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邀酒,发妻爱五世。打三个数字百度

"让理智在叫着冷静、冷静,还恃着年少气盛。"

就算再无私的人,在情爱面前都会变得自私敏感又狂躁,这是人的通病,更是爱情的"后遗症"。一生钟爱一人的神仙眷侣生活更是每一个人的心神所向。

但可悲可叹的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欲望太繁重,真的能做到倾心一人的实在太少,畸形的爱恋太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让人烦闷着急的"三角关系"出现。

不论是人人唾弃的第三者,人人同情的原配,抑或是人人喊打的花心人,他们无一不是三角关系中的受害者。

而说到那深陷在"三角关系"漩涡之中的典例,还属琼瑶、林婉珍,以及平鑫涛先生的爱恨纠缠。40年前,丈夫平鑫涛深夜未归,林婉珍致电琼瑶被回复:"你有本事来带他回去。"

贵气小姐与凤凰男的婚姻

1930年,林婉珍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家庭中。家境优良,学识丰厚的林婉珍全身都带着高贵小姐的气质,知书达理又见多识广。17岁那年,林婉珍跟随兄长一起远赴台湾学习生活。

此时的林婉珍已经精通普通话、台语、日文以及家乡的上海话,19岁那年,林婉珍就考入了台湾肥料公司当公务员。由于林婉珍的相貌清纯出众,学习成绩与业务能力都非凡优秀,林婉珍可以说就是一位人见人爱的"白富美"。

进入肥料公司的那一年,这位改变林婉珍人生轨迹的男人也出现了。平鑫涛也加入了台肥公司工作,他和其他男同事一样,拜倒在了林婉珍的石榴裙下。但从商似乎并不符合平鑫涛的能力,因此,平鑫涛在肥料公司工作了几年都碌碌无为。

但平鑫涛还是铁了心对林婉珍展开追求,他发挥自己优秀的文学功底,把一本名为《基督山伯爵》的小说念给林婉珍以表爱意:"瓦朗蒂娜!她有着一颗钻石的心,她就像一枝纯洁的水仙!"但没想到,林婉珍只是浅浅地回了他一句:"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平鑫涛没有放弃,他对林婉珍展开了更火热的追求。

一天他递给林婉珍一张小纸条,里面写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下,林婉珍彻底被平鑫涛打动,两颗年轻火热的心慢慢地越走越近,1955年,林婉珍嫁给了平鑫涛,一起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一直毫无作为的平鑫涛成为林家女婿后,才开始走上正途。婚后,平鑫涛跟随妻子回到上海拜会岳父大人,岳父对待平鑫涛也十分客气,他时常说:"婉珍幸福就好。"不久,平鑫涛创办了《皇冠杂志》,林婉珍父亲也为此投入了一笔协助资金给小两口创业。

万事开头难,初为人妻的林婉珍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变成一位全能的家庭主妇。对外她奔走于丈夫的事业,对内她操持家务,还为平家生育了三个孩子。

当平鑫涛长期外出公干时,林婉珍就独力在家照料家务事,渐渐地被岁月磨去了皮肤的光泽,脸上都是岁月与担当的印记。

"男人有钱就皮痒"的话来形容平鑫涛实在是最贴切不过。在妻子的操持下少有成就的平鑫涛开始热衷于婚外的世界,也越发厌恶家中那位美艳不再的发妻。

他们时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产生分歧,继而争论、吵架,平鑫涛选择摔门而去,留下林婉珍一人在家独自流泪。但林婉珍从来没有埋怨过什么,她依旧隐忍丈夫的无理责备,因为林婉珍一直梦想着,只要她把家变得更加温馨,平鑫涛就总有一天会回头。

但上天并没有给林婉珍实现梦想的机会,在他们婚姻中的"第三者"终究还是出现了,她便是大名鼎鼎的"青春偶像"编剧琼瑶。从此,林婉珍的痴梦彻底破碎,两女一男都被卷入了感情的漩涡之中,相互牵扯彼此的往后余生。

琼瑶大编剧的作品,也可算是伴随了许多人的童年与青春。《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庭院深深》……等等"琼瑶剧",都在我们的回忆中挥之不去。但近来不少人发现,以成年人的视角再看一遍当年的"琼瑶剧",不会感到开心,更不会被主人公牵动情绪,反而觉得他们言行三观不正,莫名其妙。

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琼瑶她本人也"三观不正"地成为了一个多人家庭的第三者。琼瑶亲著的小说《窗外》发布到《皇冠杂志》中,这一契机便为后面与平鑫涛的背地情缘埋下伏笔。

