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国考”结果公布,有哪些亮点?

  2021年6月5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0年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是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实行国家新标准以来的最好年份,重点流域Ⅰ-Ⅲ类水体比例达92%,优于国家考核指标20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超额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0年,陕西生态环境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秦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2020年,全省10个设区市、韩城市、杨凌示范区和西咸新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监测与评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13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由好到差依次是安康、商洛、延安、汉中、榆林、宝鸡、铜川、杨凌、韩城、西咸、西安、渭南、咸阳。

  13个市(区)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4%;优良天数平均287.8天,同比增加22.5天;重污染天数平均7.5天,同比减少9.6天。与上年相比,全省13个市(区)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

  2020年,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优,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0%,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2%,较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8%,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50个国考断面中,达到2020年考核目标的48个,超过考核目标的2个,国考断面Ⅰ-Ⅲ类优良比例为92.0%,优于国家年度考核目标20.0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达到水环境质量年度考核目标。

  黄河中下游(陕西段)水质总体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所好转;陕北延河水质良好,无定河水质优;关中渭河干流水质良好,渭河支流总体良好;陕南汉江、丹江、嘉陵江水质优。

  4个湖库中,石门水库、瀛湖水质优,王瑶水库良好,红碱淖重度污染。与上年相比,瀛湖、红碱淖、王瑶水库水质无明显变化,石门水库上年缺测不比较。

  区域环境噪声:10个设区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1.0-59.5分贝,平均55.0分贝,铜川、宝鸡、汉中、榆林和安康5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二级(较好);西安、咸阳、渭南、延安和商洛等5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三级(一般)。与上年相比,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下降1.2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上升一级。

  功能区噪声:10个设区市各类功能区噪声昼间点次达标率为94.8%,夜间点次达标率为82.8%。各功能区间比较:4a类区昼间达标率与上年相比不变,为100%,夜间下降5.4%;4b类区昼间、夜间达标率与上年相比不变,均为100%。总体来看,昼间声环境质量好于夜间。

  道路交通噪声:10个设区市开展了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监测路段429条,总长883.7公里,平均等效声级介于62.5-69.4分贝之间,平均为67.1分贝,与上年相比平均等效声级下降0.6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级(好),全省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70个村庄,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4%;开展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的32个村庄,水源达标率93.8%;26个县(区)对辖区内的33条河流(湖库)开展监测,共布设监测断面(点位)46个,水质达标率87.0%。

  70个监测村庄所属的60个县域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差异较大,农村环境状况空间差异明显。县域中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优良的主要集中在陕南地区,该地区农村生态状况基本良好,生物多样丰富,植被覆盖度较高;评价为一般的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北地区。

  2020年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陕西环保大厦等7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属于正常环境水平;西安市沙坡等全省23个陆地监测点累积剂量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属于正常环境水平;我省20个土壤监测点样品中放射性活度浓度属于正常环境水平;

  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流经我省支流的9个断面、2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1个地下水水体样品中放射性活度浓度属于正常环境水平;

  西安市钟楼等65个电磁环境监测点、13个电磁场源周围环境监测点监测结果正常;陕西省放射性废物收贮管理中心废物暂存库周围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按照最新评价要求,2020年陕西省生态状况指数(EI)为69.79,生态质量为“良”。

  全省107个县(市、区)EI值范围为30.32-92.01。生态质量为“优”的37个、“良”的34个、“一般”的30个、“较差”的6个。

  全省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南高北低:“良”及以上的县(市、区)集中分布在陕南地区、关中大部和陕北南部;“一般”及以下的县(市、区)集中分布在关中中东部和陕北北部。

  2020年秦岭生态状况指数(EI)为88.23,评价等级为“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6.39%,森林蓄积量6.68亿立方米。

  2020年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亮点工作

  落实助推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下放环评、辐射、固废等审批事权60%以上,大幅压缩审批时间,助力“六稳”“六保”。

  推动出台9部地方性法规和15项地方标准。

  组织开展全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明确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化、精准化、科学化。

  全面开展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有序推进问题排污口整治。

  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和审核,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64家企业纳入首批履约。

