可以带入一下自己平时年级第一,偶尔因病发挥失常得个第二就要被父母说没认真学习的感觉。

between and within elements这一项,相当于把衔接融到构成中了。删衔接这条我个人感觉通过的可能性不大,北美一派的应该会反对。音乐表达这一项我个人觉得不是太大的问题,composition里本来就有与音乐表达重合的一项,presentation里也加上了musical sensitivity and timing,相当于整合冗余项。Skating movements,这个某种程度上算是顺应时代发展,毕竟陈伟群式的深刃滑行在今天确实不利于选手驾驭多种音乐风格。强调用刃清晰看起来有利于羽生这样的滑行用刃规范的选手,但是具体操作只能看裁判抠得严不严。删去了对于膝盖韵律的要求有点麻烦,不过我个人认为大概率不会通过,日本人会强烈反对。删去这个相当于把日本选手在滑行上最普遍的突出优势抹没了,要真通过了JSF就是对不起所有日本选手,趁早解散算了。最麻烦的是将Varied skating,这两项很有可能通过。因为现在的趋势就是加入越来越多的高难度四周跳,选手为了保存体力肯定会用越来越多的双足滑行,技巧性取速本来就挺难的,更何况大改滑行会影响跳跃稳定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压步会是趋势。我们只能看六月开完会后会是什么结果。改pcs系数基本没意义,人不变的话只能是旱的旱,水的水。

第一,不要攻击选手。人身攻击只能适得其反。运动员自己也想要干净的技术,但是这个和个人的天赋、启蒙教练的靠谱程度都有关系,他们自己也在努力,所以不要直接给人家扣水货的帽子。比如陈巍的3A这些年确实有进步,提前转体减少了,宇野昌磨4F踩刃2018年被意大利人抓出来以后也在改,现在虽然提前转体还是多,但好歹不踩刃了。运动员的努力和进步我们应该看到。再加上花样滑冰本来就是运动寿命短的项目,临场发挥受心态影响很大,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选手的失误。运动员的个人品格也不应该成为攻击对象,攻击国籍就更是幼儿园行为。陈巍本人品格很好,他也很尊敬羽生结弦。我们必须理解的是他毕竟是在美国的文化环境下长大的,接收的信息也全是美国媒体的,再加上他的父母没有有意识的引导,对中国不了解很正常,就把他当一个普通的美国年轻人,不要对他的华裔身份抱有任何幻想,就会觉得他的言行很正常。羽生确实人格魅力摆在那儿,切实了解后很难不喜欢他,许多花样滑冰运动员、教练员都喜欢他。这次冬奥羽生受到如此大的宣传实属正常,毕竟奥运会前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在推特上回应了日本粉丝的应援请求,这个宣传只是兑现承诺罢了。而且羽生是紫绶褒章、国民荣誉奖获得者,他在日本民众的心目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官媒高度赞扬他有利于提升日本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对中日外交绝对是有利的。以及大家真的不要去看乱七八糟的营销号,不要去搞咯噔文学。“被冰面讨厌了”放在当时采访的语境里就是一句很正常的自我调侃排解的话,他后面还说了一句“看来日行一善不行,得日行十善才好”。我当时就被这句话逗乐了,遇上这种倒霉事还能开玩笑,看来心态是真的好,不愧是大赛经验丰富的老将。之后自由滑除了4A和4S摔倒,其他部分都完成的很完美,就证明他心理调节的能力确实很强。羽生结弦性格敏感是敏感,但是内心比大部分人都坚韧,智商情商也没得说,放哪儿都是领域佼佼者,所以比起心疼他大家不如操心一下自己的前途hhh。

