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产业源头创新中心上云服务值不值得选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20〕8号)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振兴我省软件产业,制定本计划。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软件产业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移动互联网和两化融合为抓手,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湖南省软件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15%,2020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721.3亿元,是2015年的2.1倍,产业规模居中部地区第二位。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占软件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2%、55.4%、0.9%和13.5%。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十三五”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1.4%,2020年全省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393亿元,是2015年的4倍。全省拥有规模以上软件企业841家,从业人员总数达15万人。

2. 特色领域优势凸显

移动互联网产业连续七年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营业收入达1618亿元。投产的规模以上数据中心达42个,机架总规模11万架,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湖南信创工程被列入6个“示范引领”省市之一,基于飞腾、鲲鹏的“两芯一生态”产业链初步形成。“根云平台”、“中电云网”、“中科云谷”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30强,2020年全省工业APP数量突破18000个,大型企业信息化能力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领域聚集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达4万人,产值突破100亿元。

3. 企业引培成效显著

截止2020年底,全省营收超亿元软件企业150家,超10亿元企业15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2家。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芒果TV、安克创新、科创信息、威胜信息等本土企业已成为行业细分领域龙头骨干企业,CSDN、深信服、华为云孵化创新中心、万兴科技等50多家国内外软件知名企业在湖南设立了全国总部或区域总部。

4. 集聚发展态势形成

全省拥有国家长沙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等一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区及基地,省级软件(移动互联网)产业园10个、大数据产业园12个、人工智能产业园1个、区块链产业园2个。长沙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软件企业,中电软件园、芯城科技园、中国(长沙)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快速崛起。株洲、衡阳的嵌入式系统及工业控制软件发展迅速,益阳、娄底、永州等正加快布局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产业。

5.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全省拥有软件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平台120余个,较2015年翻一番。2020年全省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超35000件,授权发明专利2296件。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约7%,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达28.7%。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3所高校的软件学院入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全省拥有信息技术领域两院院士13位,居全国前列。

2019年湖南省数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2位,软件业务收入处全国第15位,软件产业发展滞后于数字经济增长,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一是中国软件名城、名园创建滞后。湖南的国家软件名城、名园创建工作尚未实质性启动,工作推进力度有待加强。二是领军型龙头企业缺乏。全省软件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仅1家,引领产业发展能力不足。三是高端软件供给能力不足。企业产品和业务结构相对单一,产品多集中在价值链中低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较少。四是产业生态环境有待优化。项目合作共建机制不够健全,新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共赢有待加强。五是高端人才短缺。新兴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及懂技术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1. “软件定义”加速延伸

继软件定义硬件、定义存储、定义网络、定义系统之后,“软件定义”价值正在向各领域延伸,软件通过定义产品功能、管理流程、生产方式、企业新型能力及商业模式等,正在成为驱动未来工业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2. 服务化进程加速推进

随着云计算产业生态链不断完善,行业分工细化趋势更加明显,传统软件厂商加快向服务提供商转变,基于云平台的服务成为软件主流模式,工业云、政务云、医疗云等进入发展新阶段。

3. 智能化体系加速形成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智能化软件体系加速形成,边缘计算软件、移动通信软件、海量大数据计算软件、深度学习软件以及面向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医疗、自动驾驶等智能应用软件迎来发展热潮。

4. 产业生态加速构建

产业生态系统作为软件产业竞争高地已成共识,全球主流系统已形成安全测试认证等深度绑定态势,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我国正在围绕自主软件技术系统的完整性与产业性,加强自主生态体系构建。

(二)“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新一轮技术变革催生新动能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商用落地推动软件产业加速变革,工业互联网与工业APP进入加速发展期,“软件定义”全面深入,催生一批新的产业主体、业务平台以及融合性业态的新兴消费。与此同时,产业要素禀赋深刻变化,软件在开发场景、软件架构、开发工具、开发模式、交付形式等各个方面均面临巨大变革,企业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紧迫艰巨。

2.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带来新变化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体系和生态逐渐重视,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开源软件等迎来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逆流加剧,我国软件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受制于人,给企业业务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3.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孕育新机会

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催生了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等新形态,壮大了一批新场景,为软件产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随着各省市将进一步谋划布局,加大力度抢占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围绕新经济构成要素的争夺更为激烈。

4. “三高四新”战略提出新要求

我省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对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软件产业将在重要领域发挥融合创新作用,并由此引发多领域的系统性、群体性突破。与此同时,我省软件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软件核心驱动力作用的发挥。

一是政策体系日趋完备。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关于持续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做强做大数字产业的若干意见》、《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年)》等顶层规划文件,发布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APP等6个行动计划,为全省软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人才要素供给充足。湖南拥有125所普通高校和军事院校,每年输送大量软件相关专业人才。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建设,并得益于长沙“房价洼地”优势,湖南软件人才快速集聚。三是市场空间应用广阔。截止到2020年,湖南拥有消费品、材料、装备3个万亿级以及汽车、冶金等13个千亿级工业产业,坚实的工业基础为软件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四是对外交流平台资源丰富。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成功获批,世界计算机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我省软件产业发展搭建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合作平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以推动软件产业振兴为目标,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锻长补短与换道超车并进、技术突破与深入应用并行,构建平台、数据、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安全可靠软件产业生态,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化导向,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加快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强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支撑。

突出特色,产业协同。聚焦移动互联网、工业软件、数字文创、网络安全等领域优势与特质,注重技术、产业、应用和安全协同发展。培育产业集群,构筑“五名”(名品、名企、名人、名园、名展)产业格局。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形成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新格局。

开放共享,安全可控。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以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实施积极主动开放战略。加快关键产品和系统的推广应用,解决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及产业,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按照“优存量、拓增量、固根基、培特色”的总体思路,以“加强高端软件供给能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为总体要求,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名园,打造“一城三园多极”的软件产业集聚格局,做大工业软件、做强信创软件,打造“高端软件自主供给+核心平台高效服务+应用场景高度开放”的软件生态格局,努力将软件产业打造成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到“十四五”末,将湖南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软件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具体目标如下:

——产业规模。到2025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速达30%以上,力争进入全国前十行列。

——主体培育。到2025年,规模以上软件企业数量达4000家,营收过亿元的软件企业超过300家,超10亿元企业50家,超100亿元企业5-8家,培育一批具备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软件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

——创新能力。到2025年,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突破70000件,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突破5000件,软件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0%。

——产业布局。建成“一城三园”(1个中国软件名城,3个中国软件名园),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基地。

——融合应用。到2025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培育10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杆企业,工业APP数量突破40000个。

(一)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动能

1.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瞄准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对接国家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扎实推进“芯火”创新计划、软件“铸魂”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核心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紧跟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自动驾驶、可信计算、VR/AR、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布局。鼓励开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推动“卡脖子”技术的“揭榜挂帅”,引导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项、协同攻关”的创新机制。

2. 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

推动软件企业、软件用户、科研机构及开源社区“四位一体”协同创新,加快软件创新体系建设。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打造一批面向行业的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新型创新载体,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推广DevOps、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等先进软件开发理念,引进和建设顶尖的软件云开发平台,提供云端化、轻量化、服务化的“一站式”开发工具,加速软件开发模块化、低代码化、无代码化和协作化演进。

3. 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与知识产权运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机构的作用,鼓励企业和机构参与制定软件相关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推广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加强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和规范的引进与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参与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软件服务商交付能力、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CS(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认证,推广SDL(软件安全开发生命管理)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强软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和战略布局,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二)发展工业软件,赋能先进制造

1. 夯实工业技术软件化基础

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针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运维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提炼专业工业知识,梳理可模型化、标准化、模块化、软件化的工业技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中小企业“两上三化”,深化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促进工艺、流程、模型、算法等知识和经验积淀、开放和复用,实现技术扩散和商业化,加速工业技术软件化进程。

