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央视大数据下属的统计是真的吗

今天(7月7日),我国迎来小暑节气,这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此时,大地热浪纵横、暑气正浓,我国大部地区即将开启“烧烤模式”或“蒸煮模式”。盘点1991年至2020年气象大数据,发现小暑节气不仅酷热难耐,也是全年降雨最多的节气。

南方城市“霸榜”高温排行榜

小暑分三候:一候温风至,风中夹杂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暑气难耐,蟋蟀也躲到庭院墙角下寻找阴凉;三候鹰始鸷,地面气温太高,老鹰振翅高飞前往高空寻找清凉。此时,大地少有凉风,天地间仿佛变成了“蒸笼”“烤箱”,暑热的天气特点更加突出。

小暑至,盛夏始。小暑时节,我国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南北方一同进入高温高湿阶段。盘点常年小暑期间省会级城市高温日数排行榜,南方城市占据九席,几乎“霸榜”,北方仅有西安上榜;杭州以7.9天摘得榜首,福州和重庆位列二三位。

为何小暑节气南方热得如此猛烈呢?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我国中东部属于季风性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所以无论是降水还是气温,都在这个节气开始走向极端。常年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会经历从出梅到入伏的过程,进入到一年当中高温闷热天气较多的时节,南方的高温相对猖獗;而北方陆续进入雨季,高温会逐渐减少,不过,随着湿度的增加,暑热感仍在持续。

小暑为全年降雨最多的节气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唐代元稹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小暑节气的天气特征:不仅热浪纵横,难有一丝凉风,还多雷多雨。

统计1991年至2020年气象大数据发现,除了高温,降水在小暑期间也明显增加,鲜明诠释了“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特点。数据显示,全年来看,夏末秋初为降雨充沛时段,其中,小暑节气最多,平均雨量达到64.7毫米。

从省会级大城市来看,小暑节气降雨最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南方,前十名以华南、西南地区居多。其中,武汉以平均雨量154.2毫米成为小暑时节雨水最多的城市,广州、南京紧随其后,雨量也都超过120毫米。

小暑节气为何雨这么多?胡啸解释道,小暑节气雨量整体增多,伴随着雨季的北抬,北方进入到降水核心时段,华北、东北地区即将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对北方很多城市来说,7月都是一年当中降雨量最多的月份;与此同时,南方也进入到高温和强降雨的并发时段,尤其是西南地区正处于雨季当中,降雨充沛,此外,江南、华南一带也常有台风的影响,暴雨、强对流天气也频繁发生。

我国呈现“南北雨多中间高温”的格局

胡啸介绍,预计今年小暑期间,我国依然维持常年小暑大致的天气特点,高温晴热和强降雨并存,总体呈现出“南北雨多、中间高温多”的夹心状天气格局。

小暑期间,我国黄淮、江汉、江淮、江南这一带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高温过程都比较强,且高温范围比常年同期广,持续时间也较长;而多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东北然多雷阵雨或阵性降水,此外,华南后汛期开始,降雨也较为频繁。

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一般在小暑节气期间进入头伏。“盛夏食饮,最喜清新”,暑热之时,人们常常觉得没有胃口,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在北方,进入小暑节气,有吃饺子、吃面的习惯。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主产区麦收刚刚完成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的饺子,成为民间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

南方水乡则有在小暑节气期间吃蜜汁藕的习惯,宋代诗人陶弼在《咏藕》诗的末尾提到过“与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食藕以七月前期为佳,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当凉菜吃,实为解暑佳品。

此外,吃西瓜、饮茶也是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的消暑方式。《明词汇编》中就有“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的词句;宋代诗人晁补之也喜欢在暑热时节,邀请好友烹茶消暑,并写道“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一碗淡茶,两相对坐,十分惬意。

在这个暑热正盛的时节,无论是食藕吃瓜,还是静坐饮茶,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觅得一方清凉。

央视|新闻联播:江苏大数据 网格化 铁脚板,让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2020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江苏精准防控措施,助力复工复产。疫情期间,网格员队伍在江苏省南京、苏州、徐州、常州、南通、泰州、淮安等地积极参与当地网格化疫情防控管理工作。

随着疫情防控当前态势逐渐转好,防控工作也到了最为关键阶段。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各类企业逐步开展复工复产工作,对疫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江苏省探索出了一套“大数据 网格化 铁脚板”的工作闭环模式,使防控工作更加精准有效。首先以二维码的方式进行网上预约登记系统,前置信息采集过程,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来往江苏人员数据进行分析,及时筛查出重点人员,针对往来地区的工作人员,按照风险登记排出红黄蓝三种颜色,推送给全省30万网格员移动端,由他们在基层进行摸排访问服务,网格员工作以后把有关的工作情况再反馈到省一级进行宏观的统筹和把握,让防疫工作更加高效、精准。

另外,指挥中心坐席人员全天24小时守候在工作岗位,外地人员返苏审批汇总、企业复工审批汇总、收集最新精准的信息公告,为市民答疑解惑。通过每天“铁脚板”发现的问题及收集的市民反应的疫情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精准的对当地问题进行发布和统计分析,同时也为市民提供快速的信息发布、精准的咨询。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一天拨出5000个电话,在线使用设备数量3万台……中国超七成网民的个人资料正在被AI营销公司滥用!

