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意识形态的政治观念可以和现代社会的意识观念相适应

I 马克思与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写于年 目录:《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一书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五月。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当时在布鲁塞尔会面,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全书分成两卷,其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哲学观点。由於书报检查制度及其它种种原因,这部着作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八月和九月号发表了第二卷第四章,其馀手稿则惨遭"老鼠牙齿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直到1932年才以原文发表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第五卷。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於第一卷成书的不同时间。但就理论内容而言,该章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着作之一。在此收录的版本是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编译。 《德意志意识形态》〔I〕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叁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叁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麽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当它的生命的最後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残渣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後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於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着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1]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对黑格尔的这种依赖关系正好说明了为什麽在这些新出现的批判家中甚至没有一个人试图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尽管他们每一个人都断言自己已经超出了黑格尔哲学。他们和黑格尔的论战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战,只局限於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用它来反对整个体系,也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起初他们还是抓住纯粹的、未加伪造的黑格尔的范畴,如“实体”和“自我意识”,但是後来却用一些比较世俗的名称如“类”、“唯一者”、“人”等等,使这些范畴世俗化。  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於对宗教观念的批判[2]。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至於什麽是宗教意识,什麽是宗教观念,他们後来下的定义各有不同。其进步在於:所谓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也被归入宗教观念或神学观念的领域;还在於: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被宣布为宗教意识或神学意识,而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总而言之,“一般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宗教的统治被当成了前提。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关系逐渐地都被宣布为宗教的关系,继而被转化为迷信——对法的迷信,对国家的迷信等等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世界正在迅速发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的文章10篇 ,欢迎品鉴!

【篇1】2021年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

  防控疫情、战胜疫情是一场全国动员、全民参战、全力求胜的大战。能否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这次抗击疫情作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战略部署,既表明了这场斗争的严峻形势,更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决战胜疫情的坚强决心和科学决策。

  抗击疫情的艰巨性。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较长,一些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可谓“看不见的敌人”,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可谓“看不见的战线”;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染性,可聚集性扩散,防控疫情可谓“无边界战场”;目前对于治愈新冠肺炎仍没有特效药。这些因素决定了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和战斗者,无论是在前线奋战还是在后方保障,都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居家的群众也要积极配合相关防控措施,凝心聚力,共同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打好一场人民战争。这些因素也决定了疫情防控不是单靠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防控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就能完成的,从中央到地方、从武汉到全国、从党政机关到社区乡村,都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组织一场总体战。这些因素还决定了疫情防控在全力救治患者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展开一场阻击战。

  抗击疫情的复杂性。这次疫情防控处于疫情传播与春节春运的重合期,感染人群与未感染人群接触机会多,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波及范围的工作难度大;既要对新冠肺炎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又要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加快相关试剂、疫苗、药品研发,同时做好防控和科研各项工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疑似病例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医疗设施、医护人员、物资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不仅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而且救治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同时,又要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形势复杂、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只有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全面统筹布局、层层压实责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才能战胜疫情。

  抗击疫情的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疫情防控的全方位性要求我们把握打赢制胜的全域性,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化解公共卫生安全重大风险,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等。这次疫情防控是大战,也是大考。应对大考,赢得大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研判准确,各项工作部署及时,采取举措有效,打赢制胜的战略方案不断优化。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综合运用、系统发力,一定能打赢这场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硬仗。

【篇2】2021年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思政课“无用论”的观念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对思政课的厌倦,几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几乎把思政课与“洗脑”“无聊”等字眼直接挂钩,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也把思政课归入鸡肋课程行列。第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技轻思政的传统。第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考证侵吞。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学分少课时少,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大班上课成为常态。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一般归属于三类——带其他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第一类教师能上但不愿上,能否上好还是未知数。第二、三类教师愿意上但很难上好。这三类教师分属不同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三类教师中,中级职称和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fanwen/371165.html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对于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才能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根深蒂固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并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怎样继承传统,怎样除旧布新,使一切肯定与否定、提倡与抵制都能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从根本上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观念形态,主要包括引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价值目标、道德规范、民族精神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对于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13亿人民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但也要看到,由于多种原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我们还将长期面临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这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今后来说,都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必须十分重视的课题。

    意识形态领域将长期面临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任何社会的思想文化性质,都是由这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其发展也要同这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对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起到维护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也必然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并要不断消除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不良影响。