2. 提升工业应用软件质量

聚焦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服务企业数字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的嵌入式软件、管理控制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发展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高端制造类、运维服务类、机器人操作系统等高端工业软件,培育BIM(建筑信息模型)、CAD、ERP等研发设计类和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面向不同工业场景的工业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以及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工业智能软件和解决方案。

3. 加快工业互联网APP培育

推动工业APP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加快工业APP应用创新,推进工业APP在重点行业应用,面向真实应用场景需求,培育工业技术软件化应用解决方案。鼓励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合作开发培育一批基础共性工业APP、行业通用工业APP及企业专用工业APP。建设工业APP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工业APP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工业APP开源社区、应用商店建设,促进工业APP交易流转。

(三)加大主体培育,夯实发展基础

积极引进全球软件500强企业、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软件企业等在湘设立创新中心、区域总部、行业总部或第二总部。发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等领域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壮大本土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快升级,向平台型和生态型企业演进,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机构与服务体系,开展跨国并购等业务。

支持信创、电子商务、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网络视频和游戏等领域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和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面向国内外龙头IT企业,支持发展高端服务外包,加强领军企业与头部企业的配套对接。支持云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研发设计类软件等核心技术企业做优做强,逐步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企业间加强协作,提升产品竞争力。

支持龙头企业内部孵化,建立专业软件分子公司,在区块链、物联网、VR/AR等新兴前沿领域推动“大平台+小企业”模式,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产业生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优势,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高校为源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孵化模式。鼓励在软件、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建设一批创客产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器,鼓励基于互联网平台开放各类资源,面向公众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四)培育新兴业态,抢占产业先机

1. 持续推动移动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加快移动芯片设计、移动操作系统、位置服务等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推进移动互联网在制造领域融合应用,加快培育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信息消费。完善移动互联网产业体系和生态,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制造业领域全面拓展,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骨干企业引培工作力度,做强大企业,聚焦省移动互联网重点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2. 壮大人工智能、区块链产业

突破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跨媒体分析与推理、工业互联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等关键技术。依托龙头企业技术平台,重点开展智能工程机械、智能运载工具、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软件研发与产业化,推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交通物流、文创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分加密签名算法、高性能新型共识机制、智能合约、P2P组网结构、分布式系统与存储、分片技术、跨链技术等关键理论研究及软件技术实现,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探索区块链在社会综合治理和民生领域运用。

3. 深化“云大物”领域创新应用

推动软件架构迭代更新,加速云计算的发展和推广,大力发展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云游戏、云电脑等基于云计算的新业态、新产品,丰富软件产品和服务维度。加速云端融合的大数据采集、协同、分布式处理和挖掘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加快培育安全可靠的大数据产品体系。支持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和试点示范,重点研发面向制造业关键环节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平台。大力发展车联网、北斗导航等基于物联网的新型应用,发展基于5G的软件产品与解决方案,形成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定制化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

(五)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

1. 创建中国软件名城

支持长沙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快科技、企业、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大力塑造长沙软件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形成技术先进、服务完善、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产业生态,推动“五名”一体化发展。强化长沙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核心城市区域合作水平,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引领全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2. 打造中国软件名园

鼓励和支持株洲、常德、郴州对标建设中国软件名园,支持株洲做大做强高端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支持常德大力发展平台化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软件,支持郴州培育大数据等信息服务和配套产业。引导和支持省级及以上软件产业园扩容提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突出、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国内外优势软件企业,引导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向园区集聚,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加快培育软件名企、名品。

3. 培育特色产业基地

支持各地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应用突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全省软件产业发展重要支撑点。按照“一区一特色”原则,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工业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特色产业园区。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人才培养、配套服务、品牌培育等方面加大对软件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六)完善信创生态,提升产业服务

以信创工程为牵引,国产操作系统为中心,依托“两芯一生态”,大力支持企业参与自主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研发。积极承接国家信创试点,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应用系统及解决方案。在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行业信创应用示范,鼓励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使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推动信创软件上云上平台,融入移动应用生态。支持信息技术创新适配及应用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深度适配,提升集成解决方案性能质量。

支持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企业、非盈利组织等,组建开源生态联盟,建立开源软件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围绕任务发布、研究、开发、托管、编译、发布、宣传、安装、反馈等环节,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信创产业开源平台。打造开放共赢的开发者生态和即开即用的信创云基础设施,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桌面应用等重点领域进行开源项目布局,吸引顶级开源社区入驻,引导广大开发者开发和搭建优质开源项目,打造信创交流互助圈,建设应用商店,大力推广技术成熟的开源软件。

依托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国家软硬件试配测试中心、软件测试中心、第三方认证服务机构等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国产软件的兼容适配、测试认证、试验诊断等服务。搭建软件企业与用户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促进跨领域合作。鼓励基于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向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行业和领域拓展,支持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软件企业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大力支持发展首版次高端软件,持续扩大国产软件市场空间。

(一)工业软件培育工程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工业企业联合优质软件研究机构,建设湖南省工业技术软件化创新中心、开源社区、公共研发基础平台,推动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推动应用市场拓展。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安全控制等制造关键环节,培育一批典型应用案例。组织开展工业APP大赛和优秀工业APP遴选活动,推动优秀工业APP及应用解决方案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引进和支持国内外知名工业软件企业及研发机构来湘投资,鼓励工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成立软件企业,支持软件企业研发高端工业软件。

到2025年,全省工业软件规模达500亿元,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应用场景的工业APP数量达到40000个,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一批重点工业软件企业。

(二)先进制造赋能工程

提升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软硬件综合设计开发能力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行业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软件和专业解决方案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建设多层交互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和产业集群基础能力。深化企业“两上三化”。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计划,培育“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培育“上云上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到2025年,打造1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

(三)两化融合深化工程

打造以新型能力为核心的本质贯标。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优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推广,推动企业加快形成以价值效益为导向、数据为驱动、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体系架构和方法机制,开展分级贯标和分级评定。发挥贯标企业标杆示范作用。持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和标杆遴选工作,跟踪企业贯标综合成效,推广典型做法,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咨询机构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推动贯标咨询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加强自身服务设计和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咨询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宣传和推广应用。

到2025年,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000家,培育10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标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

(四) 移动互联网提质工程

突破新兴关键技术。聚焦移动芯片、通信网络、新型显示、柔性电子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平台及服务,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开发一批战略性新产品。引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省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总部,聚焦移动电商、移动新媒体、移动生活服务、动漫游戏等优势细分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提升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推动制造领域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到2025年,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新增上市互联网企业超过10家,全国互联网百强入围企业超过5家,建成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

(五) 数字文创壮大工程

强化关键环节软件研发。围绕数字文创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实现重要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支持数字文创产品内容制作、传输和使用的相关设备、软件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超高清视频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数字文创企业发展超高清视频产品及服务,提升超高清视频的数字内容制作、直播服务、融合应用、网络传输等关键环节的软件支撑能力。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支持数字文创企业平台化发展。

到2025年,力争全省数字文创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中国V谷”。

(六)名城名园创建工程

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支持长沙实施“软件产业再出发”战略,依托“一园五区两山”,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因地制宜提升软件产业发展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软件名城。打造中国软件名园。鼓励重点软件园区制定软件名园实施方案,支持株洲、常德、郴州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培育省级示范软件园。对标中国软件名园,推进重点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国家级、省级多梯度分布、多区域落点、差异化发展的园区协同发展体系。

到2025年,成功创建长沙中国软件名城,创建3个中国软件名园,打造10个省级示范软件园,软件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高。