平鑫涛从台北给琼瑶寄了一封访谈邀请信,琼瑶欣然接受便到达台北汽车站,她盛装打扮,一下车就看见了拿着雨伞早早等待着的平鑫涛。

此时,两人的对话完全体现出那份暧昧的情愫,琼瑶上电视时,平鑫涛叮嘱她:"相信自己,不要胆怯。"琼瑶答:"平先生,你千万不要离开这里,我心里有一点害怕,有你在,我就不慌乱。"

对比起家中那时常吵闹的妻子,平鑫涛的心完全被琼瑶撩动,他开始频繁与琼瑶私交,但此事很快又被妻子林婉珍发现,又争吵了起来。

渐渐地,平鑫涛开始深夜不归,在琼瑶家中花天酒地,林婉珍打电话给琼瑶质问情况,琼瑶十分理直气壮地说:"有本事你就来带他回去!"

琼瑶如此蛮横的回复让林婉珍彻底爆炸,她们之间的梁子便也结下了。隐忍已久的林婉珍最终决定签字与渣男平鑫涛离婚,两人从此陌路,不久后,琼瑶便搬进来平家,得到了往后那四十年的"爱情"。

林婉珍中年离异,琼瑶费尽心思才得到平鑫涛的爱,这段看似原配完败的畸形三角恋,事实上没有哪一位是幸存者。

在琼瑶幸福的四十年间,林婉珍一个人把孩子抚养成才,但终究走不出那爱情迷宫,时常想起从前与平鑫涛幸福的点滴都心如刀割;琼瑶虽然得到了平鑫涛往后四十年的爱情,但代价就是饱受众人的非议与歧视,哪怕直到现在,她都依然承受着林婉珍子女的责骂,以及道德的审判,清誉尽毁。

至于平鑫涛,被人们评价为"渣男"、"凤凰男",事业失败,名节不保,无儿无女,这便是对他最惨重的惩罚。

爱情本就是一团朦胧的烟雾,看得见却摸不着,是非便更加说不清了。也许,林婉珍的隐忍是造成丈夫出轨的重要原因,而琼瑶的介入给林婉珍的家庭施以致命一击,但平鑫涛本人的不安分,才是婚姻破裂的根本原因。

于林婉珍而言,如若她再精致一些,知情识趣一些,把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用在自己身上,那么结果定会截然不同;于琼瑶和平鑫涛而言,也许这个世界最坏罪名,叫太容易动情,也许琼瑶曾经也挣扎地想到:如果早一点与平鑫涛相见,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琼瑶的爱情惊天动地,却不敢有风声,更无人证。

已婚者不安心,未婚者不甘心,旁观者太热心。哪怕晚年平鑫涛病危弥留之际,三位老人的争锋也仍未停歇,与其让自私的爱情让两个女人深陷痛苦终此一生,倒不如放开仇恨看淡过往,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同学陈烈勋的来信,陈烈勋在信中说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


原来陈心一经常在《益智杂志》、《清华周刊》看到吴宓的诗文,遂萌生爱意,哥哥陈烈勋见妹妹喜欢吴宓,便写信撮合,力争促成这段姻缘。

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并表示回国后就与陈心一见面。

陈心一对吴宓还算了解,可是吴宓对陈心一基本一无所知,陈烈勋在信中介绍妹妹是如何的好,也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

正巧,吴宓的同学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正好又是陈心一的同学(这关系,也不知道你们看没看懂)。其实,朱君毅与毛彦文不仅有婚约,二人还是表兄妹关系。朱君毅得知此事后,就让未婚妻毛彦文帮忙 “考察”陈心一。

毛彦文得到未婚夫的信后,认真的做了这个“差事”。在考察中,毛彦文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她以客观的角度给吴宓写了一封信,告知陈心一是个旧式女子,皮肤微黑,如果吴宓要找贤内助,适合。但是如果想找个中英文俱佳的摩登女性,显然陈心一不适合。


这份“考察报告”提交后,毛彦文也就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就是他俩的事了。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与陈心一相会。

本来一次简单的相会,却弄的这几个人开始了半生的纠缠。

一生西装革履的吴宓不仅在陈家见到了陈心一,还见到了毛彦文。原来毛彦文与陈心一不仅是同学这么简单,两人还是闺中密友,这天毛彦文在去北京上学的前夕来看望陈心一,就这样与吴宓不期而遇。

