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凌洪是什么时候?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的家乡二门村是河南鹿邑县一个人口稠密的村庄,有上百户人家,全村有周、赵两个大姓,村子西头的人基本姓赵,村子东头的人基本都姓周,但我家附近确有一家姓刘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说,这一家是因发黄水从外地搬来的。阅读了李准的小说《黄河东流去》,我第一次为黄河水患所震慑: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迷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

大家急忙跑到村头去看,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地都震得直晃动。它像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几万只野狼在嚷叫,又像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话音还没落地,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他看到几个大麦垛漂在半空,就急忙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进攻扒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了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

《黄河东流去》中最年长的老者徐秋斋,他笃信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处世对人应该“推己及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对人的过错不必苟责,要有宽恕、原谅的胸怀。《黄河东流去》的主角李麦,秉承了中国农村妇女身上的“坚忍”品质。从她四岁丧母跟随失明老父流浪要饭时起,就注定要面对坎坷命运的考验。她遇事从不悲观消极,甚至坐以待毙,是一个“不信神的女人”。当乡村变成汪洋,灾难把村民推到了绝境的时候,李麦说出了一段话,她说:“咱千万不能走绝路,投河上吊的都是傻子,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得刚强地活下去!”作者说,他写这部作品“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

《黄河东流去》中的老实人海老清,是众多受苦受难河南人的缩影,他有着对土地近乎病态的热爱,一直以来坚信“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只有在土地上劳动,才能“活得干净、活得清白”。他的牛被国民党军官不停地逃跑累死了,他泪流满面,军官让他去买累死的牛,他说:“长官,你去卖吧!不管卖多少钱你花吧!在你看来,它是畜牲,你是人,在我看来,它却是人!你们知道我们做庄稼人的心吗?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把牛是当作一口人的?你们要粮,我们出粮,你们要款,我们出款,你们要差车,我们出差车,可是你们干些什么?日本鬼子来,你们一枪不还,只顾往西跑!还嫌我的牛跑得慢。结果,你把它累死了!……你手里有枪,我手里只有鞭子,我打不过你。可是我心里不服你!我永远不服!”牲畜对一个农民来说已远远超越了耕作工具的意义。但这个宁愿与妻女分开,忍受劳累与孤独也要种地的老农民,在灾荒面前,如蝼蚁一般渺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来得及喝上一勺米粥,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海老清饿死在外,再也未能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深受典型的宗法制农耕文化的影响,留存着中华民族最底层、最悠久秉性特质的徐秋斋在得知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坐火车回家无望时,率先提议“起旱路回家”,并拍着胸膛对同乡人保证说:“我不拖累你们。你们一天走一百,我走一百,走八十我走八十。我不含糊,骡子马还知道扑家,何况是个人?”“他在回来的头一天夜里躺下后,就抓了一把泥土,放在鼻子上使劲地闻着。泥土的气味是清香的,还夹杂着一股湿漉漉的草叶香味……他仰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又给自己编了一个快板:

人老百没才,回到家乡来。

田地遍荒草,房屋沙里埋。

吃水没有井,烧火没有柴。

感谢故乡土,除病又消灾。

河湟谷地,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山川相间,地貌奇特,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羌人游弋,匈奴逐鹿,吐蕃争雄,中原安抚,历史的变迁使这里成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今,独居此地的土族和撒拉族更是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中鲜艳夺目的奇葩。湟谷地处在中原通往中亚、西藏的通道上,中原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在这里形成一个独特的交汇点。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河湟》,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遭陷害;唐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后四句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全诗歌颂长期受吐蕃奴役、渴望版图归唐的河湟地区人民,讥刺元和以后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的统治者,风格劲健而不枯直,意境阔大而显深沉,笔锋斡旋之中可见冷光四射,直刺麻痹已久的人心。

今天,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元末战乱历经20余年,朱元璋一统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此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当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有民间传说称,当时的官府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女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传说,当时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的时候,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给我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就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据说,移民的后裔有两个特征:一是走起路来背抄手;二是小拇趾甲有两个。”背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据说当年移民的人,为了将来亲人能够相认,就在小脚趾的指甲盖上划了一刀,小脚趾的指甲盖就逐渐变成了两瓣了。