(七)软件品牌提升工程

打造品牌产品。围绕优势领域,引导软件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软件品牌。培育品牌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争取“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等核心百强荣誉,提升规模效应和企业知名度,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型软件企业。促进品牌推广。组织行业协会开展软件企业50强、优秀软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等评选工作,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争创意识,营造品牌创建氛围,推动产业发展从产品、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到2025年,培育5家以上中国软件百强企业,每年新增10个以上中国优秀软件产品,力争在特色优势领域的龙头企业行业市场份额进入全国前三。

(一)加强统筹协调保障

深入落实《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研究制定新时期适应我省软件产业发展新特点的配套政策。加强全省软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全省上下协同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落实国家行业统计制度,定期通报全省软件产业运行监测情况,为宏观决策、政策研究等提供支撑。大力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共服务平台等专业性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贯彻落实国家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建立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融资促进,推荐优质软件企业纳入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子基金,加大对软件产业重大项目的投入。支持开源基金会发挥作用,壮大自主开源生态。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软件产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创新适合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活跃创业投资氛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支持建设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组织开展新型信息消费大赛、工业APP、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与应用大赛,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创业团队。鼓励行业协会、园区、龙头企业等举办专题技术培训,支持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软件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软件人才吸引、集聚、培训等全链条服务。

(四)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积极探索和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发挥世界计算机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等平台作用,支持办好程序员节活动,构建链接全球软件产业高端创新资源的合作网络。加快承接北上深杭等城市软件产业转移,扩大承接软件外包服务的规模。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积极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出口和离岸软件外包。

(五)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依法落实企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鼓励和支持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加大信息安全要素保障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围绕信息安全保障需求,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支持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安全测评与认证、咨询、预警响应等专业化服务,增强信息安全保障支撑能力。推动工控安全管理政策及标准落实,加快建设工业信息安全监测平台,支持工业控制系统及其安全技术产品的研发,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行业标准、品牌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品牌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推进软件正版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鼓励企业联合建设软件专利池、知识产权联盟,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重点行业向软件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将本省重点软件产品纳入政府两型采购目录,充分用好首购、直购等政策,依法依规采购省内软件产品,完善软件产业发展体系和生态。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2021年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展现场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之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构建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现实基础和必然要求。如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环耦合”,是当前亟须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新型科研机构,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是其中的典型。它以“创新”为名,历经15年发展,通过探索“楼上楼下”综合体、创新联合体、“强链补链”的集群效应等创新模式,寻找疏通基础研究连接产业化的“快车道”,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探索出了“深圳经验”。

2006年筹建伊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领导班子即敏锐意识到,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又要支撑国家重大需求,还要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如何才能找到一个突破口?深圳先进院在中国科学院党组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支持下,秉持“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知行合一理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不断创造和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15年的创新发展,探索了从工业园到科学城的技术突破与源头创新路径;15年的科技行动,打通了产业链痛点与创新链堵点;15年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锻造了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高效转化机制,组建了战略科研平台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产业链“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的“深圳经验”。

构建“楼上楼下”综合体跨越转化“死亡之谷”

创新是一个从想法到研发到量产再到销售的完整链条和连续过程。技术开发与产业转化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创新过程实现与否。然而,理想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往往“脱节”,让产业难以拥抱科技,甚至产生令业内望而生畏的鸿沟,即科技应用的“死亡之谷”。

如何破解这道世界性难题?在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看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重在探索科技触碰产业的创新模式,寻找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如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合成所)正在探索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合成所迎新科技风口而立,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精益创业,创立了融汇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双环耦合”的“五位一体”高效运行模式,建立了“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和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变以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线性模式为行动实践“发明—发现循环模式”,让深圳合成生物学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成效得以显现,让科学和产业的“两双巨手”,在科技创新环与产业孵化环“环环紧扣”的链接支撑下,跨越“死亡之谷”,紧紧握在一起。

强有力“抓手”,为突破“0到1”保驾护航

在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依托深圳先进院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政府批复金额7.2亿元)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建成后将为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硬件基础、创新平台和转化支撑;同时,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政府批复金额7.5亿元)在机制保障、人才引培、原始创新上提供保障,“大设施+研究院”同步建设、相互促进,反哺和催生合成生物基础研究“0到1”的原始创新,不断增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韧性,辅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学院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供给,不断深化教育链与人才链的双促双融,进一步夯实“四链融合”发展模式,充分释放合成生物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巨大潜力,引领生物经济迭代腾飞。

源头创新,为产业化增添“源动力”

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扎实推进。如:刘陈立团队在Nature上以定量公式揭示了合成生物的构建原理,在Nature Microbiology、PNAS等期刊上揭示了细菌细胞分裂的全新机制;Jay Keasling、罗小舟团队在Nature发表文章,通过改造酿酒酵母用工业化方式酿出大麻素,相关初创企业估值已超过2亿元;钟超团队利用光响应生物被膜和仿生矿化,开发了自修复活体梯度复合材料,成果发表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 上,团队受邀在Nature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发表观点论文,首次定义材料合成生物学新兴交叉领域。在机制保障、设施平台与人才支撑的加持下,基础研究能够扎实推进,为后续产业化源源不断输送优质成果。

“楼上楼下”,搭建科研与产业双车道

在合成所牵头建设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下”为产业提供需求,为生物类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一栋楼里,打破科学与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限制,打通合成生物创新生态链重要环节,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架起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双向车道”。截至目前,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开展6次企业遴选,通过遴选企业30余家,成功入驻企业13家。现已集聚了包含合成所孵化企业在内的臻合智造、中科碳元、厚存纳米、柏垠生物等高成长性企业。

目前,深圳先进院已形成一支多学科交叉汇聚、以“海归”为主、体量800余人的全球最大合成生物学团队,其中院士10人(含8人双聘)、“杰青”“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30余人,团队骨干分别来自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背景横跨生物、物理、化学、信息等学科,研究方向涵盖理论(S)、技术(T)、工程(E)、应用(A)。STEA有机统一和高效运转,有利于打通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有利于深圳合成生物产业生态率先建立。此外,深圳先进院还牵头发起成立国际合成生物设施联盟(GBA)、亚洲合成生物学协会(ASBA)、中国工程生物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及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等各级合成生物学组织。如今,深圳已成为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节点。

组建创新联合体整体穿越“达尔文之海”

从0到1是科学要干的事,从1到100是产业孵化和工业应用能做到的事,科学和产业是相互联系的,但两者之间有被称为“达尔文之海”的鸿沟。想要跨越这片“达尔文之海”,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围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导向和高端医疗设备的重大需求,深圳先进院汇集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力量,联合开展基础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重大创新产品攻关,突破从原理技术到材料器件再到整机系统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可控水平,打造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创新生态系统,牵头组建从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到转移扩散再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跨界型、协同型创新联合体。

面向需求,破解“两张皮”根本问题

目前,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低于先进国家70%以上的转化率,致使我国科技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长期存在“两张皮”问题。

“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以国家和产业需求为核心出发点,切实做好创新链上游下游的衔接,稳步落实科研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研、又懂得技术产业化的综合型人才,避免研发成果跌入‘死亡之谷’,助力更多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樊建平表示。

在融通创新方面,深圳先进院做了诸多探索,为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先进院通过牵头搭建联合实验室、检测服务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探索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大会大赛等行业生态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起到了骨干引领作用。在破解“两张皮”根本问题上,深圳先进院作为主要股东单位之一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于2020年4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并成立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实体运营,同时与迈瑞、联影、先健、哈工大、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等产学研联合的股东团队建立了较为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国创中心初步构建了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等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建立了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有机结合,为产学研各方提供真实有效的技术供需信息,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集智攻关,突破共性核心关键技术

现阶段,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比较突出,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深圳先进院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培育集成创新优势,联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协同集智攻关,建设了106个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创新载体。同时,对领域内共性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深度梳理,形成产业“卡脖子”技术全景图。深圳先进院与迈瑞医疗、上海联影等行业龙头企业协作聚焦攻关,产出多项突破性、引领性科研成果,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低成本健康、医用机器人与功能康复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超声神经调控仪器研制成功,“超声神经调控技术”进入产业化快车道;成功研制介入手术机器人整机系统,关键技术指标通过第三方测试,产业化工作稳步开展;研制出偏瘫患者辅助机器人系统,实现了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辅助介入。