  以“乱排乱放”为重点深入开展秦岭生态环境整治,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排查并打击保护区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94起。

  积极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全省发放排污许可证6671家,限期整改通知书518家,登记管理企业41348家,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全覆盖的省份。

  推动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任务

  开展秦岭生态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固体废物非法转移等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17万余人次开展督查帮扶,检查企业6万余家次

  太白县、留坝县、岚皋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平利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陕西省参加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的10支队伍中,9支被评为表现突出集体;9名执法人员中,8名被评为表现突出个人;执法大练兵全国排名第四,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彰。

  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发生10起,较上年同期减少16起,连续7年下降

  原标题:关注!《2020年陕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赵家军同志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我受大会主席团委托,向大会作医院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发展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面对艰巨繁重的医院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体省医人怀揣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党建引领事业而发展,疫情防控同时复工复产,深入推进省医振兴战略,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党的建设坚强有力

  一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落实政治建设各项部署要求,制定了党委工作要点,狠抓重点工作落实,制定了医院章程。二是思想建设效果明显。严格执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组织中心组学习12次。三是组织建设更加规范。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开展纪念建党99周年系列活动,组织“百名书记讲党课”活动。四是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出台“庸懒散拖”专项治理方案,提高行政后勤部门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五是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构建了党内监督为主、其他监督相互配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六是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媒体宣传的“中央突破”,全年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我院抗击疫情等工作进行60余篇次报道。

  (二)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夺取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双胜利

  我们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我们第一时间建立坚强有力的指挥体系,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等六大专项组,各项防控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我们坚守主阵地,20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主动请缨前往一线,18个梯队612名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医院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等抗疫一线,30名专家组成的院内会诊专家组,不分昼夜开展新冠肺炎排查会诊;我们驰援主战场,9支医疗队尽锐出战,分赴湖北、菏泽、枣庄、烟台、济宁、青岛、新疆、北京、英国、省胸科医院等地参与患者救治。59名医疗队员逆行出征,作为济宁任城疫情防控任务的主力军,实现了“患者全部清零、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任务。经努力,我们取得了“院内患者零漏诊、医务人员零感染、院内传播零发生”的重大成果,为全省抗疫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医院集体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2人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2人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荣获省抗击疫情优秀教师典型,98人荣获第一医科大学校(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医院获全省省属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优秀等次,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审。业务量方面,受疫情影响,全院总诊疗353.07万人次,比去年降低14.77%;手术13.36万台次,比去年降低7.01%;出院病人16.88万人次,比去年降低9.1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6.88天,比去年减少0.4天;医疗收入59.44亿元,比去年降低1.49%,总收入65.1亿元,比去年增长2.39%。

  (三)坚持质量为本和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着力提升疑难危重疾病诊疗能力。落实疾病诊疗规范、用药指南、临床路径,强化医疗技术准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收治患者难度全省最高,病例组合数CMI值稳居全省第一;二是以查促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处方点评,全年共点评病历1.2万份,发现问题病历202份。重点加强国家监控药物、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类药物等使用情况监测等,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达到国家标准,为38.46DDDs/百人天,获评全国首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评价研究基地;三是加强手术日常监管。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04%,与去年持平。出院患者手术占比为43.9%,同比增长2%。微创手术占比为19.5%,同比增长13%。四级手术占比为32.9%,同比增长10%。全院手术部位术前标识落实率达到100%;I 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02%,荣获“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示范基地”称号;四是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护理质量评价。确立护理管理目标10项,护理质量监测指标36项,首批遴选了14个“护理质量指标管理示范科室”;五是扩展学科诊疗门诊服务范围。新增罕见病、肺癌等6个多学科门诊及24个特色专病门诊,山东省首个PCCM咳喘药学服务门诊通过验收;六是探索和谐医患新举措。医疗投诉受理数量持续降低。