著名作家李准曾说,在“文化大革命”中,李准又一次来到黄泛区。人们知道他有文化,村子里死了老人,就来找我写“祭文”。这种“祭文”通常是把死者的一生经历和善行德事写出来,在祭奠时当众宣读。找我写第一篇“祭文”的是三兄弟。他们的大哥死了,他们弟兄三人穿着白色孝服来到他住的茅屋。见面时,先跪在地下叩了个头(这是当地办丧事的习俗),接着就眼泪汪汪地向我讲他哥哥的一生经历:

这位大哥在逃难时,父母都被黄水淹死了,他领着三个弟弟逃难到陕西省,他给人扛长工,帮人宰牛,在流浪生活中,把三个弟弟养活。他一生没有舍得讨老婆,却给三个弟弟娶了妻子。有一次,他的老二被国民党抓壮丁抓去,因为逃跑被抓回后,要执行枪决。这位大哥赶来了,他向执行的军官跪下求情,情愿自己替弟弟服刑被处死,换回自己弟弟。军官问他为什么要替他弟弟死,他说他刚给弟弟娶了妻子,他们家就这一个女人,家里还要靠他传宗接代。自己是个光身汉,死了没有挂碍。这个军官居然被这种古老的人道精神感动了,释放了他的弟弟。

2005年夏,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写了一首诗——《寻找与守望》,诗中写到: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据载是李思命所作。李思命是山西佳县荷叶坪人,自幼家贫,十几岁时便奔波于包头至潼关的黄河水道,开始了他的艄公生涯。一泄千里、迂回曲折、地形复杂的黄河水道,李思命是非常熟悉的。李思命性格豪放,才思捷敏,还有一副好嗓子,能自编自唱,是当地出色的民间艺人,是唱秧歌搬水船的高手,深受当地群众欢迎。1920年,在村里的春节闹秧歌中,他扮演老艄公,与同伴张士铭演出《扳水船》。他以老船工与陈姑娘对歌的形式,唱出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斑驳的土墙、生锈的铁锹、破旧的背篓、蒙尘的马灯……在宁夏水利博物馆里,一间低矮窄小的土坯房和一应老物件,承载着耄耋老人董天成在黄河边护渠的那段遥远回忆。

“过去护渠手段落后,条件也艰苦,但守好、用好黄河就能造福百姓。”老人说。

上世纪50年代初,董天成刚参加工作时,一把铁锹、一个马灯就是护渠人的全部家当。为保护沿岸居民不受水患侵袭,护渠人要日夜巡堤,用水高峰季甚至吃住在河边,树枝和柴草搭建的窝棚低矮简陋,“我个子高,进屋头上总要沾些干树叶。”老人说。他挺直的脊背已在岁月中微驼。

董天成先后守过惠农渠、汉延渠这两条古渠,其中东汉时修建的汉延渠是黄河进入宁夏平原的一大入口。宁夏因引黄灌区享有“塞北江南”的千年美誉,而宁夏引黄灌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灌区之一,也是中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前,宁夏引黄古灌区是无坝引水,护渠人要用草和沙石逐层卷制埽堤,人工抬高水位。河口处河面宽达1.5公里,董天成的“水手班”要和几万名群众一起,花大半个月时间,才能制成多个埽连成百米“长龙”,驯化“野水”。

于是,秋冬枯水期上山采石、卷埽,堵住支渠防洪水;春夏用水季节,日夜巡护防决堤,“一年没个闲时候。我算是第二代护渠人,从师父那辈到我们都这么过来的。”董天成说。

在董天成看来,护渠人要牺牲很多,有时甚至是生命。引黄灌溉离不开闸门,而过去做闸门主要靠人工插木头,黄河水急,一不小心就会被河水冲走,其中就有老人的师父。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坐落于一条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以中山桥为中轴,沿黄河两岸,开通了一条东西50多公里的滨河路,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