高端引领,提升医疗器械国产化率

医疗器械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工具,我国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产品普及需求与升级换代需求并存,近年来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如超高端彩超、检验仪器、超高场磁共振设备等产品进口占比均在80%~90%,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率严重不足。

国创中心作为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布局的唯一重大国家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全面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的高性能医疗器械需求,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先进治疗等重点方向,扎实推进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加快国产替代步伐。在基础材料方面,针对植介入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膜材料、体外诊断生物原材料进行集中攻关;在核心部件方面,聚焦超声换能器、X射线探测器以及体外诊断精密移液组件开展技术攻关;在创新产品方面,新型脑卒中微创治疗仪、分子诊断POCT设备以及世界首创磁共振引导超声脑神经调控治疗装备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同时,国创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方式,有效整合医疗器械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创新资源,打造服务于高性能医疗器械全行业和重要应用领域的开放型创新服务平台,多层次全方位搭建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协同运用、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平台,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卡脖子”问题,提升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国产化率,提高医疗器械领域“产业链+创新链”的整体效能。

跨界织网引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离不开链条中各个环节互融互通,产业集群作为连接产业上下游的“路由器”,为打通产业合作的“壁垒”、推动跨界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一代产业集群作为数字经济基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经济底座并探索典型应用场景,引领数字产业化,支撑产业数字化,着力培养细分产业,构筑集群网络化共生生态,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先进院作为深圳市新一代产业集群总促进机构和枢纽平台,依托研究单元和产业联盟协会,通过跨界织网,“携龙头,促中小,建联盟,享资源”,在共同承担国家及地方产业项目、强化产业链创新能力的同时,着重发挥“平台的平台、联盟的联盟”的产业协同价值,构建开源共享的“竞争者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头雁引领雁群”“大手牵小手”产业生态,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2019年以来,集群总促进机构共成立了超过84个企业联合实验室,企业委托合作到款金额超过2.8亿元,成为集群产业链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已向近千家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服务,开放共享总价值超过7.7亿元的科研设备,服务集群内外企事业单位,总共享机时超过140000小时;承担深圳市政府投资15亿元,建设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粤港澳先进电子材料技术联盟;获工信部2019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全国第一名。

穿针引线,支撑强链补链

通过部署推进“基于自主研发的鲲鹏及昇腾全栈智能大数据平台”“砷化镓、氮化镓芯片的先进基板封装技术开发”“面向超薄芯片制造的临时键和胶材料”“超大尺寸的POA曲面技术的开发”“面向智慧城市的超大规模分析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金融风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六大实体项目,扶持华为等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通过建设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围绕华为产业链开展协同创新,为5G和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进入华为供应链创造技术条件。同时,集群总促进机构积极打造鲲鹏生态链,推进“鲲鹏生态研究院”的筹建,通过跨界合作与华为公司、蜂群产业服务集团协同共建华为生态,并与知名知识产权数据共享企业智慧芽合作,成立“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创新联合实验室”,围绕新一代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情报分析,细分产业链知识图谱技术,为集群企业创新赋能。

跨界合作,探索应用场景

通过跨产业探索典型创新成果的应用场景,优化拓展集群内多产业链跨界整合,并积极推动示范应用。例如:与商汤科技共同开拓的“5G+8K+AI”跨界融合应用示范项目,以疫情防控和安全监控为场景,结合8K超高清技术与5G、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实现远距离、大视角下场景的智能分析,精准把握全局安全态势,并对异常事件做出预警。该项目在深圳市海岸城进行了技术验证,并与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等形成示范意向;自主开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在环测试系统”与比亚迪紧密合作,搭建可以满足智能驾驶车辆的在环测试系统,大幅提高自动驾驶系统测试效率,已获得中科院体系及广东省高校与科研机构中的首个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与深圳北斗院合作,充分利用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共享等技术手段,积极研发并发布疫情防控系统,全面掌握疫情数据,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实现防控全过程管理,在抗疫中起到了助力疫情防控的积极作用,受到了省市地方政府的表彰;同时,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发拥有核心技术的应用系统,如中广核核电厂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长江电力水电站液压启闭机活塞杆检测机器人、中国商飞穿戴式无动力下肢外骨骼系统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示范和应用边界。

跨域交流,对接国际资源

在引领国内业内交流融合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对接,助力域外资源获得。如与国际媒体龙头Aspencore持续开展合作,联合主办国际AIoT生态发展大会,在国际论坛上设立大湾区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奖项,有力提升了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知名度;进一步拓展与德国先进制造集群、法国微纳集群等国外产业集群的合作对接,积极围绕园区建设、联合人才培养、峰会论坛、跨境创新孵化等方向探讨深入合作;将中科创客学院作为对接平台和重要抓手,与法国格勒诺布尔AQUILARIS、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澳大利亚布里斯班ACIC、英国EGG孵化器合作布局建立“海外创业中心”,不断深化拓展国际产业合作。

好风凭借力!善于发现新科技风口,深圳先进院围绕智能与生物技术融合的IBT领域,前瞻布局七大前沿科技研究,率先抢占科技制高点。善于把握新科技风口,深圳先进院不断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各个关键环节,着力提升生命健康领域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倒逼和加速原始创新,全面推动科学、技术、产业、资本、人才和市场要素的创新组合。善于运用新科技风口,深圳先进院把财富变成知识而“花钱”的科研创新过程和知识再变成财富而“赚钱”的产业创新过程有机统一,主导“花钱”和引领“赚钱”在过程中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使科技创新向产业链前端延伸,产业创新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链后端延伸,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与“闭环发展”。(刘云达 韩汶轩 丁宁宁 刁雯蕙)

  “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一系列重磅产业发展举措的出台,坚定了产业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近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引发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反响。

  他们表示,深圳此次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几乎涵盖了深圳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将通过产业集群建设,稳住制造业基本盘,鼓足发展后劲,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重磅产业发展举措出台,提振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者的信心,感受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体会到政府有决心解决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将大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沃特股份董事长吴宪表示。

  精准布局产业集群建设,政策亮点频现。吴宪表示,此次政策更具针对性,体现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特点。深圳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特色优势,统筹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既体现政策的整体性全局性,又体现特色性和对应性。如“六个一”工作体系、创新财政金融等,既发挥深圳特色优势,又可以快速执行落地。

  “对2025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的目标,我们特别有信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思思说,深圳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规划一直先行先试。这次政策的出台,对产业集群的打造与建设更加细化和精准,政府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协会也将坚定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生态平台,努力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可控。

  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黄卜夫表示,深圳目前已经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高端装备行业,聚焦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出强力“组合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未来可期。

  超前布局勇闯“无人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总体来看,深圳出台“20+8”的产业行动计划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深圳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深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个赛道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在科研和教育机构的前瞻布局,也将对产业集群逐渐产生影响。比如先进院前几年布局的合成生物和脑科学,在深圳都变成产业,并在光明等地区开始发力。

  二是政策体现深圳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力量有效结合的方法。产业发展举措的源头方面依靠社会力量,政府在财政支持、空间布局和产业链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基础研究方面,相关政策对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特别是深圳把这个品牌打起来以后,更有利于科研机构在全球招聘高水平人才。

  樊建平表示,政策还强化了自主创新体系,前端从0到1、从1到10的创新也将得以体现。“过去,我们一直跟在别人身后搞创新,现在布局未来产业,前面一眼望去都看不到人,深圳可以说是勇闯“无人区”。比如合成生物、脑科学,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深圳只能靠自己探索,包括在光明的“楼上楼下综合体”、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等,这些都是为了新兴产业做准备。”