  (四)坚持创新驱动和平台建设,科教工作亮点纷呈

  一是创新推动科研管理。建设科研平台,获批国家代谢性疾病,老年神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妇产疾病等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以及2个省工程实验室,牵头建设1个省重点实验室;深化项目申报,国自然、省自然项目分别获批立项43项,128项,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获批2项,实现零突破,获批经费共1.02亿元;强化论文质量,为主发表SCIE收录论文644篇,较去年同期增长23.37%,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56篇,较去年增长60%;组织奖项申报,获得省科学技术奖8项,是近五年省奖最好成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签订协议,完成3项发明专利转让,共计15万元,签订2项技术服务合同,共计40万元。二是统筹推进各项教学工作。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拥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82人;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顺利通过山一大教学检查工作。投入8000余万元租赁、改造省畜牧局办公楼用于学生宿舍、教室,教学环境和基础条件持续优化;儿科、妇产科入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招收住院医师570名,专科医师20名,组织完成898名考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通过率达98.07%,荣获2020年国家级“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优秀住培带教老师”称号。

  (五)坚持人才兴院和学科引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势头良好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完成高层次人才招聘,招聘山东省“青优计划”70人,其中八年制毕业生6人,毕业于全球Top200高校毕业生7人,本硕博均为“985”、“双一流”院校毕业生25人;推进高层次人才申报,组织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遴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山东名中医药专家1人、齐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9人、杰青人才25人;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确保各项计划培养措施和政策支持落实到位,累计资助经费326万元。医院新增岗位1097个,备案人员控制总量增至6744人。二是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创建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国家妇产区域医疗中心申报工作稳步推进,被授牌认证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单位。

  (六)坚持运营提质和后勤增效,医院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

  一是提高运营水平。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国考”20项考核指标被纳入医院综合目标体系;科学编制预算,引导资金向医疗技术、科研创新等重点领域投入;扎实推进项目、病种成本核算,积极应对DRG支付改革;优化收入成本结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实行资产报废在线审批,试点开展资产智能化手机盘点,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开展了财务收支、物资采购、外包服务等专项审计,完成了经济责任审计整改,配合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办开展重大政策跟踪审计,完成工程结算审计96项,审核1.12亿元,审减981万元,有效提高了投资效益。夯实了内控建设,编撰完成内部控制手册。三是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疫情爆发后,后勤部门迅速进入作战状态,预判抗疫需求,通过各类渠道采购物资,以最快速度为战斗一线人员做好保障供应,充当起了疫情防控中的“隐形战士”。

  (七)坚持稳中求进和强基固本,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

  一是两院区规划建设稳中求进。周密推进中心院区病房综合楼项目(一期)建筑设计、主体施工等,完成中心院区PET-CT业务及辅助用房改造施工。启动东院二期用地规工作,完成国际特需门诊病房区(东院A楼加层)施工。二是信息化建设强基固本。建设了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专病库,建立起心外科瓣膜病专病库,胃肠外科胃癌、结直肠癌专病库,以及血液科淋巴瘤专病库等;完善了手机智能导诊系统,开通互联网诊室16个、电子健康卡建卡53万人次,扫码支付比率达35%。

  (八)坚持公益惠民和服务拓展,社会服务赢得广泛赞誉

  一是坚持公益惠民。开展志愿服务1073人次,累计5352小时,受益患者2.5万余人。新增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山东专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使童行等5个救助项目,救助患者5441人,累计金额达1896万元。二是积极落实医改政策。第一时间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采购、配备降价后的药品、耗材,累计减轻患者负担达1.2亿元。国家移动中毒处置中心(山东)项目高标准通过终期评估,成为全国仅有的2个中毒处置类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帐篷医院)之一,将承担起国家重特大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援工作。

  (九)坚持民主管理和职工满意,幸福省医建设不断推进

  落实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对职代会各项提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深入推进院务公开工作,规范完善了院务公开制度;组织职工餐厅满意度调查,有效改善餐厅服务质量;组织职工健康体检,为40岁以上职工增加电子胃肠镜检查;及时为援鄂医疗队员、派驻异地工作的第一书记、援疆援藏干部、业务院长、大病住院职工等发放慰问金;按规定发放各类职工福利,使全员共享发展成果;成立了山东省卫生健康系统“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各位代表,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突出“严、细、深、实、快”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战胜了诸多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和考验,干成了许多大事、难事、实事。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医院发展大计。召开了医院第八次党代会,扎实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等,逐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行了党委委员分工联系制度等。实施了组织换届改选,夯实了组织建设基础,新发展党员74名。