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光绪三十二年春天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一个英国人从河西走廊出来后,沿黄河河谷进入兰州,大约在公历3月10日到达兰州。这个叫布鲁斯的英国人先是站在黄河北岸,很抒情地对当时兰州的北城墙进行了“风景如画,给人印象很深”的赞美后,接下来便对如何过黄河进入“风景如画”的城里感到头疼了,他这样写道:

根据季节的变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经过西北部的船桥或乘渡船来到兰州。城市对面的河宽将近有300码,我们途经时,河水尚未解冻。冬天人们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经过,听说每年解冻的时候都会淹死很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时候,这些人还坚持走这条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潜在的危险。对此,兰州诗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黄河冰桥的情形: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步如平地……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约4.5米),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开,用大木连接起来,再铺上木板,围上围栏,两岸各立2根将军柱(大铁柱)、6根大木柱,又用两条各长120丈的铁索将船固定在河面上。但这种浮桥属于季节性的桥,因为黄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黄河结冰前必须拆除。

我第一次去兰州,就听人讲,由于严重缺水,在甘肃种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兰州曾流传过一句民谚‘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说的就是上世纪50年代兰州南北两山上,荒山秃岭不见林木的情景。1954年,甘肃省和兰州市号召绿化白塔山,春秋季平地植树,夏季挑黄河水上山浇树。冬季背黄河冰块上山,置于树坑,蓄水保墒,终于裁活第一批树苗。许多老一辈的兰州人至今都记得背冰上山的情形。

现在,有人这样描述黄河风情线:黄河途经数不尽的乱草土岗,眼累了,心也乏了,忽地,前方两岸起了光亮。河动了动嘴唇,兰州河段到了,这是流经的唯一省会城市呵。于是忙着抹平潦草的身段,饬出细碎的步子,还未整理完毕,河已被两岸的光彩照亮,河知道,自己驶入了兰州人精心打造的百里黄河风情线。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兰州考察时,曾对兰州黄河沿线风景称赞道:“都说江南好,黄河之滨也很美嘛,很舒适。”

特邀作者: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周庆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周庆富讲黄河文化(八)| 黄河文化的善治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在齐河的黄河之滨,一个博物馆群正在崛起。

  齐河博物馆群项目由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包括黄河文化博物馆、沉香木展览馆、地矿博物馆、古生物化石馆等20个博物馆,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有1.7亿年历史的树化玉、精美的沉香木雕、巨大的黄河象化石等各式各样的展品。

  在珍宝馆,两颗直径1.5米、重约6.5顿的夜明珠最受关注。展厅内灯光关闭后,夜明珠通体碧绿,发出明亮的光芒。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两颗夜明珠由20多吨的原石打磨而成,是珍宝馆的镇馆之宝。

  “到明年年底项目主体部分完工,计划2022年国庆节开业,预计每年接待游客500万到800万人次,可以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李海锋说。

  齐河博物馆群项目是继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欧乐堡水上世界、欧乐堡动物王国等项目后,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齐河投资建设的又一重大文旅项目,“齐河区位优越,交通方便,黄河国际生态城三分水三分绿三分建设,环境优美。”李海锋说,齐河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吸引着他在此持续耕耘。

  齐河博物馆群所在的黄河国际生态城,原为应对黄河凌洪威胁的黄河北展滞洪区。2008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北展区全面解禁,允许开发建设,齐河县依托北展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区位优势,建设了黄河国际生态城,成为展示齐河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新名片。

  “我们对产业精挑细选、精准定位,标准比较高,不是随便什么项目就可以落地。”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滕志刚介绍说,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和高新技术是生态城的三大产业板块。

  文化旅游板块,已落户总投资400多亿元的14个精品旅游项目,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医养健康板块,保利医养健康小镇、安德湖康养小镇正在建设,总投资8.8亿元的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5万亩,栖息天鹅、白鹭、野鸭等野生鸟类、动物、鱼类100多种,已于2019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

  高新技术板块,以10平方公里的齐鲁高新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学与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已落户各类项目100余个。其中,在生物医学与医疗器械产业方面,已引进心脏支架和心脏起搏器产业化项目百多安生物医学产业园等生物医学与医疗器械产业项目30余家,形成了产业聚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凌汛发生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