从智能探针收集用户数据,到大数据支持用户分析与匹配,再到智能机器人提供外呼服务。

人工智能、大数据,登上了今年的央视3.15。

今年,央视在调查个人信息盗存销一条龙产业链的过程中,牵扯出的高新企业多达11家,融资金额动辄上亿元,包含新三板、「准赴美」上市公司,而这些公司背后更是涉及到科大讯飞、蓝色光标等知名公司,以及马云持股的杭州圆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

一切都与令人不胜其烦的骚扰电话有关。而且,这次央视的曝光让更多人了解到,给你打骚扰电话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而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AI机器人,正在淘汰人类,成为拨打骚扰电话的主力军。而且发展出“机器人拨打骚扰电话+逃避监管的特殊方法+恶意收集的隐私大数据”这样一条龙的产业,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先说为什么机器人成了骚扰电话的主力军。原因很简单。

首先,机器人可以不眠不休的群呼骚扰电话。

秒嘀科技工作人员在央视暗访时透露,人工拨打骚扰电话,即便开启疯狂模式,一天也就能打三五百个。而机器人,一天能打1000个。另一家公司智子信息的总裁说,我家机器人一天能打5000个。

易龙芯科的吴经理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公司机器人拨打出去的骚扰电话已经超过40亿!

我国人口才14亿左右,相当于平均每个国人,无论老少,都已经接过2.85次骚扰电话,而且这还仅仅是一家公司的数据。

其次,你根本听不出来是一个机器人。

随着AI技术的进步,现在的骚扰电话,如果你不仔细分辨,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电话那头不是一个真人,而是一个机器人。

我们访问了央视曝光的壹鸽科技,发现这家公司的网站上,就有自家机器人接打电话的案例展示。一共是三段,分别是贷款、房产、物流三种场景。这家公司还放了一张图,说明自家的机器人都用到了什么AI相关技术。

再说外呼公司有什么逃避监管的方法。

中科智联的工作人员在央视暗访时透露,通过一种叫“硬件透传”的方法,隐藏骚扰电话的真实号码,即便举报也让监管部门无据可查。

这种“硬件透传”可能是一种硬件虚拟化的方法。

最后说说最让人担心的隐私泄露大数据。谁在窃取我的个人信息?

有了机器人,有了逃避打击的方法,现在还剩下一个问题:究竟把骚扰电话打给谁?一个此前没有被大规模曝光的设备登场了。

就是凭借这样一个设备,可以进一步获取到用户的各种隐私数据,包括你是男是女,多大年龄,是用什么手机设备,上网搜过什么关键词,常用什么App,有没有孩子,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多少,从事什么行业,以及你的手机号码……等等等等。

在央视实拍的一个案例中,这套设备就给出了附近82.54米至90.85米范围内,一个用户的相关信息:

探针盒子为什么这么厉害?其实原理很简单,当你手机开启WiFi功能时,会向周围发出寻找无线局域网的信号,探针盒子发现这个信号后,就会进一步获取用户的MAC地址,再转换成手机号码。

接着这号码,再跟后台的大数据进行匹配,从而获取你的隐私信息。声牙科技声称他们掌握有全国6亿用户的多种信息,达到国内“最高的匹配率”。

不过,这些数据是怎么泄露的呢?央视3.15暗访的结果是,这些数据,主要来自用户手机上安装的软件。用户在安装App时,被要求开通各种权限,接着访问用户手机里的各种信息,最后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用作商业营销用途。

3.15晚会还对一个叫“社保掌上通”的App发出消费预警。这个App号称能查询社保信息,实际上后台截取了你的社保账号、密码。

这种探针盒子,被悄悄的放在便利店、大型商场等各种人流密集的场所,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用户的信息,为骚扰电话提供便利。

比如,财神兄弟科技有限公司会把盒子放在人流量大的区域,萨摩耶公司把盒子放在便利店里,还会店面合作,一家商场11个门,装了11个探针盒子,而这些盒子通常就藏在天花板的中空位置。

