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电鱼器电会有后遗症吗一?

原标题:失踪的两名潜水员遗体找到了,他们到底是怎么死的?

9月6日,两名潜水爱好者在河北唐山市迁西县潘家口水库失踪。针对这一事件,9月19日晚,迁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目前,两名潜水失踪者遗体已被打捞上岸,迁西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法医已经介入,对遗体进行初步勘察,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关于两人的死因,这些天在潜水圈被讨论得沸沸扬扬,是因为本身的技术原因?还是因为被水草或者网箱缠绕?或是电鱼船的电击?诸多参与救援和目击者提供的信息,让人心生疑问,但这些疑问只能等待权威部门最终的调查结果。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博@中国之声发布的消息,针对此事,迁西县委曾通报称,9月6日,潘家口水库发生一起潜水爱好者在潜水过程中失联事件,失踪人员共2人,分别为:徐海燕,女,39岁,上海人,有新加坡绿卡;孙昊,男,34岁,上海人。与其同行人员共6人,上述人员来自水下探索为核心目标的全球性非营利潜水组织(“全球水下探险家”Global Underwater Explorers)。

该队潜水员携带的部分器材。微信公众号:GUE环球水下探索图

9月7日10时12分,迁西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迁西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立即指派潘家口水库分局、刑警大队赶赴现场,协助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团体进行救援,并维持现场秩序、调查走访。至9月18日10时45分,在潘家口水库水下长城附近水下63米处发现两名潜水失踪者。

9月19日晚,迁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发来后续通报称,在迁西县公安局等部门的积极协助下,经过保定直隶、唐山天佑等救援队的全力打捞,9月19日12时10分,女性潜水失踪者(徐海燕)遗体被成功打捞上岸并送往殡仪馆。17时30分,另一名男性潜水失踪者(孙昊)遗体已被打捞上岸并送往殡仪馆。

“GUE”就是因为安全而闻名

上海一位参加过“GUE”培训的潜水爱好者赵明(化名)19日告诉北青报记者,“GUE”的全称是globeunderwaterexplorers,是一个于1998年成立的以水下洞穴、沉船等探索为目标的非盈利性的潜水组织。“‘GUE’在潜水爱好者中应该是最为顶级的一种组织,他们的要求十分严苛,因此‘GUE’也是以安全而闻名。‘GUE’很多潜水设备都需要设置双份保险,而且对于能见度低、狭窄的水下区域是不允许进入的。很多潜水爱好者甚至认为‘GUE’过于保守。”

一名认识遇难潜水员的潜水爱好者Dary告诉北青报记者,潘家口水库适合AOW级别以上潜水,也就是40米深,更在两名潜水员的能力范围内。据了解,这次徐海燕和孙昊在下潜过程中各背负了100斤装备,其中包括推进器等辅助设备,按照理论数据,他们所携带的装备能够支撑他们在水中呼吸6至8个小时,最深可以潜到水下80米处。

救援人员搜索徐海燕和孙昊时动用了无人艇。北京青年报图

崔巍是国内少有的具有“GUE”教练资格的人,他曾经有过三年海军潜水员的经历,现在是上海联合水肺潜水俱乐部的教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经表示,如果按照徐海燕和孙昊的技术,在潘家口水库这种水情并不复杂的水域潜水,应该是不会出危险的,而且二人经验丰富,也可以相互帮扶出水。

两人遗体被发现时无缠绕物

方励是北京一家名为劳雷工业的企业的负责人,他的团队拥有无人艇、三维声呐、侧扫声呐、多波束探测仪等诸多设备。这次打捞失踪潜水员的工作,由方励提供技术支持,他也参与了整个救援经过。“在水下勘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养殖网箱。”方励告诉北青报记者。

根据水库边的村民和一些曾经去过潘家口水库的徒步爱好者介绍,在许多年前,潘家口水库中曾经放置有很多用来养鱼的网箱,而考虑到保护水质,在去年,这些网箱被当地政府拆除,但是部分渔民为了省事儿,只将网箱露出水面的部分进行了拆除,而水下部分则没有拆除。