  ——五年来,我们综合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期间医院门诊量共计1686万人次,出院病人共计81万人次,手术共计62万台次,相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加25%、52%,65%;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分别增幅22%和69%;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工作,代表疾病技术难度的CMI指数连续五年全省第一,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达100%;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47位,等级A+,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名55位,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最好排名42位(2016);艾力比“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排名28(2020);荣获了“全国改革创新医院”、“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十大医学杰出贡献专家”等百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科研创新和教育水平获得突破性进展。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12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95项,是“十二五”期间的1.05倍,省部级课题410项,与“十二五”期间持平;课题经费增长1.98倍;发表SCIE论文2529篇,其中国际顶级期刊2篇,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154篇;共获各级各类奖项7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一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首次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1项;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8个。成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直属医院;共计培养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386人。

  ——五年来,我们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新增院士1人、双聘院士8人、院士工作站3个,26人被聘为“泰山学者”岗位教授,7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贴、省突贡专家、省名老中医、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等称号。招聘应届博士、硕士372人,入站博士后36人,公派出国研修培训260余人,医疗人员博士占比提高至61%。

  ——五年来,我们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发展。中心院区改造力度加大,7.3万平方米的妇儿综合楼投入使用,8.3万平方米的病房综合楼建设项目(一期)开工建设;两院区规划总建筑面积近85万平方米。

  ——五年来,我们全体职工充分共享医院发展成果。提高了职工绩效工资水平,建设了高标准职工餐厅,开展了“健步走”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保障了老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让离退休老同志安享晚年。

  二、“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百年省医,精诚仁和;初心不改,薪火相传。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更加踌躇满志,期许未来。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以“强院”战略为总抓手,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技术强院、学科强院、科技强院、质量强院、智慧强院、管理强院等七大发展战略。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努力开创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现代化强院建设新局面。

  综合实力走在前列,医疗服务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显著提升,医院在全国的综合实力排名前移10位,建成国家级医学中心。区域辐射能力走在前列,引领省内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凸显,打造区域疑难危重诊疗中心、医学科研创新中心、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医疗服务能力走在前列,急危重症和复杂疾病诊治能力显著增强,临床诊治关键技术优势突出,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医疗质量和效率关键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打好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攻坚战,培育一批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医学领军人物,完成135人才计划,力争实现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零突破,建成精英云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学科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打好学科攀登攻坚战,学科建设整体推进,123 优势学科集群塑成,建成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特色学科。形成动态遴选、评估、考核、激励一体化的学科可持续发展模式,学科特色明显,学科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强劲。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打好两院区基础设施改善攻坚战,全面提速医院设施和基础建设,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心院区改造和东院建设,医疗用房紧张的局面有效缓解,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基本消除,医院整体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

  ——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打好智慧医院建设攻坚战,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医院信息管理支撑系统,打造线上线下标准明确、有机融合的互联网诊疗新模式,努力推动智慧医院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临床技术水平实现新突破。实施引领性技术提升行动计划,坚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培育和奖励,打造一批临床诊治关键技术和王牌技术,以临床技术水平的新突破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科研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实施国家级医学创新高地建设行动计划,科研平台体系更加完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研经费投入充足,科教产融合深入推进,医学科技影响力排名持续提升,科研创新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凸显。

  ——医学人才教育实现新突破。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医学人才培养数量及质量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素质优良、专业过硬,教育平台健全完善,临床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成为国内一流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心。

  ——对外交流合作实现新突破。实施常态化国际合作行动计划,瞄准医学前沿方向和关键技术,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创新、学科共建等方面,与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一流院校开展常态化、长期性的战略合作,打造国际医学交流中心,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常态化的新格局。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突破。实施精细化管理行动计划,医院整体运行更加优质高效,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2021年医院工作安排