在暗访画面中,一位声牙科技的工作人员还坦率的表示:如果2019年3.15不曝出来,还能用一年。曝出来就要被查了。

据央视曝光,这些手机软件公司盗取到的个人信息大多被贩卖到特定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金融、整形、培训教育领域,用作拨打骚扰电话等商业营销用途。

在央视晚会现场,主持人和安全专家就现场演示了一场APP实时获取用户社保账号、密码等信息的操作。而通过仔细阅读该APP的用户免责条款,我们就会发现在使用该APP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将个人信息的使用权全权授予给了这家公司。

据统计,智能机器人骚扰电话+大数据营销+探针盒子非法获取用户隐私被曝光互联网公司名单包括:

  • 陕西易龙芯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秒嘀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智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萨摩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另外,还有开发“社保掌上通”的杭州递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这起事件被央视点名的11家公司虽然规模都不大,不过,背后盘根错节,牵出了一串知名公司。

先是璧合科技背后的两家知名大公司股东,一家是AI行业大家都熟悉的科大讯飞,一家是知名的公关公司蓝色光标。

根据天眼查信息,2015年,蓝色光标成为了璧合科技的B轮投资方,投资4300万人民币,当前占到这家公司19.79%的股份。

而科大讯飞则是在四个月后成为了璧合科技的C轮投资方,投资4000万人民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讯飞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计当前占璧合科技股份6.56%。

另外,还有不少金融行业的公司也参与到了投资这家公司的进程中。

蓝标可能没想到会波及自己。讯飞应该也一样。在这场投资事件一年多之后,璧合科技官方微博曾经介绍了双方的合作。

其中专门提到,璧合科技借助讯飞语音输入法数据,可以判断出用户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甚至,还通过讯飞的输入法数据,知道了用户正在搜索什么,“标识出大量的高质量人群属性标签”。

最神奇的是,璧合科技自己还转发过央视的一条微博,其中还专门强调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另一家被曝光企业壹鸽科技,则是主要在贷款、房地产、快递三个领域,除了快递是提供提醒服务之外,其他均是推销。

去年六月,壹鸽科技拿到了普西资本的近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当时他们的智能语音机器人已经上线1个月,AI语音企业付费用户数将近200家,包括中大教育、恒企教育、圆通速递、德邦物流、申通快运、中通快递、恒大地产等企业。

其中,哪些企业是在打骚扰电话推销,就不言而喻了吧?

另外,社保掌上通App背后的公司杭州递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其股东李治国还是口碑网创始人。此前,该App对外宣称用户已达2000万。

照这个数字,2000万人已经被出卖了。

「技术进步」与「技术原罪」

「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先进的广告优化算法,为广告主提供开放自助的广告投放平台及一站式广告投放解决方案。」

上边的广告词看上去是不是很熟悉?这是被央视曝光的盗取个人信息企业「璧合科技」的官方宣传词,在我们周围这样打着「大数据/AI 营销」旗号的贩卖个人数据的公司并不在少数。

依托多平台的大数据采集,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分析与预测能力,这些公司能够让广告更加精准有效,给品牌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而与此同时,其背后的「大数据」生意却是一条深不可测的灰色产业。

据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史清霞介绍,「信息黑产」已经建立起由内鬼、黑客、掮客、条商及买家组成的整条地下交易链。

当下,中国地下信息黑产的实际规模已经很难确切估量。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107年,国内6.88亿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经济损失预计达到915亿元。

不可否认,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的石油燃料,每一家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竭尽全力去创建场景寻找、收集数据,通过各色名目使出浑身解数让我们敲下「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及隐私协议」的按钮,而随便安装一个APP可能就要给予它超过20项的权限。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无所不在的数据收集技术、专业化多样化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得我们每个用户都难以控制其个人信息的收集情境和应用情境。与此同时,基于这些海量的个人数据和信息,再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针对性地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便将彻底释放出这些数据的巨大力量。

此时的「善」与「恶」不过就在一念之间。

比如,智能电话机器人,用于营销企业谋取私利,每天数以千计的骚然电话狂轰乱炸,就像是狗皮膏药让人厌恶;而用于任务场景下的智能助手,订机票叫外卖,简直就是生活中的小天使。在去年的Google I/O大会上,谷歌现场演示了能够帮助用户预订餐厅的人工智能助手 Duplex,不是引来阵阵喝彩?

当来自声牙科技的李经理说出那句,「如果明年(2019年)3·15曝出来,那3·15之后就要开始查了,如果3·15不曝出来,那还能用到一年左右。」相信在李经理的心中,「善」与「恶」的界限早已明了。

所以,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技术的原罪」?

当技术和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已经无法阻挡,那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属在领导面前的谦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