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太厉害,不是发洪水就是冰雹灾害,这到底是怎么了?

7月17日07时至18日07时,大暴雨出现在务川、凯里、道真3县域内的9个观测站(最大为务川镇南132毫米),暴雨出现在22县域内的94个观测站,大雨有396个观测站。大雨以上降水主要出现在遵义市中北部和东部、铜仁市中西部、黔东南州西部、黔南州中部北部、贵阳市中南部、毕节市东南部、安顺市中东部。

预计:今天白天,遵义市东北部和铜仁市西北部阴天有阵雨或雷雨,雨量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东部地区阵雨转多云,其余地区阴天间多云;今天夜间,省的南部边缘多云有分散阵雨,其余地区阴天有阵雨或雷雨,其中省的中北部地区雨量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个别乡镇有大暴雨。

气象预报预警为何如此精准?

中央气象台专家权威解读

6月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复杂,总体偏涝,截至7月14日,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72.7毫米,较往年同期多12.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多。南方地区出现了7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64%的县(市)出现了暴雨天气。

从6月2日至7月16日10时,中央气象台已连续40余天发布暴雨预警。进入汛期后,我国南方地区已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多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最高值,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今年夏天暴雨频发多发的原因是什么?各地有何应对之策?一直在线的暴雨预警及天气预报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气候问题所带来的全球性气候风险?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副高偏强、入梅较早成暴雨主因

今年的雨为何这么多?大气环流形势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今年我国南方的强降雨发生频繁、间歇期短,与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天气系统。其外围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6月以来,副高比往年同期势力偏强,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我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同时,北方的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造成了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持续交汇的局面,由此导致强降雨过程频繁且持续发生。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解释说,6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反气旋风场,副高西侧引导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明显偏强,为南方地区持续性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进入梅雨期偏早及梅雨锋偏强,也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王永光介绍,2019年秋季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基于这两个原因,致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梅雨锋偏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明显偏多。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认为,强降雨发生的具体位置、强度和影响时间,还与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局地地形影响等多种复杂因素有关。

面对暴雨导致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应如何加强防范?

余勇表示,首先是江河湖泊的防汛工作。据悉,今年以来,全国已有300多条河流发生过超警以上洪水,7月上旬,长江流域干流及多条主要支流发生编号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洞庭湖、鄱阳湖主要控制站全面超警。要做好各江河干支流的雨情、水情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特别是中小河流汛情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其次,山洪地质灾害及城乡内涝的防范工作也应引起重视。随着降雨增强,各地已经进入山洪、地质灾害高发期,特别是西南、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地质条件脆弱,更需提前加强防范,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频发还容易造成城市、乡村的内涝灾害,特别是城市内涝影响大、灾害重,应重点加强防范。

此外,强对流天气的危害也不可小觑。汛期是强对流天气高发时间段,应重点加强防范雷电、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对人身安全、农业、高空作业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防灾减灾,气象先行。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不仅为公众出行、企业生产等社会活动提供便利,更为各级政府统筹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几十年来,气象部门努力发展核心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天气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和及时性。

提升预报的精准度,发展数值预报这一核心技术是关键。中央气象台台长王建捷告诉记者,我国已经建成自主研发的完整数值预报体系,包括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其中集合预报可以预报天气发展的不确定性,在1998年我国是没有集合预报这个能力的。

模式分辨率是气象学术语,表示模式所能描述的大气运动最小尺度的能力。我国的全球模式分辨率由1998年的110公里到如今的25公里,覆盖中国区域的区域模式分辨率由1998年的50公里,到现在可以精细到3公里。“这样的核心技术对预报精准度的提升起到了支撑作用。”王建捷对记者说。

7月以来,江西北部、中部遭受暴雨至大暴雨袭击,鄱阳湖流域面临不小的防汛压力。在此次流域的水体监测、气象评估过程中,气象卫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对我国天气情况进行监测,其中我国最先进的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每15分钟即可对包括我国区域内的天气监测一次,必要时可以每5分钟进行局地监测;而风云三号极轨卫星组合可每天6次巡查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

“卫星监测首先是看湖体面积的消长情况,同时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把汛期降水过程预报精准。重要的是,它还可对降水之后可能引发的各种气象灾害进行监测评估,利用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监测资料综合评判,给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表示。

TS评分,是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对定量降水预报准确率的评分标准,王建捷透露,在1998、1999年,我国评分仅为零点零几,现在已经达到0.2,指数有成倍地增加,而且我国目前暴雨预报准确率TS水平已经和美国相当。同时,我国天气预报的晴雨预报准确率已达到88%。

及时准确发布气象预报预警

在全国上下一心战汛的关键时期,气象部门相关预警信息及天气预报一直在线,为防汛救灾工作和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专业的气象支持。

每日凌晨3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中央气象台的值班预报员已经开启了紧张的预报分析工作。

“3点左右,预报员会根据最新的实况资料及相关数据,抽丝剥茧进行分析研判,并结合预报实践经验,绘制出最新的全国降水预报图,从而保证在5点多即可将中央气象台的暴雨预报预警产品发送给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众进行发布。”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孔期告诉记者。