  樊建平表示,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个政策也体现了深圳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向全社会发出号召。以脑科学、合成生物为例,目前国内还没有城市提出发展相关产业。“深圳此次出台政策释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政府决心打造好的环境来支持新的产业,要集聚科学、合成生物的创新资源去发展新的产业,这将吸引全世界的年轻人才来深圳创新创业。”

强化空间保障 加快项目落地

  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因地制宜规划先进制造业园区,强化产业链纵深拓展和升级再造,更好地推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昨天,承接我市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的各区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空间保障、加快项目落地、加大资金支持,为深圳打造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紧盯目标 精准挖掘

  宝安区燕罗街道整街统筹办副主任蔡业东表示,燕罗先进制造业园区作为全市20个重点发展片区之一,重点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网络与通信,跨越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必须紧抓时代腾飞机遇、开拓进取,紧紧围绕市委和区委的战略布局,紧盯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全国示范”的国际智能制造生态城目标定位,奋勇争先,以敢打必胜的决心和勇气高质量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

  新桥东项目实施主体、深圳市宝实置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桥东先进制造业园区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装备产业链,精准挖掘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的企业,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园区。新桥东项目规划研究面积2.3平方公里,是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工改工”项目,项目将打造工业上楼的产品体系,建设符合产业需求的新时代高标准厂房,适合智能制造等各类企业在园区扎根。未来,新桥东将为高端制造项目的落地实施提供强大空间保障。

  积极承接 加速汇聚

  规划建设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中,龙岗布局了三个先进制造业园区,西部先进制造业园区聚焦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中部先进制造业园区聚焦智能终端、现代时尚、超高清视频显示;东部先进制造业园区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

  龙岗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产业大区,龙岗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区之首,规上工业增加值多年稳居全市第一。今年初的龙岗区委七届二次全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围绕市“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龙岗区有序建设龙岗东、中、西三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积极承接“20+8”产业集群中的“11+2”产业集群项目。全力推动“IT+BT+低碳”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高标准建设龙岗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以半导体、工业软件为重点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能力;优化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运营机制,加速汇聚一批高成长、高效益、高质量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建设坪地新能源产业园,推动形成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低碳产业集群。

  增强实体 提质增效

  龙华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制造业强区,“20+8”产业集群政策文件,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阵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华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据悉,近年来,龙华区坚持制造业立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一批高端制造业园区,吸引大量高新科技企业进驻,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举突破了千亿元。

  在深圳市重点打造的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中,龙华占据三席。其中,九龙山先进制造业园区将聚焦网络与通信、工业母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等打造产业集群;鹭湖-清湖先进制造业园区重点布局智能终端、网络与通信、激光与增材制造、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黎光-银星先进制造业园区则规划发展智能终端、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产业。

  为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今年以来,龙华区还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行动,落实全市“20+8”产业发展布局,实施数字经济“十百千”计划,发展“总部+高端制造”“龙头+配套”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3+3+N”产业梯队,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30%、42%。

  夯实根基 释放活力

  在深圳市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中,市委、市政府在坪山区重点布局了坪山金沙-碧湖、高新南和高新北等3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坪山发展的关心厚爱和殷切期望,也表明坪山在深圳‘20+8’战略性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版图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坪山区工信局局长刘耀煌表示,三个园区总规划面积23.51平方公里,覆盖了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四大国家级产业片区,集聚了赛诺菲巴斯德、比亚迪、中芯国际、荣耀机器等行业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创新药、智能车、中国芯”为代表的“9+2”战略性产业集群。无论从产业基础还是空间潜力上看,坪山区三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均具备承接生物医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20大产业集群和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8大未来产业集群布局的优势禀赋。

  刘耀煌说,接下来,坪山将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全域全链创新,打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激发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主体活力,夯实“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的产业根基,为深圳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8’政策重磅出台,极大提振了光明区制造业发展的信心”,光明区产业发展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光明区提出了“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的“三地”路径,此次颁布的“20+8”政策为光明区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奋斗目标。

  按照部署,光明区承接“8+5”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并谋划打造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其中凤凰先进制造业园区拟布局集群方向为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马田先进制造业园区拟布局集群方向为精密仪器设备、智能传感器、现代时尚。玉塘先进制造业园区拟布局集群方向为高端医疗器械。公明先进制造业园区拟布局集群方向为新材料、生物医药。

  接下来,光明区将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四大园区带动全区制造业发展,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谋划特色 共建共享

  《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出炉,盐田区和大鹏新区将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以及海洋产业,承担共同打造东部滨海先进制造业园区的重任。对此,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规划发展科科长陈晓旭表示,未来新区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托新区产业基础,前瞻谋划特色,细分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级生命健康领域先行先试政策支持,率先构建具有大鹏特色的大健康前沿发展新生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汇聚资源要素的发展环境,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盐田区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总经理张彩联认为,《规划》发布十分及时,体现了产业错位协同发展的方针,让产业空间得到优化配置,目标更明确,对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和海洋产业的发展更有信心。盐田具备良好的资源与产业基础,如果能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优势,精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各方共赢、共建、共享,一定可以做出新的成绩。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改革和财政局负责人表示,深汕将以《规划》为指引,积极发挥深圳超大产业集中承载地的作用,打造国际一流的东部产业新城。着力构建“一体两翼”产业格局,高品质建设西翼深汕智造城,积极打造北部先进制造园、中部生态环境园、南部临港产业园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等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东翼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重点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特色集聚区。据悉,在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目前已成立深汕智造城平台公司,通过注入资金、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撑项目滚动开发,支持平台公司通过基础设施基金、全产业链融资、股权合作(+EPC)资金、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大做强。

建设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6月6日发布的《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全面赋能,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业态创新,激发消费潜力,加快融合发展,完善数字创意生态体系。

  近年来,深圳数字创意产业依托数字技术发达和文化创意资源汇聚的优势快速发展,增速显著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培育了腾讯、华强方特等一批数字创意领军企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新型企业、新型业态、新型模式和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活跃,游戏、动漫、数字创意设备等领域的出口均占全国较大份额,形成了覆盖创作生产、传播运营、消费服务、衍生品制造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为此,该行动计划确立了全市数字创意产业在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内容创作生产提升、业态融合发展创新、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数字创意企业孵化、区域合作协同发展6大重点行动;提出构建“一核、一廊、多中心”的数字创意产业布局思路,重点支持南山等6个区打造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并对组织协调、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要素支撑等四方面提供保障措施。

  《行动计划》以推进数字创意技术和设备制造、内容制作、设计服务、融合服务等四大业态发展为主线,强化突出了对“十四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引导。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门类等重点任务,充分体现“十四五”时期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新要求。

  目前,深圳游戏、动漫、创意设计、数字创意设备制造等细分行业产业链基础较好,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游戏产业市场份额占据全国一半以上。动漫相关企业有上万家,动漫产业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网络视听平台推动多领域融合发展,汇聚了腾讯、懒人听书等众多网络视听领军企业。创意设计数字化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活跃。

  有此良好基础,《行动计划》强调了内容生产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加强数字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数字创意共性、关键技术原创研发和集成应用,在关键环节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增强发展新动能。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推进“数字创意+”行动,促进数字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数字创意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为实体经济发展赋能。

  企业反响之海天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精耕细作

  海天出版社负责人表示,此番《行动计划》的发布,从目标、任务、行动等各个方面系统性地阐释了深圳数字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既有高屋建瓴的规划,也有切实的保障措施。