“我们当时曾经考虑过,两名潜水员是不是因为被网箱缠绕而遇难,但是当我们的水下机器人的摄像头拍摄到潜水爱好者的遗体时,我们发现,两名潜水爱好者都是独立的,身上并没有被网箱或者水草之类的缠绕。”方励说。

村民家发现潜水员“象拔”和电鱼船

北青报记者19日见到了水下机器人拍摄到的在水下发现徐海燕和孙昊时的影像记录。徐海燕面部朝上,双手缩在胸前,而孙昊面部朝下,工作人员最早也是通过其背部的气罐编号辨认出他的身份的。

方励曾经参加过多次水下探寻任务,具有较为丰富的水下探寻经验。

“正常情况下,潜水爱好者入水后应该保持在悬浮状态,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时候,两名潜水爱好者都是‘座低’的,也就是说是沉入水底的,这就说明两人的设备或者体内有水进入,而在没有缠绕的情况下,只有遭受到外力,才会导致这种情况。”方励说。

而在徐海燕和孙昊进行潜水时,留在岸上的“GUE”工作人员曾经目睹过事发水域有船只经过。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潜水爱好者在下水后都会在水面留下一个学名为充气式信号棒的“象拔”作为标记,事发后几天,救援人员在水库附近的一名村民家中发现了一个“象拔”,而根据这个“象拔”的品牌和编号推断,应该属于“GUE”组织成员所用。但村民一直没有明确说出这个“象拔”的来历。

事后,有人把村民家的照片拿给了方励看,方励一眼就认出了村民院子里停放的一条船是一艘电鱼船。“我是搞科研的,不会看错,那就是一艘用来电鱼的船,但是这艘船和潜水爱好者的死亡有没有关系,只能交给权威部门去调查了。”他说。

住在潘家口水库附近的村民刘进(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水库偶尔会有人用电击的方式捕鱼,但是大多是在水深5米左右的地方,而潘家口水库其实属于一个航道,潜水爱好者在这里潜水,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包括和船只可能发生的碰撞。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500多种属于带电鱼,其中,最主要的有电鳐、电鳗、电鲶和象鼻鱼等。各种带电鱼身体中的带电细胞数量不同,放电量亦不尽相同。据研究,南美洲的电鳗放电电压可高达800多伏特。遇到放电量如此之大的电鱼,大家可千万不能轻视。但这些电鱼也能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科技创作的灵感。

  电鱼为什么能放电?科学家研究了电鳐后称,在电鳐的头胸部的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是由一块块肌肉纤维组织组成的电板重叠而成的六角形柱状管。这些“电板”之间充满着胶质状物质,可起绝缘作用。每一块“电板”的一面都和神经相联系,并且,一面为负电极,一面为正电极。当大脑神经受了电击或兴奋时,这两个“发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为电能。

  而电鳗尾部两侧上下各有一对纵长的“发电器官”,上大下小,由尾部肌肉细胞变态而成。当它们需要探测信号、辨别同类或者捕捉猎物、逃避侵扰、攻击敌人时,就会主动放出电来。

  美国的军事专家正是根据电鳗或电鳐的这些特性和运动原理,研制出一种新型潜艇。他们采用弹性皮替代潜艇的传统外壳,当有规律地通过电流时,潜艇就能一伸一缩地前进,使人很难分辨出这是船还是鱼。且由于没有推进器,没有垂直舵,也没有水平舵,它仅靠自己的“皮”进行有规律的摆动而前进,极少产生噪声。这种潜艇又被称为“皮动潜艇”,既能巧妙地隐蔽自己,又可突然袭击敌方。

  此外,生活在非洲内河的一种象鼻鱼,由于其对水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和重金属非常敏感,通过发电器官发出的电脉冲速率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也被人们利用到生活中,比如通过测量这种电脉冲的变化,来测出水质的污染程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鱼的机器可以电兔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