不就是不期而遇吗,哪有那么复杂?还真就有些复杂。上文不是提过吴宓的同学朱君毅与毛彦文是未婚妻吗,早在清华上学期间,朱君毅与毛彦文经常通信,朱君毅在看完毛彦文的信后,有时还给吴宓看(这是典型的炫耀和撒狗粮,看,我那有才华的女朋友又给我写信了,看,写的多好)。

毛彦文是一个新式女性,接受过新式教育。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这次突然在未来女友家中偶遇,也着实让吴宓激动万分,这次相遇给吴宓留下深刻印象,毛彦文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落寞的是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纵然再喜欢也没办法,老同学朱君毅与毛彦文相处的好好的,也要谈婚论嫁,自己只能放弃。

想开了的吴宓与陈心一走在了一起,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

游完西湖的当天,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

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吴宓与陈心一相处还是很愉快的。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不错,的确是十三天,就是这么快。我写了这么多当时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自由恋爱中,闪婚的估计只有吴宓一个(其他人之所以快速结婚,都是包办婚姻)。

事情如果到此为止也就没什么了,可是没有。回国后的朱君毅一反常态,拒绝与毛彦文结婚,理由是近亲结婚有害。


这个理由看似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就是朱君毅心有所属了。朱君毅提出的分手对毛彦文的打击是很大的,毛彦文伤心的说:

我自幼至青年,二十余年来只爱你一人,不,只认识一个男人,这个人是我的生命,我的上帝,我的一切,现在你竟如此无情,所有对你美丽的幻想,完全毁灭,我感到自身已无存在的必要,我全部身心崩溃了。

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毛彦文的绝望与崩溃。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谁劝都没用,最后二人解除婚约。

可是在毛彦文解除婚约不久,吴宓就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可想而知,被毛彦文断然拒绝。

但是吴宓不死心,他经常写信给毛彦文,然而多数都石沉大海。不仅如此,吴宓还与妻子陈心一离婚,然后继续追毛彦文。

吴宓与妻子陈心一离婚时,二人已经育有三个女儿,吴宓的此举,当时招致很多人批评,其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但是他依然义无反顾。


给毛彦文写信还不算,他甚至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课题,如何追到毛彦文?还公开发表很多苦恋毛彦文的情诗,譬如著名的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

其实,我是很佩服那个时期的文人的,无论自己在爱情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能用文字将自己的爱情包装的那么浪漫,而遮掩了自己在爱情中最失败的部分——忠诚。

吴宓追求毛彦文那几年可谓轰轰烈烈,别人不知道都不行。

在这样的追求下,毛彦文终于同意了与吴宓在一起。但是,问题又来了,吴宓迟迟不愿与毛彦文结婚,真是应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了就不珍惜。

1931年3月,在巴黎进行学术交流的吴宓,给远在美国的毛彦文发电报,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

可是当毛彦文风尘仆仆的来到欧洲与吴宓见面后,吴宓又不想结婚了,而是改为订婚。毛彦文是既生气又伤心,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

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从吴宓的日记中可看出,吴宓对毛彦文的感情已经变淡了,在结婚这事上他很犹豫了。


也许是毛彦文想明白了,总之,二人在纠结一段时间后,毛彦文果断的与吴宓分手,并于1935年2月嫁给了大自己28岁的前北洋总理熊希龄。

为什么毛彦文会选择大自己那么多的人结婚,她自己给出了答案,她说:

青春逝去,年越三十许,不能不找一归宿。

说白了,毛彦文不和吴宓纠结了,其实不仅是吴宓纠结娶不娶,毛彦文也是纠结嫁不嫁,让人看着真累。

而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后,吴宓依旧到处宣扬自己还是喜欢毛彦文,并推测熊的寿命……三年后熊希龄骤然去世,吴宓又重新追求毛彦文……两人的纠葛直到解放前,毛悄然赴台。但是实际上,吴宓直到晚年依然怀念毛彦文,并且积极打听她的任何消息。

那么,吴宓在毛彦文的心中到底有多大地位?