  2021年,我们业务工作的预期目标为,门诊量提高至400万人次;出院病人、手术量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力争年平均住院天数控制在7天以内;医疗收入增至63亿元,总收入增至66亿元。主要抓好以下 10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一是抓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年工作主旋律。二是抓好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推动班子关注医院难点、重点问题,摸情况、解难题,持续推进工作改进提高。三是抓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建工作质量评价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绩效等挂钩,强化行风建设,促服务质量提升。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为职能部门科级干部及业务科室主任、副主任建立廉政档案,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四是抓支部标准化建设。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既紧盯规范化建设不牢、基本制度落实不到位党支部,又推树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先进党支部典型,抓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实现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的良好局面。五是抓“建党 100周年”献礼活动。以“党员为民健康志愿服务队”为依托,组织各类志愿活动,擦亮省医志愿服务品牌,利用院史馆相关资料及馆藏文物,开展以“百年风华-省医传家宝”为主题的系列视频拍摄制作。六是抓文化建设。以医院院史馆为载体,围绕医院功勋人物、英模人物制作口述历史短视频系列,讲述“省医红色故事”,并进行传播。挖掘和打造医院文化建设的新品牌。七是抓作风改进。继续深化“慵懒散拖”专项治理和“一次办好”改革,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做好临床一线满意度调查,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八是抓党员发展工作。健全医院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关怀、激励长效机制,加大“高知”群体入党人员的比例和党支部书记、学科带头人双培养的力度。九是抓好宣传工作。拓展与权威媒体的多渠道合作。深化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的交流合作。十是抓办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医药卫生期刊中心办刊专业化水平。把期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建设。

  (二)巩固和发展疫情防控成果

  当前,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统一思想认识,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坚决落实防控各项部署要求;我们要强化应急演练,确保疫情发生后迅速激活指挥体系,精准锁定重点人员并隔离管控;我们要压实责任分工,保证指挥体系24小时运转,夯实疫情监测处置、医疗救治、院感控制、物资储备、宣传引导、工作督导、定点医院建设等措施,坚决守住冬春季疫情防线;我们要统筹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按照常态化防控工作要求,做好发热病例闭环管理,确保核酸“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有序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狠抓重点科室、环节院感控制,加强人员、物资储备;我们要加快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抢抓国省“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资力度”机遇,创建“国家紧急医疗救援建设基地”,积极参与“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省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建设。

  (三)把“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与安全”作为永恒主题

  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对接“扩大内需”和“供给侧改革”战略,培育医疗服务新需求,塑造医疗技术新优势,打造医疗质量与安全新高地,以医疗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建设。

  第一,推动医疗服务扩容提质

  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根据新版评审细则以及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要求,突出急危重症诊疗服务定位,积极发展术后快速康复、日间手术,非手术科室以收治疑难危重患者为主,控制RW值小于0.6的患者比例,手术科室收治手术、介入患者比例力争大于95%,鼓励开展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推动门诊服务结构升级,专家门诊力争突破65%,预约率维持70%以上水平,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进一步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优化就医流程,调整诊区布局,改善就诊环境。

  第二,鼓励医疗新技术开展

  调整收治病种结构,鼓励收治疑难疾病,促进器官移植、虚拟影像、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临床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多学科会诊数量与质量定期通报制度,争取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诊疗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第三,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举措

  夯实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强化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监测预警,推动低风险死亡、非计划二次手术、手术并发症、I类切口感染率、药品和医用耗材使用等重点指标持续向好;优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岗位管理,新增10—15个专科护士岗位,临床带教满意度95%以上。

  (四)构筑“医、教、研”融合发展新格局

  瞄准国际前沿,积极参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际康养名城、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造医院“医、教、研”融合的新发展格局,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建设。