  作为深圳唯一一家城市出版社,海天出版社近年来在数字出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教育出版领域推广数字资源包作为传统教材、教辅的有益补充,大大提升了教育读物的可读性。在营销中大力发展线上渠道,与知名大V合作进行线上图书推荐,同时主动构建抖音号、视频号等线上推广矩阵,以编辑讲书的形式提升图书影响力,并实现了海天版电子书在20多个线上平台销售,形成了纸质书和电子书销售的良好互动。为了贯彻中宣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天出版社成立了融合出版编辑部,重点推进非遗传承领域的融合出版,《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非物质文化系列》(融合出版含视频)等系列非遗出版项目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发展来说,2009年是重要分水岭。当年,全国数字出版业产值750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图书出版业的产值。到了2019年,我国图书出版的营收缓慢增加到1100亿,约等于数字出版规模的十分之一。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出版。

  结合《行动计划》,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数字出版领域精耕细作,谋求更大的发展。持续推动教育出版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助力深圳成为国内数字化教育的先锋城市;将依托海天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实录”大型数据库,以文字、音频、视频一体化的模式,打造深圳的“数字化百科全书”;探索建设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园,以此为平台,鼓励国内网络游戏企业“出海”,同时吸引国外一流网络游戏企业走进来。

促进深圳时尚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前端

  深圳日前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现代时尚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时尚产业集群,促进深圳时尚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前端,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目前,深圳时尚产业经历多次转型升级后,正在向技术高端化、创意多元化、产品时尚化、品牌国际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国内行业门类最齐全、原创品牌最集中、产业配套最完善、规模集聚效应最显著的时尚产业基地之一。2021年,我市时尚产业增加值达377亿元。

  《行动计划》透露,深圳将依托现有时尚产业建设基础,加快数字化步伐。引导时尚产业企业聚焦技术、管理、生产、产品、运维等环节,提升需求分析、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设备运维、安全管控、远程服务等关键场景的数字化水平。尤其在服装、家具、黄金珠宝、皮革等产业,培育一批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需求敏捷感知和产销用协同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全力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

  同时,支持时尚产业企业建立以研发机构为核心载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载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取得突破。

  《行动计划》提到,将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构建“设计+研发+服务”创新设计体系,强化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激发时尚消费潜力。

  据悉,至2025年,深圳将建设国际一流会议展览目的地,探索“深港双城展”“展会北上”等大湾区会展业合作路径,试点联合举办大型文创展览、会展旅游活动。积极规划布局会展业新型基础设施,制定展会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办展办会水平。

  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体系;鼓励企业、行业机构等建设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数字化转型、电商直播、设计人才与品牌孵化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根据《行动计划》部署,至2025年,深圳将形成具有“深圳产品”“深圳设计”“深圳品牌”的高端供给新格局,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时尚产业高地、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之都,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现代时尚产业集群,现代时尚产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

  企业反响之影儿时尚集团:彰显深圳设计力量 布局全球时尚市场

  影儿时尚集团是深圳女装和时尚产业领军企业之一。自1996年成立至今,已拥有六大时装品牌和三大美妆品牌,国内女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集团副总裁殷博告诉记者,《深圳市培育发展现代时尚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发布后,行业和企业信心倍增,对未来布局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使市场不稳定因素叠加,政策在这个时候出台,恰如‘定海神针’,助力企业从容应对全球经济变局,不断寻求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推动深圳时尚产业全链质量提升和发展。”

  殷博表示,深圳时尚产业具有创意设计性强、市场影响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等特质。 随着深圳时尚产业数字化融合能力显著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产业链资源集聚,产业生态体系相对完善,具备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的产业基石。

  据悉,至2025年,深圳将依托福田、南山、龙华,建成若干产业链协同的服装产业集聚区,将深圳时装周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风向标式的时尚活动,引进和培育时尚科技型企业,搭建服装产业互联网平台,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国际会展之都。

无人机产业增加值将达百亿级规模

  随着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及新冠疫情带来“机器换人”需求,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幅增长。目前,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到89亿元,且拥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最新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以下简称《计划》)中透露,到2025年,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60亿元,其中无人机产业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实现快速增长。

  当前,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的需求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目前,深圳工业机器人产业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本体和集成应用等方面均有布局,其中伺服系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特种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管网管廊、医疗、能源、环保、农业、地铁、应急救援等领域。

  《计划》提出,深圳将在福田区、南山区、前海布局研发设计环节,发挥南山区创新型企业集聚优势,重点打造我市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集聚区,支持福田区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科创高地;在宝安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将宝安区打造成为覆盖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示范的机器人全链条集聚区,依托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建设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示范应用推广、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支撑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到2025年,深圳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产品精度、可靠性、平均寿命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1个省级或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20家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实施一批电子信息、汽车、教育、安防、物流等领域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智能机器人深度应用案例,实现智能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企业反响之汇川技术: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得制造业者得天下!政策的出台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对企业是一种鼓舞,为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作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内高端制造工控细分龙头企业,其所属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正是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制造业是深圳立市之本。深圳制造业如何发展?在付作军看来,深圳由于产业空间的限制,发展制造业必须立足高端,机器人就是制造业数字化的龙头产品,没有机器人很难实现数字化的落地。在受疫情影响的下,今年一季度,汇川技术不断推出新品,丰富机器人产品线,大受市场欢迎。

  “研发投入是衡量高端制造业的指标。”付作军告诉记者,2021年汇川技术研发投入达16.85亿元,近几年,汇川技术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额的8%—10%。他认为,更好地发展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离不开研发的持续投入和高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服务于制造业70个细分领域,其中规模以上覆盖40多个领域,未来将持续在产业链上下功夫,填补上游传感器、工业软件等等‘卡脖子’环节,持续引进高端人才,实现创新体系可持续性发展。”

  付作军表示,此次《计划》中提出要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高端研发需要高端人才,这正是深圳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基础。“深圳正在打造一个开放的市场,同时,技术也是需要开放的,仅靠实验室、院校解决不了,需要打造产学研一条线,最终由企业让技术落地实现产业化”。

部分领域产品技术国际领先

  安全节能环保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6月6日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年产值超百亿企业3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

  深圳还将规划建设2个以上产业集聚区,形成以技术研发、总部基地为核心和以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加速产业集聚。

  与此同时,新建60个以上国家级、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万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创新高地。部分领域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知名品牌建设成果显著,安全应急、节能电气、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置利用等技术装备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参与制修订国际安全应急、节能环保标准。

  文件还明确了五大重点任务,包括加强规划研究,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加强物资储备,提升供给能力;深化绿色制造,强化试点示范;强化国际交流,推动技术合作。并提出实施安全强基工程、能效提升工程、环保支撑工程、产业数字化融合工程。

  在空间布局方面,深圳将聚焦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综合服务三大方向,在罗湖区、宝安区、龙岗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在龙华区、光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布局生产制造环节。

  据统计,2021年,深圳市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其中,安全应急产业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智能安全应急产品、安全应急服务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LED照明、高效变频器、绿色建材、水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部分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全球市场,部分领域全国领先。

  企业反响之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加快抢占行业制高点

  6月7日,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市多部门此次联合发文支持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既契合了国家战略导向,也是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必然要求。政策的出台正逢其时,极大增强了环保企业的发展信心。

  据介绍,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中国电建旗下专业从事生态环境治理的平台公司,也是深圳市属地企业、深圳市治理领域的主力军。目前,该公司正在依托深圳的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加快打造一流的质量效益型生态环境集团。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深入,各行各业对于绿色低碳、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需求与日俱增,污染防治领域对系统化治理相关技术的需求迫在眉睫。本次出台的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多维度支持深圳在相关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对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这样长期服务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而言,有利于充分运用好在深圳实践形成的经验和积累,依托深圳的创新优势、产业链优势,集聚产业要素,形成产学研融用的全链条,加快抢占行业制高点,进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供先行示范的深圳样本、深圳经验,为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形成有力支撑。

将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6月6日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提出,到2025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