第二,不要一看到讨论技术、规则和打分就反应过度。必须承认由人打分的项目肯定有不公平存在,花滑打分中的国籍因素、文化因素是切实存在的,否认这一点就会使我们的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失去应有的场外帮助。平昌时候的日本裁判……可以看出他想给羽生结弦多打点分,但还是太过保守,让哈萨克斯坦裁判的最高分去掉了(哈萨克斯坦裁判几乎给了全员最高分),这样羽生结弦的分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是少了。全日打分一直以来都采取中庸的态度,比起全俄和全美(全美只有七名裁判)真的实在多了。羽生结弦在国内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2020年全日短节目被莫名其妙判蹲转无效就离谱。大家不要认为国内赛的分数对国际赛没有影响,pcs得分确实会一定程度上参考国内赛的得分。2019年gpf日本裁判的打分甚至低于平均分,尤其是羽生自由滑中的4T+1Eu+3F落冰翻身,周数有点暧昧,当时慢放给的角度显示存周最多90度。自由滑结束后出分用了5分钟,可以推测裁判是在争论这个连跳的判罚。因为这是自由滑中bv最高的连跳,一旦判存就会损失3分以上,放在其他选手身上完全可能影响名次的定夺。一般来说,遇到这种有争议的情况裁判应该做出对选手有利的判断,并且按照isu对其他选手的尺度,这一跳完全可以标q,不扣bv。当时裁判中可能有人确实想捧陈巍,坚持判存。大家不要觉得陈巍很稳定,这么做没必要,裁判在赛场上各种一崩到底的突发失误见多了,谨慎点很正常。最后这一跳判存,技术分100出头,教练脸色直接就不对了,他意识到裁判没有公正打分。最后陈巍自由滑224,总分335的结果很可能是因为裁判在争论中耗费了过多精力,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陈巍的3A四个人给+4,+5那就是个笑话)。陈巍受捧说实话挺明显的,从2018年gpf到2019年琦玉世锦赛(中间没有参加其他国际大赛),短短三个多月滑行技术分从9.04提到9.50,pcs从88点多提到94点多你敢信?有进步也得有个过程吧?羽生结弦北京周期碰上的恶心事儿真不少,冰面问题、误判存、在国内还能被误判蹲转无效。许多粉丝心里憋着一口气,再看到裁判的明显的双标行为(比如21wc陈巍短节目的4lz摔倒存周只标q),一时控制不住就容易误伤,也可以理解。但是公平不公平这个事,说实话从任何一方出发都能说出一大堆理由来。我们遇到事情确实应该先反思自己,但是反思过后还是觉得不舒服的话那就是不公平,该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得维护,不能打掉牙往肚里咽。不论是在赛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不论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都应该这样做。所以羽生遇到不公时能说出来的性格,我个人是很欣赏的。

第三,不要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传播黑幕谣言,讨论打分尽量从人的局限性出发,提出建设性意见。我们要知道isu是一个组织,不可能所有裁判都针对一名选手,中间会有很多利益纠纷,但isu的整体目标还是促进项目发展。所以羽生结弦的毕业论文我是真的佩服,在受到不公对待时可以平心静气从人的局限性出发思考,指出当前打分系统的缺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格局不是一般地大。其实我个人认为羽生退役后完全可以进isu推广AI打分,大家不要觉得不可能,isu也想少挨点骂hhh。当然AI打分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佩戴式仪器怎么缩小到不影响选手动作的程度,规则和AI又如何适配都是需要长期摸索的问题,但是开了头就是希望。目前我个人认为规则可以做如下的调整:1.关于重大失误pcs上限的规定真的可以去掉,理由如下:首先,这个上限目前只对pcs占优势的选手有意义,pcs不占优势的年轻选手还是要冒险上高难度跳跃挣T分,容易失误影响节目完整性,今年的世锦赛就是例证。而对于pcs占优势的年长选手,他们的经验和能力确实可以把失误的影响降到最小。目前这个规则的效果就是让所有选手都担心失误而放不开,影响节目内容。再次,目前对于重大失误,有明确规定的只有摔倒,而对于跳空、翻身等失误是否会影响节目完整性,裁判的意见不一,事实上增大了裁判的操作空间,并且使得目前的pcs打分越来越脱离五大项的规定。最后,跳跃好的选手有技术分优势,那么滑行、衔接优秀的选手同样也应该受到鼓励,因为pcs并不是所谓玄学的艺术表现力,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优秀技术,退一步说,优秀的滑行、衔接技术应该传承下来,总不能大家以后都是跳跃好,滑行衔接一塌糊涂吧?2.对于goe减分项,关于周数的项目可以去掉,它和技术组的工作重复。普通裁判经验不一,视角不一,对于周数问题的判断往往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标q这一项目上。goe都是实时打出来的,但是技术组回看录像后即使标q,goe也不会重新减分,q的goe减分完全依赖普通裁判的当场判断,所以会有一个跳明明标q,goe却没有相应减分的现象。所以标q这玩意儿真的毫无意义,只能成为裁判偏袒的工具。标q的结果完全可以体现在bv上,如减少10%,存周bv减少20%,q本身还是有意义的,总会有视角不好周数不好判断的时候。以及技术组再怎么双标,高清回放公开出来也不敢太过分,陈巍的大钝角存周他们怎么也不好意思完全不标符号不是?3.4lo的基础分可以上调,比如调到10.8,但是4lo,4F,4lz三跳同分我个人是不同意的,因为四周跳调了,三周跳要不要调也是个问题,同分会引起太多争论。但是关于四周跳我们可以做如下调整:首先短节目可以限制4lo,4F,4lz三种跳跃中只能做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四周跳只能在4S和4T中选,这样擅长刃跳的选手就可以在短节目中取得一定优势。因为点冰跳和刃跳哪个更难真的分人,总不能擅长点冰跳就有绝对优势吧?其次,自由滑中可重复的四周跳种类和个数可以放开。因为现在裁判有时不抓错刃是因为顾忌重复跳跃的问题,一抓十几分就没了,在不影响排名的情况下分数不好看。既然这样还不如让选手们尽量做自己擅长的跳跃,也不至于出现那么多的错刃踩刃和一跳两用的辣眼睛行为了。最后,理论上难以同时存在的跳跃,如4F和4lz,4lo和4lz,选手如果都正确地做出来了,应该得到奖励,比如第二个跳跃bv乘1.1(这样也对陈巍有利,他的4F和4lz能双不错我是真佩服,应该多加分,宇野昌磨的4lo和4F也可以算上,一碗水要端平hhh),如果错刃也该判的判,在重复跳跃放宽的情况下也不会损失太多分数。