交完预报图等相关预报预警产品后,预报员并不能休息。因为3小时后的8点,在中央气象台天气会商室——这个365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气象中央厨房”里,将会进行当日的全国天气会商。会商由首席预报员、当日值班预报员、相关省市气象局工作人员等共同参与,通过面对面探讨、视频连线、数据研判等方式,对各类天气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当日天气给出预报结论。

“我们会根据全国各省市的天气情况选取每天会商发言的省市,比如7月15日发言的是安徽、江苏等省,说明需要重点进行会商研判。”孔期告诉记者。

除了早上的预报预警产品,在上午10点和下午5点左右,预报员还需根据最新的气象数据分析绘制不同预报时段的天气预报图、TV图(适用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及相关预警图,并撰写《天气公报》《灾害天气预警》等相关文稿。

天气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看似简单的预报图文的背后,凝聚了技术、监测、预报等领域气象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孔期对记者说,“现在正值汛期,看到前线严峻的汛情,作为一个气象人,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及时、准确地把气象预报、预警等工作做好,为前线的防汛救灾工作尽一份力”。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新挑战

近期,加拿大北极地区出现创纪录高温,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高达38摄氏度,一系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让大家再次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自20世纪中叶以来已观测到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包括低温极端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区强降水事件次数的增加。预计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于多发,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余勇表示,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气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的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更多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为影响已经增加了一些地区发生热浪的概率,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尺度的强降水增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作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本应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然而去年11月4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表示美国国务院已经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知他美国将启动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进程。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正以积极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推动与东盟、“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气候合作,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下降……一个个方案和数据展现了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

余勇说,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承担的国际责任,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也在加剧。面对这一现状,更需要全社会提高气候风险意识,增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的能力,特别是加强极端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保障我国气候安全。

(部分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撰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勇军

原标题:《注意!今天贵州这些地区还有暴雨!你是不是很好奇,气象预报预警为何如此精准?》

河北省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专业:08资环姓名:学号:

【摘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河北省作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灾害的类型多样,如旱涝,土壤盐碱化,沙尘暴,寒潮,暴雨以及地质灾害等屡见不鲜。通过对这些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所造成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河北省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从而在相应的减灾防灾措施上加以改进,为河北省的灾害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就是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类社会控制的承受能力,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损失的事件,是自然与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包括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灾害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不仅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造成人口的死亡、伤病、失踪以及缺粮、断水等危害,而且还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心理阴影。与此同时,灾害还会损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破坏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通信网络以及其他产业活动,影响社会功能和社会经济正常的发展秩序。

在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灾害机理和预测,重点调查分析某种灾害的形成条件与活动过程。70年代以后,随着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与日俱增,使得防灾减灾工作成为又一研究重点,并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拓宽了灾害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灾害机理的同时,开始了灾害的评估工作,以此来减少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河北省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社会经济经济蓬勃发展,河北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了全国较高的水平,较多的学者也开始用一些地理方法对河北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且有了较大的突破。经过多年来对灾害的统计和分析,河北省在防灾减灾上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其防灾减灾的体系也逐步得以完善。现阶段河北省关于灾害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其成果对河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2 河北省自然环境概况

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地域广阔,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6%,居第14位。

    在辽阔的草原和寂静的公路上方,巨大的乌云层正在空中集结形成,仿佛一架太空飞船盘旋在大地的上方。世间的一切都在静候毁灭的序幕。

  这一幕就是超级雷雨胞形成时的景象。近日《每日邮电》刊登的一组图片,清晰地展现了超级雷雨胞在美国“龙卷风走廊”形成时的骇人景象。

  对此,广东省气象局专家表示,超级雷雨胞其实学名叫超级单体雷暴,其在广东出现的几率并不少,只不过市民没有特别留意,很少被发现。专家提醒,广东作为我国雷灾事故总数最多的雷暴高发区,这种超强雷暴还可能会衍生龙卷风,龙卷风的“个头”虽然普遍比美国小,但预警更难。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杨群娜

  美国惊现超级雷雨胞形似巨型UFO

  近日曝光的超级雷雨胞照片是由马可?科洛舍茨所拍摄的。现年31岁的“追风暴人”马可是一名斯洛文尼亚的道路天气信息管理员。在美国探险考察期间,马可分别在得克萨斯、堪萨斯、科罗拉多拍下了当地风暴的形成过程。

  得克萨斯、堪萨斯、科罗拉多皆位于美国龙卷风走廊地带。由于该地带特殊的气候地形条件,导致了这些地方成为了龙卷风的多发地。每年春季,来自于墨西哥湾的湿热空气,与来自加拿大和落基山脉的干冷空气相遇,形成了超级雷雨胞。

  由于伴随强旋转力,其外观与圆形飞船相似。雷雨云的形状像是一个不断壮大的气泡,如同一个细胞,广阔的天幕下巨大的云团有如能吞噬一切的漩涡……

  不过,超级雷雨胞作为一种强对流胞,极易导致龙卷风等强对流灾害的形成。

  马可说:“追寻风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随时都可能遇见强雷电、冰雹,大风,甚至龙卷风天气。”超级雷雨胞的形成通常不会超过1个小时。但在形成过程中,其伴随的大风常常会刮倒树和电缆,随之而来的暴雨冰雹也会破坏道路建筑。因此在观察时,要站在距风暴至少1千米之外的地方,以避免伤害。