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社会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根深蒂固的影响。它不仅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渗透到人们观念意识的底层和深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又增添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出现了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交错混杂的局面。我们先后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政治根源和制度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但是,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也会带有历史的惯性,不可能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已进行了几十年,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落后生产方式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科学文化的普及程度不很高,人们的素质还难以得到全面的提升,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还不够完善,这就使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存在有了可能。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继续肃清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但还远没有从根本上清除它们及其影响。党的十五大特别强调,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牢牢掌握主导权。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随之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社会进行全面改革,必然对一切陈旧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同时也会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大的转变。但是,变化了的思想观念未必都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也相互影响。各种历史的文化垃圾往往会在这个时期以回归传统的面目出现,各种陈腐的思想也往往打着继承遗产的招牌死灰复燃。对此,怎样继承传统,怎样除旧布新,使一切肯定与否定、提倡与抵制都能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着重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冲击、相互影响的大环境。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说,其有益的思想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从消极的一面讲,有些腐朽的思想观念、颓废的文化意识,会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严重的误导。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扩散与影响,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鉴别力和免疫力,无疑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必须注重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努力消除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不良影响。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是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有的反映在传统文化里,有的遗留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也有的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当官要为民作主”的人治思想;“别尊卑,明贵贱”的社会礼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追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观念;“父尊子显、夫荣妻贵”的宗法观念;等等。这些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和某些时候还比较严重。比如,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以官为尊、唯上是从的“官本位”意识;漠视群众的官僚主义习气和做派;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行为;个人专断的家长制作风;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恶劣行径;任人唯亲、论资排辈、攀龙附凤的不良倾向;打击报复、欺上满下的衙门作风;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现象;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画地为牢的小农意识,还有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的泛滥;等等。这些现象,多少带有封建主义色彩,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影响的反映。因此,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最有危害性的东西,是产生消极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它在近代中国有过制度基础,并同封建主义腐朽文化融汇在了一起。在当代中国,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更多地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而渗透到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并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集中表现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所谓拜金主义,就是把获取金钱看成是生活最高原则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认为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就可以支配一切,就获得了人的一切尊严。在实现生活中,一些人存在的“一切向钱看”思想,就是这种价值观的直接表现。拜金主义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产生着严重的危害,如果它渗入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其后果则更为严重。所谓利己主义,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并以这一切作为衡量善恶的最高价值尺度。利己主义在处理个人同社会、个人同他人的关系时,只关注自身利益,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正是利己主义的极端表现。利己主义左右人们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甚至出卖国家的利益。所谓享乐主义,就是把享乐奉为人生唯一追求的价值观念。它是对人的自然本性、欲望、感官追求的无限放纵,可以表现为单纯的物欲实现,或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或感官刺激的追求。享乐主义不仅会导致人的精神空虚和内心麻木,造成个人行为的堕落,还会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衍生出多种社会病及社会丑恶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屡禁不止的“黄、赌、毒”现象,就与享乐主义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一旦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盛行,人们的信仰就会迷失、价值观念就会混乱。因此,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这一问题。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沉渣泛起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滋长蔓延及所带来的影响,我们绝不能低估。这些腐朽思想文化,不仅摧残着人们的心灵,污染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还将会引发各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决抵制和努力消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是不容放松的重要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它自身的繁荣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观念形态,主要包括引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价值目标、道德规范、民族精神等内容。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有了全体人民素质的提高,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良好的社会风貌,令人仰慕的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的。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共同的理想追求,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社会的急剧变革和竞争加剧,难免会带来人们的思想波动和心理紧张;社会意识领域存在的某些非理性思潮,也会对人们的观念意识产生一些误导。因此,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不仅有助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人们摆脱思想上的困惑,找到精神上的支撑、情感上的归属、心灵上的寄托。在当今时代,思想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必须要高扬自己的思想旗帜,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优势。中国的发展越是与世界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就越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设。不断强化自己的思想力量和文化优势,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的人民以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的姿态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也离不开对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学习与借鉴。传统思想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丰厚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和谐相处、爱好和平的思想和精神,但也反映着一些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与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也必须注意剔除其糟粕和有害的内容。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过不同的贡献。就西方思想文化来说,其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所体现的一些思想观点,有许多是合理的因素、独到的见解,应当积极借鉴。但是,其主导思想与核心价值同我们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是有本质区别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借鉴西方思想文化过程中,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梳理,绝不能忽视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批判与抵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