  第一,完善科研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创新制度完善计划,修订《科研绩效评价办法》、《重大科研产出培育》等科研管理规定;实施重大重点项目引领计划,试行院内审核推荐申报和申报导师负责制,完善基金工作组职能,提升国家自然、中医药及成果转化项目的基金立项率,力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60项;实施临床研究水平提升计划,持续临床研究能力培训,提高临床研究入组绩效绩点,开设研究型门诊和病房,加强临床试验团队力量,积极开展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科技支撑作用高的临床诊疗适宜技术研究。重点扩大公共平台、建设集中共享生物样本库,优先为“10”学科和省部级平台配备专业实验室;实施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计划,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和临床研究团队配备力量,强化绩效考核;实施高质量科研产出培育计划,提高“重大重点课题、高质量论文”与资金用途的匹配度。

  第二,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全科、儿科、精神、重症等紧缺专业住院医师招收力度;加快高水平公卫人才、全科医学人才、复合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顺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的三级管理体系;发展远程教育及线上教育,打造数字信息化教学平台,缓解一线医务人员工学矛盾;提高教学质量,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健全“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先进集体”、“教学先进个人”等教师荣誉体系。

  第三,开展高水平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发挥好第一医科大学的平台支撑作用,实现大学的人才、科研院所和医院良好对接,推动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和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提升科技创新驱动水平。推动“医、研”融合,建立跨医院、学院、研究所的协同攻关和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动“医、教”融合,设立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推动“科、教”融合,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培育和产出学术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标志性成果。

  (五)打造精英人才队伍

  开展新一轮职称改革。根据国家“破五唯”文件精神,建立以医务人员医德素养、临床水平、带教能力、业绩贡献和公立医院公益性为导向的人才“双维度”,“双通道”职称评价新尺度,畅通职称上升通道;开展岗位竞聘工作。

  (六)推进学科攀登工程“五个中心”建设

  做好“五个中心”创建。依托内分泌科创建国家内分泌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创伤中心创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妇产科联合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创建国家妇产区域医疗中心,依托老年医学科创建国家老年医学区域医疗中心,重组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七)提速基本设施建设

  年内,中心院区病房综合楼项目(一期)主体封顶;启动中心院区病房综合楼建设项目(二期)规划工作;全面推进东院区二期地块规划、立项工作;开工建设东院区应急医学中心综合病房楼及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八)加快智慧医院建设

  以“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为核心,在服务病人、医护人员、行政后勤、移动办公、区域医疗、精细化管理、安防等七个方面开展智慧医院、智慧医疗建设。

  (九)提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执行医院章程,制定医院“十四五”规划,修订完善“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规章制度,依法治院;加强运营管理。

  (十)坚持共建共享的幸福省医建设

  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民主管理体系,继续发挥职代会、院务公开在推动医院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听取老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不断增进职工福祉,帮助职工职业规划,搭建职工事业平台,把“想干事、能干事、好共事”的干部选拔好、使用好、激励好。

  同志们,百年奋斗,圆梦正在今朝!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第二个百年的奋斗新目标,我们要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深刻铭记,世代省医人为实现人民健康、省医强大的百年艰辛历程,我们要努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时代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确保“十四五”开好局,确保医院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现代化强院壮美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一、2020年工作基本情况

  (一)2020年工作亮点

  一是广佛跨界河流水质达到“十三五”以来最优。对照省政府与佛山市政府及佛山市顺德区政府签订的水环境质量目标责任书,2020年,我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2个国考及省考断面全面达到或优于Ⅳ类水水质,水质优良率83.3%,达到考核要求,劣V类水体为0。佛山水道横滘断面、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水质提升至Ⅳ类,水质大幅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十三五”以来最优。

  二是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35,全省排名第19位,同比改善22.3%,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佛山排名第三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为91.0%,同比上升12.1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十三五”以来最高;PM2.5和SO2等五项指标浓度持续降低,大气6项指标全部优于二级标准。

  三是固废处置能力大幅增加。2020年,我市新增5家企业获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增至41.25万吨/年,同比2019年新增了24.38万吨/年,其中焚烧能力实现了“零的突破”。

  四是环保服务更加温暖贴心。印发《佛山市生态环境系统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和服务企业十条措施》等文件,将第一、二批合计1636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积极开展“企业暖春行动”、企业直联等环保服务,积极服务“六稳”“六保”。