  面积可达.cn/zt/cyzt/),进入“格点实况 预报发布”页面,在全省地图上点击任意一个想了解天气的地方,就可以免费获取广东省气象台每日滚动发布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内容包括全省各地降雨、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实时信息,也可知道广东省境内任何地点未来7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包括气温、降水、云量、风等精细化要素网格预报。这些信息的空间分辨率为陆地5公里、海洋10公里,相当于天气实况与预报精确到乡镇(街)的水平。

  南方日报讯 (记者/谢庆裕 通讯员/杨群娜)笔者昨日从省气象局获悉,自去年“12121应急气象电话”实现免信息费拨打后,近日全省21市的12121电话都增加了“春运服务”信箱,每天为市民提供春运期间各类天气资讯,包括3到5天天气、外地天气、天气趋势分析及气象热点等。同时,还有交通、购票、旅游、电力等相关信息,方便群众安排春运期间工作及生活。

  此外,广东数字网络预报业务平台今年首次在春运中运用。市民可通过广东气象公众网(

  据省气象台预计,今起3天我省天气总体平稳,以多云或多云间晴天为主。今日早晨韶关和清远的北部山区有5℃左右低温,其中高海拔地区最低气温2℃-4℃,今日夜间西部地区有零星小雨。明日开始各地气温回升,能见度下降,湿度增加,雾霾现象渐趋明显,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

  去年总体属于一般气候年景

  昨日,广东省气象局发布了2012年广东十大气候事件。省气象局表示,2012年广东气象灾害特点表现为:登陆台风强度强影响大、暴雨频次少灾损重、强对流频繁冰雹灾害多、气温起伏大高温日数少,总体看来属于一般气候年景。

  去年各种气象灾害中,损失最多的是台风灾害。据不完全统计,热带气旋共造成全省8人死亡,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35.6亿元。死亡与失踪者全部来自于7月24日在台山市登陆的台风“韦森特”。

  因空气质量问题而日益受到市民关注的灰霾方面,2012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44天,较2011年略少一天,为近10年来第3少年份。全省年灰霾日数少于30天的有37个县(市),但超过30天的有49个县(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西北地区及粤东局部。去年10月,由于前期降水严重偏少,且无冷空气影响,广东出现当年最严重的灰霾天气,月灰霾日数平均为7.5天,珠三角连续十多天PM2.5大范围超标。

  (记者:谢庆裕 通讯员杨群娜)

  2012年广东十大气候事件

  1.春节持续低温阴雨,广州出现10年来最冷春节

  2.首场暴雨偏早,4月强降水5人失踪

  3.四五月间12市现冰雹,影响近30年罕见

  4.“龙舟水”汹涌,40万人受灾3人死亡

  5.登陆台风强度强,灾害损失大

  6.高温日数仅19.2天,近十年最少

  7.后汛期雨量偏少

  8.十月罕见干晴无雨

  9.十月灰霾天气影响大

  10.秋季罕见阴雨寡照刷新纪录,大部地区每天日照不足1小时

  《春运服务站》开播 将对京珠北天气分段预报

  南方日报讯(记者/谢庆裕 通讯员/杨群娜)记者今日从省气象局获悉,2013年《春运服务站》在广东应急频道气象已正式开播。《春运服务站》将持续服务至3月8日,历时42天,为观众提供贴心、实用、针对性的春运电视气象服务。

  《春运服务站》是广东省气象部门联合省春运办、广铁集团公司、省交通运输厅、广州市春运办、民航中南管理局、韶关市气象局、韶关市应急办、韶关市春运办、韶关市京珠北交警支队、京珠高速粤境北段管理中心等单位为观众献上的春运电视气象服务大餐。

  节目内容涵盖省内、周边相关省份和国内主要热点天气实况和预报、特别播报京珠北高速的天气和交通实况信息以及未来京珠北分段精细化预报,并发布春运期间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的各类信息和便民措施等;节目特别设置微博话春运板块,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服务和收看感受;节目包含“天气抢先看”、“直击京珠北”、“出行小贴士”等板块,运用多种服务方式提供最贴心的春运电视气象服务;采访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政府相关部门专家等;发布春运期间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的信息和便民措施等。节目午间首播12:26,晚间首播19:26,重播2-3次。

  广东天气官微试运行

  南方日报讯 (记者/谢庆裕 通讯员/杨群娜 郑文丝)既能“看”天气,还能“听”天气、查云图、追踪台风路径。笔者昨日从省气象局获悉,“广东天气”官方微信本月起正式上线试运行。这是继全国首个应急气象频道、应急气象电话之后,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又一新成员。

  “@广东天气”官方微博、“广东气象”网站首页及QQ弹出框链接、腾讯大粤网气象新闻都放置了微信二维码,广大微信用户只需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扫描二维码,或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广东天气”,就能方便、快捷地订阅“广东天气”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冰雹灾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