  激光是光、机、电、材料及检测等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激光制造系统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可构成高效自动化加工设备。而增材制造技术集物理、化学、光学、机电、材料、控制、信息等多学科于一体,是突破传统制造方式的核心动力源泉。

  作为我国重要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深圳已初步形成覆盖材料、器件、软件、设备和应用服务全链条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多模块连续光纤激光器、高功率激光切割头、电池焊接装备等产品类别处于国内一流行列。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据统计,2021年深圳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

  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为深圳加快培育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擘画了路线图。

  深圳提出,到2025年,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支撑软件、高端器件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新增1家省级或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同时,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到2025年,围绕3C电子、新能源、新型显示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激光+”和“3D打印+”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项目。建成若干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应用研发等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专业展会、高端论坛等行业活动的开展,形成覆盖源头创新、智能制造、创新应用的产业发展生态。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深圳部署了多项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其中,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工程方面,重点开发激光晶体、特种光纤、变频晶体、高熵合金粉末、梯度材料、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和陶瓷型芯材料等,推进增材制造的高频超声检测技术及装备材料、纤维增强材料激光并行制造工艺及装备激光制造基础材料等项目建设,加快提高材料供给水平和能力。推进核心器件产业化建设,重点攻克高性能激光芯片、光调制芯片、高功率光栅、光束整形镜、扫描振镜、超高功率激光切割头、3D打印头、高亮度泵浦源等核心器件,提升关键核心器件研制水平。

  企业反响之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从源头器件控制上下功夫

  6月7日,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特别助理、战略企划部总负责人黄健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市培育发展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是一份非常有指导性的文件,既突出各项重点任务,又明确指出产业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重点补齐的短板,让包括海目星在内的众多设备制造企业能够有明确的发力方向,配合政府的产业布局,更积极高效地开展资本、技术研发上的投入。

  行动计划中提出攻克基础关键核心器件,实现基础支撑软件自主可控。这让黄健宏印象深刻,“提升一个产业,不仅仅是把规模做大,而且要把它做强、做精。创新之路不仅仅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从源头上的器件控制,或者是装备的自主化上下功夫。”

  他指出,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产业链现代化工程,有利于帮助企业精准锚定目标,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结合各自强项进行创新或突破。

  黄健宏表示,公司将在核心硬件研发、应用场景上增加投入,寻找更多的共性技术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从学术探讨、理论原型验证,到工程化实验,再到产业化落地的产学研用合作。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收将达两千亿

  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被正式纳入深圳加快发展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队伍中;同时,《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简称“计划”)发布,给出了具体工作目标和指导举措。

  《计划》明确,深圳将抢抓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发展机遇,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到2025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要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并培育一批智能零部件供应链重点企业,实现网联化先发引领、智能化大幅跃升、电动化的全面渗透。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产业链条长、科技密度高、带动作用强。深圳有自己的先发优势。

  深圳是全球首个公交出租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1066亿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4.4万辆,公共充电桩9.7万个,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45公里,率先在妈湾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

  其次,深圳新一代信息产业基础稳固、电动汽车产业链条完备、先行立法保障产业有序发展,下游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计划》提出四个工作目标,一是要产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形成10家以上营收超百亿企业和2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的战略梯队,培育和引进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和应用高地。

  二是产业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头部企业提升整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集成能力,在车用无线通信、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设施等重要环节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形成“1家头部企业+N家零部件龙头”的发展格局。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5%,建成各级各类创新载体40个以上,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可控,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知识产权。

  四是新型基础设施加快部署。加快部署结合感知、通信、边缘计算等能力为一体的智能路侧设施,完善充电、加氢等设施,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构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行稳定、智慧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据悉,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将重点布局坪山区、南山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此外,深圳还将采用多元化扶持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加大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力度、支持设立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基金等。

  企业反响之航盛电子:持续增强汽车电子创新能力

  《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简称《计划》)的发布,让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动能更足了。

  作为深圳汽车电子零部件的头部企业,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总监涂莉娟告诉记者,“20+8”政策发布,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深圳当前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之一。它不是针对产业发展的某一个方面,更是对全产业链的扶持,充分体现出政府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深入研究。其中,八个“重点工程”是亮点,不仅牢牢抓住了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也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深圳智能网联汽车在2025年迈上新台阶更有信心。

  “深圳地处大湾区核心地带,拥有产学研用及创新的先天优势。经过政府的统一部署,将助推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中各个板块快速崛起、产业链上下游活跃度有效提升,还将大大推动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能构建起新的产业竞争力。” 涂莉娟说。

  在政策支持下,航盛电子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持续迭代产品创新能力,并加强与本土头部科技企业合作,打造科技创新朋友圈,为快速发展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助力。

建成全球知名创新药研发中心

  6月6日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简称《行动计划》),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路径。

  据统计,2021年,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为461亿元,已获批上市I类新药7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药84个,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94个,“仿创结合”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凸显,深圳南山高新区、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两大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快速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其中,在产业集聚效应方面,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建成若干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专业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方面,引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8-10家来深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高附加值生产基地,生物医药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40家,营收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超十亿元的企业15家,超亿元的企业25家。

  在科技创新方面,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建成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0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建成模式实验动物研究、医药CRO/CDMO/CMO、生物制品检验检测、中药及天然产物国际化等重大平台,获得国产I类新药上市批件15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400个。

  体制机制改革也要实现突破,争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获得更多药品审评职能。推进在指定医疗机构使用境外已批准上市但国内尚未注册的临床急需新药政策落地进程,积极争取境内外新药同步上市、专业资格评审互认等政策先行先试。

  《行动计划》还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包括提升药物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药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攻关;补齐产业公共平台短板;强化临床研究支撑能力;构建多梯次企业集群,支持企业做优做强,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由以仿制药为主向以创新药为主转变;打造多区协同发展新格局等。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布局在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六个区。其中,坪山区定位为核心集聚区,南山区定位为产业引领区,福田区定位为创新政策探索区,龙岗区定位为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光明区定位为技术创新区,大鹏新区定位为精准医疗先锋区。

  企业反响之信立泰药业:为生物医药企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这是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重大利好消息。”昨日,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徐莹向记者表示,《深圳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简称《行动计划》)政策的出台,将有效帮助企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创新医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上市集团,公司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产品分布心脑血管、降血糖、抗肿瘤及骨科等慢病治疗领域,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规模最大的处方药企业与深圳总部企业。

  当前,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凸显,但仍存在产业附加值有待提升,部分企业以仿制药生产为主,创新药企业数量相对偏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专业能力及经验有待提升等问题。

  徐莹注意到,在构建多梯次企业集群方面,《行动计划》提到,支持企业做优做强,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由以仿制药为主向以创新药为主转变。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高成长性的“隐形冠军”企业以及具有高潜力的研发团队,在平台服务、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等方面给予配套保障。

  徐莹表示,信立泰作为医药集团,这些政策针对性强,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与瓶颈问题。从全市角度而言,《行动计划》既能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了企业科研资金愿投入、敢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助推更多高精尖技术、优质医药产品实现国产化,进一步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一中心多核”空间布局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此次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将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并打造十大重点工程,以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建设,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目前,深圳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近年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21全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2295.0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全市GDP比重为7.5%,产业集群增长迅猛,展现出强大活力。

  深圳计划打造十大重点工程以强化这一产业集群。例如“专业人才培育工程”,将实施“软件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支持本市高等院校增设和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专业,鼓励支持高校主动融入产业园、科技园建设,联合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型企业。又如“核心软件突破工程”,将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大核心软件研发创新力度,力争在关键性基础软件和紧缺性工业软件领域实现更多“0”到“1”式源头创新,补齐传统领域基础软件短板。再如“创新平台搭建工程”,将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重点推进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