最后简要谈一下马利宁的4A,虽然翻身,周数总体看上去应该是足的,不过视频太糊,并且是从身后拍的,也不好判断。其实这事儿曲教练说的没错,训练中出没有太大意义,关键是要赛场上做出来。羽生练4A,首先他是半夜一个人练习的,周围没有人给他拍视频,他也不可能一直架个相机拍自己训练,最多可能就是有的跳跃不错,按那个感觉再跳一遍录下来发给教练,中间有没有足周的4A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以及翻身对于他来说肯定不算落冰成功。所以教练的重要性就在于能给一个适时的反馈。马利宁训练中出4A完全是个好事,这个视频发出来,isu说不定可以考虑一下4A分值上调,羽生看了说不定也能得到启发,有人陪他做4A估计动力更足hhh。马利宁这孩子我看好,跳跃天赋是真强,他的跳跃、旋转多少有羽生的影子,他小时候复刻的seimei我看了也很有感触,再磨一下滑行真的就完美。其实我最乐意看到的是优秀技术在年轻后辈身上的传承,羽生的3A、下腰鲍步和旋转也是传承自浅田真央、荒川静香和约翰尼·威尔等老一辈选手,他的4A如果能够在马利宁身上得到传承,也不枉他这四年来的坚持和辛苦。不过对于年轻选手,不要奶得太过分,马利宁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心态稳下来,不能每次自由滑都一崩到底。以及看他的腿长估计上身还能长,发育关能不能过还两说。期待马利宁休赛季后两套clean,羽生选手跳成4A闪耀米兰和札幌(不论以何种身份),陈巍选手大学顺利毕业花滑更进一步,金博洋、宇野昌磨、键山优真、车俊焕等选手更加精进取得更多好成绩。

(2)安装as应用后,直接打开(注意,第一次打开时,会提示你没有找到sdk,你需要找到AS安装的位置,配置一下)

至于SDK PlatForms 、 SDK TooLs 里面够需要勾选哪些,参考官网就行了,不做过多说明

(3)安装完SDK后,我们还需要配置下ANDROID_HOME都环境变量

   配置很简单,直接参考官网都来就行,不再做过多说明

配完后,记得source以下,使配置文件立即生效!!!,如我机器上配置的内容如下:

然后保存,随即source一下:

(4)创建第一个安装模拟器(如果用外挂的,请自行配置,如夜神安卓模拟器等)

博主安装的虚拟(仿真)模拟器如下:

5)还有一个地方要交代以下,android studio用到了grandle构建工具,其默认位置在:

一般来说,基于系统默认指定的位置我们不动就行了,如果想动的话,自行搞定吧,不是多难的事情了。

稍等片刻后,我们便可以看到本地启动了一个server,如下:

其目的,是通过bundle把本地react-native中的index.js(就是我们写的移动端的代码)传输(安装)到我们的模拟器上,如下:

百分百后,我们就可以在仿真器上看到我们的demo(当然是初始化项目的时候,脚手架默认给我们创建好的demo示例)效果了

 注意,这个不要关!!!

稍等片刻,便可看到android模拟器运行的效果,来个整体的对比,看一下:

五、编写代码,定制我们的App内容

(2)保存后,效果如下

此apk,就可以在安卓手机上下载、安装、使用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su国际滑联花滑规则202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