1999年的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拜访毛彦文,问起与吴宓的往事,毛彦文冷冷地答道:“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晚年的毛彦文,谈到感情,只愿意说朱君毅与熊希龄,并说:前者用情最深,后者用情最长。

看来晚年的毛彦文是放下了,但是晚年的吴宓却一直没有放下。

参考资料:《往事》毛彦文著、《吴宓日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晚唐诗人李商隐,沉浸在过往的恋情中不可自拔,他的很多诗都是在怀念逝去的爱情。

公元834年,大唐帝国爆发了“甘露之变”。宫廷中的太监带着禁卫军,关起门来把大臣们杀得七零八落,朝廷中很多岗位都空出来,却找不到人来上班。

二十二岁的李商隐满怀抱负,有点接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变故,于是来到河南灵都观,打算安抚一下自己受伤的心灵。这座道观是李隆基专门拨款修建的,只为给妹妹玉真公主一个清静的地方,让她摆脱尘世的烦恼。

那天,李商隐正在道观中散步。突然,他猛地抬起头正视前方,好像感受到了命运的召唤。不早不晚,对面有个女道士也在看着他。当天晚上,李商隐就托人送去一封情书。但送信的人回来说对方既没拒绝,也没答应。

李商隐傻眼了,这是啥意思?他决定重写一封情书亲自送过去,有什么话当面说清楚。女道士捂着嘴从屋里冲出来,跑到李商隐面前时早已泪眼婆娑,看着他:“我也喜欢你,但我们不能在一起。”

她叫宋华阳,是陪公主清修的侍女,过几天就要和公主一起回去了。在唐朝,侍女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可以被主人买卖、送人,甚至打死。也就是说,宋华阳的身体和灵魂都属于公主,没有权利谈恋爱。果然,此后李商隐再也没有见过宋华阳的身影,好像她从来不曾出现过,就这么人间蒸发了。他望着和宋华阳相遇的地方,一首无题诗脱口而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多年后,他不再是毛头小伙子,而是扬名大唐的诗人。他的每 一首诗都会被人配上优美的旋律,流传在大街小巷。如果有朋友聚会,李商隐是必不可少的嘉宾。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们决定找点乐子。都是有身份的文人,玩的游戏也必须体现智商,要不然多没劲啊。这种游戏叫送钩。朋友的小妾把小钩子暗中传递给身边人,然后让客人猜在谁手 ,如果猜不中,就罚酒三杯。李商隐玩得很开心,也喝了很多酒,醉了。当朋友的小妾到他身边取小钩子时,李商隐用力睁开蒙眬的醉眼,四目相对的瞬间心动了。他一整晚都魂不守舍,脑海中都是那曼妙的身姿。

第二天,李商隐依然沉浸在昨晚的遗憾中,又一首无题诗被他写出来: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世事无常。苦心追求的恋情得不到,无心插柳却收获了真爱。公元837年,李商隐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年,他接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去甘肃做幕僚。王大人看他年轻有为,把女儿嫁给了他

李商隐情场得意,官场就没那么顺利了。在晚唐的官场,“牛李党争”是一个大漩涡,所有人都被卷进去随波逐流,逃不掉,也挣不开。今天是李党江山,或许明天就是牛家天下。

李商隐的老师是令狐楚,正儿八经的牛党,岳父王茂元却是铁板钉钉的李党。官场的潜规则,比钢铁还无情。如果不在一个队伍中押下全部身家,又有谁会真心相信你呢?两方都帮,就相当于谁都不帮。就这样,李商隐成了最尴尬的人。

从此以后,他被调来调去,但职位永远都是最低级的,升官就别想了。他颠沛流离了一辈子,也蹉跎了一辈子。这就坑惨了王姑娘,人家好好的白富美不做,跟着李商隐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

幸运的是,他们的感情非常好。李商隐的后半生,不是外调地方,就是奔波在路上,总之在家的时间很少。王姑娘独自操持家里,把七十平方米的小产权房打理得充满了诗意,茶几、桌子总是擦得干干净净。他们虽然穷,却过得很精致。李商隐只要回到他们的小房子,就算有满身疲惫,也会被妻子的一句“辛苦了”感动到暖心。然而,仅仅十三年后,王姑娘就去世了。温暖的小家再也没了,贴心的人也不在了,这世界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那个夜晚,窗外下着小雨。曾经也是相似的夜晚,李商隐和妻子一起剪掉蜡烛,拉起窗帘,一起到人生最私密的梦境中去,躲避现实的创伤。可现在呢?身边空空如也。后来,他在和朋友写信时,还用一首情最浓、爱最深的情诗来怀念妻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清朝吴乔说:“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李商隐的诗美,其实是情美。

李商隐喜欢过很多姑娘,也付出过很多感情,可有结果的却不多,最后连心爱的妻子都离他而去。他本是多情的人,却总被无情所恼。去世前,李商隐留下最后一首诗,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这首诗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和残缺美: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线单折弯连环打三个数字百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