  同时,深圳将打造“鲲鹏+昇腾生态建设工程”,扶持基于鲲鹏、昇腾架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壮大,率先建立指标最优、性能最强、安全最高的自主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发挥源头创新中心引领作用,推进鲲鹏产业的技术创新和项目孵化;将打造“鸿蒙+欧拉生态孵化工程”,构建自主开源生态,推动两大操作系统从技术向商业化转化,并率先在消费电子、机器人、数据中心等垂直领域打造全球样板;还将通过“云创生态构建工程”加速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创新生态,打造投资孵化赋能、创新技术赋能、数字化赋能三大引擎,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细分产业集群。

  在“产业布局优化工程”中,深圳将打造“一中心多核”空间布局,在南山区(前海)、福田区、宝安区(前海)、龙岗区、罗湖区布局研发设计环节。支持南山(前海)打造核心集聚区、福田打造金融科技软件、电商物流软件集聚区、宝安(前海)打造社交娱乐、工业互联网软件集聚区、龙岗打造工业软件集聚区、罗湖打造现代服务业软件集聚区。

  同时,深圳还将通过“重点企业引培工程”,鼓励龙头企业依托产业链加强上下游延伸,开放基础软硬件技术和优势资源,搭建生态孵化平台。引导龙头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不断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重点项目和创新载体。

  通过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工程”,深圳将有序引导各行业领域数据的归集、共享、开放,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上的倍增作用。推动开展先行示范区数据要素试点,支持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设立深圳数据交易所,建设全球领先的数据要素汇聚融合和交易服务平台。

  通过“重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深圳将着力推进软件技术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应用,加快实现智慧城市全场景业务融合,推进建设大数据平台、公共数据共享平台、数据运营服务平台等智能中枢平台。

  企业反之响腾讯云:全国首个腾讯(深圳)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将落地

  深圳发力培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明确了有关重点企业引入和培育的相关措施,使一批发轫于深圳的行业头部企业深感振奋。

  腾讯云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深圳良好的产业、人才资源及政策优势,腾讯充分发挥在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数字科技能力,持续助力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相关措施中提到,深圳将鼓励龙头企业依托产业链加强上下游延伸,开放基础软硬件技术和优势资源,搭建生态孵化平台。引导龙头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不断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软件名品;鼓励大型企业剥离核心技术公司,围绕行业需求专门成立独立的软件公司,发挥行业固有优势,将软件公司做大做强。

  据了解,深圳市政府、深智城和腾讯及生态合作伙伴“政企协同”,已经建立起长期、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正在推动建设全国首个腾讯(深圳)软件产业创新中心。

  该创新中心将全力帮助传统软件企业转型云原生服务商,同时也将与深圳各区进行有效资源联动,在工业、零售、跨境、金融、国企、现代服务业等多个垂直行业,汇聚软件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促进效能倍增,助力深圳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3家企业将迈入“百亿俱乐部”

  到2025年,深圳将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近日,《深圳市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公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描绘出路线图、定下工作目标。

  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早,基础好,产业发展全国领先。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889.4亿元,占全国的10%;产业增加值275.36亿元,增长率7%。深圳在医学影像、生命信息监测与生命支持、体外诊断、植介入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具有国内领先优势。

  为进一步加强产业竞争优势,《行动计划》提出要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增强集聚效应。

  按照计划目标,到2025年,全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建成若干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聚集区,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以上,吸引世界知名医疗器械企业来深设立生产基地、区域总部或研发总部5个以上,形成1个千亿级专业制造园区。

  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新增3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进一步将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打造成引领全国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完善产业链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解决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原材料“卡脖子”问题,巩固提升医学影像、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植介入器械等细分领域的优势地位。并建成一批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产业中试、临床研究和试验、上市后评价和应用示范、供应链及贸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补齐产业公共平台短板。《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外包服务平台,加快打造工程技术、产品开发、检验检测、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注册法规、小试中试以及定制化生产等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服务能力,缩短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除上述两大任务外,重点任务还包括构建多梯次企业集群、加强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在空间布局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在南山、坪山、龙华、光明和盐田五个区进行产业布局,呈现出“南研发、北制造”的特点。

  企业反响之迈瑞医疗:政策突出“实”和“准”助推行业发展

  “高端医疗器械对深圳来说,是未来一个引领性的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反映了深圳在未来一段时间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这是此次政策的最大意义所在。”迈瑞医疗公关部总监茅伟明表示,深圳做产业规划历来比较实在,此次政策做得细致而清晰,契合深圳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政策。

  《行动计划》提出工作目标: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茅伟明表示,深圳是全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重镇,无论是创新基础实力、产业集中度、出口金额、上市企业体量等都处于国内领先。此外,行业政策法规、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各方面要求也最为严苛。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深圳已具备超越国内行业发展平均速度的能力和水平,对此次发布的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也非常有针对性。茅伟明表示,医疗器械行业特征是多品种、小批量,对零部件的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非常高。《行动计划》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强基放在五大重点工程首位,就说明是真正深入了解行业痛点、堵点而做出来的实在、准确的政策,对产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发力原始创新突破新材料“天花板”

  近日,一款受得了炎热气候、扛得住冰天雪地、充电快速、成本还低的锂电池成功量产,在业界引起了不小反响。这款全新锂电池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团队。

  记者了解到,电池如此“能打”,在于突破了负极材料的关键创新技术,这与深圳最新发布的产业计划思路一致。6月6日,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和市科创委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下称《计划》),提出在能源材料领域,重点突破高转化率太阳能电池材料、高容量高性能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性能的氢燃料电池材料。

  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是其中一个方面。根据《计划》,到2025年,深圳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培育出新能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百亿级材料集群,电子信息材料、前沿新材料、绿色建筑材料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要实现这一目标,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重点任务。深圳先进院团队告诉记者,以他们研发的新型锂电池为例,目前电池的正极材料相关研究已接近“天花板”,要提升性能,就要从负极材料上下功夫。不仅如此,为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团队多年来紧跟市场,最终研发出最低工作温度-70℃、最高80℃的锂电池,可以满足多种场景需求。

  不断突破新材料“天花板”,《计划》还提出了几项重点工程,“夯实新材料领域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是其中之一,要建设和提升炭功能材料、先进电子封装材料、柔性印刷电子材料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核心技术研究平台。

  在位于宝安区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内,有一个装着数十支材料样品的袋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团队针对超薄芯片加工用而研发的临时键合材料,看似不起眼,却是团队十年心血的结晶。“每一支样品都代表了一次研发‘失败’,在近七十次迭代后,才有了如今通过客户端测试并成功量产的产品。”

  十年如一日,敢啃电子材料“硬骨头”,这是深圳创新精神的体现。《计划》提出,在宝安区、龙岗区布局研发设计环节,在坪山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布局生产制造环节,在罗湖区、光明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

  企业反响之贝特瑞:把握政策东风再上新台阶

  6月7日,在位于深圳光明区的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内,车间里一条条生产线正全力运行。恰逢新能源行业市场蓬勃发展,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贝特瑞正开足马力生产保供。

  “此次政策对我们来说可谓恰逢其时。”贝特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6月6日,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和市科创委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年)》(下称《计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其中,新能源材料正是其中一个方面。

  贝特瑞所说的政策“恰逢其时”可谓十分精准。就在几天前,公司总经理任建国在一次发言中提到,希望抓住行业发展的“黄金10年”,特别是2025年之前,巩固贝特瑞在负极材料行业龙头的地位,让公司各方面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计划》提出,结合我国新一代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聚焦产业发展瓶颈,攻克一批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任建国表示:“这正是贝特瑞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近期,贝特瑞在光明区开工的“年产4万吨高端负极材料”工程,作为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其建设的硅基负极材料突破了传统负极材料的天花板,被视为负极材料的未来。

  在总结公司从默默无闻到全球领先的原因时,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曾表示,首先是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推动,特别是深圳市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扶持,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鲲鹏生态创新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