  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完成佛山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初稿),并通过专家评审。我局执法三支队获评2019年度国家生态环境信访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奖。顺德分局获评2019年度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奖。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国务院授予“先进集体”等荣誉。

  (二)以“五大抓手”推动2020年工作

  1.抓党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严格落实第一议题,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20次,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详见附件)。二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局党组书记杨永泰靠前指挥,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领域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前往云东海街道开展疫情防控。三是创新开展党建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2020年党建工作。创新开展“一支部一品牌”活动以及党员群众“1+1”结对共建活动。全局110名党员全部按时完成社区报到任务。在“第八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创新大赛中市生态环境局项目获得第8名。四是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印发《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等文件,深入推进全局党风廉政建设。

  2.抓攻坚,“三大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效。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对VOCs排放大户开展强化执法帮扶,全力做好臭氧污染防治问题整改。积极主动落实蓝天保卫战百日冲刺行动。整治完成35蒸吨以上锅炉45台、35蒸吨以下锅炉62台;完成365家VOCs省、市控企业“一企一策”治理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一批449家VOCs重点企业销号式综合整治;完成印刷行业VOCs整治1386家。完成公交新能源化,创新正规油品直接配送工地模式,试点使用纯电洒水车,机动车、柴油车、非移动道路机械等移动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61家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二是突出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佛山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工作方案》,2020年完工或常态化实施67个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0.7亿元。开展乡镇级集中式水源地“划、立、治”工作,40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清理整治。完成102公里河涌清淤及1982个市控重点河涌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城市建成区8条黑臭水体均已消除黑臭并实现长制久清。三是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截至2020年,已完成168家重点企业、7个工业园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分析测试工作,将222个疑似污染地块数录入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完成93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专家评审;初步构建佛山市土壤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较好完成国家土十条的硬目标。

  3.抓短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出进展。2020年,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105公里,超额完成任务。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市危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其中南海绿色工业服务中心已建成投产。建成19个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试点单位,收集能力达到61.1万吨/年。

  4.抓执法管理,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及扫黑除恶工作,2020年,立案处理企业803宗,罚款金额1.2亿元,全市移送行政拘留117宗,移交公安机关涉嫌环境犯罪案件42宗;全市共摸排固定污染源8万余家,核发国家排污许可证5037张,完成排污登记61346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发现并办理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网上办理模式。疫情期间,开展医疗废物和废水环境安全检查。积极开展应对气候系列工作,编制完成《佛山市重点行业(陶瓷和有色金属)碳排放分析调研报告》。牵头将18条生态环保宣传材料推送上学习强国,“广佛小记者活动”获评2020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十佳案例。

  5.抓整改,密切跟进中央、省督察各项任务。我市涉及中央环保督察和固废专项督察整改任务共29项,均已完成。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22项整改任务中20项已完成。提前部署迎接中央环保第二轮督察工作,局党组书记杨永泰带队到浙江省温州市学习借鉴先进工作经验。

  二、2021年工作思路

  一是突出生态环保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出台佛山市应对气候三年行动计划等制度文件,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研究及碳市场履约工作。打造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积极服务“六稳”“六保”。优化环保领域营商环境,加强对第三方环评、检测等技术单位管理。积极培育环保产业。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国控、省控断面稳定达标。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继续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排水设施“三个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实施水生态保护。全面推动大气污染源头精细治理。聚焦工业源、运输结构、移动源、非道路移动机械四大重点领域,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整治,狠抓绿色物流,全力提升交通智慧化管理水平,多措并举保障油品质量。协同推进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动全市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大力提升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适时启动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进一步压实部门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强化固体废物污染依法治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短板;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

  三是科学构建佛山特色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高“三线一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动“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和准入清单的落地应用。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夯实排污许可全覆盖成果;试点开展“两证合一”改革;强化排污许可证证后管理;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提升环保领域法治化水平。依法化解环境领域突出矛盾。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化解。

  四是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提前谋划新一轮督察迎检工作。进一步压实各区党委、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环保责任清单”。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双万计划结果公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